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解读ppt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积 极 倡 导 自 主 合 作 探 究 的 学 习 方 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 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 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 学习。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怎么学语文,怎么用语文; 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学会 创造;提高人的觉悟,陶 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 灵,学会怎样做人。 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 良好的基础,学好了 语文,就等于为学习 者将来服务社会,学 会做人打好了基础。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1、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才能顺 利学习其他课程 2、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而语文 能力也是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 是人生存和发展能力之一,是继续 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四大基本特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新课标解读课件ppt
课程内容更新
反映时代特征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成果。
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文化自信。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课程实施建议
创新教学方式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 作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资源
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提 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加新知识和技能。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新课标倡导启发式、探究式、 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
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PART 02
新课标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调整
01
02
03
学科融合
加强跨学科整合,促进学 生综合素质发展。
必修与选修结合
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 求。
实践课程
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培养 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 过程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 。
PART 03
新课标评价方式
评价理念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
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 的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
性。
重视过程与结果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注重 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强调评价 的诊断和促进作用。
多元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 品评定、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等, 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2023 WORK SUMMARY
新课标解读课件
REPORTING
目录
• 新课标概述 • 新课标课程设置 • 新课标评价方式 • 新课标教师角色 • 新课标学生发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提高教育质量
课程改革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 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公平和 可持续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和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新标准制定目的和意义
明确课程目标
新标准明确了初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和 任务,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 能力要求。
合作学习
倡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合作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展语文学习领域
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书本拓展到生活,丰富学
生的学习体验。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 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语文教 学效果。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方 法。
注重语言积累与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优美语言,感悟人生哲理。
强化语文实践与应用
将语文知识融入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培养独立学习和思 考的能力。
。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 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 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 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 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 行评价。
教师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途径
06 示范案例与经验分享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PPT课件
研读的价值
适应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研读新课标,可以帮助我们紧跟教育 发展趋势,使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时代 要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研读新 课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理 念,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深入研读新课标,教师可以更好 地把握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 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教师团队建设
集体研读新课标,可以促进教师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 专业水平。
谢谢
THANKS
强调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
新课标要求教育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简单评定,更是对学 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改进的过程。
04 新课标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CHAPTER
实施中的问题
01
02
03
04
课程内容问题
部分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未能 及时更新,导致与现实生活脱
节。
教学方法问题
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 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难以
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 方法和手段,如合作学习、探究学 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对学生的影响
培养综合素质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实践能力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 手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方式问题
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 生的过程性评价,导致评价结
果片面。
教学资源问题
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如教 材、教具、教学设备等,影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PPT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 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 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 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 的出处。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 词、叹词。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 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 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 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 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 情等表达方式。
语言语境 (上下文)
话语
背景语境(认知语境)
语言意义的类别
语言意义 (理性意义)
语句
言语意义 (语用意义)
语境
话语
语境
语
语
语境意义
面 意
意图意义
语境策略是借助话语之外的语境因素(如 话语的上下文、话语的语体、语用的具体 时间、地点、场景、话题等外显性的因素, 说写者的意图、听读者与说写者的关系、 听读者的背景知识、语用的社会、时代、 文化背景等内隐性的因素)对话语意义进 行补充,帮助理解的策略。
2.语境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境的类别
现场语境 (交际语境)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 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 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 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 复句、条件复句。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 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 的出处。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 词、叹词。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 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 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 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 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 情等表达方式。
语言语境 (上下文)
话语
背景语境(认知语境)
语言意义的类别
语言意义 (理性意义)
语句
言语意义 (语用意义)
语境
话语
语境
语
语
语境意义
面 意
意图意义
语境策略是借助话语之外的语境因素(如 话语的上下文、话语的语体、语用的具体 时间、地点、场景、话题等外显性的因素, 说写者的意图、听读者与说写者的关系、 听读者的背景知识、语用的社会、时代、 文化背景等内隐性的因素)对话语意义进 行补充,帮助理解的策略。
2.语境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境的类别
现场语境 (交际语境)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 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 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 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 复句、条件复句。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新标准解读ppt
总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段 目标(第一学段)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 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 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 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解读
语文课程标 准解读
主讲:xxx
导向·结构·标准·指导·衔接
2011年版和2022年版目录对比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任务群名称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实用性阅读与创意表达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整本书阅读 跨学科学习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依循文选型教材的特质,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附加的地位。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 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实验稿
阶段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 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 性学习。
2011版
学段目标与内容识字与写字 阅读写话(习础型学习任务群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 习任务群。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层面 一
二 三
类别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PPT课件
2023-2026
ONE
KEEP VIEW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与解读PPT课件
REPORTING
汇报人:
CATALOGUE
目 录
• 新课程标准概述 • 课程目标解读 • 课程内容与结构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学生能力培养重点 • 考试评价改革方向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PART 01
新课程标准概述
借助语文学习软件,进行课外阅 读、写作训练、语言知识学习等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多元化评价策略及实践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 评价,及时反馈、指导。
表现性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朗读等表现,评价学生的语文 能力和素养。
差异性评价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 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信心。
握评分标准。
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培养
自我评价的意义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提高自
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校合作与沟通
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 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调
整学习策略。
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给 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 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明确改进方向。
PART 02
课程目标解读
总体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包括字词句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ONE
KEEP VIEW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与解读PPT课件
REPORTING
汇报人:
CATALOGUE
目 录
• 新课程标准概述 • 课程目标解读 • 课程内容与结构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学生能力培养重点 • 考试评价改革方向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PART 01
新课程标准概述
借助语文学习软件,进行课外阅 读、写作训练、语言知识学习等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多元化评价策略及实践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 评价,及时反馈、指导。
表现性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朗读等表现,评价学生的语文 能力和素养。
差异性评价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 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信心。
握评分标准。
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培养
自我评价的意义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提高自
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校合作与沟通
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 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调
整学习策略。
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给 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 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明确改进方向。
PART 02
课程目标解读
总体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包括字词句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部分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有效实施 教学。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困难
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难以适应。
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如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 ,制约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与联系;定期开展家长会,向家长汇 报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参与学校 教育教学活动,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意义
家校合作共育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 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 好习惯和健全人格;有助于增强家长 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地域性差异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 导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鼓励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建议及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强调评价的诊断、激 励和发展功能,注重 学生个体差异和全面
发展。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包括形成性评价、终 结性评价等,全面反 映学生语文学习情况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 同伴评价,培养其自 我监控和合作学习能
培养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特色的能力。
阅读材料选择
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注重材料的思想性、艺术性和 科学性。
阅读教学目标达成途径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 高阅读效率。
写作表达能力提升及评价标准明确
写作表达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 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信息技术的发展理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 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 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 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课程目标
1、《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标准》从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三)关于课程内容
◎模型思想。
·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 ·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
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 出图形等。 主要表现在: ⑴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 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⑵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⑶能从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⑷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⑸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⑹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第16--41页)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第42--71页)
附录
有行为动词的分类
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
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 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主要表现在:⑴理解数的意义;⑵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⑶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⑷能用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⑸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 当的算法;⑹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5、学习评价理念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 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 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 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 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 ·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 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 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 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段目标(3个学段)
◎符号意识: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
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 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具体表现在:⑴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⑵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⑶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⑷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3、数学活动的组织理念
数学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4、数学教学活动理念
(1)、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 效的学习方法。 (⒉)、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3)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 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4)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 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 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前言(包括三方面)(第1—7页)
一、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6大基本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 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 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提出了几个核心概念)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核心概念: 数感 符号意识 运算能力 模型思想
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 旋转.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核心概念: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 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 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统计观念: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 的作用;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
主要表现在: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 解决问题的策略;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 价值。
1、培养目标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理念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⑴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⑵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⑶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⑷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核心概念:数据分析观念 随机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第8页—15页)
一、总目标(“四基” “四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解读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 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 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 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2000年国家教育部公布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在42个实验区进行实验 2002至2003进入到各省级实验 2005年全国实施,使用的是实验教材。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 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 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 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课程目标
1、《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标准》从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三)关于课程内容
◎模型思想。
·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 ·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
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 出图形等。 主要表现在: ⑴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 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⑵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⑶能从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⑷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⑸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⑹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第16--41页)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第42--71页)
附录
有行为动词的分类
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
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 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主要表现在:⑴理解数的意义;⑵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⑶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⑷能用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⑸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 当的算法;⑹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5、学习评价理念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 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 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 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 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 ·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 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 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 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段目标(3个学段)
◎符号意识: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
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 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具体表现在:⑴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⑵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⑶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⑷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3、数学活动的组织理念
数学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4、数学教学活动理念
(1)、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 效的学习方法。 (⒉)、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3)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 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4)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 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 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前言(包括三方面)(第1—7页)
一、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6大基本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 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 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提出了几个核心概念)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核心概念: 数感 符号意识 运算能力 模型思想
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 旋转.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核心概念: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 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 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统计观念: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 的作用;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
主要表现在: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 解决问题的策略;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 价值。
1、培养目标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 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理念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⑴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⑵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⑶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⑷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核心概念:数据分析观念 随机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第8页—15页)
一、总目标(“四基” “四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解读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 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 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 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2000年国家教育部公布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在42个实验区进行实验 2002至2003进入到各省级实验 2005年全国实施,使用的是实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