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
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

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
的影响。

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
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

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

“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
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

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
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

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

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

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C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
在26C左右。

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C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C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
65%£右。

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

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C以下。

冬季降水稀少,仅占
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1、北京的气温
北京地区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升(降)温快;而且南北气温差较大。

(1)气温的空间分布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的气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

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
11—12C间,城区略高于12C,这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年平均气温与各季气温,均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由平原向西部、北部山区递减。

等值线的走向与山脉等高线走向基本一致,平原与山脉交界地带等温线较为密集,气温随高度分布的梯度较大。

(2)气温的年变化
北京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2.3 C, 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7 C,平均最低气温为-8.4 C,极端最低达-27.4 C( 1966年2月)。

7月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2 C, 平均最高气温30.9 C,极端最高曾达41.9 C( 1999年7月)。

2、北京的降水
北京位于中纬度季风区,又处在背山面海的“北京湾”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因而,决定了北京地区的降水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地区差异显著、夏季降水强度
大等特点。

(1)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量地理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山前迎风坡一带(密云、怀柔、平谷、门头沟、房山) 是多雨区,山后的背风区为少雨区。

受地形对夏季东南暖湿气流抬升作用影响,山前有的多
雨中心超过600mm/y。

平原地区雨量分布较均匀,西北部山后的延庆县雨量最少,只有450mm/y。

(2)降水的时间分布
北京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北京地区的年降雨量为
571.9mm,大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雨量的70—76%春、秋两季的雨量分别占10 —15%冬
季的雨量最少,只占2%因此,夏季降水的多寡决定全年降水量的丰枯。

夏季降雨多呈阵性,常伴有雷暴,逐时雨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至前半夜的降雨量明显多于其他时段的雨量。

雷暴次数与雨量有类似的日变化趋势。

3、北京的风
北京地区风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半年多偏北风,夏半年多偏南风;冬、春季风大,夏季风小;受地形影响,风的日变化显著。

(1)风速的空间分布
北京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为 1.7〜2.5m/s。

城区与一些谷地、盆地的风速较小。

延庆
佛爷顶、昌平南口、密云上甸子等风口处较大。

(2)风速的时间分布
一年中,平原地区春季风速最大,冬季次之;一些山区及风口地带,冬季风速最大,春季次之。

一天之中,风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

日出后地面被太阳辐射加热,上下层空气的湍流交
换加强,10时左右,上层空气的动量下传至近地层,地面风速逐渐加大,至15时左右达到最大,此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湍流交换也有所减弱,近地层获得的动量减少,再加上地面的摩擦消耗,风速随之减小,清晨日出前降至最小。

(3)风向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北京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两季为季风转换期(。

受地形影响,山区和平原存在局地的山谷风环流,白天受热的空气沿山坡爬升,风由平原吹向山区多呈偏南风;夜晚降温后冷空气由山区吹向平原,呈偏北风。

在没有强天气系统
控制时,风向有明显日变化,白天北转南,夜晚南转北。

风向转换的时间因季节而不同,夏季由山风(偏北风)转谷风(偏南风)的时间较早,上午11时以前风向即可发生转换,夜
晚由南风转北风的时间约在午夜2时,一天中南风的持续时间可达15小时。

4、北京的湿度
北京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57%平原地区较大,为58%- 59%山区较小,为52%各季有明显变化,夏季最大为72%- 74%秋季次之,为63%- 66%春季为46%- 50%冬季空气湿度最低,为44%- 47%
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与北京地区的季节转换
一、冬季环流特征
在500hPa高度场上,北半球中纬度表现为三个大槽,分别位于东亚靠近西太平洋一侧、欧洲大陆和北美靠近大西洋一侧。

华北地区位于东亚大槽后部、欧亚大陆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下。

在对流层上层(200hPa),副热带高空急流轴线的平均位置在340N附近,中心强度可达70m/s,是四季中强度最强、位置最偏南且基本稳定的时期。

在地面图上,我国受庞大的、向南伸展的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北风气流;在850hPa 流场上,华北上空同样受强盛的西北气流控制。

因此,1月份的华北地区具有典型的冬季风
特征:盛行偏北气流、冷空气活跃、寒冷干燥,只有在合适的水汽输送条件背景下才有可能
产生雨雪天气。

二、夏季环流特征
夏季的大气环流特征与冬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体现500hPa场上:
1、在中纬度,从西太平洋、美洲大陆、大西洋一直延伸到中东地区,副热带地区存在一个带状的高压,即副热带高压;
2、在中高纬度表现为4个大槽,分别位于我国的东北至西南地区,俄罗斯中部至我国新疆以西地区,大西洋上空,东太平洋至北美海岸;
3、线比冬季明显稀疏,极涡收缩至极地附近。

这种变化同样体现在对流层低层:
1、在海平面气压上,我国中东部位于一个相对的低气压区,气压梯度很小;
2、在850hPa,可以看到两支不同来向的南风气流影响着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华北),一
支源于印度洋经东南亚并沿青藏高原东侧,以西南气流形式深入到华北,另外一支南风气流
源于西太平洋,沿副热带高压外侧影响我国的东部地区。

由于这两支气流具有明显的高温高
湿特征,当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发生作用时,将造成我国东部出现明显的雨季;
3、由于上述两支南风气流的存在,加上副热带高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北跳、南退现象, 形成了我国中东部雨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移动特征。

一般情况下,7月中下旬开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到
300N 附近,江淮一带受副热带高 压控制,长江梅雨基本结束,华北雨季开始。

对流层上层(200hPa )的副热带急流同样存在季节性向北移动的现象,
与冬季相比,强 度明显减弱,急流核风速一般维持在 30~50m/s 之间,7月的平均位置在40~50°N 之间,大范围 暴雨发生时,一般存在明显的高低空急流藕合现象,暴雨中心一般在高空急流轴南侧 400~500km 。

因此,一年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北京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段,期间的降水总 量约为全年的35~40%历史上造成华北大范围洪涝灾害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均发生在该期 间,这一时段也被称为北京(华北)的主汛期。

北京四季的主要高影响天气
一、春季(3-5月)
1、偏北大风
春季偏北大风往往来得快、猛、强,有时维持时间也较长,日变化明显。

偏北大风多出 现于蒙古高压前部和低压后部, 常和寒潮冷锋相伴。

若冷高压位置偏北, 高空有强冷空气配
合,大风可维持两天以上,若低压位置偏南,大风维持时间在
10小时以上,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

2、 偏南大风
春季南大风平均风》8m/s 总平均为7.6天。

3、4月份南大风逐月增加,3月平均2.4 天,占春季南大风的 31.6%; 4月平均3.4天,占春季南大风的 44.7%; 5月平均1.8天,占 春季大风的23.7%,最少,但是超过 12m/s 的南大风中;4月最多1.5天,而3、5月各占 0.8 天、1.3 天。

3、 雾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空气湿度小,相对低能见度较少,春季大雾平均 6.3天。

各月 的大雾出现频率为:3月3.3天,占春季大雾的52.4%; 4月2.1天,占春季大雾的33.3%; 5月 0.9天,占春季大雾的14.3%;大雾日数呈递减趋势。

春季轻雾,平均为43.2天,各月轻雾出现频率为: 3月15.5天,占春季轻雾的35.9%; 4月 14.2天,占春季轻雾的32.9%; 5月13.5天,占春季轻雾的31.2%。

4、雷暴
春季是雷暴的初发季节,雷暴出现的日数开始增多, 月20日以后,最早可出现在 3月中旬,春季雷暴一般无大风出现,但
5、风沙
北京风沙以四月份为最多。

风沙最多出现于冷锋后的西北风里, 东
风。

西北方向的风沙:为黄土高原沙土或西北戈壁沙尘随风移来, 5月份最多可达7天以上。

初雷日多在 4
4月下旬后会伴有冰雹。

其次为西南风,再次为 当地面风速为10〜12m/s
以上时,首先在河套以西形成风沙、浮尘区。

系统地影响华北,四月份一般都可使能见度减
到2〜4km,具有范围大,强度浓,空中比地面能见度更差的特点,沙尘顶高约在4000〜5000m,有时可伸到7000m以上的高空。

西南方向的风沙:当地面干燥,风速达到8m/s以上时,首先在山东北部的德州和河北南部的沧县、故城一带形成风沙区北移影响华北北部,能见度在4km左右,顶高2000m以下,日变化十分显著,上午少见,生成与午后,消失于晚间,持续时间短。

二、夏季(6 —8月)
1、暴雨
北京地区是太行山东侧、燕山南麓多暴雨区之一。

通过对历年暴雨次数的统计分析可得
出,北京地区的暴雨可出现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月上旬至
8月中旬。

按暴雨等级来分析其集中期,则北京地区的一般暴雨基本分布于4〜9月,而集中于7
月上旬〜8月中旬,其中出现次数占全年一般暴雨总次数的87.7%;大暴雨分布于6〜8月,
集中于7月下旬〜8月下旬,其出现次数占全年大暴雨总次数的71.0%;特大暴雨在统计时
段内没有出现。

暴雨的最集中期是7月下旬〜8月上旬。

2、雷暴
北京地区雷暴日数常年可达30至50天,北部山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42天以上,东南部平均在32天左右。

6至8月是雷暴集中发生期,约占全年的80% 一天中,午后多雷,上半夜次
之,下半夜及早晨少。

一次雷暴,持续时间一般1至3小时,个别长达8小时。

雷暴常连续出现,一般2至3天,有时甚至连续时间更长。

(1)多系统性雷暴,纯热力对流性雷暴很少,影响北京的雷暴入侵方向多为W- N方向,其次为SV和NE方向。

(2)雷暴一般多生成于午后至傍晚,高峰出现在在17〜20时,消失时间多为15〜21时,持续时间大多不超过1小时,最长时间到达15小时以上(2001年7月24 日,持续时间15小时05 分)。

(3)从雷暴发生区域来看,山区多于平原。

最多雷暴日的站和最少雷暴日的站年平均相差达12天。

3、冰雹
冰雹现象一般出现在4至10月,其中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多发季节,一日之中,午后多,上午和夜间较少。

雹云一般顺着河川、山谷自西北向东南或由西向东移动。

雹区范围不大,通常宽几km,长几十km,多呈带状分布,有“雹打一条线”之说。

持续时间一般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最长可达1小时。

4、咼温
北京地区年极端高温一般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平原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C
左右,其它地区在39C左右。

日最高气温》30C的日数,大部分地区年平均为65天左右,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至8
月下旬。

日最高气温》35C的日数,大部分地区年平均为6~8天,主要出现在6月中旬~7
月下旬,最早出现在5月上旬,最晚在9月上旬。

三、秋季(9 —11月)
1、大雾、
秋季能见度w 1km勺情况分析表明:9、10、11月份,依次低能见度日越来越多,以低能见度为特点的天气越来越明显,9月份最多出现9次大雾,10月份最多出现13次,11月份最多
出现14次,秋季大雾年平均为18.5天,其中9月4.2天,10月7.1天,11月7.2天。

大雾日变化9、10月大雾一般05〜06时产生,结束于09〜10时,11月份大雾06〜07时产生,结束于11〜12时左右,有时大雾将连续持续几天( 2005年10月6〜10日连续5天2段以上大雾)。

北京低能见度多出现在基础能见度差,低层湿度大,地面为弱辐合气压场的情况下,因此为多出现在清晨和上午。

2、大风
从统计资料分析可知:9月、10月、11月偏北大风的年平均日数为:0.7天、1.1天、2.1天;南大风年平均日数为0.9天、0.5天、0.5天。

可见,随着向冬季环流的转变,冷
空气的势力越来越强,暖空气的势力越来越弱。

九月份偏北大风最多2天,10月份最多3天,11月最多3天。

扬沙现象基本与偏北大风出现的频率一致,扬沙出现的日数为9月0.4天、10月0.1天、11月0.6天;十年风的统计中NW风最大达到24m/s, (2006/11/4 )。

偏南大风最大为11m/s。

沙尘暴能见度最差一次为 1.6km ( 1997/11./21 ),从风的日变化看,
北大风在中午前后11〜14时最强,南大风在14〜16时,通常出在日落之前。

四、冬季(12月-2月)
1、降雪
北京入冬后,冷空气活动频繁,但同时由于西南暖湿气流活动受限,空中大尺度的水汽
输送难以形成,降水量一般不大,降水形式主要以雪为主,偶有雨夹雪或冻雨出现。

2、冬季大风
冬季是北京地区大风最多的季节之一,主要以系统性偏北大风为主,系统强时瞬时风速
往往达到危险天气标准,甚至灾害性天气标准。

3、大雾
进入冬季,大雾天气出现的频率增高。

冬季大雾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强度强,特别是早晨能见度最差时仅有几十米甚至几米。

(2) 维持时间长的特点,有时甚至全天<0.8km。

以上内容参考自《北京预报员手册-2010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