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办学方针上,朱先生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在朱先生的主持下,中国 文学系制定了用新的观点研究旧时代文学、开创新时代文学的办系方 向。朱先生自己不论在古典文学、新文学以及文学批评、语文教学等 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1948年夏天,大学毕业考试结束后,党组织决定调我去解放区学 习。离开清华园的前一天,我怀着依恋的心情,来到北院十六号朱先 生家里,向他告别。我只说有事要离开北平一段时间,回来后一定再 来清华园看望他。多思的朱先生,大概猜到了我是去解放区吧!他凝 神地望着我,轻声地说:为什么这样匆匆地走了呢!我无言对答,这 是组织的决定啊!我真后悔当时为什么不明白地告诉朱先生我是去解 放区呢!谁料到这一别竟是我们师生最后的一次会见。记得,那天朱 先生说了许多勉励我的话,分别时,朱先生不仅把我送到家门外,还 缓缓地送了好几步路,然后伫立在院里望着我。我一面摇着手,一面 回过头,望着朱先生,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影子时,我才若有所失地 发觉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 • 朱先生1948年8月12日病逝的时候,我正在冀中解放区泊镇学习。 大约是隔了一两天,我才得知他因胃病复发,送到北大附属医院,手 术后几天便凄凉地病逝在医院的病床上。在解放区突然听到这个噩耗, 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独自坐在一间农民的小屋里 啜泣着,窗外天阴沉沉的,落着细雨,仿佛和我一样在悲泣哀伤。朱 先生那清癯温和的面容,穿着一身淡黄色半旧西装,一手拿着书,一 手携杖,慢步走在清华园林荫路上的身影,以及课堂上朱先生一板一 眼、认真讲课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不令我深情地 怀念啊!
பைடு நூலகம்
• 朱自清的作品可分为3种: • 1、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 主题的; • 2、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 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 情; • 3、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 景抒情的作品。
•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 • 1、感情真挚醇朴; • 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 色彩感觉敏锐; • 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 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 • 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 诗意和生活情趣。 •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 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 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 逸和否定。
•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 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 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 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 特别是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 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 闻一多生平事迹。 •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 遗著委员会”召集人。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 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 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 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 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逝于严重的胃病。 • 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给予称赞, 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人物经历
• 1912年进入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 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 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他大 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 研究会的早期会员。此外,还参与 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 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 《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 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 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 劳动。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 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 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 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 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他的诗,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 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 韩伯画 往俄国》《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 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 则转以散文为主。

1947年10月中国文学系举行迎新大会,1948年元旦中 国文学系在余冠英教授家里举行新年同乐晚会,朱先生都 参加了,而且和同学们一起扭秧歌。朱先生对当时从解放 区带进清华园里的秧歌,十分感兴趣,他非常有兴致地挤 在我们男女同学的队伍里,进三步退一步地舞起来,而且 学习得最认真。当时朱先生虽然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但 他那种向青年人、向新时代学习的认真严肃态度,令我们 十分感动和敬佩。我记忆最深的是,1948年元旦晚上,在 余冠英先生家里开同乐晚会的那感人的场景。那晚,朱先 生带病,但是还兴致勃勃地和同学们挤在一个行列里热情 认真地扭秧歌,同学们以民众喜爱的风俗,亲昵地给他化 了装,穿上了一件红红绿绿的衣服,头上戴了一朵大红花。 朱先生呢,对这来自解放区人民大众化的演出形式和内容, 表示十分支持。他这种精神使在场的许多师生深受感动。 但我至今内疚的,是那晚不应让朱先生吃元宵,虽然他只 尝了一个,但第二天胃病又发作,幸好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朱自清
人物简介
• • •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汉族,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 究家、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学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后改 名朱自清;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因 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朱自清的孙子现亦定居于扬州,从事文化工作);他也 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 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朱自清在海州古城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 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 下 “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但 是,在 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 年 (1901年)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 后, 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人物怀念
• 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记者柏生写的文章《永 远怀念朱自清老师》。 • 文章说:记得1946年,朱自清先生从昆明西南联大回北平清华大 学继续任教,那两年,正好我也在清华大学读书。在文学系里,我选 了朱先生的课,大约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史专题研究》、《历 代诗选》等课吧!先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深深打动了 我们这批青年学生。当时朱先生因8年抗战中长时间颠沛流离的艰苦 生活,胃病时而发作,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每次上课,他仍然认 真备课写讲义,课堂上板书一笔一画从不潦草。朱先生不仅在课堂认 真讲学,课下,还同我们青年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他总是那么谦虚, 对我们既循循善诱,又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甚至先生自己写了文章, 也常常要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学生写了读书报告或学术论文,朱先生 总是认真仔细地加以批改指导,甚至一句话,一个标点,他都从不放 过。至今,我还保留着朱先生用铅笔为我修改过的一篇学术论文。 • 朱先生在清华这段时间,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极为亲密融洽的, 他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慈父。在学生身上,他花费了多少心 血啊!虽然朱先生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仍强忍着病痛,为我 们上课,阅改论文报告,而且对我们学生运动表现得越来越积极支持 了。我们学生举办的各种文艺、诗歌晚会,朱先生总是高兴地来参加, 而且会上还发表了受到学生热烈欢迎的讲话。
朱自清先生散文集
• 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 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 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 集》。 •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 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 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 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 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 《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还有《绿》、《春》等。 •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 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是以《背影》、《儿女》为 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 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 《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说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旧时光、 老景致的回忆,抒 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 •




• • • •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 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这一时期,朱自清的 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 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朱 自清写得更多、也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写景抒情的篇什。这一类散文在艺术上 呈现出多样而又统一的风格。记述秦淮河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抒 写静夜里独自漫 步池边的 《荷 塘月色》,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 名篇。这些满贮着诗意的散文, 于新异独得的观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写之中, 寄寓着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黑暗现实面前怅然若失的寂寥和郁闷。《背影》则以 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挚强 烈的感情,描写了家庭遭到变故,父亲到车站送 别远行的儿子这一极富情味的动人场景,“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 情取胜”(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娴熟高超的技巧 和缜密细致的风格,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 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 国。 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 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 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 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 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叶圣陶曾指出:讲 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 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