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合集下载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我会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分析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如果发现学生在时间顺序或事件因果关系上混淆不清,我会在教学中更加注重逻辑关系的讲解,并设计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
另外,我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反馈。如果学生反映某些教学方法不够吸引人,我会考虑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析题答案:
a.圆明园焚毁事件背后的原因: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轻视。影响:使中国遭受重大文化损失,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
b.天津教案的理解:天津教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宗教冲突、民族矛盾等问题。地位:天津教案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民族觉醒的象征,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外国侵略者的本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一)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我们对战争的背景、过程、关键事件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要求、鸦片贸易问题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焦庄户之战、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a.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历史框架。
b.案例研究:选择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如天津教案、圆明园焚毁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拓展建议:
a.组织历史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历史讲座,以深入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附件内容2.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1.英法——火烧圆明园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课方式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

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_ 图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_ 图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_ 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和结果。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深入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的掌握仍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战争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的内容。

教材从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揭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对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还不太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掌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更好地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地图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异同。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异同,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目的、导火线、过程和结果。

2.知道《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四、教学过程:【自学导读感知新课】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侵略者:主凶:英法帮凶:美俄4、暴行:火烧圆明园;沙俄强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5、条约:(1)《天津条约》: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鸦片贸易合法化。

(3)《北京条约》:增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6、影响: ①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②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渗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小组合作展示质疑】一、阅读教材P8-9页思考问题: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时间、侵略者、简单经过?目的: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860年侵略者:主犯—英法联军从犯—俄国、美国经过:爆发标志: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1856年10月~1858年6月,攻陷广州,逼近天津,威胁北京。

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合作探究能力提升】二、观看《圆明园复原图》的视频,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材料: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

……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我相信解放了的法国、涤荡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一. 教材分析《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图片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时间和内容上较为接近,学生可能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并深入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和结果,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加深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认知。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6)教案-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6)教案-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年时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3.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课教材通过介绍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这段历史,认识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认识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认识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观看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案例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战争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影响,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认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课堂讨论道具和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详细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全貌。

3.操练(10分钟)针对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本文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列强的侵略行为、清朝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认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原因及其影响可能掌握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战争,深入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受。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战争过程、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多媒体课件。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战争。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使学生对战争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❶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本课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

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正是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5.图片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6.学生发言: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提示:鸦片战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56年10月至1858年——炮轰广州→攻陷广州→逼近天津第二阶段从1860年——再次占领天津→进逼北京7.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8.教师过渡: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虚弱落后的清政府面对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条件的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优质课教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优质课教案_2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发动的又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由于列强的种种罪行,是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主要讲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圆明园被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制割占,以及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课本[导入框]圆明园的今天进行导入。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吗?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二)教授新课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呢?他们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3、学生阅读课本,分组交流,由小组代表发言。

4、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

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

由于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5、教师就战争过程做简单介绍,由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点:战争起止时间、侵略过的主凶和帮凶。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_第一单元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_第一单元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_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的第2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这段历史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的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教学资源: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战争中的关键事件,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❶教学分析➷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遗址和相关视频)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书信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提问:这两个强盗是谁?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的?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或目的)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展示课件:“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展示课件内容)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表格归纳理解为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基本史实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新课讲授复习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回顾上一课《鸦片战争》知识点,由此导入新课。

(一)祸患再起一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出示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表格,分析战争原因,明确根本原因是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出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图片,学生了解,明确直接原因过渡:面对英法联军的来势汹汹,清政府是如何备战的?结果又是如何?(二)节节败退一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1、出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学生以战地小记者的身份上台讲述战争的两个阶段。

2、出示材料,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

明确: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3、出示圆明园被毁和复原图片,提问:看到洗劫后的圆明园有何感想?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又使得西方列强获得哪些特权,给近代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进入第三篇章一一危机加深(三)危机加深一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根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小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出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明确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史实,分析影响4、表格归纳对比一鸦,二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本课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

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吗?就是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5.阅读图片:《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6.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7.教师过渡: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虚弱落后的清政府面对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条件地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

5.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政府承认《天津条
约》继续有效;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
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
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
行等特权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
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❸板书设计➷
1856—1860年
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❹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承接第一课鸦片战争所授课程。

在本课中我始终重点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进行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讲解。

通过引导学习、分组讨论、图片史料等各种方法和辅助材料,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知识点的衔接要更自然、流畅,要增加逻辑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