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东坡传 整本书问题导读阅读

合集下载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苏轼传》阅读练习(含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1)光不以为然(正确)(2)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阅读任务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阅读任务

阅读范围阅读任务重点能力指向卷一:童年与青年 1. 儿时的苏轼行为和其他分类提取文章重要信息。

概况儿童没有什么不同,但生活环事件。

提取文章主要信息,把境却是大为不同。

阅读第2、握苏东坡一生中重要时间节3 章,列出儿童时期对苏轼有点、重要地点以及重要他人。

重大影响的人或地理环境、风士人情,并分别做简要介绍。

(提示:眉州的地理、人情,苏轼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2.阅读第 3 章概括苏东坡少年的事件 (年龄+事件)。

3.阅读第 4 章回答下面问题。

(1)苏东坡于 __ 岁完婚,妻子是____,其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正是为纪念她而作。

(2) 苏东坡在___岁中进士,其老师是文坛泰斗___,老师对他的评价是_____.4.阅读第 5 章,回答下面问题。

(1)请给第 5 章拟定一个小标题(概括主要事件):_______(2)请写出苏家三人前往京都的过程。

(只写地名,用箭头表示)1.第6 章写苏东坡第一次做官,筛选信息,填写下面表格。

官职任职期限年代:年龄:任职事迹事迹评价重大变故2.第7 章,苏东坡再次回京都任职,遇到重大政治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的皇帝是年轻的__________。

苏东坡的态度是物(支持/ 反对)。

3.第8 章讲到宋神宗期间的一次连绵不绝的党争,此次党争起自______________ (政治事件),双方的代表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苏东坡属于__________为首的一派,最后因为他出的乡试考题而终遭罢黜,被贬__________ (地名)。

4.第9 章中王安石最终被自己的朋友__________背叛。

5.第10 章通过苏轼和苏辙(子由)的对比,详细地总结了苏轼的性格特点,这个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概括苏轼的性格特点。

6.第11 章记录了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在的生活。

苏东坡传导读任务 (2)

苏东坡传导读任务 (2)

阅读计划: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讨论问题: 1.读到现在,苏东坡相识之人中你印象最深 或者最感兴趣的是谁?跟大家聊聊~ 2.在十四章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大家读完有什么感受吗? 阅读任务:同学们边读书边摘录一些自己喜 欢的语句、段落、苏轼的诗文亦可,林语堂 写的亦可,静心抄写,字迹务必工整。
• 阅读计划:第Βιβλιοθήκη 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 章 • 讨论问题:儒家精神、宗教思想都深刻地 影响了苏东坡的人生,两者是怎样在苏东 坡身上得到体现的?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 的看法。
• 阅读计划:第十八章至第二十章 • 讨论问题:(二选一) • (1)程颐当时为什么阻拦苏东坡给司马光 吊祭?苏轼说程颐“糟糠鄙里孙叔通”,你对 此有什么看法? • (2)根据书中第二十章的介绍以及课外知 识,随意谈谈你对书法和中国画的感受, 你平常有没有注意过线条的美感?如果注 意过,你认为它的美感来自何处?
• 阅读计划:第七章、第八章
• 讨论问题: • 1.依照书本,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 结合事例,你对王安石有什么看法? • 2.书中第八章摘录苏轼上神宗皇帝万言书, 中有一段“舒越:„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 御六马‟,言田下莫危于人主也......其为可畏, 从古已然”。结合这段文字的背景及林语堂 的论述,谈谈你对这种处境下的苏东坡的 看法。
阅读计划: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 讨论问题:书中引用“猿吟鹤唳本无意,不 知下有行人行”来苏东坡的处事个性,联系 一些事例,随意谈谈你对苏东坡及类似个 性的人的感受。 • 在第十一章中,林语堂摘录了《日喻》一 文,请仔细阅读这篇小文,同学们有何处 不甚理解的吗?读懂之后,你认为苏轼想 传达什么样的思想?联系林语堂介绍的背 景,你有什么收获吗?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B.礼部,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5.宰相韩琦对英宗想要召苏轼入翰林给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1.C2.C3.A4.(1)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苏东坡传》导读

《苏东坡传》导读

卷三 老练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 赤壁赋 第十七章 瑜伽与炼丹 第十八章 浪迹天涯 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 国画 第二十一章 谦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岁月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 岭南流放 第二十六章 仙居 第二十七章 域外 第二十八章 终了 附录一 年谱 附录二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 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摄政
(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历次卷入的政治风波
反王安石新法,自请外放——密州、徐州 卷入“乌台诗案”,“谤讪朝廷”被贬——黄州 与司马光旧党政见不合,贬——杭州 新党执政,贬——惠州、儋州 自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说说苏东坡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 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 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苏东坡传·文忠公》
说说林语堂
说说 《苏东坡传》
(2012版)
市名著阅读推荐书目
导读
目录
原序 卷一 童年与青年 第一章 文忠公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 应试 第五章 父与子 卷二 壮年 第六章 神、鬼、人 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 拗相公 第九章 人的恶行 第十章 两兄弟 第十一章 诗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 抗暴诗 第十三章 黄楼 第十四章 逮捕与审判
(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
(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

《苏东坡传》阅读习题及答案

《苏东坡传》阅读习题及答案

《苏东坡传》阅读习题及答案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阅读任务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阅读任务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章,苏东坡再次回京都任职,遇到重大政治事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的皇帝是年轻的 __________ 。

苏东坡的态度是物(支持/反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章讲到宋神宗期间的一次连绵不绝的党争,此次党争起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治事件),双方的代表分别是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苏东坡属于___________ 为首的一派,最后因为他出的乡试考题而终遭罢黜,被贬_______________ (地名)。

4.第9章中王安石最终被自己的朋友_____________ 背叛5.第10章通过苏轼和苏辙(子由)的对比,详细地总结了苏轼的性格特点,这个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概括苏轼的性格特点。

6.第11章记录了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在的生活(1)请摘抄描写西湖的一首诗(2)请选取苏东坡在杭州的一个趣事或者乐事概括,并总结其形象特点7•阅读第12章,回答问题。

(1)苏轼的抗暴诗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苏轼在杭州任职结束后,又到了___________ 任太守,其后又调到其中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写于___________ (地名)。

8. 阅读第13 章,苏轼在徐州的政绩是:_________章提到的东坡诗歌重要人物分别是: ___________ (地名)9. 苏东坡在案” 是: _________ 地名)因他的最__而被捕入狱,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后的裁决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9分)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违制之坐坐:判罚C.尾属于城属:隶属D.以虞水之再至虞:防备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3分)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苏东坡传》阅读习题及答案

《苏东坡传》阅读习题及答案

《苏东坡传》阅读习题及答案《苏东坡传》阅读习题及答案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宋史·苏轼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

《宋史·苏轼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

《宋史·苏轼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

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日:“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日:“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秦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早。

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館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日:“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哀美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之通读指导(1)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之通读指导(1)

阅读任务:1.儿时的苏轼行为和其他他儿童没有什么不同,但生活环境却是大为不同。

阅读第2,3章,列出儿童时期对苏轼有重大影响的人并作简要介绍。

2. 阅读第3章概括苏东坡少年的事情。

(年龄+事件)3.阅读第4章,回答下面问题。

(1)苏东坡于____ 岁完婚,妻子是__________。

(2)苏东坡在____岁中进士,其老师是文坛泰斗___________。

4.阅读第5章,回答下面问题。

(1)请给第5章拟定一个小标题(包括主要事件)(2)请写出苏家三人前往京都的过程。

(只写地名,用箭头表示)卷二:壮年(25岁至43岁)阅读任务:2.第7章苏东坡再次回京都任职,遇到的重大政治事件是________,当年的皇帝是年轻的_____。

苏东坡的态度是_______(支持/反对)。

3.第8章讲到宋神宗期间的一次连绵不断的党争,此次党争起自__________(政治事件),双方的代表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苏东坡属于__________为首的一派,最后因为他出的乡试考题而终遭罢黜,被贬__________(地名)。

4.第9章中王安石最终被自己的朋友__________背叛。

5.第10章通过苏轼和苏辙的对比,总结了苏轼的性格特点,这个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概括苏轼的性格特点。

6.第11章记录了苏轼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在的生活,请选取他在杭州的一个趣事或者乐事概括,并总结其性格特点。

7.阅读第12章,回答问题。

(1)苏轼的抗暴诗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苏轼在杭州任职结束后,又到了_______任太守,其后又调到___________,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_______(地名)。

8.阅读第13章,苏轼在徐州的政绩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卷三:老练(43岁至57岁)阅读任务:1.阅读第15章,苏东坡被贬黄州,不久正式务农,务农期间做了哪些事,又交了哪些朋友?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阅读第16章,黄州解脱自由的生活,给苏东坡的写作带来怎样的变化?这期间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列举四个)3.第17章写苏轼在黄州的两种身心调养方式——练瑜伽和炼丹,实际上是_____家和____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杨畋,字乐道。

进士及第。

庆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殿中丞,专治盗贼事。

乃募才勇,深入峒讨击。

然南方久不识兵,士卒多畏慑。

及战孤浆峒,前军衄,大兵悉溃,畋踣岩下,藉浅草得不死。

卒厉众平六峒,以功,迁太常博士。

未几,坐部将胡元战死,降知太平州。

岁余,贼益肆。

帝遣御史按视,还言:“畋尝战山下,人乐为用,今欲殄贼,非畋不可。

”乃授荆湖南路兵马钤辖。

贼闻畋至,皆恐畏,逾,岭南遁。

又诏往韶、连等州招安之。

乃约贼使出峒,授田为民,而转运使欲授以官与赀,纳质使还。

蛮平,愿还旧官,改知随州。

召还,复起居舍人,入为三司户部副使,迁吏部员外郎。

奉使契丹,以曾伯祖业尝陷虏,辞不行。

河北旧以土绢给军装,三司使张方平易以他州绢。

畋既同书奏闻,外议籍籍,又密陈其不可。

久之,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读。

上言:“愿择宗室之贤者,并使侍膳弛中,为宗庙计。

”旧制,内侍十年一迁于官。

枢密院以为九死一生,实乃更定岁数倍之。

畋言:“宜例如文武官僚基准,减其岁托福。

”遂诏南班以上仍旧制,无劳而尝Bouzonville徒者,即为倍其年。

议者曰畋以士人比阉寺为失掉。

畋自身利益将家,折节晴学问,为士大夫所表示。

初,山下讨伐蛮,家反问至,即为焚之,与士卒同甘苦,故屡溃诸峒。

及用之岭南,以不克斥,名称遂何如。

性情介谨畏每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戆直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特赐黄金二百两。

(节选自《宋史·杨畋传》)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后)a.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b.性情介谨畏/每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戆直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c.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d.性情介谨/畏每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戆直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居饮食舍人,官职名,隋炀帝时始置,属内史省,殿中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高中语文苏东坡传整本书问题导读阅读

高中语文苏东坡传整本书问题导读阅读

高中语文苏东坡传整本书问题导读阅读卷一:童年与青年(1岁到25岁)1、儿时的苏轼行为和其他儿童没有什么不同,但生活环境却大为不同。

阅读第2、3章,列出儿童时期对苏轼有重大影响的主要人物、地理环境或风土人情,并分别做简要介绍。

2、阅读第3章,标注年龄,分别概括苏轼少年时期的主要事件。

(年龄+事件)3、阅读第4章,分别概括苏轼青年时期的婚姻状况和仕进情况。

4、阅读第5章(1)拟出小标题以概括主要事件。

(2)用箭头串起地名,反映苏家三人前往京都的过程。

(写出地名,用箭头串联)卷二:壮年(25岁到43岁)6、阅读第7章,概括苏轼再次回京任职后遇到的重大政治事件,说明苏轼的态度。

7、阅读第8章,概括宋神宗统治期间一次连绵不绝的党争,点明苏轼的所属党派和罢黜情况。

8、阅读第9章,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情况和王安石遭遇背叛的结果。

9、第10章通过苏轼和苏辙(子由)的对比,详细总结了对苏轼一生影响至关重大的性格特点。

请把苏轼的性格特点概括出来。

10、第11章记录了苏轼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在的生活。

请选取并概括苏轼在杭州的一件趣事或者乐事,并总结其形象特点。

11、阅读第12章,关注苏轼写的抗暴诗,总结其中所反映的性格特点,概括苏轼在各地担任太守等地方官职的基本情况。

12、阅读第13章,概括苏轼在徐州的政绩及其诗歌中提到的重要人物。

13、阅读第14章,概括苏轼在“乌台诗案”过程中的主要遭遇和最后裁决。

卷三:老练(43岁到57岁)14、阅读第15章,苏轼被贬黄州,不久正式务农,务农期间他都做了哪些事,又交了哪些朋友?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为人?请分别予以概括。

15、阅读第16章,概括黄州生活给苏轼文学创作带来的变化,并列举这一期间他的四篇代表作。

16、第17章讲了苏轼在黄州调养身心的两种方式——练瑜伽和炼丹。

请概括苏轼所受到的思想影响,摘录原文说明作者对这两种宗教内在本质的看法。

17、阅读第18章,概括苏轼离开黄州以后的仕途变化。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1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之通读指导(1)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之通读指导(1)

阅读任务:1.儿时的苏轼行为和其他他儿童没有什么不同,但生活环境却是大为不同。

阅读第2,3章,列出儿童时期对苏轼有重大影响的人并作简要介绍。

2. 阅读第3章概括苏东坡少年的事情。

(年龄+事件)3.阅读第4章,回答下面问题。

(1)苏东坡于____ 岁完婚,妻子是__________。

(2)苏东坡在____岁中进士,其老师是文坛泰斗___________。

4.阅读第5章,回答下面问题。

(1)请给第5章拟定一个小标题(包括主要事件)(2)请写出苏家三人前往京都的过程。

(只写地名,用箭头表示)卷二:壮年(25岁至43岁)阅读任务:2.第7章苏东坡再次回京都任职,遇到的重大政治事件是________,当年的皇帝是年轻的_____。

苏东坡的态度是_______(支持/反对)。

3.第8章讲到宋神宗期间的一次连绵不断的党争,此次党争起自__________(政治事件),双方的代表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苏东坡属于__________为首的一派,最后因为他出的乡试考题而终遭罢黜,被贬__________(地名)。

4.第9章中王安石最终被自己的朋友__________背叛。

5.第10章通过苏轼和苏辙的对比,总结了苏轼的性格特点,这个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概括苏轼的性格特点。

6.第11章记录了苏轼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在的生活,请选取他在杭州的一个趣事或者乐事概括,并总结其性格特点。

7.阅读第12章,回答问题。

(1)苏轼的抗暴诗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苏轼在杭州任职结束后,又到了_______任太守,其后又调到___________,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_______(地名)。

8.阅读第13章,苏轼在徐州的政绩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卷三:老练(43岁至57岁)阅读任务:1.阅读第15章,苏东坡被贬黄州,不久正式务农,务农期间做了哪些事,又交了哪些朋友?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阅读第16章,黄州解脱自由的生活,给苏东坡的写作带来怎样的变化?这期间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列举四个)3.第17章写苏轼在黄州的两种身心调养方式——练瑜伽和炼丹,实际上是_____家和____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二十七章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二十七章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七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海南岛”。

三个层次:告别、流放、苏过。

彼时的海南岛和现代的不是一个概念。

那是没有开化的荒蛮之地,大多数是少数民族黎人。

苏轼远离中原文明,不知道以他花甲之年的身体能不能等到再回故乡。

两个儿子陪同父亲到了广州,苏过要直接陪他过海。

苏轼在过海之前和弟弟子由在藤州见面,吃路边摊,境况凄凉。

雷州太守仰慕他们,热情地送来酒肉,结果第二年就被弹劾免职了。

临别前,兄弟二人彻夜坐谈,因为也行这就是永别。

苏轼过海到了海南岛的儋州。

虽然这里依然有仰慕苏轼的县令,但是气候潮湿闷热,让苏轼感觉不适合人类居住。

这是真正的流放。

苏轼写到:这里食物没有肉,生病没有药,居住没有房屋,出行没有朋友,冬天没有火炭,夏天没有清泉。

还在一则日记中写到:我环顾无边的水面伤感地想,什么时候能离开这个小岛?但转念一想,天地就在水中,九州在海中,中国在小海中,人这一辈子谁不在一座小岛上呢?倒一盆水在地上,一棵小草浮在上面,一只蚂蚁趴在草上,不知怎么渡水。

一会儿水干了,蚂蚁爬出去见到其他蚂蚁哭着说:我差点没能见上你们啊!它怎么知道有很多出路呢?想到这里,我觉得可笑啊。

喝点小酒把这个感受写下来。

他也写到:我尚且有这一副身躯来交给自然,听任遇到各种情况都可以适应,故人了解了也不要担心我在这里受苦。

章惇听说之后无可奈何十分气愤。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苏轼这伟大不屈的灵魂。

他曾经和弟弟说过: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现在还是这样。

海南岛的穷文人,百姓平民都是他的朋友。

没想到即使到了这天涯海角,敌人还是不放过他。

书中多次出现的神秘道士吴复古又来陪伴苏轼并带来这个消息。

敌人派了元祐大臣的死敌到广东,将曾经款待苏轼的太守们都革职,把苏轼撵出官舍。

好在这个人的副手说:别忘了你也有儿女!这样苏轼没有遭受更离谱的对待。

他在人们的帮助下又盖房子,又开始无忧无虑的生活,除了一贫如洗其他都好。

苏东坡传的阅读附答案

苏东坡传的阅读附答案

苏东坡传的阅读附答案
苏东坡传的阅读附答案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②也!”崇宁、大观③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

⑥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

①前后类如此______________。

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①像;②这
3.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4.有开阔的胸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阅读第18章,概括苏轼离开黄州以后的 仕途变化。
• 18、在第19章中,苏轼受到太后恩宠,官拜 吏部尚书,达到仕途顶峰,具体表现有哪些? 请逐一概括出来。
• 19、阅读第21章,概括苏轼的仕途变化,并 就“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发表看法,申明 理由。
• 20、阅读第22章,总结苏轼在杭州的政绩, 把事件概括出来。
• 7、阅读第8章,概括宋神宗统治期间一次连绵不绝的党 争,点明苏轼的所属党派和罢黜情况。
• 8、阅读第9章,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情况和王安石遭 遇背叛的结果。
• 9、第10章通过苏轼和苏辙(子由)的对比, 详细总结了对苏轼一生影响至关重大的性格 特点。请把苏轼的性格特点概括出来。
• 10、第11章记录了苏轼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 在的生活。请选取并概括苏轼在杭州的一件 趣事或者乐事,并总结其形象特点。
苏东坡传
林语堂
• 卷一:童年与青年(1岁到25岁)
• 1、儿时的苏轼行为和其他儿童没有什么不同,但生 活环境却大为不同。阅读第2、3章,列出儿童时期对 苏轼有重大影响的主要人物、地理环境或风土人情, 并分别做简要介绍。
• 2、阅读第3章,标注年龄,分别概括苏轼少年时期的 主要事件。(年龄+事件)
• 3、阅读第4章,分别概括苏轼青年时期的婚姻状况和 仕进情况。
• 4、阅读第5章
• (1)拟出小标题以概括主要事件。
• (2)用箭头串起地名,反映苏家三人前往京都的过 程。(写出地名,用箭头串联)
• 卷二:壮年(25岁到43岁)
• 5、第6章写苏轼第一次做官,筛选信息,填写表格。
官职名称 任职期限 为官政绩 事迹评价 重大变故
• 6、阅读第7章,概括苏轼再次回京任职后遇到的重大政 治事件,说明苏轼的态度。
• 26、一句话概括苏轼与世长辞的黄州,不久正式 务农,务农期间他都做了哪些事,又交了哪 些朋友?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为人? 请分别予以概括。
• 15、阅读第16章,概括黄州生活给苏轼文学 创作带来的变化,并列举这一期间他的四篇 代表作。
• 16、第17章讲了苏轼在黄州调养身心的两种 方式——练瑜伽和炼丹。请概括苏轼所受到 的思想影响,摘录原文说明作者对这两种宗 教内在本质的看法。
• 11、阅读第12章,关注苏轼写的抗暴诗,总 结其中所反映的性格特点,概括苏轼在各地 担任太守等地方官职的基本情况。
• 12、阅读第13章,概括苏轼在徐州的政绩及 其诗歌中提到的重要人物。
• 13、阅读第14章,概括苏轼在“乌台诗案” 过程中的主要遭遇和最后裁决。
• 卷三:
• 老练(43岁到57岁)
• 21、阅读第23章,思考并概括苏轼被称为 “百姓之友”的原因。
• 卷四: • 流放岁月(58岁到64岁) • 22、阅读第24章,概括苏轼在流放岁月中遭
遇的家庭变故和政治打击。
• 23、阅读第25章,概括苏轼被贬岭南的生活 状况。
• 24、阅读第26章,概括苏轼在惠州“仙居” 的事件。
• 25、阅读第27章,概括苏轼在儋州的主要生 活事件和晚年形象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