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 【部编(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乡土本色+课件(共6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论证特点题型(答题模板)
• 1.在论证结构上: • 采用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
• ①并列式结构,指的是展开的各层次间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 ②递进式结构:后面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基础上进行的,前后逐层深入,
步步推进的关系,前后顺序不能随便改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 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原文细读
• 面对现代社会,乡土社会的“流弊”有哪些?需要做出什么措施来改 进?
• 措施: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 • 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 • 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
通读本章内容,标划出下面重点概念在文章中的位置,并概括出其具 体内涵。
乡土性、孤立和隔膜、地方性、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熟悉 提示:有些概念课文中有明确的内涵,有些·一·部·分
通读本章内容,标划出下面重点概念在文章中的位置,并概括出其具 体内涵。
参考:有些概念的内涵是明确的: ①礼俗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②法理社会:是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③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④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 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2.本章节,在提出主要观点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在提出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 土性的”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在提出“乡下人靠土地谋生”时,用了下定义, 整 解释“土”就是“泥土”;
本
书 在提出“乡下人世代定居”时,通过“农业”与
阅
读 “游牧”“工业”的对比,引出观点; 在提出“聚村而居”时,先分析了农业本身的分
第·一·部·分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课件
社会治理由权威性向碎片性转变 在传统村落中,村落的精英分子以身作则,以自身行为和道德风范形成“权 威”并影响村落,呈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城乡二元制度 实行以后,农村精英单向流往城市,乡贤文化由盛转衰,近于凋敝,乡土社会 的社会治理由权威性向碎片性转变。农村改革40年后的今天,资源单向流 入城市的时代已告终结,乡村逐步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投资创 业、诗意栖居的理想地,应当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活力。如何注入新活力,应当引入离退休 的干部职工、新富阶层等力量共同作用,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的中国,她是发展的;我们的中国,她是乡土的;我们的中国,她是重 感情的!我们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存在着现代化发展速度快的 绝对优势,在发展中受到众多其他文化的冲击,但是正如费老所言,我们无 法忘本,我们传统的文化一直植根于我们的心中,血脉相连。
[单元学习任务]
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 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局限和现代意义。 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把握作者 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的逻辑思路,把握 本书的知识体系。 3.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其他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联系当下社会转型的背 景,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运用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当下乡村社 会的巨大变迁。 4.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重点,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 书的效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注意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
社会文化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转变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人类文化的传播提出了“三喻”论,即“前喻文 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年轻的要向年长的学习,在农业 文明时代,文化的传承是前辈向后辈传递。“并喻文化”是指不需要先辈的经验 积累,文化可以在同代人之间传播,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后喻文 化”是指年长的需要向年轻的请教,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年轻人 比老年人思维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文化传播发生了反转,由后辈向前 辈传播。今天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人正在发挥着主 导作用。面对瞬息万变的电子技术,老人回家问儿子、孙子的事经常发生。一 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轻人利用电商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乡村的资源,促使实体 经济与虚拟经济高度融合发展。以何种举措应对“后喻文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 代化的关键。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这些重要概念,就掌握了阅读这类著作的钥匙。
转变
十三
名实的 分离
⑤_讨__论__乡__土__社___会__中__的__变__动__方__式__, _承__接__第__十__、___十__一__章__,_引__出__第__四__种_ _权__力__—__—__时__势___权__力_
把握各章主旨
序号
篇名
论述类文本往往用到很多重要概念,即那些含义乡丰富土、深社刻会,蕴含中了家文章族重要单思系想、(体只现了包观括点态父度的系概念这。抓住、理解
这些重要概念,六就掌握了阅读这家类著族作的钥匙。方面)的结构原则及其区别于西方社
会家庭的功能
七
男女有别 ③________这乡____一土____原社____则会____的中____重保____要持____原“____因男____和女____意有__义别__”
8
把握各章主旨
序号 一
篇名
主旨
乡土本色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 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论这述 些类重文要本概二往念往,就用掌到握很了文多阅重读字要这概下类念著乡,即作的那钥些①_匙含_。义__丰社__富__、区__乡深__,刻__土在__,蕴__社空含__了__会间__文__章是角__重__要熟度__思__悉看想____、社不__体__现会需__了__、要观__点__面文_态___度对字_的概面念。抓住、理解
《乡土中国》第一课 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 一 The 卷 first
volum e
整体感知
01 整 体 感 知
1.《乡土中国》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 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3.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 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这一问题。
2.根据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于西 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 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
03 阅 读 意 义
3.可以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 维品质。 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说理”, 在于“论证”。
差序格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 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 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 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 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 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 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 不会乱的。
03 阅 读 意 义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 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 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 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 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03 阅读意义
4.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 人们,都与我有关”,可 以帮助我们观察社会、研 究人事。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略读就是粗读,先了解作者 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 旨。 接着浏览全书 不求深入 但 求有整体感觉
2
精读就是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这一步骤要紧的
精 ①批注法 是“抓概念”。“抓概念”就是抓住观点、抓重 点、抓关
读
键,特别是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
②抓概念 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建,理解其研究的价值。这本
03 阅 读 意 义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 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 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 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 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 律”。……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பைடு நூலகம்养目标
1、阅读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 结构的认识,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现代意义与历史局限。
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 篇章的内在联系,理清本书的知识体系。
3、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重点,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掌 握阅读学术类著作的一般方法。
阅读指导
➢ 5. 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 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 明白的地方。这时需要多读几遍,调动 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参 考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
第二部分
阅读计划与阅读方法
阅读任务
【任务一】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具体要求: ①梳理每一章节出现的专有概念,解释其具体内涵,并理清
4、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了解当下社会转 型的背景,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
目录
壹 全书概览与阅读指导 贰 阅读计划与阅读方法 叁 章节精读与文本研读 肆 名家品读与拓展阅读
第一部分
全书概览与阅读指导
走近作者
费孝通(1919—2005),江苏吴江 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 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 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 学研究,193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 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 展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其主要著作有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中国士绅》《中国文化的重建》等。
作品简介
阅读指导
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 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学术著作大多追求的是 在相关领域或者某一专题上的探索与创造,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逻 辑性,重在理论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 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 值。具体策略如下: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阅读经典往往伴随着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无限乐趣。我们不 能仅选择轻松易懂的书籍,避开那些有难度的部分,也不应总 是局限于阅读自己偏好、浅显或者流行的作品。年轻时,应有 意识地挑选一些较为“深刻”的书籍,挑战那些可能超出自己理 解范畴的经典之作。这样做是自我挑战的体现,我们应该培养 自信,追求卓越,勇于迎难而上。
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
土地公
中国人秉持着以“土地”为根本的民族生存传统,以及深植于心的安 土重迁生活习惯。他们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这份亲切感深植于 他们的骨子里。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
从基层视角观察,中国社会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农耕是最基本 的生计方式……我们可以将视野缩小,发现三大流域均已变成农业 区域。据说,那些从这片农业沃土迁移至周边边陲之地的后代,依 然忠诚地保持着直接依赖土地生存的传统……由此可见,我们的民 族确实与泥土紧密相连。泥土孕育了辉煌的历史,但也使我们受制 于土地,目前似乎难以腾飞。只有依靠耕作为生的人,才能真正体 会到泥土的价值。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综观全书,《乡土中国》的语言风格以口 语化(包含俗语)、故事性、鲜明的画面感、 趣味盎然的事例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为主,这 些特点占据了书中内容的超过三分之二,为读 者提供了极大的阅读舒适度。
清晨起来,每个人都忙碌于自己的事务,无 暇闲聊。一旦出了门,便各自投身于自己的 工作。对于家庭主妇来说,若不参与田间劳 作,便在家照顾孩子。完工之后,男人们往 往不会久留家中,因为一个大男人若是只守 着妻子,会被视为没有志向。无论有事没事 ,他们都会外出。茶馆、烟草店,甚至街头 巷尾,都成了男人们寻找情感慰藉的娱乐场 所。在那里,大家谈笑风生,气氛热烈。回 到家后,夫妻双方协同顺利,各自认真履行 自己的职责。(《家族》)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2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可以更为具体、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 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 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 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 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 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 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 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 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标题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和基本命题 论述框架和理论体系
篇目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乡土本色》
礼俗社会
《文字下乡》
面对面社群
《再论文字下乡》 口口相传的社会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小家族
《男女有别》
阿波罗式
《礼治秩序》
礼治
《无讼》
无讼
《无为政治》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 什么是“差序格局”? • 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讲清楚这个概
念的意思吗? • “差序格局”有哪些基本特征? • 我能够举出事例说明“差序格局”吗? • 为什么中国社会最终形成了“差序格局”? • 与西方社会格局相比,有哪些根本不同?
如何读《乡土中国》?
2、确定重点
读懂一本书,基本标志就是理解,就是能够准确把握读物的字面信 息,推论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掌握全书的结构,理解总体意义。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阅读方法
1.品词析句,咀嚼玩味 2.圈点、勾画、批注 3.对比分析法 4.撰写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5.辨道理论证逻辑,梳理实证分析思路 6.思维导图应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一部分 梳理文章要点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中国社会是 乡土性 的。
【界定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 【可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它们与传统基层社会不同】
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
☆ 文本精读、深读 【乡下人谋生离不开泥土】
(2)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 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 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 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 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 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 行 种回 ,来 一的 家美 家国划朋着友小,小他的很 一奇 方怪 地地 ,问 种我 植: 起你 来们 ;中 真原 像去 是的 向人土,里到一了钻这,最看适不宜到于其放他牧利的用草这原片【心本观,地段点依的的句旧方核】锄法地了播。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 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 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 观点阐发:乡土中国不需要文字下乡
文字
庙堂性
解决空间阻碍 • 传情达意 • 但表达不完全
解决时间阻碍 • 记录个人、社会变化 • 需要象征体系:词 • 但不一定要文
无论在时间和空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的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 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识,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第一章是第二、三两章的基石,第一章讨论了乡土 社会的性质特点,是第二、三 章的理论基础;
第二、 三两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分别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论证了“没有用 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这一结论;
第七章:男女有别 主要内容
从社会关系上看,感情是具有破坏和阻碍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 的关系,就是说,要想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得激动,恋爱的 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克服障碍,而这一过程使得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 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能存在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 使他们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 以隔离,即所谓男女授受不亲,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 的社会。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中,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有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 的办法,而在这种社会生活中有的只是教化,而乡土社会便是类似于这种社 会。在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中,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 但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教化权力,即长老统治。
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 主要内容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课件33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前言
五步阅读法: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第一步:浏览。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 章格局。 展示《乡土中国》目录。 第二步:略读。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 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
11
一、前言
第三步:精读。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 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悟,可以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 读导引来检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借助书本每一章前的文 本梳理勾连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9
一、前言
“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 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 念”。比如,《乡土中国》中的就有“乡土社会”“礼治秩 序”“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等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 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特别是那些 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 理解其研究的价值。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一)
(含配套学案)
1
一、前言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把费孝通的《乡 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单元, 要求通读,估计有些同学拿起这本 书,翻几页,会觉得难,读不下去。 以前课文是一篇一篇地教,现在要 读整本,又是很少接触过的学术专 著,感到难,属于“正常反应”。
2
一、前言
《乡土中国》的确有点难。这是社会学 的经典论著,学术性强,即使这方面的 专家,读起来也要费一番心思的,何况 我们中学生?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 对于当今许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 是那样遥远,农村的学生也未见得就不 感到陌生,这也会造成阅读障碍。经典 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本文论述的是乡下人到底是愚不愚的问题,为何以“文字下 乡”为题?
以乡下人是否“愚”为切入点,讨论在怎样的社会生活背景下文字需要 下乡,如何完成文字下乡。
5、文字产生的前提和作用分别是什么?文字的“缺陷”是什么? (1)前提:人和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 (2)作用: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 (3)“缺陷”:传情达意不完全。 6、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哪些特点? 面对面接触,熟悉到通过足声、声气甚至气味即可知道对方是谁 研读专题 1 、乡下人到底愚不愚?
乡下人的“愚”,是知识不及人,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 乏”。不识字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特征决定了文字的非必要性。文字的产 生是在人和人的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时空阻隔的情境里。乡土社会是通 过彼此的“熟悉”建立起来的“面对面的社群”,表情达意不必求助于 文字,交流是靠直接的语言以及眉宇之间的“特殊语言” 。
不论在空间格局还是在时间格局上,在这种人们面对面密切接触、反复 地在同一定型生活中生活的乡土社会中,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人在在社会 中生活的需要。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产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4、作者在文中说“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 文字,是很成问题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作者认为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文字没有使用价值。 (示例1)我同意。因为在作者看来,传真技术发达之后,
人们之间的接触就可以突破空间的阻隔,直接用语言而不再
需要文字来传情达意。
(示例2)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是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 ”的背景下产生的。在现代社会当中,就算等到传真的技术 发达之后,就文化传承等方面而言,文字仍然有自己的使用 价值。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课件2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巧借主旨理框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走近大师,读书有法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起始课
壹 释现象
我们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
中国人实现首次在太空种菜 城市里阳台上的菜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已经征服全世界!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最厉害的是什么?不是便捷的移动支付,也不是刚柔并济的中国功夫,
而是中中国国人人种的菜种,菜在天全赋世。界中都国是人出的了种名菜的天强赋中悍到国。底人有的多夸种张菜?情结,饱含着人民对土地和 有人问为什么西方古代航海船队经常得自坏然血的病,热而爱中,国船烙队印就在没中有相国关人记的载心。其灵实最答深案处并不。
费孝通回国后,又遵照马林诺夫斯基的嘱咐,在昆明西南联大 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乡土中国》就是有关农 村社会问题的成果(有关家庭问题的成果为《生育制度》一书),据 说连书名都是马林诺夫斯基提议的。
请列举费孝通的成就与贡献
社会贡献:民盟中央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文化贡献:美美与共的文化原则
嫦娥五号携带的月壤不能种菜,网友在惊喜之余竟然还多了一点点嫌弃。
贰 走近大师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 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 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 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 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 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 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 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 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 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 部分,
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 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 《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 《从愿望到需要》。
第十一篇 《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中,与“横暴权利”和“同 意权利”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利,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 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 《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 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密切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 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 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 德。——王铭铭(北京大学)
(费孝通)其早年的代表性著作《乡土中国》吸引的不仅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家们对于中国乡村 的理解,它的影响范围可以说包括了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界,最近也在借助于《乡土中国》的英 文版的翻译而波及海外。——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
乡土的中国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 “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 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利分配、差序格局、道德体系、 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 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 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 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 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质——经验 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 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 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 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法指导
结合“学术著作阅读与研讨”的特点,从阅读过程 的层面来看,对《乡土中国》这本书,我们可以采用 五步阅读法: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第五步:重读。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1、归纳各章主旨,并分析三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三章在全书中的地 位和作用。
○ 第1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 社会模式。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
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 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 离》三章中分别加以阐述。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血缘和地缘》和《从欲望到需要》
这三章阐述的是人的道德、血缘地缘 的关系和人的欲望需求,是中国人的 “外网”和“内网”。费孝通认为一 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 搭成的网络。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与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求
导读阶段
联系现实善迁移
以小组为单位考察村落或社
区,撰写考察报告,可围绕 1
以下选题:
(1)当前的中国是以“差
2 序格局”为主,还是以“团
体格局”为主?
(2)我国当前正在兴起的
3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在社
会结构方面做出哪些调整?
学法指导
结合“学术著作阅读与研讨”的特点,从阅读过程 的层面来看,对《乡土中国》这本书,我们可以采用 五步阅读法: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中国人为什么追求落叶归根? 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为什么儒家崇尚修身克己为本? 为什么旧中国的家庭里父权至上? 为什么旧式婚姻追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并不追求爱情?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为什么婆媳矛盾在中国那么突出? 自私、冷漠,这些国民劣根性真得只是道德的缺失吗? 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听话驯顺的孩子? 为什么传统中国重农轻商、现代中国却相反?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乡土本色”行文思路:思维导图
“乡土本色”主要概念
乡土性
依附于土地的本乡本土特性。
社会
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乡土社会 以乡土性为特点的社会形态。
本章提及的概念: 社区 社群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
文意探讨
探讨1:以下是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平常语言、记录的司空见 惯的现象。透过这些现象,作者发现了什么?
【原文】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 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 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 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
【修改】后来,她和我说假如在外乡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 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
【解答要点】增强所举事例的真实性;实事求是地告诉读者自 己 并未亲眼看见波兰的这个风俗,体现了作者贯穿全书始终的 求实、严谨的学术作风。
【原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梳理本章总领全书的关联点
课后作业
1.请观看1992年上映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和2017年上 映的《十 八洞村》,关注乡村生活状态与人的思想行为特点。 思考:①秋菊 为什么打官司?为什么打赢了官司的秋菊却陷 入了迷惘? ②你从 两部电影故事情节中看到中国乡村20余年 间的哪些“变”与“不 变”?(建议观看平台:“学习强国” 学习平台。) 2.根据学到的学术著作阅读技能,尝试完成本书1-3章的 圈画批注 及结构梳理。 3.分小组课后完成对这些概念的诠释:社区、社群;礼 俗社会、法 理社会。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
乡土本色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乡土中国》第1课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课时走近大师,初识书册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和步骤。
2.阅读《乡土中国》“重刊序言”“后记”及目录,初识全书内容。
教学过程【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
这些文章于1947年6月至1948年3月在上海的《世纪评论》上连载,后又出版成书。
1930年费孝通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开启了他的社会学人生。
此后又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国禄,留学英国时又师从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
这一系列的教育经历为他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费孝通学成归国后,执教于云南大学,主持了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在当时时局紧张、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3、写作目的《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4、写作意义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乡土中国》第一课-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发展层面
学习任务单2
(1)交流体会“序言”“后记”的阅读体会 •①借助《序言》,体会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 的目的和学术体会。 •②讨论社会学这门学科基本情况和学科特点。 •③讨论费孝通夫妇瑶山调查悲惨经历的启示。
写作目的: 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 学术品质: ①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②谦和稳重的治学态度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
第一课 走进大师 读书有法
任务1:猜读图片,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
吴文藻
(1901-1985)
社 会 学家 著作:《社会 科 学与社会政 治》 《中国少数民族 情 况 》等
梁思成 (1901-1972)
建筑学家 著作:《清式营造则 例》,建筑作品:人 民英雄纪念碑、“鉴 真和尚纪念堂”等
钱钟书
费孝通
(1910-1998)
(1910-2005)
作家,文学研究家著作 :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围城》《谈艺录》 乡土中国》《生育制
度》等
季羡林 (1911—2009)
语言学家 著作:《东方文化研 究》、《印度简史》、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 题》、《牛棚杂忆》 等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 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人,世 代定居是常态,迁移 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 分不开,既有光荣, 也受束缚。
美国朋友的 有机的团结 话 ; 史 禄 国 ( 礼俗社会);先 生 的 话 ; 机械的团结 电 影 里 的 风 (法理社会) 俗 ; 西 洋 商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助读P8--12)
①增长社会经验,增加对乡土社会的了解; ②联系自己对现实的了解,思考中国社会结构的沿袭 与变更; ③学习本书从宏观的高度来概括社会现象,并能做到 深入浅出; ④学会把握概念,提炼观点,梳理行文思路,形成学 术类著作的整本书阅读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介绍
2、《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3、阅读方法的指导(浏览、精读、品读)。
4、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学难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
பைடு நூலகம்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导读激趣课
重庆市第八中学付泽新
修改赵渊博
教学课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师
赵渊博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2、学生活动一:思考并回答问题。
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教师从《乡土中国》中找到理由,给出回应。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2、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
3、介绍《乡土中国》的成书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根据这个序言我们会发现《乡土中国》和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性的文本不同,它是一部学术著作,要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同学们试着在重刊序言中找一找,费孝通先生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同学们通过观察《乡土中国》目录的脉络,初步发现费孝通先生选取的研究乡土社会的角度,如从文化角度、家庭与家族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血缘角度、精神角度等等,当然也有同学提出对一些名词的不解,比如什么是“差序格局”?为什么研究乡土社会要从“文字下乡”入手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非常好,当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浏览”,先了解要了解书籍与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目录等方式,掌握书的脉络框架,勾画出自己疑惑的问题,以期在阅读中进行解答。
以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不仅仅存在表面的粗略的解释,更需要寻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先展示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10分钟
教师活动二:激趣引导与价值介绍
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清楚“为什么去做”甚至比“怎么做”更重要。有些人曾提出疑问:《乡土中国》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过时了呢?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会不会枯燥无味?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为什么要阅读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呢?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与提高呢?那么我们来进行几个问题的探究。
要回答这个并不简单,因为“社会”包含很多复杂的层面,那么费孝通先生会试图通过哪些切入点来探究中国基层社会呢?请大家打开本书目录,进行一个初步的浏览,试试看能不能简单概述费孝通先生重点关注了哪些领域?有哪些名词你还不很熟悉和了解?
《乡土中国》目录展示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乡土中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必读的经典。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的一节整本书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与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书目构成,完成未来整本书阅读的学生的任务分配。
教师活动一:
1、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师指导用书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师活动一:导入,介绍《乡土中国》的内容
1、相对于绝大多数高中课堂,大学课堂更加的自由,偏重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与创新。大学生活中最美好回忆是随便选一间教室,“蹭”上一节课,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其实这样的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大家拿出手边的这本《乡土中国》,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写在纸上的大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