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复习】2015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章 第一节 专题二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读记: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2 Word版含答案

古代诗歌的语言近年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设题:一、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如:(1)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2)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3)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4)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6)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归,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7)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8)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虚词两个方面。
实词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为主。
(一)炼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也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卷创新演练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题组一专项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
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总括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具体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高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1节讲义

精品课件
2.(2010·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 1 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 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 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
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
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
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
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
精品课件
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 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 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 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精品课件
知识与题型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的艺术形象,即诗人从 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 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 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和生活图画。它 寄 寓着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
江苏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1

题点训练一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复习方略]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审题答题规范训练,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学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
答:答案一是伤春之情。
诗人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飘荡,感叹春光流逝。
二是忧国之情。
诗人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二要注意分析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揣摩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感叹“韶光”“匆匆”而去,“落花”在“风”中飘荡,写出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再结合注释①的内容,可知诗中还有对朝廷风雨飘摇、国势衰弱的伤痛。
赏析这首诗的开头,诗人直抒胸臆。
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
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则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的所见所感。
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
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子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
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的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颈联,是前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诗人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

1.【真题演练】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4分)
月 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 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 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 言进行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一、二句描写 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 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 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 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 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 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 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 用简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 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 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3.【真题演练】(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 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 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景色特点的能力。概括景色特 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 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 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 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 意境等。“园花经雨百般红”的关键词是“红”,是写雨后 的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艳丽、鲜艳、红艳等词语; “乔木峥嵘明月中”的关键词是“峥嵘”,是写月光下乔木 的身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清幽、清净、幽静、宁静 等词语。 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 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 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 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 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如 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一遍。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 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 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此题是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也就是分 析诗歌炼字之妙。鉴赏诗歌炼字技巧,应从形式(修辞等手法) 到内容(表面意思),再到表达的情感作出赏析。若选 “弱”“昏”好,先分析“臂弱”“眼昏”写出了作者承认 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 冲锋陷阵的意思;再分析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 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若选 “健”“明”好,先分析“臂健”“眼明”写出了作者认为 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 国驱驰的意思;再分析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 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蝉
虞世南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增分突破二 语言赏析类鉴赏答题要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见“现场采样”。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金]段克己 久雨新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人与寒林共瘦,山和老眼俱青。琤①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 心入听。 气爽云天改色,潦收烟水无声。夕阳洲外片霞 明,涵泳②一江秋影。 【注】 ①琤:玉石的声音。②涵泳:沉浸、浸润。 请简要赏析词末两句。(4分) 答案 见“现场采样”。
(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 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 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 作用。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阕、全篇密不可分,
3.要有多角度意识: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 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
根本没联系词句内容分析。
答案从手法到景到情都答出来了,但 2分 每点都不到位。尤其是“情感”这个
点答得过于简单。
答案前两步(指出手法,分析景物)答 3分 得很好,可惜在“情感”这一点上完
全答错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领悟
该答案步骤完整,层次清晰。描绘景 4分
物的语言生动,情感表达准确,更有 点睛之笔。
主要角度有二: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 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 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要求对《春日即事》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
全国通用 高考语文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2 练案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40

练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9分)秋兴八首(其四)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①,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②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泛指水族。
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
《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
”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从长安政局入笔,“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运用比喻,形象贴切,交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B.中间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
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内忧,颈联运用互文、借代手法写外患。
C.尾联写在这秋江清冷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夔州之处境。
D.本诗与《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相同,主要艺术手法相同。
二者都写于作者流寓夔州之时,都是借秋天的所见所思来抒发自身的忧国忧民之情。
(2)(鉴赏诗歌的语言)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9分)南乡子·乘彩舫李珣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词写南国水乡少女的一个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歌风味。
B.“乘彩舫”两句写了春日里,芰荷满塘,一群少女乘坐着彩饰华丽的游船悠然地荡着桨儿,信船而游。
C.“棹歌”一句写歌女陶然自乐,和棹而歌,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打破了宁静的局面。
D.“游女”一句承上句而来,工笔绘出一幅少女喜春图,少女的春心被鸳鸯震颤了,憧憬着幸福的爱情。
(2)(鉴赏诗歌的语言)“竞折团荷遮晚照”中的“竞”有何妙用?请简要赏析。
201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诗歌的形象破解

高考古代诗歌破解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破解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注】①胡逸老,生平不详,致虚庵为其书房。
②籯: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
这首诗表现了庵主胡逸老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胡逸老品格清高,为人不慕荣利,有仁爱之心、山水之趣的性格特点。
首联赞美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
颔联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
颈联正面写致虚庵,让读者体会庵主高雅的人格、宽广的胸襟;诗人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诗通过“欲语低头笑”等神态描写勾画出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
张诗通过“并著莲舟”“不畏风”等动作描写写出了一群互助、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兰,新目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本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微课4古代诗歌八大题型课件

3.常见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 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 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 落之意。 D.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 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
2.常见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 浮萍、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3.常见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 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 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 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浑。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 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解析:选 D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错误,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

考 点
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通过诗中人物的所作所为、
分 突
突 破
所见所想可以推想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破
·
明
2.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叙事或诗人
法
悟 道
隐身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
综
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
合 训
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练 ·
能
力
提
升
菜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综 合
训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
练
·
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能 力
提
升
菜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二部分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误
区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
规
避
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
· 增
考 点
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分 突
突 破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 破
道
作的高雅情趣。
综 合
训
练
·
能
力
提
升
菜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二部分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方法归纳
误
区
规
四步完成赏析诗歌人物形象题
避 ·
考
1.知人论世,感悟环境与处境。所谓环境包
增 分
点
突
突
括两个方面,一是季节的特征,即诗歌内容反映的
破
破
· 明
自然特征,分析诗歌中的景物、事物、人物、场面
法 悟
2015届高考总复习:第二章 诗歌鉴赏(6份)2015届高考总复习:第二章 诗歌鉴赏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

A.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 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 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 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 “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 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 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 类。
绝句
②熊咆龙B 吟殷岩泉③,⑤栗深林兮①惊②层巅。 ④⑥ 古体诗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词
④竹外桃C 花三两枝②,⑤春江水暖①鸭④先知。 ③⑥ 绝句
⑤床头屋D 漏无干处②,④雨脚如麻①未③断绝。 ⑤⑥ 古体诗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词
(2)对以上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边练边悟 4 (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 答黄案州居第住一与句躬是耕全诗之的所铺。垫②,荦描确绘:出山一多幅大雨石后貌东。坡的月夜图, 营第造一了句一在种全清诗明中幽有静何的作气用氛?,请以简映要衬赏作析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 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体诗
绝句
词
(C )
A
③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2009· 海南、宁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 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 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 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 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 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 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 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岑参的“故 园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 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 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 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 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 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 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二)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注]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 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
一、山水田园诗 (一)阅读点拨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 歌咏闲 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 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 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 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 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意象有溪水、山 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 歌等。
二、边塞军旅诗 (一)阅读点拨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 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 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 涣、李颀等。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 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 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 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 的手法, 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这些景象(意象), 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 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
“愁风雨”的“桃李”和在春光中争艳的“荠菜花”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 一褒一贬, 态度鲜明, 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绝非在纯粹地写 “桃李 ”“ 荠 菜花”, 而是和诗人的自身境遇有关, 因此, 所谓的“代人赋” 只是托辞而已,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思想。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常见 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 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另有抒 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 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 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
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 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 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
由词中所描绘的“桑”“蚕”“细草”“黄犊”“斜日”“暮 鸦”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可知,叙述时抓住关键词,注意每个事 物的情态和特点。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 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 联想, 进行深入的揣摩, 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 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 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 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 边少数民族时, 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 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 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 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 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 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
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 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 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 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
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 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
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