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MHz NFC频段的射频测试

合集下载

nfc天线长度计算方法

nfc天线长度计算方法

nfc天线长度计算方法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允许短距离之间的
数据交换,通常用于支付系统、门禁控制和数据传输等领域。

在设计和制造NFC
设备时,确定合适的天线长度是十分重要的。

计算NFC天线长度需要考虑频率和天线类型。

天线的长度必须与工作频率相
匹配,以确保天线能够有效地接收和发送信号。

一般来说,NFC设备的工作频率
为13.56 MHz。

对于天线的类型,常见的有矩形螺旋天线和矩形框架天线。

具体选择哪种类型
的天线取决于应用需求和设计约束。

计算NFC天线长度的方法如下:
1. 确定工作频率(通常为13.56 MHz)。

2. 利用天线长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矩形螺旋天线,其长度可以使用以下
公式计算:
长度(m)= 142.15 / 频率(MHz)
对于矩形框架天线,其长度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长度(m)= 71.08 / 频率(MHz)
3.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天线长度。

可以根据计算得到的长度进行天线设计和制造。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计算方法只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
虑其他因素,如天线材料、天线形状和布局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与专业的工程师一起合作,以确保NFC设备的天线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和性能。

总结起来,计算NFC天线长度的方法主要涉及确定工作频率,选择天线类型,然后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天线长度。

这样可以保证NFC设备的天线能够与
工作频率相匹配,提供稳定和可靠的通信性能。

ST21NFCA:13.56MHz无接触通信解决方案

ST21NFCA:13.56MHz无接触通信解决方案

统的要求 。
固件适 于下列几种模块 :

单线 协议 ( WP) 口, S 接 完全符合 E S T 0 T I S12 6 3V 1 7规范的要求
图2 S 2 CA 移 动 手 机 通 信 的链 接 框 图 T1 NF 在
基 于 E SI T 规范的主机控制器接 口, 用于管理与不同协议有关 的栅极 、栅
通 信 接 口

4k M BR A
单 线协 议 ( WP)接 口 S 1 2 C从接 口
S I 接口 P从

3 k E R 6 B E P OM ,包 含 6 B用 户 4 OT P区域

能和有用的嵌入式固件 ,可以处理 :
・I SO/ I EC 4 4 1 4 3 A&B、 Calp o y s
・ l C从接 口 ,完全符合


规范所述 之 T C = L E S WP规范所述之 T I S
SHDL C
s 2 1 F A固件 架 构 T 1lc 、
S 2 F A是一种片上系统解决 T1 C N
方案 ,符合嵌入手机 内的 N C通信系 F
并 且支持各种接
口处理和协议 :
3个 具有 中断功能 的 8位定时器 IC 0 .M d 卡仿真模式和读 ・ E 1 0 03 o l( 8
卡器模式 )

安全特性


卡仿真模式下支持的断电和 电池电

真正的随机数发生器 I O I C3 0 C计算模块 S / 3 9CR E
在工作模式和 RF模式之 间切换

I ( 从模式 ) C S WP ( 主模式 )
( 卡检测模式 )

13.56MHz射频识别系统测试方法研究

13.56MHz射频识别系统测试方法研究

13.56MHz射频识别系统测试方法研究作者:朱晨陈成新李智朱文章来源:《中国新通信》2015年第10期【摘要】13.56MHz的射频识别系统是NFC技术与工作在此频段的RFID系统的核心,为了保证来自不同制造厂商的模块与终端的互操作性,需要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

本文介绍了13.56MHz射频识别系统的主要技术标准,参照技术规范,以系统测试为重点,研究了主要的测试指标、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

【关键宇】RFID NFC 系统测试一、引言随着移动支付应用的推广,NFC技术的热度持续升温。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是一种短距离高频率的非接触式通信技术,工作中心频点为13.56MHz,具有连接建立快、安全性高的优点。

NFC技术的核心是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是一种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读取、写入目标物体信息的技术,过程快速准确,无需人工干预,是物联网产业在感知层的核心技术之一。

RFID技术有多个可选的工作频段,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工作中心频点为13.56MHz的RFID系统,具有多个通信模式,可以支持1.2m左右和lOcm左右两种不同的最大通信距离。

13.56MHz的RFID技术标准是NFC标准的基础之一,其中支持短距离通信的协议与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后,形成了更适用于点对点通信的NFC技术。

二、13.56MHz射频识别系统的基本架构2.1 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组成RFID系统的基本器件是电子标签和读写器。

RFID系统可以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传送数据。

实际应用中.RFID系统往往还包括计算机系统或后台服务器,用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并反馈决策结果。

电子标签是一种粘贴或镶嵌在物品上的电子芯片。

每个标签具有惟一的产品电子码。

电子标签一般具有一定的数据容量,可以记录存储物品信息。

根据电子标签的供电方式,可以分为无源电子标签、半无源电子标签和有源电子标签。

nfc34-125标准

nfc34-125标准

nfc34-125标准
NFC34-125标准是一种近场通信技术标准,它定义了一种在13.56MHz
频率下进行无线通信的规范。

该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智能卡、移动支付、物联网等。

NFC34-125标准的特点之一是其通信距离相对较短,一般不超过10
厘米。

这使得它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因为需要在较短的距离内才能进
行通信。

此外,NFC34-125标准还提供了互操作性,即不同厂商生产的设
备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可以实现互相通信。

在移动支付领域,NFC34-125标准也被广泛采用。

通过在手机上集成NFC34-125芯片,用户可以实现手机与POS终端之间的无线支付。

用户只
需将手机靠近POS终端,系统即可通过NFC34-125标准实现支付数据的传输,从而实现便捷的移动支付体验。

此外,NFC34-125标准还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领域。

通过将NFC34-125
芯片嵌入到物联网设备中,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互,从而使
得设备间的互联更加简单和高效。

例如,家庭中的智能家电可以通过
NFC34-125标准与用户的手机进行交互,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总而言之,NFC34-125标准作为一种近场通信技术标准,已经在各个
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通过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互,实现了更加
便捷、安全、高效的通信方式。

随着物联网和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发展,NFC34-125标准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关于NFC认证的测试介绍

关于NFC认证的测试介绍

目前手机支付的主流方式为NFC与RFID。

其中以NFC技术实现移动支付的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并且,我国相关部门、企业正在加速研究利用NFC 技术实现手机支付,帮助中国手机用户实现手机支付的梦想。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基于13.56MHz的NFC技术接口和协议已经草拟完成,正在报批过程中。

而工信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也将成立联合工作组,尽快统一标准,确定最终采用何种移动支付方式。

NFC英文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

是由飞利浦公司发起,由诺基亚、索尼等著名厂商联合主推的一项无线技术。

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这项技术最初只是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态势相当迅速。

与RFID不同的是,NFC具有双向连接和识别的特点,工作于13.56MHz频率范围,作用距离10厘米左右。

NFC技术在ISO 18092、ECMA340和ETSI TS 102 190框架下推动标准化,同时也兼容应用广泛的ISO14443Type-A、B以及Felica标准非接触式智能卡的基础架构。

NFC芯片装在手机上,手机就可以实现小额电子支付和读取其他NFC设备或标签的信息。

NFC的短距离交互大大简化整个认证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间互相访问更直接、更安全和更清楚。

通过NFC,电脑、数码相机、手机、PDA等多个设备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无线连接,进而实现数据交换和服务。

关于NFC的认证,CE最新标准为ETSI EN 300 330-1 V1.7.1 (2010-02)及ETSI EN 300 330-2 V1.5.1 (2010-02)。

而FCC认证的最新标准为FCC PART 15C (2009)本文将主要针对手机中的NFC功能的CE及FCC这两大认证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这个技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半导体(现恩智浦半导体)、诺基亚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

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厘米距离内。

其传输速度有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424 Kbit/秒三种。

目前近场通信已通过成为ISO/IEC IS 18092国际标准、ECMA-340标准与ETSI TS 102 190标准。

NFC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读取模式。

NFC近场通信技术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工作频率为13.56MHz.但是使用这种手机支付方案的用户必须更换特制的手机。

目前这项技术在日韩被广泛应用。

手机用户凭着配置了支付功能的手机就可以行遍全国:他们的手机可以用作机场登机验证、大厦的门禁钥匙、交通一卡通、信用卡、支付卡等等。

中文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外文名: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开发商:诺基亚和索尼共同开发设备载体: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控件工具应用: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目录NFC (1)1、简介信息 (3)1.1.技术简介 (3)1.2.发展历史 (4)1.3.工作模式 (4)1.4.技术特征 (5)2、原理信息 (5)2.1.NFC技术原理 (5)2.2.NFC与RFID区别 (6)2.3.传统比较 (6)2.4.发展前景 (8)2.5.试验地点 (9)2.6.标签种类 (10)3、实际用途 (11)3.1.企业中的应用 (11)3.2.政府部门的应用 (11)3.3.与零售购物体验 (11)3.4.与市场营销 (12)3.5.设备之间共享 (12)3.6.安防领域应用 (12)4、标签工艺 (14)5、最新应用 (14)6、内置设备 (17)参考资料 (19)1、简介信息1.1.技术简介NFC这个技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半导体(现恩智浦半导体)、诺基亚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

中国移动13.56MHz读卡器技术方案v1.0.0

中国移动13.56MHz读卡器技术方案v1.0.0

中国移动13.56M H z读卡器技术方案版本号:1.0.0目 录1.范围 (3)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2.1.名称定义 (3)2.2.缩略语 (4)3.物理特性 (5)3.1.读卡器的尺寸 (5)3.2.工作环境 (5)4.功率传输 (5)4.1.工作频率 (5)4.2.读卡器提供的场强 (6)4.3.标准ID-1卡的通信距离 (6)5.通信信号接口 (7)5.1.数据速率 (7)5.2.调制 (7)5.3.位的表示和编码 (9)6.编制历史 (10)附录A 读卡交易感应区域空间 (10)附录B 谐振频率和Q值 (11)前 言本方案对手机支付业务开展过程中13.56MHz读卡器的射频性能提出全面要求,是开展手机支付业务的依据。

本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物理特性、功率传输和通信信号接口。

本方案的附录A为标准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方案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数据部提出。

本方案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本方案主要起草人:朱本浩、葛欣、黄更生1.范围本方案规定了13.56MHz非接触式读卡器系统的射频技术依据,详细规范了读卡器系统的物理特性、功率传输与通信信号接口等技术要求。

本方案适用于13.56MHz的单频、双频读卡器设备。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方案的引用而成为本方案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方案,然而,鼓励根据本方案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方案。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2.1. 名称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1)集成电路(IC) integrated circuit(IC)具有处理和/或存储功能的电子器件。

(2)无触点的 contactless完成与卡交换信号和给卡供应能量,而无需使用通电流元件(即不存在从外部接口设备到卡内所包含集成电路的直接通路)。

nfc工作频段

nfc工作频段

nfc工作频段NFC工作频段是指近场通讯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所使用的无线电频段。

NFC是一种短距离、高频率的无线通信技术,它运行在13.56MHz的频段上。

NFC主要用于移动支付、物联网、智能家居和身份认证等领域,它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简单通信和数据传输。

一、NFC工作频段概述1.1 NFC技术介绍NFC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它基于ISO/IEC 14443标准,运行在13.56MHz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频段上。

NFC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简单通信和数据传输,它具有高速度、低功耗和安全性等优点。

1.2 NFC工作频段特点NFC工作频段是13.56MHz,在这个频段上,NFC设备可以进行短距离的无线通讯和数据传输。

由于这个频段属于高频率范围内,所以其传输速度较快,并且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NFC工作频段应用领域2.1 移动支付领域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不断扩大,NFC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NFC技术,用户可以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进行支付,无需携带现金或信用卡等传统支付方式。

2.2 物联网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NFC技术在物联网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NFC技术,设备之间可以进行简单通信和数据传输,实现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2.3 身份认证领域NFC技术在身份认证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NFC芯片实现身份认证,可以提高安全性和便捷性。

例如,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旅客可以使用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进行身份认证和值机手续。

三、NFC工作频段标准3.1 ISO/IEC 14443标准ISO/IEC 14443是一种近场通讯标准,它规定了近场通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协议和接口。

该标准包括两个部分:ISO/IEC 14443-1和ISO/IEC 14443-2。

芯片fm08参数

芯片fm08参数

芯片FM08参数1. 简介芯片FM08是一款高性能、低功耗的射频识别(RFID)芯片。

它采用13.56MHz的频率,符合ISO 14443A标准,可广泛应用于门禁控制、物流追踪、智能交通等领域。

本文将对FM08芯片的参数进行详细介绍。

2. 技术规格2.1 射频特性•工作频率:13.56MHz•支持协议:ISO 14443A•通信速率:106kbps2.2 功耗特性•工作电压:3.3V•睡眠电流:<1μA•工作电流:<10mA2.3 存储容量•用户存储区:8KB EEPROM•扇区数量:16个•每个扇区块数:4个•每个块大小:16字节2.4 安全特性•支持密码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支持防冲突算法,可同时识别多张卡片•支持读写器/卡片双向认证机制,提高系统安全性2.5 外部接口•SPI接口:用于与主控芯片通信•I2C接口:用于与外部设备通信•UART接口:用于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通信3. 功能特性3.1 高性能FM08芯片具备快速读写、高灵敏度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其高性能可以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需求。

3.2 多种工作模式FM08芯片支持多种工作模式,包括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在主动模式下,芯片主动发送数据给读写器;在被动模式下,芯片等待读写器的指令并响应。

3.3 多种应用领域由于FM08芯片具备高性能和多种工作模式,它可以广泛应用于门禁控制、物流追踪、智能交通等领域。

例如,在门禁控制系统中,FM08芯片可以用于员工身份验证和门禁权限管理。

3.4 数据加密和安全认证FM08芯片支持密码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通过密码认证功能,只有经过授权的读写器才能访问存储区域;通过数据加密功能,可以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

3.5 高度集成FM08芯片集成了射频前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多个功能模块,具备高度集成的特点。

它的小尺寸和低功耗使其适用于嵌入式设备和便携式设备。

RFID13.56MHZNFC线圈防干扰原理-附磁导材料防干扰原理20191128

RFID13.56MHZNFC线圈防干扰原理-附磁导材料防干扰原理20191128

RFID13.56MHZNFC线圈防⼲扰原理-附磁导材料防⼲扰原理
20191128
RFID/13.56MHZ/NFC之间采⽤电磁感应⽅式进⾏通信。

1、铁氧体、硅钢⽚等导磁材料的相对磁导率⽐较⾼,多年前在变压器中已经有⼴泛的应⽤。

有防⽌磁通饱和,提⾼变压器感应效率的作⽤。

2、RFID/13.56MHZ/NFC等线圈在导电良好、导磁不好的材料附近(⽐如⾦属)会导致线圈前后的磁⼒线发⽣较⼤变化(有涡轮消耗能量,感应的磁场与原磁场⽅向相反),最终影响通信距离。

⽐如下⾯的描述:
RFID/NFC线圈模块在⼀个⾮⾦属且⾮磁性物体对电磁场的传播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还是按照原来的⽅向,相当于电磁波在⾃由空间传播,所以电磁场的能量和⽅向未受到⼲扰。

当在RFID/NFC线圈模块上贴合了⼀块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属板,它的磁⼒线⽅向发⽣了很⼤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属板前后的磁场均出现变化,这就是所谓屏蔽现象。

因为⾦属板后⾯没有磁场,⽽⾯对⼊射电磁场的⽅向也会因为⾦属板所产⽣涡电流引产⽣⼀与⼊射电磁场⽅向相反的电磁场,从⽽削弱RFID/NFC线圈模块磁场,甚⾄完全抵消原磁场。

解决⽅案:
在⾯对⼊射电磁场⽅向⾦属板表⾯贴上⾼导磁的隔磁⽚后,则可有效地为磁场传输提供有效的路径,因此由于隔磁⽚的存在,有效地避免了⾦属板的涡流效应。

通过在线圈和⾦属表⾯之间插⼊⾼磁导的隔磁⽚,将能够在很⼤程度上避免涡流的产⽣,从⽽RFID/NFC线圈模块也就可以放⼼地在⾦属表⾯上使⽤了。

在将天线安装在隔磁⽚材上时应该注意,回形天线的电感由于隔磁⽚的⾼磁导率⽽会变得明显增⼤,以⾄于需要重新调整谐振频率来与之匹配。

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与技术规范

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与技术规范

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与技术规范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频率识别目标对象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可以在不需要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对象进行识别和追踪,广泛应用于物流、仓储、零售、医疗、交通等领域。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需要制定统一的频率标准和技术规范。

在射频识别技术中,频率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不同的频率可以影响射频识别系统的通信距离、抗干扰能力和成本。

因此,制定统一的频率标准对于推动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对射频识别技术的频率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制定。

首先,射频识别技术的频率范围通常被划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和特高频四个频段。

每个频段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要求。

在低频(LF)范围内,射频识别系统通常工作在125kHz至134.2kHz的频率范围内,适用于动物识别、门禁系统等场景。

在高频(HF)范围内,射频识别系统通常工作在13.56MHz的频率范围内,适用于电子票务、身份识别等场景。

在超高频(UHF)范围内,射频识别系统通常工作在860MHz至960MHz的频率范围内,适用于物流、零售等场景。

在特高频(SHF)范围内,射频识别系统通常工作在2.45GHz的频率范围内,适用于无线通信、工业自动化等场景。

其次,针对不同频段的射频识别技术,国际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这些技术规范和标准包括了射频识别系统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功率控制、抗干扰能力、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在高频范围内,ISO/IEC 14443和ISO/IEC 15693是两个重要的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它们规定了射频识别系统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和安全性要求,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射频识别设备可以互操作。

在超高频范围内,EPCglobal Gen2是一个重要的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射频识别系统的通信协议、功率控制和抗干扰能力要求,确保射频识别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15_射频识别技术-第4章_13.56MHz设计实例

2015_射频识别技术-第4章_13.56MHz设计实例

那么此时,通过此谐振电路,读写器可将能量
传输至射频卡。
线圈天线的电感取值
由谐振频率的公式
f
1 2 LC
可知天线的
工作频率(谐振频率)与L、 C有关。
天线尺寸越大,线圈的电感Lant就越大,相
对的调谐电容C则需减小。在谐振频率为
13.56 MHz 时,如果天线的电感超过5μ H 时 ,电容Cant的取值很小,这使得调谐电容的
线圈天线工作原理1——安培定律
以闭合圆环为例,在圆环沿着圆心的法线方向上,磁感应强度大小
可见线圈产生磁感应强度:正比于线圈匝数和线圈面积,随着距离的3次
方衰减
最佳天线尺寸
以圆环天线为例,给出在工作距离r固定的情况下,磁感应强度
要使得在距离为r处通量有极大值,也就是是此处磁感应强度B取得极大
13.56MHz RFID
线圈天线及其匹配电路设计实例
背景
现在13.56MHz无线智能卡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像二代身份证、手机支
付、校园一卡通、公司员工工卡都是使用13.56MHz无线智能卡技术
对于13.56MHz无线智能卡,其天线基本都是采用都是下图所示线
圈天线
本课程内容
本课程详细介绍了13.56MHz线圈天线及其匹配电路的设计和调试,包

线圈电感值也可以使用HFSS、 CST、 ADS等电磁软件仿真计算
第二步:线圈天线的参数测量
需要测量的参数

电感值Lant、寄生电容Cant、欧姆损耗电阻Rs_ant、并联谐振电阻Rp_ant
测试仪器

阻抗分析仪或者矢量网络分析仪
矢网的测试频率范围可以设置为1MHz~100MHz,通过矢网可以直接测量

13.56mhz和40khz的原理

13.56mhz和40khz的原理

13.56MHz和40kHz的原理1. 介绍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13.56MHz和40kHz 频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两种频率分别被用于RFID技术和超声波传感器中,具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本文将介绍13.56MHz和40kHz的原理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2. 13.56MHz的原理13.56MHz是一种高频无线通信频率,广泛用于RFID技术中。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感应耦合:13.56MHz频率的无线信号通过感应耦合作用于被动RFID标签上。

当RFID标签处于接收范围内时,它会感应到无线信号并获取能量。

- 能量传输:被动RFID标签通过感应耦合获取到能量后,可以利用这些能量来激活自身并与RFID读写器进行通信。

- 数据传输:一旦被动RFID标签被激活,它可以将存储在内部的信息通过13.56MHz的无线信号传输给RFID读写器,实现数据的读写操作。

3. 13.56MHz的应用13.56MHz的RFID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库存追踪、门禁系统、交通支付等领域。

其高频率和数据传输速率较快的优势,使其成为了无线识别和数据传输领域的核心技术。

4. 40kHz的原理40kHz是一种超声波频率,在超声波传感器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超声波发射: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发射40kHz频率的超声波,可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的距离。

- 超声波接收:传感器发射的超声波在与物体相碰撞后会反射回传感器,传感器接收并分析这些反射的超声波。

- 距离计算:根据发射和接收的超声波之间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5. 40kHz的应用40kHz的超声波传感器常用于测距、障碍物检测、液位检测等领域。

其工作稳定、精度高的特点,使其成为了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机器人中不可或缺的传感器之一。

6. 总结13.56MHz和40kHz频率分别应用于RFID技术和超声波传感器中,具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NFC天线解决方案简易版

NFC天线解决方案简易版

NFC天线解决方案简易版1.天线类型根据NFC天线的形式和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PCB天线和FPC天线。

PCB天线是采用印刷电路板(PCB)上的铜箔制作而成,形状多为圆形、方形或长条形。

它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和易于批量生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中。

FPC天线是采用柔性电路板(FPC)上的导电薄膜制作而成,具有灵活性好和可弯曲性强等优点,适用于曲面设备或特殊形状的应用场景。

2.天线设计(1)频率匹配:NFC通信频率为13.56MHz,因此天线需要在这一频段内有效匹配。

常见的匹配方式包括调谐电容电感器的尺寸和位置,以及调整导线长度等。

(2)辐射效率:天线的辐射效率反映了能量损失的程度,影响通信质量和通信距离。

为提高辐射效率,可以采用增加导线的截面积、减小电阻损耗、优化导线的布局和形状等措施。

(3)方向性:天线的方向性决定了射频信号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可以通过调整导线的走向、加入相应的辐射体(如补偿环)和抑制器(如负载电阻)等方式来控制射频信号的方向性。

(4)耦合效果:天线与其他元器件的耦合效果对NFC通信质量和设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要避免天线与元器件之间的互相干扰和损耗,可以采用屏蔽层、隔离缝隙和隔离物等方法。

3.天线制造NFC天线的制造主要涉及到材料选择、工艺流程和制造设备等。

在材料选择上,需要考虑导电性、柔性性能和耐久性等因素,一般选择具有较高导电性和柔性的铜箔或导电薄膜。

在工艺流程上,主要包括线路设计、导线制作、器件装配和封装等环节。

对于PCB天线,可以采用常规的PCB 制造工艺,包括图形设计、制板、蚀刻和金属化等步骤。

对于FPC天线,需要采用特殊的导电薄膜制造工艺,包括薄膜切割、导线刻蚀、器件粘贴和固化等步骤。

而对于制造设备,则需要具备尺寸精度高、加工精细度好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

综上所述,NFC天线的解决方案要考虑天线类型、天线设计和天线制造等关键要素。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成本效益进行综合选择和设计,以便实现NFC技术的最佳性能和性价比。

13.56 MHz双界面卡射频特性研究

13.56 MHz双界面卡射频特性研究

由于受手机尺寸的限制 , . H 双界面卡的天线 15 M z 36
个省进行了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布。2 1 00年国内发展的移 动支付用户数超过 50万户. 0 其中中国电信一家发展的用 户数约 30万户。移动支付业务进人实质性的商业阶段。 0 1. H 双界面卡是现阶段国内移动支付 R I 3 6M z 5 FD智 能卡主要解决方案之一( 下面所提到的移动支付 R I FD智
电 科 o1 霭 信 学 21窜 满 :
影响小 , 可以很好地适配不同射频特性的 P S O 机具, 非接 智能卡与 P S O 机具间的适配性仍然很高。 本实验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理论研究、 实验模拟与实 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 通过理论研究 , 分析最可 能影响双界面卡刷卡效果的主要因素,设计实验方案: 然 后, 通过测试仪器 , 分别对 l. H 双界面卡在空气介 3 6M z 5 质环境 、 装入不同的手机终端以及与不同射频特性的 P S O 机匹配等各种不 同场景下的能量与刷卡数据进行较为完 整的实测和数据采集 : 最后,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理论研 究, 找出影响 l. H 双界面卡通信的最关键参数并对 35 M z 6
是由于普通非接智能卡线圈大、 在空气介质中受电磁环境
卡引出R I FD感应线圈。 1. M z 以 3 6 H 为工作频率 , 5 同时实现
接触式应用和非接触近距离通
面卡采用行业普遍应用的 1. H 频率通信, 3 6M z 5 可复用现

国多个省份同步开放业务受理。中国电信紧随其后, 从集
团到各省公司全力推广面向公众的“ 翼支付” 业务和面向 企业学校的“ 翼机通” 移动支付业务品牌。 中国联通也在多
步规模发展, 也严重制约了国内移动支付业务的进一步

13.56mhz波长衰减因子

13.56mhz波长衰减因子

13.56mhz波长衰减因子
13.56MHz波长衰减因子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天线设计、工作频率、传输距离等。

对于13.56MHz的RFID/NFC标准,其工作频率为13.56MHz。

对应的半波偶极子天线尺寸约为11.06m,单极子天线尺寸为5.03m。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13.56MHz NFC通过近场耦合传输电磁信号,其天线工作距离远小于传统天线,ISO14443-A/B的工作距离只有约10cm,而ISO15693的最远工作距离也只有约1m。

需要明确13.56MHz属于射频频率范围,射频频率范围从300kHz~300GHz之间。

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介质某一点附近电场的差异就越大,相应电流就越大,所以损耗在介质里的能量就越多。

这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高频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会比低频电磁波快。

这种衰减现象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例如,当信号通过空气传播时,会遇到各种障碍物,如墙壁、建筑物等,这些都会导致信号强度的减弱。

此外,其他电子设备的存在也可能产生干扰,进一步导致信号衰减。

因此,在实际设计和使用13.56MHz的设备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以优化设备的性能和效果。

13.56MHz波长所在的ISM频段的中心频率也为13.56 MHz,带宽为14 KHz。

这是因为工业、科学和医疗等领域所分配的频段通常被称为ISM频段,其目的是使这些操作不会干扰正
常的电信业务。

因此,在使用这一频段的设备进行通信时,也需要确保不会对周围的无线电设备造成干扰。

CE和FCC认证中针对NFC频段的射频测试要求

CE和FCC认证中针对NFC频段的射频测试要求

CE和FCC認證中針對NFC頻段的射頻測試要求目前手機支付的主流方式爲NFC與RFID。

其中以NFC技術實現移動支付的模式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並且,我國相關部門、企業正在加速研究利用NFC技術實現手機支付,幫助中國手機用戶實現手機支付的夢想。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基於13.56MHz的NFC技術介面和協議已經草擬完成,正在報批過程中。

而工信部與中國人民銀行也將成立聯合工作組,盡快統一標準,確定最終採用何種移動支付方式。

NFC英文全稱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信。

是由飛利浦公司發起,由諾基亞、索尼等著名廠商聯合主推的一項無線技術。

NFC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及互聯互通技術整合演變而來,在單一晶片上結合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的功能,能在短距離內與相容設備進行識別和數據交換。

這項技術最初隻是RFID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簡單合併,現在已經演變成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發展態勢相當迅速。

現已有多個廠商推出了支援NFC技術的手機産品。

與RFID不同的是,NFC具有雙向連接和識別的特點,工作於13.56MHz頻率範圍,作用距離10釐米左右。

NFC技術在ISO 18092、ECMA340和ETSI TS 102 190框架下推動標準化,同時也相容應用廣泛的ISO14443 Type-A、B以及Felica標準非接觸式智慧卡的基礎架構。

NFC晶片裝在手機上,手機就可以實現小額電子支付和讀取其他NFC設備或標簽的資訊。

NFC的短距離交互大大簡化整個認證識別過程,使電子設備間互相訪問更直接、更安全和更清楚。

通過NFC,電腦、數碼相機、手機、PDA等多個設備之間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無線連接,進而實現數據交換和服務。

下面將主要針對手機中的NFC功能的CE及FCC這兩大認證進行一個詳細的介紹。

關於NFC的認證,CE標準爲ETSI EN 300 330-1及ETSI EN 300 330-2。

关于NFC认证的测试介绍

关于NFC认证的测试介绍

关于NFC认证的测试介绍目前手机支付的主流方式为NFC与RFID。

其中以NFC技术实现移动支付的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并且,我国相关部门、企业正在加速研究利用NFC 技术实现手机支付,帮助中国手机用户实现手机支付的梦想。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基于13.56MHz的NFC技术接口和协议已经草拟完成,正在报批过程中。

而工信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也将成立联合工作组,尽快统一标准,确定最终采用何种移动支付方式。

NFC英文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

是由飞利浦公司发起,由诺基亚、索尼等著名厂商联合主推的一项无线技术。

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这项技术最初只是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态势相当迅速。

与RFID不同的是,NFC具有双向连接和识别的特点,工作于13.56MHz频率范围,作用距离10厘米左右。

NFC技术在ISO 18092、ECMA340和ETSI TS 102 190框架下推动标准化,同时也兼容应用广泛的ISO14443Type-A、B以及Felica 标准非接触式智能卡的基础架构。

NFC芯片装在手机上,手机就可以实现小额电子支付和读取其他NFC设备或标签的信息。

NFC的短距离交互大大简化整个认证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间互相访问更直接、更安全和更清楚。

通过NFC,电脑、数码相机、手机、PDA等多个设备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无线连接,进而实现数据交换和服务。

关于NFC的认证,CE最新标准为ETSI EN 300 330-1 V1.7.1 (2010-02)及ETSI EN 300 330-2 V1.5.1 (2010-02)。

而FCC认证的最新标准为FCC PART 15C (2009)本文将主要针对手机中的NFC功能的CE及FCC这两大认证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和FCC认证中针对NFC频段的射频测试要求目前手机支付的主流方式为NFC与RFID。

其中以NFC技术实现移动支付的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并且,我国相关部门、企业正在加速研究利用N FC技术实现手机支付,帮助中国手机用户实现手机支付的梦想。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基于13.56MHz的NFC技术接口和协议已经草拟完成,正在报批过程中。

而工信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也将成立联合工作组,尽快统一标准,确定最终采用何种移动支付方式。

NFC英文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

是由飞利浦公司发起,由诺基亚、索尼等著名厂商联合主推的一项无线技术。

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这项技术最初只是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态势相当迅速。

现已有多个厂商推出了支持NF C技术的手机产品。

与RFID不同的是,NFC具有双向连接和识别的特点,工作于13.56MHz 频率范围,作用距离10厘米左右。

NFC技术在ISO 18092、ECMA340和E TSI TS 102 190框架下推动标准化,同时也兼容应用广泛的ISO14443 Ty pe-A、B以及Felica标准非接触式智能卡的基础架构。

NFC芯片装在手机上,手机就可以实现小额电子支付和读取其他NFC设备或标签的信息。

NFC的短距离交互大大简化整个认证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间互相访问更直接、更安全和更清楚。

通过NFC,电脑、数码相机、手机、PDA等多个设备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无线连接,进而实现数据交换和服务。

下面将主要针对手机中的NFC功能的CE及FCC这两大认证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关于NFC的认证,CE标准为ETSI EN 300 330-1及ETSI EN 3 00 330-2。

而FCC认证的标准为FCC PART 15C。

一.CE认证中针对NFC频段的射频测试要求在CE认证所涉及到的射频标准主要是EN 300 330。

这个标准是针对工作在9KHz到25MHz的射频设备及频率范围为9KHz到30MHz的感应回路系统即短距离无线设备。

下面将对EN300330中所需要涉及到的测试项进行介绍。

CE的测试基本上都是从发射机及接收机这两部分来进行描述的。

1. 发射机部分:1)Permitted range of operating frequencies(允许的工作频率范围)允许的工作频率范围是指设备被授权工作的频率范围。

其范围要求为9 kHz到30 MHz。

测量设置可用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

如果EUT的信号可以有一个及以上的调制方案,则其每一个调制方案和调制参数都必需进行设置及测试,并且它工作的最大和最小的频率都应分别测试出并且记录。

2) Limits for transmitters in the range from 9 kHz to 30 MHz(在频率范围为9 kHz到30 MHz的发射机限值)这项测试有两项内容。

一项是最大辐射场强度(H-场)。

另一项是射频载波电流。

2.1最大辐射场强度(H-场)在发射机天线为整体化天线或专用天线的情况下,在特定测试条件下测试出其在最大场强方向下的辐射强度(H-场)。

H -场发射机的辐射强度测量需要在一个开放的测试现场进行。

在H-场的测试要求下设备应该在标准距离为10米的间隔下进行测试。

H-场的测试是由一个连接闭环回路天线的接收机进行测试。

测量带宽和接收机检波类型需要符合下表的规定。

测试限值如下:图2:工作在6.78MHz和13,56 MHz条件下的RFID和EAS设备的频率包络图2.2 射频载波电流由于这项测试仅适用于第三类产品。

所以并不适合手机的NFC功能,故而省略。

3) Limits for the permitted range of modulation bandwid th(允许的调制带宽限值)调制带宽所允许的范围必需符合供应商的规定。

调制带宽的频率范围包含了以下两种情况的相关边带:1)载波频率小于135KHz:低于载波功率23DB处为其边带。

2)载波频率为135KHz到30MHz:低于载波功率15DB处为其边带。

由于NFC的工作频率为13.56MHz,所以其边带选择需要按照第二种方式进行。

测试时,除非设备有一个固定的构成一个整体所必需的天线,否则应当使用一个假天线来模拟它的天线进行测试。

该设备的射频输出应通过一个50Ω可变衰减器连接到频谱分析仪。

(衰减器的作用是防止信号功率过大对频谱分析仪会产生损坏,由于NFC功率很低,所以也可以不用连接衰减器来进行保护)。

测试状态中发射机应当工作在正常的功率或场强下。

并且应该在正常条件及极端条件下分别测试。

由于NFC工作频率是13.56MHz所以其调制带宽限值为13,553MHz到1 3,567MHz,或者是它的载波频率的±7.5 %即12.543MHz到14.577MHz。

两者中取其较小者,所以NFC的允许的调制带宽限值为13,553MHz到13,56 7MHz。

4) Transmitter spurious and out-of-band emissions(辐射杂散及其带外骚扰)测试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传导测试方法,另外一种是空间辐射测试方法。

传导测试方法仅适用于第三类产品。

所以并不适合手机的NFC功能测试,而空间辐射方法适用于任何类别产品。

空间辐射的磁场强度测试需在10米的开放场进行。

测试使用一个标准的闭合磁场天线进行。

测试限值如下表所示:5) Effective radiated power(有效辐射功率)有效辐射功率测试适用于全部产品类别。

测试频率范围为30MHz-1GHz,测试是在全电波暗室进行,通过360°旋转样品来寻找它的最大功率值,并且记录下来,测试环境如下图所示:测试限值如下表:2.接收机部分1)Adjacent channel selectivity - in band(带内邻近信道选择性)此项测试仅适用于接收机为安全型短距离传输设备即系统的故障可能会导致个人的生理方面的风险。

而NFC是传播功能型的短距离传输设备也就是说当一个运行程序不正常而导致它的功能丧失,但不会构成安全隐患。

2)Blocking or desensitization(接收机信号的抗干扰)此项测试适用于安全型及传播功能型的短距离传输设备,但是这一要求并不适用于标签系统(如射频识别,防盗窃,访问控制,定位系统)。

而NFC功能正是属于射频识别系统。

所以这项测试也是不适用的。

3)Receiver spurious emissions(接收机杂散骚扰)杂散是指从天线、机箱和接收机辐射出的骚扰。

这项测试不适用于接收机同一个在3米内永远处于持续发射状态的发射机相连的这种情况。

因为若如此那么测试将会和处于工作状态的发射机一起进行,而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在前面即发射机的杂散已经测试过了,所以无需重复测试。

接收机的杂散测试按频率可分为30MHz以下及30MHz以上两种情况来进行测试。

测试限值:30MHz以下的测试值在10米的测试距离处不能超过下表的H-场值。

30MHz以上的限值见下表:以上就是带NFC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欲通过欧盟认证所涉及到的需要测试内容。

二.FCC认证中针对NFC频段的射频测试要求而关于NFC的FCC认证其所涉及到的测试标准是47 CFR Part 15中的1 5C即有意辐射体的规范要求。

测试项目如下表:1. Conducted Emission(传导骚扰)测试限值:注1、在0.15MHz~0.5MHz频率范围内,限值随频率的对数增加而线性减少。

2、如果用准峰值检波器测得的值不大于用平均值测量所规定的限值,则认为用平均值检波器测量也能满足限值的要求。

测试设置如下图所示:2. Radiated Emission(辐射骚扰)辐射骚扰按频率范围可以划分为:1)测试频率<30MHz (9KHz-30MHz, H-field)的测试。

测试依据FCC 第15.225章节,测试过程需要让EUT处在一个最大的发射状态。

测试距离为10米,使用一个距离地面1米的闭合环形天线来进行接收,测试带宽设为10K Hz。

2)测试频率>30MHz (30MHz-1GHz, E-field)的测试。

测试限值:测试设置如下图所示:3. Frequency Tolerance(频率稳定性)根据FCC第15.225章节要求,被测设备的工作频率许可范围是13.553M Hz~13.567MHz,在环境温度为-20 °C到+50 °C的测试条件下载波频率允许的波动范围为0.01%。

如果设备未做申明它的极限工作电压,那么它的极限工作电压按照它的正常工作电压的85%和115%来进行。

测试设置如下图所示:4. 20dB Bandwidth(20dB带宽)根据FCC第15.215章节要求,需要测量设备的20dB带宽,此带宽需在法规里规定的频段范围内。

测试设置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