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上课

合集下载

《西洲曲》(课堂PPT)

《西洲曲》(课堂PPT)
10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既是“怜”的谐音,隐 喻怜爱之意,又是写景,莲的 变化描写暗示着季节的变化。
“采莲”、“弄莲”、“置莲”、 “仰首”四个动作,极有层次 地写出了女主人公思感情的 发展变化。11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 曾在梅花盛开的季节与情 人在西洲相会,情人已去 江北,她思念情人,又来 到故地,引起她无尽的思 念与惆怅。
9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两桨”,用比较夸张的手法,突出了 相距之近,反衬了相距之远。意境转 到托物起兴,慨叹自己的孤单与寂寞。 她把树叶声误认为是情人的脚步声, 急忙戴好首饰,探出头来张望。但是 情人没有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给她 带来一层深似一层的孤独与惆怅。
3
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 模的专署。主要任务: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 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 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 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 名称。 •汉代的乐府诗即“汉乐府” 。根据宋代郭茂倩 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 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 汉乐府民 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海水不是实写,是因不 得相见而生的遥远的感 觉,作者借摇曳的海水 将一片相思表达得真挚、 婉转、细腻,感人至深。
13
从“忆梅”到“忆郎”, “忆”而又“忆”;从 “望鸿”到“望郎”, “望”而再“望”。

《西洲曲》课件全解

《西洲曲》课件全解
文本解读
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首段引入,中间展开描绘,尾段收束,整体结构严谨。
篇章结构
运用大量意象和比喻,语言优美、生动,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写作特点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西洲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情感,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等。
通过对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
趋势预测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西洲曲》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加强跨学科合作
鼓励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到《西洲曲》的研究中来,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共同探讨和解决研究中的难题。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加强对《西洲曲》文本的深入研究,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其在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创新研究方法
积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大据分析等,为《西洲曲》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工具。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洲曲》逐渐走出国门,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传播路径
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西洲曲》的解读和感受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其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受众反馈
《西洲曲》作为一首典型的中国爱情诗歌,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比喻
拟人
反复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通过反复咏唱,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使读者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03
02
01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课件

05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 解读
南朝乐府民歌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01
02
03
《子夜歌》
以爱情为题材,表现了青 年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 离别之苦。
《读曲歌》
多为女子口吻,表达对远 方情人的思念和期盼。
《碧玉歌》
以碧玉为象征,歌颂了坚 贞不渝的爱情。
同时期其他类型诗歌比较
宫体诗
与乐府民歌不同,宫体诗多为宫廷文人所作,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美色, 风格华丽繁复。
女性对家庭的责任感 《西洲曲》中的女子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承担着对 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
对当代社会现实意义
01
倡导纯洁爱情
《西洲曲》所倡导的纯洁爱情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中日益功利化的爱情
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02
尊重女性地位
修辞手法多样
诗中采用了重复、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如“忆梅下 西洲”、“采莲南塘秋”等句子的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同时,“日暮伯劳 飞”、“风吹乌臼树”等句子的排比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结构严谨
全诗以女子的思念之情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细节来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变化。同时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紧凑有序。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爱情主题思想阐述
歌颂纯洁爱情
展现坚贞不渝
《西洲曲》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 了青年男女之间纯洁而热烈的爱情,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西洲曲》中的女子对爱情的坚守和 执着,展现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念, 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珍视和尊重。

《西洲曲》课件1-优质公开课-人教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精品

《西洲曲》课件1-优质公开课-人教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精品

• 日 暮 伯 劳 飞 , 风 吹 乌 臼 树 。
• 西 洲 在 何 处 ? 两 桨 桥 头 渡 。
• 单 衫 杏 子 红 , 双 鬓 鸦 雏 色 。
• 忆 梅 下 西 洲 , 折 梅 寄 江 北 。
西 洲 曲
“采莲”六句以惹人怜爱、亭亭玉立的莲花和低头弄莲, 置莲怀袖的温情 脉脉的动作, 透露出“怜子”的温柔的情怀。
• 南 风 知 我 意 , 吹 梦 到 西 洲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海 水 梦 悠 悠 , 君 愁 我 亦 愁 。
• 卷 帘 天 自 高 , 海 水 摇 空 绿 。
• 栏 杆 十 二 曲 , 垂 手 明 如 玉 。
• 楼 高 望 不 见 , 尽 日 栏 杆 头 。
• 鸿 飞 满 西 洲 , 望 郎 上 青 楼 。
【西洲曲的写作特点】
•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 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 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 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 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 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 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 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 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 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 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 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 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 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目录•引言•文本解读与赏析•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探讨•艺术特色鉴赏与比较研究•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解读•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引言《西洲曲》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具体作者不详。

该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

诗中采用了双关隐语等手法,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西洲曲》背景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与主题概述诗歌内容诗中描写了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以及她独自登楼远眺的情景。

通过描绘季节变化和景物描写,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期盼。

主题概述该诗以爱情为主题,表现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厚意和无尽的思念。

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水乡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习目标与要求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西洲曲》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学习要求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诵读和背诵,培养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与赏析诗歌结构与写作特点诗歌结构《西洲曲》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古诗结构,每四句为一节,共五节。

整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写作特点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表现出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和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语言简练、质朴,富有民歌色彩。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意象描绘《西洲曲》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等,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审美体验诗歌中的意象和描绘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感受到了那里的清新、自然和宁静。

同时,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也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关键语句及修辞手法解析关键语句“忆郎不羞郎,转身就郎眠”、“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等语句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厚意和思念之情,是诗歌中的关键语句。

修辞手法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如“莲心彻底红”比喻女子对情人的爱意之深,“南风知我意”则拟人化地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期盼和等待。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参 考 赏 析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形容江面宽阔,浩渺似海。
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与 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 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 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 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 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 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 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 前远景的观察。
莲子:谐音“怜子 ”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 的纯洁。
参考赏析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 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 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 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 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 情形。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 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信的人。
创作特色
2.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 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 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 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 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 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 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 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 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参考赏析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 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 ”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 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 “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 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 树。

西洲曲讲课要点

西洲曲讲课要点
西


西 洲 曲

朝 民 歌
教学要点
1. 体会女子对远方情人真挚而自然的思念之情;
2. 掌握谐音、双关、顶针勾连等表现手法;
3. “采莲”有关章句的背诵和内蕴。
南朝乐府诗
1.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一 首极为优美的民歌,属于抒 情诗,情真挚婉转,景细腻 清新,词语凝练;
2. 它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从春天 到深秋,从早晨到深夜,对 爱人不断思念
评价:本首诗一方面歌颂劳动,一方 面以莲来象征爱情,每一句都有莲字, 反复咏叹,令人感叹爱情的那种缠绵悱 恻。
?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 ? 朝代:南北朝 ? 始欲识郎时, ? 两心望如一。 ? 理丝入残机, ? 何悟不成匹。
丝绸织不成布匹来,说明爱情不相配
? 《西洲曲》里莲字出现在各个句子里, 和丝、匹的作用一样,反复重叠,使人 感受到这种苦苦思恋的感情,从而窥见 女主人公那一往情深的内心世界
过渡语:作者知道描绘人物不仅要在静止 中进行描绘,更要在行动中、景物中去 展现内心世界!
? 西洲在何处,两江桥头渡
1.意思是:女子的家距离西洲不远,由桥 头渡船就可以渡船;
2.过渡句,虚设的,不需要正面回答, 上面与忆梅下西洲相承接,下面为写女 子的家做铺垫,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场所
?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3.仰首望飞鸿中的仰首二字把她那种急 切的心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此句也表现 出女子由夏季盼望到了深秋
?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1.飞鸿这种候鸟已经归家乡,情郎在哪?
2.一种盼归似箭心情催促女子走上青楼;
3.青楼,唐代之前指淑女美人闺房,和后 来的以青楼代指妓女住处有所不同;

?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一个门字与前文相连接,过渡十分自然

《西洲曲》课件2

《西洲曲》课件2

《敕勒歌》
北朝民歌,描绘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的豪情。
《企喻歌》
北朝民歌,以马为喻,表现战士的英勇善战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复 杂情感。
《读曲歌》
南朝民歌,描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 挚动人。
2024/1/26
24
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尝试
将《西洲曲》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音乐作品。例如,可以 尝试将《西洲曲》的旋律与现代电子音乐、摇滚乐等元素融合,打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 。
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 达真挚的情感,贴近人民 生活。
2024/1/26
民歌结构的运用
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承转 合结构,使诗歌更具韵律 感和节奏感。
地域文化特色
融入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 元素,展现独特的民俗风 情。
15
修辞手法运用
2024/1/26
比兴手法
01
通过比喻、象征等比兴手法,抒发内心情感,增强诗歌的意象
2024/1/26
25
谢谢2024/1/26THANKS26现女性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
《孔雀东南飞》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讲述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 分离并双双自杀的爱情悲剧,控
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长恨歌》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 诗,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悲剧,表达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
深刻关切。
2024/1/26
23
南北朝时期其他民歌欣赏
文化融合
尽管政治分裂,但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交流却日益频繁。佛教的广泛传播, 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2024/1/26
7
作者萧衍生平及成就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 熟悉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感。
讲解法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 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 该诗。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 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 技巧和艺术特色等问题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PPT课件、图片、 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 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 性。
02 《西洲曲》概述
04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如婚丧嫁 娶、节庆活动等,体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面貌。
探究地域文化对《西洲曲》创作 的影响,如语言、音乐、舞蹈等
方面的特色。
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
分析《西洲曲》所反映的历史 事件和时代背景,如政治、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与西方爱情诗比较
《西洲曲》与西方爱情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与日本和歌比较
《西洲曲》与日本和歌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诗歌比较
《西洲曲》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表现爱情的诗歌的共性与个性。
06 思考与讨论
主题意义及现实意义思考
《西洲曲》所表达的 爱情主题及其时代意 义
如何将《西洲曲》等中国传统诗 歌推向更广泛的国际舞台
谢谢聆听
艺术特色与风格
艺术特色
温庭筠的诗歌以婉约柔美见长,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抒发内心情感。
风格
《西洲曲》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语言简练明快。
03 诗歌赏析与解读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01
02
03
深情厚意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全诗以爱情为线索,通过描写女子采莲、登楼等 场景,将爱情主题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 的赞美和追求。
2024/1/27
12
离别相思之情的深刻描绘
2024/1/27
刻画女子孤独无助的心境
01
通过描写女子在离别后的孤独无助,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相思之
情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借助典型意象表现离别相思
02
运用典型的意象如明月、高楼等,表现了女子在离别后的无尽
《敕勒歌》
以北方草原为背景,展现了草原风 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西洲曲》 的南方水乡风情形成鲜明对比。
20
《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文学史地位
作为南北朝时期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西洲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文学评价
历代文人对《西洲曲》评价颇高,认为 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同时,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动 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发。
2024/1/27
25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西洲 曲》,我可以借鉴其中的 艺术手法和意象运用,提 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2024/1/27
应用二
《西洲曲》中的爱情主题 可以引发我对现实生活中 爱情问题的思考,帮助我 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
应用三
通过学习《西洲曲》,我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 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 的文化素养。
创作意图
萧衍在《西洲曲》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西洲世界。他试图通过这首 诗歌传达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期盼。同时,他也希望借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 感和民族自豪感。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5
《西洲曲》在《乐府诗集》中归入“杂曲 歌辞”。题为古辞。今本《玉台新咏》中 有此诗,题为南朝江淹所作,应系后人窜 入,并非江氏之作。 明清有人认为是梁武帝之作,也是无据臆 说。此诗应是流传于长江流域的民歌,但 显然已经过了文人的润饰,是南朝乐府民 歌成熟的产物。
6
《西洲曲》属于南朝乐府民歌 中的西曲。它是南朝乐府民歌 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 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7
西洲曲(朗读)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8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 曾在梅花盛开的季节与情 人在西洲相会,情人已去 江北,她思念情人,又来 到故地,引起她无尽的思 念与惆怅。
9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两桨”,用比较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相 距之近,反衬了相距之远。意境转到托物 起兴,慨叹自己的孤单与寂寞。 她把树叶声误认为是情人的脚步声,急忙 戴好首饰,探出头来张望。但是情人没有 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给她带来一层深似 一层的孤独与惆怅。
节序已进入了北雁南归的初冬,她却始 终没有盼来一只爱的使者。她望眼欲穿, 相思之情益加炽热,不由得登上青楼, 向江北眺望。

西洲曲上课课件PPT

西洲曲上课课件PPT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写女子深秋登楼凭栏远眺,盼望情人 早日到来。
转眼又是“鸿飞满西洲” 的深秋了。 •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鸿雁可以传情,然而,到 了“鸿飞满西洲”的季节,却 依然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女 子只有怅惘地独上高楼。 • “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极写登临眺望,相思之 深,令我们想起很多相似的 眺望相思情境。
仲夏
初秋
仲秋
深秋
初冬
3 、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音 乐美。
全诗基本上四句一
韵,读来宛转流畅, 清新自然,有一种回
环往复的音乐之美。
• 古典诗词中的爱情
• 题都城南庄
•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 生查子·元夕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 为了消除邻人的猜疑,她 只好借口自己开门是去采莲。 此刻的她,百感交集: • 深切的思念,失落的感觉, 受窘为难的尴尬。
诗歌通过巧作掩饰的动作 描写,刻画出女子细微隐蔽 的心理——女子含羞的姿态, 渴望与情人相聚的心情,掩 饰不住的尴尬和失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 描写栏杆之曲折,寓意双关。
“十二曲”象征着女子愁肠 百结的心绪。

“明如玉”,三字极写
女子之肤色之美。
读一读:描写女子的美有那几句诗句?
女子的美最典型的体现于衣裳、 头发、肤色及楚楚动人的情态上。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垂手明如玉 ” 为什么要渲染女子的美貌?

西洲曲ppt课件-PPT精品文档

西洲曲ppt课件-PPT精品文档

乌桕,以乌 喜食而得名。 为制蜡烛和 肥皂的原料 。
• 第二韵押去声韵,写女家所在的“西洲” 之方位和环境,划船即可到达。树鸟相依, 正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生活意象。这两个 意象,既体现了民歌的生活化,乌桕树的 果实与当时的女性生活有很大关系,也折 射了女子的隐忧。 • 媒人已经说合双方,男方就要选择合适的 好日子到女家来相亲了。由媒人说合至男 方来女家相亲,这中间又要相隔一段时间, 也许十天,也许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由夏入秋也不无可能。
中国古典诗歌之哥德巴赫猜想
与《木兰诗》并称南北朝乐府民歌“双璧”
西 洲 曲
三、理解《西洲曲》的关键
• 《西洲曲》中出现两个明确的地名:西洲、南塘。 • 西洲,有人根据温庭筠《西洲曲》谓“西洲风色 好,遥见武昌楼”,就说“武昌在长江南岸,既 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其实西洲也 有可能在江南。 主要有三: 1、此诗所写地点西洲、江北位置如何确定; 2、此诗的叙述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女; 3、此诗的用韵特点,每韵四句,构成一个意义单 元。
2、前人关于《西洲曲》的主要看法
• 《西洲曲》被定位为“乐府民歌”,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 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 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 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 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纵观古今人的看法,主 要被两个问题纠缠住了:一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 女,二是男女分别处于长江的南边还是北边。 • 余冠英先生: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开头说 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现在江 北的所欢。(《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可见,余先生是 认为女子在江南,男子在江北。 • 游国恩先生: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 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 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PPT课件(部级优课)(2024)

《西洲曲》PPT课件(部级优课)(2024)
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
分析《西洲曲》中出现的意象和象征,如莲花、南风、北风等,探讨它们在诗歌中的意义 和作用。
16
同类题材诗歌比较阅读
选取与《西洲曲》同类题材的诗歌
01
选择几首与《西洲曲》同类题材的诗歌,如爱情诗、
离别诗等。
比较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02 对选取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主题、情感
推动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 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4
28
5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洲曲》背景及作者简介;理 解诗歌内容与主题;掌握比兴手法等 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提高 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正确 对待爱情与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艺术魅力
2024/1/24
以《西洲曲》为例进行创新 性思维训练
以《西洲曲》为例,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如改编 诗歌、创作新诗句等。
表达个人对诗歌的独特理 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对《西洲曲》等诗歌的独 特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 能力。
18
05
课堂教学设计
Chapter
2024/1/24
19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 间阅读更多文学作品 ,拓展视野,提高文 学素养
2024/1/24
布置与《西洲曲》相 关的课后作业,包括 背诵、翻译、创作等 任务
23
06

《西洲曲》课件

《西洲曲》课件

莲子:谐音“怜子” 。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 洁。
参考赏析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 “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 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 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 体现了这种情形。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 信的人。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参 考 赏 析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 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 绪满怀;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 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 奇鲜美、生动感人。它涉想新奇,是因为 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 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 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 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 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到。 西洲:地名。 折梅寄:六朝人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 江北:地名,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 发乌黑发亮。
参考赏析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 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 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 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于道泉翻译的现代诗形式
译文二: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曾缄翻译的古诗形式
相思十诫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衣带渐宽,怨秋风悲画扇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相思枕畔,但凭见泪痕湿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别是一般,剪不断理还乱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此情可待,记忆里一个你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重门深居,难独上画楼西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再相会,岂知吾谁与归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负尽苍生 负尽蓬山万重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续断之间,听一夜梧桐雨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东劳西燕,天欲晓各自飞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曲终人散,念去去伤别离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见与不见,何须悲何须怨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相思无益,十诫说与君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 为了消除邻人的猜疑,她 只好借口自己开门是去采莲。 此刻的她,百感交集: • 深切的思念,失落的感觉, 受窘为难的尴尬。
诗歌通过巧作掩饰的动作 描写,刻画出女子细微隐蔽 的心理——女子含羞的姿态, 渴望与情人相聚的心情,掩 饰不住的尴尬和失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目中的爱情。 结合元稹的生平,阅读《离思五首之
曾经沧海难为水》,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二选一
穷无尽。 • 女子只能祈祷上天,待到明 年南风起,能够让她做个与情人 相会的好梦。
西洲曲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 到秋冬,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 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
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感情色彩,表
现出鲜明的地域民间特色和纯熟
的艺术技巧。
艺术特点:
1、借物起兴,托物寄情
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梅花起兴
沉浸在爱情中的女孩如此美丽。 杏子和鸦雏都能让人联想到
春日可爱的事物,由此可想见春
天陷入恋爱中的女孩楚楚动人的 姿态。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女子在仲夏日暮时对情人的思念和等待

仲夏日暮时分,伯劳鸟求偶 孤独鸣叫,女子沉浸于对情人的 忆念、相思中。 • 风吹乌桕树,飒飒有声,使 她误以为是情人足音,于是“门 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 看看是否是情人到来了。 一个“露”字,刻画出急切又略带 羞涩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无影无 踪,女子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 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
被视为代表作,可以和北朝民歌
《木兰诗》媲美。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追述女子曾在去年早春梅花盛开的 季节和情人相会定情于西洲,现在又到 了春天,女子思念恋情,折梅寄给江北 的恋人。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 • • • • 北朝民歌——《木兰诗》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 (《地驱乐歌》) •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 (《折杨柳枝歌》)
解题

《西洲曲》,最早著录于南朝
傅抱石《打起黄莺儿》

南朝民歌情感炽烈,但在热烈中依然保
持一种含蓄和优雅。如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 :
•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 • • (《子夜四时歌· 冬歌》)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
• 北朝民歌则不同,表达情感多率直热烈, 粗犷豪放。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思想开放

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 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 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为人们普 遍的愿望。 • 不但男子,妇女也往往逾矩不驯。 • 干宝《晋纪·总论》说,晋时女子每每 “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佚之过, 不拘妒忌之恶”。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的风气。 • 在这样的风气下,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 自然容易被人们喜爱和接受。
• 如此美貌的女子,却只能在高楼怅 惘凝望,愈发衬托出她失望惆怅的心情。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女子秋冬之际凭栏凝望,终究无法和 恋人相见,只能寄希望于梦中相会。
• “海水摇空绿”写季节转换,又
是初冬之际。
• “海水梦悠悠”你我彼此无法相
见,愁怨如“海水悠悠”一般无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写女子深秋登楼凭栏远眺,盼望情人 早日到来。
转眼又是“鸿飞满西洲” 的深秋了。 •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鸿雁可以传情,然而,到 了“鸿飞满西洲”的季节,却 依然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女 子只有怅惘地独上高楼。 • “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极写登临眺望,相思之 深,令我们想起很多相似的 眺望相思情境。
1
《西洲曲》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时期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 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的总称。 • 这四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 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是我 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 • 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 • 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 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仲夏
初秋
仲秋
深秋
初冬
3 、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音 乐美。
全诗基本上四句一
韵,读来宛转流畅, 清新自然,有一种回
环往复的音乐之美。
• 古典诗词中的爱情
• 题都城南庄
•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 生查子·元夕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课堂:
1、分析《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可简答或论述)
2、赏析以下诗句: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课后:
结合古典诗词中优雅的爱情描写, 写一篇《西洲曲》的读后感,谈谈你心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借莲子表达自己的清纯的爱意, 同时又是顶针、谐音双关。
“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
“海水梦悠悠” 借飞鸿寄托相思之苦
比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
2、巧妙借季节变迁,刻画终 年相思之情。
早春
春夏之交 折梅
穿单衫
伯劳飞 采红莲 弄莲子 望飞鸿 海水摇空绿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女子在秋日南塘采莲时痴情的相思

采莲
• 是一种文化仪式, • 更一种爱情风俗。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 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于是 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晏殊《蝶恋花》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望江南》
•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 描写栏杆之曲折,语意双关。 • “十二曲”象征女 子愁肠百结的心绪。 • “明如玉”,三字 极写女子之肤色之 美。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 描写栏杆之曲折,寓意双关。
“十二曲”象征着女子愁肠 百结的心绪。

“明如玉”,三字极写
女子之肤色之美。
读一读:描写女子的美有那几句诗句?
女子的美最典型的体现于衣裳、 头发、肤色及楚楚动人的情态上。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垂手明如玉 ” 为什么要渲染女子的美貌?
(朱自清《荷塘月色》)
女子日日思念 情人,转眼之间, 又到了秋天。
“莲花” “莲子” “莲心” 由外而内 “彻底红”了。
• “莲子”即“怜子”, 怜爱你; • “莲心”即“怜心”, 怜爱的心。 • “彻底红”即红得透 彻。 • 用莲心的娇艳绯红, 比喻女子爱情的炽烈 和赤诚,语意双关。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南朝民歌”是产生于三国吴和南朝时期长 江中下游地区的民歌的统称。 那里山明水秀,经济发达,民众情感细腻 而委婉,社会观念较为开放,加之帝王和贵族 追求歌舞艺术的享受,南朝民歌便是在这样的
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现存
的大多为情歌。体制小巧,清新
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大量运
用双关语,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子夜
四时歌》、《华山畿》和《读曲歌》最为重要。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
对于爱情的渴望:
子夜歌 今夕已欢别, 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 悠然未有期。
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