高考试卷语文全国甲卷文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大自然”这个概念,通常指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环境。

然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大自然”则是一个包括人类在内的、由生物群落、生物圈以及生物群落与生物圈之间形成的生态关系组成的自然整体。

在这个意义上,“大自然”就是“生命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类只是生命世界中的一员,我们与大自然的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态学家认为,人类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资源污染、生物栖息地破坏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生物多样性,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保护大自然,人类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3.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

4.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受益者承担生态保护责任。

5.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实践中,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1.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 推进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严格环境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4.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5.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一)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自然”这个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指由生物群落、生物圈以及生
物群落与生物圈之间形成的生态关系组成的自然整体。

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资源污染、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

C. 生态学家认为,人类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D. 为了保护大自然,人类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增强环保意识、加强法律法规
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

(二)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生态学家认为,人类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B.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C. 为了保护大自然,人类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增强环保意识、加强法律法规
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

D.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绿色发展、严格环
境执法等。

(三)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生态学家认为,人类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B.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C. 为了保护大自然,人类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增强环保意识、加强法律法规
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

D.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绿色发展、严格环
境执法等。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甲】(孟子)曰:“富岁,子弟相夸马;凶岁,子弟相夸饭。

大夫相傲货;士相傲多贤友。

非欲以财货事相夸也,必其有以取之也。

今有千里马,天下共从而乘之,然而不能与之齐趋并驰。

今有弩,六畜不能与之并走。

然而不可以有千里之马也,何也?天下之能与之齐趋并驰者,其唯人也。

故曰:‘王良,天下之善御者也。

’然而不能与之并驰。

若不待其驰而自趋者,则亦不可得而御也。

古之人与其民也,修其身而天下平。

今之人与其民也,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欲者不得遂。

恶得而不侵?是以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归,近使之而观其志。

使者为之君,必其人然后得使之。

有土者,得天下矣。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乙】(庄子)曰:“夫山木,以时伐焉,所以成其材也。

诸大夫,以时使焉,所以成其德也。

夫洁白以约者,不约于物;德行厚者,不约于仁义。

故曰:‘夫仁义,先王之正法也,所以矫世俗也。

今世俗之君子,或以放为志,或以虚为名,或以无为为本,或以清静为实,夫是之谓不以身观身,不以物观物。

自是,之谓也。

故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一)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中孟子认为,古之人与其民也,修其身而天下平。

B. 【乙】文中庄子认为,夫山木,以时伐焉,所以成其材也。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今之人与其民也,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欲者不得遂。

D. 【乙】文中庄子认为,夫仁义,先王之正法也,所以矫世俗也。

(二)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中孟子认为,修其身而天下平。

B. 【乙】文中庄子认为,夫山木,以时伐焉,所以成其材也。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今之人与其民也,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欲者不得遂。

D. 【乙】文中庄子认为,夫仁义,先王之正法也,所以矫世俗也。

(三)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中孟子认为,修其身而天下平。

B. 【乙】文中庄子认为,夫山木,以时伐焉,所以成其材也。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今之人与其民也,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欲者不得遂。

D. 【乙】文中庄子认为,夫仁义,先王之正法也,所以矫世俗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二
【甲】(诸葛亮)初,先主之未西也,与亮书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为君之道也。

”先主既定益州,法正说先主曰:“刘备虽英才盖世,然诸将人各自专,此不听国之大害也。

”于是先主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亮与法正书曰:“将军(法正)见机不早,与先主同败军事,使将军运智谋于险难之际,计定事立,然后见其勇略。

将军之智,过于管、乐,功高子房,犹未足论也。

昔子房以盖世之才,辅高祖定天下,功成身退,汉室赖之。

愿将军宜深思之!”亮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亮曰:“君何自比管、乐?二子固一代之伟人,未足多也。

昔管仲相齐,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为燕,下齐七十余城;诸葛亮何方之人,而比此二人?愚谓将军才器,可方范蠡、子房,当以师、相自处,何但比之管、乐乎?”亮答曰:“吾与崔州平、徐元直,虽三人共相轻,亦何伤乎?崔州平欲使吾为军师,吾不受也。

吾宁为工匠,自令先主驱驰。

”州平、元直以此益敬亮。

【乙】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破张郃,迁丞相。

亮自章武元年从事丞相府事,居二十一年,当建兴二十六年,丞相留参军蒋琬、长史张裔、参军费祎等共事,谓曰:“吾亡之后,但谨自守,不烦军旅。

苍梧、滇池,吾所不及,尔等勉之,慎之!”又与琬等书曰:“吾身既衰,事将累汝等,勉之,勉之!勿以吾死,自堕锐气。

汝等但勤攻吾之阙,则吾无恨矣。

”又谓琬等曰:“吾死之后,但自保而已,不烦他人也。

又吾所忧者,不在于仲达,而在于腹心之疾。

虽治之终身,不能除也。

此为吾忧,汝等勿以为惧也。


(一)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诸葛亮初出祁山,以木牛运粮,粮尽退军。

B.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 诸葛亮与蒋琬、张裔、费祎等共事,谓曰:“吾亡之后,但谨自守,不烦军旅。


D. 诸葛亮临终前,与蒋琬等书曰:“吾身既衰,事将累汝等,勉之,勉之!勿以吾死,自堕锐气。


(二)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诸葛亮初出祁山,以木牛运粮,粮尽退军。

B.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 诸葛亮与蒋琬、张裔、费祎等共事,谓曰:“吾亡之后,但谨自守,不烦军旅。


D. 诸葛亮临终前,与蒋琬等书曰:“吾身既衰,事将累汝等,勉之,勉之!勿以吾死,自堕锐气。


(三)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诸葛亮初出祁山,以木牛运粮,粮尽退军。

B.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 诸葛亮与蒋琬、张裔、费祎等共事,谓曰:“吾亡之后,但谨自守,不烦军旅。


D. 诸葛亮临终前,与蒋琬等书曰:“吾身既衰,事将累汝等,勉之,勉之!勿以吾死,自堕锐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三
【甲】(杜甫)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

B. 【乙】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了诗人对壮阔山河的赞美。

C. 【甲】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D. 【乙】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寓意着要追求更高的目标。

(二)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诗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

B. 【乙】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了诗人对壮阔山河的赞美。

C. 【甲】诗中“海日生残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