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4条

合集下载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1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00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00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0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 髓也。(0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8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 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 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 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5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 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9条

【每⽇⼀诵】伤寒论第99条第99条伤寒四五⽇,⾝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温⽽渴者,⼩柴胡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渴者,⾥不和也。

邪在表则⼿⾜通热,邪在⾥则⼿⾜厥寒;今⼿⾜温者,知邪在表⾥之间也。

与⼩柴胡汤以解表⾥之邪。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四、五⽇,邪在三阳之时。

⾝热恶风,太阳证也;颈项强,太阳阳明证也;胁下满,⼿⾜温⽽渴,阳明少阳证也。

此为三阳合病之始,固当权其孰缓孰急,以施其治。

然其⼈胁下满,⼿⾜温⽽渴,是已露去表⼊⾥,归并少阳之机,故独从少阳以为治也。

主以⼩柴胡汤者,和解其表⾥也。

此三阳合病不必悉具柴胡证,⽽当⽤柴胡之⼀法也。

⽅有执⽈:三阳俱见病,⽽独从少阳⼩柴胡以为治者,太阳、阳明之邪微,少阳近⾥⽽⾥证见,故从少阳⼀于和⽽三善备也。

喻昌⽈:本当从三阳合并病之例⽽⽤表法,但⼿⾜温⽽加渴,是外邪逼于少阳,向⾥之机已着,更⽤⾟⽢发散,则重增其热⽽⼤耗其津矣。

故从⼩柴胡之和法,使阳邪罢⽽阴津不伤,⼀举⽽两得也。

⼩柴胡汤当从加减法,不呕⽽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为是。

张志聪⽈:⼿⾜温者,⼿⾜不冷也。

⾮病⼈⾃觉其温,乃诊者按之⽽得也。

不然何以既⽈⾝热,⽽复云⼿⾜温耶?汪琥⽈:此条系三阳经齐病,⽽少阳之邪居多也。

太阳伤寒已⾄四、五⽇之时,不⽈发热恶风,祗⽈⾝热者,此太阳之邪渐衰也。

其兼阳明证不⽈⿐⼲不得卧,⽽只⽈颈项强者,此阳明之邪,亦将衰也。

惟下满为少阳经之专证,况兼⼿⾜温⽽⼜渴,此为邪将传⾥之机已着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热恶风,头项强,桂枝证未罢。

胁下满,已见柴胡⼀证,便当⽤⼩柴胡去参、夏加桂枝、栝蒌以两解之。

不任桂枝⽽主柴胡者,从枢故也。

伤寒论条文大字注音版

伤寒论条文大字注音版

伤寒论条文大字注音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这部书以病因、病机、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对于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以下是《伤寒论》的部分条文大字注音版:1. 伤寒论第一条,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汗出,恶风,脉浮。

【shāng hán lùn dì yī tiáo,tài yáng bìng,fā rè,è chán,tóu tòng,hàn chū,è fēng,màifú.】。

2. 伤寒论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强,发狂,脉浮而紧。

【shāng hán lùn dì èr tiáo,tàiyáng bìng,fā rè,è chán,wú hàn,tóu tòng,xiàng qiáng,fā kuáng,mài fú ér jǐn.】。

3. 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发热,恶寒,汗出不惊,头痛,有痰,脉浮而缓。

【shāng hán lùn dì sān tiáo,tài yáng bìng,fā rè,è chán,hàn chū bù jīng,tóu tòng,yǒu tán,mài fú ér huǎn.】。

4. 伤寒论第四条,太阳病,发热,恶寒,汗出,身疼痛,少腹满,脉浮而数。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5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59条

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下,损伤正气,寒气内为格拒。

经曰∶格则吐逆。

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以通寒格。

【 方解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清·吴谦《医宗金鉴》【 按 】经论中并无寒下之病,亦无寒下之文。

玩本条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字,当是「格」字,文义始相属。

注家皆释胃寒下利,不但文义不属,且与芩、连之药不合。

【 注 】经曰:格则吐逆,格者吐逆之病名也。

朝食暮吐,脾寒格也;食入即吐,胃热格也。

本自寒格,谓其人本自有朝食暮吐寒格之病也。

今病伤寒,医见可吐、可下之证,遂执成法,复行吐、下,是寒格更逆于吐下也,当以理中汤温其太阴,加丁香降其寒逆可也。

若食入口即吐,则非寒格乃热格也,当用干姜、人参安胃,黄连、黄芩降胃火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治之小误,变症亦轻,故制方用泻心之半。

上焦寒格,故用参、姜;心下蓄热,故用芩、连;呕家不喜甘,故去甘草。

不食则不吐,是心下无水气,故不用姜、夏。

要知寒热相阻,则为格症;寒热相结,则为痞症。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若食方入口即吐者,是中脘虚寒,而上焦有热。

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人参,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泻上焦之虚热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伤寒本自寒下,此厥阴证之寒湿下利,同于太阴、少阴之证也。

于法当温,乃医以为协热利,循《内经》通因通用之例,而更以承气汤下之,于是肠胃虚寒,阻格膈上之阳气。

刘渡舟医案(总)

刘渡舟医案(总)
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而直接用桂枝汤治
疗。所谓是“有感而通,一拍即合”。
对于这种辨证方法,刘老认为是“按图索骥,照猫画
虎,近于临摹,但毕竟迈进了仲景的辨证大门”。当然,
刘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
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粗
精之别。”
方证相对医案解读———刘渡舟医案(一)
辨证知机 一通百通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刘观涛)
曾治一病人,女,53 岁。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
出,患病已1 年。诊其脉缓软,舌淡苔白。查其饮食、二
便、睡眠皆佳。曾按阴虚治疗,服药20 余剂无效。
对于这个疾病,如果熟悉《伤寒论》的医者,有可能
蓦然想起《伤寒论》原著中的一段原文:《伤寒论》第53
也可以出现在阳明病,阳明病里热同样可以出现时发
热、自汗出,难道也可以用桂枝汤治疗吗? (喜欢套用
《伤寒论》原文的医者,可以在《伤寒论》第240 条找到佐
证: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如果是阳明病的“时发热,自汗出”,又该如何鉴别
先要从所有症状中抓住主证。
如何能够在临床上准确无误地“抓主证”
呢? 这就需要读者首先要对提纲证(六经、六
证) 的主证、次证有准确的把握;而更高境界则
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有方证药证的主
证、次证同样准确把握住。
特别要注意的是,当正面之路走不通的时
候,要学会迂回前进。比如,本例中没有提到
综合分析:为里寒证而有下利,需要用祛除里寒、收
敛利血的方剂。

胡希恕胡派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 (3)

胡希恕胡派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 (3)

胡希恕三代经方病案子于归•水无香辛卯兔年冬月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解析思路子于归·水无香第1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目录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 (7)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7)(一)桂枝汤类方 (7)(二)麻黄解表类方 (18)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 (20)(一)正阳阳明 (20)(二)太阳阳明 (30)(三)少阳阳明 (34)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 (37)㈠小柴胡汤方 (37)子于归·水无香第2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㈡柴胡桂枝汤方 (38)㈢四逆散方 (38)㈣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39)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 (39)㈠四逆汤方 (39)㈡茯苓四逆汤方 (40)㈢甘草干姜汤 (41)㈣理中汤方 (41)㈤附子汤方 (42)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42)㈦吴茱萸汤方 (42)㈧旋复代赭汤方 (43)㈨芍药甘草汤方 (44)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 (44)㈠麻黄附子细辛汤 (44)子于归·水无香第3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㈡桂枝加附子汤方 (45)㈢甘草附子汤方 (45)㈣真武汤方 (46)六、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医案 (47)㈠乌梅丸方 (47)㈡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47)㈢半夏泻心汤方 (48)㈣甘草泻心汤方 (49)㈤生姜泻心汤方 (50)嫡传弟子冯世纶教授案解析 (50)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51)㈠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反复发热案 (51)㈡桂枝去芍药治感冒热退而胸闷案 (51)㈢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 (54)子于归·水无香第4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 (55)㈤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皮肤瘙痒 (56)㈥小青龙汤治咳喘案 (58)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 (59)㈠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治小儿咳嗽案 (59)㈡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治鼻渊案 (60)㈢附子泻心汤治胸脘痞闷案 (62)㈣大承气汤治神昏谵语案 (63)㈤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肺部感染、胸胁胀满案 (63)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 (64)㈠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治胁痛案 (64)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 . 66㈢柴胡桂枝汤治感冒案 (71)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 (72)㈠枳术汤治左下腹包块案 (72)子于归·水无香第5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 (73)㈠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感冒偏头痛案 (73)㈡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 (74)㈢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治双下肢后外侧隐痛案 (76)六、厥阴病(半表半里证)医案 (77)㈠乌梅汤治蛔厥案 (77)㈡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腰背痛案 (78)㈢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腰背痛案 (80)再传弟子案 (82)一、石应轩医案 (82)㈠四逆汤治贲门癌术后亡阳案 (82)㈡四逆汤合生脉饮加生龙牡治心悸案 (83)㈢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面部黄褐斑案 (84)二、赵厚睿医案 (84)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鼻窒案 (84)子于归·水无香第6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子于归·水无香 第7页 复兴中医网三、清峰医案 (86)㈠小柴胡汤治不明原因发热案 (86)四、鲍艳举医案 (86)㈠小柴胡加生石膏治感冒后低热案 (86)㈡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感冒后干咳案 (88)㈢五苓散加味治腰肌劳损案 (89)㈣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眩晕案 (90)㈤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感冒后乏力失眠案 . 91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一)桂枝汤类方㈠桂枝汤方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大字拼音诵读本-伤寒论纯条文(简体)_PDF

大字拼音诵读本-伤寒论纯条文(简体)_PDF

伤寒论条文大字注音版版权没有 欢迎传播辨biàn 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脉mài 证zhènɡ并bìnɡ治zhì(上shànɡ)1、太tài 阳yánɡ之zhī为wéi 病bìnɡ,脉mài 浮fú,头tóu 项xiànɡ强jiànɡ痛tònɡ而ér 恶wù寒hán。

2、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发fā热rè,汗hàn 出chū,恶wù风fēnɡ,脉mài 缓huǎn 者zhě,名mínɡ为wéi 中zhònɡ风fēnɡ。

3、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或huò已yǐ发fā热rè,或huò未wèi 发fā热rè,必bì恶wù寒hán ,体tǐ痛tònɡ,呕ǒu 逆nì,脉mài 阴yīn 阳yánɡ俱jù紧jǐn 者zhě,名mínɡ为wéi 伤shānɡ寒hán。

4、伤shānɡ寒hán 一yī日rì,太tài 阳yánɡ受shòu 之zhī,脉mài 若ruò静jìnɡ者zhě为wéi 不bù传chuán ;颇pō欲yù吐tù,若ruò躁zào 烦fán ,脉mài 数shuò急jí者zhě,为wéi 传chuán 也yě。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阳浮即卫阳浮盛于表,阴弱即营阴不能内守相对不足。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桂枝本证。

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舒的证治。

反字是本条的辨证关键,因为项背强几几多见于无汗的葛根汤证。

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此即阴阳两伤表未解,主要为表阳虚。

漏不止为不间断小量出汗,不同于大汗淋漓。

治以扶阳兼以解表,表固以敛汗。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临床特点证治。

第一句说明太阳病日久不愈阵发性发热恶寒发作,且未传少阳阳明。

第三句为夹叙法身必痒应接在面反有热色后。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此汤证表现和桂麻各半汤一样,唯寒热次数减少,也应伴有身痒面红。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学知讲伤寒论54(第133-134条)——结胸证是水热互结

学知讲伤寒论54(第133-134条)——结胸证是水热互结

学知讲伤寒论54(第133-134条)——结胸证是水热互结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太阳病脉浮是典型的脉象,动脉是滑而短数、大如豆、决然动摇,可以理解成脉大,像豆子一样大,而且跳的快还不稳定,一会有一会无的,这种脉主有实邪,正邪相争形成疼痛。

“数为热,动为痛,数为虚”,是对前面脉象的解释,后世认为是王叔和的解释,不是仲景的原文,因为仲景在原文中一般不解释脉相。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这几句是典型的太阳病的症状。

医生误用了下法,下法导致里虚,里虚脉会变迟。

正邪交争,就会疼痛,下之后胃气虚。

“短气躁烦,心中懊憹”是里有热的典型症状,并不是结胸的症状。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是造成结胸的原因,仲景的书,不同的上下文中阳气指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里的阳气,是指水类的提供生命能量的物质,即津液。

我们说,太阳病是体表感受外邪,水液充斥体表,通过出汗把病邪排出体外,下之后,邪气入里,水液不得汗出也会入里,在心胸部位和热互结,形成结胸。

单纯的里有热,病人的症状是烦躁,单纯的里有水,症状一般是有痰饮。

水热互结的典型症状是胸部硬痛,不按也痛。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是指颈部以上出汗,这种症状是胃有热导致的,如果再有小便不利,水热熏蒸,就会有黄疸病——即“身必发黄”。

这里结胸和黄疸要加以对照和鉴别,结胸是结聚在胸部,导致心下硬痛。

而黄疸也是有湿热,但没有形成结聚不散,而是水热熏蒸导致身体发黄。

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翻译】病人如果没有明显的五脏六腑的毛病,只是经常性的,或者是定时的发热并自行出汗,而且很长时间也不能自愈,那么他就是卫气不和。

(如果他是定时发热自汗的话)在他发热自汗之前,给他发汗,就可以痊愈了,方剂适宜用桂枝汤。

这一条和上一条类似,句首也没有对病案进行定性,没有说是太阳病还是其他什么病。

这里只是说,病人脏无他病,即脏腑没有其他毛病,只是有后面所列举的这个毛病。

“时发热自汗出”,这个'时’字,可以作时常、经常讲,也可以作定时来讲。

这两种讲法都可以。

一种是指经常性的发热自汗,一种是每天固定某个时间发热自汗。

这两种情况临床上都可以见到,也都可以用桂枝汤治愈。

这种发热自汗不是一次两次就完了,他是经常发作,天天发作,很多日子都不好。

那么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此卫气不和也。

”卫气不和就是卫气有问题,至于什么问题,也没说明白。

那么应该怎么解决呢?在他发作之前给他发汗就可以了,用什么发汗呢?桂枝汤。

事实上,临床上经常碰到这种病例,用桂枝汤发发汗确实能治愈。

自古以来很多医家医案也都充分证明了本条内容的正确性。

本条难以理解的是,对于这种病例的病机分析,历来都没有说透,条文中也没有解释透。

事实上,本条句首的脏无他病,并不准确,其实他是有病的。

只是他深层次的病机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症状而已。

其实本条所讲,就是一个少阳病而已。

少阳病的病机是经络不通气机不畅,气郁则会化热,所以他体内必有郁热。

但是,少阳病的属性是其阳气不太充沛,他没有能力一鼓作气把郁热都鼓荡外出,把经络彻底通开。

他只能纠集一定的阳气,到一定程度时,鼓荡外出,发一阵热,出一阵汗,就歇菜了。

他没有更多的能力,当然他并没有善罢甘休,他还会再去纠集阳气,再去努力,于是就经常性地,定时地发热汗出了。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8条

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

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则当解,复不解,而热结在里。

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

本因吐下后,邪气乘虚内陷为结热,若无表热而纯为里热,则邪热结而为实;此以表热未罢,时时恶风。

若邪气纯在表,则恶风无时;若邪气纯在里,则更不恶风。

以时时恶风,知表里俱有热也。

邪热结而为实者,则无大渴;邪热散漫则渴。

今虽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未为结实,邪气散漫,熏蒸焦膈,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

与白虎加人参汤,散热生津。

清·吴谦《医宗金鉴》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为多也。

时时恶风,当是时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

论中谓发热无汗,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读者细玩经文自知。

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以致热结在里,时汗恶风者,结热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结热在里已彰也。

故曰表里俱热,宜白虎加人汤主之。

以白虎能外解肌热,内清里热也。

加人参者,因汗吐下后,津亡气弱,借此以益气生津也。

大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热,表多里少,故不渴也。

白虎汤治阳明表里俱热,里多表少,故大渴也。

今大渴燥烦,时汗恶风,是热在阳明又兼太阳也。

而用白虎汤者,以阳明里热证多,太阳表热证少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53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53条

第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

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

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病,因发汗, 遂发热恶寒者,外虚阳气,邪复不除也,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表中虚,邪内陷,传于心下为痞。

发汗表虚为竭阳,下之里虚为竭阴;表证罢为无阳,里有痞为阴独。

又加烧针,虚不胜火,火气内攻,致胸烦也。

伤寒之病,以阳为主,其人面色青,肤肉瞤动者,阳气大虚, 故云难治;若面色微黄,手足温者,即阳气得复,故云易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表病,医过发汗,已虚其表,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虽有未尽之表邪,陷里成痞,但表里俱虚,阴阳并竭,已成坏证矣。

况无阳则阴不生,阴独则阳不化,而复加烧针,火气内攻,阴阳皆病,故胸满而烦,面色青黄,肌肤动也。

见证如此错杂,故为难治。

若面色微黄不青,手足不厥而温,则为阴阳之气未竭,故曰易治也。

方有执曰:表以误汗言,里以误下言,故曰俱虚。

阴指里,阳指表,无阳谓阳竭也,阴独谓痞也。

青黄,脾受克贼之色。

微黄,土见回生之色。

手足温,阳气回于四末也。

言既经反复之误,又见克贼之色,肌肤动而不宁,则脾家之真阴败,为难治也。

今则土见回生之色,四末得温,胃家之阳复,故为易愈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亦半夏泻心症。

前条因吐下后复汗,以致虚烦。

此因汗下后加烧针,以致虚烦。

多汗伤血,故经脉动惕;烧针伤肉,故面青肤 。

色微黄手足温,是胃阳渐回,故愈。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阳病,医发其汗,营卫俱虚,卫气内陷则发热,营血外束则恶寒。

医见汗之不愈,因复下之,阳亡土败,心下痞结。

汗泄其表,下泄其里,表里俱虚,内外之气并竭。

伤寒论53.54条

伤寒论53.54条

伤寒论53.54条(2017-11-21 15:24:49)转载▼(53)病常⾃汗出者,此为荣⽓和。

荣⽓和者,外不谐,以卫⽓不共荣⽓谐和故尔。

以荣⾏脉中,卫⾏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1、此条意义⾮常。

从此条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伤寒论》这本书是围绕着营⽓、卫⽓关系在做讨论。

因为《伤寒论》这本书如果是⼀以贯之的理论,就不可能把营卫关系作为⼀个⼀个临时临时⼯具利⽤⼀下来做理论备胎,毕竟桂枝汤已经讨论了很多,如果桂枝汤不是从营⼯具利⽤⼀下来做理论备胎,毕竟桂枝汤已经讨论了很多,如果桂枝汤不是从营卫⽽来,那么也就不会在此⽤营卫来讨论。

再换个⾓度看,在此从营卫⾓度对桂枝汤做了探讨,如果桂枝汤不是从营卫⽽来,那么是从什么理论来的呢?前⾯52条讨论了这么多的桂枝汤,是否找见到了桂枝汤的理论依据,如果没有,那么可以确定此条是针对桂枝汤做的理论说明。

历来研究《伤寒论》的不乏天资聪明、博览群书的天才之辈,但就是因为太过聪明,太过博学,《伤寒论》的本来⾯⽬⼀直被蒙尘。

如果稍微认个死理,稍微静⼼⽽不急于求成,不要妄⾃尊⼤,“《伤寒论》⼀直都在讨论营卫”这个结论不难被发现。

世事难料,冤枉了多少天才。

伤寒论53条注解(2017-02-22 08:07:00) 转载▼ 53条,病常⾃汗出者,此为荣⽓和。

荣⽓和者,外不谐,以卫⽓不共荣⽓谐和故尔。

以荣⾏脉中,卫⾏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如果让我解释,我可以这样认为。

“病常⾃汗出者,此为荣⽓和”,也就是⾃汗出是“荣⽓和”的结果,那“荣⽓和”是怎么个“和”法呢?是脉内阴阳和的结果,其实⼀个“和”字还隐藏着阳加于阴的意思,也就阳强阴弱的意思,如果阴包阳是不可能出汗的;“荣⽓和者,外不谐,以卫⽓不共荣⽓谐和故尔”,那荣⽓和,为什么就出现“外不谐”呢?是因为脉内有卫阳,脉外有卫⽓,卫⽓如果能顺利出⼊于脉,则脉内不会稽留卫阳,正因为脉内稽留卫阳,不能顺利出⼊于脉,才产⽣了脉内外阳⽓的分离,这就是后⾯说的卫⽓不共荣⽓谐和现象,如果这句话要讲的细⼀些,应该是“卫⽓不共荣内卫阳谐和故尔”。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7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7条

【每⽇⼀诵】伤寒论第167条第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素有宿昔之积,结于胁下为痞。

今因伤寒邪⽓⼊⾥,与宿积相助,使脏之真⽓,结⽽不通,致连在脐旁,痛引少腹,⼊阴筋⽽死。

清·吴谦《医宗⾦鉴》病藏结之⼈,若下素有痞连在脐旁,新旧病合,痛引少腹,⼊阴筋者,其邪⼜进厥阴,乃属藏结之死证也。

【集注】程知⽈:宿结之邪,与新结之邪交结⽽不解,痞连脐旁,脾藏结也;痛引少腹,肾藏结也。

⾃⼊阴筋,肝藏结也;三阴之藏俱结矣,故主死。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藏结有如结胸者,亦有如痞状者。

素有痞⽽在胁下,与下后⽽⼼下痞不同矣。

脐为⽴命之原。

脐旁者,天枢之位,⽓交之际,阳明脉之所合,少阳脉之所出,肝脾肾三藏之阴凝结于此,所以痛引⼩腹⼊阴筋也。

此阴常在,绝不见阳。

阳⽓先绝,阴⽓继绝,故死。

少腹者,厥阴之部,两阴交尽之处。

阴筋者,宗筋也。

今⼈多有阴筋上冲⼩腹⽽痛死者,名⽈疝⽓,即是此类。

然痛⽌便苏者,《⾦匮》所云“⼊藏则死,⼊府则愈”也。

治之以茴⾹、吴萸等味⽽痊者,亦可明藏结之治法矣。

卢⽒将种种异症,尽归藏结,亦好奇之过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肝脉⾏于两胁,素有痞者,肝⽓之郁结也。

脐当脾胃之交,中⽓所在,胁下之痞。

连在脐旁,⼟败⽊郁,肝邪之乘脾也。

肝主筋,⾃少腹⽽结阴器,前阴者,宗筋之聚,肝⽓郁结,则痛引少腹,⽽⼊阴筋。

⼟⽊郁迫,痞塞不开,此名脏结。

久⽽⽊贼⼟崩,必主死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此痞由腰下斜⼊少腹,粗细类⽵竿,约长数⼨,⾊青⽽坚,痛不可忍,病者⼤⼩便不通,予向者亲见之)此节仲师发明太阳腑⽓阴寒凝沍之死证,惟黄坤载谓:「藏结之证,阴盛则寒,阳复则热,阴为死机,阳则⽣兆。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6条

【每⽇⼀诵】伤寒论第66条第65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姜半夏⽢草⼈参汤主之。

上五味,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吐后腹胀与下后腹满皆为实,⾔邪⽓乘虚⼊⾥为实。

发汗后外已解也,腹胀满知⾮⾥实,由脾胃津液不⾜,⽓涩不通,壅⽽为满,与此汤和脾胃⽽降⽓。

清·吴谦《医宗⾦鉴》发汗后表已解⽽腹满者,太阴⾥虚之胀满也,故以厚朴⽣姜⽢草半夏⼈参汤主之。

消胀散满,补中降逆也。

汪琥⽈:此条乃汗后⽓虚腹胀满,其⼈虽作胀满⽽内⽆实形,所以⽤⼈参、炙⽢草等⽢温补药⽆疑也。

张锡驹⽈:此⾔发汗⽽伤其脾⽓也。

脾主腹,故腹满为太阴主病。

发汗后⽽腹胀满,则知其⼈脾⽓素虚,今脾⽓愈虚,则不能转输,浊⽓不降,清⽓不升,⽽胀满作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条不是妄汗,以其⼈本虚故也。

上条汗后见不⾜症,此条汗后反见有余症。

邪⽓盛则实,故⽤厚朴姜夏散邪以除腹满;正⽓虚,故⽤⼈参⽢草补中⽽益元⽓。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胃不偏燥,脾不偏湿,脾升胃降,中⽓转运,胸腹冲和,故不胀满。

汗泄中⽓,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胀满。

厚朴⽣姜⽢草半夏⼈参汤,⼈参、⽢草补中⽽扶阳,朴、夏、⽣姜降浊⽽⾏郁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发汗之伤⾎伤津液,前⽂屡⾔之矣。

但伤⾎伤津液,其病在标,标病⽽本不病,故仲师不出⽅治,⽽俟其⾃愈。

⾄于发汗后腹胀满,伤及统⾎之脾藏,其病在本,此即俗所谓脾虚⽓胀也。

脾虚则⽣湿,故⽤厚朴⽣姜半夏以去湿,脾虚则⽓不和,故⽤⽢草以和中,脾虚则津液不濡,故⽤⼈参以滋液。

(西医谓⼈参能滋胃液,然北京妇⼈产后,多有三朝以后即服吉林参,眠⾷俱安,可见胃为⽣⾎之源,补胃即所以补⾎也),则⽔湿下去。

伤寒论.第54条

伤寒论.第54条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

作者:蒋远东人有五脏六腑。

病人脏无他病是说病人五脏没有其他的毛病。

脏又叫经脏,病人经脏没有其他毛病意味着六腑也没有其他的毛病。

因为,一般的情况下,人生病的时候都是由表及里,有脏到腑。

可见,这里的脏无他病是说病人五脏六腑都没有其他的病就是经常性的发热自汗出而不愈。

这里的时发热自汗出是经常性的发热自汗出。

时发热自汗出是说这个热在皮肤的表面,只有毛细血孔被打开后才会自汗出,同时也说明这个发热是身体表面在发热。

前面讲过肺主气,主皮毛。

可见,这里的时发热自汗出是人体固有的肺气(即卫气)为了对抗外邪在肌表交争的结果。

肺是气之源,是卫气的源头。

卫气与血是同步的,这个时候的卫气为了抵抗外邪跟外邪殊死搏斗,跟血就不同步了,这就是本条讲的,此卫气不和也。

此卫气不和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卫气与荣血不和,即气血不同步了。

卫气与荣血不和在第12条中讲的是阴阳不和,即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在第95条中讲的是荣卫不和,即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由此可见,无论是12条的阴阳不和还是第95条的荣卫不和,实际上都是气血不和,都是桂枝汤主之。

二是卫气受邪气的干扰,正气与邪气不和。

《辨脉法》讲: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久为痂癞。

由此可见,这里的病人脏无他病,就是经常性的发热自汗出除过与气血不和外,还与气与气不和有关。

从本条的措辞来看,本条文更多的是偏重于气与气不和。

我的看法:如果是气与气不和,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久久痂癞,如果有汗就可用桂枝汤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瘙痒用的是麻黄汤的加减,治的是无汗引起的的瘙痒。

本条讲:桂枝汤主之,治疗的时候是先其时发汗则愈,即迎其时而夺之则愈。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8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80条

【每⽇⼀诵】伤寒论第80条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下之,⾝热不去,微烦者,栀⼦⼲姜汤主之。

上⼆味,以⽔三升半,煮取⼀升半,去滓,分⼆服,温进⼀服。

得吐者,⽌后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丸药不能除热,但损正⽓。

邪⽓乘虚留于胸中⽽未⼊深者,则⾝热不去⽽微烦,与栀⼦⼲姜汤,吐烦益正⽓。

清·吴谦《医宗⾦鉴》栀⼦⼲姜汤当是栀⼦豉汤;栀⼦豉汤当是栀⼦⼲姜汤,断⽆烦热⽤⼲姜,结痛⽤⾹豉之理。

伤寒表邪未解,医以丸药⼤下之,不⾄结胸痞,犹未成逆也。

然⾝热不去,表仍未罢也,微烦者,热陷于胸也。

表热之在胸者,既轻且微,故不可下,亦不可清,惟宜以栀⼦豉汤,微涌其热,则微烦可除,⽽吐中有发散之意,⾝热亦可解矣。

汪琥⽈:丸药误下,邪热不除,所以⾝热不去,邪⽓乘虚客于胸中,故令微烦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攻⾥不远寒,⽤丸药⼤下之,寒⽓留中可知。

⼼微烦⽽不懊,则⾮吐剂所宜也。

⽤栀⼦以解烦,倍⼲姜以逐内寒⽽散表热。

寒因热⽤,热因寒⽤,⼆味成⽅,⽽三法备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下败其中⽓,浊阴上逆。

瘀⽣腐败,阻格君⽕,不得下秘,故⾝热⽽⼼烦。

栀⼦⼲姜汤,⼲姜降逆⽽温中,栀⼦吐瘀⽽除烦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与第79条同讲)以上⼆节,皆为病后有表⾥证⾔之也。

若但有⾥证⽽不兼表证,⾹豉之发散,要在必去之例。

但⾥证各有不同,假如“伤寒下后,⼼烦腹满,卧起不安” ,则为湿热余邪留于肠胃,郁热上薄⼼藏,则⼼烦。

湿与热壅阻于腹部,欲下⾏⽽不得,故卧起不安。

⽅⽤栀⼦以降之,厚朴以燥之,枳实以通之,则⼤便通⽽上烦下满除。

⼜如以丸药⼤下后,⾝热不去⽽微烦,则未下之先,原有表热,表热不为下后⽽减,加之以⼼烦,⼀似实热在⾥,当⽤凉解者(如⽩虎汤、葛根芩连汤、⽵叶⽯膏汤之类皆是)。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0条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针经》曰∶夺血者无汗。

尺脉迟者,为荣血不足,故不可发汗。

清·吴谦《医宗金鉴》脉浮紧者,寒伤荣之脉也;身痛者,寒伤荣之证也。

脉证皆表实邪,则当发汗,宜麻黄汤。

设若寸关脉浮紧,惟尺中迟者,则又不可发汗。

何也?以其人平素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由此可知,脉阴阳不俱紧,不可轻汗也。

方有执曰:尺以候阴,迟为不足,荣主血,汗者血之液,尺迟不宜汗者,嫌夺血也。

张璐曰: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发汗,当频与小建中汤和之。

和之而邪解,不须发汗;设不解,不妨多与之,覆而汗之可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脉浮紧者,以脉法论,当身疼痛,宜发其汗。

然寸脉虽浮紧,而尺中迟,则不得据此法矣。

尺主血,血少则营气不足,虽发汗决不能作汗。

正气反虚,不特身疼不除,而亡血、亡津液之变起矣。

假令,是设辞,是深一层看法,此与脉浮数而尺中微者同义。

阳盛者不妨发汗,变症惟衄,衄乃解矣。

阴虚者不可发汗,亡阳之变,恐难为力。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进一步论述伤寒夹虚不可发汗的原则。

脉浮紧,如果阴阳俱紧者,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脉象。

伤寒表实,寒邪凝滞,营卫不利,必见身疼痛之证,应该用麻黄汤发汗。

这就是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的意思。

但是,如果这个人脉象并非阴阳俱紧,而是尺中脉迟,尺以候里,迟是营血涩滞不足之象,故为里虚之征。

虚人外感,虽有表邪,也忌用汗法。

否则,强发虚人之汗,犯了夺汗者无血的禁忌,就会更伤营血而有劫阴之变。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记载有这样一个医案:昔有乡人丘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

伤寒论54学时背诵条文

伤寒论54学时背诵条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4条
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脏无他病,里和也。

卫气不和表病也。

《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所谓先其时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发汗则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此释上条荣卫不和之证,而又就其时发热汗出者,以明其治也。

藏;里也。

无他病,谓里无他病也。

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有时汗出,有时不汗出,其表病流连而不愈者,非荣不和,是卫强不与荣和也。

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

方有执曰:时以暂言。

卫气不和者,表有邪风而不和也。

先其时者,言于未发热之先也。

程知曰:阴虚诸病,亦时发热自汗。

若里无他病,而时热自汗,则为卫受风邪,未得解散,宜于将发之时,先用桂枝汤、乘其欲动而击之。

程应旄曰:桂枝为解肌之剂,而
有时云发汗者何也?以其能助卫气升腾,使正气得宣而汗出,与麻黄汤逐邪气,使汗从外泄者不同。

汪琥曰: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发汗则愈。

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所宜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脏无他病,知病只在形躯。

发热有时,则汗出亦有时,不若外感者,发热汗出不休也。

《内经》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时热汗出耳。

”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稀热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之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

病人脏无他病,是指饮食、二便、睡眠都正常,无内证可述,说明里气和。

文中又没有提到太阳病或脉浮、恶风寒等表证,说明也不是太阳中风。

病人只是出现时而发热、汗出的症状,而且缠绵不愈,吃了一些药也不见效。

这也是卫气不和,荣卫失调的表现。

荣卫分别为阴阳之属,阴不制阳,则卫阳亢盛而发热;阳不护阴,则荣阴外越而汗出。

治疗上也应选用桂枝汤调和荣卫,但一定要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服药,阴阳荣卫才比较平衡稳定而易于调节,而且可以避免在发作时服药汗出太多而损伤正气。

这类疾患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以妇女更年期时更为多见,在使用滋阴、助阳、清热、敛汗的方法都难取效时,可以试试桂枝汤,往往都有效。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个病最常见了。

脏无他病,就是指的内脏没有什么特殊的病,拿现在的话说,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

就是有这么一种证候,“时发热自汗出”。

这个“时”呀就是定时,定时发热自汗,那么经久不愈。

“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这也同上条一样,也由于卫气不和。

那先其时发汗,用桂枝汤就可以好的。

先其时者,他定时嘛,假设说一天两点钟,下午两点左右,要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

这个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厨子,二十年,就是这个病,就是到时候发烧,完了出一身汗,过去(以后)像好人一样。

他那个时候啊也研究一点中医,他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回头高兴极了,他说这回可好了。

这种病,二十年也太多了,这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很多。

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汤热,其实它不是热,桂枝汤(证),你看看头前,没有一个不发热的,这个也是时发热。

要是只汗出不发热,桂枝汤还不行。

那么现在呢大家有这么一个毛病,见到热就不敢用桂枝,其实不对的。

这个病很多,在临床上很常见的。

我在农村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到4~5 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烧,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烧了,也不难受了。

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长时间了。

这还是在那边我给看的这个病。

我给她开三付药,吃了两付药就好了。


个很多,要注意这个。

这就说明桂枝汤啊,不止治中风这个病型的表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它也能调协营卫。

调理营卫,营卫不和呀,他举这么两个例子,一个,常自汗出,第二个,时发热自汗出。

这两种情况全是营卫不协、营卫不调,那么这个书说是卫不和。

桂枝汤专调营卫,治这种病的。

那么用药的方法呢?他那个不定时那个没办法了,那还是根据一般,早晚吃了。

他这个有定时这个,在发作以前两个小时最好,给他吃就可以好的。

因为这个地方你们回头看看咱们讲那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里头搁桂枝汤呢?就是“形如疟,日再发”,就是定时发寒热,不汗出,所以不是整个桂枝汤(证),不是只是营卫不调,还有因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我们讲那个时候啊就引证这一条了。

讲到这个地方,回头再看看,对于那条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全是由于桂枝汤这个药能治定时发热而汗出,可以回头看一看。

倪海厦注这就是说平常没有桂枝汤证,如果营卫气血不和的时侯,都可以吃桂枝汤,像这种时发热自汗出的人,觉得就像水管,常常有水就不容易坏,放在太阳下没水,很快就干掉破了,所以容易没事发发热流一点汗的人,就吃桂枝汤,把桂枝汤当作补药来吃,北派的补药不是注重滋补,而是注重调理,调整得很好,吃下去的食物才是真正
的营养。

桂枝汤名为发汗之剂,实为补气益血之剂。

所以对气血很有帮助,非常的好,草枣亦为补养之品,加以缀粥补养津液,所以在早餐之前,先吃个几勺桂枝汤,再吃稀饭,可以让气血调得很好。

子恒试注病人脏腑没有什么其他疾病,但经常定时出现发热、自汗出而不痊愈,是卫气不固的原因,在其发热汗出前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协调荣卫后病可以痊愈,适宜选择桂枝汤。

结合前文,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荣卫之间持续的不谐合,用桂枝汤调和荣卫,补充汗源,发汗后卫气得以补充,固护功能恢复正常,汗不外泄,荣气可正常化生卫气,则汗出之病可痊愈。

注:按时。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版权说明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前文提要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
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渴,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
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燥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自我测验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复制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