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的票房策略

合集下载

中国十部经典电影前期营销案例分析

中国十部经典电影前期营销案例分析

中国十部经典电影前期营销案例分析网络2014-04-035991人喜欢电影不仅能够成为娱乐新闻的头条,也能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

2002年上映的《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版本,自此以后中国电影业逐步步入一个电影营销初步阶段。

当电影制造的话题、电影制造的体验,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驱动力并成功地被企业运作,那么采取整合营销手段,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

此后的无数影片纷纷新招频出,你方唱罢我登场。

专业而系统化的特色营销使得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也使中国电影产业真正走向了成熟。

电影营销在这几年似乎比电影内容本身更为夺人眼球。

从发行公司、院线到影院,各种影片在不同层级都频频使出营销新招。

一、《英雄》新闻营销最成功2002年底在全国上映的张艺谋影片《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版本是当之无愧的,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也引来了无数争论。

张伟平策划的一系列轰动性新闻事件,使全国媒体持续地为《英雄》疯狂,最终成功地把《英雄》炒上了天,我们来回顾下新画面公司高明的新闻营销过程。

影视营销1:2002年7月13日,天津《新快报》突然曝光了《英雄》的多张剧照。

2:2002年8月2日下午3时,张艺谋携《英雄》在香港湾仔会议中心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

3:2002年9月9日起,一部名为《缘起》的记录片推出,跟踪拍摄记录这部电影的成长。

4:2002年10月中旬,新画面公司打出关于《英雄》出征奥斯卡的报道。

5:2002年10月24日,《英雄》突然要在深圳首家五星影城“试映”7天。

6:2002年11月19日,由《英雄》编剧李冯改编的同名小说面市。

7:12月14日至17日,剧组主创人员乘包机前往3个城市参加首映场的见面会。

8:11月29日下午,电影音像版权在中国大饭店的宴会厅拍卖。

9:12月6日,游戏版、漫画版《英雄》火速推出。

10:12月6日《英雄》广告上央视。

11:12月14日人民大会堂举行一个首映仪式。

从_娱乐_到_主流_冯小刚电影的平民化与商业价值_胡慧

从_娱乐_到_主流_冯小刚电影的平民化与商业价值_胡慧

大众文艺摘要:冯小刚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怪才”,不仅成功的开中国贺岁片之先河,而且在票房的回报率上也遥遥领先,他是商业电影创作者之标杆,近年来,我们发现,冯小刚在坚持拍摄喜剧电影的同时已经悄然朝着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影片转变,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展示了冯氏电影的魅力关键词:冯小刚;喜剧;商业;主流价值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怪才”,冯小刚利用电影独特的语言,以独有的方式和人生观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生活冷峻的观察,深入的理解和赤裸裸的展示。

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电影多年以来的保护伞消失不见,电影院门庭若市的场景也继而消失,第五代导演局限在“铁屋子”里的作品纷纷在国际上获奖而在国内却遭到禁映的待遇,而在狭缝中成长的第六代关注现实,揭露现实,却只能在体制外创作上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台面。

正当中国内地电影陷入“弥留”之际,冯小刚带着他那京味十足的冯氏幽默从天而降,《甲方乙方》是中国贺岁片的开端,它犹如一场及时雨拯救了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而冯小刚也顺利的成为贺岁档的领头羊,只要有他的电影上映,同一档期的其他电影甚至是好莱坞影片也要逊色三分。

冯氏电影也就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其品牌效应,至今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剂兴奋剂。

当然,一成不变并不是冯氏的风格,《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已经开始悄然的转型,2012年,《一九四二》象征着冯小刚电影的转型已经达到了一个平稳的阶段,再往前追溯,《唐山大地震》超高票房和口碑,《集结号》使他获得的荣誉,《夜宴》的褒贬不一,都证实了冯小刚不仅仅是一个娱乐片,商业片的导演,而且做到了艺术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三性统一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冯氏的这种转变不单单是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在这种主观愿望之下,也有着电影市场对冯小刚的考验和要求。

一、雅俗共赏的冯氏幽默早期的中国电影史上,娱乐片伴随着电影诞生,早期中国电影的主要是娱众悦众,承载着这类的影片并不少见,20年代末期的《火烧红莲寺》引起极大的轰动,短短的几年竟连拍18部续集;新中国成立之后,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代替娱乐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娱乐片此时已经沦为“毒瘤”而销声匿迹。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冯小刚在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导演之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从以《甲方乙方》等为代表的喜剧贺岁片系列,到好莱坞式类型片《天下无贼》和新近推出的国际化大片《夜宴》,他执导的影片虽然争议和质疑声不断,却一直保有稳定的票房和优势性的市场占有记录。

《甲方乙方》3000万元、《不见不散》4000万元,《没完没了》5000万元,《大腕》超过了3000万元,《天下无贼》票房过亿,最近的《夜宴》票房到达了1.3亿元……这些数字,在当年度的中国电影票房中大多能够居于前三位,甚至往往能够超过包括进口大片在内的所有影片,高居票房榜首。

他的这一国内票房的市场成绩甚至也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难以比拟的。

可以说,1997年以来,冯小刚电影一直是中国国产电影与外国进口影片竞争的主力军,而且往往是竞争的胜利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小刚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也是冯小刚在中国特殊的电影环境中,以自己超乎寻常的聪明、机智和判断力,努力平衡“艺术”与“商业”、现实性与娱乐性、类型成规与类型更新的关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冯小刚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他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社会批判与主流价值、后现代态度与经典视听修辞、精英意识与商业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电影商业美学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也是一种生意,或者说,电影艺术是依赖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的;同时,电影生意也是依赖电影的艺术性存在和发展的。

因而,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

而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的本质,也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基础。

所谓电影的商业美学就是以市场需要和经济规则为前提的电影艺术设计和创作体系。

商业性制约、规定着电影的题材、主题、故事、风格、类型、场景、视听系统,甚至演员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

浅谈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浅谈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浅谈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秦都尕尚
【期刊名称】《大陆桥视野》
【年(卷),期】2015(000)022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冯小刚的主要作品,发现冯小刚对人性欲望的表达和对生命的敬畏.他所使用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语言,以及成熟明星做主角的市场策略,都给冯氏电影带来了不同凡响的票房业绩和广泛的好评.本文重点介绍"冯氏贺岁片"独具人文关怀的喜剧表现力.
【总页数】1页(P276)
【作者】秦都尕尚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冯小刚电影中的美学构建与人文关怀 [J], 朱雪菲
2.浅谈冯小刚电影风格及转变 [J], 王燕灵
3.浅谈我国古代诗歌艺术风格的评定方式——由“郊寒岛瘦”谈古代诗歌艺术风格的评定 [J], 李南
4.浅谈"六方秦权壶"的艺术风格 [J], 丁玙頔
5.浅谈紫砂"金瓜提梁壶"的艺术风格 [J], 史可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谊兄弟资本运营案例分析

华谊兄弟资本运营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创业板股票代码:N华谊 300027,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娱乐集团。

关于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业务实际是两大板块,电影电视及其衍生产品放在一起是一个板块,娱乐营销、音乐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划分到第二大板块。

相互补充的强势产业链,形成了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王中军“我在娱乐圈很少看到经营家,王中军算一个。

”马云对王中军如此评价。

创业板的上市让华谊兄弟这个娱乐品牌炙手可热,即便暴涨之后又大幅跌落,华谊兄弟的品牌却已然在大众的脑子里扎下了根。

作为这一切的操盘手,王中军成为2009年娱乐业中一位当仁不让的挑大旗者。

从广告公司起家的王中军有喜欢结交商界朋友的“习惯”。

“王中军是中国娱乐界最善于和自己圈子之外,尤其是资本打交道的人。

”一位跟王中军私交不错的朋友这样评价他。

这个“习惯”带给他诸多好处,不仅结交了马云、江南春等一批新生代企业家,也为他的融资以及上市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于是,有人这样概括总结王中军:善于圈钱、圈人、圈地的经营者。

不过,跟大多数拼命工作的传统企业家相比,王中军的生活似乎更多姿多彩。

现在的王中军只管理公司不到10位高管职员,对下属公司的治理,只抓收支两条线,其他的事一概“放手”。

在王中军看来,公司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人才,“华谊兄弟有两大财富,人才贮备与资本结构”。

就像在商界朋友中长袖善舞一样,圈住众多大腕明星的王中军也颇有一套:“你不能硬要帮着他们做什么,这不是你的事情。

”王中军说,他平时上午在家休息,下午到公司转转,“比如拍《天下无贼》,我管好冯小刚、葛优、刘德华和刘若英就可以了。

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他们把关系处好。

一部电影,前前后后有上千人为它工作。

这些人,我根本不认识。

偶尔去现场探班,我问冯小刚‘怎么样?还需要我做什么?’冯小刚说‘没什么,你瞧好吧。

’这就行了。

我觉得这东西都是一种缘分,可能人家觉得和我谈得来,或者因为某一种气质人家愿意跟你合作,利益当然是很重要的了,你愿意去让利给别人,这是一个很大原因。

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

被誉为“影坛鬼才”的冯小刚似乎想用自己的电影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的高下不以得到专家的认同论成败,他拍电影似乎只有一个终极目的,他将这个目的表述为“我的片子是拍给人民看的”。

也许,说是拍给大众看会更贴切一些。

的确,他导的电影创造了中国近年来票房的新高,给本不景气的电影市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冲击,冯小刚的名字为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他自己就曾说:“每年12月,我都过一节,我的电影节就在12月份。

是观众掏自己兜里的钱给我做了一奖杯。

”可是观众群的增多,并没有给他带来桂冠,“金鸡奖”落选,“百花奖”也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好成绩,甚至连一直为评论界看好的傅彪(《没完没了》中男配角扮演者),也是名落孙山。

冯小刚的失落是自然可以想见的,“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话虽然说得英雄豪气,但是失落和不服气还是掩饰不了的。

这就难免给人们带来思考,那就是票房高的电影是不是就该这么倒霉,或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观众电影欣赏水平有问题或者是专家们的眼光有些问题?这确实需要好好地加以研究,否则,中国电影专家与观众欣赏的错位无疑将导致电影创作的两个极端。

因此,笔者意欲通过对冯小刚类型电影的个体研究,探讨贺岁片这一文化快餐的得与失、成与败,以期为电影的艺术创造和可观的票房相结合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

1、从类型电影的诞生看冯小刚电影创作的初衷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的“杀手锏”就是生产类型电影,他们靠编织一个个相同或相类似的电影童话来打动观众的心。

所谓类型电影,无非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来创造影片,其中主要有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惊险片、幻想片等。

它从诞生之初起就和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由于制片厂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

20世纪20年代末期,经济危机席卷美国,引起了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强烈动荡,人们朝不保夕,填饱肚子尚且困难,哪还有心事欣赏什么艺术。

国产电影宣传的传播策略分析

国产电影宣传的传播策略分析

国产电影宣传的传播策略分析作者:庞珺予指导老师:董凯摘要:近年来,我国国产电影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大制作电影和小成本影片的观看情况和票房成绩相距甚远,宣传行为的差异对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电影的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可能使观众对电影产生好奇和关注,这就决定观众能否选择观看一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影片的成败。

本文将从电影票房的差别、宣传手段、媒介选择以及传播学理论等几个方面对电影宣传的策略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国产电影宣传传播策略票房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domestic movie presents different development trend, big movies and small cost film viewing conditions and box office result makes propaganda behavior differences on it has very big effect, the film's propaganda and promotion way could make the audience movie produce curiosity and attention, it is decided to the audience can choose to watch a film, to a great extent,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film. This paper from the movie box office difference, propaganda, media sel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of film publicity strateg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comparison.Keywords: Domestic movie propaganda spread strategy Box office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产品其所面对的客体是广大的观众,电影本身是一种传播行为,电影的宣传也是进行群体传播的过程。

冯小刚个人资料

冯小刚个人资料

冯小刚个人资料 篇一:冯小刚徐帆养女照片曝光 冯小刚徐帆养女照片曝光 徐帆带着女儿面见媒体 冯小刚与徐帆有一个养女已经不是秘密,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从没有让孩子在媒体 上曝光。

拍摄《唐山大地震》后,特别是徐帆的心灵受到了洗涤,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徐 帆扮演了一个做了“艰难抉择”的妈妈,她感觉灾难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加上和灾区儿 童、孤残儿童的接触,让她意识到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十分迫切的事。

于是徐帆发起了“M 计划”呼吁公众关注儿童心理健康,M(Mother)是指母爱如山的意思。

冯小刚徐帆夫妇 在昨天的“M 计划”启动仪式上,徐帆主动带女儿走近媒体,意是为推广这个活动,为推 广该计划,徐帆邀来翁虹、王艳、买红妹、刘蓓、孔维、刘莉莉六位明星妈妈带宝宝出镜。

曾被人偷拍到的冯小刚徐帆的养女 此外,徐帆还通过冯小刚邀来张和平、赵季平创作“M 计划”主题曲《妈妈》,自己亲自 演唱并主演 MV。

徐帆透露,今年“M 计划”的活动之一是举行主题儿童心理图画展。

她说:“家 长应该看看这些画,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这样才能和孩子们好好沟通。

” 篇二: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在今天的中国谈到导演,大家总会想起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与前两位获过国际奖项无 数的第五代导演先驱者来说,冯小刚的个人奖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他的身份是定位于一 个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的以民众口碑建立的导演。

冯小刚一直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 的电影风格,同样也是唯一一直在拍商业片的导演。

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导演,他的艺术成就 可能的确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从专业电影学院毕业的专业导演, 但是这不能否认他的电影 深处的小人物的大智慧,至少这些人打动了中国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走进电影院。

冯小刚 1958 年 8 月 18 日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因父母离异和母亲姐姐生活在一起。

冯小刚的母亲是个有着坚强生活精神的好妈妈,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曾经有 过这样的描述:冯妈妈四十多岁时就开始与病魔做斗争,五十多岁起身患重病瘫痪在床,尽管 冯妈妈的身体很不好,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精神鼓舞着儿子冯小刚,她曾经在病痛中对冯小刚 说;儿子,你将来会顺顺利利的,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人尝尽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妈 妈的罪就没有白受!应该说冯小刚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销售与市场评论版XXXX年第10期

销售与市场评论版XXXX年第10期

《唐山大地动》放言5亿票房背后的底气2023-10-12 15:54| 查看数: 26263| 评论数: 2|原作者: 伯建新姜思由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为布景的电影《唐山大地动》还未正式公映,冯小刚便在首映式之后,放言要取得5亿票房的收入,那么,冯小刚为什么敢于放言《唐山大地动》5亿票房的收入呢?我们从一个对待产物的角度来解释也许能够看到很多。

冯氏品牌——产物推广最好的背书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知名度的新产物而言,实现成功概率总是不会太大,但是对于一个有着良好的出生布景亦或有着崇高血统的产物如知名企业推出的产物而言,其表态市场往往城市成为行业的焦点和媒体的谈资,因此新产物会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和承认。

如果我们把电影作为一种产物其成果也同样如此。

冯小刚作为中国国内的一位知名导演,从首开贺岁片先河的《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从启用草根明星的《天下无贼》到《集结号》……以冯氏品牌为印记的电影不管投资额度多少、不管有无明星的参加,无一例外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冯氏品牌也正是成功票房的包管。

基于这个因素,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动》由于冯氏品牌号召力的存在,从影片投拍的开始就广泛受到存眷和追捧,如业内阐发说:“《唐山大地动》如果不是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导演冯小刚执导,其营销费用增加一倍也达不到目前的效果,冯小刚这一品牌算是《唐山大地动》最大的卖点。

〞而随着首映日的开始到正式公映日的临近冯氏品牌的影响力被逐渐证明,依靠冯氏品牌的背书《唐山大地动》在公映之后即评议如潮:《看电影》:它让我们知道,电影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阿谁有生命力,能打动听,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反复回想的电影。

《时装》:这是一部悸动灵魂的史诗,动听至深,几无瑕疵!《南方周末》:新的大师诞生了!《华尔街日报》:这是一部大志勃勃的、充满激情的情节剧。

《好莱坞报道者》:这是一部非常有力的影片。

美国《时代》:《唐山大地动》标记着冯小刚电影生涯的新阶段……内容+卖点——产物“畅销〞的包管一个成功的产物必需是好的卖点和好的内容的结合。

谈冯氏喜剧电影的亲民性

谈冯氏喜剧电影的亲民性

谈冯氏喜剧电影的亲民性——结合《甲方乙方》《大腕》《非诚勿扰》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犹如一股春风,给当时相对沉寂的国内电影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

虽然业内外人士至今对冯小刚及其作品的评价仍褒贬不一,但是他的一系列喜剧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在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大获成功,在观众中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已经形成了一种冯氏喜剧的“品牌效应”。

本文从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的题材选择、语言运用、明星策略等方面分析其电影的亲民性,从而更好的了解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及其电影文学。

关键词:冯小刚;喜剧电影;亲民性一、引言什么是喜剧?喜剧作为一个以风格及效果来界定的与悲剧相对的美学概念,一般意义上多指描写生活中无价值或丑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表现与内里不协调的冲突,在对落后势力和丑的事物的夸张性反讽,鞭笞中实现幽默谐虐的喜剧效果。

电影史大众艺术和特殊的文化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冯小刚的喜剧影片无疑是成功也应予以肯定的。

在国产电影亟待振兴之际,冯氏喜剧却以风靡电影市场之势,独领风骚,这一奇特现象已超出有限的自身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发表的文献中论述了“冯小刚电影及其市民文化”,并从“显”和“隐”两个层次分析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

很多专家、学者在对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分析中注意到其娱乐性、平民性所具有的价值内涵。

二、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概述(一)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冯小刚的喜剧电影,非常直接地给观众带来了快乐。

冯小刚“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冯小刚电影和别人电影的区别。

如果要说冯小刚电影的风格特征,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

在文学领域,王朔的小说以它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安排的故事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王朔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延续。

一年又一年——冯小刚贺岁片对于电影产业化的启示

一年又一年——冯小刚贺岁片对于电影产业化的启示

氛围。 而此时国产电影产量却极度下滑, 在供需的错位间 冯小刚 < 甲方乙方》应运而生。 更为重要的是 借助1 9 95
年成龙 < 红番 区》在民众 中造就的贺岁潮流 北京紫禁城 影片公司事实上在京拥有的院线 保障了 < 甲方乙方》 占 领 元旦至春节这样一个 中国传统节 日的 “ 时段 < 最佳 。甲
依赖 期待 意味着一种具有
持续性 的消费关系 。总的来
说, 冯小 刚的早期 的 三部曲 是他的基础 也是他 的成功之
作,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以及更大的投资和关注。此后 便进入了冯小刚贺岁片大投资 大制作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冯小刚的代表作是 < 大腕>和
< 手机>
片首次在大陆明确定位和提出了 贺岁片”概念 并完整 贯彻到从前期企划到后期宣传的全部制作流程之中。甲方 < 乙方》惊人的票房成绩带动了以后中国大陆贺岁片的生产
热情 成为1 9 年中国电影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97
这部片子改编自 王朔的小说 < 你不是一个俗人》 熟悉 。 9 年代初文化的人都记得当年由文学涉足影视而大红大紫 O 的王朔 勾连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剧作家,导演圈。而冯小 刚正是作为王朔团队的一分子进入到中国影视圈的 从编
的电影 < 甲方乙方》亮相北京。 这部讲述梦想与现实之间 可怜 又可笑的矛盾的贺岁片倍受国人喜爱 当年 ̄g下了 ’ ; lJ
全国3 0 万元人民币的良好票房 并 以超过 10 万人民 60 00
讽。这一重要且精准的转换 作为冯小刚电影温暖的精神
内核 给 了观众们最大意义上的想像性抚慰 。
维普资讯
4 7
经济人文 4 1 —

偶然的必 然
19 年底 由冯d l执导, 97 \r  ̄ J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

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冯小刚喜剧电影

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冯小刚喜剧电影

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冯小刚喜剧电影【摘要】冯小刚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喜剧电影在国内久负盛名。

本文从接受理论视域出发,探讨了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导演风格、喜剧元素以及社会政治元素,分析了观众对其作品的接受程度。

结合冯小刚喜剧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其在接受理论视域下的研究意义。

文章阐述了冯小刚喜剧电影在接受理论视域下给研究者带来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关于冯小刚喜剧电影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冯小刚喜剧电影的特点以及其在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地位,为接受理论视域下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冯小刚、喜剧电影、接受理论、导演风格、喜剧元素、社会政治元素、观众接受程度、中国电影产业、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流行冯小刚喜剧电影凭借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广受观众喜爱,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备受瞩目的一支力量。

自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就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一次次打破票房纪录,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思考人生。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和观众口味的逐渐成熟,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更是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一张金字招牌,每一部新作品都备受期待。

冯小刚的电影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赞誉,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喜剧电影之路。

他的电影多次入围国际影展,并获得诸多奖项肯定,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代表性导演之一。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赢得了全球观众的欢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界对中国电影的刻板印象,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接受理论视域下的研究意义接受理论视域下的研究意义指的是以接受理论为视角,对冯小刚的喜剧电影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影响和价值。

冯小刚的作品一直备受观众瞩目,其导演风格独特,喜剧元素丰富,深受观众喜爱。

通过接受理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对冯小刚电影的接受程度,以及他的作品如何在社会政治语境中发挥作用。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2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2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2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在中国内地最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广受观众欢迎的新类型电影,贺岁片。

贺岁片主要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电影,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

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如果说香港的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内地的喜剧之王为冯小刚则是当之无愧的。

“冯氏幽默”已是冯小刚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

冯小刚的轻喜剧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题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讲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他的电影里面透着一种厚厚的平民主义、百姓情结,其特有的喜剧风格素材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

而这些作品全由一个灵魂主角——葛优主打,采用冷幽默,寻常的言谈举止于不经意间爆出笑料,极似相声中的抖包袱,从不大轰大闹,自然朴素,令人回味。

冯小刚的作品有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对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光彩层面进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时效性很强,当时的新闻热点以及焦点事件都有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找到踪迹。

冯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语言艺术中最大特色。

冯小刚所导演的每一部贺岁片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经典台词,并且成为相当长时段的流行话语,无论是“中国演艺界已经集体补钙了”, “审美疲劳”,“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等等,这些被称为“冯氏幽默”的话语也成了影片中导演的签名。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经典语录其实都脱胎于我们典型的政治话语,正是由于政治话语的非政治使用,语言与身份的错位,才使这样的话语成为台词的点睛之笔。

影片中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让观众得到娱乐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一些启迪,甚至是教育。

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冯小刚电影以其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失其艺术特质,独具别样的风采。

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最近的《集结号》,冯小刚电影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个人化倾向。

中小成本电影宣发成功案例

中小成本电影宣发成功案例

中小成本电影宣发成功案例
1.《中国合伙人》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关于创业和合伙人关系的电影,由冯小刚
执导,张涵予、范冰冰等主演。

虽然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较高,但在
宣发方面却采用了一些中小成本的营销手段,如将剧情融入卖座电影
主题曲的MV中,搭建创业分享会议等,这些方法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
效果取得了很好的宣发效果。

2.《熊出没之雪岭熊风》
《熊出没之雪岭熊风》是一部国产动画电影,成本较低但口碑却
很好。

电影宣发方面,采用了营销和互动相结合的手段,如在各大影
院引入“熊出没签到机”、“熊出没互动屏”等,让观众与电影互动,增加观影体验和宣传效果。

3.《唐人街探案》
《唐人街探案》是一部由陈思诚执导的犯罪喜剧电影,由王宝强、刘昊然主演。

虽然这部电影的宣发费用不小,但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采
用了精准定位的手段,如针对促销节日制作特别的宣传海报、利用主
演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在网络上展开热门话题等,从而赢得了更多的关
注和口碑。

营销解读:《泰囧》如何逆袭《1942》

营销解读:《泰囧》如何逆袭《1942》

营销解读:《泰囧》如何逆袭《1942》2012年末,盛传已久的世界末日没来,却迎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人再囧途之泰囧》。

目前,《泰囧》票房已突破11亿元人民币,力压群雄,并让冯小刚筹划了20年的历史巨制《1942》颜面扫地,目前《1942》的票房仅为3.7亿。

一言概之,《泰囧》票房不囧,《1942》票房闹饥荒。

从投资及制作上看,徐铮三千万成本的《泰囧》可谓是屌丝一枚,而冯小刚超2亿投资的《1942》绝对称得上是高富帅。

然而,屌丝却成功的逆袭了高富帅。

而且几乎是秒杀般的逆袭,票房过亿,张艺谋花了15年,冯小刚花了10年,陈凯歌花了21年,姜文花了15年,徐峥只花了3天!屌丝《泰囧》是如何逆袭高富帅《1942》的?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产品定位:《泰囧》更懂需求从影片内容上看,大投资、大导演、大演员的《1942》诉求的是历史灾难,带给人的是精神的冲击和沉重的心理感受。

而《泰囧》卖的是一杯饮料、一盒爆米花、一声声欢笑的喜剧。

《1942》像82年的法国红酒,《泰囧》像满大街都能见到的可乐,从票房上看,显然更接地气的喜剧《泰囧》胜过了历史大戏《1942》。

然而,一些专家学者对《泰囧》提出严重质疑,称其是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之作,并感慨国人欣赏水平之低下。

更有网传冯小刚也痛心道:我对中国人的人性感到绝望。

任何一个问题都是见仁见智,从专家及冯导的角度看,《泰囧》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然而,在商业化的电影界,电影的属性是商品,从产品营销的角度看,专家的评论不免显得有些阳春白雪,冯导的抱怨不免透出一丝吃不到葡萄的酸味。

商业竞争中,消费者是上帝,成功的营销在于引领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你的产品不受欢迎,不是消费者出了问题,而是产品本身出了问题。

抛却国人欣赏水平、国人人性等上纲上线的标准,从消费者需求来看,《泰囧》显然更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正如网友所反映的那样,让生活本就苦逼的大众去看一部更苦逼的电影从而让自己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其实很美好,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

中国电影20年:从5亿人次看《少林寺》的辉煌到票房破十亿

中国电影20年:从5亿人次看《少林寺》的辉煌到票房破十亿

中国电影20年:从5亿人次看《少林寺》的辉煌到票房破十亿20年前,那是一个不知道“票房”、“贺岁档”为何物的时代,那张还算不上纯平、更不是IMAX的荧幕用每秒比电视慢一帧的速度锁定我们的眼球,套牢我们的心情。

相比电视剧、音乐和书画,电影是最早用数据衡量的行业——门票。

一张门票就是一个人次,简单地加法运算后,就得出了这部影片用数字缔造的影响力。

20年后,这是一个票房轻松破十亿,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的时代,也是一个用手机一扫码就能买到电影票的大数据时代。

回望20年,重温我们恣意生长的电影感情。

1979年到1998年门票统计出的“票房王”1981年的《白蛇传》,7亿人次观看,1983年的《少林寺》,5亿人次观看。

翻阅中国电影珍贵历史资料,1981年上映的《白蛇传》算是没有票房时代的“标王”,有7亿人次观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戏剧电影,第一次让国内观众看到了白素贞飞来飞去的原始“威亚”,看到了水漫金山的“特技”……那个年代,还有一部戏创造了万人空巷的神话——1983年上映的《少林寺》,创造了5亿人次观看的辉煌。

不论是“少林啊少林……”的配曲,还是李连杰帅气的扮相,都成为传唱一个时代的偶像元素。

随后,《红高粱》、《菊豆》、《霸王别姬》等影响中国电影史的佳片不断涌出,但票房上的成绩却远远不如《神秘的大佛》、《焦裕禄》等影片。

其实,和历史相关的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占领着票房冠军的宝座:1995年的《红樱桃》、1996年的《孔繁森》、1997年的《鸦片战争》、1998年的《周恩来外交风云》,这些当年的票房王都是历史题材或历史人物的。

1999年开启“贺岁片”时代《生死抉择》把“票房”植入人心国产电影第一次有了“贺岁片”概念,其实是1997年的《甲方乙方》,这部电影在当年的12月24日上映,作为跨越到1998年的“贺岁档”。

不过,也许是首次尝鲜,观众们还没有养成“贺岁看片”的习惯,1998年的票房成绩看,这部电影以3300万人民币不敌榜首《周恩来外交风云》的4030万。

冯小刚经典语录

冯小刚经典语录

冯小刚经典语录导语:冯小刚经典语录1、“退票制”是狗屎在谈到“电影退票制”时,冯小刚导演表示,“完全是胡说八道,我觉得王晶说得对,你退票,你把电影退给我。

全世界弄了这么多年这事了,也没见哪个国家弄这个。

中国人民这发明创造没有什么,净弄些没有名堂的发明,比如‘请注意倒车’什么的。

你说这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发明什么了,净发明这不靠谱的事了。

拍烂片肯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但是推行‘烂片退票制’这不是一个市场的行为”.当问冯导是否支持时,冯小刚当即表示:“我完全不支持,我不仅不支持,我可以给俩字——狗屎!现在就是不断地造谣,每天地造谣,然后也没有人去澄清,然后直接把一个瞎话当真话说。

让我说就没好听的话”.2、在票房上我特别独孤求败在电影《唐山大地震》的预告片发布会上,当有记者问到冯小刚一直导演喜剧片,对于《唐山大地震》票房有没有信心时,冯小刚反驳道“我确实拍过很多喜剧片,但我不是一直都只拍喜剧。

”冯小刚导演列数了自己拍的《集结号》、《夜宴》、《一声叹息》等片子,称“我什么都能拍,拍什么都有票房,这一点上谁的票房能比过我?我特别独孤求败。

”《唐山大地震》首映开始票房五天超过两亿,也确实证明了冯小刚在国内票房上无人可及的强大号召力。

3、国外的发行商都是骗子上海电影节上,冯小刚指责国外、发行商低价格收购中国电影,更直指中途离场的哈维·蒂恩斯坦,称其在购买中国电影时,标高价格击退其他买家后,再压价。

冯小刚的电影,在国内票房“独孤求败”,而在海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他表示“我拍的是给中国观众看的故事。

要是拍的时候老想着让法国的观众也能看懂,那估计台词都写不利落了。

”对于那些在国际电影节上出风头、在国内却没有什么观众缘的影片,冯小刚十分不以为然。

“有的导演,去欧洲放个片子,看到有三五分钟的鼓掌,就觉得了不起。

提醒那些去欧洲的导演,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

我不会英文,但我问过美国人。

人家说你的片子interesting,只是客气话,其实是说‘这哥们儿有病,不知道怎么想的,拍的是什么呀’。

华谊集团并购整合案例

华谊集团并购整合案例

华谊集团并购整合案例曾几何时,华谊兄弟一系列的“明星大腕”收购案,轰动一时。

其中包括10个多亿收购冯小刚的“美啦”,包括收购李晨、Angelababy、冯绍峰、杜淳等人的东阳浩瀚,包括收购张国立的浙江常升……华谊兄弟大举推动“明星IP”战略,事后看来,说白了就是高溢价收购明星持股的空壳公司。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华谊兄弟的部分收购案中的“神操作”历史:1、2013年,华谊斥资2.5亿元买下了张国立的浙江常升70%的股权,溢价36倍。

2、2015年,华谊兄弟以7.5亿收购了成立仅1天的东阳浩瀚70%股权,这家公司的股东是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杜淳、郑恺等。

溢价75倍。

3、2015年,华谊兄弟以10.5亿元的天价收购冯小刚的东阳美拉股权。

当时,这家公司的净资产是为负值,但估值却高达15亿。

收购溢价是“天文数字”!当时,这些高价收购都是有业绩对赌的。

其对赌形式,就类似于昆仑万维(15.87,0.42,2.72%)13.95亿溢价收购负1.45亿的资产收购案中的“业绩承诺”,完不成“任务”需要“补偿”上市公司。

除了深度绑定明星导演,大搞IP化,华谊兄弟还激进开展多元化布局,干起了投资平台的活儿。

先是花了55亿在投资冯小刚的电影公社,搞实景娱乐。

接着豪掷19个亿,成为英雄互娱的第二大股东。

那个时候,在一系列资本运作的催生下,华谊兄弟的市值达到了历史最高的900亿元。

同时,也还埋下了几十个亿元的商誉这把“双刃剑”。

以收购张国立的浙江常升为例,我们理顺一下这些收购案的“神操作”和“风险”:2.52亿元收购张国立公司70%股权,同时张国立以1.52亿元购买王忠军、王忠磊的股票。

经过“资本运作”,此次收购,张国立拿到1亿元现金+市价1.52亿元的股票;王氏兄弟拿到1.52亿元的现金。

可谓是“一箭双雕”的资本外流兼大股东拿上市公司的钱实施了高位套现。

当时,华谊兄弟的股价50元左右。

当年华谊兄弟在眼花缭乱的收购的时候,散户朋友们的预期普遍乐观,股吧里一片欢腾,个个都像是中了头彩,“长期持有”一定会过上“歌舞升平”的日子。

论冯小刚贺岁影片的平民视角

论冯小刚贺岁影片的平民视角

作者: 孙云宽
作者机构: 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55-56页
主题词: 冯小刚;平民视角;影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天下无贼》;
《大腕》
摘要:冯小刚的第一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是在葛优的煽情中结束的,带着一贯的独特京味,葛优缓缓地说道:“1997年过去了,我怀念它。

”也正是从这一年起,贺岁片撬动了中国院线的票房杠杆。

此后十年来,冯小刚先后拍摄了《不见不散》(1998年)、《没完没了》(1999年)、《大腕》(2001年)、《手机》(2003年)、《天下无贼》(2004年)、《集结号》(2007年)、《非诚勿扰》(2008年)八部老百姓叫好又叫座的贺岁电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小刚电影的票房策略091402班孙嘉琳 20093157冯小刚电影以高票房、高投资回报率著称, 连续创造了国产影片的票房奇迹, 多次超过同期的海外引进大片。

这些让人眼热的票房神话是: 1997 年导演的《甲方乙方》票房3600万元, 1998 年的《不见不散》票房4300万元, 1999年的《没完没了》票房3300万元, 2000年的《一声叹息》票房3000万元, 2002年的《大腕》票房4300万元, 2003年的《手机》票房5300万元, 2004年的《天下无贼》票房1.2 亿元, 2005年的《夜宴》票房1.3 亿元。

2007 年导演的《集结号》, 票房则高达2.4亿元, 而2007年402 部国产故事影片的票房收入仅有18亿元, 一部《集结号》就约占去了国产故事影片全年票房收入的17%。

在国产影片大多没有市场, 更没有票房, 甚至连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的情况下, 冯小刚电影为何能一路高歌、票房不断攀升, 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 冯小刚电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票房策略。

一、都市青年的观众定位冯小刚电影的目标观众, 主要定位于都市青年。

都市青年, 指在城市, 特别是大都市生活的18—35 岁的年轻市民, 其中又以正在大学校园生活, 或仍保持大学校园生活方式和情调的年轻人为主。

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 有钱、有闲或二者兼具。

冯小刚电影把都市青年定位为目标观众, 是有严格的科学分析和现实依据的, 主要表现在:1. 观影人群构成。

2. 观影场所。

3. 影片主人公。

4. 影片题材。

二、准类型片的类型化特征武侠片、警匪片、西部片等成熟的类型片, 都可以按类型要素进行配方式生产。

类型片“在观众中会产生一些明确的期待--类型程式既作为美学约束也作为含义的源泉而运作。

一套类型程式一旦引入影片, 由这些程式引发的期待就会开始起作用”。

类型片以其固定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 使观众对之产生一种心理预期, 这种特性一方面往往能使类型片取得预期的、可观的市场和票房保证, 另一方面又会因期望落空而引发观众的失落感, 减弱他们的观影热情。

商业电影大多属于类型片。

因此, 成熟的商业片导演不仅不会去冒险打破类型片的程式和配方,还会主动去向这些要素靠拢。

冯小刚对类型片在电影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目前海外市场可接受的中国电影类型又过于单一, 只认古装片, 还必须带武打”。

为了冲击海外电影市场, 冯小刚就尽最大可能用类型片的套路、观念创作了《夜宴》这部古装武侠大片。

尽管冯小刚电影还没有做到类型化, 不能严格地称之为类型片, 但却进行着类型化的努力, 并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类型化因素和特征, 堪称准类型片。

冯小刚电影作为准类型片, 虽然还没有达到类型片配方式生产的要求, 但却具备了一些相对稳固的类型化因素和特征, 以其风格化的语言、模式化的喜剧性、定型化的演员表演, 在努力向类型化发展的同时, 初步达到了成功商业电影的基本要求。

冯小刚电影作为准类型片的类型化因素和特征主要有:1. 风格化的京味幽默语言。

风格化的京味幽默语言, 是冯小刚电影重要的类型化特征。

冯小刚认为真正幽默的语言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并将其视作取得影片票房成功的原因之一。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 冯小刚意识到纷繁世事、苦乐人生永远不能失去幽默和调侃,于是把轻松欢快注入每一部作品中, 以幽默的语言给观众带来快乐和欢笑。

这些具有善意讥讽特性的戏语和调侃凭其自身的魅力征服观众, 使影片大为出彩, 成为吸引观众走近影院的亮点。

正是通过对风格化幽默语言的出神入化运用, 冯小刚电影在展示市民语言的机智幽默、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同时, 也培养了固定的观众群。

2. 模式化的喜剧性。

冯小刚电影总能给人会心一笑。

喜剧性是冯小刚电影又一重要的类型化特征, 也是保证其票房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冯小刚电影的喜剧因素主要在于, 一是假正经,“是喜剧的但表情是严肃的”,“演员的表演甚至是很严肃的, 正是这种煞有介事, 这种一本正经的现实生活的调侃让观众获得了对变革了的生活的认同, 用话语的宣泄化解了由利益分配不公所积聚在心里的郁闷, 和面对生活种种不如意的尴尬”。

二是陌生化, 把人们熟知的话语、场景置入全新的环境中, 产生新奇的效果,“旁征博引, 把好多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来。

同样的话语,一旦转换了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身份, 就产生了一种悖反的喜剧效果”。

冯小刚电影假正经、陌生化的喜剧性因素, 突出表现为剧中人物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 他们拿经典话语和人物逗乐, 在玩世不恭、放诞任性中显出本色真实和善良真诚。

作为准类型片, 冯小刚电影中的这些喜剧成分对语境有相当大的依赖性, 观众必须了解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才能发出会心一笑。

一旦脱离语境, 就难以形成喜剧效果。

冯小刚电影主要在中国北方有市场, 很难打过长江, 更难走出国门的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即在于此。

3. 定型化的演员表演。

商业片要求演员的表演要做到定型化, 这就要求演员固定表演风格, 把一种表演形式发挥到极致。

在冯小刚电影中, 葛优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定型化表演, 以致出现了“铁打的葛优, 流水的女星”的角色格局。

葛优饰演的都市小人物基本做到了定型化、惯例化,他们作为有缺点的好人, 狡黠但本质善良, 不拒绝占小便宜但又能拔刀相助、慷慨大方。

这种定型化的人物贴近日常生活, 适应观众审美趣味, 满足了观众的观影期待, 因而吸引了观众, 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也使冯小刚电影获得了市场和票房成功。

类型片中各种各样类型元素的根本特征, 就在于重复。

冯小刚电影中幽默调侃的语言、喜剧性以及葛优不动声色的“假正经”表演, 这些可重复的类型因素作为惯例、套路适应并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给观众带来老朋友开玩笑般的满足。

但由于是准类型片, 冯小刚电影又不完全是老一套的人物、情节、内容, 而是不断有新东西出现, 如几乎是每部一换的女主角, 部部出新的卖点, 以及新的电影元素和表现方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打破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产生出人意料的惊喜。

这样, 冯小刚的准类型片由于既保持了创造的激情与活力, 又发挥了类型片的影响与认同作用, 从而因其能够同时提供意料之中的满足与意料之外的惊喜, 同时满足观众的审美定势和新奇刺激需要, 最大限度地吸引了观众进电影院看电影。

三、明星效应的综合利用电影明星既是娱乐消费的产物, 也是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 具有不可忽视的市场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

“在无明星的情况下, 电影的吸引力主要来自故事、场面与演技等电影自身的要素而在有明星的电影文化中, 情况就不同了, 电影的吸引力不仅来自影片本身, 而且(往往更重要)来自明星的魅力”。

早在20 世纪初, 好莱坞就形成了以明星为创作中心的明星制, 通过制造电影明星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鼓励明星崇拜, 以获取巨额利润。

相当一部分人进影院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对偶像的崇拜和对明星个人风采的欣赏。

因此, 启用大众喜爱的偶像明星, 影片的票房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为了取得好的票房收入, 冯小刚自觉地打起了明星牌, 自1997 年以来, 冯小刚电影中群星璀璨, 云集了以唐纳德·萨瑟兰为代表的美国影星, 以刘德华、关之琳为代表的香港明星, 以刘若英、吴倩莲为代表的台湾明星, 以葛优、章子怡、徐帆、英达、刘蓓、傅彪等为代表的内地明星。

为了充分发挥明星的作用, 创造票房佳绩, 冯小刚千方百计综合利用明星效应, 主要做法有:1. 以葛优为核心明星。

纵览冯小刚电影所用明星可以发现, 在众多明星中, 葛优是出场频率最高的。

冯小刚电影塑造了一批当代都市市民形象, 这些角色多由葛优饰演, 1997 年以来, 葛优先后出演了《甲方乙方》中的姚远、《不见不散》中的刘元、《没完没了》中的韩冬、《大腕》中的尤优、《手机》中的严守一、《天下无贼》中的黎叔。

特别是在前四部影片中, 跟葛优配戏的刘蓓、徐帆、吴倩莲、关之琳虽然都是知名女演员, 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众女星配葛优。

对于为什么长期使用葛优作主演, 冯小刚曾解释说:“我的贺岁片首先要想到葛优。

找葛优拍贺岁片, 并不是一厢情愿, 而是观众需要, 观众需要葛优, 我就用葛优。

”在冯小刚电影中重点表现的转型时代都市市民的语言机智诙谐、淘气但不招人讨厌、自私但又深明大义、本质善良的品性, 葛优都以其到位的理解和出色的演技, 在出演的影片中保持了前后一致、互为补充的风格, 从而将这些当代都市平民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有血有肉。

冯小刚找到葛优, 就是找到一种深深扎根于观众心中的固定形象, 观众对他熟悉之极, 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

明星崇拜心理又维护并巩固了大多数观众的这种固定观赏取向②。

葛优以其出色的表演、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独特艺术风格, 为冯小刚电影赢得了观众喜爱、票房佳绩。

2. 明星组合效应。

在贯彻以葛优为核心明星, 确保一定市场号召力的同时, 冯小刚还请来多路明星担当角色, 充分利用和发挥明星组合效应。

对此, 冯小刚解释说:“像葛优, 观众不是喜欢他吗? 我们就让观众更加喜欢他⋯⋯但演员不变, 又怕观众会疲劳, 所以我们就换女演员。

加上每次都有一些新故事, 这样观众不会产生反感。

”③《不见不散》中徐帆饰演的李清, 清秀高雅, 以其急于奋斗成功的迫切追求与葛优式小人物的平民化心态形成了强烈反差。

《手机》中张国立饰演的一嘴四川音、貌似实在的费墨教授, 衬托了葛优饰演的严守一节目一套、生活一套的心口不一的形象。

成熟的商业电影导演, 在选择演员、明星时“并不是选择最合适的, 而是选择最被市场所认可的”, 并使之达成最佳明星组合。

冯小刚的《夜宴》就是这种明星组合策略的一个范例。

《夜宴》所用的章子怡、周迅、葛优、吴彦祖、黄晓明等影星, 都是在中国、美国、韩国、日本以及欧洲被电影市场所认可的明星。

这些明星被设计成角色进入影片后, 虽然他们组合在一起南腔北调、风格不一, 破坏了影片艺术的完整性, 但却有效地扩大了《夜宴》的影响和市场覆盖率。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明星往往拥有不同的固定受众群”,“明星作为他或她自身的可识别的表演, 比明星所饰演的人物或者情节一致性所要求的心理真实更为重要”。

这就要求打明星牌的电影, 其角色要“根据明星来量身定做, 因为他们具有一般演员所不具备的超凡魅力和票房号召力”。

《天下无贼》中港台明星刘德华、刘若英和内地明星葛优、李冰冰等人的搭配,《大腕》中好莱坞影星唐纳德·萨瑟兰、香港女星关之琳、内地明星葛优和傅彪等的组合, 也是采用明星组合以形成最佳市场配置、赢取高额票房收益的例子。

3. 配角也璀璨的明星策略。

除了男女主角外, 冯小刚电影中的配角也都星光耀眼, 例如《甲方乙方》中饰演书店老板的英达、川菜厨子的李琪,《没完没了》中饰演阮大伟的傅彪,《大腕》中饰演精神病的李成儒,《天下无贼》中饰演小叶的李冰冰、饰演火车抢劫者的范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