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之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分析报告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分析报告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分析报告【此⽂档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背景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轮产业变⾰迅猛发展,数字化、⽹络化、智能化⽇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抢占新⼀轮产业竞争制⾼点。
⽬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化、⾃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缓慢等突出问题。
因此,作为⼀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
《智能制造⼯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明确“⼗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范。
按照专项⾏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应⽤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范专项⾏动。
实施智能制造试点⽰范专项⾏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标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思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年度计划实施,在总结2015年专项⾏动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将继续坚持“⽴⾜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针,进⼀步扩⼤⾏业和区域覆盖⾯,全⾯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络协同制造、⼤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推⼴。
三、主要⽬标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业,特别是新型⼯业化产业⽰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范项⽬。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第四讲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教学目的: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以与新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2025》制定出台的背景、"三步走"发展规划和未来十年的重点发展领域,把握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思路与路径.深刻理解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各种力量动员起来,共同推进.课程内容:1.我国制造业的总体状况2.《中国制造2025》制定出台的背景3.《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和总体思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一、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关于中国制造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当中,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历史上中国曾经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是大约在1850年前后,中国丢掉了这个位置.经历了160年,我们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来更清晰地认识我国是制造大国这一事实: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已达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超过20%,连续5年保持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数量仅次于美国〔130多家〕.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不断追赶,尤其是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坚实而牢固,但我们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外对于"制造强国"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统一的描述.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业发达国家进行梳理和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制造强国"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和效益并举.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公认的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制造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国际分工中具有较高地位.当今多数制造强国中,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型制造占比较高,在国际分工中大多处于产业链高端地位,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其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不论是既有的制造强国,还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在"强国,都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现有的制造强国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这反映了制造业发展的实力基础,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这反映了产业间的合理结构,各产业之间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拥有众多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三是良好的质量效益.这体现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地位,表现为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品质量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价值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等.四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体现了高端化发展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还是受制于人.比如目前我们80%左右的芯片还是依赖进口,很多制造企业还是处于加工组装这个环节,价值链还是在中低端这个状况.第二,品牌质量水平还不够高.我们还缺乏国际上有影响力、大型的跨国公司和品牌企业,而且质量事件也时有发生,我们急需把我国的品牌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第三,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我们在产业布局上,各地还存在同质化的竞争,在产业链的中高端还要花大的精力去提升和突破,继续提高产业层次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第四,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瞄准国际的制造业高端来进行创造、创新、开拓,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加强.二、中国制造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加快发展制造业,提升制造业水平,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新形势,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分析研判,制定科学的应对方案,使中国制造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十年挑战巨大,机遇也前所未有.具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进人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长期粗放发展之后,我国制造业发展将越来越具有"爬坡"和"登山"的性质,即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必须向上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跃迁和攀升,否则庞大的产业大军将拥挤在低洼地中,面临"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的风险.同时,也肩负着国内经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任务,国家一系列改革发展重大举措为制造业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新形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如3D打印将新材料、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动将不断被智能装备和生产方式所替代.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当今,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已不再是总量扩张的过程,而主要是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增速下降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要求.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要素成本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从资源能源看,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从环境压力看,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正集中显现,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7个省〔区、市〕的6亿左右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水体污染较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显,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从要素成本看,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赖以保持的多种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已经使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经济新常态下,在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新旧交替期,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新挑战: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从产业格局来看,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既有增长空间受限.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后发、要素成本低廉、工业体系比较完整等优势,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现已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2014年我国吸收外资规模达119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资流入国.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我国产业升级的阻击.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外需下降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产业为重要特征的"再工业化",力图改变"发达国家控制研发、设计、销售环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制造"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强对产业制高点的争夺,形成全价值链的产业竞争布局.2011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提出了"在哪里发明、在哪里制造"的口号,要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世界市场.为了解决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成果转化之间的矛盾,美国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一批"制造创新研究院"组成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第一批拟建15个,目前已建立和正在建设的有8个.德国结合自己的国情,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计划,以确保德国的世界制造强国地位.2013年,英国发布了《未来的制造》报告.同时,设立了先进制造、成形技术等7个"高价值制造推进研发中心",为加快促进成果转化.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如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制造企业松下将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夏普计划在本土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TDK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日本秋田等地.另一方面,随着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上也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生产.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比如一些制造商正在转向越南市场.前不久,日本打印机制造商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宣布,计划在2018年3月之前将旗下越南打印机年产量增长4倍,至200万台.该公司已经将在中国的部分业务转移到海防市,使得越南成为该公司打印机最大制造基地.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部分设备转移到越南河内;耐克、优衣库、三星、##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相交织,我国也将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挑战.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近年来,我国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国家,2014年上半年的涉案金额5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摩擦将更为激烈,对我国制成品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全球贸易规则也处于重构过程.美国极力推动打造跨太平洋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TPP〕,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劳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门槛,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工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也将影响我国工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此外,美国推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美欧双方互相降低非关税壁垒,统一各类认证等监管标准,也将挑战我国参与的金砖国家准贸易联盟.全球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建,可能对国内贸易投资产生替代效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压力将会增大.新机遇:国家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四化同步发展为制造业创造了新需求,开拓了新市场.如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每年将有1000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5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现代化也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等都为制造业创造着巨大的需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等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总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供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正在形成的13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使我国制造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新一轮改革,将有助于破除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激发市场活力.近一时期,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权限、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融资成本、推进创新创业等一大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个更加宽松公平、鼓励竞争,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工业发展的环境开始形成,为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了持续动力和坚强保障.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当今,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三、中国制造新愿景、新蓝图、新路径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慎应对、前瞻部署,《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生.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制造2025》以"由大变强"为内核,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阶段:到2025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在创新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第二阶段:到2035年,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在创新驱动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第三阶段:到2045年,乃至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综合指数率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出中国制造的"三步走"规划,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进程的认知、前瞻以与对世界制造强国发展水平的总体研判综合得出的,既不是出于对制造业发展成就的盲目自大,更没有因为与制造强国差距而悲观泄气.特别是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已建成全球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同时也拥有赶超现有强国的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一方面,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10%;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先进产能比重持续上升,低端落后产能不断淘汰.三是工业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逐步降低,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前四年,我国工业能耗累计下降21%,工业水耗累计下降28%左右,基本实现"十二五"预计目标.四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企业兼并重组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中国制造2025》不仅提出了"三步走"跻身制造强国的愿景,更为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九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十大重点领域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解决长期制约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总结起来,《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人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二是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
【总结】智能制造工作总结
【关键字】总结智能制造,工作总结篇一:XX年智能制造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本文为word模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目录一、中国制造2025:打造引领全球的制造强国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项目分析1、沈阳机床智能机床2、东软医疗智能医学影像设备3、康缘药业中药生产智能工厂4、昌河直升机旋翼系统制造智能车间5、海尔集团家电智能制造6、天地科技智能煤炭综采装备7、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制造智能车间8、潍柴动力柴油机智能制造9、三一集团工程机械智能制造10、华曙高科工业级3D 打印系统11、劲胜精密移动终端配件智能制造12、大族激光激光切割机床智能制造13、重庆长安汽车智能制造14、力源液压泵零件制造智能车间15、陕鼓动力装备智能服务云平台16、西飞支线飞机协同开发与云制造四、机械行业重点公司分析1、沈阳机床:智能机床突破的排头兵2、中航飞机:军民业务齐头并进3、中直股份:直升机业务加入快速增长期4、中航重机:估值渐趋合理,3D 打印仍为看点5、大族激光:激光装备+自动化技术成就新龙头6、劲胜精密:转型升级有望业绩回升中国制造2025为强国之策:新一届政府意识到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因此,在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中国制造2025”将我国制造业强国的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迈入制造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个十年加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启动:工信部在今年启动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从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方面进行试点示范。
试点行动基本切合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纲要和精神,而入围此次试点项目的46家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重点试点示范项目分析:此次入围的46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了38个行业,分布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了6大类别,体现了广泛的行业、区域覆盖面和较强的示范性。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二○一五年二月一、前言制造业①的兴衰,印证的是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进展进行了新一轮的猛烈竞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的产业变革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进展时期。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09年以来位居世界前列,已上升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我国制造业既面临国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及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的堵截与进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挑战,也面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四化同步”进展带来的需求扩展及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等进展机遇。
展望①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点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
以后,需要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进展、结构优化”的指导方针,分步骤、分时期促进我国制造业整体上走到世界前列,成为制造强国。
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点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1. 步入新的战略时期(1)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近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连续快速进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进展做出了重要奉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图1 2001—2012年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①2013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01 941.4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7.64%(规模以上企业);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29.0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物资出口总量的95.14%。
我国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歼-15斗争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运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装备,为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人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生活消费品,显示出庞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
论“中国制造2025”战略意义
论“中国制造2025”战略意义作者:周思梅刘佳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08期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今后我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实施“中国制造2025“,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2009年奥巴马总统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强调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来应对挑战。
特朗普总统上台后,亦加强实体经济制造能力。
为何制造业如此重要呢?本文用产品周期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出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及其意义1.中国制造2025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对此,国内届倍感振奋,国际经济界高度关注。
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2. 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今后我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中美进出口产品分析与“中国制造2025”1. 美国加收关税与“中国制造2025”2018年1月23日,特朗普提出对太阳能电池板和大型洗衣机征收 30%和50%的进口关税。
3月9日,美国再次提出自3月23日起对钢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不等的进口关税。
2018年3月23日,特朗普宣布将基于“301 调查”结果,对约600亿美元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对中资投资美国设限并在世贸组织采取针对中国的行动等。
对进口美国的钢和铝加征25%和 10%的关税,并延续 1 月23 日对进口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冰箱征收30%和50%的关稅。
2024年 政府工作报告 总结归纳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归纳• 1. 2023年工作回顾o 1.1 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国际收支基本平衡o 1.2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大飞机 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o 1.3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和涌现▪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o 1.4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基本完成,地方层面有序展开▪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完善▪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外资结构优化,彰显“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o 1.5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产粮新高1.39万亿斤▪能源资源供应稳定▪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经济金融重点领域风险稳步化解▪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o 1.6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污染防治见效▪“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成型o 1.7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救助保障范围扩大,财政力度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个人所得税扣除▪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o 1.8 面临的挑战▪国际形式▪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地区热点问题频发▪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内▪疫情冲击,新旧矛盾和问题累积▪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社会预期偏弱▪有效需求不足▪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自然灾害▪洪涝▪台风▪地震• 2. 2023年工作重点o 2.1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整体政策: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组合: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财政政策: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货币政策:增强流动性▪两次降准,两次下调政策利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贷款大幅增长▪消费政策:加快消费恢复▪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旅游等消费政策▪大宗消费稳步回升▪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投资政策:促进民间投资▪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调控优化,推动降低房贷成本,积极推进保交楼工作▪化解地方债务,分类处置金融风险o 2.2 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科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工业▪全面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支持先进制造业举措▪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数字经济▪加快发展,5G 用户普及率超过50%▪区域协调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o 2.3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推出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政策▪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强违规收费整治▪深化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完善吸引外资政策,拓展制度型开放.▪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较快增长.o 2.4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防治▪加强生态环保督察▪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启动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o 2.5 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稳就业▪出台支持企业稳岗拓岗政策▪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教育建设▪“双减”▪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医疗▪落实“乙类乙管”措施,做好传染病防治▪实施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社区服务▪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提高优抚标准▪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应对自然灾害,抢险救援,灾后重建.▪文化传承发展▪旅游市场全面恢复▪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o 2.6 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不展开)o 2.7 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3.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o 3.1 发展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o 3.2 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优化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o 3.3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o 3.4 宏观政策:加强协调,增进一致性(不展开)• 4. 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o 4.1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技术改造升级▪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加快前沿新兴产业发展▪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未来产业▪发展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投资配套▪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化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制造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促进平台企业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数据转型基础建设▪数据基础制度▪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o 4.2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数字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系统布局,根据战略和发展需要部署科技项目▪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集成国家和社会创新资源,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激励企业科技创新▪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加快形成支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持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o 4.3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综合施策▪培育新型消费▪包括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支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产设备和服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资金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 7000 亿元▪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资本金范围▪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深化投资审批改革▪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落实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消除投资障碍▪拆除藩篱,吸引民间投资o 4.4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打造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能力、提高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不合规行为▪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踏实办好企业▪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出台公平竞争审查行政法规,完善领域监管规则▪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等突出问题▪加强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坚持依法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深化电力、油气、铁路和综合运输等领域的改革▪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改革o 4.5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强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支持▪优化跨境结算和汇率风险管理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跨境电商健康发展▪优化海外仓布局,支持加工贸易提升和中间品贸易发展▪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办好重大展会(如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数贸会等)▪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海关,降本提效支持外贸企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提升投资中国品牌形象▪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的便利度▪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战略,赋予更多自主权▪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合作▪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积极推动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减贫等领域合作▪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落实已生效的自贸协定▪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署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o 4.6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压实责任▪提升处置效能,防范系统性风险▪优化房地产政策,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统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防范新增债务风险▪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加速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应新型城镇化趋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住房需求▪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和加工体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有效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加快构建大国储备体系,加强重点储备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支持国民经济循环畅通▪通过以上整理的提纲,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粮食安全、水资源、能源和大国储备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重点。
关于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情况报告
关于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情况报告尊敬的领导:我单位认真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现就具体情况向您作以下汇报:一、关于“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1.全面深入推进制造强国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计划,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
我单位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多项制造业升级改造项目,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质量升级。
2.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单位积极探索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在降本增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经营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实质性进展。
3.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态科技创新等重大科技领域创新。
我单位高度重视新技术、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积极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已取得多项科技成果。
二、关于“三去一降一补”实施情况1.去产能:我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去产能的各项相关工作,对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和非法生产能力有序清理,加大对有序退出的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行业市场化、法制化发展。
2.去库存:我单位对产业库存进行明细核算和科学管理,制定库存清理计划,逐步实现库存降幅目标。
3.去杠杆:我单位认真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重要部署,强化金融风险管控,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监管和检查。
4.降成本:我单位积极落实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优化供应商协作,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创新管理方式、降低运营成本等举措,实现降本增效。
5.补短板:我单位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重点支持新经济、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
三、关于创新发展情况1.我单位积极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目的。
目前,我单位已有多项技术创新成果,部分创新成果在同行业优势明显。
2.我单位坚持走生态发展路线,加强生产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努力实现“绿色工厂”的目标。
智能制造总结报告稿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趋势及取得的成果,为今后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智能制造发展现状1.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技术创新: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智能制造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应用推广:智能制造在我国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食品医药等,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 企业参与:众多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如海尔、美的、富士康等,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企业。
三、智能制造发展趋势1. 数字化:智能制造将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2. 绿色化:智能制造将注重绿色环保,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3. 个性化:智能制造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生产定制化、柔性化。
4. 生态化:智能制造将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生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四、智能制造取得的成果1. 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制造使得生产流程更加高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2. 优化产品质量:智能制造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品率,满足消费者需求。
3. 降低能源消耗:智能制造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绿色生产。
4. 创新商业模式:智能制造推动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五、结论智能制造作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已取得显著成果。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报告: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面临的困难和应对思路
调研报告: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面临的困难和应对思路《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该战略把“绿色制造”摆在突出位置,将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明确提出将“绿色制造工程”作为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
为推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近些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配套措施。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推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亟须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小向大的历史性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能源利用效率低。
能源是制造业发展的驱动力。
在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耗增长迅速。
1978年全国能源消耗量为5.7亿吨标准煤,2015年达到43亿吨标准煤,增长6倍多。
其中,工业大约消耗了70%的能源。
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
能耗水平甚至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比如,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国内平均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落后6%--7%,建材落后10%左右,石化化工落后10%--20%。
资源消耗量大。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种矿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但是由于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矿产资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铁矿石、铝土矿、铜、镍等工业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
2016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达10.24亿吨,同比增长7.5%,创历史新高。
为节约资源,我国大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近些年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 65%,但是距离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作者:来源:《军工文化》2015年第10期全球制造业变革正处于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Q:我们知道《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对顺应新常态,对当前的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一行动纲领推出的背景。
A:我从全球和国内两个方面的新趋势新情况来讲讲我们为什么要推出《中国制造2025》。
先讲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变革新趋势,可以这么概括:全球制造业变革正处于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我们是经过深入的研判进而得出这一判断的。
近年来,工信部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新型工业化、制造强国战略、“十三五”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课题研究,为编制《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个基本判断,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创新最活跃、渗透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领域,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制造业”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主动适应这一新趋势的重要举措。
Q:请具体说说你们对全球制造业最新发展趋势的认识。
A:对全球制造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我们总结了四个方面。
制造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
表现在,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
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们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智能制造则是抢占这一制高点的主攻方向。
“互联网+”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制造业创新体系正在重构。
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制造业全球分工版图面临深度调整。
发达国家强化中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优势,中高端产业转移出现回流现象。
《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2020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〇二〇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一、2019 年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测评结果 (3)二、2012—2019 年制造强国发展进程分析 (12)三、中国制造强国发展进程分析与思考 (25)结语 (32)前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现我国经济稳中求进、长期向好的重要支撑,是适应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保持战略定力、危中寻机,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系统反映制造强国发展进程,中国工程院通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系列课题持续开展了主要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跟踪测评工作。
《2020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基于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表1),结合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最新统计数据,分别测算了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巴西和中国等九国2019 年度1制造强国发展指数。
其中,详细评估了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中国等七国制造强国进程趋势与发展特征,印度和巴西两国则1 为确保评价权威性,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每年近四百个基础数据均采集于世界银 行、世界贸易组织及各国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受制于数据公布滞后性(近一年)及官 方个别数据更新,各年度测评结果相应滞后,并存在对前期指数修正的可能。
作为参照对比而不再深度评价,同时着重对我国2012—2019 年制造强国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新形势下制造业未来发展提出思考建议。
表1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权重权重排名具体指标权重权重排名规模发展0.19514制造业增加值0.12871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比重0.06649质量效益0.29311质量指数0.043111一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0.09932制造业增加值率0.035613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0.08993销售利润率0.025214结构优化0.28052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0.06897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0.08354全球500 强中本国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0.0686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0.051010标志性产业的产业集中度0.008518持续发展0.23133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0.08215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0.039712制造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0.013215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0.07486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0.011616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指数)0.009917一、2019 年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测评结果(一)制造强国发展指数2019 年,各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排名及所处阵列均未发生变化,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美国(168.71)、德国(125.65)、日本(117.16)、中国(110.84)、韩国(73.95)、法国(70.07)、英国(63.03)、印度(43.50)、巴西(28.69)(表2、图1),较2018 年指数值增减分别为2.65、-1.50、0.87、0.90、-0.50、-1.71、-4.96、2.29、-1.72个点。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
制造示范取得初步成效;ERP实施运用;信息化构架更加清晰。
第二阶段 “十二五”末,实现数字化车间示范工程建设 实现的标志: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MES系统、远程监控和诊 断系统建成、数字化产品中智能化元素的增加、数字化业务精益生产的结合 );开展信息化平台上基于大数据理念的共性技术研究。
25
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发展路线(以开关设备为例)
因此,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取决于国内外能源发展环境
和市场需求导向。
16
1.发展战略选择
国内市场方面:
能源装备逐渐朝着“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方向发展; 能源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产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国际市场方面:
销售模式已经从过去的单一设备采购向提供成套解决方案过渡, EPC、 BOT等商业模式逐渐增多。
20
2. 指导思想
结构优化方面: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
构,加快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突出矛盾;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工程总承包能力建 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专、精、特”的小巨人企
业;
产品结构优化; 加快发展能源装备现代制造服务业。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
建立产品故障分析模型和数据库,初步建立能源装备可靠性评价
体系和评价方法; 理顺关系,完善能源装备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合格评定和认证体
系。
19
2. 指导思想
绿色发展方面:围绕能源装备产品本身绿色化(节能、高效、环
保、低排放)、能源装备产品制造和使用过程绿色化(设计和工艺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发布时间:2021-09-22T08:14:03.103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4期作者:覃哲[导读] 在国家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覃哲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广西 541004摘要:在国家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对工程图学这一门制造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极为必要。
只有确保工程图学的授课过程与时俱进,不与这个时代脱节,才能使“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工程图学课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知识过硬、职业素养较高、工程应用能力较强的高水平制造业人才。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程图学,教学改革自美国和德国分别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和“工业4.0”后,2015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马上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
可见国家把制造业视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为确保中国2025年实现工业化,并顺利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就必须造就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工程图学作为研究工程与产品信息表达、交流与传递的学科,是一门高素质制造业人才必须掌握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这个大背景下对工程图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才能与时俱进地培养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
一、工程图学课程学情分析要确保教学改革后的工程图学课程与时俱进,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对工程图学课程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极为必要。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重点提及的十大发展领域包括:集成电路及信息通信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设备、新材料制备关键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
上述领域所涉及的设备无一不是由工程师依据工程图样生产出来的,由此可见,掌握好工程图样这一门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对未来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极为重要。
“十四五”时期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第21卷第5期2021年5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1No.5May.2021“十四五”时期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马双,郭京京(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摘要: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被上升到关乎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内容。
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国迈向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中高端的先导力量。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更依赖于创新提供驱动力,而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远比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难以积累,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经验,将为我国完善落实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有益指导。
本文结合我国先进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梳理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创新政策和关键举措,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美国;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F204;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1)5-40-8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1.05.0051引言当前,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复杂多样,全球制造业创新发展格局处于深刻调整中。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打击,主要国家对制造业供应链弹性的要求增加,随着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控制疫情形势,制造业区域化趋势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疫情背景下,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生产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厘清新发展阶段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思路,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前提,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先进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被上升到关乎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报告
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报告报告名称: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报告报告目标:本报告旨在总结过去一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以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工作总结1.成绩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果。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政府与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了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
涌现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数字化工厂,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问题和挑战: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较大,仍有一些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其次,人才短缺仍然存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对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产生了制约作用。
此外,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工作方向和重点1.政策支持: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2.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训项目,培养更多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
3.技术创新:继续加大对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鼓励企业参与数字化创新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4.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监管和管理,建立起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企业和个人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
三、未来展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篇一: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二○一五年二月一、前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的是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的产业变革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09年以来位居世界前列,已上升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我国制造业既面临国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及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的堵截与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挑战,也面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四化同步”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展及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等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需要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指导方针,分步骤、分阶段促进我国制造业整体上走到世界前列,成为制造强国。
①①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征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1. 步入新的战略阶段(1)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近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图1 2001—2012年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①2013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01 941.4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7.64%(规模以上企业);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29.0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量的95.14%。
我国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歼-15战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装备,为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人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生活消费品,显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
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3万亿美元(现价),美国为1.912 1万亿美元(现价),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
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
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13.5%,仅次于欧盟。
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企业有40家(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总数居世界第二位。
(2)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由于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在核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现价美元)。
②世界贸易组织数据。
②心技术、附加价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
例如,①②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2013年进口用汇2 322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额。
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
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一部苹果手机批发价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占有34%、17%、13%的比例,而中国只占3.6%,约6.5美元,且其主体为中国台资企业。
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占欧盟召回通报总数量的57.93%,占美国召回通报总批次的65.17%。
这种状况尽管有技术贸易壁垒的因素,但自身质量不高是主要原因。
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④失超过2 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已成为质量低劣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信誉和形象。
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表现为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造成能源资源利用率偏低和环境污染严重。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世界的7.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⑤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
2010年我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⑥先进水平高出10%~20%;造纸行业大部分企业吨浆纸综合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5%~53%;制糖行业平均煤耗是发达国家的近2倍,平均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⑨电机运行效率平均比发达国家低10%~20%。
同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造成的资源大量开采、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服务型制造业比重偏低;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严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能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企业不多。
五是信息化水平不高,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水平亟待①宗晨亮,“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成为第一外汇消耗大户”,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15日)。
②刘玉英,“专项投资基金设立国产化芯片迎机遇”,中国新闻网(2014年10月14日)。
③崔鹏、刘裕国、马冰一,“现行统计方法造成我贸易顺差严重夸大”,人民网(2011年10月21日)。
④国家质检总局,《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报表(2013年)》。
⑤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
⑥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012年8月6日)。
⑦中国工程院,《造纸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
⑧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技术进步“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⑨中国自动化网/news/html/2013-5-27/n167983_0.html。
⑦⑧③提升,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高端核心工业软件(设计、管理、控制、优化等)主要依赖进口。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步入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全面综合集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应用为特点的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且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
2. 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新形势(1)制造业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激烈金融危机以后,制造业呈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相介入的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全球制造业分工版图可能因此重构,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严峻局面。
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巩固发达国家制造业在技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
美国于2009年制定《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制定《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2012年2月又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未来随着我国出口结构向高附加价值方向升级,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关系将从当前的垂直分工转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从互补转为互补与竞争并存;另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弱化。
而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目前,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公司的直营工厂已全部迁出我国;作为本土最大的电商服装品牌的凡客也已经将部分订单交给孟加拉国的代工厂进行生产。
这表明我国制造业在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发展中国家分工的争夺战已经开始。
【篇二:制造强国系列综合报告3】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二○一五年一月一、前言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也是制造业强大的主要标志,没有高水平的质量,不可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纵观世界实体经济,质量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制造实力的综合反映,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内核。
加快提升我国制造质量,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支撑消费升级的需要,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质量取得长足发展,产品及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质量基础建设逐步加强,一批产业、企业和产品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仍然滞后于制造业规模的增长,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质量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不优,世界知名品牌匮乏,制造业产品的假冒伪劣现象严重。
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因素,必须把质量提升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制造质量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提升制造质量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统筹规划、综合实施、标本兼治、整体推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制造强国战略任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竞争为核心,以品牌创建为载体,以强化管理为手段,夯实基础,突破重点,系统创新,增强素质,通过质量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作为国家重大咨询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组成部分,本课题系统论述了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现状,借鉴主要工业国家质量发展经验并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了到2025年我国建设制造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和战略建议。
二、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一)促进转型发展质量是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
后发经济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往往经历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利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禀赋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以低成本实现数量增长,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在第二阶段,贸易扩大和财富增长将导致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单纯依靠资源禀赋的数量增长已难以为继。
贸易伙伴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本国消费能力的增强也要求更高的质量水平,高质量将成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素。
因此,在两个阶段中,如果不能合理地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会转入停滞甚至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