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_罗贤通
浅述朱丹溪对痰证的论治经验
浅述朱丹溪对痰证的论治经验
1 朱丹溪对痰证的论治经验
朱丹溪(986-1069),被称为“医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其《伤寒论》是古代中西医结合的医学理
论第一人,也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其针灸、放火
治疗以及按摩等操作方法亦被认为是其大要。
对于痰证,朱丹溪提出了关于论治的原则:“致痰者,首求取之
以白芍、炙甘草,以活血证则加桑白皮,以开络证则加桑叶、陈皮,
以止痰证则多用熟地、半夏、石膏而补脾经也”。
朱丹溪认为,痰是
由气血逆行和脾胃的失调引起的,所以在论治时要采取活血补脾的方法,以得到改善。
在中药用药方面,朱丹溪认为,不论是回肝肾痰津之药,还是去
痰止咳助离之药,必须以补为主,而滋补归脾有助用药以利气血正常
循环,特别是桑白皮和白芍有助于补肝肾,通经脉、清痰利咳。
朱丹溪以痰证治疗效果显著,这正是由他博采众家,不怕费虑及
勤奋实践所致。
他用药严格,细心把关,论治攻关的态度,让他的论
治经验成为中医古代治痰的重要经典,并被当代医学专家所广泛采纳,为医者所学习。
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
有一天,他在村头看见一伙送葬人群。棺木过后,地上有几滴鲜血, 凭经验,他认定棺中之人未死。遂赶上前去让人开馆。开馆后,见里 面一妇人,面色苍白,尸体未僵,用手伸入下身,果见污血尚鲜。朱 断定“血未凝,体未冷,尸未僵,人未死,命尚存”。立即将救命还 阳丹用热盐汤喂下。不到半个时辰,妇人面色转红,鼻翼煽动,生命 复苏。后又经丹溪精心调治,竟产下一子,从此,“见血一滴救母子” 在当地传为美谈。
朱震亨,字彦修,晚年人称其为“丹溪翁”,生于公元 1281年,淬于1358年,享年77岁,丹溪幼年亡父,家境贫 寒,母子相依为命。青年丧妻。其学医之路崎岖,颖,人称“神童”
2、发愤学医
3、拜师许谦,学习理学 4、跋涉千里,终得良师 5、医术超群,闻名遐迩 6、医德高尚,为人楷模
6、医德高尚,为人楷模
丹溪不但医术精深,而且医德高尚。他非常关心贫 苦百姓的疾苦,经常出诊诊视病人,虽风雨载途,也 从不推辞。丹溪常说:“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 耶”?穷人求诊,不但不取报酬,而且还无偿给药。 有的家境贫寒的病人,不敢指望丹溪治病,丹溪知后, “不待其招,带药去其家,使其获救而愈”。 丹溪“孤高如鹤”,一生简朴,布衣素食,节制膏 粱厚味,甘于淡泊。年逾七旬,依然“神茂色泽”, 精力充沛。他不信鬼神,力辟其廖。丹溪临终前,嘱 其子朱汜曰:“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意谓:医 学理论精深,你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误人性命 啊!
1、天资聪颖,人称“神童”
丹溪祖籍山东,西晋时迁居浙江义乌赤岸镇,因 该镇西南之东溪、西溪合流处,名曰丹溪,故学 者尊之为“丹溪翁”,亦称“丹溪老人”。
丹溪家族世代为儒。丹溪天资聪颖,才思敏捷, 性情豪爽。他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词赋, 一挥即成,故人称之“神童”。少年时因家境衰 落,以采药为生。
浅谈丹溪治痰
浅谈丹溪治痰【关键词】朱丹溪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学说渊源于《内经》,并继承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诸家学术思想,因而,丹溪治医能发挥经旨,参合哲理,融合诸家,并能结合临床实践而创立新说。
丹溪学术虽以养阴为特色,但在临床上擅长于治疗气、血、痰、郁等杂病,临证每以气、血、痰、郁立论,尤其治痰更具特色,浅析如下,请同道指正。
临证识“痰”,独具慧眼痰饮一证,前人论述其多,引戴思恭《推求师意·痰饮》中说:“至仲景分饮为四,一曰痰饮、二曰悬饮、三曰溢饮、四曰支饮。
而痰之义始见河间,分五运六气之病于火淫条下则云,中风、风癫等病……”痰是一种病理产物,由津液不行,自积成痰。
凡情志忧郁、饮食厚味、外感无汗、滥用补剂,都可使气血失常,“清化为浊”,结为老痰宿饮。
其关键在于脾虚、湿滞、气郁、火炽。
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认为其痰来去无定,聚散无常,五脏六腑莫不为患,或贮于肺,或贮于胃,或凝滞于心膈,或聚于肠间,或客于经络四肢等等,故丹溪临床诊疾,无不尽其从痰论证之能事。
如论热痰,则多烦热,惊悸,结于咽喉为喉痹肿痛;结于胃中为呕吐,为嗳气,为嘈杂;若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为眩晕,痰郁其火,于咳难治。
气痰随气机攻注走窜不定,阻于咽喉,如絮如膜,甚至如梅核,咽咯不去;滞于膈间,为气膈;积于胸腹为癥瘕积聚,为心腹块痛。
风痰多见奇证,上攻头目,为头痛,为眩晕,为目眶痛,流注经络,为肢节臂痛,为偏瘫。
湿痰倦怠软弱,体肥之人多有之,积于心下为痞,攻于头部为重痛;在腹为腹痛,为泄泻;注于下焦为白浊,为带下,为癫疝;流于经络为结核,或在顶、在颈、在臂、在身,其症不红不痛,不作脓;若妇人体胖饮食过度,经水不调者,乃是湿痰;惊痰多见疟痢口臭,痞块满闷;脾虚生痰,食不美,反胃呕吐等,皆痰之所为。
因此,痰病复杂,诸证多端,正如丹溪所说“百病之中多有兼痰”确是经验所得。
审因论治,贵在求本痰病论治,历代医家多尊仲景“以温药和之”的原则,认为痰饮为阴邪,每多挟寒,非温不化。
金元名医朱丹溪一个方子,祛湿气,化痰浊,消积食,通宿便,太强大了
金元名医朱丹溪一个方子,祛湿气,化痰浊,消积食,通宿便,太强大了这个无与伦比的方子出自金元名医朱丹溪之手。
朱丹溪本是一介儒生,四十岁才开始学中医,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学医的热忱,朱丹溪的医术有多高明呢?当时的人们是这样称呼他的:朱半仙。
而对于朱丹溪的这个方子,人们又是怎么评价的呢?四个字:神通广大!只可惜今人不够重视,很多人只是拿它来消食健胃。
或许你已经猜到了,它就是保和丸。
如果你有幸遇上那些个很有经验的老中医,开方一出手,就是保和丸。
你觉得很奇怪,我明明胃口很好啊,你还给我开这个药?一个人的胃口好并不代表他的代谢能力好,这是两个概念,尤其是现代人吃的太好,动的太少,人体每天代谢的能量是恒定的,你吃太多了,身体又消化不掉,这些食物就会堆积在肠道里,动不得。
保和丸消积食,祛湿气,化痰浊,通宿便,它就像一把铁扫帚,能把人体内的垃圾从头到脚推出去。
保和丸:山楂(焦)、神曲(炒)、麦芽(炒)、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连翘。
直接买中成药即可。
中医里经常用焦香的东西来健脾,有一味药叫焦三仙,就是把麦芽、神曲、山楂三者尽量炒焦,不要太焦,用这三味药来消食化积,山楂消肉食之积,麦芽消面食之积,神曲消酒食陈腐之积。
民间有萝卜通气的说法,吃多了消化不好肚子胀胀的,长辈会叫你吃萝卜,主要是白萝卜,白萝卜味微辣,有着很好的辛散之性,不仅可以从里向外疏,而且还能从上向下通。
而白萝卜的种子,也叫莱菔子,与萝卜有相同的物性,但因其精小,所以药性更强。
萝卜子下气,焦三仙消食,加在一起能把身体里各种各样的积滞都化掉。
朱丹溪用药有理有法,又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这个方子可不是到了消食导滞这一步就结束了。
朱丹溪呢,想的更周到更全面,他想到了食积会阻气、生痰,所以加了半夏、陈皮和茯苓。
陈皮,气味特别清香,它就是靠着这股香气去流通的,陈皮行气除胀是一把好手,有些人胃口总是胀气,想打嗝也打不出来,这时候陈皮就很适用。
陈皮行气,就像平静的水面上徐徐吹来的微风,可以使池水流动起来,它是温和又百搭的药物,如果少了陈皮这一味,很多中医大夫都不好开方子了,因为它有一个很好的协助作用。
浅论丹溪治痰特色
I
中医 药在 肠 道 肿 瘤 综 合 治 疗 中的 效 果 是 肯 定
的。但 目前针 对 本病 , 中西 医 尚缺乏 有 效 的手 段 治
[] 8 魏文浩 . 直肠癌从毒论治 [ ] 河北中医 , 0 ,2 5 : 5 6 . J. 2 02 ()3 - 6 0 63
[ ] 中 国中西医结合脾 胃杂志 ,9 9 7 3 1o J. 19 , ( ):8 . [ 2 郑炜. 1] 齐元富 教授运用 中医药 治疗大 肠癌 的经 验 [ ] 中医学 J.
报 ,O O,5 17)2 324 2 l 2 (4 :3 -3 . [3 王鸿礼. 1] 中医 药 治 疗 晚 期 直 肠 癌 2 0例 临 床 分 析 [ ] 中 医 药 研 J.
凝 痰 为气手液,化 深 丹 此气怫津 停是一 而 。 :血来 必溪, 刻 溪 ,血郁痰丹 第_ 为 因从 着,证 不 。 认凡 论 滞
家 。具 体地 说 : 饮 之 初起 , 饮食 不 谨 , 外 伤 痰 或 或 淫 , 内伤 七情 , 或 或食 味 过厚 , 皆致 谷气 不升 资发 ,
药 ,O O,0 1 :2 l. 2 l 3 ( ) l 一4
[] 2 曹洋 , 刘展华 , 陈志坚 . 陈锐深教 授辨 治大肠癌 的经验 [ 】 中医 J.
药 学 刊 ,0 5,3 1 ): 70 17 1 2 0 2 (O 1 5 . 5 .
[ 4 朱凯. 1] 大肠癌 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 实用 中医内科杂志 ,0 8 J. 20 ,
探 讨 [ ] 中华 中 医药 学 刊 ,O O 2 ( ) 6 66 7 J. 2 l ,8 4 :9 -9 . .
朱丹溪医案及感悟
朱丹溪医案及感悟一、引言朱丹溪(1281-1358),字元皎,号无为,南宋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文学家。
他以精通医药学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朱丹溪的医案和对其的感悟。
二、朱丹溪的医案1. 医案一:《伤寒论》中的治疟疾法朱丹溪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提出了一种治疟疾的方法。
他认为疟疾是由湿邪侵入体内所致,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
他使用了陈皮、桂枝等药物来驱除湿邪,并配合苦寒之品来清热解毒。
这种方法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成为后来治疟疾的重要方剂之一。
2. 医案二:《金匮要略》中的治风湿性关节炎法朱丹溪在他的著作《金匮要略》中提出了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
他认为风湿性关节炎是由寒湿侵入体内所致,可以通过温通经络来治疗。
他使用了桂枝、羌活等药物来温通经络,并配合苦寒之品来祛除寒湿。
这种方法在当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成为后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方剂之一。
3. 医案三:《丹溪心法》中的治失眠法朱丹溪在他的著作《丹溪心法》中提出了一种治疗失眠的方法。
他认为失眠是由心火上亢所致,可以通过平肝潜阳来治疗。
他使用了黄连、龙骨等药物来平肝潜阳,并配合酸苦之品来降火安神。
这种方法在当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成为后来治疗失眠的重要方剂之一。
三、朱丹溪医案的感悟1. 经验总结通过分析朱丹溪的医案,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医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
他能够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表明他对药物性味、归经归类等医学基础知识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2. 个性化治疗朱丹溪在治疗各种疾病时,并没有拘泥于固定的方剂和治法,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这种个性化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愈率。
这一观点在当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3. 继承与创新朱丹溪在医学上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自己的创新。
(6)朱丹溪学术思想简介
(6)朱丹溪学术思想简介朱震亨的“两论”及杂病治疗经验朱震亨,宇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人,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
生活于公元I281-1358年,即元至元十八年至元至正十八年。
始读史,攻举子业,三十岁时因母病而钻研《素问》,曾师事于理学家许谦,后受业于名医罗知悌。
许谦为朱熹的四传弟子,而罗知悌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并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
因而朱氏得以继承诸家衣钵,兼集医、哲于一身。
其在罗氏“湿热相火为病最多”的启发下,重视相火病变的研究,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谆谆告诫人们勿妄动相火,宜保护阴精,治疗则强调滋阴降火.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倡导者。
此外,其对气、血、痰、郁等杂病,亦有深刻的研究,以善治杂病而盛极一时,名扬海内外。
明代医家王纶赞之曰:“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一以贯之,斯医道之大全矣。
”日本医界曾成立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并奉其为“医中之圣”。
足见朱丹溪其人影响之大,其说流传之广。
朱氏的著作颇丰,主要有:《格致余沦》《局方发挥》《金匮钩玄》《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脉因证治》等,以前两部为代表作。
《格致余论》1卷,系朱氏的医论集,凡40余篇,包括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饮食色欲箴”、“茹淡沦”等,集中反映了朱氏研究相火及其病变,人体阴阳关系、养生之道的学术观点,是学习朱氏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局方发挥》1卷,为朱氏评论《和剂局方》之专著,书中列举气证、血证、饮证、呕吐、吞酸、膈噎等证,指出误用香燥、温补之危害,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并着重阐发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作者注重护养阴血的学术思想。
其学术思想简介如下:一、阳有余阴不足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朱震亨阐述人体阴阳关系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人在一生中,阴阳之间多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
这一认识是根据《内经》的观点,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及人体生理特点与病理状况而得出的。
_格致余论_论治痰证
荡涤攻逐之后,血下可能一时更多,但胞宫清泽,经血自可归经。
罗元恺教授对功能性子宫出血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可取得中药刮宫止血的效果,方药可用失笑散重加益母草。
阎润茗老中医指出:功血若由于血瘀而引起的出血,多表现为长期淋漓不断或时间不长量不多有血块,伴有腹痛腹胀等气滞血瘀的现象,我们应用活血祛瘀达到止血目的,采用了 祛瘀生新引血归经 的方法。
本法除了在妇科的广泛应用外,还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之因,责之热,虚与瘀。
火热薰灼,迫血妄行,或脾虚络损,气失统摄,均可造成吐血,黑便;而离经之血留而为瘀,瘀郁化热,迫血妄行或瘀阻络脉,血不循经而出血不止,又可致热致虚,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瘀血贯穿于出血过程之始终,正所谓 瘀血不去,出血不止 。
陈泽霖教授采用祛瘀止血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积累了丰富经验。
他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过去按照辨证分型治疗,用药多,方法繁,止血速度慢。
上消化道在出血阶段可只归纳为一个类型,即瘀血型。
因为患者在出血前往往有肝郁气滞,伤食气滞或气虚等因素,气虚或气滞都可导致血瘀,血瘀后血失常道可引起出血。
此外瘀郁化热,热灼络脉也可导致阳络伤则血上溢,阴络伤则血下溢。
再者,离经之血便是瘀,故黑便是瘀血的有力证明。
据此采用化瘀的生大黄,止血的白芨作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药,取得满意疗效。
黄一峰在治上消化道出血时注意到胃肠本身的生理功能,即宣通瘀滞,以通为用,灵活辨证,多选用活血止血的药方治疗。
刘景泉采用去瘀止血汤(含田七末、蒲黄、五灵脂、大黄)治上消化道出血65例,并与常规止血西药作对照,结果止血成功率达95 3%,高于西药对照组。
此外,该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脑出血和眼底出血等病变的治疗中,吴松田、李尉生、齐智勇等肯定了水蛭用治脑出血恰合病机,赵金华、谢帮军,孙怡等也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取得很好的疗效,周袁卿、祁宝玉提出在治眼底出血病时应用活血化瘀法可免造成留瘀之弊。
这些临床治验无不体现通用通用在活血化瘀法中应用的独特性,在此不一一赘述。
浙派中医朱丹溪治疗痰证临证思想探析
浙派中医朱丹溪治疗痰证临证思想探析
赵燕;李良松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8)2
【摘要】[目的]探究浙派中医朱丹溪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
[方法]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构建“朱丹溪治疗痰证方药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丹溪用药规律,并辅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归纳其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
[结果]丹溪认为,痰证的病机在于气机不行,病因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
失宜有关;临床辨证论治将痰证分为热痰、湿痰、食积痰、寒痰、风痰、老痰等,并
确定清热化痰、燥湿化痰、消积化痰、温化寒痰、祛风化痰、润燥化痰等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丹溪还认为,痰易与瘀结,故化痰消瘀亦为常用之法。
丹溪治痰,根据痰证所发部位不同,用药及吐下之法各不相同。
丹溪用药,标本兼治,从脾、肺、肝经入手,以二陈汤为基本方剂,既施以化痰药除已生之痰,亦采实脾药物,杜生痰之源,间辅以理气药行滞,以证“气顺痰自消”之理,又采清热药防痰阻气滞、郁遏阳气以助热。
[结论]丹溪治疗痰证的经验全面有效,其防治痰证的理法方药可为当今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思路。
【总页数】7页(P181-187)
【作者】赵燕;李良松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
【相关文献】
1.朱丹溪痰证理论学术思想辨析
2.浙派中医朱丹溪治疗肝硬化腹水特色探讨
3.浙派中医下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素特征与月经异常情况及性激素水平相关性分析
4.朱丹溪痰证论治特点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丹溪诊治“痰郁”的法则探讨
朱丹溪诊治“痰郁”的法则探讨衣标美,潘桂娟朱丹溪(1281年-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经后人整理的著作有《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丹溪治法心要》《丹溪纂要》《丹溪心法附余》等。
朱丹溪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 和“相火论”;以气、血、痰、郁为纲,诊治内伤杂病;提出“六郁” 学说,尤其擅长诊治“痰郁” 所致诸种病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六郁” 学说开创了郁证病机研究的新阶段,对郁证的临床辨证论治做出了重大贡献[1] 。
其中所论“痰郁” ,与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喉科等临床各科多种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现代西医神经、精神、循环、呼吸等多系统的功能紊乱或组织器官病理改变有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多种复杂而难治的病变,应当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2] 。
笔者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近5年探讨朱丹溪诊治痰证的文献42篇,论及痰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后世临床应用等。
其中,以“六郁” 为题的文献15篇,多与临床各科具体疾病的病机分析相关,或“六郁” 同论,或以气郁为重,未见治则治法方面的专题论文。
其中,以“痰郁” 为题的文献1篇,主题是“痰郁” 在妇科疾病中的体现及诊治。
本文基于对朱丹溪原著的研读,提炼和阐明其“痰郁” 论的内涵;指出其治疗“痰郁” 的原则是顺气为先,分导次之;调理中焦,实脾为本;有形痰实,及时攻逐;其辨证使用内消法、涌吐法和逐下法治疗“痰郁” 所致病证,并总结了痰证遣方用药的基本规律。
朱丹溪不仅提出了中医“辨证治痰” 的规矩准绳,而且结合临床实践阐明了从“痰” 诊治相关病证的圆机活法,开创了中医诊治痰证的新纪元。
兹就以上认识及主要观点论述如下。
朱丹溪的“痰郁” 论1.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丹溪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指出“郁” 的病机为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在体内郁结阻滞。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呢,这老书会不会特别难懂啊?结果发现,虽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但里面的一些理念和说法还挺有意思的。
朱丹溪这人可真是个妙人啊!他在书里讲的那些治病的法子,就像在给你分享他的独家秘方。
比如说他对各种病症的分析,那叫一个细致。
像那些关于内科杂病的见解,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感叹,这得是看了多少病人,积累了多少经验才能总结出来啊。
就拿痰证来说吧,以前我只知道咳嗽有痰这么个简单的事儿,可在他这儿,痰的成因、种类、在身体里捣乱的方式,那是分析得透透的。
感觉他就像个侦探,能从病人的各种症状里找出痰这个隐藏的“小坏蛋”,然后还能给出好多对付它的招数。
书里还有关于养生的部分,这可太实用了。
现在大家都讲究养生,可古人早就有自己的一套了。
他讲的饮食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项,简单易懂。
不像现在有些养生知识,玄玄乎乎的。
他就像是你身边的一个长辈,苦口婆心地告诉你,别吃太多生冷的东西啦,要早睡早起呀,不然身体会闹脾气的。
而且他的这些养生理念还和中医的整体观念紧紧相连,感觉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每个部分都相互影响,一个地方没照顾好,其他地方可能就跟着出问题了。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小挑战。
毕竟是古代的医书,有些用词和概念还是得费点劲儿去理解。
有时候我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谜题,得反复琢磨一句话的意思。
但是当你突然理解了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个超级难的游戏关卡一样。
痰病治气的临床体会
痰病治气的临床体会1. 痰病从气论治的机理痰与气关系密切,首先从痰的生成来看,虽与肺脾肾三脏相关,但主要在脾,《医宗必读》曾云: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体内津液代谢输布失常,而痰液滋生,其次,气之运化正常与否,与痰液的生成及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气之运行正常,可使疾病早愈,反之则病情加重,气逆则痰雍,气滞则痰阻,气结则痰疑。
因此治疗痰病时必须配合使用治疗气病的药物,通过治气而达到治痰的目的。
1.1 脏腑气机协调,痰病无处化生。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转化、输布、排泄,全赖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协调,肺主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为胃行其津液灌溉全身内外,肾主水,主蒸腾气化,司开合行水,所以《素问经脉别论》说:饮水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一理论阐述了人体津液的正常运行,必须经过脾胃和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 , 才能水精四布 , 五经并行 , 否则就留于体内 , 酿成病理产物 , 聚而为痰 , 停留于体内各个部分 , 从而产生各种病症。
痰病的产生其标在肺,其本在脾,其制在肾,由此可见,痰病的发生,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脾气的运化,肺气的输布,肾气的蒸化,在三焦气化作用下,其精微部份,或化为津液,或化为血以营养全身或变为气以推动全身脏腑气机功能协调,或变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
脏腑功能协调,水液代谢正常,痰则无处化生。
此外,痰饮的生成与肝气的疏泄也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通畅,出入有节,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若肝气失调,情志抑郁,影响脾胃对水津的运行输散,肝失条达,导致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潴留,郁滞生痰。
1.2 脏腑气机失调是产生痰病的根本。
痰病的产生多因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
因肺、脾、肾及三焦对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道,如果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则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津停滞,日久形成痰。
朱丹溪从痰论治月经病之探析
朱丹溪从痰论治月经病之探析现代中医学认为“痰”是月经病常见的一个病因,它可导致“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少、闭经、崩漏”等多种月经病。
而朱丹溪首次把“痰”病因引入妇产科疾病,明确指出痰浊可以导致多种月经病,因此,也就将化痰燥湿之治法引入月经病的治疗。
其理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金匮钩玄》及《丹溪心法》两书中。
他对从痰证辨治妇科月经病的立法、方药都有其独特的见解,为后世医家对月经病痰证理论的深化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1 月经病痰证的病因病机丹溪认为治疗月经病,一则重血,二则重痰,都关于气。
调血,以气为主,血为配;化痰亦重调气。
他从气机着眼认识痰、郁诸证的病因病机,《丹溪心法》中引严用和之言,“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腹,结而成痰”故认为气失通畅则津停为痰。
正如虞传《医学正传?郁证》有谓,“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丹溪还认为内伤外感俱可致气血运行失常而为气郁之由,“或因些少饮食不谨;或外感风寒;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厚,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实无汗;或性急易怒,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气为之病”。
其中丹溪尤重火热和虚损途,“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而至碍升降,不得运用”,亦生诸症。
所以丹溪在论治疾病中,认为气血痰郁火是密切相关并深有内在联系的。
这也是他整个学术思想统一性的反映。
丹溪认为但凡妇人痰多体质,大多为体肥气虚。
并首创“肥人痰多,瘦人火多”的理论。
明确地把“痰”病因引入妇科月经病中。
如《金匮钩玄》中有谓:“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渐昏,肥人如此;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者,痰多,血虚有热。
淡色过期者,乃痰多也。
”而且认为:“漏是胃中痰积流下,渗入膀胱。
肥人多是痰湿。
”还指出:“肥盛妇人不能孕育者,以其身中脂膜闭塞子宫而致经事不能行”。
《丹溪心法》中也提出:“若是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之人,经水不调,不能成……”且提出“躯脂满经闭”的理论,并曰:“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为痰碍所不化也。
朱丹溪治痰知要
朱丹溪治痰知要李爽姿;王勤明【摘要】重点阐述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对痰证诊疗的独特见解.论痰治痰是朱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践,他从整体上认识到在气、血、痰、郁四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由是论“痰”证时反复阐发、举例论证、立法稳妥.论“痰”之精要要在宏观的整体视角,认为临证治痰必先求其得病之因,审其所犯何邪,坚持从实际病情出发,先视标本缓急而后辨证施治;其治痰之要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深刻影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06【总页数】2页(P646-647)【关键词】朱丹溪;痰病;论治【作者】李爽姿;王勤明【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朱丹溪是治痰大家,论痰治痰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元以前,治痰不外吐、下、温等法。
朱丹溪却言:“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下虚,则痰易生而多。
”批评了治病不求其本,专事汗、吐、下、温之弊并提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还提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
”这些学术见解至今影响深远。
朱丹溪论“痰”有其精要之处。
“痰”为病理产物,其生成与气、血、津液有密切关系。
血与津液的正常运行全赖气的推动,气、血、津液一有阻塞即积痰成郁致病,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结则痰生,气畅则痰消”。
病因学说从《内经》始至宋·陈无择《三因方》止,似已成定论,将痰饮外归六淫、内归七情引起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作为病而未作为因。
朱丹溪则将痰饮作为致病因素加以讨论,如“无痰则不能作眩”、“癫狂病……大概多因痰结心胸间”等,这种把痰饮作为体内致病因素的观点,冲破了宋元以前病因学说的框框。
尤其是针对中风病的论说,朱丹溪认为:“西北气寒,为风所中,或有之矣。
从朱丹溪治痰之法总结痰瘀共治的源头
从朱丹溪治痰之法总结痰瘀共治的源头发表时间:2018-11-27T11:31:08.627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作者:孟云邹先智陈培亮[导读] 本文从痰证论治,痰瘀共治于妇科、中风及其他疾病入手,阐述痰瘀共治,探寻该治法之源头。
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湖南长沙 430100【摘要】朱丹溪以阴阳及藏象理论为基础,重视调和气血,认为诸病皆从痰治,痰多挟风热湿火之邪,多阻塞经络,使得气机不畅、清窍昏蒙、经络瘀阻,但痰瘀互结最多见,生成月经病、中风、痹症及眩晕等疾病,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其治疗以治痰之法为基础,多见痰瘀互结,需以祛瘀化痰为基础治疗方案,再根据病因病机,对症治疗。
本文从痰证论治,痰瘀共治于妇科、中风及其他疾病入手,阐述痰瘀共治,探寻该治法之源头。
【关键词】朱丹溪;治痰之法;痰瘀共治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现存著作诸多,如《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创“滋阴派”,其理论具有重脾胃、善用二陈、辨证论痰、痰瘀同治等特点[1]。
朱丹溪认为痰邪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津液布散障碍、积聚而成,属于病理性产物,丰富了痰证理论,辨明痰证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同时灵活运用祛痰药物,促进痰证理论持续发展。
本文以痰证论治,痰瘀共治于妇科、中风及其他疾病入手,阐述痰瘀共治,探寻该治法之源头。
1.痰证论治痰证病种类型诸多、病情复杂多变,包含诸多怪病,而且经络、脏腑、四肢末端均可停留,范围非常广泛。
朱丹溪认为痰证由来可分为外邪袭体,饮食内伤以及情志不遂,共3个方面,且将痰证分成多个类型,如湿痰、热痰及郁痰等,以及相应的治则、方药,即“痰之原不一”。
朱丹溪认为痰瘀同源,津布散不利,积聚生痰,而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瘀阻脉络,而津血同源,互根互用,津血各自病变能够影响对方正常生理功能,即痰瘀病理密切相关,阻碍气机升降。
痰为阴邪,向来易留于人体脏腑经络,难以去除,痰凝血瘀,继发气滞,反而使得痰阻更甚,恶性循环,形成痰瘀同病[2-3]。
《丹溪心法》治痰浅析
◎
《 丹溪心法》 治痰浅析※
孙 国琚 顾 耘
( 上 海 中 医药 大 学 附属 龙 华 医 院老 年 科 ,上 海 2 0 0 0 3 2 )
关 键 词 :朱 丹 溪 ;痰 ;理 论 研 究
多 ,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 。 ” 2 . 3 理气机 而痰 自散 《 丹溪心法 》指 出:“ 善治痰者 , 不治痰 而治气 。气顺则 一身之 津液亦 随气而顺 矣 。古 方 治痰饮 用汗吐下温 之法 ,愚见 不若 以顺 气为先 ,分 导治
“ 老痰用海 石、半 夏 、瓜 萎 、香 附、五倍 子 ,作 丸 服。 ” 、 “ 五倍子能治老痰 ,佐他药大治顽痰 。 ”
内停 ,凝 聚 成 痰 。故 治 痰 应 注 重 健 脾 胃 ,燥 湿 土 ,令 津
4 . 6 益气化痰 法
液畅行而 不致停 留聚湿 ,则痰无 由生 。丹 溪认 为 : 治 痰 法 ,实脾土 ,燥脾湿 ,是 治其 本也 。去痰须 用苍 白术 。 ”
伤夹痰 ,必用参 、芪 、 白术之 属 ,多用 姜汁传 送 ,或加 半夏 ,虚甚加竹 沥 。内伤如夹痰 者 ,则 以补 中益气 汤加 半夏 、竹沥 。 ”
化裁 。 2 因 病 生痰 治 其 病 而 痰 自消
经络 中非吐不可 。 ”“ 暑气夹痰夹火者 ,可用吐法 。 ”升 提
之药如 防风 、川 芎、桔 梗等可促 进呕吐 。使用 二陈汤 加
味作为涌 吐剂 ,也是丹溪 的首创 。
2 . 1 清邪热而痰 自除
火热 内扰 ,煎熬津液而成痰 。不
※ 基金项 目: 上海市中医药 事业发 展三年 行 动计划 , 上海市 名老 中医 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 目[ Z Y S N X D - C C - M Z Y 0 1 7 ]
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理论研究
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理论研究丹溪学派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流派之一,其学说对中医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痰证是丹溪学派所的重点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理论研究,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其代表人物朱丹溪创立了“痰致病”的理论。
他认为,痰是人体内水湿运化失常的产物,可引起多种疾病。
在朱丹溪的理论体系中,痰证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丹溪学派的痰证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理论进行研究。
对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总结了其优点和不足。
从丹溪学派的学术思想、痰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其中的逻辑和科学性。
同时,本研究也指出了丹溪学派诊治痰证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痰致病”的理论和脏腑虚损、气化失常的病机。
其中,“痰致病”的理论认为,痰是人体内水湿运化失常的产物,可引起多种疾病,如咳嗽、哮喘、眩晕、癫痫等。
脏腑虚损、气化失常的病机则认为,痰证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常,进而产生痰。
在临床实践中,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丹溪学派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其症候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的症候类型给予相应的治疗。
丹溪学派提出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剂,如治疗咳嗽的贝母瓜蒌散、治疗眩晕的二陈汤等。
丹溪学派还注重预防,强调通过调节饮食、加强锻炼等方式来预防痰证的发生。
然而,在实践中,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
由于痰证的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因此辨证论治的难度较大,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医学素养和临床经验。
丹溪学派的方剂多以草药为主,制备较为繁琐,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虽然丹溪学派注重预防,但由于人们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同,往往难以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
丹溪心法读后感
丹溪心法读后感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感觉朱丹溪像一个超级厉害的中医侦探。
他对各种病症的观察细致入微,就好像在审视犯罪现场一样。
比如说,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从病人的各种表现,像脉象、气色、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去收集“线索”。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特别佩服,毕竟治病可不是小事儿,得像拆炸弹一样小心翼翼。
书中提到的很多病症,放到现在来看,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比如说湿热病症,现在咱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吃得多又动得少,很多人身体里都有湿热。
朱丹溪在几百年前就对湿热的成因、症状以及治法说得头头是道,这就好比他穿越到现代,看到大家胡吃海喝又吹空调的样子,提前给我们准备好了应对的锦囊妙计。
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气血的理论。
他说气血就像人体内的河流和粮草,河流得通畅,粮草得充足,身体这个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一旦气血出了问题,就像河流堵塞或者粮草短缺,身体就会生病。
这个比喻简直太形象了,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气血在身体里的重要性。
而且他的治法也是遵循这个理念,不是简单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从整体上去调节气血的平衡。
这就好比是治理一个国家,不能只看到某个地方有问题就只修那个地方,而是要从整体的经济、民生等方面去调整,让整个国家都运转起来。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毕竟是古代的医书,有些表述就像文言文加密一样,得费好大劲儿去破解。
有时候一句话得反复读好几遍,还得去查查古汉语词典才能明白到底啥意思。
但是这种像解谜一样的过程也挺有趣的,就像在寻宝,每读懂一个难点就像挖到了一块宝藏。
丹溪析痰病因
丹溪析痰病因
罗贤通;张菊花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12(025)004
【摘要】中医学所说的痰,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失常所致的病理产物。
“痰为百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所生”,所以“痰”历来就是各大中医名家研究的重点。
朱丹溪作为临床治痰大家,在总结前人对痰病因认识的基础上,对痰的病因学认识提出了其独到的见解,综合归纳起来,主要在于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三个方面。
【总页数】1页(P279)
【作者】罗贤通;张菊花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铜仁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铜仁,554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论丹溪治痰特色 [J], 宋大桥
2.丹溪治湿痰方加味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46例 [J], 熊翡
3.浅谈丹溪治痰 [J], 徐琼芳
4.丹溪析痰病因 [J], 罗贤通; 张菊花
5.丹溪辨痰探赜 [J], 郭秀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痰必治气,痰除怪病愈
治痰必治气,痰除怪病愈人人都知道俗语“人活一口气。
但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到底是什么呢?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养生要养气,治病要治气,健康长寿都离不开对气的保养。
我曾经为一个痰饮患者看病,他服药后的反应颇为奇怪。
许某,54岁,咳嗽一年余,痰特多,曾经服用各种清热化痰止咳药而效果不明显。
我考虑到他的咳痰以白色泡沫痰为多,而且遇寒加剧,认为此乃小青龙汤证,处方小青龙汤。
他服药后吐出大量清稀痰涎,痰反而增多,但并无其他不适,反而觉得舒服了。
我想,患者的体内水液代谢因为阳不足以化气,所以产生痰饮,于是在方中加入附子以温阳化气。
患者服药后,即吐出清稀痰涎一大碗,吐后反觉畅快,连续服上方十余剂后,所吐清稀痰涎逐渐减少,继续服药,之后痰涎不再生。
中医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我于是给他开健脾之剂以调理善后。
五年后,患者提及此事,他说五年来没有再犯过咳嗽痰饮,而且以前的关节疼痛也随之消失。
上述病例体现了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的“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消”。
治疗痰证,重视生痰之源,因为“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
痰是标,病才是本,治疗时要辨清生痰之本源。
当然,病能致痰,痰之产生也反过来能致病,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时要辨清生痰之源,那么,为何偏要治气呢?中医所说的痰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之痰是指咳嗽时吐出的痰涎:广义之痰泛指人体气血不和所引起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性产物。
关于水液代谢,《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明代医家李中梓引述原文后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可见,人体津液之所以能够输布,全赖气化的正常运行、水道的通调。
凡一切引起气化不利的因素影响了肺、脾、肾、三焦的功能,水津不能正常输布与五经并行,过剩的水液积留生湿,积饮凝结即为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途径给药,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西药的优势。
[13]综上所述,骨小梁显微骨折是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间环节。
先有骨质疏松,再有显微骨折,显微骨折的积累导致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增强对显微骨折的认识,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1]S ee m an E,Duan Y,Edm onds J,et al1Fracture site-specifi c def-ici ts i n bone s i ze and vo l um etric d ens i ty i n m en w i th s p i n e or h i pfractures1J BoneM i ner Res,2001,16:120-1271[2]K oszyca B,Fazzalari NL,Vernon RB,et al1Trabec u lar m icrofractures:nat u re and d i stri bu tion i n the prox i m al fe m urs[J]1C li nOrt ho,1989,244:208-2121[3]K an i s J A,l an cet1984,(8367)1B271[4]柴本甫,汤雪明,李慧1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松质骨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扫描电镜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1995,5(15):291-2941[5]高令军,裘世静,戴克戎1青年与老年股骨距的显微结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1中华骨科杂志,1999,19(7):393-3961[6]BagiCM,M iller SC,B o wman B M,et al1D ifferences i n over l oad-ed and under loaded fe mu rs fro m ovari ecto m i zed rats:comparisi on of bone m orphom etry w it h t orsi on al testi ng1B one,1992,13(1):351[7]谢华,吴铁,李青男,等1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的扫描电镜观察[J]1解剖学杂志,1999,22(4):323-3251[8]张先龙,何耀华,曾炳芳,等,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的骨量和骨显微结构研究[J],Shangh aiM ed J,2002,V01125,No,Sup-p.l[9]M a j umdar S,Kot h ariM,Augat P,et al1H i gh res o l uti on m agneticres on ance i m ag i ng:three-d i m ensional trabecu lar bone arch i tec-t u re and b io m echan ical p roperti es[J]1Bone,1998,22:445 -4541[10]Ji ang C,G i gerM L,Kw ak S M,et al1Nor m aliz ed B M D as a pre-d ictor of bone strengt h[J]1A cad Rad i o,l2000,7:33-391[11]U lri ch D,Van R i et b ergen B,Lai b A,et al1Load tran sfer anal y-sis of t h e distal rad i u s fro m i n-vivo h i gh res oluti on CT i m agi ng [J]1J B i om ech,1999,32:821-8281[12]U lri ch D,R i etbergen B,Lai b A,et al1M echan i cal an al ysis ofbon e and i ts m i croarch itect u re b ased on i n vivo voxel i m ages [J]1TechnolH ealt h Care,1998,6:421-4271[13]乔荣勤1原发性骨质疏松辨证研究现状[J]1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8(2):45-47.收稿日期:2008-07-04对朱丹溪治痰思想的认识罗贤通,张菊花(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摘要:朱丹溪为临床治痰大家,其论痰治痰的思想独树一帜。
本文就朱丹溪的治痰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纳。
朱丹溪针对不同性质的痰,灵活运用中医学的各种治疗法则进行论治,并提出二陈汤为治痰要药,还论及了痰证的预后凶险。
关键词:朱丹溪;治痰;体会中图分类号:R24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108(2009)03-0008-01朱丹溪为临床治痰大家,其论痰治痰的思想独具特色,对后世中医痰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针对痰性质的不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综合运用了中医学各种基本治疗法则,用药各异,独具匠心。
1辩证施治111湿痰燥之治疗湿痰,朱丹溪赞成用燥湿化痰法。
善用苍术、白术、半夏、胆南星、茯苓等,认为油炒半夏能大治湿痰。
并提出专门燥湿痰方:胆南星、半夏、蛤壳粉。
另一方治湿痰方:苍术、白术、香附、酒白芍。
治肥人湿痰:苦参、半夏、白术、陈皮、竹沥。
兼气热者予中和丸:苍术、黄芩、半夏、香附。
兼食积者予青礞石丸:黄芩、茯苓、胆南星、半夏、枳实、礞石、玄明粉。
112热痰清之治疗热痰,朱丹溪提出用清热化痰法。
火热之邪内犯,致脏腑功能失其常,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而成痰。
因此,治痰的目的只是治标,清热泻火乃为治其本。
代表方有清膈化痰丸,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香附、苍术组成,主治痰热壅遏胸膈之证。
以芩连栀柏清泻上、中、下三焦火热,配以香附、苍术理气燥湿,不化痰而痰自除。
以及另一清热化痰方清痰丸:乌梅、枯矾、黄芩、苍术、陈皮、滑石、青皮、枳实、胆南星、半夏、神曲、山楂、干姜、香附。
以及黄连化痰丸:半夏、黄连、吴茱萸、桃仁、陈皮。
具体用药有青黛、黄芩、黄连、天花粉等,认为: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能大治隔上热痰。
113寒痰温之治疗寒痰,朱丹溪主张用温补的方法。
#8 #第31卷第3期2009年5月贵阳中医学院学报J GCTCMN o13V o l131M ay2009方用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或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桂枝、半夏、五味子、甘草。
114风痰多见奇证,治宜散之常用胆南星、白附子。
并且提出:凡治风痰,必用白附子、天麻、雄黄、僵蚕、猪牙皂角之类,洗涤脏腑。
治上焦风痰,予:瓜蒌子、黄连、半夏、猪牙皂。
祛风痰,行浊气,予:防风、川芎、猪牙皂角、白矾、郁金、蜈蚣。
搜风化痰丸:人参、僵蚕、槐角、白矾、天麻、陈皮、荆芥、半夏、朱砂。
115老痰软之善用浮海石、瓜蒌、半夏、香附、五倍子。
认为:五倍子佐他药,能大治顽痰。
116郁痰开之丹溪治疗郁痰善用僵蚕、杏仁、瓜蒌、贝母、诃子、五倍子。
117食积痰消之常用神曲、麦芽、山楂。
认为:瓜蒌、滑石亦能大治食积痰,洗涤脏腑。
有黄瓜蒌丸:瓜蒌子、半夏、山楂、神曲。
118治疗酒痰常用青黛、瓜蒌。
2审位施治丹溪根据痰停留部位的不同,综合运用引经药物而获效。
认为: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
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达。
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
如果痰结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则用化痰药加咸味软坚药物,如瓜蒌子、杏仁、海浮石、桔梗、连翘,少佐芒硝、生姜。
痰在隔间,使人颠狂、健忘,宜用竹沥。
血滞不行,中焦有痰饮者,予韭汁冷饮三、四酒盏。
痰饮成窠囊,则用苍术行痰极有效。
3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兼治,这是中医的基本治则,朱丹溪在论治痰证时也充分应用这一治疗原则,认为:痰因火盛逆上者,以治火为先,白术、黄芩、软石膏之类,达到清其热而痰自化的目的。
治痰气,常用益气化痰法,适于气虚痰郁诸证。
丹溪认为:内伤夹痰,必用参、芪、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虚甚加竹沥。
内伤如夹痰者,则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竹沥,仍少入姜汁传送。
一方由片黄芩、陈皮、半夏、白术、白芍、茯苓组成。
以及利隔化痰丸:由贝母、半夏、天南星、瓜蒌子、香附、蛤壳粉等组成。
内伤挟痰,必用人参、黄芪、白术之属,兼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1并不拘泥于补则泥痰之说。
认为虚人中焦有痰,因胃气亦赖所养,故不可尽攻,若攻之,则愈虚也。
在众多化痰药物中,丹溪十分推崇海粉(注:5金匮钩玄6中指出海粉即浮海石),认为/海粉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
0[1]4灵活运用攻邪法朱丹溪十分推崇张从正/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0的观点,因此,其在论治痰证时,细察痰停留的不同部位,灵活运用攻邪法,以达到/痰去而元气自复0的目的。
认为:食积痰必用攻。
但是,朱丹溪在应用攻邪法时,也不是简单的加以运用,而是视具体的变证情况而定,认为:中焦有痰与食积,胃气赖其所养,卒不便虚。
若攻之,则尽虚也;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攻伐太过,致脾气虚,脾虚无以运化水湿,则痰易生而多。
411下法朱丹溪认为凡邪滞蕴结在下可下而治之。
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药。
412吐法朱丹溪善用涌吐法,指出:脉浮有痰当吐;伤寒寸脉浮滑者,有痰,宜吐;杂病寸脉沉者,属痰,宜吐;认为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0、吐中就有发散之义。
暑气夹痰夹火实者,可用吐法。
升提之药如防风、川芎、桔梗等可促进呕吐。
府上之痰,必用吐之,泻亦不能去;气实热痰,结在上者,则吐;胶固者,必用吐之。
使用二陈汤加味作为涌吐剂,也是丹溪的首创。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是痰,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相制药消之。
0[2]在具体应用吐法时,朱丹溪认为:吐法,兼用芽茶、齑水、姜汁、醋少许,瓜蒌散少许,加防风、桔梗,皆升动其气,便吐也;吐法,用附子尖、桔梗芦、人参芦、瓜蒂、砒不甚用、藜芦、艾叶、末茶;上药,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药但汤皆可吐;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通风处行此法。
萝卜子半斤,擂,和以浆水一碗,滤去柤粗,入少油与蜜,旋至半温服,后以鹅翎探吐。
凡用鹅翎,须以桐油浸,却以皂角水洗去肥,晒干用之;又法,用虾带壳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虾,后饮汁,以翎勾引吐,必须紧勒肚腹。
5针对病情,单行用药具体用药上,朱丹溪还论述了治痰药物各自的特点专攻,主张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进行治疗即能获得疗效。
认为:黄芩能治热痰,以易降火也;枳实泻痰,能冲墙壁;油炒半夏,治湿痰;天花粉能治膈上热痰;五倍子佐他药,大治顽痰;瓜蒌、滑石,大治食积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