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配套】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亥、恃、擞”3个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字。
二、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有感情地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亥、恃、擞”3个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字;
2.有感情地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言为心声。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首爱国诗,看看这三位诗人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二、课文精讲。
学习《示儿》
(一)谈话导入。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示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2.作者简介及背景
(出示课件)陆游
(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俱有很高成就,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出示课件)时代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南宋与金签订了“开禧和议”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3.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
《示儿》是写给儿子的古诗。
(出示课件)②质疑:读了古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
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他?
(二)、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划分节奏。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意思。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结合书中的注释或者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同“原”,本;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指中国。
整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指国家的军队;乃翁:你的父亲。
整句诗的意思是:国家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过渡语:朝廷为什么会灭亡,国家为什么会衰败,当诗人忧国忧民的时候,那些达官贵人干什么去了?让我们继续学习爱国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学习《题临安邸》
(一)谈话导入。
1.林升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题临安邸》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2.作者简介及背景
(出示课件)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主要作品有《题临安邸》、《长相思》、《洞仙歌》等。
(出示课件)时代背景
北宋被金兵攻陷,中原被占,(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擒,南宋皇帝在(临安)建都这段历史为背景。
作者描述了自己在杭州的所见所闻,讽刺和揭露了(南宋权贵们寻欢作乐、醉生梦死。
3.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题临安邸”是什么意思: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二)、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划分节奏。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2.理解古诗的意思。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结合书中的注释或者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休:停止。
整句诗的意思是: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用美景衬伤情,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辛辣讽刺和愤恨之情。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汴州: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
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整句诗的意思是: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他们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
3. 若你可以为《题临安邸》这首诗后一句改一改标点,你觉得用什么标点最好?把句号改为感叹句号,因为这样更能表达出林升的愤慨之情。
学习《己亥杂诗》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an);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
汉族,浙江(今杭州)人。
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时代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二)、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理解古诗的意思。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结合书中的注释或者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恃:依靠;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整句诗的意思是: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具体说明。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到处是死气沉沉的局面。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公:老天爷,实际指皇帝; 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整句诗的意思是: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这两句诗是传诵的名句。
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热烈的希望。
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不拘一格” 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清朝用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
)
三、课堂小结。
《己亥杂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示儿》通过描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题临安邸》通过描绘西湖边歌舞升平的景象,揭露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板书设计: 毕生的心事 深深遗恨 示儿 嘱托与盼望 最后遗愿
山
写景 楼
游人 题临安邸 忧民忧国
把杭州 作汴州
九州生气恃风雷, 政治昏暗
己亥杂诗 万马齐喑究可哀。
呼改革唤 期待人才辈出
我劝天公重抖擞, 殷切希望 希望改变现状 不拘一格降人才。
心底呼唤
四、课后延伸。
1.让我们去读读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五首,再来真切的感受他的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殷切希望深情嘱托
抒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五、家庭作业
一、加一加变成本课新字再组词。
扌+句=( 拘)拘束木+亢=( 杭) 杭州
忄+寺=( 恃 ) 恃强凌弱
二、回答问题
1.《示儿》一诗中,作者的遗愿是?(用文中句子回答)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2. 《题临安邸》中诗人对统治者提出质问的诗句是?
“西湖歌舞几时休?”
3.《己亥杂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在划分诗歌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节奏,有韵味儿地朗读诗歌,提高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做到“三抓”:
抓态度:要求学习专心、细心,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书写要准确、工整、清洁,不能“虎头蛇尾”或“龙飞凤舞”。
抓技能:如想问题、做作业时,要求准确迅速,在质中求快;语言表达务求清楚、生动、手工操作、口头背诵务求熟练。
抓能力:主要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在课余一切学习中都要注意认真培养上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