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经常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强调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但“操千曲”“观千剑”还只是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
老舍曾说,“我以为写小说最保险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是孤岛行为,( ),即要修炼学识学识首先来源于火热的人民生活“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道听途说....。
只有走进生活....,作品必然是隔靴搔痒....或闭门造车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把真实的生活变成感人的故事、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作品也才能打动人心。
学识的获得还需要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
陆游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
”但凡艺术莫不如此....。
艺术工作要“专”,“专”可以让我们立足于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形成质的飞跃,艺术家学问要博,见识要广。
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
1.依次替换文中加点处的成语或俗语,不恰当...的一项是()A.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B.捕风捉影或向壁虚构C.蜻蜓点水D.概莫能外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必须知道小岛置于一片怎样的大海之中B.必须知道小岛是不能脱离大海而独立存在的C.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D.必须清楚整片的大海之中才有小岛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专”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形成质的飞跃,艺术家学问要博,见识要广。
B.“专”可以让我们立足于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形成质的飞跃,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C.“专”可以让我们立足于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产生质的飞跃,艺术家学问要博,见识要广。
2019年广东省肇庆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广东省肇庆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
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
二是恬淡观。
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
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
卓顶精文2019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19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2019年广东省高三年级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广东省高三语文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
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
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
“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
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颓有“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
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
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
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
“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
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
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
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
第三,有“德”就是“得”。
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
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
2019年广东省高三年级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广东省高三语文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
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
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
“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
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颓有“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
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
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
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
“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
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
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
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
第三,有“德”就是“得”。
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
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
【全国名校】2019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一次统测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 的单一节目形式中。
但其实,国内很多纪录片,早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醉了6000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 的文物纪录片。
( )。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这部纪录片的追求。
事实上,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随着主人的逝去已成陈迹。
从电视片到艺术展,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
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 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一些从业人员试图用3D 特效还原古代礼仪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我们不必回到商周,也不用沉溺于器物收藏,便能从文明之源中体会因时变迁的制度和一以贯之的礼乐精神。
借助研究者的 ,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可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2019届高三广东一模语文题(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其贴在指定位置,然后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
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
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
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
“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
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须有“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甚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
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
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
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
2019届高三语文广东省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省一模)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广东省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省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
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
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
“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
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颓有“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
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
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
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
“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
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
广东省肇庆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无答案)

试卷类型:A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一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2页,47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位置,再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填涂区将考号涂黑.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题区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位置见图A)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沼,被称为“天空之镜”。
它的常态是由厚达数米盐壳覆盖着的巨大白色荒原,只有在短暂的雨季,才是名图A 图B副其实的“天空之镜”,此时乌尤尼盐沼变为宽阔的“盐湖”(图B)。
据此完成1~2题。
1. 乌尤尼盐沼A.海拔超过4000米B.属内流区C.属热带草原气候D.受秘鲁寒流影响大2. 当乌尤尼盐沼进入雨季时,当地A.太阳从东北方升起B.昼长夜短C.阴雨绵绵D.天气酷热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吊脚楼(右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吊脚楼多依山而建,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用木柱撑起。
吊脚楼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木质结构,尖顶宽檐,支柱架空”。
据此完成3~5题。
3.吊脚楼建设在山坡上的主要原因是①当地平地少 ②可减少地质灾害威胁 ③当地耕地分散 ④可减少洪涝灾害威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吊脚楼的特征体现当地自然环境,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木质结构——当地多地震B. 尖顶——当地冬季多暴雪C.支柱架空——当地多潮湿天气D. 宽檐——当地多大风天气 5.在农业社会,当地聚落规模较小,主要是因为A. 林木产量小B.河流水量少C. 耕地面积小D.风俗习惯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2019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完整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完整答案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尚书》里的尧、舜等英雄人物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________。
他们的语言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________,不容置疑。
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________紧张的感觉。
A. 不动声色高屋建瓴肃静B. 不苟言笑高屋建瓴肃穆C. 不动声色高瞻远瞩肃穆D. 不苟言笑高瞻远瞩肃静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记得数年前第一次踏上徽州这块土地,但见烟树葱茏,掩映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将徽州民居衬托在山光水色之中,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境②犹如丹青妙手在用枯笔淡墨③强烈地吸引着我深入画境④寻幽探胜而陶然忘返⑤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⑥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牵人情思A. ③②①⑥④⑤B. ③⑥④②①⑤C. ⑤②①⑥③④D. ⑤⑥③②①④3. 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3分)()A. 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唐•陈陶)B. 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唐•李商隐)C. 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
(宋•曹勋)D. 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
(宋•林光朝)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 今天是小女婷婷的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聊备薄酒,感谢各位亲友多年来对我全家的关怀和帮助,请大家开怀畅饮!B.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送我的笔筒虽不贵重,但盛满浓浓的友情,我就笑纳了,一定好自珍藏!C. 这么多年来承蒙你的关怀照顾,我是受益匪浅。
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助,竭诚回报。
2019届高三一测语文参考答案 (修订稿)

肇庆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36分)(一)1.B(B项张冠李戴,“老子的朴素观”应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朴素审美观”)2.C(C项“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错,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优越性。
)3.D(A项“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的理解有误,B项“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有误,C项的“避免矛盾”,原文是“协调矛盾”)(二)4.B (猴子负气离家出走是缘于主人不讲理,但这不讲理是指主人对猴子独立思考而没有盲从讨好自己而加以指责。
5.作用:①从结构上,“拎不清”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展示了矛盾冲突。
(2分)②从形象上,“拎不清”的猴子(或主人),正反映出它最初的纯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2分)③从主旨上,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启发人们要学会摆脱旧习惯势力的约束,作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2分)(一个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6. [参考答案] 虚构来源于真实,但不等于生活真实,它是一种更深刻的艺术真实。
(或:真实是虚构的支点,虚构则提升了真实。
)(2分)小说中猴子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是“虚构”的;(2分)但它源于真实的生活,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社会现象诸如社会规则的曲折反映,这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艺术真实。
(2分)(三)7. C(原文表述为“新热点”,与“新增长点”不是同一概念。
)8. D.(曲解文意,开窑仪式重在让人们感受文化传承,是再现而不是创新。
)9.[参考答案]①文化自信,能增强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中华儿女更好传承传统文化。
②坚定文化自信,能让中华儿女更好地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续写民族复兴梦的新篇章。
③增强文化自信,能让中华儿女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每点2分。
其他能从原材料生发出的意义,可酌情给分,但注意是不同层次的,不是大小包含关系、总分关系。
肇庆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统考模拟考试试卷

肇庆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统考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知识与智慧的_____________,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
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能得以超世代累积、增长、传承的最重要方式。
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我们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中国文化史上_______________的“汉书下酒”,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宋代苏舜钦住在他岳父家中,每晚要饮一斗酒。
岳父很奇怪,前去查探。
只听他在朗读《汉书·张良传》。
读到张良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就满饮一大杯。
他岳父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可见其乐在书而不在酒也。
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
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
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_____________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
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
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立志的作用。
出版界不仅仅要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_____________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能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
B .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能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
2019-2020学年肇庆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肇庆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表情包的发展来看,字将式、颜文字,Emoji和QQ表情包的情感表征比较直观,是对人表情、肢体特征的模仿,主要表达和反映人们的情感。
而动漫和真人表情包构成较为复杂,通过各种拼贴、同构、戏仿等手法实现各种形式的混搭。
既可为单纯的图像,又可为“图像+文字”的多模态话语;既可以静态,又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
正如赵爽英所言,表情符号的发展经历了传达表情、表达情绪以及陈述情节等几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表情符号的象形意义逐渐淡化,象征意义日益突出。
表情包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是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相对的边缘文化、附属文化、次元文化,具有天然的抵抗性。
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尽管这种抵抗是仪式性的,但却能调解社会矛盾。
(摘编自谷学强、张子铎《社交媒体中表情包情感表达的意义、问题与反思》)材料二:“人们所说的表情包,主要指用于表达情感、情绪与态度的图片。
表情包可以是简单的图形符号,也可以由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自然景色等构成,有时还会辅以文字,包括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的表情包以多种元素组合的方式呈现。
表情包的意义与作用,也从早期单纯的情感表达,走向多样化。
这使得表情包有可能成为各种群体的标签,以及社交互动中的面具。
今天各种社交平台自带的基本表情符,是平台专业生产者提供的,它们采用的是某些通用编码规则。
但是,当表情包生产者走向多元,表情包被赋予了人际交流的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时,多数表情包往往会被添加一些其他编码元素或规则。
既有一般的虚拟表情的编码规则,也有阶段性或群体性文化的编码规则;而在每一个使用情境中,使用者个体也会在其中加入个人规则。
因为有些规则并非是普适的、主流的,而是小众的,甚至是个人化的,这些非大众化的规则为某些表情包设置了加密“门禁”,并非所有人都能进入到它们的深层意义领地。
广东省2019届高三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

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一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
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
二是恬淡观。
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
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
2019-2020学年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焦七冯骥才焦七最爱吃的东西是肉肠子。
他别的事全交别人干,只有做肉肠子的事自己干。
他只吃自己做的肉肠子:自己买肉、切肉、剁肉、拌肉、灌肠,他有自己的一套。
用多少黄酒、胡椒、酱油、葱姜、红糖,肉要几成肥几成瘦,不信别人只信自己。
他做的肠子也全归自己独吃,别人别想吃到,连他老婆也难吃一口。
毒的人凡事必独。
他刚搬到梁家嘴来后,发现院里的一棵老榆树又大又高,杈子多,树荫浓,有风又不晒,正好晾肉肠。
他就把灌好的肉肠一串串挂在树权上,晾好的肠子干湿合度,真好吃。
可是这样做了几次之后,忽然发现挂在树上的肉肠子少了。
奇了!鸟叼去了还是猫儿偷走了?他下一次再做肉肠,用了心计,先数好多少串,挂在树权上之后天天盯着。
一天,他忽看到邻居家隔墙伸过一根竹竿来,竿头绑个铁钩,过来一勾一挑,生生把一串肉肠子摘过墙去。
妈的!原来是叫人偷去的!焦七这人阴,有火不发,憋在心里想招。
想来想去,想出天底下最厉害的一招。
转天他出门买了一块肉,一包肠衣,一些大葱生姜,路上拐个弯儿,到药铺买一小包砒霜。
到家就在院里剁肉拌料,掺上砒霜,灌进肠衣,做成了十五串毒肠子,全挂在树上。
然后天天坐在当院一张椅子上,抽烟喝茶,两眼一直没离开从树杈一串串垂下来的毒肠子,像是蹲在河边钓大鱼。
几天过后,终于看到那绑着铁钩的竿子又伸过墙来,前后两次,挑了两串毒肠子过去。
他心里暗暗一笑,一直憋在心里的火立马熄了。
跟着,他把树上余下的毒肠子全摘下来,塞进一个袋子里,天黑后从家提到河边,扔进河里。
当天晚上只听邻院叫喊声忽起,又是“救命”,又是“死人”,人哭狗吠,动静很大,闹了整整一晚。
第二天一早,一个小混星来说,隔壁邻家那个倒腾木料的胡老大叫人下了药,毒死了。
官府来了几位捕快正在问案。
焦七听了当没听,好像大车砸死一条野狗。
到了晌后,有人哐哐拍门,焦七开了门,只见几个黑衣捕快站在门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一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
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
二是恬淡观。
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
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
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
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
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
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B. 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C. 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D. 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B.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C. 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D.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B项,张冠李戴,“老子的朴素观”错误,应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朴素审美观”。
故选B。
【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C项,“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错误,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优越性。
故选C。
【3题详解】A项,“朴素审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无中生有;B项,“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错误,原文“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并没有说“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C项,“避免矛盾”错误,应为“协调矛盾”。
故选D。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会思考的猴子徐慧芬夜里,猴子横竖睡不着,它越想越生气:他怎么可以这么不讲理呢!这个他是它的主人。
十多年前,它还是少年的时候,在族群里受了欺负,独自出走,碰到了孤身的背包客。
它和他相互望着,而后背包客摸了摸它的脑袋说,你好像跟我一样孤独?跟我走好不好?它似乎听懂了他的话,顺从地来到了他家里,他成了它的主人。
主人指着屋里一条狗对它说,它比你先到,但我会对你们一视同仁的。
主人开始训练猴子学习人类文明。
一段时间后,在主人手把手的教授下,猴子也能像模像样地弹奏几支钢琴曲了。
一次主人喝酒后,竟和它像朋友般坐而论道。
主人侃侃而谈:知道吗?你们猴子与人的差别在哪儿?差别就在于你们所做的事,只是在模仿,是盲从,而不是创造,创造是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你们的大脑没有这个元素,所以你们拎不清,只能是和人长得有点像的猴子了。
那么,我们族里有个孙悟空不是很厉害么?它不是很有思想吗?它能做的事情不是你们人也不一定能做吗?它怯怯地问。
哦,那仅是个例,个例不能代替普遍,你看现在哪还有孙悟空呢?主人解释。
但是今天我没有盲从,没有拎不清,你却这样对我!它实在想不通。
今天主人下班回来,坐在钢琴前无精打采地弹了支曲子,它照例在旁仔细聆听。
一曲刚完,狗就跳了过去,舔舔主人的手,这是它为主人喝彩的语言。
而它却按兵不动,主人问它,你今天为啥不鼓掌。
它说,你今天弹得心不在焉,有个地方还弹错了,你不觉得吗?主人一听脸红了起来说,我今天心情不好,你就不能照样鼓鼓掌,让我开心一下吗?可是你弹错了,我怎么可以为你鼓掌喝彩呢?你真是个死脑筋,你就不会顺从我哄我一下吗?你不是说猴子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进化为人吗?主人咆哮起来:你以为当人就那么简单吗?人的复杂程度你远远估计不到!你拎不清就永远当不了人!主人从包里拿出一只烧鸡,撕下半只扔给狗,另一半就着一瓶酒胡乱塞进了自己的嘴里,而后气呼呼地命令猴子:今晚就让你空肚子反省自己错在哪里!猴子实在不知道,主人白天也被他老板批了一顿,骂他拎不清,老板批评主人的口气和主人批评它的口气差不多。
黑暗中反复回想刚才的情景,猴子开始泪汪汪,开始想念山里的父母和伙伴们,自己这一走亲人们还不知怎样呢……或许回去还能找到孙悟空帮忙,猴子决定回归故土。
主意打定,脚下生风,不一会儿猴子就到了花果山。
昔日的花草果木都不见了,正用机器鼓捣挖山的一群男人,见到这只奔来的猴子,放下手上活,开始议论起来:咦,这兔子都不见的地儿哪来的猴子呀!唉,说是地下有矿,忙到现在也没挖出啥宝来,快过年了,也不见老板发工钱,干脆逮住这只猴子煮了,咱哥们补一补……风把这些话送到猴子耳朵里,猴子叫了一声妈呀,拔腿溜到旁边的石洞里躲起来。
忽又听到一人说,不是快猴年了吗?咱哥们遇上了真猴子,说不定是好兆头呢!听了这番话,猴子想起当年它与主人相逢时,主人也对它说过,猴年遇上了你,也算咱俩有缘啦!怕极了饿极了的猴子开始怀念起主人那儿安全而又温饱的好日子,还有主人教它弹琴念诗的好时光。
相比要吃我肉的家伙来,主人偶尔的不讲道理骂我几句又算什么呢?再说眼前的故乡已成荒山野岭,我待在这里,只有饿死的份,还是回去吧!可是回去怎么向主人交代呢?让我动动脑筋思考思考,对了,就说猴年到了,我回山里想摘几个鲜桃献给你。
可寒冬腊月,哪棵树上有鲜果呢!这样的鬼话主人能信吗?管他呢,说点能哄他开心的谎话总不错。
说不定主人听我这么一说,还会表扬我脑子拎得清,又向人靠近了一步。
想到这里,猴子再次脚下生风,奔向主人家,敲响了门。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技法,将人、猴、狗三者进行横向、纵向的多重对比,不仅塑造了特征鲜明、丰富饱满的形象群体,也突出了发人深思的主题。
B. 猴子之所以负气离家出走,是因为主人不讲理——背弃了将它与狗一视同仁的承诺,让它受了冷待,没有获得应得的那一份晚餐。
C. 小说的标题为“一只会思考的猴子”,既是指独立思考、独一无二的孙悟空,也是指被矛盾困惑,最终被世俗同化的猴子,可谓一语双关,发人深思。
D. 小说讲述了人跟猴的进与退的故事,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在亦真亦幻中彰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5.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拎不清”的作用。
6. 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虚构的特点,但又让人觉得它是真实的。
结合本文,请你谈谈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答案】4. B 5. 作用:①从结构上,“拎不清”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者情节的发展,展示了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