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现象与本质ppt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练习 下列离子方程式能表示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
1. Ca2+ + CO32- = CaCO3↓
表示可溶性的钙盐和可溶性碳酸盐的反应 如 CaCl2 + Na2CO3 = CaCO3↓+2NaCl
_ 2 S
Cl_ _ 22 4OSO4 、
2Cl
+
Fe2+ +
SO4
2-
CO32-
NO3 、 、NH4+
-
NH4+ + OHNH4+ + OH-
CH3COOH、
NH3· H2O
学以致用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Ba(OH)2、AlCl3、FeSO4、Fe(NO3)3 Ba(OH)2 AlCl3 FeSO4 Fe(NO3)3 Ba2+ + 2OHAl3+ + 3ClFe2+ + SO42Fe3+ + 3NO3-
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每组物质间能否发生应?若能写出反应方程式
(1)Na2SO4和KCl (2)Na2SO4和BaCl2, (3)NaOH和HCl (4)Na2CO3和HCl
实验
向Na2SO4溶 液中加入KCl
向Na2SO4溶 液中加入 BaCl2溶液
现象
混合前溶液 混合后溶 生成的 中离子 液中离子 新物质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二节 离子反应
思考1: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铁、蔗糖溶液、酒精 溶液、K2SO4溶液、Cu。
小结:
①铁、铜能导电 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 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有新内容、新发展。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光的本性之争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 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 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 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最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 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 本质。
第二,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 经验主义———“ 经验论” ▪ 教条主义———“ 唯理论”
▪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 性的重要性。
结绳记事
③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 其次、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 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 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 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影响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
• (1)细胞内外 +浓度差 )细胞内外K • (2)膜对 +和Na+通透性 )膜对K • (3)钠-钾泵的活动水平 ) 钾泵的活动水平
(二)动作电位 二 动作电位
1、定义 、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 受刺激而兴奋时 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部分腺细胞
膜电位 项目 产生机制 平衡电位 通道 阻断剂 电荷分布 状态 特点
静息 电位
K+外流
动作电位
峰电位 后电位 上升支 下降支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Na+内流 K+外流 K+外流↓ 钠泵活动
EK
四乙胺 极化 稳定直 流电位
ENa
河豚毒素
EK
四乙胺 四乙胺
去极化(含 复极化 未恢复到 轻度超极 RP 反极化) 化 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四)局部兴奋及其总和
• 1、局部兴奋的概念 、 • • 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 极化。 极化。 少量内流引起, 由Na+少量内流引起,局部兴奋可提高 细胞膜的兴奋性。 细胞膜的兴奋性。减小膜电位与阈电位的 差距。 差距。
2、局部兴奋的特点(与动作电位区别) • 局部兴奋 1.等级性现象(没有“ 1.等级性现象(没有“全 等级性现象 或无”) 或无” 2.呈衰减性传导 2.呈衰减性传导 3.总和现象(无不应期) 3.总和现象(无不应期) 总和现象 • 动作电位 1.“全或无” 1.“全或无” 现象 2.不衰减性传导 2.不衰减性传导 3.脉冲式 3.脉冲式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

随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是( ) A、小李脸红了 B、班主任老师说王平品质好 C、春暖花开 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
“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需而内无至诚 者。”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1、这句话说明 (
D
)
A、并非所有的现象都是表现本质的 B、个别的现象无所谓表现本质 C、个别偶然的现象也表现本质
区 别
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 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联 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
(2)它们都是人的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 客观的,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比较:
区别 认识 对象 认识 水平 认识 特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ABC
不定项选题
1、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正确反映的有
A、感性认识 B、科学理论 C、理性认识 D、真理
不定项选题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有
A、前者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后者是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前者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后者 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C、前者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后 者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D、前者是可靠的,后者不一定可靠
D、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
2、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B
)
A、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是无法达到统一的 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必然性 C、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假象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D、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的
不定项选择题:
现象与本质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它们的区 别表现在() A、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而本 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B、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而本质是事 物一般的、相对稳定的东西 C、现象需要通过感官来认识,而本质需要抽 象思维来把握 D、一定的现象总是以一定的本质为根据,而 一定的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的
第2章-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学基础
➢ 需要起源说
====柳海民:在《教育原理》中:教育是起源于人 的社会需要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具体观点:一方面,教育发生于人类传递社会 生产、经验的需要; 另一方面,个体在进入社会生 产之前需要一段适应生活、生产的 教育。
(教育活动的主体)
的
(学习活动的主体) 的
变
化
教育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学基础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教育 学校 教育影响 终身教育 教育制度 教 育民主化 2. 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 定性有何意义? 3. 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有哪些异同? 4. 简述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基础
基本特征:商品性 生产性 科学性 民主性 多样性 可变性
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异同教育学基础
类别
古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与生产的关系 脱离
紧密联系,越来越紧密联系
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任务
为统治阶级垄断,具 有阶级性
为阶级统治培养统治 人才
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垄断,走 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
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教育学基础
一位牧师正在考虑明天如何布道,一时找不到好的题目, 很着急。他 6 岁的儿子总是 隔一会儿就来敲一次门,要这要 那,弄得他心烦意乱。情急之下,他把一本杂志内的世界地 图夹页撕碎,递给儿子说: “来,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拼图游 戏。你回房里去,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还原,我就给你五 美分 去买糖吃。 ” 儿子出去后,他把门关上,得意地自言自语: “哈,这下可以清静了。 ” 话音刚落,儿子又来敲门,并说 图已拼好。他大惊失色,急忙到儿子房间一看,果然那 张撕 碎的世界地图完完整整地摆在地板上。 “怎么这样快?”他不 解地问小儿子。 “是这样的, ”儿子说, “世界地图的背 面有一个人头像,人对了,世界自然就对了。 ” 牧师爱抚着 小儿子的头若有所悟地说: “说得好啊,人对了,世界就对 了——我已找到明天布道的题目! ”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ppt课件

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 的特殊属性, 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就 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 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最新课件
25
二、意识的构成与功能
(2)总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最新课件
17
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 本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间隔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 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 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最新课件
空间
18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是同物 质运动不可分离的:
20
社会存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 人的活动则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将人 与其他存在物区别开来, 使之成为物质世界中 最高级的存在物。
社会存在是从自然存在发展而来的。在现实世 界中, 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并不是互不相干的 两个部分, 而是相互交叉和相互包含的。人类 社会产生之前, 只有单纯的自然存在。人类社 会产生之后, 一部分自然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 动进入社会生活领域, 成为社会存在。社会存 在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在。
第二, 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
第三, 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 系列和运动规律。
最新课件
33
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的前提,是人类来 自于自然界, 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最高产物。 人本身就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新课件
34
最新课件
第二节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

补充:利手简易观察法
•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优势半球在哪一侧?这有一个小窍门,就 是看这个人写字时握笔的方式。如果语言加工的优势半球在 左脑,一个右利手者握笔用的是直握方式,而一个左利手者 则用钩握方式(见图2-5)。反之,当半球优势在右脑时, 右利手者一般采用钩握方式,而左利手者采用直握方式。当 然,这只是一种普遍现象。要想确切知道一个人的脑优势半 球在哪一侧,还需要进行医学检查。
第二节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
【生活中的心理学——条件反射的形成】
望梅止渴 慕京
随鞭一指生梅林, 便使万军不唇干。 无中生有智者策, 用兵奇谋众口传。 纸上一事难学会, 因势利导不简单。 若无随机应变心, 读尽兵书也枉然。
第二节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 脑不会自发的产生心理,只有 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 脑才可能形成对外界的映像, 产生心理。
资料卡有损大脑的生活习惯长期饱食蒙头睡觉轻视早餐不愿动脑甜食过量带病用脑长期吸烟少言寡语睡眠不足空气污染心理是脑的机能二脑的机能1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2大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无条件反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二节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
一、心பைடு நூலகம்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第二节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的结构 脑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延髓、脑桥、中脑、 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大脑。
第二节 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
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脑的机能 1、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 发布各种信息 2、大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马原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 联系的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的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相互过渡。
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联系中看到区别。
2.联系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坚持联系客观性,就是坚持联系观点上的唯物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使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真正的联系导致唯心主义。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联系,是诡辩论。
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之中把握事物(2)普遍性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结构性;无孤立存在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中介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桥梁和环节。
而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联系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物质性统一的内在体现(3)多样性事物多样,那么联系也是多样的。
具体:内部外部、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结构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
其中,内部、本质、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基本特性和发展趋势;外部、非本质、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到加速、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也有关键的作用。
(4)条件性条件的定义: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
条件对事物存在、发展的作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起到支持或者制约的作用,有利条件会支持、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会制约、阻碍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发展;但是,改变、或者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阻碍事物发展。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 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和规律
例一,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市 场中,我们看到
例一:在商品市场中
商品经济的现象 商品时多时少 价格时高时低 企业兴盛衰败 感性认识
认识问题中的辨证法是————感性认识需要发展 为理性认识
• 5.法国天才数学家格勒阿的挚友鲁柏被人刺死,死时鲁柏手里 • 死死捏着没吃完的馅饼,数学家来到三楼314房间,思索后肯定 • 地说,314号的主人吉姆就是杀人凶手,因为馅饼英语是PIE, • 而希腊语含义是π,其值是3.14。鲁柏是善于思考的人,临死 • 时,他用馅饼来暗示凶手所住的房间,根据这一分析,警方很快逮捕了 • 吉姆。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
)
A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B、客观物质在人脑中正确的反映
C、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组成的知识体系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
3、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
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主要说明( D )
A、 感觉反映活生生的现象是可靠的,理解是抽象的不 可靠的
B、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 理性认识
三、要提高 “透过现象认识 本质”的自觉性
第一,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 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认识事 物的本质。
第二,由于现象认识问题危害多多,不 能满足于感性认识,需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就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
第三,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这是基本原理,遵循该原理,就要慎对 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透过现象,正确认识其 本质
哲学 第二章

庐山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 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 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 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太阳 东升西落是现 象,引力相互 作用是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而本 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苹果落地
房屋倒塌
飞 机 坠 落 人造卫星 吉林陨石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而本 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流 星
地球公转
星系演化
黑洞
庐山日出 上述表现 形态可谓多姿多 态、千差万别, 可是它们都是引 力相互作用的具 体表现。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 相对稳定。 《西游记》 里的孙悟空,神通广 大,变化多端,但他 变化招数再多,也仍 然是一个伴随唐僧左 右的孙猴子。
内容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 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 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 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 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主观唯心主 义认为,事物之间的 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 意志决定的。
康 德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 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客观唯心主义则 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某 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 联系的表现。
摒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 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 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 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 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 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 鬼话。’” 马克思和恩格斯
新版马原第一章第二节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性质的矛盾。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 根本矛盾之分。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则是指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 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 程始终的矛盾。
发展的过程性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运动。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原 因 与 结 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 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 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克思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偶然性体现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 的纯粹的偶然性。
弗莱明
伦琴发现X射线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伦琴发现X射线,都与偶然 因素紧密相关。
2、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 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即 使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假象的东西是本 质的一个规定,本质 的一个方面,本质的 一个环节。
列宁
意义
两者关系的原理为我们认识事物本质提供 了向导,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科 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现象发现本质。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 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 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 都成为多余的了。
形而上学的错误: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 性割裂开来。要么不能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要 么不能从对立中把握同一.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二)必然与偶然(最难,最抽象)
• 太原的伙伴们注意了: • 以后坐1、813、809、855、611、863、865、859、822、848、308、38、
路等等,谁要是敢不在站点强行下车与司机吵架的,全车人揍它…… • 因为这几条公交线路都路过汾河,特别注意,不要影响公交驾驶员心情。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 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 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 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
一 /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二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地看问题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辩证法逻辑结构图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
两大特征 五对范畴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企业的社会生存系统
一、两大总特征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蚕沙
蚕 沙
鱼 沼气渣
桑基鱼塘
一、两大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两大总特征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万物互联时代悄然而至 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世界图景将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3.联系具有多样性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三)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的触角 伸展到社会的方 方面面,无所不 及。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 中,就会以人们的真实的思想 和行为状况为根据,做出科学 的、通情达理的分析和引导, 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四、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与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提炼
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首 先要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 矛盾。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矛盾中,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 质,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状 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思想 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与本质
(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养成注视意识形态领域动 向的良好习惯,敢于和善于开展思想领域的斗争, 敢于亮剑,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最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坚持无产 阶级的立场,坚持对一切政治问题进行阶级分析。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特征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与本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重点 难点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在这里 一、导向性
二、群众性
我们是马克思主
三、渗透性 四、综合性
义者,对待政治问 题,不能只看现象 不看本质,而要善
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
第二章 现象学

第二节 胡塞尔的现象学
• 一、胡塞尔的生平与著述及抱负
• 1876年秋,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 )开始他的 大学学习生涯,他先在莱比锡大学学 习天文、数学、物理学和哲学,两年 后转到柏林大学学数学和哲学。 • 六个学期之后,胡塞尔又转学到维也 纳攻读博士学位,于1882年秋以《变 量计算理论的论文集》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跟随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研究哲学。
第二节 胡塞尔的现象学
• 2、意向活动 • 他认为,意向活动就是意向行为(Noesis)与意向对象 (Noema)的关系。意向行为包括知觉、想象、回忆、判断 等,这其实是指意识的种类,或者说形式。它把意义赋予给 感性质料从而建构意向对象。意向活动其实就是建构意向对 象的过程。换言之,认识过程就是认识对象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现象学运动
• 二、现象学方法
• 1、现象学的态度 • • • 自然的态度---自然的事实 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事实 现象学态度---现象学事实
第一节 现象学运动
• 2、一般“现象学还原” 一般“现象学还原” • “还原”,这个概念一方面意味着对某些事物的排斥;另一 方面则表示向某些事物的回归。 • 胡塞尔将“还原”称为“悬置”(epochè) • 人们在日常经验和科学研究中,往往实际上已经悬置了某种 东西,但只是不自觉的和有局限的。 • 例如,逻辑学-内容;数学-形象物;生物学-物理学;文学-纸 张油墨;电影-银幕;美食-营养;恋爱-繁殖。 • 被悬置的东西并未被否定,而只是被看作处于“事情本身” 之外,为了事情的纯粹性而不必谈或不应混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心理学导论》PPT课件_OK

41
(二)人的心理反映的特点
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 •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的内容是
源于客观现实的。
42
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非物质性)
• 头脑中的映象与客观事物非常相似,但本 质不同。被反映者是以物质的方式客观存 在的,映象是以观念的状态存在于头脑中 的。
体氛围等。 • 大众社会心理:如时尚、流行、舆论、风
俗等。
12
二、人的行为
(一)什么是行为 • 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
13
1、情境
• 情境:围绕人的各种刺激的总和。 • 刺激:引发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反
应的各种事物。可分为:
– 外部刺激:物理刺激、社会刺激 – 内部刺激:生理刺激、心理刺激
17
为什么心理学要研究行为
• 人的行为与心理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较普遍 的对应关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活 动的外部表现或客观的物质指标;心理是 支配、调控行为的内在精神活动或观念形 式。
18
心理学研究的模式
心理学 研究
推论
行为
心理
概括、 总结 心理活动 规律 指导、 调控
19
心理视窗——学习和研 究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的反映
21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1、脑是心理器官的科学证据 • 动物演化 • 个体发展 • 医学临床案例
22
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的构成: •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
神经 • 中枢神经系统
简述现象与本质的定义

简述现象与本质的定义
现象和本质是哲学和科学中经常讨论的一对概念。
现象通常指的是我们能够观察和感知到的表面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
它是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具有相对表面和具体的特点。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时,我们所观察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气味等都是花的现象。
本质则是事物内在的、深层次的属性和特征,是事物固有的、相对稳定的本质属性。
它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才能揭示。
例如,花的本质可能是由其基因、生长环境、生命周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花的本质属性。
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本质则是现象的内在原因。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没有本质就没有现象,没有现象也无法揭示本质。
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了解事物的现象,也要探索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定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观察和分析现象,我们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现象。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现象和本质的相对性,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对同一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因此,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思维,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第二章 法的现象与本质

• 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
人口
• 物质生活条件 所决定
社会生产方式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
• 一、从规范的性质上看,法是一种特殊 的社会规范;
• 二、从创制的机关上看,法是由国家制 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
• 三、从内容上看,法通过权利和义务来 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
• 四、从实施的方式上看,法是由国家强 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关于国家意志的材料
•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 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 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 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 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 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 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 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 法的现象:法这一事物外部联系、外部特征 • 法的本质:法这一事物内部联系、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认识
• 一、在法与阶级的关系上,法是
•
具有整体性
•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具有统一性
• 二、在法与国家的关系上,法反映的是
• 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 三、在法与经济的关系上, 地源自环境关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材料
• 时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 亡士妻白等,始适夫家数日,未与夫相见,大理 奏弃市。毓驳之曰:“夫女子之情,以接见而恩 生,成妇而义重。故《诗》云‘未见君子,我心 伤悲。亦既见止,我心则夷。’又《礼》‘未庙 见之妇而死,归葬女氏之党,以未成妇也’。今 白等生有未见之悲,死有非妇之痛,而吏议欲肆 之大辟,则若同牢合卺之后,罪何所加?且《记》 曰:‘附从轻’,言附人之罪,以轻者为比也。 又《书》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恐过重 也。苟以白等皆受礼聘,已入门庭,刑之为可, 杀之为重。” 太祖曰:“毓执之是也。又引经 典有意,使孤叹息。”
01-02-马原第一章-第二节

• 意义:
1.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不能忽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善于把握有利于 事物发展的机遇。
(5)可能性和现实性
• 概念: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 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 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 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 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
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诸多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
质、地位和作用。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反作用
排斥与吸引 化合与分解 同化与异化 前进与倒退
•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发展。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 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 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是理解辩证 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矛盾 分析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 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
1.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 创新; 2.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 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4)必然性和偶然性
• 概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 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 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 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 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
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一、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 在联系。 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 什么意思?
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 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 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 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
自然界中的假象
有只乌鸦偷到一块肉,衔着站在大树上。 路过此地的狐狸看见后,口水直流,很想把肉 弄到手。他便站在树下,大肆夸奖乌鸦的身体 魁悟、羽毛美丽,还说他应该成为鸟类之王, 若能发出声音,那就更当之无愧了。乌鸦为了 要显示他能发出声音,便张嘴放声大叫,而那 块肉掉到了树下。狐狸跑上去,抢到了那块肉 ,并嘲笑说:“喂,乌鸦,你若有头脑,真的 可以当鸟类之王。”
注: A 二者必须同时具备
B 并非所有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
接通电源, 电灯发亮
②引起和被引起的 关系
同时具备
①先行后续的 关系
220V
③因果联系具有多样性
其次,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小故事:老天使和小天使 老天使和小天使寄宿时遇上了两个不同的主人,一 现实生活中,非常复杂,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 家很富有,但对人冷漠刻薄,一家很贫穷,但富有同情 珠,真假混淆的情况。我们难免要接触形形色色的 心,小天使问老天使:富有的叫我们住地下室为何帮他 填补破墙洞,穷人那样热情却不拯救他家一头快要病死 人,判断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要学会分析现象, 的奶牛?老天使对小天使说: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 明辨是非。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才能决定自 洞看到里面有个秘密的夹层,堆满了金块,我把墙洞填 上是不让他发现这些财富。而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 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做 唤农夫善良的妻子,是我用奶牛代替了她啊! 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小天使这才恍然大悟,转怒为喜。 思考:小天使亲眼所见是不是真实的?为什么?
春夏秋冬 四季更替 苹果落地
“苹果落地”等这些现象,表现形 态千差万别,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 观察到。它们的共同本质—“万有 引力”只能由人理性思维去把握。
水往低处流
其次,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 现象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现象都是从不同侧 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入门的向导
认识的任务 现象是本质的表象 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本质
现象
表面特征 外部联系 个别的 多变的 感官直接感知
二者对立统一 于客观事物
根本性质 内部联系 一般的 相对稳定的 理性思维去把握
二、正确分析因果联系 (2)因果联系的含义 (1)含义: 任何现象
引起
被引起
其他现象
想一想:导致错误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眼见未必为实
孔子当年带弟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一带地区因病受困被阻, 不能前行,已有七天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味道了。这天中午, 他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出去讨了一些米回来煮稀饭。当米饭 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取锅中的饭吃。他故 意装着没看见,当颜回走进来请他吃饭时,便站起来说道:“刚 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 吃呢?”颜回说:“我没有先吃啊!”孔子说:“我刚才亲眼看见你 在锅里抓饭吃,难道有假吗?”颜回听了才恍然大悟地说道:“原 来说的是这事。老师,您误会了,刚才我拿开锅盖时,突然从屋 顶上掉下一块尘埃来,落在锅里。我立即用手把那块被弄脏的 米粒捞出来,本想扔掉,又怕浪费了,就把尘埃去掉,吃了那块 脏饭。”孔子听了感慨地说道:“哎,原来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 候!”圣人的眼睛尚且看不到实相,何况我们?
②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③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电灯发亮(果)
接通电源(因)
220V
(2)因果联系的特点
①具有时间顺序性。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先 行后续的关系)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在前,结果 总是在后。
②因果联系是确定的。同样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 产生同样的结果(引起和被引,往往是通过他的 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 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启示
首先,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和可能性。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 升起,从西方落下。这种现象 似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 两者的统一,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 转。 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两者的区别告诉我们对事物 地心说统治 1000多年,直到哥白尼日心 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说。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 了事物的本质。
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现象 也有其本质 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两者是相互区别的。 第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 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 思维才能把握。 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而本质是同类 例如:一束鲜花(现象),你能凭感官直接感受得 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到,而它所表达的意义(本质)你只能靠抽象的 思维才能把握。特定的环境具有特定的意义。 第三,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你认同“眼见为 实,耳听为虚” 这句话吗?
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别着急慢慢看......
是静的还是动的(看则静,不看则动)
有几个黑点?
看这个三角是直立的,还是平放的?
导致错误判断的原因:在心理学上来讲, 是由于错觉的原因。
中 间 两 条 线 段 哪 个 长 图 中 的 中 心 圆 哪 个 人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