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孔虫
原生动物-2011
第二章原生动物Protozoa(P3-1,3-2)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类群。
生活的种类大约有31,000种,大部分个体都很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最小的仅有2~3微米。
原生动物的分布很广:海洋、湖泊、河流、沟渠和雨后的积水以及潮湿的土壤里存在。
一、主要特征:(P3-3)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种类,是由它的特征所决定的:1、原生动物由单细胞构成,有与一般细胞一样的形态结构;2、它又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有机体,他的生命活动在各种细胞器中完成。
如运动、取食、繁殖以及对刺激反应的细胞器等。
这些不同的细胞器在机能上类似于多细胞动物体内的器官和系统,它们在不同的结构水平上执行着相同的生理机能。
原生动物除了单细胞的个体以外,有一些是群体,但细胞分化的程度较低,而且群体内各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代表动物1、代表动物----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P3-4)1)形态结构: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淡水中,形状略似草鞋,前端略圆,后端尖。
在体前端有一纵沟斜伸向身体内部,称为口沟。
胞口即位于口沟的底部。
草履虫全身披纤毛。
(P3-5)表膜为三层,最外层与纤毛鞘是连续的,中层与内层在纤毛周围形成表膜泡,表膜泡加强了表膜的支撑性(硬度),又起到缓冲作用。
另外,在虫体运动发生弯曲时更加自如。
(P3-5)在表膜的下面,有复杂的纤维系统,每一纤毛表膜内的部分称为基体,该部分发出一根细的纤丝,它与同排其它纤毛的基体发出的纤毛结合形成动纤丝。
这样在基膜下层形成了许多沿虫体纵轴排列的动纤丝。
有人认为这一表膜下纤丝系统与纤毛运动有关,也可能起神经传导和协调纤毛运动的作用。
(P3-6)表膜的内侧即为细胞质,分为内质和外质。
外质具与表膜垂直排列的刺丝泡,有孔与外界相同。
当虫体遇到刺激时,可放出内含物,遇水变为细丝,为防御细胞器。
内质可流动,为颗粒状的。
(P3-7,8,9,10)草履虫具有两个细胞核,大核为肾形,主营营养代谢,小核在大核的凹陷处,主营遗传。
02原生动物
3、重要类群
(1)根足亚纲 (Rhizopoda)
砂壳虫
叶足Lobopodia
表壳虫
变形虫
表壳虫
叶足Lobopodia
砂壳虫
球房虫
足衣虫
有孔虫
痢疾内变形虫 电镜
痢疾内变形虫即痢疾阿米巴,除能引起 痢疾外,还会造成肝脓肿。当药物进入 肠道时,它们会形成孢子而随粪便排出 体外,经人、畜饮水后再进入寄主体内。
内毛纤毛虫
原生动物小结
鞭毛纲 运动类器官 鞭毛 营养方式 植鞭亚纲,自养 动鞭亚纲,异养 (渗透、吞食) 异养 异养 异养 代表动物 眼虫 锥虫 草履虫 变形虫 疟原虫
纤毛纲 肉足纲 孢子纲
纤毛 伪足 无
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原生动物在各 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 早祖先类型的特点。
(2)辐足亚纲(Actinopoda):
伪足有轴丝支持,多漂浮生活,如太阳虫、艾氏辐射虫等。
表壳虫视频08
(三)孢子纲(Sporozoa)
1.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 引起疟疾,是我国五大寄生病之一。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 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我国以间日和恶性 疟为常见。这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一 、主要特征 二 、分纲 (一)鞭毛纲(Mastigophora)—眼虫
(二)肉足纲(Sarcodina)—大变形虫 (三)孢子纲(Sporovoa)—间日疟原虫 (四)纤毛纲(Ciliata)—大草履虫
古无脊椎动物学第2章原生动物
钙质壳 大多数有孔虫的壳质成分是动物自身分泌的钙质,
其主要矿物为高镁或低镁方解石,少数为文石。钙质 壳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玻璃质壳,壳壁多具壳孔,透明或半透明,外表具 玻璃光泽。 ②瓷质壳,一般无壳孔,不甚透明,外表具陶瓷光泽, 似瓷釉。由不规则排列的方解石微晶体组成。 ③微粒壳,壳壁的方解石微晶体呈次球形颗粒,外层 的颗粒排列不很规则,内层呈线形,与壳面垂直,在 薄片中呈现纤维状外表。
壳室及其排列、壳形
有孔虫最初生成的壳室,叫初房。由于原生质不断增 长,一部分原生质经初房口溢出壳外,依次形成随后的 壳室,直到有孔虫达成熟阶段,细胞质不再增加、外溢, 新壳室的形成便告终止。 由一个壳室构成的壳体,叫单室壳,其壳形有球形、 瓶形、直管形、星状、树枝形、不规则形等。 由一个初房和一个第二壳室组成的壳体,称双室壳, 其壳形常随第二壳室形态的变化而有球形、圆盘形等。 由两个以上壳室组成的壳体,叫多室壳,大多数有孔 虫都属此类型。多壳室排列比较复杂,壳形多样,主要 有单列式、平旋式、螺旋式、缠旋式、粟粒虫式。
Trias. 有孔虫的衰退时期;
Jur.
有孔虫的第二次大辐射;轮有孔虫、小泡有孔虫、瓶有孔虫和紊房有 孔虫等目兴起和繁盛。侏罗纪时出现最早的浮游有孔虫,占领广阔的
-Cret. 远洋海域,使得海洋的化学性质和食物链的组成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经过白垩纪大绝灭后,有孔虫开始得到复苏,古近纪出现第三次大辐 射。中新世以后,大型有孔虫迅速衰退或绝灭,这时有孔虫的面貌基 Cen. 本上已和现代相当类似。主要由浮游Globigerina壳体组成的抱球虫软 泥覆盖了现代洋底面积的47%。
小泡有孔虫(Buliminida)
异卷有孔虫目(Heterohelicida)
有孔虫 壳体
第二章原生动物
5、眼点和光感受器
6、营养
叶绿体和副淀粉粒
7、呼吸和排泄
图2-6 纤细眼虫
8、生殖方式:纵二分裂
图2-7 眼虫的纵二分裂
9、包囊
生活环境恶化时, 许多原生动物体 图 2-8 表分泌物质把自 眼 身包裹起来,形 虫 成所谓的包囊, 的 不吃不动以保证 包 自身度过干燥、 囊 严寒、酷暑等不 形 成 良环境,且易被 风带到其他地方。
(1)从系统发育看神经肽样物质比神经系统先 出现并行使在细胞内的功能。 (2)在随后的进化中神经肽样物质先分布于非 神经系统部位,如肠道外缘及表皮,并逐渐进入 神经系统这无论从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中都能找 到依据。
四、从原生动物中发现神经肽的意义:
1 揭示了由神经肽进化到神经系统 2 证实动物的进化路线,为低等单细胞 动物的进化提供新标准 3 可通过原生动物获取昂贵的药物神经肽
宿主
人
按蚊
滋养体
红血细胞外期
环状体
红血细胞内期
裂殖体
图228 间 日 疟 原 虫 生 活 史
裂殖子
红血细 胞前期 子孢子 人体内 按蚊体内 大配子 动合子 小配子 大配 子母 细胞
小配子母细胞
卵囊
(二)生活史
1、在人体内:行裂体生殖
发育分期 入侵细胞 虫体形态
(1)红血细胞前期
肝细胞 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
图2-3 眼虫表膜微细结构
4、鞭毛
微 管
鞭毛丝 鞭毛膜 胞口 细胞膜
图2-4 眼虫前端中 部纵切面示眼虫的 亚显微结构
沟
眼点 储蓄泡 鞭毛 膨大 区
表膜条纹
中央微管 双联体微管
未伸 出的 鞭毛
细胞膜
图25
中央微管 双联体微管
昆虫记第二章概括
昆虫记第二章概括
篇1.池塘中的昆虫
《昆虫记》第二章第一部分讲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池塘,作者描绘的无疑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未知的新世界,那里有蝌蚪、蝾螈、蜻蜓幼虫还有各种美丽的贝类。
展示了这些小生命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作息规律等等,这些生物形态各异,并拥有各自的特长。
篇2.带小鸭子去池塘玩耍
《昆虫记》第二章第二部分写作者在家养了二十四只小鸭子,他带着小鸭子去池塘玩耍的情景,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奇怪的生物和会发光的碎石,在他心中,这些生物和碎石就像金子和钻石一样。
篇3.被父母训斥
作者从池塘回家时,带了许多碎石和蓝色的甲虫。
可到家后却被父母大骂了一顿,作者无奈之下只好将那些宝贝扔了。
后来回想起来,作者知道了那些碎石的来历,他觉得虽然它们并不是什么钻石黄金,但是池塘的魅力远胜于钻石黄金。
第二章第六节 其他成岩作用方式
D 亮晶胶结物干净透明,不含原岩残余物,新生变形晶体因常 含显得较浑浊
E 新生变形晶体晶间界面一般为弯曲状,亮晶胶结物的晶间界 面平直
2、文石—方解石
(1)文石的矿物学特征 一种碳酸盐矿物。成分为Ca[CO3]。又称霰石,与方解
(2)玉髓 玉髓的原子排列与石英完全一样,是一种隐晶、微晶
状的石英变种,具有充填水的超微孔(0.1nm),比石英合有更 多的杂质,常呈细小粒状、纤维状及放射状球粒。纤维 状视延性的不同,分为正玉髓和负玉髓,硅质岩中负玉髓居多, 正玉髓常与蒸发岩共生。
(3)微晶石英
微晶石英,通常10一50µm,常常等粒镶嵌,出于晶体的 生长干涉形成弯曲的晶面。
二、陆源碎屑岩中的重结晶作用
重结晶作用主要发生在填隙物中(主要为胶结物)
1、碳酸盐胶结物 孔隙充填结构——连生(嵌晶)结构
E铁白云石的充填交代
贝16井, 兴安岭群上部,1349.16m
贝16井,兴安岭群上部,1332.23m
贝10井,南屯组 ,1620.00m
贝27井,大磨拐河组 ,1010.99m
石等成同质多象。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或矛状,常见假六 方对称的三连晶。集合体多呈皮壳状、鲕状、豆状、球粒状 等。通常呈白色、黄白色。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具 不完全的板面解理。贝壳状断口。
在自然界文石不稳定,常转变为方解石。
珍珠的矿物成分为文石
(2)文石—方解石的重结晶机制 通过晶体间的溶液薄膜进行的 文石在极小的范围内溶解和立刻沉淀出方解石而完成的 转化过程中还发生了微量元素锶的丢失,是一种湿态过程
三、碳酸盐岩的重结晶作用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章节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1. 第四纪的概念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定义,始于约258万年前,即上新世/更新世界限(Pli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以频繁的气候波动、大陆冰川的周期性进退、海平面的升降以及生物特别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成因分析;- 第四纪环境演变,包括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理分布等;-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第四纪地质事件,如火山活动、地震、滑坡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地表形态的分类和描述;- 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地貌与气候、地质构造、生物活动等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3.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提供地球表层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帮助理解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 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地层对比的标志和手段;- 地层序列的建立和区域对比。
(2)第四纪气候变迁-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气候变迁的驱动机制和全球气候模型;- 气候变迁的地质证据和生物证据。
(3)第四纪生物群及其演化- 第四纪生物群的组成和特征;- 生物群演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地质背景。
(4)第四纪地质作用与地貌类型- 第四纪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地貌类型的分类和成因分析;- 地质作用与地貌演化的相互关系。
(5)各类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影响因素- 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发育特征;- 地貌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过程;- 地貌演化的动力机制。
昆虫记第二章主要内容
昆虫记第二章主要内容第二章“昆虫的生命怎样开始”的主题围绕着昆虫的繁殖和生命起源展开。
本章主要探讨了昆虫的生殖过程以及昆虫的生命周期。
首先,本章介绍了昆虫的生殖方式。
昆虫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通过交配来实现的,雄性昆虫和雌性昆虫会进行交配,然后雌性昆虫会产下卵。
而无性生殖则是由单一个体自我复制产生新个体,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孤雌生殖和孤雌生殖。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昆虫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昆虫繁殖过程中的基本步骤。
其次,本章探讨了昆虫的生命周期。
昆虫的生命周期通常经历蛹化阶段,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卵是昆虫生命的开始,昆虫通过卵的形式将自己的后代传承下去。
幼虫是经历了多次蜕皮后的幼小昆虫,它们通常会经历几个不同的幼虫期,在每个幼虫期之间会进行蜕皮。
蛹是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转变阶段,昆虫在蜕皮之后形成蛹,蛹内部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最终会变成成虫。
成虫是昆虫生命周期的最终阶段,它们通常具备繁殖能力,并开始寻找伴侣以开始新一轮的生殖过程。
另外,本章还介绍了昆虫的交配行为和交配系统。
昆虫的交配行为在不同的物种和个体中表现出多样的形式。
有些昆虫会进行飞翔交配,雄性昆虫会通过翅膀将自己带到雌性昆虫附近,以完成交配。
有些昆虫则通过地面交配,雄性和雌性昆虫会在地面上相遇并完成交配。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昆虫交配系统的特点,包括多妻制、多夫制和单妻制等。
最后,本章还涉及了昆虫的繁殖行为和繁殖策略。
不同的昆虫采取不同的繁殖策略来确保自己的后代能够生存下去。
一些昆虫会选择在特定的季节进行繁殖,以利用丰富的资源。
一些昆虫则会选择在特定的环境中产卵,以确保幼虫能够得到适宜的生活条件。
此外,一些昆虫还会展示出复杂的求偶行为和繁殖行为,以吸引异性和确保自己的后代能够获得最佳的生存机会。
总之,第二章“昆虫的生命怎样开始”主要介绍了昆虫的生殖方式、生命周期、交配行为和繁殖策略。
通过对昆虫生命起源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繁殖的奥秘,以及昆虫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
第二章原生动物
三、 肉 足 纲 的 重 要 类 群
1.根足亚纲 变形目: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
痢疾阿米巴
有壳目:表壳虫、鳞壳虫、沙壳虫 有孔目:有孔虫
2.辐足亚纲 太阳目:太阳虫 放射目:放射虫
放 射 虫 太阳虫
第三节 孢子纲(Sporovoa)
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孢子纲的主要特点 孢子纲的分类
代表动物——绿眼虫 鞭毛纲的主要特点 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群体鞭毛虫的生殖与进化
一、代表动物——绿眼
虫(Euglena uiridis)
1、体形:长梭形 2、结构:由表膜、胞质和细胞 核组成,胞质内有叶绿体、副 淀粉粒。前端有胞口、鞭毛、 储蓄泡、眼点、伸缩泡等。鞭 毛与基体和根丝体相连。
3、营养方式:光合营养(有光的条件下) 渗透营养(无光的条件下)
总结: 鞭毛纲的主要特点
二、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1、具有鞭毛 2、营养方式:
光合营养,也称自养。如:眼虫 渗透营养:寄生种类或无光条件下。 吞噬营养: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
3、繁殖 无性繁殖:纵二分裂、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同配、异配、产生包囊
三、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1.植鞭亚纲:常具色素体,单体或群体。 (1)腰鞭目:两条鞭毛,如:夜光虫、角 薄虫 (2)隐滴虫目:大多数为淡水产,如:隐 滴虫
2. 配 子 生 殖 : 红血细胞内的 大、小配子母 细胞→被按蚊 吸去→在蚊胃 中进行有性生 殖→ 大、小 配子母细胞形 成配子→合子
3. 孢子生殖:在蚊体内进行 动合子(ookinate)→ 穿入蚊胃壁 →
卵囊,卵囊细胞核及胞质经多次分裂→ 数百 至上万的子孢子→ 子孢子成熟后卵囊破裂, 子孢子逸出→ 入蚊体腔(血腔)→ 大多到蚊 的唾液腺中(最多可达20余万个),当蚊叮人 时子孢子进入人体→入人血→红细胞前期裂体 生殖。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2
纤毛纲
肉足纲 孢子纲
纤毛
伪足 无
异养
异养 异养
草履虫
变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疟原虫
15
16
一、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1. 生境: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水沟。 2. 形态结构
17
18
19
20
3. 运动方式:旋转性(向光性) 、蠕动(眼 虫式运动),鞭毛有划动和波动两种方 式。
21
22
4 营养:光合自养型,有叶绿体 5 繁殖:纵二分裂;形成包囊
间日疟的生活史特征
1、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2、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 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3、传播媒介:雌按蚊(生活史见书) 4、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 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5、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 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 间。 6、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 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1. 具伪足 叶状伪足 lobopadium
38
丝状伪足 filopodium(如鳞壳虫)
39
根状伪足 rhizopodium(有孔虫)
40
轴状伪足 axopodium(太阳虫、放射虫)
41
2. 结构简单:体表没有坚硬的表膜,仅有薄的 细胞膜。细胞分为外质和内质(又分为溶胶 质和凝胶质二层)。虫体裸露或有外壳(石 灰质、几丁质或矽质)。 3. 变形运动和异养:吞噬作用、胞饮作用 4.繁殖:二分裂,少数种类具有性生殖。许多 种类可形成包囊。 5.生境:淡水、海水、寄生。
49
50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
裂殖子粘附红 细胞表面 偶合反应 红细胞变形 侵入红细胞 封口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草履虫、眼虫、变形虫、孢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
难点:1、原生动物的呼吸、营养、排泄。
2、寄生原生动物的生活史。
学时:讲授5学时。
实验6学时。
教学方法:1、多媒体授课。
2、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原生动物是身体有单个细胞构成的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体型微小,长约30-300μm ,最小的利什曼原虫只有2—3μm,最大的(某些有孔虫)可达10cm左右。
二、原生动物由单细胞构成,具有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外,还具有动物细胞所没有的特殊细胞器(类器官,如胞口、胞咽、伸缩泡、鞭毛等),完成运动、消化、排泄、生殖、感应等各种生理机能。
作为一个细胞它是最复杂的,作为一个动物机体是最简单的。
某些原生动物个体聚合形成群体,但细胞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三、原生动物体表的细胞膜,有的种类极薄,称为质膜,不能使身体保持固定的形状,体形随细胞质的流动而不断改变。
多数种类体表有较厚且具有弹性的表膜,能使动物体保持一定的形状,在外力压迫下改变形状,当外力取消即可由弹性恢复虫体原状。
还有些原生动物的体表形成坚固的外壳,外壳有几丁质、矽质、钙质或纤维质等。
四、原生动物通过鞭毛、纤毛、伪足等来完成运动。
主要有三种营养方式。
有色素体鞭毛虫,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进行光合营养(Phototrophy);变形虫等靠吞噬其他生物或有机碎屑,进行吞噬营养(Phagotlophy);寄生种类借助体表的渗透作用吸收周围的可溶性有机物,进行渗透营养(osmotrophy)。
呼吸通过体表直接与周围的水环境进行的,并通过体表和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de)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五、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一、名词解释1.指示生物2.赤潮3.吞噬作用4.胞饮作用5.细胞内消化6.共栖7.共生8.滋养体9.保虫宿主10.中间宿主11.终末宿主12.裂体生殖13.孢子生殖14.接合生殖15.动纤系统16.刺丝泡17.应激性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并改正)1.眼虫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表膜就是质膜。
()2.表膜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从而使眼虫不能作收缩变形运动()3.眼虫的鞭毛是细胞表面的突起物,与一基体相连,不受核的控制。
()4.基体对眼虫的分裂起着类似中心粒的作用。
()5.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绿眼虫,只有几周就失去叶绿素;若这样连续培养长达15年后,眼虫将会永远失去绿色。
()6.若用高温、抗菌素、紫外光等处理眼虫,使其丧失绿色,只要再放回阳光下,眼虫又可重新变绿。
()7.夜光虫生活于海水中,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在夜间可见其发光而得名。
()8.鳃隐鞭虫寄生于鱼鳃,使其呼吸困难而死。
()9.大变形虫喜欢生活于有机质丰富、重度污染的水体中。
()10.表壳虫的外壳由细胞本体分泌而成。
()11.砂壳虫的壳是由分泌的胶状物混合了自然界的小砂粒构成的。
()12.根据有孔虫的化石不仅能确定地质年代,而且还能找到煤矿。
()13.放射虫由于在内、外质之间有一几丁质的中央囊,故适于底栖生活。
()14.有机体内环境对疟原虫不利时,进入红血细胞的裂殖子即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15.疟原虫大配子母细胞的特征是核在虫体中部,较疏松,疟色素较细小。
()16.疟原虫小配子母细胞的特征是核偏在虫体的一边,较致密,疟色素较粗大。
()17.草履虫一般生活于清洁、缓流的小溪沟中。
()三、填空1.原生动物的分类体系争议较大,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大类群。
2.眼虫具有趋光性是由于其有________和________。
3.眼虫通过________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________,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________。
有孔虫ppt课件
幼年配子体
成
年
配
子
体
这个过程就是无性繁殖世代。配子母体达到成
熟就开始了有性繁殖世代,配子母体可产生大
量带鞭毛的配子,两个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
成
子即可发育成长为新的裂殖体,如此反复循环,
年 裂
不断繁衍。有性世代产生壳的初房较小,称为
殖
微球型壳;无性世代产生的裂殖体壳的初房较
体
大,称为显球型壳。这样,同一个种中由于世
壳圈常包围前生长
的壳圈,根据包裹
的程度不同可将平
旋壳分为露旋壳,
包旋壳和半包旋壳。
两侧互为对称,素描时需要 露旋壳:侧视
壳缘视 侧视
素描侧视和壳缘视
8
3、螺旋式壳(frochospiral test),房室在若干个彼此平行的面上,围绕一 根通过初房中心并与这些平面垂直的假想的轴呈螺旋式排列。螺旋式壳有背 和腹之分。在背侧(旋侧),由于后生长的壳圈仅部分包裹先生长的壳圈, 因此初房和各壳圈均可显露;在腹侧(脐则),由于后生长的壳圈包裹了先 生长的壳圈,所以只能看见终壳圈的各房室,在壳的脐侧中央常出现下凹的 脐。二列式壳和三列式壳都是一种规则的螺旋式壳,二列式壳每个旋圈由两 个房室构成,三列式壳每个旋圈由三个房室构成。腹背不对称,需要素描背视、腹视和壳缘视
双房室有孔虫
直
圆盘形
管 形
球形 初房
螺 锥 形 口孔
之字形
6
(三)多房室壳 多房室壳由两个以上的房室构成,每一个房室都代表着个 体发育的一个阶段,由于房室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不同,壳体形态变化很大,房 室排列方式可归纳成几种类型:
1、单列式壳(uniserial test)壳房室的生长沿直线或弧形单列排列形成单 列式壳,前者称单列直线形壳,后者称单列弧形壳。有的房室呈弧形沿扇面方 向增长,构成扇形(fan-shaped)壳,但仍属于单列式类型。在房室的生长过 程中,如后生长的房室仅掩盖了前一房室的口面部分,侧称为“不超覆”,如后 生长的房室不仅掩盖了前一个房室的口面,还掩盖了口面周围部分的壳壁,侧 称为超覆。
古生物地史学讲义(2)
海底沉积物中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含量分布
二、“虫筳”类的生态
一般分布于温暖的浅海,常与珊瑚等化石共生;水深、盐度、水 动力条件等环境因素都对“虫筳”的分布产生影响。 “虫筳”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表
三、 地史分布
有孔虫最早出现在寒武纪,一直发展到现代。 早古生代有孔虫是以胶结壳砂盘虫类为主,化石不多,地 层意义不大。 晚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是有孔虫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 蜓类,演化快,分布广,成为这个时期有孔虫发展的标志。 晚白垩世是有孔虫的第二个繁盛时期。以螺旋壳的轮虫类 为主,开始出现底栖大有孔虫,并可成岩;浮游有孔虫开 始繁盛。 新生代是有孔虫的第三个繁盛时期。仍以轮虫类占优势。 自白垩纪以来,大有孔虫和浮游有孔虫演化迅速,更替频 繁,因此,成为白垩纪和新生代海相地层中的重要分带化 石。
变形虫
肉足虫纲:身体表面形 成有硬壳,发育有重 要化石
依据伪足等特征下分四目:
1. 根足虫目(表壳虫) 2. 有孔虫目:非“虫筳” 有孔虫亚目、虫筳 亚目 3. 放射虫目:等幅骨虫 4. 太阳虫目:太阳虫
第二节 有孔虫目(Foraminifera)
一、一般特征
分类位置:原生动 物门肉足虫纲有孔 虫目
假史塔夫 “虫筳”
小纺锤“虫 筳”
纺锤“虫筳”
壳小,由短轴型过渡到长轴型,隔壁相对平直,旋壁由致密层、内外疏 松层和透明层组成
晚石炭世的代表化石
个体变大, 形态多为 纺锤形或 球形,旋 脊弱或不 发育,出 现蜂巢层
拟纺锤“虫筳”
费伯克“虫筳”
早二叠世的 “虫筳”出 现拟旋脊、 列孔、副隔 壁等构造
新米斯“虫 筳”
新希瓦格“虫筳”
四、虫筳 的演化趋势及阶段性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二)辐足亚纲(Actinopoda) 太阳虫和放射虫
第四节 孢子纲
• 一、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et Feletti)
(一)形态及生活史 1. 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 裂体生殖:营养体长成后,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多个,随后细胞质分 裂,包围着细胞核,形成多个子体的生殖方式。 ①红血细胞前期 是病理上的潜伏期,在肝细胞内发育(8-9天)。 ②红血细胞外期 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血细胞,另一部分留在肝细 胞内,继续侵入其他肝细胞。是复发病的根源。 ③红血细胞内期 裂殖子侵入红血细胞,在其中发育。是发病期
间 日 疟 原 虫••• 生 有 象活世即史代有复交性杂替和,现无 的• 性世代的交替 生• 有性世代在按蚊 活• 体内,无性世代 史• 在人体内
• 无性生殖是滋养体裂体生殖,有性生殖是 配子生殖,其后为无性孢子生殖,有些学 者将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合称为有性生殖
2. 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 生殖和孢子生殖 大、小配子结合形成 动合子。定居胃壁,发育 成卵囊。卵囊内细胞分裂, 形成大量子孢子。
15
16
17
18
无性生殖方式之一
19
20
21
第二节 鞭毛纲
• 一 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一) 生活习性: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沟、池
沼或缓流中。
(二)形态结构
1. 外形 体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 体表覆以具弹性、带斜纹的表膜(表膜就是质膜) 体前端有胞口、储蓄泡和鞭毛。
眼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水中,温暖季节水体为绿色
表膜结构
原生动物的细胞膜
Back
.
• 2. 结构与机能 • 2.1 鞭毛:最外面为细胞 • 膜,其内是纵行排列的 •微 • 管,周围9对,中央2个
昆虫记第二章隧蜂内容概括
昆虫记第二章隧蜂内容概括1. 引言《昆虫记》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隧蜂的故事。
隧蜂,这种小小的昆虫,生活在地底下的世界中。
咱们要了解它的生活方式,那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奇迹。
2. 隧蜂的生活环境2.1 隧蜂的窝隧蜂的窝可真有意思。
它们把巢穴挖在土里,洞口小小的,里面却藏着一片天地。
挖窝可是它们的强项,像个小小的土匠一样,把泥土挖成一个个细长的隧道。
窝里有许多的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一颗颗小卵。
隧蜂妈妈就像个无畏的工头,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为的是能给自己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2.2 隧蜂的觅食为了给宝宝们准备食物,隧蜂可是个勤劳的“小蜜蜂”。
它们在花丛中忙得不可开交,不断地采集花粉和蜜水。
想象一下,它们飞来飞去,像个个小小的搬运工,将蜜蜂的珍贵食物带回家。
每一滴蜜水、每一颗花粉,都凝结了它们的辛劳。
3. 隧蜂的习性和特点3.1 挖洞的本领说到挖洞,隧蜂可是很厉害的。
它们能在土壤里挖出复杂的隧道系统,有的甚至长达数米。
它们的“挖掘机”可不是普通的工具,而是它们强壮的前脚和坚硬的口器。
挖洞时,它们把泥土一点一点地搬出来,堆在洞口周围,像一座小小的土丘。
3.2 照顾后代隧蜂的妈妈特别用心照顾自己的小宝宝。
每当她把食物送回家后,都会小心翼翼地把食物放在每个房间里,然后将卵安置在食物旁边。
这样,宝宝们一出生,就能吃到丰盛的“美餐”。
这种细心呵护的态度,真是让人感动。
4. 隧蜂的社会生活4.1 群体合作虽然隧蜂的生活看起来是单打独斗,但它们其实在群体中也有密切的合作。
每一只隧蜂都有自己的分工,有的负责挖洞,有的负责觅食,还有的负责照顾幼虫。
整个群体就像一个运转良好的机器,各司其职,齐心协力。
4.2 生活的挑战当然,隧蜂的生活并不总是那么顺利。
它们要面临各种自然的挑战,比如雨水、寒冷的天气,还有天敌的侵袭。
尽管如此,隧蜂们依旧顽强地适应环境,努力让自己的小窝安稳幸福。
5. 总结通过《昆虫记》第二章的隧蜂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小小的昆虫在自然界中是如何顽强生存的。
3动物生物学第二章原生动物门v复习课程
植鞭亚纲:具色素体(也有无色素体的)
自养,具皮膜或壁。(盘藻、团藻)
动鞭亚纲: 异养型,很多寄生种类。披发虫、
领鞭毛虫、原棉虫、变形鞭毛虫、锥虫、 病原性的-杜氏利什曼原虫、鳃隐鞭虫。
1、植鞭亚纲
▪ 大部分为营养个体,具两根鞭毛, 储存和运输营养物质,但不能繁殖。
▪ 另一部分个体为生殖个体, 分别可以形成一个卵子或若干个精子。
•大 核:1个,肾形。营养代谢、细胞分化→营养核。 •小 核:2个,圆形。生殖、遗传→生殖核。
4)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靠表膜渗透 循环:靠内质环流
5).草履虫的生殖
1)无性生殖——横二分裂: •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 •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
横二分裂
接合生殖: • 2个母细胞交换 了部分核物质经过 一系列分裂变化, 形成8个子细胞。
(一)代表动物:草履虫
Paramecium caudatum
1.生态和形态 • 有机质丰富的污水沟或池塘中。 • 体较大, 长约150—300微米, 前端钝园,后端稍 尖,形似倒置的草鞋。
2.结构和功能 1)表膜:
分三层: 最外层膜→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表膜泡镶嵌系统, 表膜上有纤毛和口沟。
▪ 寄生在人体大肠、盲 肠里,分泌溶化组织 的物质。
▪ 食红血细胞→脓肿→ 赤痢→阿米巴痢。
▪ 可随血液至其他器官, 急性病人可致死。
痢疾内变形虫 按形态生活过程分3型: 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包囊
滋养体: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生 长、摄食、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原生动物不摄取养料阶段,周围有囊壁 包围,具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原虫的感 染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4o 72o 216o 横 切 面 0 288o
o
顶 视
0o
壳 侧 视
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视
13
D、曲房虫式,相继生长的两个房室的绕旋平面夹角由120°逐渐增大到180°, 变化的绕旋平面构成“S”形,壳面上可见5个以上的房式,有时可达8-10个房室, 例如曲房虫(sigmoilina)。 5、混合型壳,同一个壳体,早期和后期房室排列形式不同,至少有两种以上的 排列方式;如梯状虫(Climacammina),早期为螺旋双列,后期为单列式;双面 包虫(Dyocilbicides,早期为低螺旋形,后期为螺旋双列。坑壁虫早期平旋,晚 期伸展为扇形。 6、环圈式壳,壳的房室呈同心状排列,壳体呈圆盘状,如环圈虫(Sorites)。
伪足
硅藻
口孔
壳
外 质 内质
现代有孔虫
1
浮游有孔虫活个体
2
有孔虫的生活环境:现代有孔虫绝大多数生活在正常海域,少数生活在泻 湖、沼泽、河口等滨海边缘环境或残留海水等半咸水水域。 有孔虫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有孔虫营底栖生活,少数营浮游生活。底栖有孔 虫可以分为小有孔虫和大有孔虫,小有孔虫直径一般为2.5mm以下,大有孔虫 一般大于2.5mm。
幼年配子体 成 年 配 子 体
成 年 裂 殖 体
幼年裂殖体
3
二、有孔虫壳体房室的排列方式
有孔虫其原生质分泌壳质形成壳子,或分泌胶结物粘结其它颗粒形成壳子, 壳子中空,称为房室或壳室。房室顶端有一圆形或其它形状的开口叫口孔。多个 房室组成的壳,其最早形成的,最小的房室叫做初房,以后继续分泌壳质形成第 一房室……最后一个房室叫终室,分隔两个房室的壁称为隔壁,隔壁是壳壁向前 沿伸时向内转折的部分,隔壁与壳壁相交的线称为缝合线。口孔位于终室的顶端 ,其形状变化多样,口孔周围的壁称为前壁。
内口管 口面
口孔 壳 壁 房 室 隔壁
有孔虫壳体的基本构造
口面 口 唇 口 孔 缝合线
房 室 壳 壁
隔壁 缝合线
初房
4
有孔虫壳子的排列方式各有不同,有三大类型:1、单房室壳(unilocular test);2、双房室壳(bilocular test);3、多房室壳(mulitilocular test)。正 因为这种房室排列的不同类型,导致了有孔虫壳形的千变万化,也是分类、 鉴定的重要标志,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几种类型的排列方式:
螺 旋 式 壳
背视
侧视(壳缘视)
腹视
10
4、绕旋式壳(strepfospiral test),这种壳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小滴虫 式排列,房室沿一条长轴绕旋排列,如小滴虫(Guttulina);另一种是小粟虫 式排列,房室在若干个不同方向,且彼此以一定角度相交的平面上绕旋排列, 每一旋圈由两个房室组成。根据绕旋平面之间交角不同可分为四类:
72o 72o 72o 180o 72o 72o
72o
Climacammina
混合式
Dyocilbicides
混合式
14
曲房虫(Sigmoilina)
三、有孔虫壳体的构造
有孔虫的壳体构造包括壳的物质成份,微细构造、口孔及壳壁的分层性等,它 们不论在化石的分类与鉴定,还是在确定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其重要意义。 (一)壳壁成份,壳壁成份是分类的主要依据,可以分为四大类: 1、伪几丁质(pseudochitinous)壳,是一种类似几丁质而含有蛋白质的有机物 ,略呈淡黄色,半透明。伪几丁质壳壁极薄,性脆易碎,不易保存为化石,这种 壳多为半咸水或淡水中的产物。有些具钙质壳的有孔虫,当其进入半咸水或淡水 环境后,由于水域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除少数能衍生下来外,绝大多数壳质 便逐渐变为伪几丁质壳。 2、胶结质或砂质壳(agglutinated or arenaceous)这种壳是由有孔虫自身分泌 胶结物粘结外来颗粒而形成的。他们分泌的胶结物大多数为有机质,其次为碳酸 钙、氢氧化铁及少量含水的二氧化硅,而粘结的外来物主要有石英、长石、方解 石、黑云母、粘土微粒等,也可以是岩屑或生物骨骼碎屑。为了便于从外界摄取 所需的矿物质颗粒或生物碎屑,所以具有这种壳的有孔虫大都是底栖类型。
第二章 有孔虫
一、有孔虫的一般特征 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 肉足虫纲中的一个目。有孔虫是微小的、原 始的单细胞动物,其大小一般在1mm以下, 最大可达110mm。 有孔虫的虫体由一团原生质构成,原生 质分化为两层,外质和内质( 如图)。外质较 薄而透明,伸出许多分叉、分枝的丝状的伪 足(psendopodia)起运动和捕食作用。外质 还可分泌钙质形成硬壳,或分泌胶结物粘结 其它物质形成硬壳。内质颜色较深,内有细 胞核和具其它不同功能的细胞器。由外质分 泌的钙质壳和由粘结物粘结其它物质形成的 外壳( test )是有孔虫保存化石的主要部分 。
三 个 房 室
横 切 面
120o
5 2 120 o o 120 120o 120o
顶 视
0o
壳 侧 视
壳 侧 视
12
240o
C、五玦虫 5 式,相继生 个 长的两个房 房 室的绕旋平 室 面夹角的 144°,相 邻房室的旋 转面夹角为 72°,多面 可见到四个 房室,少室 o 72 o 面可见三个 144 房室,如五 72o 玦 虫 (quinguel o 72o 72 oculina ), o 72 壳面可见到 o 72 5个房室。 216o 288o
21
末 端
圆 形
顶端缝状
基部裂隙状
树枝状
顶端放射状
半 圆 形 赤 道 口 孔 口 面 筛 状
近 末 端 帽 缘 状 脐 部 口 孔
扣 眼 状 脐 部 脐 外 口 孔
新 月 状
十 字 形 背 脐 口 孔
-
有孔虫壳体口孔
22
此外还有次生口孔,是原生口孔的遗留部分或壳壁部分地被吸收后形成 的口孔,包括补充口孔(supplementary aperture)和辅助口孔(accessory aperture)。 补充口孔是除口孔外其他向外界的较大口孔,或原生口孔的残留部(也叫
双房室有孔虫
圆盘形
直 管 形
球形
螺 锥 形
初 房
口 孔
之字形
6
(三)多房室壳 多房室壳由两个以上的房室构成,每一个房室都代表着个 体发育的一个阶段,由于房室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不同,壳体形态变化很大,房 室排列方式可归纳成几种类型: 1、单列式壳(uniserial test)壳房室的生长沿直线或弧形单列排列形成单 列式壳,前者称单列直线形壳,后者称单列弧形壳。有的房室呈弧形沿扇面方 向增长,构成扇形( fan-shaped )壳,但仍属于单列式类型。在房室的生长过 程中,如后生长的房室仅掩盖了前一房室的口面部分,侧称为“不超覆”,如后 生长的房室不仅掩盖了前一个房室的口面,还掩盖了口面周围部分的壳壁,侧 称为超覆。
按照口孔的所在位置可分为:
1)顶端或末端口孔 房室单列壳中常见。 位于房室的顶端或末端,在单房室、双房室和多
2)基部口孔 位于壳体口面基部,在平旋式壳和螺旋式壳中常见。
3)面上或前壁面上口孔,位于壳体口面或前壁面上。 4)脐部口孔,位于壳体脐部。
以上全为原生口孔(primary aperture),他是与壳壁同时生成的口孔。
有孔虫生活史中存在着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交替进行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无性生殖由 成熟的裂殖体进行简单的复分裂产生大量无性 胚胎的母体,其幼虫成熟后发育成配子母体, 这个过程就是无性繁殖世代。配子母体达到成 熟就开始了有性繁殖世代,配子母体可产生大 量带鞭毛的配子,两个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 子即可发育成长为新的裂殖体,如此反复循环, 不断繁衍。有性世代产生壳的初房较小,称为 微球型壳;无性世代产生的裂殖体壳的初房较 大,称为显球型壳。这样,同一个种中由于世 代交替产生显球型和微球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壳, 叫做有孔虫的双型现象,双型的认识对化石的 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放射多孔壳
钙质透明单晶壳
钙质骨针壳
17
(1) 壳壁成分:假几丁质,胶结质,钙质(瓷质,玻璃质)
18
玻璃质壳
19
瓷质壳
20
(二)壳体口孔,隔壁孔和壳壁微孔 有孔虫以壳上多孔而得名,根据形成方式和发育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口 孔、壁隔孔和壳壁微孔三种。 1 、口孔( aperture )口孔是终房室上的开口,为有孔虫与外界沟通的 主要通道,它是有孔虫较稳定的性状。对成年来说,口孔的形态、位置 、数目等特征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分类和鉴定上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15
3、硅质壳(siliceous)真正的硅质壳有孔虫是比较少的,仅见于莱哈克虫科 的某些属种。 4、钙质壳(Calcareous)由动物细胞分泌碳酸钙构成,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 解石,少数为文石。依据壳壁有无微孔、微细构造、矿物晶体形状和排列可 分为: 1)似瓷质壳 为不透明的钙质,外表面似瓷器,在透光下呈褐色或琥珀色, 一般无微孔,多呈微粒状结构。 2)微粒状壳 壳壁由 紧密排列的极微小方 解石晶体构成,在薄 片中呈暗色,这些微 粒不受围岩颗粒的影 响,因此它们是动物 本身分泌的,而不是 胶结外来物的结果。 钙质颗粒壳
式壳中,后生长的 壳圈常包围前生长 的壳圈,根据包裹 的程度不同可将平 旋壳分为露旋壳, 包旋壳和半包旋壳。
两侧互为对称,素描时需要
素描侧视和壳缘视
包旋壳:侧视
壳缘视
侧视
露旋壳:侧视
壳缘视
侧视
8
3、螺旋式壳(frochospiral test),房室在若干个彼此平行的面上,围绕一 根通过初房中心并与这些平面垂直的假想的轴呈螺旋式排列。螺旋式壳有背 和腹之分。在背侧(旋侧),由于后生长的壳圈仅部分包裹先生长的壳圈, 因此初房和各壳圈均可显露;在腹侧(脐则),由于后生长的壳圈包裹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