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概论教案讲义笔记 第七章
金融学概论课程重点总结 ppt课件
股票市场中:重点看一下股票的交易机制——指令驱动交易 机制中的连续竞价与集合竞价
市盈率和市净率的概念
4、金融衍生市场:远期和期货的概念、期货合约的交易 制度、期权的概念及期权损益图
第五章 金融中介体系
1、金融中介机构的定义和功能 2、掌握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 3、我们国家的政策性银行有哪些?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
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r (1 i)(1 p) 1 i pi*PiP
ir p
实际利率约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第三章 利率
4、终值与现值的含义及简单应用?
➢ 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本利和,也称为“终值”(TV)。 其计算式就是复利本利和的计算式。
➢ 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
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5、什么是发行准备制度?
6、铸币税的含义(分贵金属充当货币和纸质充当货币两 种情况)
贵金属充当货币时:通常是指所使用的贵金属内含价值 与硬币面值之差。
纸质充当货币时:货币当局发行货币,取得全部收入。 它的价值计算公式是:S=(Mt+1-Mt)/Pt式中,S为铸币 税;Mt+1为t+1期的货币发行量;Mt为t期的货币发行量; Pt为t期的价格水平。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1)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发行银行券并赋予其
无限法偿能力; (2)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也不再规定含金量; (3)信用货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等信用工具组成; (4)货币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投放。
第二章 信用及信用形式
1、信用的含义: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 为。
黄达《金融学》讲义:第七章 中央银行
第七章中央银行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和类型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必要性: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票据清算的需要充当最后贷款人的需要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需要(二)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中央银行的产生2、中央银行的发展19世纪-一战一战--二战二战后3、中央银行的发展趋势二、中央银行的类型(一)单一中央银行制度1、一元式2、二元式(二)复合中央银行制度(三)准中央银行制度(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职能一、中央银行的性质和特点(一)中央银行的性质: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和特殊的金融机构(二)中央银行的特点:不以盈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关系、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二、中央银行的职能(一)发行的银行(二)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最终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三)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代理国债发行、对财政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和监督执行金融管理法规三、中央银行的业务-资产负债表P235四、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隶属于国会,独立性最强,如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隶属于财政部,独立性弱,如原意大利、法兰西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独立性居中,如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第三节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一、支付清算和中央银行二、支付清算的方式三、票据交换所第八章货币创造与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概述P306一、货币供给(money supply)的口径(一)划分标准:流动性(二)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支票存款)(狭义货币)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M3 = M2 +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商业票据等)(广义货币)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金融学概论
金融学概论第一章金融概论主要概论1)金融:货币资金融通的总称2)金融体系:金融要素的安排及其动态关联系统3)金融工具:亦称信用工具,它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的凭证,是载明资金供求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合约4)直接金融工具:债权人和债务人在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如商业票据、公司债券、股票、政府债券等5)间接金融工具:在有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间接融资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如银行券、存单、保险单等6)支票:出票人(活期存款的存款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后从其帐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7)本票:亦称期票,是由债务人对债权人发出的承诺自己在一定时期内无条件支付款项的债务证书8)汇票:债权人签发给债务人,命令债务人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或第三者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9)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特点:不记名、可转让、面额大,金额固定、期限短,流动性强10)国库券:政府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债务工具,其作用在于弥补短期财政收支的差额11)回购协议:一种在证券出售时卖方向买方城落在未来某个时间将证券买回的协议12)同行拆借资金:弥补金融机构短期资金的不足,平衡票据清算的差额而借贷的资金13)股票:由股份公司发行的权益凭证,代表持有者对公司资产和收益的剩余索取权14)债券:是一种债务融资工具,它代表债券持有者有权向发行者定期取得固定的利息收入,到期收回现金;或者,债券到期前在流通市场上出售以获得现款15)衍生金融工具: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等)的金融工具16)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中各种要素(包括金融工具及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政府对金融业监管方式等)进行重新组合或开发设计,从而使其更有效的发挥相应功能。
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Ⅰ广义: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手段及金融调控方式等Ⅱ狭义:金融工具的创新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主要概念1)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2)信用货币: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独立行使货币各种职能的现代货币形态基础知识1)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2)人民币的具体形态:现金、信用卡、支票、银行存款3)外汇由外国货币、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国际货币构成第三章信用与利息主要概论1)信用: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2)利率: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时期内利息同本金的比率。
金融学期末复习笔记(厦门理工)
第一章货币第一节货币的本质一.货币的产生(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1.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货币发展四个阶段1)简单2)扩大3)一般4)货币【的价值形式】二.货币的本质:1.表述:货币是商品,但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理解要点:1)货币是一般等价物2)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三个特征a)它是变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b)它具有直接与商品交换的能力c)货币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三:货币形式的发展:1.无论社会形态如何,货币的本质特征都不会改变,但具体形态不断的演变:2.演变过程:具有内在价值的普通商品->信用货币3.信用货币的特征是作为商品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不同的4.是一种法偿货币5.具体过程1)早起的实物货币2)足值的金属货币3)后来的作为足值货币的代表4)现有的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6.具体形态有4种: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四.货币层次的划分一:概念二:目的: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性性质,运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过程三:我国的划分1.普遍倾向于按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2.流动性含义:指一种资产具有可以及时变为现实的购买力的性质。
流动性不同,所形成的购买力也不一样,对社会商品流通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3.为什么要按流动性来划分p26-274.流动性需要掌握2个原则1)现实性2)可测性【原则】5.我国的具体划分:M0=现金M1=M0+企业结算存款+机构存款+部分存款M2=M1+城乡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流通货币)M3=M0+全部银行存款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货币职能的含义:p13 货币内在具有的某些功能二:具体职能p141.价值尺度->以价格形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观念上的货币)价格标准: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2.流通手段职能a)含义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b)特点1)必须是显示的货币2)不需要是足值的货币3)包含有生产危机的可能性c)改变了过去商品的交换的运动方式d)货币流通与商品的流通的关系i.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ii.货币流通可以反作用于商品流通f)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以及关系: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3.储藏手段职能a)含义:退出流通领域,处于贮藏状态的货币b)特点1既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还要是足值的2必须是退出流通领域而处于静止的状态c)目的i.早期:为了保存剩余产品ii.私有制时期:作为财富的存储iii.在足值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可以起到自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4.支付手段职能a)含义: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b)与流通收单职能比较的特点p16c)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是源于商业信用的产生d)发展过程:开始是为了商品的流通服务;后来就超出了商品流通的范围e)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导致了信用货币的产生5.世界货币a)含义: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b)职能是以重量计算的贵金属(理论上)c)具体表现i.作为一般的国际支付手段ii.作为一般的国际购买手段iii.作为国际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6.五个职能之间的关系p18货币的以上五种职能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它们都体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第三节:货币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一: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定义(p30)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p31-p33)1.货币金属(材料)2.货币单位3流通中货币的种类4.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5.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三:货币制度的演变(p33)1.银本位制度(p33):以白银为本位货币2.金银副本位制度1)平行本位制2)双本位制3)跛行本位制3.金本位制度4.不兑现的信用制度(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并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使用的货币符号。
《金融学概论》经典期末复习笔记
金融学概论概论宏观金融学:货币现代金融学微观金融学: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学: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也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学科。
●“三根支柱”: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一个空间”:金融市场●“上有调控”:宏观调控●“外有扩展”:国际金融体系第一章货币基本知识第一节货币起源、货币功能与货币作用一、货币起源(一)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论货币的产生最终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推动了交换的发展和交换制度由物物交换向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演变。
货币产生的意义在于它解决了阻碍商品交换发展的内在矛盾。
(二)西方经济学家的货币起源论货币产生的经济原因在于物物交换的缺陷,即物物交换条件下的交易费用是高昂的,这种费用的高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缺乏衡量及表示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的统一尺度。
2、难以找到交换双方需求欲望和时间上的巧合。
3、缺乏用来证明债务关系的理想凭证。
4、缺乏对购买力的储蓄。
二、货币功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功能。
(一)交易媒介交易媒介——货币的首要功能。
特点:1、突破了物物交换条件下“需求欲望和时间上的巧合”的约束,使交易变得非常便利,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
2、促进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二)价值标准价值标准也被称为计量单位。
用货币单位所衡量和表示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便是价格。
特点:1、无形中减少了在商品交换中需要考虑的交换比率的数目,便于计算。
2、简化了簿记。
(三)价值贮藏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是指货币是人们进行价值贮藏的一种工具或选择。
特点:1、价值贮藏并非货币所独有的功能。
但人们选择货币进行价值贮藏主要原因是:(1)货币具有一般购买力;(2)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2、价值贮藏并非货币能够严格执行的功能。
货币发挥价值贮藏功能依赖于物价水平的稳定进而是币值的稳定。
(四)延期支付的标准货币的延期支付的标准功能是给予货币的交易媒介和价值标准功能产生的。
《金融学概论》第七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是预期物价变动率; 是反映主观偏好、 是预期物价变动率;u是反映主观偏好、风尚及科学技
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量。 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量。
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 年 月 日星期五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恒久性收入y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所提出的概念 。 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弗里德曼最具有概括性的论断是: 弗里德曼最具有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 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 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 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是比较稳定的。因此, 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弗里德曼主张采取稳定 货币供应的货币政策,以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 货币供应的货币政策,以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只有避 免剧烈的、反复无常的改变货币政策的调节方向, 免剧烈的、反复无常的改变货币政策的调节方向,才能为经济提供一 个稳定增长的环境。 个稳定增长的环境。
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 年 月 日星期五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 马克思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提出了下面的货币必要 量公式: 量公式:
能目标
对我国目前的货币供求状况进行分析; 对我国目前的货币供求状况进行分析; 理解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政策措 施。
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 年 月 日星期五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金融学概论》
1、从职能角度归纳的货币定义 ◆亚当·斯密有“货币是流通的大轮,是商业 的大工具〞的提法;
从金属货币制度演变成为现在的不兑现信 用货币制度?这些问题引导我们理性地思 考货币与货币制度。本章主要介绍货币收 支循环及其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货币的功 能与特点、货币形态与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的定义与计量、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
§1.1 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1、以公司、企业等经营性单位为中心的 货币收支,即企业部门的货币收支。
要点提示
货币是当今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要 素。货币把各个独立的经济个体联结到一 起,就像经济肌体的血液系统一样,对经 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熟识的货币,人 们有着无穷的谜思:货币是从哪里来,又 到哪里去?为什么能够购置东西呢?电子 货币会取代信用货币吗?货币仅仅是蒙在 经济生活上的一层面纱吗?货币制度如何
介绍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探讨宏观金融调 控的根本机制与运作规律。
第五局部:是第十二章,介绍金融监管的 根本理论、方法与体制。
第六局部:是十三章 介绍几种重要的融 资方法和技巧,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转 让〔风险投资〕、政策资助、工程融资、 上市融资等。
4、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五章 金融资产的组合与选择 5.1 风险与投资
5.2 资产定价模型 5.3 资本结构 第六章 金融中介体系 6.1 金融中介体系概述 6.2 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 6.3 中国金融中介体系 第七章 商业银行 7.1 商业银行概述 7.2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7.3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7.4 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
金融学概论(第7讲[1]..
现代意义的期货诞生于19世纪的美国,以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BOT)的创立作为现代有组织的期货交易市场建立的标志,至今已有 150多年的历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金融期货是期货交易的一种,与商品期货(即以实物商品为标的物的期 货合约)相对,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传统的金融商品如证券、货币、 汇率、利率等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 •
二、金融期货的含义、特征及分类
(一)含义
• 金融期货:也称为金融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化合约,上面载明买卖双
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包括价格、地点和交割方式) 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
(二)金融期货的特征
• 合约的交易单位、交割日期和交割地点等均为标准化。 • 不需实际交割。
二、金融期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金融期权的概念
金融期权:是指在未来某一时间内拥有的对某种金融资产的选择权。具体地
说,金融期权是这样一种标准化合约,在合约中规定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的 权利金后就赋予了买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 的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这种选择权又分为两种:一是买入权、二是卖出 权。
3
本章教学要求与主要内容
•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金融 衍生工具的概念;了解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和互换市场等金 融衍生市场的特征及分类;熟悉各类金融衍生市场的性质、 功能和市场运作。
•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金融期货市场 第二节 金融期权市场 第三节 金融互换市场
4
第一节 金融期货市场
金融学概论
第七讲 金融实务Ⅴ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顾惠明
1
内容向导
高教社2023金融学(第七版)教学课件u7
其他中间业务。
23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经营原则 《巴塞尔协议》系列与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24
一、商业银行经营原则
1. 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既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商业银行最终 效益的体现。
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指标的因素主要有存贷款规模、资产结构、自 有资金比例和资金自给率水平,以及资金管理体制和经营效率等。
18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按贷款期限划分:活期贷款/定期贷款/透支; 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划分:信用放款/担保抵押放款/票据贴现等; 按贷款使用的行业划分: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科技贷款/消费贷
款等; 按贷款具体用途划分: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金贷款、商品贷款/资本货物贷
款; 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划分:一次性偿还贷款/分期偿还贷款; 按贷款风险度划分: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
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消亡,向资本主 义股份银行转化。
第一家股份制银行:
1694年创办的英格兰银行
6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形成途径
2. 商业银行形成的途径
从旧式的高利贷银行转变而来。 按资本主义组织原则,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而成的现代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名称各不相同,如英国称之为存款银行、清算银行;美国称之为国民银行、
2. 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 资金集中起来,又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 (2)支付中介:支付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 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
9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金融学讲义(整合版)
第一章金融概论一、金融的涵义货币资金的融通或货币资金在盈余单位和亏空单位之间调剂余缺的信贷活动。
二、金融的构成1、金融主体:谁参与了金融活动;2、金融对象:货币和资金;3、金融方式:有偿的信用方式;4、金融工具:票据和各种有价证券;5、金融市场:有形和无形两类;三、金融的特点1、可回收性:授信人(债权人)原则上要按等值收回本金;2、期限性;3、收益性:利息或股息;4、风险性:如债务人(受信人)的违约风险;购买力风险;市场风险。
违约风险如政府债券的偿还,其来源是税收,因而本息偿还能力高,违约风险低。
尤其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违约风险就更低。
而公司债券的偿还能和与经济状况大环境和公司经营的小环境都有密切关系,因而不确定性高,违约风险大。
违约风险低的债券,其利率也低;违约风险高,其债券的利率也就。
债券利率与无风险证券利率之差称为风险溢价。
而无风险证券是指信用风险相对较小的证券,如国库券、政府债券、大银行存单等。
有违约风险的公司债券的风险溢价必须为正,违约风险越大,风险溢价越高。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资产变现速度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
假定A公司债券与B公司债券在初始时节利率是相等的,A 公司因经营亏损致使其公司债券不易变卖,流动性下降,债券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该债券的利率上升;而B公司债券的流动性溢价。
流动性风险往往与违约风险相伴而生,因此风险溢价是两个风险共同带来的。
巴林银行的破产1995年2月7日,世界各地的新闻都以最夺目的标题报道了同一事件:巴林银行破产了。
巴林银行集团是有着233年历史的老牌英国银行,在全球拥有雇员1300多人,总资逾94亿美元,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60亿元,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489位。
巴林银行经历了1986年伦敦金融市场解除管制的“大爆炸”,仍然屹立不倒,已成为英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柱。
然而,巴林银行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辉煌业绩,却在1995年2月毁于一旦。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其新加坡的交易员尼克·李森的违规交易。
《金融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第二节 金融工具
金融期权与金融期货的区别
1、权利与义务不同。期货合约中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而期权合约是 单向的。
2、保证金不同。期货合约每日清算保证金;期权合约的购买者只用支付期权费。
3、获得收益的方向不同。期货交易双方承担的风险和可能获得盈利的机会均是无 限的;而期权交易的买方只有有限风险(以期权费为限)却拥有无限盈利的机会, 买方只有有限的盈利,却又无限的损失机会。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二)金融工具 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以金融工具的
形式出现的,即金融市场业务活动的参加者通过运用书面契约形式的金融工具完成交 易。
(三)组织方式 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是将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同金融工具建立联系并得以进行资金供求交 易的方式。
主要有三种:1、集中交易方式、2、分散交易方式、3、无形交易方式
© 2006 Department Of Investment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此外,金融市场按其融资的地域的不同,可划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 国际金融市场;按是否有金融中介,可划分为有中介的金融市场和无 中介的金融市场;按交易内容的不同,又可划分为外汇市场、货币市 场、黄金市场等。
© 2006 Department Of Investment
一、金融工具的特征
(一)偿还性 偿还性,是指金融工具的发行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应归还本金的特性(股票除外)。
(二)流动性 是指金融工具可以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变现的难易程度,它与流动性成反
比。二是交易成本的大小,交易成本与流动性成正比。
《金融学概论》绪论
绪论
一、金融的概念及特征
《辞海》1936年版 : “(monetary circulation)谓资金融通之形态也,旧称银 根。金融市场利率之升降,与普通市场物价之涨落,同一原理, 俱视供求之关系而定。即供给少需要多,则利率上腾,此种形 态谓之金融紧迫,亦曰银根短绌;供给多需要少,则利率下降, 此种形态谓之金融缓慢,亦曰银根松动。”
与物价有紧密联系的货币流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资本市场、保险系统,以及国际金融等领域 等等。如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概括,通常所理解的金融,就是指由 这诸多部分所构成的大系统。
本教材狭义金融是指有价证券及其衍生物的市场,指资本市 场。
论
一、金融的概念及特征
(二)金融的特征
与其他经济活动相比较,“金融”具有显著的特征: (1)以价值流通和价值增值为目的,而其他经济活动不可 能同时具有这两个目的; (2)以货币与货币之间的交易为对象,具体表现为不同币 种之间、现实货币与未来货币之间等等方面的交易,而其他经 济活动都是钱与物(或物与物); (3)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而其他经济活动更多的考虑成本 的收益。
从《辞源》、《辞海》的释义看: 在 20 世纪之初的三十余年,是把金融理解为:通过金融中 介的资金融通。
绪论
一、金融的概念及特征
2. 从 20 世纪中叶起,人们谈论金融,更关注其影响物价的 货币流通方面;同时也日益以较宽的视角理解这一范畴。60 年 代,《辞海》对金融词条的释义可作代表。
《辞海》60年代试用版和1979年新版 :
一、概念及特征 二、功能
三、研究内容 四、学科体系
绪论
一、金融的概念及特征
(一)释中文词“金融”
“金”与“融”两个字所组成的词,并非古已有之。最初见 “金”与“融”连成一个词——“金融”词条的辞书是 20 世纪 初的《辞源》和《辞海》。说明这个词至少于 19 世纪已经流 行。
金融学概论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全整套电子教案电子讲义(最新)123
第二节 金融机构体系
(六) 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进入新中国始于1979年。当年,日本输出入
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这是我国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外 资银行代表处。2001年11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 (WTO)。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时间表, 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和客户对 象范围。 2006年11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结 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简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银监会发布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生效,取消 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 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 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标志着中国正式全面开放银行业。
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
2.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基础上改制组建
的,全国首批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是2001年11月挂牌 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江阴市三家农村商业银行
3. 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合作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
其他经济组织入股组成的股份合作制社区性地方金融机 构,是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运行机制的一种企 业组织形式。
第二节 金融机构体系
(五)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
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 银行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的市场 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邮政的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 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经监管部 门批准,办理零售类信贷业务和公司业务,与国内其他 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
[精品]04762金融学概论
[精品]04762金融学概论课程名称:金融学概论课程代码:04762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金融学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金融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和基本制度规定。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金融学概论》课程的目标在于:(1)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到处都存在着金融现象,时时都会遇到金融问题,金融是经济活动的中枢系统。
成功的企业家、称职的政府工作人员,乃至善于持家理财的普通居民,都必须熟悉金融知识,懂得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2)金融理论是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经济工作者,特别是经济理论工作者都必须掌握它;(3)金融政策是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学好金融有利于正确理解与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充分了解金融与一国经济的相关性以及金融固有的独特性,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金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深刻的认识。
通过课堂助学和课外自学,使学生在了解国内外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的基础上,掌握辨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基本理论知识来探索金融前沿问题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金融学概论》是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先导课程。
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全面理解货币的功能;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掌握中外货币起源的学说,特别是马克思的货币1起源学说,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的角度理解货币的本质。
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认识各种货币形式的特点,重点掌握现代货币形式。
理解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依据,了解西方国家货币层次划分的内容,重点掌握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教学课件 金融学概论
第二章 信 用
•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 现代信用的基础 • 信用的形式 • 信用秩序的维护
2.1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2.1.1 什么是信用 1.信用的定义:
• 道德层面的信用 • 经济层面的信用
2.信用的本质特征:
•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 信用过程伴随着价值增值的实现; • 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2、目前我国的人民币制度是在1955年 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成的,其内 容主要有:
• 我国法定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人民币是不兑现信 用货币,没有法定含金量。货币单位是“元”,本 位币有7种,辅币有六种;
• 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通货; • 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货币发行权集中
于中国人民银行。
复习思考题
• 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货币的重要性 体现在哪些方面?
• 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 什么是“劣币逐良币”规律? • 什么是货币制度?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 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
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供给层次具有重要 的意义?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 分的? • 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 • 货币形态的演进是偶然的还是具有一定 的内在规律?为什么有价值的金属货币 会被价值很低的信用货币代替?
前演进。信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要 阶段:
• 高利贷信用 • 现代信用
2.1.3 信用与金融
1、信用与金融的内在联系
金融的对象是货币,现代信用的主要对象也是 货币。事实上,以信用货币为载体的信用关系就 是金融。
2、信用与金融二者内涵不同,外延 也相互不能完全覆盖对方。
• 信用是借贷行为,表现为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实物信贷并不必然与货币相连。
3.信用的两种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7货币政策§7.1 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1、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2、货币政策目标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先后出现的,它们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1)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国际金本位制时期,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是一架可以自行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货币购买力)和对外价值(汇率)。
(2)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经济一片萧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伴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盛行,美国、英国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试图用增加货币供给、扩大就业的方法来繁荣经济。
(3)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鉴于前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复兴,欧美国家又提出了发展经济的迫切性,以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当时的主要目标。
(4)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60年代以后,美国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特别是美国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也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70年代初发生的两次美元危机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解体,不少国家又先后将国际收支平衡列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基本上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因此,最终目标也称货币政策的战略目标。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1)稳定物价○1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所谓稳定物价,是指在某一时期,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大体稳定,即在某一时期,平均的价格是相对不变的。
○2实质是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总水平普遍、持续、明显上涨。
○3在金本位制时代,币值意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币值变动即单位货币的黄金量变动,而黄金价格的变动是引起币值变动的主要原因。
因此,大多数经济学家以黄金价格的涨跌幅度来测度币值变动的程度。
○4由于物价的变动是纸币币值变动的指示器,是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主要标志,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
综合物价指数上涨,表示货币贬值;综合物价指数下跌,表示货币升值。
(2)充分就业○1充分就业是指一国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
通常以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作为衡量社会经济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指标。
○2通常以失业率来表示就业状况。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
(3)促进经济增长○1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的增加,或者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大多数国家采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增长。
○2最常用的方法是以剔除了价格影响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因素。
(4)平衡国际收支○1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2一国国际收支会出现三种情况: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顺差或国际收支平衡。
3、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货币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如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但更多的是相互冲突。
通常的情况是,为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货币政策措施很可能阻挠另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主要冲突有: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稳定物价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冲突。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
【至少在短期内,这个原理是成立的】降低失业率与稳定物价不能并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牺牲一定程度的物价稳;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就必须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
一个国家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在一程度上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如果要稳定物价,就会压抑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而社会总需求的缩减则必然导致失业率的提高。
(2)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一般地,若国内物价上涨,使外国商品的价格相对降低,将导致本国输出减少,输入增加,国际收支恶化;若本国维持物价稳定,而外国发生通货膨胀,则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则会发生贸易顺差。
因此只有全球都维持大致相同的物价水平,物价稳定才能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存在。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强,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品的需要,此时,如果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增加,就会使贸易收支情况恶化,发生大量的贸易逆差。
尤其是在国际收支出现失衡、国内经济出现衰退时,货币政策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合理的选择。
在国际收支逆差的情况下,通常必须压抑国内有效需求,其结果可能消除逆差失衡,但同时也带来经济衰退;面对经济衰退,通常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结果可能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因输入增加导致国际收支逆差。
(4)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最大难题】:在货币流通速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数量若偏多,势必刺激物价上涨。
因此,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经济增长需要货币的超前供给,超前的货币供给量可能带来物价的上涨与币值的下跌,进而造成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两者的冲突。
4、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1)单一目标论,即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一个,但有人主张以稳定货币从而稳定物价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单一稳定目标论”),也有人主张以经济增长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单一增长目标论”)。
(2)双重目标论,即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有两个,稳定物价和发展经济。
(3)多重目标论,即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也应有多重目标。
(4)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
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从顺序来看,稳定币值为先。
】5、有关货币政策的理论:相机决策、“轮番突出”论、临界点论【双重指标伦】、“单一规则”论、菲利普斯曲线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1、中间目标的必要性和选择标准(1)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亦称中介指标)是货币政策作用传导的桥梁,是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联的、能有效测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金融变量。
(2)中间目标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具备四个标准,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
○1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
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获得有关变量指标的统计数据,并且易于定量分析和理解。
○2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较准确、及时、有效地对金融变量进行控制和调节,即能较准确地控制该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变动趋势。
○3相关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中间目标的变动能对最终目标起到牵制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对中间目标的控制和调节,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4抗干扰性是指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的干扰。
中央银行在选择中间目标时,必须加以考虑,使之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使货币政策能在干扰度较低的情况下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避免对经济形势形成错误判断,造成决策失误。
【从内外生变量的角度看,外生变量更适合做中间指标,因为其抗干扰性强,因为外生变量来源于模型外,中央银行可控】2、几种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1)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往往不止一个,而是由几个金融变量组成中间目标体系。
在该体系中,中间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目标,它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为中央银行提供直接的和连续的反馈信息,借以衡量货币政策的初步影响,也称近期目标;另一类是效果指标,在货币政策实施的后期为中央银行提供进一步的反馈信息,衡量货币政策达到最终目标的效果,也称远期目标。
(2)以超额准备金作为操作目标○1以超额准备金为操作目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超额准备金的高低,反映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紧缺程度,可以用来预测未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运行的效果。
○2该项指标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规模有直接决定作用,对中央银行来说也极易判断,但超额准备金的高低取决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意愿和财务状况。
(2)以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包括商业银行及其他各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银行库存现金及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是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的基础,与货币政策目标有密切关系,其数额的变化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
(3)以利率作为效果指标○1利率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利率呈下降趋势;当经济转向复苏以至高涨时,利率则趋于上升。
○2利率可作为观测经济波动状况的一个尺度,成为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
○3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利率同时也是经济内生变量。
当经济繁荣时,利率会因为资金需求增加而上升,如果货币当局为了抵制过热的需求,采用紧缩政策,结果利率的确上升了,但难以区分这种上升究竟是经济过程本身推动的还是外部政策造成的,中央银行难以判断政策操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即作为内生变量的利率与外生变量均为顺循环。
(4)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效果指标【比较合适】货币供应量有明确的外延和内涵的规定,通过中央银行自身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量的测算和分析,并且易于控制。
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标准可划分为M0、M1、M2和M3等若干体系。
M0是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由中央银行掌握,只要中央银行控制住基础货币的投放,就基本能控制M1、M2和M3的供应量。
这几项指标也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购买力。
因此,中央银行将这几项指标控制住,就大致控制了社会总需求,有利于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7.2 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的常规手段,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