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综合卷总报告

合集下载

制造领域战略规划工作情况

制造领域战略规划工作情况

制造技术与装备
高服役性能产品制造 的智能化工艺与装备
与医疗服务机器人
大型高性能整体构件 精确成形技术与装备
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工业软件与传感器
高校科技“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课题“重点创新计划专项”制造领域战略规划课题
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工业软件与传感器 专项建议
召集人:王建民教授
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
高服役性能产品制造智能化工艺与装备
大型复杂曲面零件是如航空结构件、燃气轮机叶片、船舰螺
旋桨等的核心关键零件,其服役性能直接影响整体产品性能! — 水温340 C — 压力17 MPa
破断区
— 流量达24000 m3/h
— 安全使役时间60年
引进俄国的江苏田湾核电站, 2007 年,在 运行一年后的例行检修中,发现核主泵叶 片部分发生断裂事件
蒸汽机 普通机床 数控机床 智能机床
机械化 蒸汽机技术
电气化 电动机技术
数字化 数控技术
智能化 智能技术
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已初现端倪
5
总体思路
以工业软件与传感器为基础,突破智能化加工与
精确成形重大战略工艺与装备,形成柔性电子制造与
新一代机器人等战略新兴装备。 柔性电子 新一代工业机器人
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工业软件与传感器
我国工业软件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制造业的高端工业软件80%的市场份额长期被国外厂 商所占领。如航空领域CATIA软件、造船领域TRIBON、汽车
领域NX、Pro/E等设计软件。
传统产品研发软件、工业管理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已无法 满足服务型制造的发展需求,研发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工业 软件与智能传感器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需求。

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正在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中国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不懈努力,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制造强国战略提出了五大工程,目前,五大工程已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

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主要面向印刷显示器件与材料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建设印刷与柔性显示技术集成和研发公共开放平台,打造印刷显示产业生态聚集圈。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致力于汇聚行业优势创新资源,共建信息光电子产业创新平台,聚焦新一代网络、数据中心光互联、5G等信息光电子应用领域,在高端材料生长、核心芯片工艺、先进封装集成等方面突智能工厂:炼油企业的生产运行中控装置万向钱潮智慧工厂智能系统可实现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

只需向电脑输入指令,便可智能追溯每个单品的生产信息。

引入智能技术,包括万向在内的诸多品牌实现了升级。

石墨烯卷对卷薄膜生产线苏州工业园区成功跻身国家首批绿色园区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C919 大型民用客机2017 年 6 月 26 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正式运营,标准时速 350 公里,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沈阳机床研发的智能多轴立式加工中心是世界首创平台2016年6月,中国研发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世界上首台峰值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中国制造强国政策的实施以及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使得中国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制造强国的发展情况,并根据一系列指标来评估其发展水平。

二、指标选择在评估中国制造强国的发展情况时,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个关键指标:1.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2.制造业就业人数:衡量制造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3.高新技术制造业比重:衡量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4.出口总额:衡量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5.制造业投资额:衡量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和发展潜力。

三、分析与评估1.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表明中国经济的结构正在发生转变,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

尽管如此,中国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支撑。

2.制造业就业人数3.高新技术制造业比重高新技术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制造业比重近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

这表明中国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高新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仍存在差距,需要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4.出口总额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制造业出口总额稳步增长。

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

5.制造业投资额制造业的投资是保持其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投资额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在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和装备更新的同时,吸引更多投资。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和评估,中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1.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

制造强国 解读 -回复

制造强国 解读 -回复

制造强国解读-回复什么是制造强国?制造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在制造业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具备强大的制造能力和竞争力,并且在全球制造业中具有主导地位。

制造强国的核心是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创新能力,能够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并提供全面的制造解决方案。

同时,制造强国还能够保持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高效地组织生产过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制造强国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制造强国是现代经济竞争的核心之一。

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

一个强大的制造业能够带来就业机会、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际话语权等多方面的利益。

同时,制造业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效应不可忽视。

如何打造制造强国?1.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

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打造制造强国的基础。

政府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2.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链水平。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和创新应用能力,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扩大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份额。

3.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提升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制造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推进供应链协同和智能制造。

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建立统一的供应链信息平台,推动供需双方的协同发展。

同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智能化制造。

5.加强国际合作和贸易发展。

通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推动国际贸易平衡发展。

制造强国的挑战和对策1.技术壁垒和创新能力提升。

发达国家在制造技术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对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实施封锁,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不可分,从小宗产品甚至大中型生产制造,“MADEINCHINA”在全球的行业中出现更为频繁,为全球孰知。

中国现阶段可谓是制造大国,并没做到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大”则是核心价值;制造强国“强”则是核心价值,二者二字区别,结论各有不同。

“制造大国”注重生产主力,产品品种,产品数量。

“制造强国”则注重科技进步,新式发展趋势。

制造强国不仅仅是对我国加工制造业实力的认可,更是对国际地位的肯定,对国际竞争力的认可。

针对中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公司占绝大部分的一个国家,在成为制造强国的过程当中,亟需解决问题也更多。

对中国由制造大国转为制造强国流程的科学研究,在困难中吸收知识,学习和成长,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关键词:制造大国、制造强国、制造业一、绪论1、选题背景现如今中国当今世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各式各样要求,中国的加工制造业还在迅猛发展。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在迅猛发展,但他的实力却落后了美国、日本,排序世界第三。

据比较,美国的制造业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其加工制造业在其国内所占比例并不是第一,在美国服务业占比80%。

制造业的发展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实力高低,制造业是一个时代的发展根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国家实力表现,不管发展中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制造业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在制造业行动指南,坚持不懈走中国特点创新驱动发展路面,坚持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化,培育人才,提升加工制造业综合性水准,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

根据“三步走”完成制造强国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进到制造强国之中;第二步,2035年做到全球制造强国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创立一百年进到世界制造强国之中。

2、研究意义制造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根基,经济发展基础,对祖国可持续发展,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是我国提高整体实力,提高社会经济实力的重要环节。

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机构联合编制的一份评估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报告。

该报告以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为基础,提供了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信息。

首先,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和重要地位的特点。

中国制造业的增长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出口规模也居世界第一、报告指出,这一成就主要归功于中国政府的支持政策、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努力。

然而,报告也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制造业仍然以低水平的加工制造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支撑。

虽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但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仍然依赖进口。

其次,中国制造业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也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构成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和战略方向。

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国际合作,提高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要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

报告提出了以人才、科技、资本和市场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

此外,报告还提到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建议。

报告的发布对于制定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和促进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的依据,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指导,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和借鉴经验。

此外,该报告还为国际社会了解和评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总体而言,2024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中国制造强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建议。

报告的发布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也对实现中国制造业向制造强国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问题研究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问题研究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问题研究作者:方行明曾小玲杨万东来源:《理论探索》2021年第06期〔摘要〕中國制造业的优势在于超强的系统集成能力或“组装”能力。

这种系统集成能力使中国成为“制造大国”。

在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中,中国在创新指数、科技投入与产出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但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

当前需要在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对外合作三条路径上发力并寻求突破,加快“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关键词〕制造大国,制造强国,转型路径,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6-0082-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在总量上先后超过日本、美国和欧盟而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位居世界首位的“制造大国”,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如何成为“制造强国”。

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是中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

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将会进一步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并增加中国人民的福祉。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政府提出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此纲领明确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性方向。

2020年,在“十四五”规划时期,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对制造强国的发展要求更加迫切。

加快创新驱动,寻求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加强全球产能布局能力,是“十四五”时期面向制造强国的努力方向和结构调整重点,中国将迈上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新征程。

一、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及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进展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以19243.24亿美元超过美国(17889.54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之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11年以24213.73亿美元超过欧盟(23253.87亿美元),2019年达到38234.14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7.97%①。

建设制造强国_交出精彩答卷

建设制造强国_交出精彩答卷

观点Point i 制造业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见证了制造强国建设的铿锵步履。

新征程上,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必将交出更为精彩的答卷。

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新工业革命趋势、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创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2023年,我国“新三样”出口额首次破万亿元,全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制造业努力向上,背后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动能不断孕育。

创新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原动力和主引擎。

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

1.2万家“小巨人”企业中,超四成“小巨人”企业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要瞄准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助力打造更多“隐形冠军”。

制造业企业要聚焦产业技术基础补短板,深耕优势领域锻长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

技能人才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连结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也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各类技能人才活跃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也要看到,目前高技能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离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支撑制造业高地建设。

随着高技术装备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普及和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进一步夯实高技能人才这一重要基石尤为迫切。

制造强国 解读

制造强国 解读

制造强国解读
“制造强国”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之一,旨在发展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使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这一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投资和发展先进的制造技术,包括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以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 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通过技术升级和创新,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增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

3. 优化产业结构和升级转型: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4. 推动可持续发展:鼓励绿色、环保型制造,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5. 促进产业协同和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创新,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这一战略目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中国希望加强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制造质量强国指标体系研究

制造质量强国指标体系研究
Ch i n a a n d s e v e r a l o t h e r c o u n t r i e s . a n d a n a l y z e d he t re t n d o f t h e q u a l i y t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p r o d u c t s ma d e i n Ch i n a . I t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Ab s t r a c t : T h e a r t i c l e h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f o r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q u a l i t y p o w e r , c o v e i t n g t h r e e d i me n s i o n s : q u a l i y t s a f e y t , q u a l — i y t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q u a l i y t i n f r a s t r u c t ur e . a n d i n c l u d i n g l 1 i n d i c a t o r s . I n t h e e mp i r i c a l s t ud y , we c o mp a r e d he t p r o d u c t q u a l i y t a mo n g
a te f r a r a p i d g r o wt h , o f t h e p r o d u c t s ma d e i n C h i n a b e c o me s l o we r d u e t o t h e g l o b a l f i n a n c i a l c is r i s . Al t h o u g h t h e q u a l i y t o f he t p r o d u c t s ma d e i n Ch i n a h a d c o mp e t i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 s c o mp a r e d wi t h he t p r o d u c t s ma d e i n e me r g i n g ma n u f a c ur t i n g c o u n t r i e s , t h e r e wa s a l a g o f t h e p r o d u c t s a f e y t c o mp re a d w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 t r i e s .

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1. 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之一,已经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外竞争的加剧,中国必须转变思维和策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2. 中国制造大国的背景和现状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使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国内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加剧也对中国制造大国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3. 制造强国的定义和特征制造强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综合实力的体现。

制造强国应具备技术创新能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国际市场竞争力等特征。

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注重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并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4. 战略思考之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强国的关键。

中国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加强国际合作和引进先进技术也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中国才能在全球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生产出更高附加值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5. 战略思考之二:质量和品牌建设在过去,中国制造的产品往往以低价和大量出口为主导,缺乏创新和品牌意识。

然而,为了打造制造强国,中国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这需要企业加大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投入,建设诚信可靠的品牌形象,并注重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

6. 战略思考之三:人力资源和技能培养制造强国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中国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和技能培养的投入,改善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制度。

培养一批技术熟练、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制造强国战略-综合卷-4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组

制造强国战略-综合卷-4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组

领域课题报告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课题组二O—四年十二月(一)产业现状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经历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配套完整、设备先进、规模经营的集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和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包括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动车组、铁道客车、铁道货车、城轨车辆、机车车辆关键部件、信号设备、牵引供电设备、轨道工程机械设备等10个专业制造系统,特别是近十年来在“高速” “重载”、“便捷”、“环保”技术路线推进下,大功率机车和高速动车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总体而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还处于“大”而不“强”阶段,仍有部分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基础材料还依赖国外,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孕育新一轮全方位的变革。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坚持创新驱动,紧紧抓住技术和产业演进的机遇,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升级。

2013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年销售产值超过 2 500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年销售产值超过 4 000亿元,2020年将超过6 500亿元。

1. 具有竞争力的重大产品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铁路大规模应用,我国大功率电力机车和高速动车组在全球市场具有一定优势。

大功率电力机车形成了以单轴功率 1 200 kW动力单元为基础的6、8、12轴列重载机车组系列,最大机车功率达14 400 kW居世界第一。

自主研制的CRH380A 高速动车组脱轨系数、轮轴横向力等安全性指标低于国际铁路联盟限度标准,车内噪声等舒适度指标均在国际标准优级范围内,列车再生能源回馈率、人均百公里能耗等节能环保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 产业发展的短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仍然年轻,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①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专长于产品开发应用,而基础性研发不足,在科技储备、设计仿真和试验验证等原始创新能力上未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② 产业核心基础器件技术和产品全方位配套相对薄弱,还未完全形成一批“高、精、特、专”产品配套企业群体;③ 产业基础工艺相对落后,工艺研究投入不足,先进基础工艺提升相对缓慢;④ 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有待升级,质量技术的基础研究投入缺位,国家级第三方检测试验平台及专业化检测、试验和服务体系权威性不够;⑤国际化能力有待提高,在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基础上,提高国际竞争力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必需。

中 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 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其现状、成就、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手工业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制造业始于新中国成立后。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通过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增长。

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制造业凭借成本优势和庞大的市场,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工厂”。

二、中国制造业的现状1、规模庞大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涵盖了众多行业领域,包括电子、机械、汽车、钢铁、纺织等。

2、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一些领域,如高铁、5G 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传统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蓬勃发展。

4、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但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

三、中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1、推动经济增长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2、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业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促进技术进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

4、保障国家安全制造业的发展为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四、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1、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一些关键领域,如芯片、高端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等,我国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

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

入 WT , O 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大, 中国的市场会、 政治环境 , 中国的整体投资环境将更加 优化。 第四, 中国已经掌握大多数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 并在多数领域已具有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 第五,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 中国的 传统制造业 已经得到了改造与提升. 面临着实现跨越
维普资讯
第2卷 l
第 5期
Ju a o u nnFnne&E oo is nvrt or l f n a iac n Y cnm c ie i U sy
V 1 1 N . o 2 。 o5 .
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
蒋 勇 冷德穆
局,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中圈分 类号 :4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5 20 )5— 0 8— 3 17 4 5 (0 6 0 0 3 0
我圈制造业优势与不足分析 ( 我国制造业的优势 一) 第一, 劳动力资源丰富 , 且价格低廉。我国是人 口 大国。 也是农民工大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 农村的 剩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 , 他们将越来越转 向城市寻找 就业机会 据统计, 国每年都有 15亿左右的农民 我 . 工拥向长三角、 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
式发展的良好机遇。 (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不足 二) 第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 装备制造业实力弱。制造 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我 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收藕 日 : 0 — 7 2 期 2 6 0—6 0 作者 简介 : 蒋勇( 9 3 18 一 ) 江西萍乡人 , 士研究生 , , 硕 研究方 向为跨 国公 司与 国际贸易

制造强国纲要

制造强国纲要

制造强国纲要
制造强国纲要是指国家在制造业方面发展的战略性纲领和政策措施。

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和推进绿色制造等方面。

具体来说,制造强国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加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用地、厂房等工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技术、品牌、服务等高端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3.发展智能制造。

加快推进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促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4.加强创新驱动。

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优秀科技成果向工业转化,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5.推进绿色制造。

推动绿色环保技术应用,加强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制造业的环保水平。

6.建设人才强国。

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制造业人才整体素质。

以上是制造强国纲要的主要内容,通过积极落实这些措施,中国可以在未来进一步加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于制造强国重要论述

关于制造强国重要论述

制造强国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目标。

以下是关于制造强国的几个重要论述:
1.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对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如果想成为强国,就必须注重发展制造业。

2. 提升制造业水平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制造业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一个国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3. 制造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例如,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带动钢铁、橡胶、电子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系统。

4. 制造业是国家安全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制造业的发展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可以降低对外依赖,确保国家在关键技术和资源上的自主权。

此外,制造业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通过不断研发和应用先进技术,一个国家可以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5. 制造业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减少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通过将制造业布局到各个地区,可以有效分散经济压力,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实现全面的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制造强国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目标,通过加强制造业的发展,一个国家可以实现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自主创新的目标,同时促进地区的均衡发展。

1。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课程的考试题目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课程的考试题目

选择题:我国提出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哪个背景?A. 国内制造业已全面领先世界B. 应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提升国家竞争力(正确答案)C. 国内制造业面临严重衰退D. 国际市场对制造业需求减少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是?A. 扩大制造业规模B. 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正确答案)C. 降低制造业成本D. 增加制造业就业人数下列哪项不属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关键路径?A.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B. 依赖国外技术引进,减少自主研发(此选项描述与制造强国目标相悖,作为非正确答案示例)C.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D.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以下哪个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A. 单纯追求制造业产值增长B. 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正确答案)C. 减少对高端制造业的投入D. 忽视环境保护,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制造强国战略中,强调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正确答案)B. 仅仅依赖传统技术的延续C. 忽视市场需求,盲目创新D. 减少对研发的投资下列哪项是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A. 降低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B.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制造业人才(正确答案)C. 减少对职业教育的投入D. 忽视技能工人的培养和激励在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以下哪个方面是需要加强的?A. 降低产品质量标准B. 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正确答案)C. 减少对研发投入,降低成本D. 忽视品牌建设,仅追求短期利润制造强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A. 相互矛盾,无法兼顾B. 相互促进,制造强国战略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正确答案)C. 无关紧要,两者没有直接联系D. 制造强国战略会阻碍可持续发展下列哪项是评价一个国家是否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指标?A. 制造业规模大小B. 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正确答案)C. 制造业的就业人数D. 制造业的原材料储备量。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二○一五年二月一、前言制造业①的兴衰,印证的是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的产业变革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09年以来位居世界前列,已上升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我国制造业既面临国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及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的堵截与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挑战,也面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四化同步”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展及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等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需要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指导方针,分步骤、分阶段促进我国制造业整体上走到世界前列,成为制造强国。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①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征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

1. 步入新的战略阶段(1)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近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图1 2001—2012年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①2013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01 941.4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7.64%(规模以上企业);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29.0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量的95.14%。

我国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歼-15战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装备,为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人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生活消费品,显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二○一五年二月一、前言制造业①的兴衰,印证的是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的产业变革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09年以来位居世界前列,已上升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我国制造业既面临国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及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的堵截与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挑战,也面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四化同步”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展及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等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需要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指导方针,分步骤、分阶段促进我国制造业整体上走到世界前列,成为制造强国。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①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征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

1. 步入新的战略阶段(1)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近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图1 2001—2012年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①2013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01 941.4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7.64%(规模以上企业);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29.0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量的95.14%。

我国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歼-15战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装备,为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人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生活消费品,显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

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3万亿美元(现价),美国为1.912 1万亿美元(现价),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

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

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13.5%,仅次于欧盟②。

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企业有40家(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总数居世界第二位。

(2)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由于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在核心技术、附加价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

例如,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③,2013年进口用汇2 322亿美元④,超过石油进口额。

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

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一部苹果手机批发价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占有34%、17%、13%的比例,而中国只占3.6%,约6.5美元⑤,且其主体为中国台资企业。

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占欧盟召回通报总数量的57.93%,占美国召回通报总批次的65.17%。

这种状况尽管有技术贸易壁垒的因素,但自身质量不高是主要原因。

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 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⑥,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中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现价美元)。

②世界贸易组织数据。

③宗晨亮,“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成为第一外汇消耗大户”,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15日)。

④刘玉英,“专项投资基金设立国产化芯片迎机遇”,中国新闻网(2014年10月14日)。

⑤崔鹏、刘裕国、马冰一,“现行统计方法造成我贸易顺差严重夸大”,人民网(2011年10月21日)。

⑥国家质检总局,《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报表(2013年)》。

国制造”已成为质量低劣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信誉和形象。

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表现为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造成能源资源利用率偏低和环境污染严重。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世界的7.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①。

2010年我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②;造纸行业大部分企业吨浆纸综合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5%~53%③;制糖行业平均煤耗是发达国家的近2倍,平均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④;电机运行效率平均比发达国家低10%~20%⑤。

同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造成的资源大量开采、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服务型制造业比重偏低;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严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能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企业不多。

五是信息化水平不高,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水平亟待提升,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高端核心工业软件(设计、管理、控制、优化等)主要依赖进口。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步入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全面综合集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应用为特点的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且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

2. 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新形势(1)制造业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激烈金融危机以后,制造业呈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相介入的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全球制造业分工版图可能因此重构,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严峻局面。

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巩固发达国家制造业在技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

美国于2009年制定《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制定《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2012年2月又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未来随着我国出口结构向高附加价值方向升级,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关系将从当前的垂直分工转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从互补转为互补与竞争并存;另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弱化。

而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目前,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公司的直营工厂已全部迁出我国;作为本土最大的电商服装品牌的凡客也已经将部分订单交给孟加拉国的代工厂进行生产。

这表明我国制造业在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与①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

②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012年8月6日)。

③中国工程院,《造纸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

④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技术进步“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⑤中国自动化网。

(2)国内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已成为体量庞大的一个经济巨人,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接近饱和。

我国经济发展已开始告别高歌猛进时代,步入新的运行轨道,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要求,制造业亟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

(3)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能源需求强劲,物质资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态势短期内难以逆转。

我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①。

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②,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对外依存度均已超过50%。

各地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占用了大量耕地,耕地占用已经达到红线。

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废物持续增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和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④。

2011年200个城市4 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达55%⑤。

随着逐步放开对土地、水、成品油、矿产品等稀缺资源价格的实际控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价格形成机制及全国各地通过建立“一票否决”保护环境的制度,制造业的发展将受到更为严厉的资源环境约束。

(4)贸易保护主义强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徘徊不前、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

2012年,21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77起贸易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369%。

其中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金额高达204亿美元⑥,美国近年来屡次动用第337条款对我国华为、中兴等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2012)。

②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2012年10月)。

④张平,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2011年12月28日)。

⑤环境保护部,《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⑥商务部,《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调查和诉讼。

由于我国与美欧贸易顺差总额巨大,与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失衡程度更高,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摩擦将更为激烈,对我国制成品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