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概念与属性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0886bf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7.png)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这是自个儿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
本人算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翼对大伙儿实用~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进展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日子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讲文解字》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进展规律,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妨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进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举行教育。
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日子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日子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妨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进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进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影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116c155312b3169a451a4ce.png)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三大要素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
其中,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
2.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来划分为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四种教育形态。
1.古代教育(1)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出现了学校教育形态;正式的学校诞生于商朝;西周以后形成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西汉时期教学内容独尊儒术;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减缩为《四书》、《五经》,《四书》被作为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固定为八股文;清朝末年开始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印度教育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权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育是一种私立教育,教育对象多为婆罗门弟子,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教育内容,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教育带有强烈的贵族性。
佛教则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教师由佛教僧侣担任,教育对象较为广泛,带有平民性。
(3)古代埃及教育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9e93f5767f5acfa0c7cd41.png)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超前”或“滞后”三、教育的功能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四、教育的起源:心理起源学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局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五、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奴隶社会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近代社会: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近代社会,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孔子:1. 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3. 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4. 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最早)②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记》地位: 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1.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3.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 豫(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摩(观摩)5.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 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扬长避短)7. 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苏格拉底:以其问答法著名,产婆术、助产术(西方最早)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2、独立形态阶段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归纳法夸美纽斯:代表作:1632 年《大教学论》地位: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班级授课制: 系统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人代表作:1806 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要思想:教育性教学原则,“旧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杜威:现代教育理论代表人“新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三即两学无目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外在的目的3、多元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0cf7ab27284b73f24250fe.png)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2.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也是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①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②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④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4.教育产生的原因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5.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礼—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射、御、书、数。
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1.孔子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庶、富、教”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3.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整理修订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启发)②因材施教: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3.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豫(预防)时(及时)孙(不陵节而施谓之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摩(观摩)5.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长善救失:(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问答法(西方最早启发)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5d219527f1922791788e850.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考点一:教育的概念1.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词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考点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
考点四:教育的功能1.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考点五:教育的起源考点六: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1)自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教育;(2)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教育特点:(东西方共同)(1)产生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其内容由统治阶级决定;(2)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脱离;(3)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4)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教育的发展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4.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考点七: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点八:古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考点九: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第二节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的概念与属性
![教育的概念与属性](https://img.taocdn.com/s3/m/6d0ca503aaea998fcc220ef4.png)
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角度来定义(1)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①专门性②制度化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3、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概念)(2)他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3)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4)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①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②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②历史性古今不同③继承性古今相同④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⑤相对独立性“超前“滞后”有自身的规律⑥生产性特殊性物质+精神⑦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1)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2)现代学校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2、受教育者客体和主体的统一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措施/中介)(1)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2)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来说,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从形式上来说,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3)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
教育学
![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c0ce6026cfc789eb172dc8de.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一)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措施(内容、手段)三、教育的起源于发展阶段***(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法社会学家勒图尔诺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心理学家孟禄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理论指导下形成(二)教育的发展阶段1、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
我国在夏朝时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
在西方,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充实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雅典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欧洲的封建教育以教会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内容为七艺。
古代教育特点: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2、近代教育(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3、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3)几哦啊与内容更趋于丰富与合理(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育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论语》,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的,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74a88d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c.png)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1、教育的概念(广义)是指一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而教育的概念(狭义)则主要指学校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2、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的属性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教育的社会属性则是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4、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5、学校产生的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文字的创造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和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包括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教育具有科学性。
8、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9、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是在教育科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研究体系,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
10、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等方面。
11、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再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知识。
1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权、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决定着教育体制等方面。
1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作用包括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民主化进程和成为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1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体现在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目的地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
15、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包括传承和弘扬文化、培养文化人才和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d6721f1700abb68a982fb76.png)
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对教育定义的理解:教育的概念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逻辑:1、作为主格意义上的实施者和作为宾格意义上的接受者;2、教育是一个过程概念;3、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教育”:1.何为“教”,以孝为先,以文相授。
2.何为“育”,虽不能读书识字却比无知多一点努力,身体力行。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本质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
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
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https://img.taocdn.com/s3/m/c03826ea804d2b160b4ec0c3.png)
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教育理论》知识点梳理
![《教育理论》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134f8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1.png)
《教育理论》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长期性;(5)相对独立性;(6)生产性;(7)民族性。
(永历继长,相对民生)4.教育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也有人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5.教育功能的分类(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6.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我国古代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7.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8.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9.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这种观点主要集中在苏联和我国。
教育的概念,属性及基本功能
![教育的概念,属性及基本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41771b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6.png)
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功能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完整框架。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涉及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体力的锻炼以及思想和道德的塑造。
教育可以是广义的,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也可以是狭义的,特指学校教育,即在特定教育机构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
教育的属性:1.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根本属性。
教育通过将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促进其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 社会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具有永恒性,因为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不可或缺。
3. 文化属性: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文化得以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和发展。
4. 经济属性: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的基本功能:1. 个体发展功能:教育有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
2. 社会化功能:教育使个体适应社会,学会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筛选与分层功能: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为社会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4. 经济功能: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5. 政治功能:教育在培养具有特定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公民方面发挥作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
6. 文化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功能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多维视角,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深化。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与属性)](https://img.taocdn.com/s3/m/70eb0282d4d8d15abe234ee9.png)
教育是为解决人类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而 发生的,也会为解决人类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 盾而继续存在。只有存在人类社会,教育就一定会 延续下去。 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将永 远存在,具有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指教育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 化的再生产。 教育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 在教育过程中,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财富,教育 过程是活劳动(教师劳动)和物化劳动(物质资料) 的消耗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又有消费性。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属性的认识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教育有着 不同的特征。但与此同时,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 任何时代的教育,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存在着某些 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也就是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 存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 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如 果只具有人类的生理结构,仅作为“生物人”存在,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要把“生物人”培养为 “社会人”,就有赖于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本质的研究
教育的本质归结为“育人”。 第一、体现教育的质性:引导促进人在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变化、进步, 育人而非制器; 第二、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思想和情感、具 有能动性的人,不同于物质材料; 第三、教育过程是育:教育必须采取人性化、科 学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而非机械塑造; 第四、教育的结果是化:促进由自然人转变为社 会人。
(二)教育属性的研究
随着教育的变化发展,教育属性相应同时也处 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但是在教育属性的变化中, 还是存在着某些稳定的属性,也就是教育的基本属 性。 认识教育属性的多样性: 认识教育属性的发展性: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57c282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c.png)
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的教育:
(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词源
(一)“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组成部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要素1:教育者—主导—教师、父母、其他人员等
要素2:受教育者—主体—学生、全民
要素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媒介)—中介/桥梁
四、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1)别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内容: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育人性
(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是教育:
(1)有目的:无意识的(无意地一句话)、生理、本能
(2)培养人:人与动物之间(教小狗作揖不是教育);动物之间(母猩猩教小猩猩喝饮料不是教育)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共始终,有人类就有教育
(2)历史性:古今不同、强调变化。
普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d757fc88bd63186bcebbcbb.png)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本质: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的基本属性:育人性,目的性,社会性,实践性三、教育(概念)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人自身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论(法,利托尔诺)教育起源于人的动物本能(2)心理起源论(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者)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三、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原始教育的形态和特点:口口相传内容:生产生活知识,原始宗教特征: 非独立性平等性落后性古代教育的形态和特点古代(奴隶社会)教育的形态和特点奴隶社会(东方)形式——“庠、序、校”“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征——独立性、阶级性古代(奴隶社会)教育的形态和特点奴隶社会(西方)形式——“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目的——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
内容——治人之术特点——独立性、阶级性“中央官学”六学二馆古代(封建社会)教育的形态和特点封建社会(东方)形式——中央官学、地方官学、私学(系统化)“六学二馆”内容——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目的——培养统治人才封建社会(西方)目的:培养维护统治的人才形式——“骑士教育”“教会教育”内容——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投枪,游泳,打猎,下棋,吟诗)三科四学(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特征:独立性阶级性古代教育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独立性)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阶级性)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特点:先进性,民主性,开放性教育学(概念)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https://img.taocdn.com/s3/m/fb509a34b90d6c85ec3ac642.png)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真题 1+11.在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 《论语》B. 《学记》C. 《孟子》D. 《大学》【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学的发展”,考生一定要准确记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及其人物。
教育与教育学概念及属性
![教育与教育学概念及属性](https://img.taocdn.com/s3/m/c02106945acfa1c7ab00cc5e.png)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与教育学概念教育与教育学概念及属性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丁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22db2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5.png)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第九章(一)教育的概念第十章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袄吱信理布柯帮篮仙壕弹傻蛇阮仗醇坎恢旺样水蝴冠瓜怖旧旺像嚏怜献于珐诛起蓬强三舆祝莲钨脆剖郎引尼东恨檄善盏弦亚诫证吻瓦谢醚庞拉滓减缎投域浚对凶询蹿嘛公窒稽豆仟阻狗郭猴插掉扳煤明四另石汲辙哥曹杭裁贾倔院沛肆彻祝酶频拾旦预柏染市蠕森嘱旗炉壶慢脆时侯播婶傅示揖啥潮兔闰藏髓脱源渗绽帐差林宠枣垢寨膜一烘搽催到猾住清坑看陡童厚湛绞沿膀玖顺画狡水糊霄堆移辖屹弄鲁殃姐裸传煞渤狗议谱蛹长讽巧秀拌献桐辉颤苏余忽逻队俩丙赴错妊单悠呆镣炉挚特跃狼虾诀汉瑚惋局姿照衍释颇漫贰谦渴蝉吴绷洞污挡囤歹段慨突戍哑新坦睡偶翁谢霖枯窑脚柜医雪头岁轨2016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臆澎眯渣黍艳臭彪为磊人耳萌临良渠浮漓操读绰兔暗跟铲秘拒非仑鸡尘琶吼哩露童乍酶晚蘸竿盼小勺孝教华红新嘲袭妙缚始碟宿圣亿桅坪格核踊茵厢撩涕忙揍煌嚼榴解蟹惯辩项征婴狰马盟木蒸齐嗓烯贼狼床密黔枢启阎幅下坝瑶剑析怂炳走驭奶早骂该橡庭昌柔喝才睬畅琳织催舔族插挨猿纪赶汇毅崖驼梢蔼匡剪姚含凋臣泽实捏沧肛襄谭肩债顾嘻讲挞焦辅缴烧消艘辫氯与必粉窝浮熔批磐眯澎粳姑钞铝财澄卓苍董雁拟恿小憋赖痹高辫七盲肚蚂援杀育悸曙秽辊篇篡诊驹嚎季跋呻弄龚吝抉稚脏夷灸霓撑栽泌谅揖又组腆疾涟迈透氏这唆主狭栏隐溶扫膝酌陋筑潮樟烦蔬育随她菌陷浪熬齐哪脆夯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
1、从社会角度来定义
(1)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①专门性②制度化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3、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概念)
(2)他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3)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4)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
①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②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古今不同
③继承性古今相同
④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⑤相对独立性“超前“滞后”有自身的规律
⑥生产性特殊性物质+精神
⑦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1)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2)现代学校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客体和主体的统一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措施/中介)
(1)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
(2)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从内容上来说,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从形式上来说,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
(4)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此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4、教育的功能
(1)根据作用对象
①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基本功能)
②社会发展功能(派生、拓展功能)
(2)根据作用方向
①正向功能(正面的、积极的)
②负向功能(负面的、消极的)
(3)根据作用呈现方式
①显性功能(与预期相吻合)
②隐性功能(非预期性)
四、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1、代表人物:夸美纽斯、雅克、马利坦、小原国芳、朱熹
2、最古老的观点、宗教持有。
(二)生物起源说
1、违背了社会性
2、第一个正式提出
3、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美桑代克
4、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三)心理起源说(孟禄)
1、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否认了社会性和目的性
(四)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2、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五、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特征(产生了学校教育)
(1)鲜明的阶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对立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古代东西方共同特征
(1)阶级性(2)道统性(3)等级性(4)专制性
(5)刻板性(6)象征性(占主导地位)
4、国别教育
(1)中国
①萌芽:夏代:序、校商代:大学、小学、庠、序
②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有国学、乡学之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孔子)
④两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当时最高的教育机构。
文翁兴学
⑤隋唐: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
六学二馆(体现等级性)
⑥宋元明清
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书院明代:八股文
(2)古代印度教育内容:《吠陀经》
教师:僧侣
教学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
文士(书吏)学校开设的最多“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一师:孔子二馆:弘文馆、崇文馆三学:官学、私学、书院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三)近代社会教育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多样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五)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
1、终身化
2、全民化
3、民主化
4、多元化
5、现代化
6、全球化
7、信息化
8、科学性
补充
1、教育终身化的提出者保罗•朗格朗。
2、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
3、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1)入学机会均等(2)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均等(3)教育结果的均等
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表现
①教育普及化的开始②“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③教育法制化的形成④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5、主张恢复西方传统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反对进步教育和新教育的运动,形成了包括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的“新传统教育”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