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言文复习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三峡》复习

文言文《三峡》复习

文言文《三峡》复习近日闻得天下论三峡,吾辈谨记祖训,当以笔墨述之。

古人有曰:“天下之名山大川,莫为三峡。

其为壮丽也,天下无与比也”。

三峡者,乃长江之上游,自巫山至重庆之间,夹岸高耸,水流急湍,与华夏大地相映成趣,令人顿生敬畏之意。

上游之巫峡也。

其壮美之处,在于石壁高耸之险。

自雄峰峥嵘,峰峦叠嶂的巫山山顶,时而云雾漫卷,悠悠若异界;时而阳光直射,险峭之下连绵不断,沉淀了千万年的石壁犹如天柱一般,峥嵘而立。

而在石壁之间,瀑布悬挂,溪涧淙淙,漂浮着悠然自得的云雾,如梦如幻,恍若隔世。

以州之水,源泉在峡内,群山环抱,峡道险峻,水动山摇,故名巫峡。

中游之瞿塘峡也。

其浪花千丈,壮丽无比,几近伟岸。

夹岸壁立,陡峻异常,水流湍急。

行驶在瞿塘口的江轮上,峡谷之中,仿佛将船吞噬,瑰丽壮观,令人欲仰而望,欲触而不可及。

瞿塘口一带,曾是川渝蜀黔四大巨富的财雄之地,流向世界的水道,极富商机。

下游之西陵峡也。

其奇特之处,在于江南之潮涌地带,午夜时分,水汽与云雾交融,异彩纷呈。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点亮江岸,彩船如龙,烟火如织。

西陵峡的岩壁是一种红岩,山形孤立,犹如戴着红帽的石柱。

此外,附近奉先寺等,也是游人必去之地。

然巍峨奇观仅仅是三峡之噱。

自古以来,三峡是重要的航运通道,也是农业,工业的重要基地。

江岸一带居民勤劳善良,以德报国,人文荟萃,古迹遍布,如宜昌夷陵之战遗址,谭嗣同纪念馆等。

巨大的水电工程更使三峡成为安全可靠的电源,在全国乃至世界贡献良多。

兹将吾辈拙作,与诸位共勉:巫峡石峰峥嵘,帝王翱翔其上;瞿塘浪花千丈,名仕云集其间;西陵岩壁碧玉,文人登高爱此。

江水滔滔,山林葱茏,一片祥和,在壮观之中守望春秋。

三峡之大,壮观之处,再三细述也难尽,必借文明,传其名也。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三峡不仅仅是一处风景胜地,更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自古以来,三峡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功勋,广袤江山内,蕴含着无数的人文艺术和文化遗址,值得深入了解和探讨。

文言文复习之三峡

文言文复习之三峡

22.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快 ) 23.翻译下面句子。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24.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8柳州市)
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 湍急 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 )的特点;文章 两岸猿声啼不住 第④段与诗中( )一句相对应。
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
空缺
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 两岸群山连
翻译: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 嶂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 阳。
如果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除非
正午
太阳
翻译:除非正午,看不见太 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虚词
结构助词的 1、春冬之时 这(代词) 2、其间千二百里 语气词,起加强反问 其真无马 语气的作用 3、以:虽乘奔风,不 以为 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 因为 4、故:故渔者歌 所以、因此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 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住了蓝天和太阳。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郦道元《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郦道元《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郦道元《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郦道元《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文章内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四、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五、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六、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七、一词多义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八、重点词语解释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九、特殊句式十、朗读节奏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十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文言文复习5三峡

文言文复习5三峡

05
《三峡》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三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三峡》作为古代文言文的经典 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里 程碑,标志着文言文写作的巅峰
水平。
代表作品
《三峡》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代表中国
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
传承与发展
《三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 在于其本身的价值,更在于它对 于后世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为后 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三峡历史背景
三峡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巴 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之地。
三峡工程的建设始于20世纪初,经历 了多个阶段,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 要事件。
三峡的风景特色
三峡风光秀丽,山峦叠嶂,水势汹涌澎湃,有着丰富的自然 景观和人文景观。
三峡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有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 光旅游。
详细描述
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地形地 貌多样,有峡谷、盆地、丘陵和山地等多种地形。三峡峡谷是由长江水切割而成 ,两岸山峰陡峭,形成了壮丽的三峡风光。
三峡的水文特征介绍
总结词
三峡地区水文特征丰富,包括水位变化 、水流速度、水质状况和水能资源等。
VS
详细描述
三峡地区的水文特征十分丰富。由于三峡 大坝的修建,三峡地区的水位变化受到人 工控制。在正常情况下,水位变化幅度较 小。同时,由于地形原因,水流速度在三 峡峡谷中较快,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存 在季节性浑浊现象。此外,三峡地区水能 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文学审美的启示
《三峡》作为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对于后来的文学审 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文学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 和提升。

专题13《三峡》(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3《三峡》(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白话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隐天蔽日
基本释义: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
出处:南北朝 郦道元《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白话译文: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作品简介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4.从猿的鸣叫中,能体现三峡的哪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猿的鸣叫体现了“三峡”的凄清冷寂。其作用是移情入景,以情感人。
5.今天的三峡已非作者笔下的三峡,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已被人类智慧取代,对于这样的改变有怎样的思考?
答:这是道开发性题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即可。比如:三峡奇异景观的永久性消失了,我们只能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它的魅力了。这是人类文明无奈地遗憾。
20.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三峡》文言文知识总结

《三峡》文言文知识总结

《三峡》郦道元一、实词(一词多义)1.自(1)“在”自三峡七百里中。

(《三峡》郦道元)(2)“如果”自非亭午夜分。

(《三峡》郦道元)(3)“自己”a.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司马光)b.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4)通“只”,只是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王安石)(5)“从,自”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爱莲说》周敦颐)b.屠自后断其股。

(《狼》蒲松龄)c.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词》刘禹锡)2.绝(1):“隔断”沿溯阻绝。

(《三峡》郦道元)(2)“极(高)”绝巘多生怪柏。

(《三峡》郦道元)(3)“停止”哀转久绝。

(《三峡》郦道元)(4)“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吴均)(5)“隔绝,阻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陶渊明)八下3.素(1)“白色”素湍绿潭。

(《三峡》郦道元)(2)“不加装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铭》刘禹锡)(3)“白色的生绢”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高中(4)“平素,一向”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高中4.属(1)“连接”属引凄异。

(《三峡》郦道元)(2)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范仲淹),九上二、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三、古今异义字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组合,“到了”今义:常连用为一个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另提一事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良好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每至晴初霜旦。

名词用作动词,下霜4.空谷传响。

名词用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里。

初中语文文言文《三峡》基础题+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三峡》基础题+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三峡》(八上月考)一、填空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①或.王命急宣( ) ②虽乘奔.御风( ) ③哀转久绝.( )④每至晴初霜旦.( ) 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⑥东皋薄.暮望( )二、选择题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凄婉,久久才断绝。

C.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D.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下列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B.三峡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

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是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后写春冬之水,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D.“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静态,以“倒影”写“绿潭”的动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3.下列句中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意思相同一项是()A.下车引之B.水陆草木之花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C.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绝 (yǎn)倒.影(dào)阙.处(quē)涧.肃(jiàn)B.曦.月(xī)飞漱.(sù)御.风(yù)怪柏.(bǎi)C.叠嶂.(zhàng)属.引(shǔ)襄.陵(xiāng)绿潭.(tán)D.素湍.(tān)凄.异(qī)沿溯.(sù)长啸.(xiào)6.下列文段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文言文《三峡》知识点

文言文《三峡》知识点

文言文《三峡》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语音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三、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五、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五、一词多义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六、重点词语解释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七、课文理解:1、三峡的山有哪些特点?连绵不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高峻(重峦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描写)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春冬之时的三峡,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俯仰结合--先写低处的景物,再写高出的景物;动静结合;大笔点染。

4、秋天的三峡什么特点?林寒涧肃5、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6、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7、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下面是整理的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起来看看吧。

一、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ng)。

'二、解释:1、《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2、自,从,由;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3、略无阙处: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月,指月亮。

5、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漫上;陵,丘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6、或王命急宣:有时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或:有时。

7、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白帝:白帝城,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么快。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以:当作"似';疾:快。

9、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素:白;湍:白色的急流;回:旋转,这里是回旋,回荡的意思。

10、绝巘:极高的山峰;巘:山峰。

《三峡》文言文复习

《三峡》文言文复习

《三峡》文言文复习一、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中国的古代文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今天,我们将要复习一篇非常著名的文言文《三峡》。

这是一篇描写壮丽三峡景色的文章,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二、复习知识点1、字词解释:复习《三峡》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

2、特殊句式:复习《三峡》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3、重点句子翻译:复习《三峡》中的重点句子翻译,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

4、文学常识:复习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的内容和文体特点等。

5、内容理解:复习《三峡》的写作思路和特点,包括对三峡景色的描写、文字的精炼和语言的优美等。

三、示例与练习通过示例与练习来巩固复习内容,包括字词解释、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和文学常识等。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次复习,同学们应该对《三峡》这篇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字词解释、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和文学常识等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

文言文复习《三峡》一、复习目标:1、落实《三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并会翻译全文。

3、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文。

二、复习过程: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略无阙处 ( )自非亭午夜分 ( )2、翻译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三峡的自然景观?4、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5、三峡的自然景观有哪些特点?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背诵全文。

8、默写:文中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最能体现三峡长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章描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中考复习课件一、复习目标:1、掌握《三峡》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理解并运用文中描写山水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精妙之处。

文言文《三峡》复习

文言文《三峡》复习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原文译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水涨,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绝了。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

中间间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速度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到天刚晴或刚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叫声连续不断,声音凄凉怪异。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一、结构内容;1内容概述: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先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再分写三峡的四季景色。

中考文言文《三峡》考点复习(天津市专用)

中考文言文《三峡》考点复习(天津市专用)

《三峡》考点复习考点复习一:词语解释第一类:最易考词语,常以错误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记牢正确解释)1. 不见曦.月2. 至于夏水襄.陵3. 沿溯.阻绝4、虽乘奔.御风5 属.引凄异6、哀转久绝.7 林寒润肃.第二类:次易考词语,常以正确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熟悉正确解释)1.自非亭午夜分2. .略无..阙处3.至于夏水襄陵.4.不以疾.也5.则素.湍绿潭6.清荣.峻茂7. 良.多趣味8 属.引凄异9 空谷传响.第三类:通假字。

(复习要求:熟记所通的字及解释)略无阙.处第四类:词类活用(复习要求:通过解释词语识别词类活用现象)1、虽乘奔.御风 2. 回清.倒影 3. 每至晴初霜.旦考点复习二:句式特点一、省略句(复习要求:通过翻译法识别省略句)1、有时朝发白帝 2.不以疾也 3.飞漱其间考点复习三:重温教参课文重点理解本文先写概貌,再做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接下来三段,是具体描绘,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出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附:备查资料一、课下注释(课本54页)①节选自《水经注校证》。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②〔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完全没有。

阙, 同“缺”,空隙、缺口。

④〔自非〕如果不是。

⑤〔亭午〕正午。

⑥〔夜分〕半夜。

⑦〔曦(x)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⑧〔襄陵〕水漫上山陵。

襄,冲上、漫上。

陵,山陵。

⑨〔沿溯阻绝〕意思是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⑩〔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

⑾〔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⑿〔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⒀〔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⒁〔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湍,急流。

⒂〔回清〕回旋的清波。

⒃〔绝巘]极高的山峰。

(课本55页)①〔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三峡》文言文复习

《三峡》文言文复习

《三峡》文言文复习(七年级上册第27 课)一、内容归纳:本文抓住光景特色,先总写三峡的地貌特色,再分写三峡的四时景色。

在四时变化中显现三峡奇异诡谲(guǐju é)的美景,描述了大自然的非常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二、结构简析:按光景分,作者是先写山,后写水;按季节分,作者是先写夏,再写春冬,再写秋。

整体来看,作者是将光景寓于四时变化中来描述,将静态光景动向化。

三、中考链接:1、解说下边加点的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2) 略无阙处(断缺。

此刻写作“缺” ) (3) 重岩叠嶂(像屏障相同的山岳) (4) 隐天蔽日(掩盖) (5) 自非亭子夜分(假如) (6) 不见曦月(清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7) 至于夏水襄陵(襄,上。

陵,大的土山。

)(8) 沿溯阻绝(沿,顺水而下。

溯,逆流而上。

)(9) 或王命急宣(宣告,传达) (10) 虽乘奔御风(虽,即便。

奔,奔驰的快马。

)(11) 不以疾也(以,这样,这么。

疾,快。

) (12) 素湍绿潭(素,白色。

湍,急流的水。

潭,深水。

)(13) 绝多生怪柏(山岳) (14) 飞漱此间(冲荡) (15) 良多兴趣(的确,实在) (16) 林寒涧肃(沉静) (17) 属引凄异(属,连缀,连续。

引,延长。

)(18) 空谷传响(回声) (19) 哀转久绝(隔绝,消逝)2、翻译以下句子。

①自非亭子夜分,不见曦月。

译:假如不是(明朗的)中午或子夜,是不可以见到日月的。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上升,淹没丘陵,顺水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光景)的影子。

⑤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每逢到了天刚转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清晨,林木凄清,山间显得沉静。

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初中语文文言文《三峡》考点复习 - 文言知识.doc

初中语文文言文《三峡》考点复习 - 文言知识.doc

初中语文文言文《三峡》考点复习- 文言知识-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曦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

襄,上。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宣布,传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潭,深绝巘多生怪柏:巘山峰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良:的确,实在。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

//引:延长。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绝:消失。

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

绝巘(山峰):极阻绝: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通假字:阙;同缺,3.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文言文《三峡》复习

文言文《三峡》复习

文言文《三峡》复习《文言文〈三峡〉复习》《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创作的一篇著名山水散文。

这篇文言文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研究价值。

在复习这篇文言文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一、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

其所著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空隙)2、一词多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3、古今异义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三、句子翻译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每到天刚放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文言文复习《三峡》

文言文复习《三峡》

文言文复习《三峡》关键信息项:1、复习目标2、复习内容3、复习方法4、复习时间安排5、考核方式6、奖励与惩罚机制11 复习目标111 熟练掌握《三峡》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及读音。

112 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13 深刻领会作者通过对三峡景色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4 熟悉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15 能够背诵并默写全文。

12 复习内容121 字词方面,包括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122 句子方面,重点复习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等,以及具有深刻含义或优美文采的句子。

123 文学常识,了解作者郦道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水经注》的相关知识。

124 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写景顺序、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125 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对三峡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3 复习方法13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增强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132 讲解法,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133 归纳法,对字词、句式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便于系统掌握。

134 练习法,通过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135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14 复习时间安排141 第一阶段(X 天):通读全文,熟悉字词读音和解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142 第二阶段(X 天):深入学习,重点掌握字词、句式、文学常识等知识点。

143 第三阶段(X 天):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44 第四阶段(X 天):进行综合练习和模拟测试,查漏补缺。

145 第五阶段(X 天):强化背诵和默写,确保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

15 考核方式151 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152 阶段性测试,在每个复习阶段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测学习成果。

153 最终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全面考查对《三峡》的掌握程度。

《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学常识《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词语通假字:阙通“缺”,中断。

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自] 1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 2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属] 1 属引凄异(连续) 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其他词语:[嶂(zh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

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

[沿]顺流而下。

[溯(s)]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

[回]回旋。

[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 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峡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