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等六个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引言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关注。

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中印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哪种模式更有可能造就强国。

1. 中印经济发展背景中国和印度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两国的经济发展背景存在一些差异。

1.1 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升级等。

这些措施使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1.2 印度经济发展背景印度经济改革开始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减税、放宽外资限制和推动数字化转型等。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使印度成为全球服务业的重要中心。

2.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国和印度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面将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2.1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和制造业为主导,这使中国能够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

中国政府通过鼓励外国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消费升级,推动了内需的增长。

2.2 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不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外资开放和鼓励创新等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促进了印度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无论是中国的制造业模式还是印度的服务业模式,都为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

3.1 经济增长中国的制造业模式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国家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的国家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的国家竞争力比较摘要:中印两国毗邻而居,是世界上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两个新兴经济体。

利用显示性和解释性两个框架对中印的国家竞争力进行比较后发现:近年来,印度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竞争力提升迅速。

当前中国国家竞争力总体强于印度,但印度在部分领域领先中国,印度未来潜力巨大。

因此,本文建议,未来中国可以借鉴印度的若干成功经验,在保持好国内主体素质、供给水平优势,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关键词:中国;印度;国家竞争力;比较提到和中国实力相当、与中国竞争较为激烈的国家,就不得不提到印度。

当前,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上新兴的发展中大国,都是“金砖四国”的一员。

从历史上看,中国和印度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例如两国曾经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都是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

然而,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道路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从发展战略来看,两国奉行的发展战略截然不同。

1949年建国后,中国实行的是苏联模式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而印度则奉行混合式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幸的是,这两种发展方式都没有在两国取得很好的效果,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

于是,两个大国都开始谋求改革发展的新路。

中国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探索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从闭关自守逐步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上升,经济成就举世瞩目。

政府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到了1991年,这些非公有制企业已经占据了整个工业产值的47%,人民生活日益富裕。

在政府方面,行政改革也稳步前进,政府日益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在改革开放20年里大幅度减少。

印度和中国一样,慢慢地将外贸和投资政策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印度朝着放松管制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中印利用FDI情况比较研究】 中印佛学比较研究 微盘

【中印利用FDI情况比较研究】 中印佛学比较研究 微盘

中国与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先后走上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凭借利用FDI和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参与到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中,实现了两国经济大幅度进步。

虽然中印两国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两国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

印度利用FDI的发展过程可以给予中国一定的经验与借鉴,帮助我国在新的时代保持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中印利用FDI的比较(一)FDI规模与来源地印度在1995-2004年度,FDI年平均流入量为389亿美元,2005-2007年年平均流入量为1704亿美元,至2008年,FDI流入量达到了4246亿美元,攀上历史新高,但2009到2010年出现下滑,只有2440亿美元的FDI流入。

而中国在1995-2004年FDI年平均流入量达到4675亿美元,已超过印度2008年最高峰的数据,2011年更是达到1240亿美元的高峰。

所以,单单从FDI的规模看,中国要远远大于印度。

在FDI 来源国方面,中印差异较显著。

近年来,印度FDI第一来源地是毛里求斯,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对印度的投资也一直占FDI总额的40%以上。

毛里求斯在印度FDI中的地位有其特殊性,美英德国家才是其最主要的FDI来源国。

中国FDI主要来源地是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投资者中华侨比例较高,资本规模相对较小。

来自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FDI在2011年度只占139%左右,2012年1-4月,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了28%,新设企业数量同比亦减少85%,与2000年以来美国的头号世界FDI主要输出国地位不相称。

(二)利用FDI方式与产业结构对比改革开放至今,绿地投资是FDI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方式,比例高达85%,跨国并购占中国FDI总额的比重仅约15%。

印度在经济自由化初期,绿地投资也是FDI进入印度市场的主要方式。

但随着印度政府利用FDI政策由鼓励绿地投资逐渐倾斜于鼓励并购方式的投资,FDI以并购方式进入印度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已达到50%以上,远超中国的对应值。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一)地理位置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二)资源与能源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2.3%,中国为美国的1%)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3.2亿美元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四、中印经济结构对比(一)中印产业结构对比1.GDP的三次产业构成印度:产业排列顺序是"三、一、二中国:产业排列顺序是"二、三、一2.20世纪90年代中印两国产业结构发展变化情况印度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发展迟缓相对印度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更快3. 50年来中印两国产业结构发展有同也有异印度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发展到"三、一、二"中国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发展到"二、三、一4.中印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印度: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处于低级层次(4.2:4.1:91.7中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水平,但仍优于印度(10.3:32.2:57.5)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国比印度优势明显5.中印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对比中国从1980年到2000年20年的时间里,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从68.7%下降到49.0%,下降了19.7个百分点印度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在1971年至1991年的20年时间内仅下降了5.3个百分点(二)中印对外贸易结构对比从中国和印度的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两国贸易都在朝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但中国的出口结构优化程度显然大于印度1.印度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1997年为78.1%,到1999年增长到83%2.从1997到2000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从86.9%上升到89.8%(三)中印区域结构对比1.印度:各邦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2.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中篇社会发展比较篇中篇社会发展比较篇中国和印度的社会发展状况与两国采取不同的政策取向是有关的。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大国崛起: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

大国崛起: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

大国崛起: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1. 引言1.1 概述随着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大国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并逐渐崛起为全球影响力强大的大国。

这些国家的崛起对于全球经济格局、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在大国之间的博弈与合作、新兴力量对国际体系的挑战以及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体系的调整等问题上也出现了许多新动态。

1.2 背景介绍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日益成为继美国之后另一个主导全球经济形势和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

同时,其他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也不断加强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

此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加速了各国之间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的相互依赖和联系。

全球化使得贸易、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交往更加频繁,为大国崛起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

同时,传统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受到了新兴力量对现有秩序的冲击,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体系也面临着调整和改革。

1.3 研究意义深入研究大国崛起对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大国崛起带来的变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世界发展趋势,从而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格局。

其次,在中国等新兴力量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各国需要适应新格局并制定相应战略来保障自身利益和发展方向。

再者,通过探讨合作共赢与零和博弈思维下的外交政策选择,我们可以找到促成国际关系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旨在通过对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从大国崛起的视角探讨其对各国战略调整和应对措施的影响,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发展趋势预测以及战略决策参考。

在剩余章节中,我们将着重讨论经济崛起国家的兴起、全球化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的变迁、大国之间的博弈与合作、新兴力量对国际体系的挑战、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体系的调整等问题。

对手强劲中国如何应战?——中印纺织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对手强劲中国如何应战?——中印纺织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世界上 第 i 种产 品的 出 口总额 wt 示世 界所有 产 X 表
表 3 0 62 1 2 0 — 0 0年中国与印度纺 织品显 示性 比较优势 ( C R A)指数
中 国
06 5 4
o7 4 .3 o7 .30 o6 45 06 9 .1
印度
4.9 3 5.9 9 57 2 4.9 2 2.8 7
口产品具 有 中度 竞争 力 : R A 0 当 C < . ,表 明该产 8时 品的竞争 力较 弱。 与 国 际 市 场 占有 率 一 样 ,显 示 性 比 较 优 势
( C 也只 考虑 了产 品 出口所 占的相对 比例 ,并没 R A)
有考 虑 同期 这种 产品进 口的影 响 ,在 衡量 竞争 力时 也存在 一定 的局 限性 。 是 R A系数 反映 了相 对于 但 C
就 纺织 面料来 看 ,中国的 T >0 说 明中国是 C , 净 出口国 ,贸 易竞争 优势 较强 。20 — 0 0 ,中 06 21 年 国的 T C有上升 的趋势 , 明中国纺织面 料贸 易竞争 说
优 势 有所提 高。 印度 的 T >0 说 明 印度是 净 出口 C ,
产 品 出 口占该 产品 在世界 范 围 内的出 口比例 与该 国 家出 口占世界 总 出 口的 比例 求得 ,反 映 了相 对于 该
劣势越 明显 。当 R A ≥ 2 C . ,表 明一 国的出 口产 5时 品极具 竞争 力 ; 1 5≤ R A 25 ,表 明该产 品 当 2 C < -时 具有较 强的竞 争力 ; 0 当 l R A I 5时 ,表 明 出 8≤ C < . 2
国, 贸易竞 争优势 较强 。20 ~ 00年 , 062 1 印度 的 T C 有下 降的趋 势 ,说 明 印度 纺织 面料 贸易竞 争优势 有 所减 弱。 印度 的 T C值 与 中国相 当 , 印度 国际市场 但 占有率 远 小于 中国 ,可 以认 为中 国纺织面 料 的国际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可能性、存在问题及科学化路径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可能性、存在问题及科学化路径
王 聚 芹 , 英科 苑
( 北 电 力 大 学 政 教部 , 北 保 定 0 1 0 ) 华 河 7 0 3
摘 要 : 随着 中 国和 印度 综 合 国力 的大 幅 提 升 , 两 国发 展模 式进 行 比较 研 究 已经 成 为 当今 显 学 。 中 印 历 史 和 现 对
实生 活 中 的诸 多共 性 成 为 对 它进 行 比 较研 究 的 可 能性 前 提 , 学 界 在 比 较 研 究 中存 在 着 简 单 对 比 的倾 向 、 见 干 但 成 扰 太 强 、 量 比较 视 域 泛 化 等 问题 。 这 些 非 科 学 性 因 素 的 存 在 不 仅 会 导 致 比 较 研 究 结 果 的 失 真 , 至 会 贻 误 现 代 数 甚 化 进 程 。 中 印发 展模 式 比较 研 究 亟待 科 学 化 。 把 具 有 全 球 化 意 识作 为模 式 比较 研 究 的 视 野 定 位 、 探 索特 色 化 发 把 展 道 路 作 为 模 式 比较 研 究 的 立 足 点定 位 、 优 先 安 排 并 确 保 人 的 发 展 作 为模 式 比 较研 究 的 目标 定 位 、 全 面 贯 彻 把 把
作 者 简 介 : 聚 芹 (9 0 ) 女 , 北 石 家庄 人 , 北 电力 大 学 政 教 部 副 教 授 , 学 博 士 , 王 17 , 河 华 哲 主要 从 事 马 克 思 东 方 社 会
理论和马克思发展理论研究。
中 印 之 间 政 治 、 济 、 化 交 流 源 远 流 长 , 两 经 文 对
现代 化的根 本 内涵 , 对我 国现 代化 的健 康发 展 有着
非常重 要 的意义 。第 五 , 中印 双方 都 面 临着 实 现现
供 了基 础 。第 二 , 中印双 方 在传 统 文 化 介入 经 济 的 方 式 、 会发 展动 力机 制 、 社 发展 创新 机制等 方面 的差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亚洲,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大陆,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路径。

本文将比较研究几个典型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其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韩国的制造业崛起韩国经历了战后的重建和发展,从1960年代开始迅速崛起并成为了一个制造业大国。

韩国政府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鼓励本土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以提高竞争力。

此外,韩国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并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这些努力使得韩国在半导体、汽车、船舶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韩国面临着新的挑战。

此时,韩国需要加大对创新和服务业的投资,以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高科技引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领域迈进。

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军者。

然而,中国的发展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需要解决由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以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印度的服务业兴起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的发展模式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此外,印度还发展了医疗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服务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和留学生。

然而,印度的服务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印度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服务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印度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新加坡以其卓越的金融体系和国际化的经济环境而闻名。

新加坡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并通过吸引全球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设立来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新加坡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高经济竞争力。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潜力与前景
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未来有望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
中印两国贸易总量比较
贸易规模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量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贸易结构
中印贸易以中间品为主,中国从印度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向印度出口加工制成品。
贸易平衡
中国对印度存在贸易顺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
04
中印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建 议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 训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 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发挥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
业转移;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国际 竞争力;
印度经济发展的经 验教训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 略,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01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02
印度经济发展趋势
03
印度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印度将加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 业务流程外包和呼叫中心等领域。
VS
印度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投资环 境;
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提 高核心竞争力;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印度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可持续动力:新兴大国崛起如何规避“比较优势陷阱”

可持续动力:新兴大国崛起如何规避“比较优势陷阱”

可持续动力:新兴大国崛起如何规避“比较优势陷阱”■ 肖 洋/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的崛起给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远影响,原有大国与新兴大国间的博弈似乎预示着第三次权力转移的开始。

然而,通过对新兴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仔细剖析后发现,这些国家均面临着增长方式落后,赶超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这不仅影响新兴大国竞争力的提高,还制约着其赶超进程的进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提升赶超动力的可持续性,是新兴大国规避“崛起陷阱”的必然选择。

新兴大国的崛起困境新兴大国崛起之路该如何延伸?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该如何看待传统崛起动力。

不了解传统崛起动力哪儿出了问题,也就无法理解新兴大国对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

比较优势战略是中俄印巴成为新兴大国的根本原因。

近十多年来,四国的快速增长主要建立在廉价资源禀赋的大量投入上。

例如中国主要依托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投入,印度同样依赖人力资源优先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俄罗斯和巴西则利用国际市场行情上涨扩大矿产资源出口,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各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然而,由于新兴大国偏重依托资源禀赋发挥而轻视科技创新作用,使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产品出口额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对新兴大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较低。

[1]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战略在新兴大国呈现出不适性,预示着新兴大国可能面临“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最终造成在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 新兴大国经济增长快而不稳的原因正在于此。

虽然中俄印巴早已意识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对于着眼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则更重视发展短期获利的产业。

这使得本需要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撑的技术创新产业缺乏良性成长环境,而新兴大国的国际贸易实践仍以生产传统比较优势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美媒:中印的比较

美媒:中印的比较

美媒:印度人对北京很着迷把中国当作榜样/Article/waiguoren/32142_6.html据美国《纽约时报》8月31日报道,印度媒体上充满了中印两国互相比较的文章:印度公司高管将中国企业视为发展的标杆;政府官员将中国视为威胁、伙伴以及榜样。

出生在中国、为《印度快报》撰稿的经济学家裴敏欣(Minxin Pei)说:“印度人对中国很着迷,但中国人似乎对印度很少关注。

”对此,裴敏欣说,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发展和改变漠不关心,因为他们更喜欢将中国与美国和欧洲做比较。

他曾在中国组织有关印度话题的会议,但却很难找到足够了解印度问题的中国专家。

北京一家服装店老板刘毅(Liu Yi)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中国经济很特殊。

如果说中国的发展曾有一个榜样,那也应该是美国或英国。

”刘毅说,在发展的阶梯上,中国正抬头看向美国,现在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比中国更大的经济体,而印度经济只到中国的“肩部”,印度是世界第九大经济体。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除美国外最大的出口市场。

因此对于印度来说,中国处于发展阶梯的更高的位置。

主管国家安全的内政部长帕拉尼亚潘·齐丹巴拉姆(Palaniappan Chidambaram)说:“尽管人人都在谈论赶超中国,但那似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与印度相似的是,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人口超过10亿。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一些理论,帮助中国比印度提前十年完成了向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经济模式的转型。

此外无论从哪些领域对比,中国都领先印度。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遥遥领先,军事实力更强大,对教育和大学投资更多,印度在英语方面有历史优势,但中国正迎头赶上。

印度为什么落后于中国?印度模式与中国模式是学术界喋喋不休的话题。

西方人认为印度一定会超过中国。

究竟孰是孰非?本文为你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印度与中国的可比性最大:两国都属文明古国,都是人口众多,都幅员辽阔,都经历过殖民入侵,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印度独立于1947年。

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比较(王玲)

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比较(王玲)

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王玲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瞩目。

对于中国国力的认识,国际上有很多研究,如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战略评估组(SAG)1在其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中认为,中国目前的国力与欧盟相当,是国力仅次于美国的国家;而世界权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IMD)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最新排名都有所下降,在WEF刚刚公布的2005/2006全球竞争力最新排名2中,中国在全球117个经济体中排在第49位,比上年低3位,在IMD的2005年全球60个经济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中3,中国排在31位,比上年降低了7位。

各研究由于研究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结论差异很大,本文试图从综合国力生产的全部系统中全面考察目前世界主要大国的国力状况,通过与这些大国的对比,获得对全球国家力量格局和对中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认识。

一 各大国经济力、军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国家的经济力、军事力和外交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最显著体现,为了全面了解全球力量的格局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这里选择了世界主要的经济、国土面积和人口大国进行的国际比较。

挑选的主要大国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印度、中国和韩国。

全球的经济力美国遥遥领先,2004年,美国的GDP为11.73万亿美元,占到全球的29.6%,其次是日本,其 GDP达 4.67万亿美元,而后是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处于世界经济总量的第六位,GDP 为16494亿美元,俄罗斯处于这些大国中的最后一位,其GDP只有58.87亿美元。

从人均GDP的占有量上看,美国仍然处于第一位,2004年,人均GDP得到近4万美元,其次是日本,人均GDP为3.7万美元,而后是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人均GDP都在 3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GDP已达 1.4万美元,俄罗斯为4082.52 美元, 而中国只有1268.89美元,排在倒数第二,仅高于印度(578.37美元)。

中国与印度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中国与印度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A m p r tv t d f n u t y S r c u eb t e i a a d I d a Co a a i eS u y o d sr t u t r e we n Ch n n n i I
X e ogu u njn&LuPi eg Y i es n h
2 .%的 耕 地 面 积 ( 中 中 国 是 1.% , 印 度 是 1 4 其 01 1.%) 67 1 3 和 . %的森 林 面积 ( 中 中国是 50 印度 其 . %,
是 1 生 产 7 农
②华 民:中印经济发展模式 的比较——相似的原理与不 《
Ab t a t T e e h sb e i n f a t h n e n C i a a d I d a Si d s y sr cu e w e h n n n i sr c : h r a e n sg i c n a g s i h n n n i ’ n u t t t r h n C i a a d I d a i c r u a e a h e i g r p d e o o c g o t . h e eo ig st a in o r e i d s e i e e t h o t b t n r t r c iv n i c n mi r w h T ed v lp n i t f h e n u t si d f r n ,T e c n r u i a e a u o t i r s f i o a d p l n ae o r e i d sre DP g o t r a iu ,t e e l y n t cu e o r e i d sr si lo n u l g r t ft e n u t st G w h a e v ro s h mp o me t r t r f h e n u t e sa s i h i o r su t i d f r n . dt er a o s f h r i e e c a et e r wn c a a t r t s i e e t An s n e ed f r n eh v i h r ce i i . f l h e ot i h o sc Ke r s Ch n ;I d a n u t t c u e o a s n y wo d : i a n i ;I d sr s t r ;C mp r o y r u i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国际比较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国际比较

第42卷第4期2024年04月对外经贸实务PRACTICE IN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V ol.42No.4A p r.2024一、引言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指出:“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2022年我国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8891.09亿美元,同比增长6.67%,其中出口额为4240.56亿美元,增长了8.12%,进口额为4650.53亿美元,增长了5.38%,逆差缩窄至409.96亿美元,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态势。

然而,与世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速度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仍处于偏低水平。

根据UNCTAD 数据库统计,2022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达7.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了14.8%。

这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仍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

因此,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对于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参照IMF 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BPM6)分类,将服务贸易分为加工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运输,旅行,建筑,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和政府服务12个主要子类别(孟方琳等,2019)[1]。

在经济发展中,国际竞争力通常被用来衡量一国产业的优劣,即通过对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该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本文借助UNCTAD 数据库,参考现有文献的普遍做法,运用MS 指数、RCA 指数、TC 指数和CA 指数,测算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基于熵值法构建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评价2013—2022年间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印政府竞争力比较力探析

中印政府竞争力比较力探析
支 出 占 GD P的 58 , 其 中 公 共 卫 生 支 出 仅 占 GD .% P的 2 , 一 比例 尚 未 达 到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 但 我 国 公 共 % 这
较 快 ,2 0 年 达 到 第 七 。 府 效 率 方 面 , 国 稍 优 于 06 政 中 印 度 ,但 中 国 和 印 度 的 水 平 从 整 体 上 来 看 处 于 中 等
3 0 2 9
2 7
5 0 4 9
51
整 体 上 来 看 , 国 的 排 名 都 比 较 靠 后 , 也 说 明 了 两 两 这 国的政 府竞 争力 在 国际 上属 于 比较落 后 的水 平 , 而 且 发 展 比 较 缓 慢 。 因 此 , 了 提 升 国 际 竞 争 力 , 印 为 中 两 国都 应 当 积 极 采 取 措 施 创 造 较 高 的 政 府 效 率 和 基 础设施 水平 , 升政 府竞 争力 。 提
文 写 道 : 比 较 而 言 , 所 有 大 的 新 兴 市 场 中 , 度 的 “ 在 印 市 场 软 环 境 可 能 是 最 好 的 。 市 场 供 求 双 方 的 信 息 畅 通 无 阻 … … 由 于 普 遍 尊 重 财 产 权 、 重 法 制 , 同双 尊 合
方会保 证 交易 的神 圣不 可侵 犯 。”
比 重 分 别 为 2 . % 、 7 7 、 30 和 1 . % 。 0 0 全 32 1 .% l .% 45 2 0 年 球 主 要 4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中 这 一 比 值 最 低 的 是 香 港 8 特 别 行 政 区 只 占 1 .% , 最 高 的 是 丹 麦 占 6 . % , 84 66 我
( ) 印 政 府 公 共 产 品 4- 水 平 比 较 二 中 R ̄ ,

中国与印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比较

中国与印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比较

中国与印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比较中国和印度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两个亚洲国家,都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却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培养生物技术人才,并设立了一批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和企业。

1990年代初,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与此相比,印度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晚。

印度的生物技术产业在1990年代末期才开始兴起,受制于缺乏资金,研发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然而,印度政府也开始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以吸引外国投资和促进创新研发。

近年来,印度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吸引了众多国际生物技术企业在印度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其次,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和产业规模上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中国拥有庞大的生物技术研究人员队伍和顶尖的研究机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中国的生物技术企业数量众多,并且涵盖了从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到环境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也逐渐扩大,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市场之一印度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和产业规模相对较弱,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印度在生物制药、基因工程和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实力逐渐增强。

印度的生物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一些企业在生物药物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最后,两国在生物技术产业政策和法规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中国政府还设立了一些专门的生物技术发展基金,以支持相关项目的研发和推广。

印度政府也开始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支持,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然而,与中国相比,印度在生物技术产业政策和法规的完善程度较低,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六大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比较分析

六大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比较分析

六大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比较分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成为许多国家寻求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为了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许多国家建设了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这些示范区在吸引外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六个主要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首先,中国的广东自贸试验区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广东自贸试验区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接近香港和澳门等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该示范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物流网络,方便企业的生产和物流运输。

然而,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土地成本较高,给企业的投资带来一定的压力。

其次,美国的硅谷是全球最大的科技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硅谷的优势在于引进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此外,硅谷还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增强了区域创新能力。

然而,硅谷的高成本和高生活压力让许多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限制了更多企业的进入。

再次,印度的孟买国际金融中心是印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该示范区吸引了许多金融和信息技术企业,成为印度的金融和技术中心。

孟买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印度的基础设施薄弱和官僚作风等问题限制了示范区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马来西亚的伊斯坦布尔金融城是马来西亚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该示范区以吸引国际金融和商业企业为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此外,伊斯坦布尔金融城的政府支持力度较大,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马来西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企业在招聘和培训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

最后,越南的河内和胡志明市是越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这两个示范区在劳动力成本低和政府优惠政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与此同时,越南的政治稳定和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下]

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下]

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下]【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着重分析了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

在国际产业竞争态势分析部分,我们发现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一定优势,但全球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谨慎考虑。

结论部分指出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国际产业竞争中所处的环境和定位,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产业竞争、中国参与、优势与挑战、全球化战略、全球价值链、定位、发展方向、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的加剧,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超级大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的产业实力直接影响到国际分工格局和全球产业链的形成。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直被世人关注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使得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的全球化战略逐渐清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环境与定位,深入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定位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探讨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态势下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研究国际产业竞争态势、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与挑战、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以及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等方面,旨在揭示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定位,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展望。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精选160条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精选160条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精选160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的是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

为让同学们更好的进行毕业设计,现在我们为这个专业的学生精选了160个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各位借鉴。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一:1、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研究2、中澳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3、日本加入TPP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4、全球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的影响5、区域贸易协定演进研究6、欧盟农产品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研究7、中日韩文化创意产业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8、东亚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合作发展机制研究9、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10、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对中国对外经济的影响研究11、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12、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13、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贸易关系研究14、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15、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16、国际贸易规则发展新趋势及中国的应对17、中韩两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分析18、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研究19、印度对外贸易结构研究20、全球价值链与世界经济失衡相关性研究21、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研究22、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23、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24、TPP高标准贸易规则及其对中国涉外贸易影响的研究25、TPP的发展前景分析与中国对策研究26、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对我国经贸影响及对策分析27、中国和英国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研究28、中印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影响因素分析29、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理论重构与实证研究30、中俄贸易总量,结构及影响因素的分析31、以中俄边境口岸贸易转型为起点带动中俄自贸区发展研究32、泰国水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研究33、越中边境贸易发展现状分析34、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35、TPP国际贸易投资规制及中国的应对策略36、TPP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37、泰国水果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分析38、中美服务贸易逆差成因分析及对策39、北美自贸区经济效应研究40、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二:123下一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印度等六个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陈江生2012-11-23 13:05:19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07年9期近几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产业发展引人注目,中国的家电、造船,印度的软件、医药,在世界市场上异军突起。

巴西、中国、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罗斯等六个发展中大国(根据英文字首,可合并简称BRIMIC,下同),合计人口达30亿以上,超过全球人口的50%,国土面积4200万平方公里以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经济规模达149000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额的30.6%,成为全球产业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对上述六个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根据产业生态进化理论和产业综合竞争力理论,我们构建了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模型(指一般产业综合竞争力,而非指特定产业综合竞争力,下同),以“企业综合竞争力+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作为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分析范式,以“文化+制度机制+资源+能力+管理运作”作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分析范式,以“产业宏观环境+产业要素禀赋+产业体系组织+产业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的分析范式。

企业是产业竞争的主体,企业综合竞争力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指一般企业综合竞争力,而非指特定企业综合竞争力,下同),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载体,企业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相互作用,构成产业综合竞争力。

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机制和企业管理运作,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企业综合竞争力。

产业宏观环境、产业要素禀赋、产业体系组织、产业市场结构共同构成了产业生态环境体系,并决定和影响着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

根据2001—2004年间相关资料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综合竞争力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为29.5%;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对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为70.5%,对产业综合竞争力有着决定性影响。

中国已成为BRIMIC产业综合竞争力、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最强的国家,而印度是RBIMIC企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中国企业综合竞争力仅位居第四。

一、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模型1、产业综合竞争力根据产业生态竞争力理论及产业竞争力理论,我们首先对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2001—2004年巴西、中国、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六个发展中大国的相关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将每一个原始数据减去六国相关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值,再与序列的标准差相比,从而消除了数据的量纲和单位。

其次利用标准化数据计算所有变量的相关矩阵。

再次按照因子贡献率计算各因子得分,并利用因子得分计算各国产业竞争力的得分。

据此,可以得到2001—2004年间六个发展中大国之间相互比较而得到的彼此竞争力的数据。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到了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模型:产业综合竞争力=0.295×企业综合竞争力+0.705×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以企业综合竞争力为基础,企业综合竞争力对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为29.5%,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对产业综合竞争力有着决定性影响,其对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达70.5%,影响大大超过了企业综合竞争力。

2、企业综合竞争力经过实证分析得出的BRIMIC企业综合竞争力模型为:企业综合竞争力=0.227×企业资源竞争力+0.264×企业文化竞争力+0.183×企业能力竞争力+0.235×企业管理运作竞争力+0.091×企业制度机制竞争力在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中,企业文化竞争力的贡献率达26.4%,成为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最大的因素,突显出企业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责任感、道德规范、企业领导人的可信度等文化要素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大影响力。

企业管理运作竞争力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达23.5%,是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第二大因素。

灵活性和适应性,是发展中大国企业管理运作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对企业管理运作竞争力的贡献率达42%,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全球市场的发展变化,企业对市场需求和社会选择的灵活适应,及时调整,具有极端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与市场共同进化,否则,不及时根据市场进行变化,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良好的劳动关系,成为发展中大国提高管理运作效率、提高协同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对企业管理运作竞争力的贡献率达21%,是影响企业管理运作竞争力的第二大因素。

国际化经验,对企业管理运作竞争力的贡献率达19%,成为影响企业管理运作竞争力的第三大因素,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适应全球市场竞争,国际经验已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

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第三大因素是企业资源竞争力,其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为22.7%。

在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两大类资源中,人力资源类贡献率占56%,资金资源类贡献率占44%,人力资源的影响作用超过资金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大资源。

胜任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对企业资源竞争力贡献最大的因素,其贡献率达21%,突显经营管理团队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发展中大国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银行信贷,是发展中大国主要的融资渠道,它对企业资源竞争力的贡献率达19%,它是企业第二大资源,说明资金资源是企业资源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熟练劳动力对企业资源竞争力的贡献率达15%,成为影响企业资源竞争力的第三位的因素。

企业能力竞争力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为18.3%。

发展中大国企业能力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远低于人们的预期,说明发展中大国企业核心能力尚不够强,尚没有对企业综合竞争力形成强有力支撑。

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发展中大国企业能力竞争力的最根本的因素,它对企业能力竞争力的贡献率达71%,表明发展中大国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最主要能力,它与发展中大国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禀赋密切相关,充分反映了发展中大国劳动力比较优势。

企业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能力竞争力的第二大因素,它逐步成为影响发展中大国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但影响力还不够显著。

企业适应能力、研究开发、市场开拓,对企业能力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特别是人们所熟知的研究开发,对企业能力竞争力的贡献率只有5%,还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发展中大国对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还比较有限,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作用还非常弱。

企业制度机制竞争力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为9.14%,表明企业制度机制创新对企业综合竞争力有较大影响。

但发展中大国企业的制度机制创新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力还不够显著,企业的制度机制创新是制约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报酬水平,仍是发展中大国激励企业员工的主要手段,它对企业制度机制竞争力的贡献率达39%,成为第一大影响因素。

知识产权对制度机制竞争力的贡献率达20%,说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知识创新对企业制度机制创新能力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并成为第二大影响因素。

员工激励对企业制度机制竞争力的贡献率达17%,企业对企业制度机制竞争力的贡献率达14%,这两个因素对企业制度机制有着重要影响。

3、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经过实证分析得出的BRIMIC产业生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模型为: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0.228×产业宏观环境竞争力+0.364×产业要素禀竞争力+0.181×产业体系组织竞争力+0.227×产业市场结构竞争力产业要素禀赋竞争力是影响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其贡献率达36.4%,这证明了资源禀赋对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

产业资源仍然是产业要素禀赋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产业要素禀赋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它对产业要素禀赋竞争力的贡献率为63.5%,远超过产业高级要素36.5%的贡献率。

产业高级要素对产业要素禀赋竞争力的作用也逐步发挥出重要影响力,但其作用仍小于产业资源。

产业宏观环境竞争力的贡献率为22.9%,是影响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的第二位因素。

经济环境竞争力当之无愧成为影响产业宏观环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它对产业宏观环境竞争力的贡献率达41.3%,政治环境对产业宏观环境也有重大影响力,它的贡献率也达34.4%,金融环境竞争力对产业宏观环境竞争力的贡献率为24.3%,也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产业市场结构竞争力的贡献率为22.7%,是影响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的第三位因素。

产业输出竞争力是产业市场结构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它对产业市场结构竞争力的贡献率达88.7%,说明在发展中大国产业成长过程中,国际市场对其产业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吸收竞争力对产业市场结构竞争力的贡献率为11.3%,说明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大国投资等对发展中大国产业市场结构竞争力也有较大影响作用。

产业体系组织竞争力的贡献率为18.1%,是影响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的第四位因素。

产业生产实力竞争力是影响产业体系组织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它对产业体系组织竞争力的贡献率达62.3%,而产业科技竞争力的贡献率为37.7%,这说明,发展中大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进行加工生产,促进了产业体系组织竞争力的提高,而产业科技竞争力对产业体系组织竞争力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巴西、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印尼、中国等六个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实证比较分析根据运用产业综合竞争力模型,对2001—2004年六个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几个国家产业综合竞争力互相赶超,产业整体竞争能力趋于增强,竞争力排名交替上升;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属于六个发展中大国中的第一阵营,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强于墨西哥、印尼这两个第二阵营的国家;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排名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并不完全一致,二者存在错位现象。

1、六个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比较根据运用产业综合竞争力模型,对2001—2004年六个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1)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趋于增强,中国已成为六个发展中大国产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家。

中国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稳步提升,并比其他五个发展中大国具有明显优势,对产业综合竞争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中国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尽如人意,其竞争力远低于印度,也不如巴西和俄罗斯,在六大国中排名第四。

(2)印度产业综合竞争力快速成长,其产业综合竞争力与中国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在六个发展中大国中排名第二,印度企业综合竞争力在六个发展中大国中名列第一,远高于中国。

(3)巴西产业综合竞争力经过短暂下降后趋于回升,在六个发展中大国中排名第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