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斯氏离体心脏灌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系年级********* 学号***********
科目动物生理学实验同组者***、*** 日期***********
蛙类斯氏离体心脏灌流
【实验目的】
1. 学习斯氏离体蛙心灌流法;
2. 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
3. 观察Na+、K+、Ca2+离子等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
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收缩的特性,可以用人工灌流的方法,研究心脏活动的规律及特点;还可以观察灌流液成分的改变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实验材料】
1.材料:蟾蜍。
2.器具:常用手术器械,解剖盘,蛙板(木质),毁髓针,玻璃分针,手术剪,手术镊,
铁钉,蛙心套管,套管夹,双凹夹,滑轮,蛙心夹,支架,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滴管,小烧杯,棉线,张力传感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
3.试剂:任氏液,5%NaCl溶液,1%KCl溶液,2%CaCl2溶液。
【实验步骤】
1. 暴露动物心脏
取一只蟾蜍,双毁髓后背位置于蛙板上,一手持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皮肤,另一只手持手术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向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颌角方向剪开皮肤。将皮肤掀向头端,再用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口,将金冠剪紧贴体壁向前伸入(勿伤及心脏和血管),并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体壁,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一倒三角形。一手持眼科镊,提起心包膜,另一手用眼科剪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2. 斯氏蛙心插管
仔细识别心脏周围的大血管。在左主动脉下方穿一线,并打一活结备用。左手提起主动脉上的结扎线,右手用眼科剪在结扎线下方、沿向心方向将动脉壁上剪一斜口。选择大小适宜的蛙心套管,然后将成盛有少量(套管内2~3cm高度)任氏液(内含葡萄糖)的斯氏蛙心套管,由开口处插入动脉圆锥。当套管尖端到达动脉圆锥基部时,应将套管稍稍后退,使尖端向动脉圆锥的背部后下方及心尖方向推进,经主动脉瓣插入心室腔内(于心室收缩时插入,但不可插得过深,以免心室壁堵住套管口)。此时可见血液冲入套管,并使液面随心脏搏动而上下移动,表明操作成功(否则需退回并重新插入)。用滴管吸取套管中的血液,更换新鲜任氏液。稳定住套管后,轻轻提起备用线,将左、右主动脉连同插入的套管用双线紧
紧扎紧(不得漏夜),再将结线固定在套管的小玻璃钩上,然后剪断结扎线上方的血管。轻轻提起套管和心脏,看清静脉窦的位置,于静脉窦下方剪断有牵连的组织,仅保留静脉窦与心脏的联系,使心脏离体。(切勿损伤静脉窦)。用任氏液反复冲洗心室内余血,使套管内灌流液不再有残留血液。保持套管内液面高度一致(1.5~2cm),即可进行实验。
图1 斯氏蛙心插管法
3. 连接实验装置
将插好离体心脏的套管固定在支架上,用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尖部的肌肉(不可夹得过多,以免因夹破心室而漏液)。在将蛙心夹上的系线绕过一个滑轮与张力传感器相连。注意:勿使灌流液滴到传感器上。打开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接通张力传感器输入通道。调节系线的拉力,使心脏的收缩活动在显示屏上出现。调节显示器上心脏收缩曲线的幅度适中。调整扫描速度,使心搏曲线的幅度与宽度适中。
图2 实验装置示意图
4. 实验观察
(1)记录正常心搏曲线。
(2)向套管内滴加2-3滴5%NaCl溶液,做好加药记号,观察心搏曲线的频率及振幅变化当曲线出现明显变化时,应立即吸去套管中的灌流液,并做好冲洗标记,迅速用新鲜任氏液清洗,待心搏恢复正常。
(3)同法向套管内加入1-3滴2%CaCl2溶液,观察并记录心搏曲线的变化。当出现明显变化时,立即更换任氏液,待心搏恢复正常(如果恢复迟缓,可多次冲洗)。
(4)向套管中加入1-2滴1%KCl溶液,记录心搏曲线的变化。
【实验结果及分析】
背景知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主要离子活动(以心室肌细胞为例)。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由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共分为五个时期:
图3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主要离子活动
1. 除极化过程(0期):当心肌细胞接受一个阈上刺激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 去极化并反极化到+20mV~+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相,称为0期。历时仅1~2ms。其正电位部分称为超射。
形成机制:当心室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引起Na+离子通道(快Na+通道)的部分开放和少量Na+离子内流,膜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65mV)时,大大增加膜上Na+离子通道开放的数量,出现再生性Na+离子内流,使膜进一步去极化,最终使膜内外电位发生反转,趋近于Na+离子的平衡电位。
2. 复极化过程: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顶峰后,开始复极化过程。根据膜电位变化曲线的形状及其形成的离子机制不同,可将其可分为4个时期:
(1)快速复极化初期(1期):膜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至0mV左右,历时约10ms。与0期去极化组成了锋电位。
形成机制:Na+离子通道失活,Na+离子内流停止。同时K+离子通道被激活后形成K+离子瞬时外流,引起膜电位初期的快速复极化。
(2)平台期(2期):表现为膜电位变化较小,电位接近于0mV水平,持续100~150ms。此期为心室肌细胞区别于神经或骨骼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形成机制:在早期平台期,Ca2+离子的内流和K+离子的外流所负载的跨膜电荷量几乎等,膜
电位稳定于1期复极化所达到的零电位水平。随后,慢钙通道逐渐失活,而K+离子外流逐渐增加,出膜的正电荷量逐渐增加,结果膜内电位逐渐下降,形成晚期平台期。
(3)快速复极化末期(3期):继平台期之后,细胞膜复极化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 逐渐下降到-90mV的静息电位水平。历时100~150ms。
形成机制:外向K+离子流逐渐增强,超过内流的Ca2+离子。
(4)静息期(4期):膜复极化完毕,膜电位恢复并稳定在-90mV的静息电位水平。
形成机制:由于此期膜内、外各种正离子浓度的相对比例尚未恢复,细胞膜的离子转运机制加强,通过Na+- K+泵的活动和Na+- Ca2+交换作用,将内流的Na+离子和Ca2+离子排出膜外,将外流的K+离子转运入膜内,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从而保持心肌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实验结果:
1. 正常心搏曲线
图4 蟾蜍离体心脏正常心搏曲线
2. 5%NaCl溶液对蟾蜍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实验结果:滴加5%NaCl溶液,蟾蜍离体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洗去NaCl溶液,蟾蜍心脏收缩力逐渐恢复正常。
图5 5%NaCl溶液对蟾蜍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结果分析:心肌细胞的收缩对细胞外Ca2+的浓度有很高的依赖性。在任氏液中滴加NaCl溶液,Na+与Ca2+内流的竞争性抑制导致Ca2+内流减少,心肌的收缩活动也随之减弱。
3. 2%CaCl2溶液对蟾蜍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实验结果:滴加2%CaCl2溶液,蟾蜍离体心脏收缩力显著增强,洗去CaCl2溶液,蟾蜍心脏收缩力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