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秩序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
案例中美知识产权

案例中美知识产权交锋1989年,美国在《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签订后第一次将中国知识产权问题列入重要观察名单。
对此,中国政府与美中美在知识产权上的交锋由来已久。
中美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依据的是一个双边协定,即1980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
依据该协定,每一方提供的专利、商标和着作权的保护,应与对方给予自己的此类产品相适应的保护。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在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两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争端也日渐浮出水面,并且已经爆发过多次,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美知识产权之争更是多次剑拔弩张,而最终又通过一次次的互相让步,平息了争端。
两国政府进行了积极的磋商,双方于同年5月中旬在华盛顿达成一个《谅解备忘录》。
在该备忘录中,中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版权法,其中计算机程序将作为特殊种类的作品予以保护;中国将修改专利法,以延长专利保护期限和扩大专利保护范围;中国将参加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等。
但是问题远未结束,两年后,也就是1991年5月,美国贸易代表宣布,将中国从“重点观察名单”中升至“重点国家名单”中,这进一步加剧了美中知识产权的争端。
美方的理由是,与中国已经举行的多次双边谈判没有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进展;中国缺乏对美国知识产权充分有效的保护;中国知识产权法律落后,缺乏对不正当竞争的制裁等。
提出的这些问题无疑对我国政府是个严峻的考验。
为了达成进一步地理解,我国政府以理性的态度予以分析,并以积极的姿态同美国进行了谈判。
我国政府客观承认了美方提出的问题,承诺全面修改知识产权法律,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水平。
并于1992年下半年修订了“专利法”、“商标法”,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双方在这次谈判中都有所让步,美方承诺不对中国进行制裁,并同中国签署了《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谅解备忘录》,一场贸易大战在双方的让步中得以避免。
此后中美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沉默了两年时间,两年后,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再次宣布将中国列入美特别301条款的重点观察国名单,指责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美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浅谈中国在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中的得与失分析

浅谈中国在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中的得与失分析一、wto争端解决机构对中美知识产权案的裁决2009年3月20日争端解决机构(dsb)通过报告宣告中美知识产权案的终裁,dsb专家组针对美国的诉求裁决如下:首先,专家组裁定美国没能证明中国有关刑事门槛的规定不符合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其次,关于海关措施,专家组认为,虽然中国海关对进口冒牌货仅摘除非法标志的处置方式不符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但美国没能证明捐赠给社会公益机构、卖给权利人等处置方式不符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美国也没能证明中国有关拍卖的规定影响了海关销毁货物的权力。
最后,关于我国著作权法,专家组认为,虽然对未能通过审查的作品、通过审查的作品中被删除的部分不提供著作权保护,不符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伯尔尼公约》,但在从未提交审查的作品、在等待审查结果的作品等方面,美国未能证明中国的做法不符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专家组还强调,其裁决不影响中国的内容审查权。
①二、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起源(一)美国方面对于产生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原因第一,知识产权产品是美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知识产权是美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对美国的经济影响重大。
近年来,美国的外贸逆差逐年上升,尤其是中国更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必然会借助其优势产品来改善或扭转其贸易逆差。
②第二,维护美国贸易政策的权威。
美国把知识产权列为其贸易政策的关键部分,以创造一个更加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家框架。
就国际体制而言,美国缺少的不是制度,而是对制度的落实。
美国必须紧盯其它国家的履约情况,以真正确保美国的利益。
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美国更是不能放过。
(二)中国方面对于产生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原因第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高科技产品已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
但是,许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并且中国许多公司还处于模仿阶段缺乏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使得知识产权纠纷成了目前跨国公司压制中国公司的强有力的武器。
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

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但同时也伴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争议已成为经贸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以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可能途径。
一、背景介绍1.1 中美贸易关系概况详细解释中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包括进出口情况、争议问题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1.2 中美知识产权争议背景梳理中美之间涉及知识产权的具体纠纷,包括侵权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
二、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历史回顾2.1 第一轮谈判详细介绍中美在知识产权问题上进行的首次正式谈判,包括双方的立场、谈判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2 后续谈判进展概述中美在知识产权谈判方面的后续进展,包括双方的反复博弈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冲突。
三、中美知识产权争议原因分析3.1 法律制度不完善详细阐述中美双方法律制度的差异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包括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
3.2 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美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影响,包括市场规模、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因素。
3.3 文化差异探讨中美文化差异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包括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认知、社会行为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
四、解决中美知识产权争议的途径4.1 加强立法与执法合作提出加强中美双方在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方面的合作,包括信息共享、培训交流等措施。
4.2 加强司法合作与改革探讨中美双方在司法领域加强合作与改革的可能性,包括法官培训、司法互认等途径。
4.3 提高意识和教育阐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公众教育、专业培训等方面。
五、结论总结分析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历史和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呼吁中美双方加强合作,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
附件:1.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具体条款内容)2. 中美知识产权相关文件(如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双边协议等)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知识产权:指对人类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_中美知识产权第一案_述评与启示

“中美知识产权第一案”述评与启示何 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生 湖北 武汉 430073)摘要:2007年7月10日,美国新墨西哥州联邦地方法院判决中国浙江东正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并销往美国的GFCI产品不侵犯美国Leviton制造公司的产品专利。
中国浙江东正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在这场海外知识产权角力中的获胜改变了中国企业在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中长期不胜的局面。
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专利权已从单纯的私权演变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工具,专利诉讼的功能也从维权扩大为企业市场竞争。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当加强知识产权意识的培育、建立市场进入前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知识产权诉讼费用保障机制,以应对不断增多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
关键词:知识产权 权利要求 预警机制 保障机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产权纠纷就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中国加入W TO以后,中美间的知识产权纠纷更是愈演愈烈,这种趋势在专利权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成长,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美国,对美国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市场优势地位形成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一方面美国政府逐渐加大了对中国商品专利侵权的调查力度;另一方面,一些美国企业也频频向中国企业挥起了专利侵权诉讼的大棒。
以往,在由美国企业向美国法院提起的一系列专利侵权诉讼案中,案件最终都是以美国企业获得胜诉或是中美企业双方和解而结局,中国企业一直处于不胜的尴尬局面。
这种尴尬局面直到2007年7月10日才被打破。
就是在这一天,美国新墨西哥州联邦地方法院判决中国浙江东正电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正公司)①制造并销往美国的GFCI(接地故障漏电保护插座)产品不侵犯美国Leviton制造公司(以下简称Leviton公司)的美国第6246558号专利(以下简称“558专利”)。
这份判决第一次确立了中国企业在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胜诉地位。
wto

四、专家组对以下事项适用司法经济原则:第一, 根据被TRIPS协定第9.1条吸收的《伯尔尼公约》 (1971年版)第5(2)条所提出的主张,以及根据TRIPS 协定第61条(与著作权法相关)所提出的主张;第二, 根据TRIPS协定第41.1条和TRIPS协定第61条第2款 (与刑事门槛相关)所提出的主张。 五、根据上述结论,专家组按照DSU第19.1条 提出建议,由中国改进著作权法和海关措施以符合它 根据TRIPS协定所承担的义务。
过程:
2007年4月10日,美国政府向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提出请求,要求与 中国就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的若干措施进行磋商。美国请求磋商的 事项有四: 其一、提起刑事诉讼及实施刑事处罚的门槛要求。涉及对假冒商标和 盗版侵权行为提起刑事诉讼及实施刑事处罚要求达到的门槛。
其二、海关对没收的侵犯知识产权货物的处理。 其三、否定尚未获准在中国境内出版或传播的作品的著作权、相邻权 及其权利保护。 其四、对擅自复制或擅自发行著作权作品者未能追究刑事责任及实施 刑事处罚。
TRIPS协议: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草案)》 的简称。这个文件将会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 “TRIPS”的宗旨是:期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扭曲和障碍,促进对 知识产权充分,有效的保护同时保证知识产权的执法措施与程序不至 于变成合法的障碍。 “TRIPS”协议涉及的知识产权共有以下八个方面:著作权及其相 关权利、商标、地理标记、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 计、对未公开信息的保权和对许可合同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同时, 对上述知识产权的可获得性、范围及行使标准、施行、获得与维持程 序、纠纷的预防及解决等,协议中均作了详细规定,已超出任何现有 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将使知识产权问题与贸易问题密不可分。
解析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

解析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在全球范围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该案进行深入解析,以期对未来中美经济关系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标题一:WTO第一案背景介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是世贸组织的三项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目前已平息,但它是一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字。
本章将对该案的背景、诉求、裁决结果等进行系统梳理。
三、标题二:WTO第一案背后的深层因素分析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政策,其背后涉及到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
而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的背后,则深层次反映了中美双方在知识产权发展、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矛盾。
本章将从制度、文化、市场等方面出发,分析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深层次因素。
四、标题三:WTO第一案对中美的影响及各自应对措施国家间的经济贸易交往是相互影响的。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对于中美双方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上是不言而喻的,包括对双方经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本章将探讨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对中美的具体影响,并从不同的经济模型、个案等方面出发,提出各自的应对措施。
五、标题四:中美知识产权争端背景下的全球化趋势解读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则反映了全球化的另一面:保护主义。
本章将从全球化的定义、特点、作用等角度出发,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深层含义,并对全球化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宏观趋势进行分析。
六、标题五:启示与反思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虽然已过去,但它对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中美经贸关系以及双边合作等方面均有着深远影响。
本章将从历史研究、政策分析、经验总结等角度出发,对该案进行全面反思,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七、案例一:特朗普政府与华为产业链华为是中国的一家高科技企业,在欧美市场拥有大量的市场份额。
精简范本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

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1. 背景介绍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是中美两国就知识产权保护、侵权行为打击等相关问题展开的一系列谈判。
此类谈判旨在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鼓励创新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知识产权谈判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
2. 案例分析2.1 第一轮谈判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第一轮于年启动。
双方围绕合作的基本框架和合作领域进行了讨论。
中方提出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的侵权行为打击方面加强合作。
与此,美方提出加强中国市场对进口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并呼吁降低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转让成本。
2.2 问题与挑战在第一轮谈判中,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中国市场对进口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弱,给予了国内市场参与者一定的侵权行为空间。
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中面临着知识产权转让的高成本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
2.3 解决方案为解决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的问题与挑战,两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力度,加强执法合作,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冒侵权行为,提高市场参与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降低知识产权转让成本:减少企业的知识产权转让费用,鼓励创新,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2.4 成果与展望经过多轮谈判,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方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美方则降低了企业的知识产权转让成本。
这些措施对于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美两国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双方可以共同研究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合作机制。
3.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是中美两国重要合作领域之一。
通过谈判,双方可以共同解决知识产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促进创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WTO自由贸易与公共道德第一案——安提瓜诉美国网络赌博服务争端评析

WTO自由贸易与公共道德第一案——安提瓜诉美国网络赌博服务争端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2005年4月,WTO上诉机构对安提瓜和巴布达投诉美国禁止通过因特网提供赌博服务的贸易争端作出审理,裁定美国的禁止措施违反了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下承担的有关义务。
这起WTO最新的争端解决案例之一,首次涉及主权国家基于公共道德或公共秩序的理由,禁止通过因特网提供赌博服务这一重要而敏感的事项,它将对WTO体制内自由贸易与公共道德之关系等问题的走向以及未来的服务贸易争端产生重要影响。
’【摘要题】案例分析【关键词】美国/安提瓜/因特网/赌博/WTO/市场准入【正文】2004年4月7日,WTO上诉机构就安提瓜和巴布达(以下简称安提瓜)投诉美国禁止通过因特网提供赌博服务的贸易争端发表一份报告,在较大程度上修正了此前本案专家组报告的若干认定,但仍裁定美国的禁止措施违反了其依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具体承诺减让表和该协定有关条款所承担的义务。
①本争端格外令人瞩目之处在于,它不仅在时间上是WTO最新的争端解决案例之一,而且首次涉及主权国家基于公共道德或公共秩序的理由,禁止通过因特网提供赌博服务这样一个重要而敏感的事项。
可以预见,这一贸易争端将对WTO体制内自由贸易与公共道德之关系等问题的走向以及未来的国际服务贸易争端产生重要影响。
一、背景和案情安提瓜和巴布达原为英属西印度群岛中的两个小岛,1981年11月1日宣布独立并成为一个联合国家,总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约万。
由于其传统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一系列飓风冲击,该国政府开始建立主要通过因特网提供“远程”博彩服务的赌博业,作为该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安提瓜是世界上提供网络赌博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该行业大约1/4的服务是由设在安提瓜的网络公司提供。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

知识产权是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一直是美方重点关注议題之一。
据有关统计,知识产权产业占美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在经济増长中占40%,美国大企业2/3的价值可以追溯到以专利和商标等为代表的无形资产。
为此,美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自由贸易区、双边知识产权对话与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推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的关注体现了其利益所在,并与其全球战略保持一致。
1979年签订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第六条规定,中美双方承认在其贸易关系中有效保护专利、商标和版权的重要性,每一方提供的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的保护,应与对方给予自己的此类保护相适应。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两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争议也日渐显现。
1991年,两国政府开始知识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的关注体现了其利益所在,并与其全球战略保持一致。
1979年签订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第六条规定,中美双方承认在其贸易关系中有效保护专利、商标和版权的重要性,每一方提供的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的保护,应与对方给予自己的此类保护相适应。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两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争议也日渐显现。
1991年,两国政府开始知识产权谈判,分别于1992年、1995年和1997年达成了三个知识产杈保护协议。
2004年,中美商贸联委会升格为副总理级,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工作组,讨论解决中美知识产权问題。
美方关注议題涉及知识产权立法、执法、行政资源配置、商标、专利、版权等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知识产权所有领域。
起诉方:xx应诉方:xx案件概括:2007年,美国提出了要求中国解决的知识产权间题清单。
经过多次磋商未果后,美国将部分问题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包括知识产权犯罪的刑事门槛、海关处置侵权货物的措施、依法禁止出版传播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复制发行等4个问題,涉及《刑法》、《最髙人民法院、最髙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知识产权梅关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梅关保护条例〉的实施办法》、《梅关总署公告2007年第16号》、《著作权法》及其他一些法律和行政法规。
中美知识产权WTO争端案一场引人注目的博弈

美 国声称 ,2 0 年美 国海 关缴获 的假 冒和盗版侵 权 08 商 品有 8%来 自中国 。然而在美 国公布的三大侵权案件的 1 主 犯有两 名是美 国 人 ,第三名 也非 中国人 。把侵 权贸易 的 责任 完全归 咎于 中国 ,对于解 决 知识产权 问题 没有任 何 帮助 。减少 摩擦 、增 强合作 才是有 效遏 制侵权 贸易的
的 背 景 下 ,保 护 知 识 产 权 绝 不 是 中国 一 家 之 事 ;对 于 知 识 产权 的 侵 权 犯 罪 行 为 ,也 绝 不 能 单 依 靠 中国 的 一 家 之 力 可 以 解决 。
定 ,美 国也没能证 明中国有 关拍 卖的规定 影响了海关销 毁货物的权力。3 、关于我国著作权法 。专家组部分支持了 美方观点 ,认为 中方对未能通过审查的作品 、通过审查的 作品 中被删除的部分不提供著作权保护 ,不符合 《 贸易 与 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 《 伯尔尼公约》 ,但在从未提交 审查的作品 、在等待审查结果 的作 品、通过审查作 品之未 修改版本等方面 ,美 国未能证 明中国的做法不符合协定 。
家组 的裁决结果 是 :1 、关于刑 事门槛 ,专 家组 裁定美 国 没能证明中国有 关刑事门槛的规定不符合WT 《 O 与贸易有 关的知识产权协 定》 ,刑事 门槛 中方获全 胜 ;2 、关于海 关措施 ,专家组认为 ,中国海关对进 口冒牌货仅摘 除非法 标志 的处置方式不符合 与 贸易有 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中美知识 产权WT 争端案 O 场 引人注 目的博弈
一
0/ 凌 张 宁
3 0 月2 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会议在 日内瓦通过 了中美知识产权W O T 争端案专家组报告, 为期近两年的中美较量终于有 了结果。随后 ,国内多方媒体 以 “ 中国赢 了”的标题对该案结果进行 了 报道 。然而当人们细看文章 内容时便会 发现 ,并不是美 国所提起的每一项诉讼都被驳回。而此时 ,美 国媒体也在第一时间以 “ 美国赢 了”为题 大肆报道该案结果 。
也谈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

也谈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摘要:本文就2007年美国提起针对我国的trips协议争端解决案,首先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作了简要的论述,然后分析了该案的案由、争议的事项以及该案件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trips协议 wto 知识产权一、引言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和wto体系,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更多的摩擦。
其中,有关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措施一直是中美之间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2007年4月10日,美国政府根据dsu第1条和第4条以及trip协议,正式就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的措施向wto 争端解决机构提出要求与中国政府进行磋商。
2007年6月7日和8日,美国和中国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磋商。
磋商对某些问题作出澄清,但是争端并没有解决。
2007年8月21日,美国正式向wto提出要求成立专家组。
2007年9月25日,wto争端解决机构设立专家组审查此案件。
至此,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争端解决正式由外交途径走向以wto规则为主导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
二、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的思考在本案中,美国提出了三项主张。
其中,第一项涉及中国的刑事程序和惩罚的门槛问题。
美国认为中国并没有设置防止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和盗版行为的可行性的门槛,即中国司法解释中盗版500份触犯刑法的门槛过高,对一些构成符合trips协议下商业规模的侵权行为不予处罚。
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样的侵权门槛才可以被认定为构成可以受到刑法处罚的”商业规模”行为?如何认定这个门槛(标准)?trip协议第1条第1款第1句确立了有效实施的义务和原则。
在此原则之下,成员方有自由确定以其域内法律制度及实践实施trips协议的恰当方式,不得抵触该协议。
根据该原则,问题则转化为中国对侵犯知识产权的刑法的门槛是否有效地实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
这个问题,需要联系中国的国情来解释,而不应该由美国单方面地依据其国内法的标准来判断中国的刑事处罚制度是否有效保护了知识产权。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探析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探析作者简介:陈爽(1988-),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日益紧密,而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尤其是的知识产权争端也越演越烈。
以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为例,分析了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标签: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原因;影响;政策建议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者之间的经贸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货物和服务贸易额越来越大,但同时贸易摩擦也频繁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双方都越来越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关知识产权争端也越来越多,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2005年至2011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企业发动的有关知识产权的“337”调查非常多,占美国总的调查次数的比例很高,尤其是2007年,19起的对华案件数占美国总调查次数的54%,以及超过总数的一半。
表1 2005-2011年美国337调查次数和对中国案件数资料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美知识产权的争端问题越来越受到双方国家的重视,它不仅是一个法律和经济贸易的问题,还是有关中美关系的政治问题。
1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中美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争端由来已久,其中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由于历时较长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此案前后共历时23个月,是由美方于2007年4月10日提出磋商请求,于12月开始专家组审理,并于2009年3月20日由争端解决机构通过报告宣告此案终裁。
美国在此案中提出了三项诉求:第一,中国海关对己查获的侵权品处置行为不当;第二,中国假冒商标或盗版案件刑事程序和处罚门槛过高;第三,中国对版权的审查违反在TRIPS协定下的义务。
专家组对美国的三项诉求裁决结果是:第一,海关措施方面驳回美国诉求;第二,版权保护方面支持美方诉求;第三,刑事门槛方面驳回此项诉求。
解析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

解析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引言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IP)是全球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然而,中美两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争端长期存在,给双方经济关系带来许多问题。
其中,WTO(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案是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案例。
本文将对该案进行解析,探讨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背景中美贸易关系紧张源于多个方面,其中知识产权是导致争端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后,许多外国企业和知识产权持有者发现自己的权益遭受侵犯。
这导致了美国及其他国家对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的指控,并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
其中,WTO第一案成为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重要里程碑。
WTP第一案的过程WTO第一案,也被称为“美国诉中国知识产权问题案”,是美国于2006年向WTO提起的对中国的起诉。
该案件涉及到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问题,涵盖了版权、商标和专利等方面。
美国的指控美国在该案中指控中国存在以下问题:1.不充分保护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许多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遭遇知识产权被盗用等问题,中国对此缺乏有效保护措施。
2.不公平市场准入:中国市场对外国企业开放存在很多限制,这也导致了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
3.强制技术转让:中国针对外国企业或投资者往往要求强制技术转让,并对其进行技术要求,这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
WTO的裁决WTO进行了对这一案件的调查,并最终做出裁决。
WTO在裁决中认为,中国确实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问题,并违反了贸易规则。
具体来说,WTO认为:1.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执行力度不足。
2.中国对外国企业的市场准入存在限制。
WTO要求中国改正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足,并进行必要的改革。
影响WTO第一案对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双方关系和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美关系WTO第一案直接影响了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
美国指控中国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这使得中美两国需要进行更多的对话和合作,以解决其贸易争端。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及相关证据规则解析

在向专家组提交的报告中,美国向 WTO 专家组提出了 三项诉求,第一,中国假冒商标或盗版案件刑事程序和处罚 “门槛”过高; 第二,中国海关对己查获的侵权品处置行为不 当; 第三,中国对版权的审查违反在《TRIPS 协定》下的义务。
( 一) 中国知识产权刑事程序和处罚的“门槛”( thresholds) 过高
美国向 WTO 专家组提出: 中国没有履行《TRIPS 协定》 第 41. 1 条、第 61 条项下的义务② 。根据美国提交的报告, 美国认为中国惩罚知识产权犯罪的“门槛”太高,那些达不 到该“门槛”要求的假冒商标或盗版行为受不到刑事制裁, 但这些假冒商标或盗版行为仍构成《TRIPS 协定》第 61 条 规定的应予刑 法 惩 罚 的 达 到“商 业 规 模 ”的 假 冒 商 标 或 盗 版行为,因而中国的“刑事门槛”“不足以威慑”盗版行为③ 。
关键词: DS362; 先例; 举证责任 中图分类号: DF9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7966( 2010) 06 - 0115 - 05
知识产权争端历来是中美经贸争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持续相对时间较长的问题之一。自 20 世纪 80 年 代末起,美国相继利用其《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中的“特别 301 条款”及“337 条款”数次公布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1]。 2001 年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中美知识产权争 端更多是围绕 世 贸 组 织 的《与 贸 易 有 关 的 知 识 产 权 协 定 》 ( 以下称《TRIPS 协议》) 的实施展开,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 程序也在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美知 识产权争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和时代,由以往的被动接 受单边制裁或进行双边对话式谈判逐渐过渡到如今的多边 争端解决机制,且由美国的国内法程序转入到 WTO 项下的 《TRIPS 协议》和 WTO 争端解决程序( DSU) 之下。2007 年 4 月 9 日,美国决定就中国的知识产权实施和文化产品市 场准入问题,启动 WTO 争端解决程序,从而首次把中美知 识产权之争推向以 WTO 规则为平台的多边解决机制。
中美知识产权纠纷

2007年4月10日,美国以中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不符 合世贸组织有关规定为由,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 讼,并于8月首次提出设立专家组的要求,但被中方 依据相关规则驳回。而美方在当年的9月又再次提出 设立专家组的要求,按照世贸规则,专家组自动成 立,中美两国间长达两年的知识产权争端也由此揭 开序幕。 美方提出的诉讼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涉及知识 产权犯罪的刑事门槛问题、海关处置侵权货物的措 施问题,以及依法禁止出版传播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问题。
中美知识产权纠纷简介
中美知识产权的纠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1989—1996年剧烈动荡的中美关系 中急速展开,以三次冲突起始,又以三次合作结束。1988及1989年美国贸易代表 办公室均将中国列入了“重点观察国家”。1991年4月26日,美国又以中国的知 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进行 “ 特别 301” 调查,最终签署了《中美关于知识产 权保护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规定,自签订之日起,美国终止对中国的“特殊 301调查”,并取消把中国指定为重点国家。这是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第一 次争端,也是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序幕。第二次知识产权争端的焦点是盗版问题。 1994年6月,美国认为中国在实施立法方面很不力,并且实质上也没有保护著作 权作品的立法,盗版严重,以音像制品盗版和计算机软件盗版问题再次把中国列 入“重点国家”名单,重新对中国发起“特殊301调查”。经历了报复与反报复 之后,双方又在北京恢复谈判,并在l995年2月26日深夜草签了《中美知识产权 保护协议》。协议由双方换函和“有效保护及实施知识产权的行动计划”组成。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签署事隔仅一年,中美知识产权纠纷再次成为两国贸 易关系的热点。1996年4月30日,中国再次被美方列为“301条款” 重点国家, 而且是该年度唯一的“重点国家”。经过几轮谈判,最终美国许诺把中国从“特 殊301重点国家名单”上撤出,且不实施拟进行的报复,并且在1997年到2002年 期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这几年中没有一年将中国升格为最高级别的“重点国 家”或次之的“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开始通过鼓励而不是施压来促使中国进一 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然而,这种平静状况并未持续多久。从2004年开始,美国 商业界对中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开始流露出更多不满,美 国利用“337条款”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相关产品展开的立案、调查呈现出上升 趋势。2007年4月9日,美国更决定就中国的知识产权实施和文化产品市准入问题, 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从而首次把中美知识产权之争推向以WTO规则为平台的多 边解决机制。至此,中美知识产权争端达到高潮
评述WTO版权第一案:美国版权法第110节条款案

评述WTO版权第⼀案:美国版权法第110节条款案2019-05-23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在版权保护问题上屡屡遭到来⾃其他WTO成员的质疑,美国已于2007年4⽉10⽇将中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WT/DS362)。
希望本⽂能使读者了解专家组对TRIPS协定的相关条⽂是如何进⾏解释的,也使我们能够准确评估、⽐较我国现⾏知识产权法律体制与WTO TRIPS协定之间的异同,从⽽提升对保护知识产权的认识⽔平。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是WTO三⼤法律体系(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之⼀。
该协定是⼀个颇具特⾊的协定,其重要的特点之⼀是它直接涉及对“私权”的保护,即规定了WTO成员对版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相关的邻接权等私⼈权利提供保护的义务,并直接规定了保护义务的范围、标准、程度及期间。
其它两⼤法律体系(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则着重成员⽅政府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鲜有直接对私权做出规范的。
据WTO的官⽅统计,TRIPS协定也是属于⾼发案件的协定之⼀,截⾄⽬前已有24起。
尽管⼤部分案件涉及的是国内⽴法问题,但对TRIPS的执⾏也是⼀直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介绍的美国版权法第110节的“例外条款案”,是⽬前为⽌WTO框架下唯⼀涉及版权保护问题的案件。
案件的相关法律条款为便于读者理解,在介绍案件之前,我们先将案件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款摘录如下:TRIPS协定的相关条款第9条【与《伯尔尼公约》的关系】1.各成员应遵守《伯尔尼公约》(1971)第1条⾄第21条及其附录的规定。
但是,对于该公约第6条之⼆授予或派⽣的权利,各成员在本协定项下不享有权利或义务。
2.版权的保护仅延伸⾄表达⽅式,⽽不延伸⾄思想、程序、操作⽅法或数学概念本⾝。
第13条【限制和例外】各成员对专有权作出的任何限制或例外规定,仅限于某些特殊情况,且与作品的正常利⽤不相冲突,也不得⽆理损害权利⼈持有⼈的合法权益。
伯尔尼公约的相关条款第9条【复制权】1. 受本公约保护的⽂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批准以任何⽅式和采取任何形式复制这些作品的专有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一】正文:一、背景介绍1.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1.2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产生二、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起因2.1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改革2.2 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三、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主要问题3.1 美国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指控3.2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的差异和矛盾3.3 中美贸易争端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四、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影响4.1 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4.2 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附件: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文件和协议2.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相关报告和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世贸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旨在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
2. 知识产权保护:指对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如发明、文学作品等)所享有的法律保护。
3.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世贸组织成员在贸易争端发生时,通过争端解决机构进行争端解决的机制。
【二】正文:一、背景介绍1.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1.2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背景和起因二、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主要内容2.2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改革和措施2.3 中美贸易争端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三、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影响3.1 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3.2 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3.3 对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影响四、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办法4.1 双方对话与合作4.2 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应用4.3 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合作附件: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文件和协议2.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相关报告和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世贸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旨在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
2. 知识产权保护:指对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如发明、文学作品等)所享有的法律保护。
3.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世贸组织成员在贸易争端发生时,通过争端解决机构进行争端解决的机制。
公共秩序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以对美国第3项指控的分析为中心

公共秩序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以对美国第
3项指控的分析为中心
宋杰
【期刊名称】《电子知识产权》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在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中,针对我国"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有关的措施",美国最终共提出了3项指控,其中,核心指控是针对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的规定.<著作权法>第4条是建立在保护我国公共秩序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TRIPS协议,还是<伯尔尼公约>,都认可国家基于公共秩序而采取某些措施的权利,因此,第4条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不容质疑.美国的指控是建立在错误解释的基础之上的,应该予以驳回.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宋杰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WTO"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美国赢得了什么?——评专家组对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的裁决 [J], 王迁
2."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及相关证据规则解析 [J], 彭冰
3.透视WTO原则——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案争端分析研究报告 [J], 黄楚淇
4.中美半导体争端再生波折美首次向WTO指控中国 [J],
5.解析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 [J], 杨文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秩序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以对美国第3项指控的分析为中心宋杰2013-4-14 20:50:36 来源:《电子知识产权》(京)2008年5期内容提要:在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中,针对我国“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有关的措施”。
美国最终共提出了3项指控,其中,核心指控是针对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的规定。
《著作权法》第4条是建立在保护我国公共秩序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TRIPs协议,还是《伯尔尼公约》,都认可国家基于公共秩序而采取某些措施的权利,因此,第4条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不容质疑。
美国的指控是建立在错误解释的基础之上的,应该予以驳回。
关键词:知识产权争端国民待遇公共秩序作者简介:宋杰,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2007年4月9日,美国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在华盛顿宣布,将于4月10日就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向WTO提出两起申诉。
4月10日,美国就“中国——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有关的措施”和“中国——影响部分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贸易权和分销服务措施”①向中国提出WTO磋商。
这是自2001年中国入世后,美国第一次针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诉讼。
4月20日,中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磋商请求。
随后,在6月和7月间,中美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多轮次磋商。
8月13日,美国宣布,由于与中国的磋商没有获得满意结果,将在8月31日WTO争端解决机构会议上要求WTO成立专家组。
②这一请求为中国拒绝后,在9月25日WTO争端解决机构的会议上,美国再次请求设立专家组。
依据世贸组织规则,在第二次提出设立专家组的要求后,专家组将自动设立。
12月13日,WTO秘书长组建了以Adrian Macey为主席的专家组。
至此,中美知识产权争端WTO第一案目前已经进入到了专家组审理争端阶段。
在设立专家组的请求中,美国共提出了3项指控,③其中,第3项指控主要针对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的规定。
美国认为,根据这一规定,实际上相当于对于那些尚未获准在中国出版或传播的作品而言,中国拒绝对其著作权和邻接权提供保护。
因此,《著作权法》第4条的上述规定及由此而采取的对外国作品的事先审查的措施,就违背了我国基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第3.1条、第9.1条、第14条、第41.1条所承担的义务。
实际上,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的规定,是建立在保护公共秩序的基础之上的,而一国有权基于公共秩序而采取某些措施,本身也为TRIPs协议所认可。
因此,美国对我国的上述指控,属于对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的错误解释,完全没有道理。
本文将在分析美国上述指控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在相关问题上的后续实践,就我国在贸易领域(不仅仅限于知识产权贸易领域)中的公共秩序、国家安全问题等进行初步探讨。
一、公共秩序与《著作权法》第4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存在着与其传统、法律、经济、政治制度等不可或缺的一些根本性的价值观念和制度。
离开了这些价值观念和制度,将危及该国的生存与发展。
这些根本性的价值观念和制度,就构成了该国的公共秩序,也称作公共政策,或公共利益。
因此,就存在着两类形式不同但功能相同的公共秩序:法律制度性的和观念性的。
关于此点,早在1958年荷兰诉瑞典“《1902年未成年人监护公约》适用案”中,著名的国际法学家劳特派特就曾经指出过。
④制度性的公共秩序,主要为传统上被称作“公法”的那些法律,如刑法、警察法等;这些法律的实施和执行,都具有强制性。
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都必须强制性地遵守。
观念性的公共秩序,则取决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国情等因素,体现着国家根本性的法律、道德和伦理观念。
但无论是制度性的还是观念性的公共秩序,对于一国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观念性的公共秩序,国家往往会将其纳入本国法律体系之中,并明确规定,违背公共秩序的行为无效,法律不对其提供保护,或本身为法律所严格禁止。
观念性的公共秩序,往往更为国家所重视和倚重。
公共秩序保留本身是国内法中的一个问题。
不同的国家有权根据本国国情来确定自身公共秩序的含义。
不同的国家对其的规定、理解和适用,在不同的时期、甚至不同的个案中,情形都可能有较大差别。
⑤在“安提瓜诉美国赌博案”中,WTO专家组认为,“(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的)含义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文化、伦理和宗教价值……因此,各成员应拥有一定的政策空间,根据各自的价值体系和标准,界定和适用其本国领土内的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
”⑥尽管公共秩序具有不确定性,但是,由于其对国家具有特定而重要的意义,国际性司法机构,都会对其作出认可并尽力维护。
在上述“安提瓜诉美国赌博案”中,WTO专家组是如此,在荷兰诉瑞典“《1902年未成年人监护公约》适用案”中,国际法院也同样如此。
传统的公共秩序理论主要适用于国际私法领域。
当根据国际私法冲突规范适用某一外国的法律将有悖于本国的公共秩序时,将不适用该外国法而适用本国法。
因此,传统的公共秩序理论主要适用于司法领域,其结果是排除适用外国法而适用法院地法(lexi fori)。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对公共秩序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际条约规定,公共秩序可构成一国减损其所承担条约义务的正当理由。
在此背景下,公共秩序的适用就溢出了司法领域,而扩展到了立法和行政领域。
⑦因此,公共秩序就不仅具有了传统理论下的消极功能,而且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了保护国家根本利益的积极功能。
《著作权法》第4条第一款规定,“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
”第二款接着强调,“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这清楚地表明:(1)在我国,只有那些与我国公共秩序不相抵触的作品,才能享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对于那些与我国公共秩序相抵触的作品,将不受《著作权法》的任何保护。
《著作权法》虽没有对我国公共秩序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即哪些作品属于被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但《出版管理条例》第26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32条、《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第3条、《电影管理条例》第25条、《电信管理条例》第57条都以大体相同的措辞规定了10类(《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为7类,《电信管理条例》为9类)禁止的行为,⑧这10类行为,要么是有悖国家根本制度的行为,要么是有违我国根本性的法律、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行为,因而应视为是与我国公共秩序相违背的行为。
因此,对我国公共秩序具体内容的把握,就应以上述10类行为为基础,来确定其具体含义与范围。
(2)对于受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而言,著作权人在行使著作权的时候,也必须遵循公共利益的限制。
因此,公共秩序对著作权的限制,不仅体现在著作权取得的合法性上,也体现在著作权的具体行使方面。
《著作权法》第4条的上述规定,不仅对我国公民适用,对于外国国民同样适用。
二、TRIPs协议关于公共秩序的规定TRIPs协议关于公共秩序的规定,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弁言中。
弁言“承认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于国内体系中的根本性的公共政策目标,包括发展的和技术的目标。
”一处是在正文中。
第8(1)条规定,“在制定或修改国内法律或规则时,为维护本国的公共健康,促进对本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至关重要部门(sector)的公共利益,成员方可以采取必要措施,只要该措施符合本协议的规定。
”在对条约具体条款内容进行解释之前,有必要首先确定条约的目的与宗旨,⑨而条约弁言的意义,在于其体现了条约的目的与宗旨;⑩弁言的内容,能最充分地体现出缔约国对条约具体义务履行所达成的各种谅解,体现缔约国的缔约意图。
因此,在对条约具体条文进行解释的时候,就必须重视弁言中的相关内容。
TRIPs协议弁言指出,“知识产权是私有权”,正是由于考虑到了知识产权私有权的属性,弁言同时强调,在对其提供保护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国家维护公共秩序的需求。
国家有权为维护本国公共秩序的目的而对自己所承担的条约义务附加某种限制或要求,只要这种限制或要求没有构成对条约义务的明显违反,并进而影响到了条约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利益。
为此,第8(1)条才特别强调,国家有权制定必要措施以“促进对本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至关重要部门的公共利益”且“该措施符合本协议的规定”。
这一规定,正是弁言规定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弁言所赋予国家基于公共秩序采取某些行动的权利的保障。
任何国家在加入条约并承担条约义务的时候,都不可能以那种将根本危及本国政治、文化、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的方式来加入并承担义务。
其他成员国,也不应在任何程度上抱有此种不适当的预期。
国家所承担的任何条约义务,都必须处于维护自身公共秩序所能容纳的范围以内。
只有在条约义务与公共秩序保护二者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国家才可能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社会合作,并进而达到条约各方共赢的结果。
在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上,同样必须坚持此道理。
国家不应仅仅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为了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而期待另一国以那种将导致自身公共秩序崩溃或颠覆的方式来履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
这种预期,已超越了一国家加入条约的合理期待,超越了其承担条约义务的底线,因而是不合理的、非法的,同样也是过分的。
任何条约,都不可能有此种履行方式上的制度设计。
正因为公共秩序所维护的价值对于国家具有如此的重要性,因此,凡违反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的作品,无论属于何种形式,都无法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因此,任何作品在获得我国法律保护之前,都必须经过事先的审查以确定其是否与我国公共秩序相违背。
美国认为,根据TRIPs协议第14条的规定,中国应赋予表演者制止若干行为的权利,赋予录音制作者许可或禁止其录音制品被直接或间接复制的权利,而《著作权法》第4条的规定,则否定了表演者和录音制作者的上述邻接权,因而不符合TRIPs协议第14条的规定;同时,由于《著作权法》第4条的规定,而导致权利人在其作品、表演、录音制品未获准出版或传播前无法主张、实现相关的著作权或邻接权。
由此,我国未能提供有效的执法机制以确保打击涉及这些著作权和邻接权的侵权行为。
这就与我国基于TRIPs协议第41.1条所承担的义务不相符合。
实际上,根据前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著作权法》第4条关系到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公共秩序,因此,要有效地执行此条并实现其立法目的,就必须认为:对于所有作品,无论作者是外国人还是本国国民,在对其提供《著作权法》范围内的保护之前,都必须对其是否与我国公共秩序相一致进行事先审查;对于通过了审查的作品,应认为其符合我国公共秩序,因而有资格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而对于那些审查没有通过的作品,由于其与我国公共秩序相悖,当然就没有资格获得任何法律保护。
对于那些处于审查过程中的作品而言,由于对其是否符合我国公共秩序尚不得知,原则上,也不应要求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考虑到对于那些可能最终通过审查的作品而言,由于其最终将在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意义上获得“合法性”,在审查期间,如果不对其提供任何保护,将可能使其面临被侵权的巨大风险,因此,似乎有必要对审查期间的作品,提供一种初步的、临时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