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_李志晓

合集下载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便 , 产规 模大 小灵 活 , 生 该法 生 产 的油 茶 籽油 较 好保
6 Y一10型液压 榨 油机 : 南 汝 阳液 压 机 械有 Y 9 河 限公 司 ;Y 25型螺 旋式 榨油 机 : 江磐 峰 机械 制 6 L一 7 浙 造有 限公 司 ;get 80 A in 9N气 相色谱仪 、gl t 7 5 l 6 A in 9 B e 5 液质 联用 仪 : 国 安 捷 伦 科 技 公 司 ; 效 液 相 色 谱 美 高
合作项 目(0 0 Y 1 2 1S 0 )
收 稿 日期 :0 1—1 0 21 2— 8 者简介 : 王亚萍 , ,9 8年 出生 , 理研究员 , 济林产 品加 女 17 助 经 工利 用
究对 比不 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 品质及功能性 成分 的
影响 , 为油茶 籽油 的合理加 工提 供科学依据 。
l 材 料 与 方法
1 1 试 验材料 .
14 指 标测 定方 法 .
酸 值 : 照 G / 50 20 _ 。 参 B T53 - 054 J 过 氧化值 : 照 G / 09 3—2 0 J 参 B T50 .7 035。 色值 : 罗维朋 比色 法测定 。 用 脂 肪酸 : 相 色 谱 法 。色 谱 条 件 : 谱 柱 H 气 色 P—
I N WA 0m X . 2 1 . . 0 2 z N O X 3 3 i id , . 5 t 0 T m m。进 样 口
油茶 籽 : 自浙 江省 建德 市 霞雾 农 业 开 发 中心 采 油 茶基地 充分成 熟 的普通 油茶 籽 。
基 金 项 目 :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0 9 A 1 0 ) 中 央 级 公 益 性 国家 20 B DB 9 , B 科研 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资金 ( IF 15 , 院 R S6 4 ) 省

茶叶籽油精炼工艺条件对其质量指标的影响

茶叶籽油精炼工艺条件对其质量指标的影响

茶叶籽油精炼工艺条件对其质量指标的影响陈琳1卢红伶1胡文君1郑寨生2王少军3储开江3沈国新1裘晓云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1,杭州310021;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金华321017;嵊州市农林局3,嵊州312400)摘要茶叶籽油是一种新资源木本食用油,含有角鲨烯等丰富的活性功能物质。

茶叶籽毛油含有一定的非甘油酯和强烈的苦涩味物质,经过精炼后才能成为食用油。

本文研究了精炼5个工序工艺对茶叶籽油理化指标的影响,提出了一套茶叶籽油精炼加工技术。

结果表明,精炼各工序的最优工艺为脱胶75℃,加水量为含胶量的3倍;脱酸70℃,用碱量为超理论计算量20%;脱色100℃,脱色剂为油量2%的活性白土和1%的活性炭混合物;脱臭180℃,脱臭时间1.5 h;脱蜡温度4℃。

新工艺可有效地去除茶叶籽油中的不良成分和苦涩味,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籽毛油的角鲨烯等活性成分,主要理化指标符合国家食用油质量标准和代表性木本油油茶籽油标准(GB/T 11765)。

关键词茶叶籽油; 精炼工序; 工艺参数; 理化性状;活性营养中图分类号:TS2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Effects of refining-parameters on the 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tea seed oil (Camellia sinensis O. Ktze)Lin Chen1, Hongling Lu1, Wenjun Hu1, Zhaisheng Zheng2, Shaojun Wang3, Kaijiang Chu3, GuoxinShen1, Xiaoyun Qiu1 *(1Se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310021, Zhejiang Province;2Jinhu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nhua321017,Zhejiang Province;3Zhejiang Shenzhou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Bureau, Shenzhou312400, Zhejiang Province)Abstract:Camellia sinensis tea seed oil is a new source of edible woody oils, which contains rich of bioactive functional components such as squalene. However, a specific refining process is required because the crude oil contains high-levels of non-glycerides and strong bitter taste substances. In present study, the effects of refining-parameters on the 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oil were studied and produced a set of proper combination refining-parameter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refining-parameters of each process is degumming at 75℃added an amount of 3 times warm water of the content of phospholipids; deacidification at 70℃added an amount of 20% increased alkali of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decolorizing at 100℃using 2% active white clay and 1% activated carbon as decoloring agent; deodorization at 180℃with a 1.5 h deodorization-time, and dewaxing at 4℃. The optimized refining process could remove as much the undesirable and bitter taste materials, and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fined final product meets entirely to the industrial standard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s Specification for edible oil and C. oleifera Abel seed oil (GB11765), a representativewoody oil.Keywords: C. oleifera Abel seed oil,Refining process,Processing parameters,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Bioactive components茶叶籽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O.Ktze)的种子,长期以来一直被废弃。

不同加工方式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品质的影响

不同加工方式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品质的影响

目前 工业 上 茶油 主 要 采用 压 榨 法 和 溶 剂 浸 提 法 制 油 。2种 制油 方 法 均 存 在 着 一 定 不 足 。压 榨 法 处 理 量小 、 油 率 低 、 油颜 色 、 炼 复 杂 。溶 剂 浸 提 提 茶 精 法 处理 量 大 , 有 机溶 剂存 在 安 全 隐 患 、 但 茶油 缺 乏 清
表 明 , 油茶 中 , 江红花 油茶 的种 仁含 油 率 ( 0 7 ) 干籽含 油率 ( 7 2 ) 高 , 果含 油率仅 次 于 小果 4种 浙 6 .% 和 3 .% 最 鲜
油 茶 。从 经济 角度 考虑 , 江红 花 油茶 最具发展 前 景 。 然后 以浙 江红花 油茶为材 料 , 究 了 C 临界 萃取 、 浙 研 O 超

要求 , 导致制油成本增高 - 。C 8 O 超临界萃取得油 ]
率高 , 杂质 含量 低 , 色泽 浅 , 省 去过 滤 、 胶 、 酸 、 可 脱 脱 脱 色 、 臭 等 一 系列 精 炼 工 序 , 耗 能 较 大 , 本 较 脱 但 成
高 。而采用低温冷榨工 艺, 以避免高温处理 导 j 可
低于 C 2 O 超临界萃取法, 二者油脂氧化稳定性也显著好 于后者。维生素 E含量: O 超临界萃取 法 >溶剂萃 C
取 法 >低 温冷 榨 法。
关 键词 浙 江红花 油茶
中图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号 : S 2 . T 25 1
脂肪酸
经 济性状
超 临界 萃取
低 温冷榨
氧 化稳 定性
文献标 识 码 : A
低 温冷 榨 、 溶剂 萃取 3种 不 同的加 工方 式对 其 油 脂提 取 率 、 酸价 、 氧化 值 、 价 、 过 碘 色泽、 皂化 值 、 明度 、 生 透 维

茶籽油生产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比较

茶籽油生产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比较

茶籽油生产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比较茶籽油,作为一种优质的食用油,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

其生产工艺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传统工艺和新工艺各有特点。

传统的茶籽油生产工艺,往往依赖于手工操作和经验传承。

首先是采摘成熟的油茶果,这通常需要在特定的季节进行。

采摘回来的油茶果要经过晾晒,让其果壳自然裂开,以便取出里面的油茶籽。

接下来就是去壳的环节,一般通过手工或者简单的机械工具去除果壳,留下油茶籽。

在压榨之前,油茶籽还需要进行烘炒。

烘炒的火候和时间全凭师傅的经验掌控,这一步对于最终茶籽油的香味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压榨方式多采用物理压榨,常见的有水压机和木榨机。

水压机通过施加巨大的压力将油茶籽中的油脂挤压出来,而木榨机则依靠人力或者畜力驱动,虽然效率不高,但榨出的油有着独特的风味。

传统工艺的优点显而易见。

由于整个过程相对简单、自然,没有过多的化学处理,所以保留了茶籽油的天然风味和营养成分。

而且,传统工艺往往在当地小规模生产,能够更好地适应本地的原料特点和市场需求。

然而,传统工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而且,由于手工操作较多,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比之下,新工艺在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现代的茶籽油生产通常会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自动化采摘和去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预处理环节,会运用更精准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确保油茶籽的品质稳定。

压榨环节,除了传统的物理压榨,还引入了化学浸出法。

化学浸出法能够更充分地提取油茶籽中的油脂,提高出油率。

但这一方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化学溶剂的使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残留,影响油的品质和安全性。

为了提高茶籽油的品质,新工艺还增加了精炼的步骤。

通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一系列处理,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和不良成分,使茶籽油更加纯净、稳定。

但精炼过程也可能会导致一些营养成分的流失。

在质量检测方面,新工艺依靠先进的仪器和检测方法,能够对茶籽油的各项指标进行精确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消费者的需求。

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与控制技术分析

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与控制技术分析

I FOOD INDUSTRY I 109FOOD INDUSTRY I THEORY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与控制技术分析文 唐后乐 马骥邵阳学院茶籽油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如果不严格优化具体的操作流程,非常有可能产生苯并(a )芘。

因此,要想减少此成分的产生,需要加强对多种精炼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油茶籽油作为当前世界上,最为优良的重要食用植物油,其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说,中国的粮油学会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油茶籽油的生产流程,降低苯并(a )芘的含量。

由于油茶籽油苯并(a )芘超标,并不是油茶籽油本身固有的,更不是制油工艺中所存在的固有缺陷,通常情况下如果应用浸出法对油茶籽油生产,并不会导致油脂中苯并(a )芘超标。

要想在新时期,加强对苯并(a )芘含量的控制,需要积极应用正确的精炼方法。

现如今,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对食用苯并(a )芘超标油会不会出现癌症这个问题加强了重视。

我国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专家认为,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不用担心,如果食用了苯并(a )芘超标这类食用油会引发癌症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苯并(a )芘致癌的两个前提,就是要足够量和足够长的时间。

其次,苯并(a )芘在人体中的代谢速度比较快,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出现累积这种情况。

三、导致苯并(a)芘的产生因素由于苯并(a )芘是一种多环芳烃类,属于环境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的整体分布比较广泛,在大气、水以及土壤等环境中都有存在。

研究发现,油脂中出现苯并(a )芘的因素非常复杂,一般在原料到加工的各环节都为了保证油茶籽油生产和加工的安全性,对其中的苯并(a )芘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了油茶籽油的高质量生产。

相关的研究发现,如果在精炼工序中出现了问题,会增加油茶籽油中苯并(a )芘的含量,影响油茶籽油食用的安全性。

因此,要加强对不同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降低油茶籽油中苯并(a )芘的含量。

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copherols,polyphenols and squalene) ,and scavenging activities on DPPH and ABTS free radicals of
peanut oil were comparatively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of the color and peroxide value
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Functional Food,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
Jiangsu,China; 3.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
和多酚含 量 最 高,分 别 为 ( 124. 57 ± 0. 03 ) mg / kg、( 206. 61 ± 3. 24 ) mg / kg、( 44. 27 ± 2. 60 )
mgGAE / kg; 冷榨花生油中角鲨烯含量最高,为( 477. 20 ± 10. 31) mg / kg; 热榨花生油清除 DPPH 自
由基和 ABTS 自由基能力最强,抗氧化性最好。
关键词: 制油工艺; 花生油; 微量活性成分; 抗氧化性
中图分类号: TS221; TS22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7969( 2019) 09 - 0021 - 06
Impact of extraction process on quality of peanut oil
spectively,while its acid value ( ( 0. 66 ± 0. 05) mgKOH / g) ,oxidative stability index ( ( 3. 95 ± 0. 11)

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史景霞(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2)摘 要:为研究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热榨法、冷榨法、水酶法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4种制油工艺制备油茶籽油,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微量成分、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与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接近,其中水酶法制备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8.83 mg·kg-1、2 686.77 mg·kg-1,同时水酶法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本研究为不同工艺制备油茶籽油的品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油茶籽油;脂肪酸;活性成分;抗氧化The Effect of Different Oil Making Processes on the Quality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SHI Jingxia(Yihai Kerry Arawana Holdings Co., Ltd., Shanghai 200122,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oil production processes on the quality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four oil production processes were used to prepare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processed extraction, heating-crushing extraction, aqueous enzyme extraction, and supercritical CO2 fluid extracti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trace component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prepared by different methods was similar. The total tocopherols and total sterols in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prepared by aqueous enzymatic method were 258.83 mg·kg-1 and 2 686.77 mg·kg-1,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aqueous enzymatic method also had good antioxidant ability.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quality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prepared by different processes.Keywords: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fatty acids; active ingredients; antioxidant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经济价值高,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1]。

茶籽油生产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比较

茶籽油生产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比较

茶籽油生产冷萃新工艺油茶籽油的生产一般有冷榨工艺、热榨工艺、热浸工艺,以及这些工艺形成的组合工艺。

现行的这些工艺各自存在一些较难克服的问题。

广州泰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创新的冷萃工艺,应用于油茶籽油的生产,具有质量优、成本低、效率高、适应性强、便于综合利用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一、冷榨工艺:利用外力加压,强力将油静态压出。

冷榨工艺包括土法压榨(楔榨)、液压压榨。

土法压榨因人力劳动强度大,已被淘汰,目前仅在交通、能源落后的偏远地区尚有少量使用。

茶籽产区的农村广为采用液压榨油工艺,该工艺所获得的毛茶油杂质少,色泽浅,是现今茶籽产区作坊式分散加工的主流工艺。

液压榨油机有立式和卧式两种结构,实际生产中以卧式液压榨油机居多。

存在问题:1、经过蒸炒的油容易氧化(用蒸汽蒸坯时温度达110℃- 120℃);2、靠外力静态压榨,出油率低;3、加工周期长,产能受限制;4、杂质多,精炼损失大。

二、热榨工艺:采用螺旋榨油机,利用高速转动螺旋杆进行施压进行动态压榨。

存在问题1、在动态挤油过程中,压榨机螺旋杆与物料强力摩擦,油料在榨膛内的瞬间压榨温度较高(榨膛内温度可达150-200度),破坏油和饼粕的品质;2、出油杂质较多;3、需要相当的添加物(如茶籽壳、稻草)辅助压榨出油,降低产能;4、色泽较深并产生难闻气味,须经精制脱除;5、出油率虽高于冷榨法,但仍有20%以上的油残留在渣饼中;6、由于以上原因,精炼时油的损耗增大,成品油率会下降。

三、热浸工艺:利用极性低的液体(常压下)溶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平转式浸淋,将油溶出,然后回收溶剂,得到毛油。

存在问题1、必须通过高温才能脱除残留溶剂(达到标准);2、由于油茶籽属于高含油率的油料,粉碎后待淋浸提取的油茶籽物料层黏度极大,实施淋浸时溶剂不能与物料充分接触并顺利通过,必须添加相当数量的茶籽壳、稻草等辅助物质使料层变得疏松,才能使浸淋过程顺利进行。

这样既降低提油的产能,又对后续提取料渣中的茶皂素带来不良影响。

压榨条件对油茶籽毛油挥发性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压榨条件对油茶籽毛油挥发性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压榨条件对油茶籽毛油挥发性成分及品质的影响罗凡;郭少海;费学谦;姚小华;王亚萍;叶晓飞【摘要】为了探讨压榨前处理条件对油茶籽出油率的影响,以及压榨毛油中理化指标在不同压榨条件中的形成规律等问题,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含水率、烘烤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下压榨油茶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压榨原料的含壳率为20%,含水率4%~5%时,原料在入榨前130℃烘烤1h后进行一次性螺旋压榨,低温离心过滤后生产的茶油挥发性成分最丰富,营养物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茶油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包括正辛醛、壬醛、糠醛、正己醇、庚醛、正庚醇、正辛醇、苯乙醛、反式-2-癸烯醛等,构成了压榨茶油的基本风味组成.研究还发现温度是挥发性物质和营养成分浓度变化的敏感因素,在茶油加工过程中一定的温度对挥发性成分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温往往对营养成分的保留不利.【期刊名称】《中国粮油学报》【年(卷),期】2015(030)004【总页数】6页(P61-66)【关键词】油茶籽油;压榨;温度;营养;挥发性成分【作者】罗凡;郭少海;费学谦;姚小华;王亚萍;叶晓飞【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富阳311400;江西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玉山334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7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之一,其脂肪酸组成和保健功能与橄榄油相似。

在国际市场上,橄榄油美好的气味、滋味被认为是其重要的优点,而茶油产品的挥发性特征却略有欠缺。

近年来,油脂的特征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油脂的挥发成分主要与栽培品种、气候、土壤质量和果实的成熟周期有关[1]。

新鲜的油茶籽油特征气味的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来自油茶果。

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油茶籽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油料作物,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油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包括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

然而,由于油茶籽在加工过程中易受到氧化、水解等因素的影响,其油质稳定性较低,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和开发利用。

因此,本研究将探索油茶籽油精炼工艺,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品质,增强其应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油茶籽油的深加工和利用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促进油茶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壮大。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索油茶籽油精炼工艺,以改善其品质和稳定性,提高其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研究内容包括:1.油茶籽油品质分析和评价:对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营养成分、氧化稳定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加工目标和改进方向。

2.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研究:以油茶籽油为原料,采用不同的精炼工艺,包括酸碱催化、溶剂萃取、膜分离等方法,优化精炼参数,比较不同工艺的优缺点和对油质的影响。

3.油茶籽油品质改善和提升:通过对油茶籽油精炼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探索提高油质稳定性和营养成分的方法,比较不同工艺的效果和成本,提出优化方案。

4.油茶籽油应用研究:对油茶籽油进行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探索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试验和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为:1.油茶籽油品质分析和评价:收集油茶籽油样品,对其理化指标、营养成分、氧化稳定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加工目标和改进方向。

2.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研究:采用不同的精炼工艺,包括酸碱催化、溶剂萃取、膜分离等方法,进行实验室试验,对不同工艺下的油质、经济性能等进行评估。

3.油茶籽油品质改善和提升:根据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的试验结果和分析,优化和改进工艺,比较不同工艺的效果和成本,提出优化方案。

4.油茶籽油应用研究:对油茶籽油进行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探索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提高其市场价值和竞争力。

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刘存存;姚小华;方学智;张慧敏;李宝才;王亚萍;王开良【摘要】对油茶籽油毛油、碱炼油、脱色油、脱臭油、精炼油的理化性质及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3道工序对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以及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总酚、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油酸值最高,为0.67 mgKOH/g;精炼油酸值最低,为0.32 mgKOH/g.毛油过氧化值最高,为4.83 mmol/kg;脱臭油过氧化值最低,为1.36 mmol/kg.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含量以毛油中最高,分别为908.75、21.60、102.31 mg/kg,且角鲨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油茶籽油(P<0.05).总酚、β-胡萝卜素含量以精炼油中最低,分别为21.750、0.130 mg/kg.脱色和脱臭两道工序是影响油茶籽油品质的重要环节.【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8)006【总页数】4页(P100-102,112)【关键词】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加工工序【作者】刘存存;姚小华;方学智;张慧敏;李宝才;王亚萍;王开良【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广州510515;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4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素有“东方橄榄油”、“长寿油”之美誉,与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油橄榄(Olea europaea)、椰子(Cocos nucifera L.)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1]。

不同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不同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不同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聂明;杨水平;姚小华;方学智;王亚萍【期刊名称】《林业科学研究》【年(卷),期】2010(023)002【摘要】研究了CO_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过氧化值最高,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以超临界萃取茶油最高,而总磷含量以低温压榨油最高,且与超临界萃取油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总页数】5页(P165-169)【作者】聂明;杨水平;姚小华;方学智;王亚萍【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9.8【相关文献】1.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J], 刘存存;姚小华;方学智;张慧敏;李宝才;王亚萍;王开良2.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 [J], 邓龙;邓泽元;胡蒋宁;李静;范亚苇3.不同干燥方式对山桐子油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微量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J], 田潇潇; 王羚; 方学智; 杜孟浩4.不同预处理方式对青稞麸皮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J], 张倩芳;李敏;栗红瑜;孟晶岩5.不同预处理方式对青稞麸皮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J], 张倩芳;李敏;栗红瑜;孟晶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程低温精制工艺对油茶籽油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全程低温精制工艺对油茶籽油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地去 除油茶籽 油 中的不 良成分 、 产 品质量 完全 符合 国 家质 量标 准 ( G B l 1 7 6 5 _2 0 0 3 ) , 而且 能 最 大程 度 地保 留
油茶籽油中的活性营养成分。与传统的高温精炼工艺相 比, 低温精炼油中的 甾醇、 角鲨烯、 维生素 E和 维生素
D 的保 留率分 别提 高 了 5 9 . 2 %、 5 4 . 3 %、 5 6 . 2 %和 6 7 . 8 %。
2 0 1 3年 1 0月
中国粮油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C e r e a l s a n d Oi l s As s o c i a t i o n
Vo 1 . 28, No .1 0
0c t . 2 01 3

定 的不 良影 响 , 而 且 初 榨 油 茶 籽 油 存 在 山茶 特 有
高档食用油 , 主要原 因有 3个 : 一是其 油脂 的脂 肪酸组 成 和甘油酯 构型有益 于人 体健康 。油茶籽油 的单不饱 和脂肪酸含 量高 , 饱 和脂 肪酸含量 较低 , 而且其 亚油 酸
的浓重 气 味 , 不适 合 大众 口味 , 需要 通 过精 炼 去 除 这 些成分 。 目前 , 生 产 上 尚 没有 特 用 的 油 茶籽 油 加 工 工艺 , 其 精炼 基 本上 套 用 普 通 食 用 油 ( 如油 菜 籽 油 )
第2 8卷第 1 O期
全 程 低 温精 制 工 艺 对 油 茶 籽 油 主要 活性 成 分 的影 响
魏 佳 孙 华 陈小龙 裘 晓云 姚 陆 松 胡 荣斌 张 红。 沈 国新
( 浙江 省农 业科 学 院蚕桑研 究所 , 杭州 3 1 0 0 2 1 ) ( 美 国德克 萨斯 理工 大学 生物 系 , 拉 伯克 , 美国 7 9 4 0 1 )

油脂精制工艺对无色茶油制备过程中色泽的影响

油脂精制工艺对无色茶油制备过程中色泽的影响
Ke y wo r ds :c o l or l e s s t e a— s e e d oi l ;r e f i n e;c ol or
油茶籽 是我 国南方 地 区特 有 的 木 本 油料 品种 ,
工序, 因为 磷 脂 是 影 响油 脂 色 泽 的 主 要 因素 之 一 。
Abs t r a c t :I n f l ue nc e of o i l r e f i n i ng t e c hno l o gy o n t he c ol or a nd q u a l i t y d ur i n g t he pr e pa r a t i on
胶工 艺效 果 较好 , 脱 胶 后茶 油 品质 高 , 得 率高 。张 卫 国等 【 _ 3 ] 采用 新 型磷 脂 酶 L e c i t a s e Ul t r a对 茶 油进 行 脱 胶 实验 , 结 果表 明此 酶对 茶 籽 毛 油 中磷 脂 脱 除 效 果 明显 。孙 志芳[ 4 ] 的研 究 中采用 了水 法 、 酸法 、 超 级
摘 要 : 简述 了无 色茶 油制备 的过 程 中各精 制 工 艺对 于茶油 品质 和 色泽 的影响 , 以期 为化 妆 品
和 医药用无 色茶 油的 工业化 生产提 供 一定 的参 考 。
关键 词 : 无 色茶 油 ; 精制 ; 色泽 中图分类 号 : TS 2 2 1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5 0 2 6 ( 2 0 1 7 ) 0 1 —0 1 3—0 2
响。
应用 物理 、 化学、 酶法 等方法 脱 除毛 油 中的磷 脂 以及 与磷 脂结 合 的金 属及 杂质 。在 茶油 的制 备 中一般 采 用水 化脱 胶 和酶法 脱胶 。 钟海 雁 等[ 2 研究 了 6种水 化 脱胶 工艺 并且 对 脱 胶效 果进 行 比较 , 结果 表 明 常规 水 化 脱 胶 和 湿 法 脱

不同精炼程度油茶籽油储藏品质变化研究

不同精炼程度油茶籽油储藏品质变化研究
2 0 1 5年 3月
中国粮油学报
J o u na r l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C e r e a l s a n d Oi l s As s o c i a t i o n
Vo 1 . 3 0, No . 3 Ma r . 2 01 5
第3 0卷第 3 期
不 同精 炼 程 度 油 茶 籽 油储 藏 品质 变 化 研 究
石 晓丽 , 王亚 萍 姚小华 仲 山民 费学谦 任 国平 ,
( 中国林 业科 学研 究 院亚 热带林 业 研究 所 , 富阳 ( 浙 江农 林 大学农 业 与食 品科 学学 院 , 临安 摘 要 3 1 1 4 0 0 ) 3 1 1 3 0 0 )
l 材料 与方 法
1 . 1 材料
油酸含量高于 8 0 % 2 J , 尤其含有人体必需而又不能
合 成 的亚 麻 酸 , 还 富含 V E、 山茶 苷 、 角鲨 烯 、 B一谷 甾 醇 等 生理 活性 物 质 , 具 极 高 的营 养 价 值 , 是纯 天然、 优质 、 绿 色食 用油 。 毛油 中含 有 机 械杂 质 、 醛 酮 等 对 人 体 有 害 的 物 质L 3 j 。 国家标 准 中规定 毛 油必 须 经 过 精炼 加 工 处 理 后 才 能食 用 , 但 是 研 究 表 明 复 杂 的精 炼 过 程 会 加 剧 破 坏 茶油 生理 活性 物 质 J 。油 脂 在 储 藏过 程 中生 物
1 . 3 方法
活性物质 、 营养成分 和固有 香味等会 随着 时间的延
长而 有不 同程 度 的破 坏 。
试 验采 用 同一 批 油茶 籽 压 榨 制取 的 4种 不 同精
炼 程度 油 样 ( 表 1 ) , 将 油 样 储 藏在 1 0 0 0碱炼油 、 精炼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刘存存;方学智;姚小华;王亚萍;王开良;李宝才【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1(036)002【摘要】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冬化4道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中的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道加工工序中,脱臭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最大.分别损失了52.1%、34.5%、55.4%,而相应脱臭馏出物中3种活性物质含量最高,分别为750.90、2 463.58、8 887.47 mg/kg;脱色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次之,分别损失了11.5%、9.5%、8.5%.脱色和脱臭是影响油茶籽油中活性物质含量的重要环节,碱炼和冬化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有很大的影响.【总页数】4页(P36-39)【作者】刘存存;方学智;姚小华;王亚萍;王开良;李宝才【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6500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6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4.6;TS201.4【相关文献】1.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变化研究 [J], 鲁大伟;胡胜甜;周恒;吴计划;王芬2.玉米油中主要营养因子在精炼与储存过程中的变化 [J], 陈历水;房子舒;安骏;周学晋;王冶;曹玉平3.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性的变化 [J], 李志晓;金青哲;叶小飞;王照飞;夏小明;王兴国4.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 [J], 郭华;何伟;周建平;刘东敏5.油茶籽油甾醇存在形态及其在精炼和贮藏过程中动态变化分析 [J], 贾文聪;方恩华;吴易峰;徐敦明;王晓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生产工艺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不同生产工艺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不同生产工艺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张智敏;吴苏喜;蔡晖;周万猛
【期刊名称】《中国油脂》
【年(卷),期】2012(037)008
【摘要】研究了压榨、浸出和水酶法3种制油工艺和不同精炼工序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工艺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无需精炼即可使其苯并(a)芘含量达到安全要求;导致传统热榨制油工艺中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在油茶籽油精炼工艺中,碱炼工序会促进苯并(a)芘含量大量增加,脱臭工序也会造成苯并(a)芘一定程度地增加,而脱色、冬化工序可以降低油茶籽油中的苯并(a)芘,最终使其达到安全范围内.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张智敏;吴苏喜;蔡晖;周万猛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长沙410114;湖南省文源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南常德415700;湖北华怡木本油脂有限公司,湖北宜昌443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24;TS207.5
【相关文献】
1.不同工序油茶籽油中苯并(α)芘含量的变化 [J], 袁毅
2.原料预处理对油茶籽油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J], 王飞;郭咪咪;王瑛瑶;刘兵戈;汪
学德;何少卿
3.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植物油中苯并(a)芘含量测定的影响 [J], 邹燕娣;熊巍林;金瑚;张谦益;李敏利
4.不同油脂对油炸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J], 郑艺;金晨憬;何计国
5.不同油茶籽油提取工艺中苯并(α)芘形成的溯源 [J], 肖苏尧;车科;陈雪香;黄奕诚;苗建银;管晓盛;庄雪影;曹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采收方式对油茶油脂含量的影响

不同采收方式对油茶油脂含量的影响

不同采收方式对油茶油脂含量的影响高伟;何小三;孙颖;占志勇;黄建建;雷小林【摘要】为给省力化采收油茶果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当前油茶省力化采收的经营管理思路,采用人工采收和自然落果到油茶采集器上采收2种采收方式,对4种赣无系列油茶进行采收,研究其对油茶籽含油率及茶油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影响及2种采收方式与茶油脂肪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采集器采收所获得的油茶籽含油率较人工采收要高出0.560~2.778个百分点.油茶籽含油率与采收方式、品种具有显著相关性,其相关性分别达到0.905和0.706,与样地的相关性不显著.采收方式与饱和脂肪酸含量之间无相关性,而与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59和0.116;与α-亚麻酸不具有相关性.【期刊名称】《经济林研究》【年(卷),期】2013(031)004【总页数】5页(P177-181)【关键词】油茶籽;采收方式;脂肪酸组成;含油率【作者】高伟;何小三;孙颖;占志勇;黄建建;雷小林【作者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33;S794.4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1]。

全国现有油茶林面积达3×106 hm2,目前栽培面积仍在扩大[2-4]。

随着油茶产业的发展,通过推广良种和提高经营水平,油茶果产量在不断地增长,而油茶果的最佳采摘期仅为10~15 d,如何在这段时间内把油茶果采摘完毕,是目前摆在油茶企业、大户、林农面前的难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比较短缺,到处出现请工难、用工难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难题只有寻求省力化的采摘方式。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王志贤;赵洲桥;孙乐;张海龙;齐玉堂;张维农;汪有军;杨波
【期刊名称】《粮食与食品工业》
【年(卷),期】2024(31)1
【摘要】以新鲜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自然晾晒、快速烘干和慢速烘干三种处理方式对油茶籽品质(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等)和油茶籽油品质(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甾醇、生育酚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慢速烘干处理油茶籽含油率(33.3%)和油茶籽油得率(22.4%)最高,自然晾晒处理的油茶籽油酸价(0.56 mg KOH/g)最小、总生育酚含量最高(215.22 mg/kg),快速烘干处理的油茶籽油总甾醇含量(420.88 mg/100 g)最高,上述结果为油茶籽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总页数】5页(P1-5)
【作者】王志贤;赵洲桥;孙乐;张海龙;齐玉堂;张维农;汪有军;杨波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无锡中粮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油脂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武汉明乔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
【相关文献】
1.两种不同干燥方式对不同预处理方式的脱盐鸭蛋清品质的影响
2.油茶果采收及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3.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4.不同干燥
方式对核桃仁及核桃油理化品质的影响5.不同干燥方式对压榨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07-07;修回日期:2014-12-24基金项目:国家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13006)作者简介:李志晓(1988),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E-mail )a476438069@163.com 。

通信作者:金青哲,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jqzwuxi @163.com 。

油脂安全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李志晓1,金青哲1,叶小飞2,黄健花1,刘睿杰1,王兴国1(1.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2.江西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江西上饶334700)摘要: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ħ)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 )最低(0.51mg /g ),过氧化值最高(5.89mmol /kg ),氧化稳定指数最低(0.77h );130ħ热榨油茶籽油中多酚、角鲨烯和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5、151.89、3297.26mg /kg ;浸出油茶籽油中β-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0.33、524.90mg /kg ;水酶法油茶籽油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最低,抗氧化性最差。

关键词:制油工艺;油茶籽油;微量营养成分;抗氧化性中图分类号:TS224;TS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7969(2015)04-0047-05Impact of extraction process on quality of oil -tea camellia seed oilLI Zhixiao 1,JIN Qingzhe 1,YE Xiaofei 2,HUANG Jianhua 1,LIU Ruijie 1,WANG Xingguo 1(1.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Jiangsu ,China ;2.Jiangxi Chunyuan Green Food Co.,Ltd.,Shangrao 334700,Jiangxi ,China )Abstract :With shelled oil -tea camellia seed as raw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four kinds of extraction processes (cold pressing ,solvent extraction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hot pressing at 100ħand 130ħ)on acid value ,peroxide value ,oxidative stability index ,fatty acid composition ,trace nutrients and scavenging activity on DPPH free radical of oil -tea camellia seed oil were comparatively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id value of oil -tea camellia seed oil extracted by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process was the lowest (0.51mgKOH /g ),while its peroxide value was the highest (5.89mmol /kg )and its oxidative stability index was the smallest (0.77h );the contents of polyphenols ,squalene and to-tal sterols in oil -tea camellia seed oil extracted by hot pressing (130ħ)process were the highest (25.5,151.89,3297.26mg /kg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contents of β-carotene and tocopherols in oil -tea camellia seed oil extracted by solvent extraction process were the highest (10.33,524.90mg /kg ,respectively );the scavenging activity on DPPH free radical of oil -tea camellia seed oil extracted by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process was the lowest ,which exhibited the weakest antioxidant activity.Key words :extraction process ;oil -tea camellia seed oil ;trace nutrient ;antioxidant activity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十分类似,素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1]。

油茶籽油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长期食用可以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

制取油茶籽油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压榨法、浸出法[2]和水酶法等。

压榨法分为热榨法和冷榨法。

冷榨法能更好地保存油中的营养成分及天然风味。

尹先益等[3]通过微波技术辅助冷榨工艺制取油茶籽油,提高了油茶籽油的品质,避免过氧化值增高。

而热榨法是油料经过高温蒸炒工序后再进行压榨制取毛油的工艺。

Lee等[4]将芝麻放置于213 247ħ下加热不同时间,然后榨取芝麻油,测得芝麻油中芝麻酚等活性物质含量升高,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强。

浸出法是采用萃取的方法,将油茶籽中油脂溶解在有机试剂中,再从液相中将油脂萃取出来,但是这样生产出来的毛油没有油茶籽油特有的香味[5]。

水酶法是近年来研究利用的一种新的制油工艺,在机械破碎的基础上,采用能够降解植物油料细胞的酶或对脂蛋白、脂多糖等有降解作用的酶作用于油料,使得油脂易于释放出来[6-7]。

本文采用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制取油茶籽油,研究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籽油的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1.1.1原料与试剂油茶籽:2013年7月从浙江天台山康能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采集。

无水乙醇、无水甲醇、乙酸乙酯、正己烷、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三氟化硼、无水乙醚、酚酞、冰乙酸、碘化钾、硫代硫酸钠、异辛烷、可溶性淀粉、抗坏血酸、福林酚试剂、焦性没食子酸等,均为分析纯;正己烷(色谱纯),美国J&K化学公司;生育酚混合标准品(含有α、β、γ、δ4种类型,含量95%),瑞士Roche公司;α-胆甾烷醇标准品,美国Sigma公司;BSTFA+ TMCS(99ʒ1)硅烷化试剂,美国Sigma公司;β-胡萝卜素标准品,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纯氮气、高纯氢气、高纯氦气,纯度均为99.999%;DPPH。

1.1.2仪器与设备CA-59-G螺旋榨油机(德国);HH-4数显恒温水浴锅;XW-80A旋涡混合仪;JJ-1B强力恒速电动搅拌器;申科旋转蒸发仪;SHB-3循环水真空泵;Anke TGL-16G台式离心机;AR2140电子分析天平;KH7200DB数控超声波清洗器;UV-2100分光光度计,Unico公司;Diol-SPE二乙醇基固相萃取小柱(500mg,6mL),美国赛芬公司;Rancimat 743氧化稳定仪,瑞士Rancimat公司;Waters1525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Agilent7820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Trace GC Ultra气相色谱仪、ISQ质谱检测仪,美国Thermo公司。

1.2实验方法1.2.1油茶籽油的制备(1)冷榨法:取一定量油茶籽样品筛选去壳后,螺旋压榨,静置过滤,得到冷榨油样。

(2)浸出法:取一定量油茶籽样品去壳、粉碎后,加入正己烷在常温下用恒速电动搅拌器萃取5 h,静置过滤,旋转蒸发后得到浸出油样。

(3)水酶法:参考孙红等[8]的方法,油茶籽的粉碎度80目,料液比1ʒ7,Alcalase2.4L蛋白酶添加量2%,在61.5ħ、pH9.4条件下酶解4h,制得水酶油样。

(4)热榨法:取一定量油茶籽样品去壳后,分别置于100ħ和130ħ烘箱中15min,螺旋压榨,静置过滤,分别得到100ħ热榨油样和130ħ热榨油样。

1.2.2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参照GB/T17376—2008将油茶籽油甲酯化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气相色谱条件:TR-TRACE FAME柱(60mˑ2.5mmˑ2.5μm);升温程序60ħ保持3min,以5ħ/min升温至175ħ保持15min,再以2ħ/min升温至220ħ保持10min;分流比100ʒ1;检测器、进样口温度220ħ;进样量1μL。

1.2.3酸值、过氧化值及氧化稳定指数(OSI)的测定酸值:参照GB/T5530—2005;过氧化值:参照GB/T5538—2005;OSI参照GB/T21121—2007,用Rancimat743氧化稳定仪测定。

1.2.4生育酚含量的测定采用HPLC测定[9]。

称取约1.0g油样,精确至0.001g,置于10mL棕色容量瓶中,加入正己烷超声溶解定容后,过0.22μm有机膜,取20μL 进样。

HPLC条件:Sehperisorb Silica柱(25cmˑ4.6 mmˑ5μm),流动相为V(正己烷)ʒV(异丙醇)= 98ʒ2,流速1mL/min,柱温25ħ,检测波长295nm。

同时配制1mg/mL混合生育酚标准品的正己烷溶液,用外标法测定油样中生育酚含量。

1.2.5植物甾醇和角鲨烯含量的测定参照朱晋萱等[10]的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

称取200 300mg油样,1mg/mLα-胆甾烷醇正己烷溶液作为内标添加0.5mL,皂化处理后用正己烷提取3次、氮气吹干后,加入BSTFA+ TMCS(99ʒ1)硅烷化试剂200μL,置于70ħ水浴锅中水浴30min,过0.22μm有机膜,待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