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五痰

合集下载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

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

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水代谢。

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

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

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之分。

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

《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

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大,故应区别。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

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尽管如此,痰证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理论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光。

[病因] 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

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化,可反留为痰。

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

(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

中医实证·痰症篇

中医实证·痰症篇

中医实证·痰症篇A、中医所说的“痰”,并不仅仅是指咳吐而出的粘稠之物,它还泛指一切“非人体生理所需的代谢性分泌物”。

人体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需水谷精微及津血滋养,若有阻滞,则膏脂凝聚而生痰浊。

故凡气血不畅之处,即津凝生痰之所。

脾主湿,肺主津,湿聚津凝则为痰,故前人有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虽生于脾肺,但随气血潜移默行,于人体周身,可无处不至。

咳吐于肺胃者,乃有形之痰;蕴藏于腠理者,乃无形之痰。

无形之痰伏于体内,随痰浊多少之不同、潜伏部位之不同,而变症百出。

因其病机隐晦,难以辨察,故医者时常感叹:“怪病多痰”、“百病皆因痰作祟”!痰,最初本是病理的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沦为了致病的因素,是致病最为广泛的实邪之一,欲为良医者,当深究之!B、何以辨知痰湿体质?辨证要点如下:1、舌苔厚腻,脉滑濡 2、口腔粘腻 3、头脑昏朦,沉沉欲睡 4、胃脘痞满,恶饮水 5、面目浮肿 6、肢体困重 7、大便粘滞难解 8、小便浑浊,骚腥味重 9、汗出酸腻,头发油腻,眼屎多、耳垢多。

10、皮下结节包块,或皮肤疮痘赘生。

C、因气机升降出入之异,脏腑寒热虚实之别,痰之特性,亦各不相同。

治痰之法,归纳如下:一、温化寒痰法:阳虚之人,痰从寒生,其痰清稀而色白。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是言此。

二、清化热痰法:火旺之人,炼液成痰,痰亦化热,其痰粘稠而色黄。

当清解其热,热不去,痰难消。

三、燥湿化痰法:脾主湿,湿聚生痰。

湿气者,当以燥气克之。

四、滋阴化痰法:津液清稀则流畅,浓稠则滞涩。

阴虚者,津液粘稠,凝而生痰,当滋阴以稀释之,而后能化。

五、软坚化痰法:顽痰胶结,或生瘰疬、或生囊肿、或生瘿瘤、或生肿瘤,寻常化痰之法,攻之不克,需软坚散结而化之。

六、降气化痰法:水涨则船高,气逆于上,痰浊不降,治当降气为主,兼以化痰。

七、顺气化痰法: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津凝。

气机宣畅,如风吹云动,痰涎自会消散。

八、开窍化痰法:痰浊壅盛,闭塞心窍则神识迷乱;闭塞上窍则五官不灵,治当化痰开窍。

中医内科学痰饮

中医内科学痰饮
– 《素问•经脉别论》论:“饮入于胃,游溢精 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的正常代谢
–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 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 举。”——脾肾功能失调可致停饮之病。
2、痰饮之病名,首见《金匮•痰饮咳嗽病
中医内科学痰饮
目的要求
1、熟悉痰饮的概念、病因、诊断及相关病证的鉴别 2、重点掌握痰饮病机、治疗原则。 3、掌握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常见证候及治疗方
药。
一 定义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 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多种 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病因、 病理产物、临床表现,病机概括) 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致肺 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归正化,或 代谢失常,或停于局部,形成无形或有 形的复杂痰饮病证。
方歌: 柴枳半夏柴胡芩,枳壳半夏瓜蒌仁, 桔草杏仁青皮入,饮停胸肺悬饮平。
加减:
咳逆气急,加白芥子、桑白皮; 胁痛甚,加郁金、桃仁、延胡索; 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 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 甘汤。
2 饮停胸胁 主症:胸胁胀满疼痛,病侧肋间饱满,甚则偏侧胸部隆起
。 兼次症:气短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侧卧于停饮的一侧,
伴水有液头 的晕输目布或眩排,泄左心,悸还气与侧短三,焦内的作臂用密切,常相关。于劳累、受寒、饱餐后发作,历时较
在急性发作阶段可表现支饮症候,喘证的肺寒、痰浊两类又常具支饮特点,哮证发作期与伏饮基本类同,应注意鉴别。
短,休息或用药后缓解。 本虚--阳气不足 标实—水饮流聚
理气和络祛痰湿,痰饮胁痛服之康。 兼次症: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少痰, 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咽干。

“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及其临床意义标签:痰;病因学;临床意义除了指咳吐之痰外,中医学的“痰”尚有重要的病因学涵义。

“痰”的病因学涵义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初步形成,并在后世不断发展。

其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赋予“痰”致病的属性,其次是将“痰”微小化。

痰的病因学涵义的形成,为很多病证尤其是一些疑难病症从痰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1 中医学“痰“的概念提到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产生于气管或支气管,由其黏膜分泌,经由口鼻咯吐而出的黏稠、混沌的液状物质,即平时所说的“吐痰”之痰。

而中医学所论之“痰”,除了上述涵义之外,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病因学涵义,即指稽留在体内脏腑、组织、肌肉、经隧、脉络、关节内的无处不到,无物可证,无形可见,能引起某些特殊病证的致病因子[1]。

痰能阻滞机体气血,流窜经络,妨碍脏腑功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2“痰”的病因学概念形成从文字学角度加以考证,《说文解字》(成书于100年到121年)及《释名》(成书于194到203年)中均无“痰”字记载[2]。

《内经》全书中也无“痰”字。

我们现在看到的,“痰”字出现较早的医学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和东汉张仲景(150~219年)的《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其在秦汉之际或先秦已有原始资料,但成书不早于东汉。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胸中痰结”、“留饮痰癖”之类的记载。

其云:“巴豆,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

”“恒山,味苦寒。

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则记载:“膈上病痰满咳嗽吐。

”从上述内容上可见,当时的“痰”指的是呼吸道之痰。

有学者推论,张仲景书中之“痰”字,系后世传抄者或刻书梓人所为。

其文献依据为: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载有惠苑《华严音义·风黄淡热》之文:“《说文集略》曰:‘淡为胸中液也’,骞师注《方言》曰:‘淡字又作痰也。

中医关于痰饮致病的描述

中医关于痰饮致病的描述

中医关于痰饮致病的描述(一)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

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

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临床上通过分析其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确定的痰。

水湿也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水湿与痰饮同类而异名,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许多情况下二者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1.易阻碍气血运行:痰饮为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易阻碍气血的运行,若痰饮流注经络,则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如中风);若痰浊阻于心脉,则气机不畅,心脉痹阻不通(如胸痹)。

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形成之后,可作为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如痰湿阻脾可致水湿不化。

3.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痰饮致病,每易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出现一系列神志失常的病证。

如痰湿上蒙清窍,可见头昏头重、眩晕、精神不振等症状;痰迷心窍,扰乱神明,可见心悸、神昏、痴呆、癫证等病症;痰郁化火,痰火扰心,可见心烦、失眠、神昏谵语,甚则发狂等病症。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饮为病,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均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症状表现复杂多变。

如咳、喘、悸、眩、呕、癫、狂、痫、瘰、疽等,所以有“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饮邪致病,或停于胸胁为悬饮,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等症;或停于胸膈为支饮,见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咳吐清稀泡沫痰等症;或留于四肢为溢饮,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痛等症;或停于胃肠为狭义之痰饮,见脘腹胀痛、肠鸣沥沥有声等症。

5.病情缠绵,病程较长:临床上痰饮为病,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较为困难。

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

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

浅谈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42—02痰病即因痰致病,痰浊来源于脏腑功能失调,因此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动因。

古代医家对痰致病性质已有散在记载,如“痰生百病形各色”,“痰注全身”,“怪病多痰”等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痰邪致病的广泛和奇态性。

为了便于临床上认识痰证痰病,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施治,我们根据前人对痰致病性质的论说,结合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体征特点,通过进一步整理、综合、分析、归纳,找出其发病的一般规律,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分述如下。

1 痰属阴性,遏伤阳气痰为水液凝聚变化而成,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肺气的宣降,心气的推动,脾阳的温运,肾阳的温化,肝阳的疏通。

如果脏腑的阳气偏衰,阴寒内盛,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生痰邪。

痰水性同质异,皆属阴邪,其临床表现多以病变部位的闷胀困重,麻木冷痛为主,遇寒则剧,得渐则舒,或见肿块不红不热不痛,根脚散漫,或见冷痛不红,败血腐骨。

古人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痰为阴邪,非温不化”之说,是以说明痰乃阴冷之邪,遇阳得温则消。

中医认为“阴盛则阳病”,所以,痰常可遏伤人体阳气,以致清阳不展,而见嗜睡、困顿、体倦乏力。

病位恶寒,甚为冷痹。

因此,临床上治疗痰病痰证,要注意扶助人体阳气,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忽略痰之热化,以及台邪为病。

2 痰性粘滞,阻碍气机粘滞即是粘稠,滞涩之意。

祖国医学认为“稠浊者为痰”,痰的粘稠性,在临床上视之可见,表现为咯痰粘稠,或口粘口腻,呕恶或呕吐痰延;或咽中有粘痰梗塞,吞吐不利;或大便粘裹痰垢;或见溃疡,糜烂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品,凡此种种,显见十分充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痰属阴邪,质性粘稠,留伏遏阻,滞涩不散,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病情缠绵,不易速效;二是指症状,凝结滞涩为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结于皮里膜外,或结于腹腔、脏器。

中医的“瘰疬”、瘿瘤“、”痞块“、症瘕”、“痰核”、“流痰”、乳癖“等等,大都属其所致病症表现。

中医辨证痰的种类

中医辨证痰的种类

中医辨证痰的种类
中医将痰分为五种类型,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和风痰。

每种痰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和成因:
1.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

其痰颜色为白色,形状较为稀薄,患者通常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

2. 热痰:由热邪入肺或风寒日久不愈,入里化热所致。

痰黄粘稠,形状结块,患者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

3. 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引起。

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患者自觉口鼻咽燥。

4. 湿痰: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从而湿聚为痰。

痰为白色稀水样,患者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5. 风痰:由风邪伤肺即伤风引起,初起痰白稀,后可转为黄黏痰,患者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中医获取更专业的判断和建议。

历代医家论“痰”

历代医家论“痰”

办公保健Office health care历代医家论“痰”文/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于琳一、痰饮起源研究痰饮,是在疾病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它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痰饮滞留体内而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导致新的病症。

本文以时间为轴进行,从先秦至近代整理了历代医家对“痰饮”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挖掘的研究方法,明晰“痰饮”发展形成的脉络,厘清“痰饮”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的演变。

(一)《黄帝内经》论饮。

《黄帝内经》中未出现“痰”字,但有“饮”、“积饮”等记载,如《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中提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六元正纪大论》中“土郁之发,必在三气四气之时……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提到“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这些理论都在阐述说明“饮”的病理病机,是由于雨湿太多、土郁、湿淫等因素导致的,也为之后“痰饮”的出现及后世“痰饮学说”的建立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金匮要略》首创“痰饮”,奠定基础。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杰出的临证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宗之圣”,有著作《伤寒杂病论》(原书已亡佚)。

张仲景在《内经》对“饮”的叙述基础上,首创了痰饮的病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提到:“夫饮有四,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并进一步阐明了痰饮的病机是“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以中焦为发痰之原,重视脾胃运化功能在痰饮中的重要性。

痰饮病篇中列出41条条文,出19方,根据痰饮病位、病情虚实来论证,有攻有补,首创痰饮辨证论治,被历代医家奉为准绳。

张仲景还特别提出,痰饮是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总结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二、历代名家论痰(一)巢元方之痰病学说。

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的学术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中医痰证诊断标准

中医痰证诊断标准

中医痰证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理化指标。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医痰证诊断标准》中,主症包括苔腻、头身困重、BMI(身体质量指数)>28,次症包括脉滑、咯痰、鼻鼾、胸腹满闷、头昏、总胆固醇>5.72mmol/L或甘油三酯>1.70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3.64mmol/L 等。

诊断条件为只要出现1个主症+1个次症或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诊断为痰证。

广东省中医院的研究也提出了类似的痰证诊断标准,包括苔腻、脉滑、咳痰等主症和胸闷、神疲、乏力、纳呆、喉中痰鸣、脉弦等次症,以及血脂指标和BMI 等。

这些标准都是基于中医证候具有复杂性、非线性、非定量等特征,因此需要从整体把握,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在中医理论中,痰不仅仅是局限于肉眼可见的有形之物或某种理化指标,而是多种临床表征及理化指标的综合体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并广泛分布于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

因此,对于痰证的诊断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

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

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水代谢。

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

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

对中医痰证的认识

对中医痰证的认识
2 1 年 1 月下 第 2 00 2 卷 第 3 期 6
De e e 2 0 V0 . c mb r O1 1 2 No 3 _6
中国 中医药咨讯
Ju a f iaTrdt n l ieeMe iieI fr t n o m l n a io a n s dcn nomai o Ch i Ch o ・ 91 ・
论 治应 有 足够 的认 识 。 1 病 因病 机
障碍而引起 的病理产物 , 一旦形成又成为致病因子。 古人常 说“ 痰生 百病 ” “ 病多痰” , ,怪 等 都说 明痰致病的广泛性 、 复 杂性 。 古代 医家王硅主张“ 因痰而致病者 , 先治其痰 , 后调其 病; 因病 而致痰者 , 先调其 病 , 后治其痰 。 其治虽分先后 , ” 但 原则必须祛痰。除痰 能防止变证 的产生 , 虽为治标之法 , 但 对变证的产生又寓有 治本之意 ,临床上常用 二陈汤加减治 痰。
3 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 《 . 2 景岳全书 ・ 》 :五脏之 痰 日 “ 病, 虽俱能生痰 , 然无不 由乎脾肾。” 并明确指出 :治 痰者 , “ 必 当温脾强 肾以治痰之本 。” 困脾土 , 湿 或脾虚生湿都可聚 湿生痰 , 健脾、 温脾以使湿化而痰无 以生 , 《 如 丹溪心法》 : 云
5 4
可见 , 而无形之痰从症测知。因痰所 在的部位不 同, 痰症 的 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 如痰滞于肺 , 可见 咳喘咯痰 ; 痰迷心 窍 , 可见胸 闷、 心悸 、 昏癫狂 ; 神 痰停 于 胃, 可见 恶心呕吐 、 痞满 不舒 ; 痰在经络 , 可致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 痰气 凝结咽喉 , 可致咽 中如有异物等等。总之 , 痰之 为病 随其 病 变部位以及寒热虚实性质 的不 同, 而各有不 同的临床表现。

痰证的名词解释

痰证的名词解释

痰证的名词解释痰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产生的异常体液,通常呈现为黏稠或粘滞的物质,常常伴有异味。

根据中医理论,痰证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造成的,是身体内部湿热或寒湿等病邪的产物。

病邪在人体内积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痰证。

痰证是中医诊断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病症,常见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

根据症状表现,痰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痰湿证、痰火证、痰风证等。

每种类型的痰证都有自己独特的病理表现和治疗原则。

痰湿证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痰证类型。

它通常由湿邪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病人常常感到身体沉重、困乏,头重脚轻,舌苔厚腻,口中有异味。

除了这些常见的症状外,痰湿还可能引起咳嗽、痰多、胸闷等呼吸系统的问题。

治疗痰湿证可以采用中药调理,如茯苓、半夏、陈皮等,以利湿气的排除,促进气血畅通。

另外一种常见的痰证是痰火证。

痰火证主要表现为痰涎黄稠,口苦咽干,舌苔黄腻,常伴有咳嗽、咽痛等症状。

痰火证多由肺燥引起,可以通过滋阴清热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如玄参、玉竹、连翘等可以起到清热降火、化痰止咳的作用。

除了痰湿证和痰火证外,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痰证类型是痰风证。

痰风证常见于中风或脑血管病的患者,表现为神志不清、肢体不协调、语言障碍等。

中医认为,痰风证主要由于脏腑气血失调,气机不畅,导致痰湿火邪上升至头部所致。

治疗痰风证要以祛风化痰为主,可以采用中药如钩藤、天麻、络石藤等。

痰证的治疗基于中医理论,主要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病邪,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中药是治疗痰证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组合。

此外,针灸、推拿等中医辅助疗法也可以结合应用,起到协同治疗的效果。

总而言之,痰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人体内部湿热、寒湿等病邪积聚形成的异常体液。

根据症状表现和病理特点,痰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痰湿证、痰火证、痰风证等。

治疗痰证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进行调理,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病邪,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痰的分类与治疗

痰的分类与治疗

痰的分类与治疗痰,是机体的病理产物,不论大人,小孩,老人,很多人在感冒时会有痰,肺炎时会有痰,有痰真的很难受!痰,可留滞于人体的脏腑、经络、肢体,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说: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

痰证的表现可以看到咳嗽、喘促、头痛、胸痹、呕吐、癫狂等等,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医经常讲脾为生痰之源,肾为成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但是痰也分好几种。

中医上的痰大致分为五种:寒痰,热痰,燥痰,风痰,热痰,湿痰。

对于不同的痰,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也有不同的方来进行治疗。

第一种: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

这种寒痰常看到的临床表现多是咳痰清稀色白,胸闷脘痞,气喘有哮鸣音,舌苔多为白滑,脉象多见沉迟或眩滑,临床上常用温化寒痰的药物组方,除了苓甘五味姜辛汤,还可常用三子养亲汤。

第二种:热痰-----清气化痰丸。

这种痰证多表现为咳嗽、痰黄黏稠,咯吐不易,还会有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所以在治疗上多选用清热化痰药物组方,代表的方剂除了清气化痰丸还有滚痰丸等等。

第三种:燥痰-----贝母瓜篓散。

这种燥痰常见咳嗽痰稠而黏,咯痰不爽,咽喉干燥,舌苔白而干燥,所以治疗上常选用燥润化痰的药物组方。

第四种: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这种痰致病大多比较危重,大多是体内有痰浊,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所致,临床上多见眩晕头痛,甚至昏迷不醒,或者引发癫痫,在治疗上多采用治风化痰剂,药物选用平肝熄风药和化痰药组合,所以在使用的时候经常配伍一些健脾祛湿的药物。

第五种:湿痰------二陈汤。

这种痰证的特点是痰多易咳,胸脘痞闷,呕吐眩晕,肢体困倦,舌苔多见白滑或者是白腻两种,脉象上主要见于缓滑或者是眩滑,所以治疗上多选用燥湿化痰药组方,除了二陈汤常用的还有温胆汤之类的。

温馨提示:上面五种痰证,我们选用了五个对应的方子,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辨证论治,根据病、证、症进行选用相应的方子和药物,因为很多朋友都不是专业的医生,所以方子需要在当地医院的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使用。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六郁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六郁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六郁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六郁”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六郁
证类名。

见元·朱震亨《丹溪心法·郁症·六郁五十二》“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

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此为传化失常。

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繁盛者是也。


六种郁证的总称。

指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

详见各条。

“痰派中医”

“痰派中医”

“痰派中医”李启芳编著科学出版社第一章痰的概念和发病情况第一节痰的概念“痰派中医”理论认为,痰的定义是身体内不正之物超过一定范围的聚集总称(后面章节详细介绍)。

历代中医认为,痰( sputum)是一种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的产生是由于外感、内伤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功能失常,最主要是由水液调节、代谢功能失常所引起。

痰产生后,不论其所在部位如何、性状如何和去路如何,它又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和原始病因或其他同期病理产物共同参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即合邪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产生各种表现不一的痰证或痰病(图1-1)。

病因(外感、内伤或两者兼有水液代谢失常痰痰证/痰病气血、脏腑功能失常其他病理产物图1-1痰的产生人体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是痰产生的原因痰是一种黏稠状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有形的致病因子,中医所论之痰从所指内容上讲有两种分类,即狭义的痰和广义的痰。

狭义的痰,一般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广义的痰,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或情志不畅,不能正常地运化津液,使体液停留积聚,逐步蕴结而成。

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之痰应包括痰、饮、水、湿四种形态,它们名异而实同,皆为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可引起一系列独具特点的病证。

由于广义的痰不容易为人们所察觉,病变和临床症状由内向外,即先有痰气、痰浊或痰瘀内结而后发病,故有人称广义的痰为内痰。

也正因为内痰不易为人们察觉,且“变幻百端”,因此,“痰派中医”理论尤其重视内痰(即广义之痰),其内容也特别丰富,当然这两种痰在病理变化方面是有密切联系的,狭义的痰病是广义痰病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的具体表现。

古今不少医家还认为痰从具体所指内容上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笔者认为如果说有无形之痰的话,那可能是由于某些痰病痰证病情复杂奇特,或在病理产物形成的早期肉眼尚不能直接观察而已。

例如,某些由顽痰死血凝结化毒而成肿块、肿瘤,当肿块、肿瘤尚未增大到人们能直接看得到时,其实患者体内已有痰或顽痰的存在。

痰-中医辨证

痰-中医辨证

痰-中医辨证
2014-05-07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

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

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10克。

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O克,银花12克。

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

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

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中医学关于“痰饮”基本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中医学关于“痰饮”基本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中医学关于“痰饮”基本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一、“痰饮”基本概念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较稠浊者称为痰,较清稀者称为饮。

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或触之可及之痰,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痰核等。

无形之痰,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之痰,如眩晕、癫狂等,虽然无有形质可见,但用祛痰药治疗有效。

因此,中医学对“痰”的认识,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

饮则多留积于人体的局部或肌肤,并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有“饮”“悬饮”“溢”“支饮”等。

二、痰饮的形成痰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失宜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如外感湿邪,留滞体内;七情内伤,气郁水停;恣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血行瘀滞,水液不行等饮食因素与痰饮的形成密切有关.《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指出:“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

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其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见血气日削,而证日多矣。

”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均具有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肺主宜发肃降,为水之上源,如肺失宜降,水道不利,津液输布失司,则聚水而生痰饮;脾主运化水液,为制水之脏,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主水,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主疏泄,主调畅一身气机,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可为痰为饮;三焦为决之官,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若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亦能聚水生痰。

因此,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之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所有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均可以导致痰饮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五痰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五痰”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五痰
证类名。

五种痰证的总称,分类有不同。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治法杂论》指五痰为风痰、热痰、湿痰、酒痰、沫痰。

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方书皆曰五痰、何谓也?答曰:所谓风痰、寒痰、热痰、气痰、味痰。


味痰又名酒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指湿痰、燥痰、风痰、热痰、寒痰此五痰。

痰有五,“在脾经者,名曰湿痰。


“在肺经者,名曰燥痰。


“在肝经者,名曰风痰。


“在心经者,名曰热痰。


“在肾经者,名曰寒痰。


详见风痰、热痰、燥痰、湿疾、寒痰诸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