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西洲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西洲曲》课件全解

《西洲曲》课件全解
文本解读
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首段引入,中间展开描绘,尾段收束,整体结构严谨。
篇章结构
运用大量意象和比喻,语言优美、生动,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写作特点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西洲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情感,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等。
通过对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
趋势预测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西洲曲》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加强跨学科合作
鼓励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到《西洲曲》的研究中来,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共同探讨和解决研究中的难题。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加强对《西洲曲》文本的深入研究,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其在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创新研究方法
积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大据分析等,为《西洲曲》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工具。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洲曲》逐渐走出国门,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传播路径
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西洲曲》的解读和感受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其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受众反馈
《西洲曲》作为一首典型的中国爱情诗歌,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比喻
拟人
反复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通过反复咏唱,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使读者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03
02
01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西洲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所选录的一首乐府诗,是一首南朝民歌。

教学中,在开门见山的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正音”读1.通读诗歌,读时结合书下注解或工具书,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校准字音、节奏并初步感受诗歌情感。

3.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评价。

4.齐读,教师检查效果。

5.引导发现:从刚才多次的诵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音韵方面有何特点?反思:这一部分的设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三“读”两“听”,旨在让学生熟悉文本,以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与诗歌的语言交融在一起,学生很容易就注意到《西洲曲》较之于《归园田居》等五言古体诗不同的音韵美――四句一换韵,和谐流畅而又有变化。

二.“理脉”读1.看注解,弄懂诗歌的意思。

不懂之处提出来。

2.概括抒情主人公的主要人物活动和情感,形成板书。

①紧扣“垂手明如玉”这一句,以“手”字为切入口,拎清全诗的内容结构。

具体问题为:“垂手”者谁?“垂手”之前,这双“手”曾经做过什么?之后呢?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②学生回答,教师边评述边板书。

(见后文)3.学生分男女生两组,每四句为一单位衔接朗读诗歌。

请两名同学注意倾听,听的要求为:①你发现诗歌在结构的上下衔接与勾连上有什么特色?②你觉得全诗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同学们读出了这种感情吗?反思:这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的整体把握环节。

这一环节里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值得深思。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情的了解,我认为学生一定会质疑“垂手明如玉”一句,于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扣住“手”意象拎起全诗的内容和结构。

而且,分组衔接朗读的方式,既新鲜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顶真勾连一气贯注的结构特色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

三.“悟情”读1.基于上一环节对诗歌感情基调的认识,启发学生悟读:诗歌主人公的感情一直是忧伤的吗?有没有变化?怎样的变化?①仍然围绕“手”,从主人公的行为领悟她微妙的心情变化:这双“手”曾经“折梅”,并精心打扮过自己,那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采莲”时呢?“垂手”时呢?托梦时呢?②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谈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并形成板书。

《西洲曲》课件2

《西洲曲》课件2

《敕勒歌》
北朝民歌,描绘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的豪情。
《企喻歌》
北朝民歌,以马为喻,表现战士的英勇善战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复 杂情感。
《读曲歌》
南朝民歌,描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 挚动人。
2024/1/26
24
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尝试
将《西洲曲》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音乐作品。例如,可以 尝试将《西洲曲》的旋律与现代电子音乐、摇滚乐等元素融合,打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 。
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 达真挚的情感,贴近人民 生活。
2024/1/26
民歌结构的运用
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承转 合结构,使诗歌更具韵律 感和节奏感。
地域文化特色
融入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 元素,展现独特的民俗风 情。
15
修辞手法运用
2024/1/26
比兴手法
01
通过比喻、象征等比兴手法,抒发内心情感,增强诗歌的意象
2024/1/26
25
谢谢2024/1/26THANKS26现女性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
《孔雀东南飞》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讲述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 分离并双双自杀的爱情悲剧,控
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长恨歌》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 诗,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悲剧,表达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
深刻关切。
2024/1/26
23
南北朝时期其他民歌欣赏
文化融合
尽管政治分裂,但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交流却日益频繁。佛教的广泛传播, 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2024/1/26
7
作者萧衍生平及成就

《西洲曲》学案

《西洲曲》学案

《西洲曲》学案一、教学目标:1.景物描写表明时序变化;2.多用叠字、接字、钩句、谐音双关等写法;3.托物寄情,意味悠长的情韵。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诗词积累比较少,加上又是理科学生,对于诗词的欣赏、感悟能力比较弱,需要多加以引导。

三、教学环节与活动:讲授法与讨论相结合四、《西洲曲》简介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题为“古辞”。

《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这个问题目前未成定论。

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确实道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

的确,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画她思念情郎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

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郎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

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体设计;若不这样理解,那将越理越乱,让人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五、朗诵西洲曲南北朝:佚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六、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西洲曲》PPT课件(部级优课)

《西洲曲》PPT课件(部级优课)

诗歌内容与主题概述
内容
描写一位少女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展现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
主题
爱情与相思之苦,表达对幸福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艺术特色
运用比兴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清 新自然,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洲曲》背景及作者简介;理 解诗歌内容与主题;掌握比兴手法等 艺术特色
诗歌中采用的隐喻、象征等手法,以及古汉语与现 代汉语的差异,可能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应对策略
通过对比分析、背景介绍、意象解读等方法,帮助 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和美 感。
诗歌背诵技巧指导
分段背诵
将诗歌分为若干小段,逐段背诵,降低背诵难度。
理解记忆
在背诵过程中,结合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理解 记忆,提高背诵效率。
教学方法有效性
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堂氛围与互动
评估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充分,以及教师的 引导作用是否得当。
针对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不足的问题,可以 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增加课堂讲解 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 相关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西洲曲》的内涵和精髓。
针对教学方法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可以 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演讲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课堂氛围与互动不足的问题,可以 加强课堂管理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
围。
未来教学计划与展望
完善教学内容
推动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西洲曲》一首曲子,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民谣,其演唱过程中能表达出深厚的哀思情绪,这也是它被传唱的原因。

本文即将介绍一次《西洲曲》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①了解《西洲曲》曲意。

②掌握《西洲曲》演唱特点。

2)情感任务:通过《西洲曲》的演唱刺激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以旅行人的视角表达思乡于孤独的情感。

2.教学重点努力传授《西洲曲》曲意、演唱特点及对配器的运用。

3.教学步骤①知识介绍:(5分钟)简要介绍《西洲曲》的背景介绍,以及它的曲意、演唱特点和对配器的运用。

②情感引发:(15分钟)播放《西洲曲》的音频,引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歌曲的氛围。

③演示讲解:(15分钟)对歌曲的曲意、演唱特点和对配器的运用进行讲解。

④实践操练:(25分钟)经过短暂训练后,练习《西洲曲》的完整唱腔,并运用配器的技巧演唱,使学生能把情感准确地投射到演唱中。

⑤自我感受:(10分钟)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通过以对《西洲曲》的思考,真切地表达学生所思所想,让学生以旅行人的视角表达思乡于孤独的情感。

二、反思此次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西洲曲》曲意、演唱特点和对配器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歌曲的氛围,在演唱中能把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情绪的问题,对老师的讲解没有积极的反馈;此外,有些学生在演唱时也由于把握不准确,声音不能准确的表达情感。

因此,在后期的教学当中,我将尽量保证歌曲的表达意境能够更好的被学生所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达情感,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西洲曲》PPT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 熟悉诗歌内容和韵律美 感。
讲解法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 时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 该诗。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 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 技巧和艺术特色等问题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PPT课件、图片、 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 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 性。
02 《西洲曲》概述
04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如婚丧嫁 娶、节庆活动等,体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面貌。
探究地域文化对《西洲曲》创作 的影响,如语言、音乐、舞蹈等
方面的特色。
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
分析《西洲曲》所反映的历史 事件和时代背景,如政治、经 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与西方爱情诗比较
《西洲曲》与西方爱情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与日本和歌比较
《西洲曲》与日本和歌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诗歌比较
《西洲曲》与其他文化背景下表现爱情的诗歌的共性与个性。
06 思考与讨论
主题意义及现实意义思考
《西洲曲》所表达的 爱情主题及其时代意 义
如何将《西洲曲》等中国传统诗 歌推向更广泛的国际舞台
谢谢聆听
艺术特色与风格
艺术特色
温庭筠的诗歌以婉约柔美见长,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抒发内心情感。
风格
《西洲曲》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语言简练明快。
03 诗歌赏析与解读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01
02
03
深情厚意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2024版最新《西洲曲》课件精品ppt课件

全诗以爱情为线索,通过描写女子采莲、登楼等 场景,将爱情主题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 的赞美和追求。
2024/1/27
12
离别相思之情的深刻描绘
2024/1/27
刻画女子孤独无助的心境
01
通过描写女子在离别后的孤独无助,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相思之
情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借助典型意象表现离别相思
02
运用典型的意象如明月、高楼等,表现了女子在离别后的无尽
《敕勒歌》
以北方草原为背景,展现了草原风 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西洲曲》 的南方水乡风情形成鲜明对比。
20
《西洲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文学史地位
作为南北朝时期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西洲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 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文学评价
历代文人对《西洲曲》评价颇高,认为 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同时,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动 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发。
2024/1/27
25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西洲 曲》,我可以借鉴其中的 艺术手法和意象运用,提 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2024/1/27
应用二
《西洲曲》中的爱情主题 可以引发我对现实生活中 爱情问题的思考,帮助我 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
应用三
通过学习《西洲曲》,我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 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 的文化素养。
创作意图
萧衍在《西洲曲》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西洲世界。他试图通过这首 诗歌传达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期盼。同时,他也希望借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 感和民族自豪感。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洲曲的历史、起源和演变;2.理解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习西洲曲的主要唱法和表演形式;4.学会演唱西洲曲。

二、教学重点1.理解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学习西洲曲的主要唱法和表演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3.1 西洲曲概述西洲曲是一种闽南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起源于福建沿海地区。

其形式多样,有独唱、合唱等不同的表演形式,通常伴有民间乐器的演奏,如梆子、打击乐器等。

3.2 西洲曲的历史和演变西洲曲起源于明朝,发源于福建泉州。

由于西洲曲富有地方特色,在福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都有较为广泛的传播和流传。

3.3 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洲曲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情感,又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3.4 西洲曲的唱法和表演形式西洲曲的唱法多样,主要有三种:一是平调,也就是常说的“说唱”;二是得调,是一种较为轻松的唱法,一般作为同时演奏的音乐的伴奏声;三是独调,是一种特殊的唱法,由高超的曲艺表演者演唱。

西洲曲的表演形式多样,通常伴有乐器演奏。

表演者要通过声音、身体语言和手势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3.5 西洲曲的演唱首先,教师可将一些典型的西洲曲进行演唱,让学生听取。

接着,教师对课堂上同学进行唱法训练,让学生掌握西洲曲的唱法和表演技巧。

最后,在掌握了基本的唱法和表演技巧后,教师可带领全班同学进行集体演唱,以锤炼集体的协作能力和西洲曲演唱技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对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形式——西洲曲的掌握和了解更加深入。

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师生互动,积极参与,提高了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民间文化这一重要的文化传承的认识。

最新《西洲曲》教案

最新《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

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

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二、文体与诗题简介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后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此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

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1、诵读诗歌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高中语文《西洲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西洲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语文教案
1、分析《西洲曲》的艺术特色?〔可简答或论述〕
2、赏析以下诗句: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7、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பைடு நூலகம்春衫袖。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课题
西洲曲
课时
1
授课班级
考点、知识点
表达运用E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女子对远方情人真挚而自然的思念之情;
2.理解诗歌用景物烘托内心活动,用细节描写刻画相思之情;
3.认知并体会诗歌四句一换韵,音韵流美,情调缠绵悱恻,以及采用顶针、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一种回环往复、声情摇曳的效果。
重、难点
1、了解“吴歌〞和“西曲〞。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唐代 元稹《离思》〔可联系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情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邻女》〔寄李亿员外〕 鱼玄机
2、草木关情。
学习内容
主要补充拓展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西洲曲说课稿

西洲曲说课稿

《西洲曲》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洲曲》。

《西洲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一朵午荷》中所选录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中的代表之作。

文中采用叠字、顶针、双关隐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苦苦思念,并借用莲、梅、海水等多种意象吐露真情。

音韵和谐优美,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因此,根据课文内容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一:双关、隐语,叠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产生的效果;二:理解文中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感情;三:体会主人公深切的思念之情为了突出重难点,并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将采取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使学生领会其音韵美,感受主人公深厚的感情和学会运用修辞手法的教学目标。

比如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感受音韵美的同时,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

又比如,在讲采莲部分时,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述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我将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引用的《西洲曲》的句子进行导入,顺利导出课文。

接着由我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并正字音因为采莲部分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因此我将从中间讲起,并不是从头讲到尾,有所创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过程中,我将用文学语言描绘画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品味诗的优美意境。

再由中间过渡到前后进行讲解,使全文融会贯通。

最后,因为文章的部分词语理解存在争议,我将简单地进行介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下面开始上课。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西洲曲》9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西洲曲》9

《西洲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民歌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2、分析《西洲曲》的艺术手法及女子复杂的心绪。

3、学习创作南朝民歌。

教学重点:分析《西洲曲》的艺术手法及女子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学习创作南朝民歌。

学情分析:在初中和高中必修教材中,学习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西洲曲》是对以往学习经验的提升,也丰富民歌学习的体验。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课前播放《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

”提问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这几句歌词出自汉朝的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我们还学过哪些民歌?提问2: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各个小组布置了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点、历史影响四个维度来探究《击壤歌》、《上邪》、《长干曲》、《菩萨蛮》、《凤阳花鼓》这五首民歌的价值,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探究成果。

小结民歌的艺术特点:内容反应爱情、生产生活、地方风俗、对当时统治者的批判。

语言通俗易懂,押韵,对后代的创作有影响。

运用想象,赋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

但既然是歌就能唱,或者有很强的韵律节奏,而且民歌流传的方式主要是口头传唱,今天来学习一首南朝民歌,被称为“言情之绝唱”的《西洲曲》(板书:西洲曲),通过这首南朝民歌,我们来探究民歌能够口头传唱,在语音上有什么特点?环节二:探究民歌能够口头传唱,在语音上的特点学生自由朗读问题1:这首南朝民歌在语音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押韵。

每四句一换韵,每四句中的一、二、四句都押韵,读起来很顺畅,但有不像诗歌那样一韵到底,中间还换韵。

顶针。

(板书:顶针),“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中的“树”运用到了顶针手法,顶针手法能把上下两句连接起来,这样能使诗歌衔接紧密、读起来流畅、自然。

问题2:“树”字运用了顶针手法,但我们发现“树下即门前”的“门前”和“门中露出翠钿”中的“门中”,两处的“门”字也很像顶针手法,但这是顶针手法吗?明确:不是这种用相同或相似的字或词把前后两句衔接起来的方法叫做钩句法,如果用顶针的手法使前后句衔接起来,就叫做顶针钩句。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

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

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二、文体与诗题简介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后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此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

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1、诵读诗歌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西洲曲》教学课件

《西洲曲》教学课件

种爱情风俗,这在汉乐府 民歌《江南》中表现得更 彻底。“江南可采莲,莲 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 北”。闻一多解释说鱼和 莲“是隐语的一种”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 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 以约略知道。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 如水。今晚若有人采莲,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 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通过她一系列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刻骨相思推动她不断行动,活动空间亦随
之发生变化,如折梅在西洲,寄梅往江北,
采莲在南塘,望郎又上青楼。时间亦在不
断变换,早春时节忆“折梅”,春夏之交
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初秋 “采红莲”,仲秋“弄莲子”,深秋“望 飞鸿”,初冬“海水摇空绿”。
但全诗寓不变于变化之中,在富于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宋代郭茂倩 所编《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主要 分为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和“西曲”
“吴歌”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
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 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 “西曲”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 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 (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 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 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 “西曲”。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思想的开放
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
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 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 为人们普遍的愿望。不但男子,妇女也 往往逾矩不驯。干宝《晋纪·总论》说, 晋时女子每每“先时而婚,任情而动, 故皆不耻淫佚之过,不拘妒忌之恶”。 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的风气。在这样的风 气下,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容 易被人们喜爱和接受。

《西洲曲》导学案

《西洲曲》导学案

《西洲曲》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民歌的基本特征
2、掌握《西洲曲》的顶真、双关、比兴等手法
3、课外阅读南朝与北朝民歌比较其异同。

二、课外链接
1、理丝入残机,何怪不成匹。

《子夜歌》
2、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子夜歌》
3、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子夜四时歌·夏歌》
4、必得莲子时,流离经辛苦。

《读曲歌》
5、春蚕不应老,昼夜长怀丝。

《作蚕丝》
三、课堂练笔
四季过后,男子依然没有音信,女子再次来到了荷塘,会有怎样的心绪呢?
请以女子的口吻,创作一首南朝民歌。

要求:1、写四句五言句。

2、运用双关、顶真的表现手法。

四、课后作业
1、阅读南朝民歌《子夜歌》
2、推荐阅读: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比较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异同。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教案首页“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

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

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我想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

6.朗读课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7.翻译课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8.讲解课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

“下”者,到也。

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西洲曲-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西洲曲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背景•掌握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理解西洲曲传唱的意义和价值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洲曲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背景和基本演唱方式•西洲曲的传承意义和文化价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西洲曲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背景2.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3.西洲曲的传唱意义和文化价值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视频等形式介绍西洲曲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背景。

2.听觉法:放映西洲曲的音乐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到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

3.实践法:要求学生分组练习、表演西洲曲,让学生亲身体验表演过程,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四、教学流程设计第一步:导入(10分钟)•播放西洲曲的音乐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第二步:讲解西洲曲的历史和地域文化背景(2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的形式介绍西洲曲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其由来和背景。

第三步: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30分钟)•分段播放西洲曲的音乐视频,讲解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演唱方式和理解节奏特点。

第四步:分组练习西洲曲和表演(40分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练习表演西洲曲。

•给学生时间练习和准备,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让每个小组展示练习成果,让学生亲身体验表演过程,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五步:总结交流(1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练习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西洲曲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提醒,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西洲曲传唱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学生通过听、看和练习的方式,掌握了西洲曲的基本演唱方式和节奏特点,增长了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了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唐代元稹《离思》(可联系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情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邻女》(寄李亿员外)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2、赏析以下诗句: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课题
西洲曲
课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授课班级
考点、知识点
表达运用E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女子对远方情人真挚而自然的思念之情;
2.理解诗歌用景物烘托内心活动,用细节描写刻画相思之情;
3.认知并体会诗歌四句一换韵,音韵流美,情调缠绵悱恻,以及采用顶针、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一种回环往复、声情摇曳的效果。
重、难点
1、了解“吴歌”和“西曲”。
2、草木关情。
学习内容
主要补充拓展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7、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长相思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1、分析《西洲曲》的艺术特色?(可简答或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