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的特征与传承发展
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的特征与传承发展作者:罗立新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1期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带动相关科学技术、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不断改变,创造力在不断提升,新事物不断出现。
黔南苗族服饰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中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怎样更好地为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综述黔南苗族服饰是其民族文化的一种表征,是黔南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黔南苗族服饰不仅仅是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黔南苗族人民朴实作风和坚韧品质的象征,苗族服饰的工艺、造型以及雍容华贵的气质都是民族文化内涵的显现,堪称苗族一部“无字史书”。
( 一) 黔南苗族服饰类型黔南苗族服饰类型多达200 余种,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上服饰类型最全、种类最多的民族,有着“民族服饰博物馆”的美称。
黔南苗族服饰综合了我国民间绣、织、染等多种传统手法,这些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让黔南苗族服饰显示出独有的民族风情。
( 二) 黔南苗族服饰的深刻内涵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服饰,苗族也不例外,黔南苗族服饰是当地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坚韧品格的体现,也是民族特性的显现,是对黔南民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传承和发展。
黔南苗族服饰根据其图案、结构、色彩等显示出着衣人的身份、年龄和性别:头戴绣花头围的是未成年女性,上衣有色彩鲜艳的刺绣的是青年女性,颜色朴素、庄重的是男性服饰特征……同时,不同的图案也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信仰。
二、黔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 一) 黔南苗族服饰文化的适应性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地域空间,但民族融合大发展的趋势又使得苗族必须与其他民族共存共荣。
存在于不同地域和环境的不同民族,有其各自的文化特性和民族特点,文化特性的融合性和相通性让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发展。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布依族是XX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近250万。
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次是XX地区、六盘水市和XX市郊。
XX 省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布依族人分布。
布依族,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布依族人应该是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
布依族人在历史上的称谓,有“蛮越”、“夷濮”、“俚僚”、“仲家”、“水户”、“土边”等。
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报道:“一九五三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代表会议……认为解除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家’、‘土边’、‘本地’等等不是布依族的自称。
会议通过,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语言文化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文化。
布依语,特别是其语汇(语词及谷语、谚语等)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各地布依语的词汇基本一致,语法相同,语音有细微差别。
所以,布依语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区别,各地布依族人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布依语分为三个土语区。
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罗甸、惠水(部分)、册亨、、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属第一土语区。
、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开阳、、惠水(大部分)等县,属于第二土语区。
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威宁等县,属于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人与兄弟民族交往,通常以汉语为交流工具。
布依族在历史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其民间现存的XX祭祀用书,大约始于明代,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的。
有一种称为“方块布依字”的,包括“借汉布依字”和“自造布依字”两大类,实际上仍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组合来记录布依语。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三、民族工艺 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数不胜数。有早在宋 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刺绣、具有鲜明特点 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收藏价值。竹编是都匀布依族、苗族、水族等众 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品。剪纸是都匀水族聚集的奉 合、阳和、基场民族乡特有的剪纸艺术。 水族剪 纸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苗、水、布依族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花桥都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月六风情节
布依六月唱酒歌
布依女子唱情歌
六月六”是布依族 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成千上万的布依族 群众便要集于风景 秀丽的河谷山中, 穿密林,绕花间, 乘游船,吹木叶, 唱山歌,尽情欢度 佳节。男女借机向 意中人表达爱慕之 情。
布依情歌对唱
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 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 形式。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 伍8至14人不等。因用牛腿骨、竹筒琴、 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 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 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 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 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 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 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
祭祀
赛马
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卯节又称 “歌节”、古老的“东方情人节”,系水族民 间传统节日。
卯日盛行着赶卯坡青年 男女唱对歌的习俗。专 让青年男女以唱对歌的 形式进行广泛社交活动 的场所,以树果为媒、 山水为证。有“水族情 爱第一坡”之誉,
布依族风俗
作为黔南州的主体民族,黔南州布依族人 口110.5万人,大多住在平坝、河谷或依 山傍水之处,素有“布依水乡”、“水乡 布依”的美称。 盘歌是以唱歌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 青、老年人都虽,但场合不同。青年男女 社交初识时,便唱盘歌问对方的姓名,所 住村寨和是否有恋人等,借以互相了解。 中、老年人在喜庆的场合中,唱述古人古 事的时候,便用盘歌的形式互相问答,歌 手们在对答时表现机灵应变的才能。问得 不准确或答复不对题时,就要引起吸众的 议论和和欢笑。
浅谈贵定四寨村苗族文化
浅谈贵定四寨村苗族文化作者:陈文静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2期摘要: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为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对黔南州贵定县四寨村苗族文化进行了普查。
在普查过程中,我们对四寨村的苗族文化特色、民俗状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四寨村;文化;习俗一、基本情况四寨村是贵定县传统的苗族聚居村之一。
位于贵定县北部,距贵定县城25公里。
东与福泉市岔河乡接壤,北与福泉市仙桥乡毗邻。
总面积为37.7平方公里。
全村辖9个自然寨,有13个村民组578户共3041人,为苗族聚居村寨。
所谓四寨,是以当地苗族最先定居的大谷撒寨、甲耳沟寨、大坤主寨、大新寨等四个寨子而得名,与相邻的福泉市三昌相对应。
“三昌”即福泉市苗族聚居的谷巴寨、野鸡坡寨、谷顶招寨等三个寨子。
当地称“四寨三昌”。
二、生活习俗四寨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但思想纯朴。
每当有亲朋好友前来做客,他们便会杀鸡宰鹅,把家中珍藏的美食拿出来招待客人,十分讲究礼仪。
幼辈见长辈。
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
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座。
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
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阿已(ɑ31i55叔叔)”,女的称呼为“阿吴(ɑ31vu31阿姨)”。
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的(ɑ31ti31爷爷、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莲”(ɑ31奶奶)。
稱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
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
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里ɑ31ni55”(大哥)或“不裸ɑ31po55luo55”(青少年女性对老表哥或姐夫的称呼),女的可称之为“tɑ24阿大”(大姐)。
走进三都水族文化
走进黔南三都水族文化一、简史:三都水族自治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
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距省城贵阳230公里,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
2009年全县总人口31.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7万人,水族人口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64.8%,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
国道321线横贯县境,是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贵阳、昆明达樟江国家级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旅游线路上最便捷的通道。
三都在夏朝属梁州东南裔;商属于荆州西南裔;周属越,领牂牁国地;秦属象郡且兰县地;汉属牂牁郡;晋至南朝宋属牂牁郡的东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处交界地;南朝齐属牂牁郡东南角和齐熙郡西北角等处交界地;梁、陈属南牂牁郡;隋属牂牁郡。
唐初开始在三都境内设治,贞观三年(629年),置婆览县,即今三都恒丰、塘州、合江一带;都尚县,即今三都都江一带,属应州管辖,州治在都尚县。
宋代(960~1279年),属夔州路绍庆府(今四川彭水县)所辖五十六羁縻州的南部东段边地。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烂土等处洞长忽带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内附。
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将洞蛮烂土建立定云府,改陈蒙洞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设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匀定云安抚司为都匀安抚司。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张均为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隶都匀卫。
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长官司改属独山州,隶新设的都匀府。
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厅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隶都匀府。
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烂土司地置三脚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乡镇。
民国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厅改称都江县,三脚州同改称三合县。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要素总结
布依族97%分布在贵州省,贵州省布依族分布情况如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州面积16804平方千米,人口292万)册亨县面积2596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74.5%(约15.6万人)望谟县面积3006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65%(约17.5万人)贞丰县面积1512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其中布依族人口占40%(约13.6万人)晴隆县面积1327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其中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占54%安龙县面积2238平方千米,总人口41万,其中苗、侗(应为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占43% 兴仁县面积1785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其中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占20%兴义市面积2911平方千米,总人口70万,有汉、布依、苗、回、黎等族,以汉族为主普安县面积1429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有汉、布依、苗等族其中,册亨县、望谟县、罗甸县的布依族人口比重超过50%。
布依族人口比重在30%-49%的贵州县市则可能有贞丰县、晴隆县、安龙县;贵州布依族人口较多(5万以上)或比重较大(20%)的县市,从行政区划上看,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现为安顺市)以及相邻的六盘水市、贵阳市和黔东南东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县市;从流域上看,主要分布于北盘江流域、南盘江北岸、蒙江(涟江)流域、曹渡河流域、金城江上游等(这些江河大多流入广西),从地形上看则多分布于云贵高原到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上。
自新石器时代起,布依族先民就在贵州生息繁衍,创造灿烂的石钺文化和青铜文化。
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产生活文化特征。
一、居住文化多选择在溪流两岸田坝旁边。
同姓聚族而居,房屋多建于坡脚。
寨子后面是树木茂密的山林,前面和左右普遍栽有竹林,种有芭蕉。
各家各户也有竹树围绕,自成院落。
一眼望去,整个村寨翠绿浓郁,风景秀丽。
布依寨一般几十户上百户,少有单家独户的。
黔南旅游与历史人物
黔南旅游与历史人物一、黔南概况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
据考古发现,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差不多都是在贵州境内发现的。
这说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贵州远古文化。
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区域,《贵州古代史》考定,早在殷、周时期,境内就已有了许多部族活动,并分属于牂牁、夜郎等方国,在现黔南州福泉市还保存着古夜郎国唯一的遗迹“竹王城” 。
唐朝之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唐宋元明时期在州境内设立了多个羁縻府、州、县、峒、卫、所,元代,黔南开始推行土司制度,境内分属于八番顺元等处宣慰都元帅府、都云定云安抚司、新天葛蛮安抚司、播州宣慰司和庆云南丹安抚司,至明代建省前,黔南地域主要设置了卫所军事机构,黔南分属于贵州卫、龙里卫、平越卫、都云卫、新添卫、定番州、广顺州等。
明弘治年间,贵州推行“改土归流” ,部分土司统治地区改设府县,如都匀府、新贵县、贵定县和荔波县等。
雍正四年,清政府在黔南境内强行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制度的安抚司、长官司等,而代之以流官统治,撤销了“卫所”等军事地域,将其并入府州厅县等行政地域,黔南地区分属于贵阳府、都匀府、独山州和平越直隶州。
二、历史人物—莫友之明、清以来,由于贵州黔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开拓、顽强斗争,加上“调北填南”和“改土归流”使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得黔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
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不少人才。
学校除明代起设有卫、府、州、县的官学以外,明、清两代各地还建了二十二所书院,办了不少私塾。
据记载,明、清两代457年间(1448—1904年)黔南共考取进士80名(明代8名、清代72名)、举人688名(明代162名,清代526名)。
莫友芝名列其中。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心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文化生态环境保存良好。
2012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
数年来,实验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致力于推动黔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非遗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特色鲜明,保存较为完好,是承载当地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生产方式、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对文化生态存续良好、人文价值高的村落进行重点保护。
针对这一需要,实验区积极建立生态博物馆。
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致力于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留存。
“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普通民居和景观建筑以及与之相依连的山水环境等;“非物质”层面包含民俗节日等文化活动、文化空间,以及在相关信息资料中心,专业人士对文化价值高的典型器物进行收集、整理、修复,并运用网络、信息等数字化手段记录文化习俗等。
实验区在对传统村落进行综合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村寨的完整性,在不破坏建筑风貌的情况下进行修缮加固,保障当地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们生活的便利度与幸福感。
由于传统村落多为木质结构集中连片房屋,容易出现建筑损坏,火灾隐患大,整治工程优先进行消防改造,提高建筑防火防腐蚀能力,提高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
此外,实验区还制定村规民约,如《丹寨县王家村五户联保公约》《占里公约》等,对村民精神层面加强道德约束,规范村民行为。
同时,在“乡村旅游+”“非遗+扶贫”、乡村产业推动传统村落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指引下,实验区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生态资源,打造传统村落大健康养生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注重休闲、体验、观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布依族会举行 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唱歌、跳舞、 赛马等娱乐活动。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01
02
03
苗族还傩愿
这是一种苗族民间信仰活 动,通过请神驱鬼的方式 祈求家庭平安、五谷丰登。
瑶族度戒仪式
瑶族男性成年礼,通过一 系列严格的仪式和考验, 使年轻人获得成年男性的 资格和尊严。
03
黔南民族传统艺术
民间音乐与舞蹈
民间音乐
黔南地区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包括山歌、小调、酒歌等,这些音乐形式多以 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民间舞蹈
黔南的民间舞蹈多与当地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如苗族的龙舞、布依族的狮子舞 等,这些舞蹈动作矫健、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传统戏剧与曲艺
传统戏剧
语言系属与方言分布
语言系属
黔南民族语言主要属于汉藏语系 ,包括苗语、布依语、水语等。
方言分布
黔南地区的方言分布较为复杂, 不同民族和地区有其独特的方言 ,反映了该地区多元文化的特点 。
民族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黔南民族文字大多起源于古代的象形 文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 了现今的民族文字。
演变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 黔南民族文化概述 • 黔南民族语言与文字 • 黔南民族传统艺术 • 黔南民族节庆与习俗 • 黔南民族建筑风格 • 黔南民族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01
黔南民族文化概述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地处东经106°12'108°18'、北纬25°04'-27°02'之间。东与黔东南州相连,南与 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西与安顺、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会贵 阳市。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黔南是贵州省的一个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苗、侗、水、布依、畲等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和传统文化,各具特色,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的活化石”。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加,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逐渐崭露头角。
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还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到独特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品的魅力。
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如何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到来,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和实施路径,以期为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推动黔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1.3 研究意义黔南地区作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对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其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
对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推动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马尾绣是水族地区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 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马尾绣比赛
水书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形象文字的“活化
石”。 2005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书是水族先祖所创制的独 具一格并存活至今、有着巨 大社会功能的雏形文字和用 这种文字编撰成的大量巫术 书籍的总称。它与水族的信 仰习俗、生活习俗紧密相连。 水族民间驱除凶煞活动要请 水书先生主持。这些仪式都 依据水书的条纲要义进行, 但大量的祝词咒语及祭祀礼 仪等要全靠水书先生口传心 授。
苗族婚礼 接伞、祭祖、吃合欢酒、挑喜水、捉喜鱼等仪式,送亲人群要在大门外唱“拦门 酒”和“牛角酒”歌.自由式婚姻新娘子在认亲后可回新郎家居住.古典式婚姻新娘子在婚 礼结束后即回家居住,待到夫家有婚丧大事或农忙季节才到夫家小住几天,称“双边居 住”.新娘第二次上夫家时由兄弟、伯婶娘及嫂子等人抬糯米饭一挑,鱼数条,猪肉一腿陪 同前往,夫家请众亲族来“吃客饭”,并逐户宴请客人。送客人时还要献飘带.新娘子住上 十天半月后,夫家亦备同样的礼物送其回门,受同样礼同。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 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 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 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 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 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
三、民族工艺 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数不胜数。有早在宋
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刺绣、具有鲜明特点 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收藏价值。竹编是都匀布依族、苗族、水族等众 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品。剪纸是都匀水族聚集的奉 合、阳和、基场民族乡特有的剪纸艺术。 水族剪 纸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苗、水、布依族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花桥都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黔南布依族的文化
贵州民族大学2011—2012学年民族理论的课外作业学院:理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 2009级姓名:莫莉娟学号: 200910010024黔南布依族的文化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虽然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语言还是流传了下来,主要是靠上一代人对下一代的传授、交流。
下面我们来了解黔南布依族的文化。
食俗:黔南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我们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我们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虾酸”、“臭酸”驰名中外。
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酒在我们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黔南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
清明前夕,姑娘上山采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干,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
姑娘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量精良,是茶叶中的精品。
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
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来历,我们黔南主要以“都匀毛尖”闻名。
传统节日: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七月十四(鬼节)等。
黔南
黔南的旅游经济·黔南的地理及其旅游优势一、黔南州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是多民族聚居地。
全州辖12县市,面积26197平方公里,有汉、布依、苗、水、壮、毛南等37个民族。
黔南州借助少数民族的分布重点建设贵州南部荔波综合旅游区,实施“以荔波为龙头、都匀为中心、独山为二传、平塘三都为两翼”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黔南侗族的特色建筑)黔南是以山地高原为主,苗岭横贯。
红水河、都柳江流经,多峰林、溶洞及伏流。
拥有世界上同纬度仅有的保存完好的喀斯特森林地貌。
并且属于典型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
正是这些优势,黔南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以深度文化体验、休闲避暑、绿色家园为核心的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体系。
而且在上海举办的“欢聚世博——国际旅游品牌发展论坛”上,经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人民网及专家团综合评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被授予“国际著名原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称号。
·黔南历史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区域,《贵州古代史》考定,早在殷、周时期,境内就已有了许多部族活动,并分属于牂牁、夜郎等方国,在现黔南州福泉市还保存着古夜郎国唯一的遗迹“竹王城”。
元代,黔南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弘治年间,贵州推行“改土归流” ,部分土司统治地区改设府县,如都匀府、新贵县、贵定县和荔波县等。
雍正四年,清政府在黔南境内强行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制度的安抚司、长官司等,而代之以流官统治,撤销了“卫所”等军事地域,将其并入府州厅县等行政地域,黔南地区分属于贵阳府、都匀府、独山州和平越直隶州。
1949年11月15日,都匀县城解放,随即成立独山专区,专员公署设于都匀县城,辖民国时期的第二行政督察区的12个县,即都匀、独山、平塘、罗甸、三都、荔波、麻江、黎平、榕江、从江、丹寨,当时的瓮安、贵定、龙里、惠水和长顺等县隶属贵阳专区。
黔南风情
距贵阳市60余公里的美丽辽阔的龙里大草原上,这里拥有美丽的草原自 然风光,古朴的蒙古族风情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避 暑气候,这里既有一望无际、空阔幽深的壮阔美,也有风吹草底见牛羊的动态 美;又有蓝天白云、绿草入茵、牧人策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龙里大 草原周边 居住着万 余苗族同 胞,有浓 郁的民族 风情。炸 哨的哨口、 古营盘下 的古战场 记载着一 件件辛酸 的往事, 也记载了 苗族先民 们抵御外 敌,不屈 不挠的斗 争精神。
旅游介绍
• 黔南山青峰奇、风光绚丽,名胜古迹众多,民族文化悠久, 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荔波茂兰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集山、水、洞、林、湖和瀑布为一体,熔旅游、 观光、科研考察于一炉,享有“地球上喀斯特地区独一无 二的绿色宝库”的盛誉。由它和龙里猴子沟、福泉石林、 古城遗址、洒金谷、瓮安江界桥,以及福泉古城垣、冠山 紫官洞、三都水族风情、荔波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故居、 都匀百子桥、文峰塔为代表的桥城风光,惠水深黔山庄的 燕子洞、穿洞瀑布、百鸟河风景区、九阡水族起义关卡遗 址、都江古城垣、贵定洛北河漂流等组成的贵州南线丰富 多彩的旅游景观,让人一游难忘。
构 为七孔石拱桥,因为历史悠久并且多次扩建装饰成为都匀桥的典范。
荔 波
• 荔波县,被誉为地球腰带 上的“绿宝石”,地处黔 南边陲 •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 依族、水族、瑶族、苗族 等。 • 荔波山川秀丽,气候宜人, 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 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 地。 • 年平均温度18.3摄氏度, 无霜期283天,是一个天 然的大温室。
黔南之美
内容介绍
• • • • 黔南概况 旅游介绍 民族风情 艺术文化
黔南概况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 贵州省中南部,处在大西南 对外开放出海的黄金通道上, 北靠省会贵阳,南与广西壮 族自治区邻接,是多民族聚 居的地方。辖都匀、福泉两 个县级市,贵定、荔波、独 山、瓮安、平塘、惠水、龙 里、罗甸、独山、长顺10个 县和三都水族自治县,面积 26195平方千米,人口397万, 州府位于都匀市。
黔南州背景分析
黔南州背景分析黔南州成立于1956年,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是大西南通向大华南、大岭南的咽喉要津,既是贵州的南大门,又是贵州南下出海的最近通道。
总面积2.62万平方公里,下辖12个县(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
截至2021年户籍人口总数428.3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0.1%。
黔南是历史悠久之地、千年文明之域。
黔南殷周时属牂牁,秦汉时归夜郎,后为牂牁郡,晋设万寿县,唐置南宁州,元建都匀、程番二府,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之地。
汉武帝时期,夜郎王多同与唐蒙在此签订《同蒙之盟》;宋太宗时期,南宁州派使团入朝敬献方物、歌舞;明洪武时期,奢香夫人与汉族土司刘淑珍共同演绎了一曲维护国家统一、推进民族团结的绚丽华章。
黔南是人文毓秀之地、文脉炯耀之域。
西汉著名辞赋家盛览到成都向司马相如请教作赋,著名经学家尹珍到洛阳向许慎学习五经,两人回乡后设坛教学,首次开启了贵州的学校教育;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老师牛腾曾任建安(今瓮安)县丞,开启斯域新文风;宋代诞生了贵州第一位进士犹道明;明代王阳明弟子张翀、邹元标被贬谪都匀,使之成为王学名镇;清代西南大儒莫友芝将“黔学之光”传遍海内。
在黔南这片土地上,先后诞生了贵州第一部诗歌总集《黔风录》,第一部戏曲剧本《鸳鸯镜》,第一部编年史《黔史》,第一部私家方志《桑梓述闻》等。
黔南是红色革命之地、伟大转折之域。
贵州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红军长征史上5次影响全局重要会议,就有4次在贵州召开,留下了大量的红色资源。
黔南作为贵州红色基因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红色“富矿”。
红军长征六过黔南,经过我州七个县市,并在瓮安县猴场修整,召开了彪炳史册的猴场会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中央红军在瓮安江界河强渡乌江,打下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贵州成立的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蛮瓦支部就诞生在我州罗甸县。
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水族)代表邓恩铭是我州荔波县人。
黔南惠水县布依山歌的传承与保护
4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2期总第827期No.22,2020Total of 8271黔南惠水县布依山歌惠水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内有布依族人口约1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
惠水县也被称为好花红故乡,这个名称来源于惠水县布依山歌调的代表曲目《好花红》。
1.1布依山歌黔南惠水县布依山歌是惠水布依族音乐中一种较为重要的歌唱文化,它是布依族人民在集体劳作、社会交往和一些重大民俗节日的过程中用来传情达意和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
山歌也是布依族人民用来表达认识、利用和崇尚自然的重要方式,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感受的载体。
布依山歌的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结构简单、易于传唱,它发源并且广泛流传于广大布依族人民聚居区,是布依族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布依族人民利用山歌来传递感情、传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与进步。
1.2布依山歌的种类根据布依山歌的歌词结构、演唱方式、演唱场合和旋律特点等方面来看,有大歌和小歌两种类型。
“有一首布依族大歌唱道:古老传下来,不知哪朝代,大歌唱吃酒,小歌唱情爱[1]。
”从歌词中可以看出:大歌是一种酒歌,一般在礼俗聚会等公共场合演唱,内容涉及人际交往、民族礼仪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歌的歌种有酒歌、祭祀、叙事和丧葬歌等;小歌是一种情歌,多为布依族青年男女“浪哨”(谈情说爱)时所唱。
小歌的歌种有各类浪哨歌、儿歌和山歌。
布依山歌[2]的调式可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种形式。
小调结构简单、曲调活泼,演唱时声音较低,速度较快,可以分独唱、对唱和合唱三种形式。
大调的旋律比较奔腾、豪放,演唱时音色高亢嘹亮、速度较慢,尾音一般拖得较长。
惠水县布依山歌主要以小调歌曲为主,这里以惠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花红调》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
图1 《好花红调》谱(图1的谱例来源于张文媛的论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艺术魅力与社会效应)2008年6月7日,《好花红》调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介绍贵州人文风情
介绍贵州人文风情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风情的省份。
自然风光秀丽壮观的贵州,不仅拥有独特的山水胜景,还孕育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本文将介绍贵州人文风情,从历史、民俗、民族等多个方面展开叙述。
贵州的历史悠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贵州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例如,黔东北的通古斯古民居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人类住宅遗址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文化遗产。
而贵州的苗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
苗族的"莽夫人"、侗族的"千户苗寨"等都是贵州特有的历史符号,彰显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特点。
贵州的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苗族的“龙船节”、侗族的“细鼓花灯”、布依族的“跳山歌”等民俗活动,都是当地人们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瑰宝。
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不仅是贵州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是民族团结、宗族凝聚的重要场合。
民间艺术形式也是贵州人文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剪纸、布依绣、苗绣等传统手工艺术,以其独有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在贵州民间广泛流传,并逐渐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了历史和民俗文化,贵州还以其多民族共生的特点而闻名。
贵州境内居住着苗、侗、布依、水、黎、侗、仡佬等56个民族,其中苗族、侗族、仡佬族等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神话传说和音乐舞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互动,使贵州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贵州的人文风情不仅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还体现在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贵州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
他们尊重自然、崇尚和谐,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家庭纽带的维系和传承。
贵州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结构,结合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
此外,贵州还有独特的传统美食,如酸汤鱼、臭豆腐、花溪牛肉粉等,它们口味独特、风味独特,代表着贵州人民爱好美食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