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弄清影——苏东坡月夜心曲
水调歌头拼音版全文
![水调歌头拼音版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d4f902360cba1aa911da78.png)
水调歌头拼音版全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拼音版) shuǐ diào gē tóu sū shì•水调歌头苏轼bǐng chén zhōng qiū ,huān yǐn dá dàn ,dà zuì ,zuò cǐ piān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jiān huái zǐ yóu 。
,兼怀子由。
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wǒ yù chéng fēng guī qù ,yòu kǒng qióng lóu yù y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
高处不胜寒。
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hé sì zài rén jiān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zhuǎn zhū gé ,dī qǐ hù ,zhào wú mián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ù yīng yǒu hèn ,hé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cǐ shì gǔ nán quán 。
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650f0da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5.png)
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哪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个的?1、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2、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上片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内容不要太多,谢谢)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建立,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溼”字形容油漆未乾,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水调歌头简短赏析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https://img.taocdn.com/s3/m/21d518c228ea81c758f5786c.png)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词人对美好 生活的追求:
我欲乘风归去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1036— —1101),字 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苏轼是北 宋成就最高的 文学家、书法 家。
他与他的父 亲苏洵、弟弟苏 辙并称 Nhomakorabea三苏”。
明 月 几 时 有
水 调 歌 头
他与苏洵、苏辙、韩愈、柳宗 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北宋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 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 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 有六年多没有团聚。苏轼兄 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 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 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 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 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 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 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 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 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 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人的悲欢 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 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 遗憾。
(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 明月中互相慰藉,离别之憾可以 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 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这句 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 愿,表达诗人能够不为离愁别苦 所束缚的乐观思想,是关于祝福 流传千古的名句。
用于人 物失意 时、分 别时自 我安慰
3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 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 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 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 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 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 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 了 苏 轼 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 辗转反侧……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b60b13700abb68a882fba1.png)
【篇一】水调歌头苏轼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起舞弄清影——苏东坡月夜心曲作文
![起舞弄清影——苏东坡月夜心曲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ba093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4.png)
起舞弄清影——苏东坡月夜心曲作文起舞弄清影——苏东坡月夜心曲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起舞弄清影——苏东坡月夜心曲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皓月朗照,一泻千里,清风拂过,枝条交影。
“吁——”车夫突然停下马车,“大人,到密州了。
”走下车,望着湛蓝高远的天空,我忽然想起与师尊王安石的争辩,摇头,道不同不相为谋,自求外放,已是三年。
接连几年,我都在忙碌中度过。
公文,案件,圣旨,弄得我头昏脑涨。
哎呀,今天已是中秋节了!晚上,一轮明月镶嵌在深蓝的夜空,与星宿交相辉映;清光,将庭院中的东西都披上一层银色的轻纱;疏条交蔽,将整院的月光分成了块块银斑,像是一汪汪清水,一切,都如梦似幻。
家人,其乐融融。
心头暖流涌过,忧虑与烦恼烟消云散。
忽然想起子由,七年不见,他们可好?回想儿时,那时多好:没有政务烦心,没有政见不合,没有降谪远调,没有勾心斗角,多么无忧无虑!想起那时抹着鼻涕的子由,心好像融成一汪水,弟弟,这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定要好好欣赏啊!想到人间的混乱不堪,天宫的美满幸福,我诗情大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转念一想,人间尽管有那么多艰难坎坷,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豪放洒脱,执着人生才是我本性!想我子瞻,被师尊厌恶,被京城同僚唾骂,但今天,我不是依然活得很好吗?于是我又吟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举杯邀月,对影三人,我舞影零乱,我歌月徘徊啊!凝眸皓月,我再次吟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长向别-时-圆呐?”啊,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世事难料,一切又非我所能左右,我顿感无力,扼腕长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还好还好,这人间悲欢离合之情,就如这月圆月缺,自古以来难以周全,我还是要笑对人生吧,于是长啸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醉花阴》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醉花阴》人教四年制版知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ca909c9327284b73f34250ad.png)
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醉花阴》人教四年制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诗词五首》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醉花阴》二重点、难点:1 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理解词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3 了解诗句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等修辞方法,体会境界美。
4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学常识1 作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很高。
2 的有关知识。
(1)词是诗歌的一种,兴起于唐朝,到宋代盛行。
(2)词的调名、体段、格律、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词是依乐谱而填字的歌词,因而就以乐谱的调名为名,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后来也有取诗词名句作为调名的。
如《渔家傲》、《南乡子》等,也称词牌名。
(3)词牌名有的与内容相关,有的与内容不相关,另加标题。
(4)词的别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乐府。
(5)词的分段称阕,也叫片,上段叫上阕(上片),下段叫下阕(下片)。
(6)北宋时词又按创作风格出现了流派。
苏轼开创豪放词风,称为“豪放派”,另外还有“婉约派”。
4 关于词前小序: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
其时,苏轼又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相见。
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又怀念起他不在身边的弟弟。
这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由。
(二)分析上阕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与难以抉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句陡然发问,这是词人酒酣时,对着皎洁的月光,所产生的遐想。
天上到底是怎样的这只有上了天才知道,于是“我欲”一句,苏轼飘然若仙的精神状态如画。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cb360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42.png)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欢迎大家阅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非常有浪漫色彩的,她非常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与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气质非常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a3ba2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f.png)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篇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87eed22daf45b307e8719796.png)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藻(zǎo)荇(xìng)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五、难点突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深层意思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深层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98ffb0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0.png)
既描写出舞姿的优美,又表现出作者在抑郁寂寞中的自我排遣的大观情怀。
弄字是自我欣赏的意思
字面意思就是:“在月光下跳舞自己的影子舞动散乱,好像不是人间景象。
”深层含义赏析:其实我是很喜欢这句诗里的“清”的,让诗句显得很清新,给人感觉就像夜里的露珠,或者月光下干净的雪,给人一种很明净的感觉,而作者当时对社会的感觉是黑暗的,是消极的,是对它很失望的,这就和月光下干净的景象形成了一个对比,就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后一句何似在人间更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郁闷,和对人间的失望。
东坡化扇文言文翻译
![东坡化扇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6c36a4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2.png)
东坡化扇原文如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案齐眉,对影成三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翻译如下:轻风徐徐吹来,水面波澜不起。
我举起酒杯与妻子对饮,相对而坐,宛如三人。
明月何时才能再来?我拿起酒杯向青天询问。
不知道天上的宫阙,今晚又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故乡,又害怕那高处的琼楼玉宇,冷得难以承受。
于是起身舞动,清影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哪有在人间如此美妙?东坡化扇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详细解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景象,清风拂面,水面波澜不起,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举案齐眉,对影成三人。
”这里运用了“举案齐眉”的成语,形容夫妻恩爱,共同举案齐眉,与影子相对,宛如三人。
体现了作者对家庭的珍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作者举起酒杯向天空发问,明月何时才能再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作者表示自己不知道天上的宫阙,今晚又是哪一年,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作者想乘着风回到故乡,但又担心高处的琼楼玉宇冷得难以承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作者起身舞动,月光下的清影翩翩起舞,如此美景,哪有在人间如此美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东坡化扇以其优美的文辞、深远的意境,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还能体会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试析苏轼词《水调歌头》的感情基调
![试析苏轼词《水调歌头》的感情基调](https://img.taocdn.com/s3/m/b1375cd2b90d6c85ed3ac60c.png)
试析苏轼词《水调歌头》的感情基调试析苏轼词《水调歌头》的感情基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这首词,人们通常这样理解:这是一首咏月怀人之作,抒发了词人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并以旷达的情怀来排遣离愁,词的基调开朗达观。
近来重读苏子词作,对这首词感情基调的说法有了不同的理解,我以为这首词的基调应是感伤的。
第一,词的小序部分写道:“欢饮达旦。
”我想此处的“欢饮”绝不会是“高高兴兴地饮酒”。
若苏轼政治上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中秋之夜家人团圆高朋满座,那才是真正的“欢饮”。
而此词作于苏轼密州任职期间。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而任职杭密是其仕途第一次遭逢挫折,这一挫折对其思想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此刻,诗人正值宦海漂泊、壮志难酬之际,客居他乡、远离亲人之时,他内心的失意感伤、离愁别绪可想而知!所以,从苏轼的境遇来看,此处“欢饮”应理解为“强作欢颜,饮酒消愁”。
第三,词的下片怀念亲人,抒写的是亲人无由相会的怨恨愁情。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这句话借问月写出词人满心的凄凉。
月亮啊,你不应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骨肉分离之时,用你团圆的光辉来牵动人们的愁肠呢?谁应有恨?词人自己。
恨什么?恨人生不得志,恨月圆人不圆!中秋月夜,词人独在异乡,仕途失意,痛饮达旦,一夜无眠。
满怀愁情苦绪,问月话凄凉。
一句“不应有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综上所述,这首词的基调应是感伤的。
[知识拓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水调歌头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
![水调歌头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c766f46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9.png)
水调歌头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1.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人人都能够长久,千里以外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美好的月光,表示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2. 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要那个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很多的!我找了几首苏轼的,具体的,去我给的地址看看吧!水调歌头年代:【宋】作者:【苏轼】体裁:【词】类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幸福的句子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幸福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a5be5db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7.png)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幸福的句子1.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愿望,道尽千载离人之情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解释:1、但:只。
2、共:一起欣赏。
3、婵娟:原指美好的事物。
本次指月亮。
所以本句话的解释为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意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 《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哪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句意;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解析;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袁行霈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苏东坡- 水调歌头
![苏东坡- 水调歌头](https://img.taocdn.com/s3/m/6e615beee009581b6bd9eb2e.png)
2011中秋至,文邹一曲。
物是人非,浓了的是思念,淡了的是功名;多了的是牵挂,少了的是利禄!能与大家一起欣赏这被传唱了几百年的《水调歌头》,共赏中秋佳景,闻千里桂花,实乃三生有幸!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袁行霈解析: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文作者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afcb6458fb770bf68a5524.png)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译文]但愿人世间离别的亲人都青春永在,虽然彼此相隔遥远,却在同一轮明月之下共祝平安。
[出典]苏轼《水调歌头》注: 1、《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g é),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注释】(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形容瑰丽堂皇的建筑物。
这里指月中宫殿。
(6)不胜: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
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
苏轼《水调歌头》集注
![苏轼《水调歌头》集注](https://img.taocdn.com/s3/m/68fd85d2580216fc710afd60.png)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还有)集注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现代汉语词典》:“达旦:<动>直到第二天早晨:通宵~︱~不寐。
”《古代汉语词典》:“达:③至,达到。
”朱靖华、饶学刚等《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版):“达旦:直到天亮。
”《古代汉语词典》:“兼:⑧并且,同时。
陶渊明《饮酒》诗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2.孔凡礼、刘尚荣选注《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作此篇,兼怀子由”作“作此篇,寄子由”。
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熙宁九年丙辰,蜀人苏某来守高密,是年中秋,欢饮达旦,作《水调歌头》怀子由。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按:一般选本皆作“兼怀子由”,作“作此篇,寄子由”者,未知何所依据。
另据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亦无“兼”字。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祖保泉著《中国诗文理论探微》:“‘兼怀子由’一语颇堪注意:‘怀子由’乃是‘兼’而及之,那么词中所怀念的当然另有对象,这个对象是谁?这就够读者捉摸的了。
一般认为此词表现了作者对于宇宙与人生、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考,而主要是对于人生的热爱与买好的祝愿。
”于非主编《中国古代各体文学作品选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小序中说‘兼怀子由’,则‘怀子由’(苏辙字)是此词的一种立意,然而说是‘兼’,则还有更为主要的用意了。
”有“兼”无“兼”,影响读者对本词中心的理解有别。
有“兼”,则“怀子由’乃是‘兼’而及之”,但不一定是“所怀念的当然另有对象”,主要的目的也可能是抒醉后之人生感受。
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明月’二句:屈原《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李白《把酒问月》……作者师屈之意,用李之语,问天上明月何时生成。
水调歌头朗诵原文
![水调歌头朗诵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6539096294dd88d1d26b9c.png)
水调歌头朗诵原文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丙辰】熙宁九年(1076)【达旦】早晨;白天【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楼宇,指想象中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
意思是月光下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门窗。
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雕花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人(指作者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
译文丙辰年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美玉砌成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雕花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人(指作者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变迁,月有阴晴圆缺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月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感喟作品。
《水调歌头》中心句
![《水调歌头》中心句](https://img.taocdn.com/s3/m/c34622f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5.png)
《水调歌头》中心句《水调歌头》中心句一首诗的中心句是点睛之笔,那么苏轼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吧!中心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
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
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
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
牵人神魂,沁人心脾。
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
“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
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
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
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流转,斯人不眠。
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
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舞弄清影——苏东坡月夜心曲
皓月朗照,一泻千里,清风拂过,枝条交影。
吁车夫突然停下马车,大人,到密州了。
走下车,望着湛蓝高远的天空,我忽然想起与师尊王
安石的争辩,摇头,道不同不相为谋,自求外放,已是三年。
接连几年,我都在忙碌中度过。
公文,案件,圣旨,弄得我头昏脑涨。
哎呀,今天已是中秋节了!
晚上,一轮明月镶嵌在深蓝的夜空,与星宿交
相辉映;清光,将庭院中的东西都披上一层银色
的轻纱;疏条交蔽,将整院的月光分成了块块银斑,像是一汪汪清水,一切,都如梦似幻。
家人,其乐融融。
心头暖流涌过,忧虑与烦恼
烟消云散。
忽然想起子由,七年不见,他们可好?
回想儿时,那时多好:没有政务烦心,没有政
见不合,没有降谪远调,没有勾心斗角,多么无
忧无虑!想起那时抹着鼻涕的子由,心好像融成
一汪水,弟弟,这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
定要好好欣赏啊!想到人间的混乱不堪,天宫的
美满幸福,我诗情大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作文是何年?但转念一想,人间尽管有那么多艰难坎坷,但那又算得了
什么呢!豪放洒脱,执着人生才是我本性!想我
子瞻,被师尊厌恶,被京城同僚唾骂,但今天,
我不是依然活得很好吗?于是我又吟道: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举杯邀月,对影三人,我舞影零乱,我歌月徘
徊啊!
凝眸皓月,我再次吟唱:转朱阁,低绮户,照
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长向别-
时-圆呐?
啊,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
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世事难料,一切又非我所
能左右,我顿感无力,扼腕长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还好还好,这人间悲欢离合之情,就如这月圆
月缺,自古以来难以周全,我还是要笑对人生吧,于是长啸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欢饮一宿,我挥毫泼墨,记下月夜心曲,并添
加一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口镇中学初三一班马中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