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合集下载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今天我说的题目是:点与圆的位置关。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圆(二)第一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设计。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圆是生活冲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在已掌握圆的有关概念、性质、计算的基础上,学习本节的内容,使学生对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打下基础,并提供研究模式。

本节课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应用意识都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由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为更好地发挥课堂效果,我又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学生已掌握圆的有关概念、性质、计算等知识;经历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过程。

为现在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知识和思维品质上奠定了基础。

针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上:探究并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在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经历探究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猜想——观察——验证——归纳——总结,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合作交流时,相互倾听,解决疑难,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探究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

于是,本节课我从情境引入、探究新知、运用新知、问题解决、反思收获五个环节完成教学过程。

本节课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我从学生喜欢踢足球这一实际,通过播放足球在地面滚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请你观察足球与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在这观察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发现结论。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点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及相关性质。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点与圆的几何性质,进一步掌握几何图形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与分类;2.判断点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和技巧;3.通过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几何知识,解决与点和圆相关的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几何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讲解与练习,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不同分类;2.掌握点在圆内部、圆上和圆外部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2.点在圆内部、圆上和圆外部的判定方法;3.运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2.运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首先,我们将介绍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

通过示意图和示例,让学生了解点在圆内部、圆上和圆外部的不同情况,并引导学生分类总结。

教师将采用讲解和示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和思路。

2. 点在圆内部、圆上和圆外部的判定方法其次,我们将介绍点在圆内部、圆上和圆外部的判定方法。

通过几何推理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判定点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将采用讲解、示例演示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判定方法。

3. 运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运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提供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说《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六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于模仿与记忆。

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本课将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并感悟新知。

二、教材分析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是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这一大节的开篇,为下一步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做好铺垫。

因此,本课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引领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这为学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虽然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思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教师应该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与探究中来。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反过来已知位置关系,能够判断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

教学重点: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相对应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的具体应用。

五、教学策略教学中我将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上。

对于教学重、难点,将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六、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将从“创设情景---探求新知---拓展应用---反思提升”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本环节首先播放广州亚运会射击队的精彩表现。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射击运动员的成绩是如何计算的吗?从数学角度这属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设计】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学案、教学设计、说课稿资料文档

【教学设计】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学案、教学设计、说课稿资料文档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2. 教学难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相关图片或案例。

3. 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点和圆之间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自主探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总结判定方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况,讲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7. 总结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学生评价:学生对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对点和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学生合作交流的活跃度,评估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数学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点和圆位置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和圆的定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2 教学内容:点和圆的定义。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观察和探索。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点和圆的定义。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道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点和圆的理解程度。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点和圆位置关系的理解。

第二章:点的定义和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的定义和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点在平面上的位置和运动。

2.2 教学内容:点的定义和性质。

点在平面上的位置和运动。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点的定义和性质。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道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点在平面上的位置和运动。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点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点在平面上的位置和运动的掌握。

第三章:圆的定义和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圆的特点和性质。

3.2 教学内容:圆的定义和性质。

圆的特点和性质的观察和探索。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道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圆的特点和性质。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圆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圆的特点和性质的掌握。

第四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4.2 教学内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和判定。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观察和探索。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和判定。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教案)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远安县外国语学校刘山河《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环节、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圆的教学在平面几何中乃至整个中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又比较广泛,又是在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的直线和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的一节课,在今后的解题及几何证明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力和归纳力,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复习旧知引入这节课内容,通过点和圆的相对运动,揭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化归思想的认识。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教材和大纲,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一、教学目标和过程方法:1、探索并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这三种位置关系对应的圆的半径与点到圆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分类思考的数学思想。

2、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三点作圆,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通过探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三角形的外心。

4、了解反证法,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用数量关系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难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运用。

【教学环节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下面我将重点说明一下教学环节的安排及设计意图。

1、出示“学生飞镖比赛”图片,将比赛结果抽象出来形成图片。

2、出示问题,“如图,某地计划修建一座圆形水池,圆心距离大树底部10米。

为了保护大树,水池半径r可以取多少米?”设计意图:r10米①通过图片,让学生从“形”的角度直接认识并归纳“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和24.2.1合成课《圆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从教学模式,教材,教法,学法,学习过程和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4、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二、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和24.2.1合成课《圆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学习圆的描述定义和集合定义,以及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以前对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且会利用圆规画圆,并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单描述,初步具有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理解圆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圆的定义,我们知道:圆内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外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大于半径。

由此可知,每一个圆都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三部分:圆内的点,圆上的点和圆外的点。

对学生来说,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并通过代数关系表述几何问题,使学生深化理解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为后面接触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下铺垫。

基于以上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理解圆的描述定义,了解圆的集合定义;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运动,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一. 教材分析《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点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情况。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能够判断一个点在圆内、圆上还是圆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2.难点:理解和掌握点和圆位置关系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象,如硬币、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动手画图、讨论等方式,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点和圆位置关系的规律,总结出点和圆的判断方法。

4.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6.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示、列表等形式,展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练习成绩等方面进行。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2节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

在教材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总结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的推导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探究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4.讲解与演示:教师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进行讲解,并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

5.练习与解答: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1.对于学生对判定方法的运用困难,我将提供更多的示例和练习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和应用能力。
2.对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我将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进行教学反思,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方法、提供额外的辅导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练习题:设计一些具有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将涵盖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应用。通过练习题的完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2.小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个圆形公园,让学生计算公园内外的点数,并分析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举例、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态度。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和圆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2 教学内容点和圆的定义。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观察和分析。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点和圆的概念。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发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学生对点和圆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问题解答和练习,评估学生对点和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规律。

2.2 教学内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和性质。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规律和特点。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发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规律。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学生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程度。

通过问题解答和练习,评估学生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点在圆内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在圆内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点在圆内的性质和规律。

3.2 教学内容点在圆内的定义和性质。

点在圆内的规律和特点。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点在圆内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发现点在圆内的性质和规律。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学生对点在圆内的理解程度。

通过问题解答和练习,评估学生对点在圆内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点在圆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点在圆上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点在圆上的性质和规律。

4.2 教学内容点在圆上的定义和性质。

点在圆上的规律和特点。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点在圆上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发现点在圆上的性质和规律。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点在圆内、圆上和圆外的不同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能判断一个点在圆内、圆上还是圆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二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1 点在圆内(1)定义:一个点在圆内,意味着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

(2)特点:点到圆心的连线与圆相交。

2.2 点在圆上(1)定义:一个点在圆上,意味着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2)特点:点到圆心的连线与圆相切。

2.3 点在圆外(1)定义:一个点在圆外,意味着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圆的半径。

(2)特点:点到圆心的连线与圆相离。

第三章:实践活动3.1 观察活动(1)观察不同位置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总结规律。

(2)利用实物模型或画图软件,演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3.2 操作活动(1)在圆内、圆上、圆外放置不同位置的点,判断其位置关系。

(2)利用圆规、直尺等工具,画出不同位置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四章:课堂小结4.1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点在圆内、圆上和圆外。

4.2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观察、操作和画图等方式进行验证。

4.3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判断题(1)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这个点一定在圆上。

()(2)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这个点一定在圆内。

()(3)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圆的半径,这个点一定在圆外。

()5.2 应用题(1)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5cm,求圆内、圆上和圆外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一个长方形内有一个圆,长方形的长为10cm,宽为6cm,求圆内、圆上和圆外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位置关系》说课稿

《点与圆位置关系》说课稿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背景分析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第三章《圆》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它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等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石",直接关系着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所以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本节课通过“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概括、归纳"的途径,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因此,这节课无论从知识上,还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通过上面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和性质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3、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认识和理解能力有限,要正确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我所任教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并学会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掌握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能画三角形的外接圆.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体会数学分类讨论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观的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三、课堂结构设计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里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数学现实,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以生活中熟悉的画面为背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诱导启发,探索新知: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

13、应用新知,巩固提高: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夯实基础,以基础题和变式题结合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新知的目的。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

通过基础问题,及时巩固所学 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高学 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力提高
1、 ⊙O的半径r=10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 OM=8cm,在直线L上有一点P,PM=6cm, 则点P( ) A 在⊙O内 B 在⊙O 外 C 在⊙O 上 D 不能确定 2、 ⊙O的半径为6,圆心O的坐标(0,0) , 点P的坐标为(4,5),则点P与⊙O的位置关 系是 ( ) A 在⊙O内 B 在⊙O 外 C 在⊙O 上 D 在⊙O 上 或⊙O内
如图,已知O为原点,点A的坐 标(4,3), ⊙A的半径为2,过A . 点作直线 a平行于X轴,点P在直线a 上运动,当点P在⊙A上时,请你求 y 出它的坐标。
B O A a P
x
分层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不 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有助 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畅谈收获
与同伴交流,来谈一下这节课 你在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你 有何感想!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 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又 对学生提高了要求,给优秀生提供了 展示自我的空间。
作业
.
A组:课后习题1、2题 B组:课后习题1、3题
设计意图: 分层布置作业本上的作业,是为了让全体 学生都有所提高,共同发展。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 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 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的学习活动过程,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 空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归纳与总结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O 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 则有: d p
点P在⊙O内
点P在⊙O上 点P在⊙O外
d<r d=r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和24.2.1合成课《圆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从教学模式,教材,教法,学法,学习过程和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4、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二、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和24.2.1合成课《圆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学习圆的描述定义和集合定义,以及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以前对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且会利用圆规画圆,并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单描述,初步具有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理解圆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圆的定义,我们知道:圆内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外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大于半径。

由此可知,每一个圆都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三部分:圆内的点,圆上的点和圆外的点。

对学生来说,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并通过代数关系表述几何问题,使学生深化理解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为后面接触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下铺垫。

基于以上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理解圆的描述定义,了解圆的集合定义;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运动,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9.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2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9.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2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9.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9.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情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掌握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情况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形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说课稿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稿——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是北师大版第三章第四节如何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容,这是在学习了圆上各点与圆心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对圆的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确定圆的条件,以及往后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迅速发展,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圆上各点与圆心的位置关系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惑,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如何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设⊙O的半径r,则有:点A在⊙O内OA<r点B在⊙O上OB=r点C在⊙O外OC>r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能力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三、教学方法分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交给学生知识,不如交给学生方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课件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课件
选用教材
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技能
02
过程与方法
0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03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点的坐标表示
圆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圆心和半 径的概念,以及圆的基本性质,如圆 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等。
学生学习风格与特点
直观感知能力强
积极参与度 注意力集中程度 理解能力
学生作业评价及反馈
作业完成情况
1
错误分析
2
进步情况
3
教师自我反思与改进方向
教学方法
01
课堂互动
02
学生差异
03
07
教学资源与开发
教材外教学资源收集与整理
教具
收集与整理与点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的教具,如圆形规、点群图等。
习题集
整理与点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的习题集,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 展题。
VS
探究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让 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探 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选择依据:新课标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通过探究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运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软件
师生互动设计
提问与回答
小组讨论与合作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直观感知能 力,善于通过观察图形、图像等 直观材料来获取信息和理解知识。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 弱,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 性质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借 助具体实例和直观材料来辅助理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下面我从教材解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24.2.1节研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扔飞镖的落点位置不同,引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与远的位置关系分成三类:点在圆上、点在圆内、点在圆外,具有相同的性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互相对应,用等价符号写出对应关系,要求学生掌握。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等价条件,会简单运用这些知识。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等价条件。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体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与生活中的活动紧密相连,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⑴.重点:点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以及用数量关系表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⑵..难点: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联系生活实际问题,结合本节课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理解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

通过扔飞镖,揭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化归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分析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取以下教学方法:⑴.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⑵.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

⑶.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科学讲授的同时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和严谨的推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九年级下册29.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从教学模式,教材,教法,学法,学习过程和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4、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二、教材。

本节课主要学习圆的描述定义和集合定义,以及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以前对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且会利用圆规画圆,并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单描述,初步具有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理解圆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圆的定义,我们知道:圆内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外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大于半径。

由此可知,每一个圆都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三部分:圆内的点,圆上的点和圆外的点。

对学生来说,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并通过代数关系表述几何问题,使学生深化理解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为后面接触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下铺垫。

基于以上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理解圆的描述定义,了解圆的集合定义;
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运动,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定义,点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以及用数量关系表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本节课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方法贯穿课堂始终: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主动探究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完成实践操作;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尽情表达自己
的观点,建立自信,取长补短,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四、学法。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并且对于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技巧。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实验,阅读,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学会知识。

学生先学,先练,老师后讲,后教。

五、学习过程。

1.问题牵引:提出问题
情境1:“明月几时有”,“欲上青天揽明月”中的“明月”,给我们以圆的印象,说几个生活中有关圆的物体和成语。

情境2、思考: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如果车轮做成椭圆或方形,坐车的人是什么感觉?
情境3、出示一个运动员打靶用的靶环,提问:你知道运动员的成绩是怎么计算的吗?图中的A,B,C三点分别表示某运动员打了三靶的着弹点与靶环中心十环区的位置,哪一靶的成绩最好?你是怎样判断的?
2、学生自学:自学课本内容,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题目。

在这个环节,要注意细节,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要注意用哪个问题或哪道题,可以把知识简单明了地让学生了解和理解。

3、学生展示:学生以口头回答和板演的方式展示自学提纲上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尽可能不讲,有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充分实施“兵”教“兵”的策略。

4、教师后教: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教师画龙点睛地进行讲解,把本节课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言简意赅地讲解清楚,学生已经懂得就不再多说。

5、当堂检测:这是为了再次突破难点,让学生把难点知识再次加深印象。

同时,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和学生一起小结解此类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容易把知识贮存起来,并做到举一反三.
6.精思慎想,忆收获:对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对同伴说说本节课需要注意的地方,对老师说说本节课的疑惑以及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即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把难点和易错点再给大家梳理一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