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谣言:以部分真实掩盖核心失实

合集下载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近年来,随着微信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愈发频繁和迅速。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假消息”和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媒体和个人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究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

微信谣言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由于微信是即时通信工具,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谣言往往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感受,缺乏严格的事实依据。

这使得谣言在微信上的传播速度更快,因为微信上的信息主要来自于朋友圈和群聊,涉及到熟人之间的传播。

人们对于自己朋友圈中的信息更容易相信和传播,因此谣言在微信上很容易迅速传播扩散开来。

微信谣言传播的范围广泛。

微信的用户基数庞大,几乎覆盖了每个人。

尤其是在群聊中,谣言往往可以迅速传播到较广的范围。

人们在群聊中不断分享消息和内容,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从而把消息传播出去。

而且,微信的用户群体广泛,包括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的人群,这也加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

微信谣言传播往往是因为缺乏验证和分辨能力。

微信是一种社交媒体工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社交联系,而不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人们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辨别能力和验证手段,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朋友圈和群聊中的信息。

人们对于信息的验证和辨别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

第四,微信谣言传播往往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和信息焦虑。

人们在微信上使用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取最新的信息和消息。

人们往往希望通过微信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和最新的动态。

由于人们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有限,缺乏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的了解,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扩散者。

微信谣言传播具有快速、广泛、缺乏验证和分辨能力、满足好奇心和信息焦虑以及影响力大等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该提高自身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增强信息辨别和验证的能力,同时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扩散者,共同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尤其是在微信这样一个信息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社交平台上,谣言的传播速度更是迅猛。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更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的影响。

诸如“微信真相”、“微信谣言大事件”等栏目也充分显示出微信谣言传播已成为一种严峻的现实问题。

研究显示,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复杂多样,影响力广泛,一旦传播开来,往往难以控制。

种种谣言不仅令公众陷入混乱和恐慌,也对社会秩序和稳定构成威胁。

深入探究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寻找有效的谣言矫正策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信息传播的可信度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在“后真相”时代下,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及规律,以期能够深入了解谣言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谣言传播路径的分析,可以揭示谣言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轨迹和方式,为有效对抗谣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将探讨针对谣言传播的矫正策略,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维护网络舆论环境、提升信息传播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还将提出相关的社会治理建议,以促进谣言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构建更加清晰和透明的信息传播框架。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推动社会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和促进公共舆论认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内容样例如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微信作为当前中国社交网络中最主要的传播平台之一,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之而来的谣言、虚假信息传播问题也日益突出。

研究微信谣言传播特征及矫正策略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后真相时代的社会现状。

通过深入分析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谣言的传播,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识别和辨别能力,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研究还可为加强社会治理、提升媒体素养、促进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大大增加。

微信作为中国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不仅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

尤其是在“后真相”时代,人们越来越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本文将探讨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希望能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谣言问题。

微信谣言往往通过情感化和话题炒作吸引人们的注意。

谣言制造者往往会利用人们的情感需求,通过制造恐惧、愤怒、好奇等情绪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他们也会选择一些热门话题来进行炒作,使得谣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微信谣言往往伴随着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

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议论,而谣言制造者会利用这些社会热点事件来传播虚假信息。

他们会将谣言与热点事件联系起来,制造出一种与事实相符的假象,让人们更容易相信谣言,并进一步传播。

第四,微信谣言常常伴随着假象和虚构的证据。

为了让谣言看起来更有信服力,制造者往往会编造假象和虚构证据。

他们可能会修改一些图片,添加伪造的文字或者声音,制造出一种看似真实的情境,让人们更容易相信谣言。

第五,微信谣言的传播常常缺乏可靠的来源和证据。

制造者往往不会提供可靠的来源和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谣言,而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播虚假信息。

这种缺乏来源和证据的特点使得谣言更容易传播,因为人们往往更容易相信自己的朋友、亲戚和同事传来的信息。

微信谣言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个人和社会风险。

个人风险包括个人的信任被滥用、个人隐私被泄露和个人权益受损等。

社会风险则涉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

微信谣言的传播具有快速迅猛、情感化和话题炒作、伴随社会热点事件、伴随假象和虚构证据、缺乏可靠来源和证据等特征。

了解和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谣言问题。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盲从和随意转发信息;作为社会,我们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媒体的监管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共同抵制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引言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而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与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谣言问题。

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谣言在微信上的传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更好了解和应对该问题。

一、微信谣言的定义和特点微信谣言指的是在微信平台上流传的,经过网络传播并且存在严重误导性的信息。

它以虚假、夸大、不准确、无科学依据等为特点,常涉及到政治、医疗、社会事件等重大议题。

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播速度非常快。

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传播速度快,几乎可以瞬间传达到大量的接受者。

传播范围广泛。

微信用户数量庞大,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信息传播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传播途径多样化。

微信谣言可以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传播途径进行扩散,其中朋友圈的影响力尤为重要。

传播效果难以杜绝。

由于微信谣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一些人的好奇心和传播欲望,使得谣言很难被准确辟谣,一旦传播开来,很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微信谣言传播的原因微信谣言的传播原因有多个方面。

信息来源不可靠。

个别不良分子利用微信的匿名性和便利性,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导致谣言传播。

部分用户缺乏信息辨析能力。

一些人由于缺乏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容易相信并转发虚假信息,从而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人们的好奇心和传播欲望是传播谣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内容新颖、猎奇、具有极大吸引力的谣言常常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迅速扩散。

传统媒体的失信问题也是导致微信谣言传播的原因之一。

由于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受到质疑,一些人转而寻求微信等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但往往也会因此接触到很多虚假信息。

三、微信谣言传播的影响微信谣言的传播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谣言传播对个人的信任造成了伤害。

被谣言误导的人可能会受到各种程度的损失,例如经济上的损失、心理上的困惑等。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近年来,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大。

在微信上出现的谣言与假新闻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据统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获取新闻与信息,这也使得微信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特别是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与主观判断能力受到了挑战,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探讨“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谣言传播速度之快在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谣言传播速度之快成为了一种特征。

尤其是在各种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很快就会有大量的谣言在微信上出现。

这些谣言往往包含了各种夸大、断章取义、编造的信息,很容易触发人们的好奇心与恐慌情绪,从而使得谣言传播得更加迅速。

许多谣言还会利用一些煽动性的言辞或者图片,诱导用户们不停地转发与扩散。

二、谣言传播范围之广在微信上,谣言传播范围之广也是谣言传播的特征之一。

一条谣言往往可以通过微信群、好友转发、朋友圈等多种渠道迅速传播开来。

而且,一条谣言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量的人所接触,甚至有可能被成百上千万人所浏览,这就使得谣言的传播范围愈发广泛。

三、谣言传播形式之多谣言的传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都可以成为谣言的传播媒介。

这种多样性使得谣言更具有欺骗性与迷惑性,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与认同。

而且,某些谣言还会对真实事件的图片或视频进行篡改,以此来增加其传播的真实性。

四、缺乏权威认证与反驳机制在微信上,很多谣言都缺乏权威认证与反驳机制,这就使得谣言的传播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

很多人在接触到谣言的时候,往往只会一味地相信,而没有进行相关的核实与辨认。

即使有些人意识到了某个消息是谣言,但是在微信上很难找到对应的反驳机制。

这也使得谣言的传播往往比较顺利。

如何应对“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针对以上探讨到的特征,我们有必要认识到谣言的传播对社会与公众的影响,也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范谣言传播的行为。

微信谣言的传播及应对策略

微信谣言的传播及应对策略

2017年2月第32卷第3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Feb. 2017Vol.32 No.3【法律与社会问题研究】微信谣言的传播及应对策略崔楚煜(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安710100)摘要:把关人缺失、监管不易、受众轻信朋友圈、缺乏辨知意识、责任追问机制不完善、惩处力度不高 造成了微信谣言的传播。

应大力整治网络环境,权威发声,有效辟谣,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以更好地应对微 信谣言的传播。

关键词:微信;谣言;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7)03-0048-05收稿日期=2016-12-01作者简介:崔楚煜(1991—),女,河北饶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 剧与影视学研究。

一、微信谣言的传播现象(一) 谣言概述谣言可以说是最具危害性的一种行为。

在现 实基础上,造谣者通过赋予与之相关的人与事新的 要素,虚构的内容,模糊的证据,捏造与事实不相符 的信息,用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恐惧、厌恶、悲 伤,来吸引读者注意力,从而达到病毒式传播的效 果,最终引起受众心理与精神的不安、恐慌和不满,甚至产生反社会的严重后果。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谣言 及其传播分析》中指出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被 削平、磨尖和同化,变得更具蛊惑性和攻击性。

而 谣言攻击对象的广泛性,也是谣言防不胜防的重要 原因之一,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可能成为谣言的受 害者。

谣言顽强的生命力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和动 乱,也会在社会动乱时,更进一步推波助澜,使得事 态的发展变得更加难以预料与控制,进一步加大危 害。

因此,对谣言的治理势在必得,必须及时有效 制止其危害的扩大。

(二) 谣言在微信中的传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谣言的传播载体也更 加多样化。

谣言已从线下传播发展成线上传播,从 微博平台发展到微信平台。

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疑为谣言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散播契机。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近段时间,曾经大量传播的“新疆艾滋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的谣言再次出现在互联网,给社会民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同时也引起了各地公安部门的注意。

这样的网络谣言如同一颗颗毒瘤,盘踞在互联网空间中,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带来大量不稳定因素。

今年上半年,各地网安部门都开展了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驳斥了大量谣言,教育惩处了一批造谣者,但是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并了解这种网络安全隐患,并未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

无论什么类型的谣言,都可以归结出几个有别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网络谣言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1. 谣言的传播媒介越来越网络化在网络媒介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而在今天,网络媒介已经能够同时具备“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和“点对面”的大众传播的双重功能,信息传播随意性的增强和成本的降低,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

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也在逐渐改变着普通民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上网逐渐成为很多人的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 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通过数字化的通讯技术,构建起了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通过网络实现了跨地区的相互联通,受众只要通过简单的点击就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浏览、发布(或者转发)和评论,呈现出一种“发散式”的传播状况。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谣言被获取和复制的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而网络信息的公开性使得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成为了谣言潜在的传播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方便快捷的媒介技术和数量众多的接收群体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载体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3. 谣言的传播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媒介的“草根性”和“便捷性”给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布信息的平台,每个网民都能够自主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在任意时间上网浏览或者发布信息。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信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新闻、信息的主要传播平台之一。

然而,如今社交媒体上谣言、假消息泛滥,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究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应对。

一、微信谣言的特征1、速度快:微信可以快速地传递信息,而谣言的传播速度快,甚至已经超过了事实的传播速度。

部分用户缺乏判断力和辨别能力,导致谣言传播速度更快。

2、主观性强:微信用户往往只看到自己的朋友圈或群组,容易受到主观影响,产生偏见。

这样,向更多用户传播谣言便更容易。

3、信息量大:谣言总是会附带大量信息,使其看起来逼真可信。

再加上微信用户往往没有时间花更多时间去核实,这就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情感性强: 微信是一种情感性传播方式,谣言几乎总是与情感相关,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影响,更容易被广泛传播。

二、应对微信谣言的对策1、加强传媒监管:政府和传媒机构应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严厉打击谣言传播者和恶意制造者,使谣言传播者感到恐惧,遏制谣言的传播。

2、扩大信息传播的透明度:传媒机构应该加强公信力,确保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加强信息的来源分析与核实。

此外,公众也需要理性地接受信息,增强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

3、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对媒体素养进行培训和宣传,让公众更加了解媒体消息的真实性,并尽力将假消息迅速传递给其他人,防止假信息的传播。

4、加强科学宣传与教育:科学宣传和教育的开展,帮助公众认知和正确的看待一些问题,让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结论:微信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方便了人们的社交和沟通,但也带来了一些谣言的问题。

为了避免谣言的传播,我们必须从多个层面进行控制和防止,包括从加强监管和规范、提高公众素养、加强科学宣传等方面入手。

这样才能更好地止于谣言的传播。

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

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

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一、"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告诉家人、同学、朋友暂时别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

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2008年的一条短信这样说。

从一部手机到另一部手机,这条短信不知道被转发了多少遍。

此间,又有媒体报道了"某地发现生虫橘子"的新闻,虽然语焉不详,但被网络转载后再度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自2008年10月下旬起,它导致了一场危机: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

在湖北省,大约七成柑橘无人问津,损失或达15亿元。

在北京最大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商贩们开始贱卖橘子,21日还卖每斤0.8元—1元,次日价格只剩一半。

山东济南,有商贩为了证明自己的橘子无虫,一天要吃6至7斤"示众"。

10月21日,当传言已经严重影响全国部分地区的橘子销售时,四川省农业厅对此事件首次召开新闻通气会,并表示,此次柑橘大实蝇疫情仅限旺苍县,全省尚未发现新的疫情点,并且该县蛆果已全部摘除,落果全部深埋处理,疫情已得到很好控制。

二、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

21日上午,山西省地震局发出公告辟谣。

山西省公安机关立即对谣言来源展开调查,后查明造谣者共5人。

35岁的打工者李某某最先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写成"你好,二十一号下午六点以前有六级地震注意"的手机短信息发送传播,被晋中市公安局榆次区分局行政拘留7日。

一名20岁的在校大学生傅某某在网上看到有关地震的帖文后,便在百度贴吧发布《要命的进来》帖文:"我爸的一个朋友,国家地震观测站的,也是打电话来,说震的几率很大!大约是90%的几率,愿大家好运!这绝对权威!"被行政拘留5日。

浅谈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与政府机构的辟谣策略

浅谈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与政府机构的辟谣策略
义 的抽 象词 ,这些 词 常与 重要 价值 观念 程 序 ,以其 出色 的私密 性 质 ,便 捷 高效 拼 西凑起来 的内容或者 随意编造 出来 的 ,
的互动 方式 ,成 为 国人 使用 率 最高 的社 利 用 国人对 特定 行业 标 准 的不 信 任 ,常 有 关 ,能获 得大 多数 的认 同。当这 些 词 交工具 。但 是 ,微 信朋 友 圈 中散布 着不 与 国人非 常关 注的食 品安 全和 环境 污染 被运 用 的时候 ,会 促 使人 们不 假思 索地 少 谣 言 ,只 由于来 自熟 人 ,就 被人 们轻 等 主题相 关 ,不 少谣 言虽 无科 学 因素可 接受 ,因为一个重要 的概念被 牵扯进来 。
政务微信公众 账号发展总量 已达 5 0 4 3 个。 指 导 人们 的衣食 住 行 ,而事 实 却是 各种 论 宣 传手 段 。其 中一种 叫 “ 粉饰 法 ” , f 1 】 作为 中国最 成功 的即时通 讯移 动应用 营销账 号 为 了吸引用 户 眼球 ,从 网上东 指 的是 在 传播 的信息 中加 入带 有积 极 含
信并大量转发。
1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分类 、特点和案例 1 . 1 炒 “ 冷饭 ”

言 ,却流传 甚广 ,影响恶劣。
常用的有 “ 荣誉 、光荣 、爱 国、尊严 ”等 。
是… … 例 如 ,2 0 1 4年 5月 ,题 目为 《 微 波 在朋友圈 中,常见 的这类词句 为 “
浅谈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与政府机构的辟谣策略
王艾莎
( 作者单位 :哈 尔滨体育 学院体育人文 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 ● ●

微信谣言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微信谣言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乏经典的时代,图像也不例外。

结语读图时代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多屏幕把我们带进一个全新的多屏互动时代。

伴随着移动终端的进步,碎片化阅读悄无声息的影响着每一个人。

图像的拍摄方式改变了,阅读方式转变了。

在一天内我们同时使用多个屏幕阅读不同的图像。

借助于互联网,我们足不出户也可以进行图像的互动分享,使得图像能够传播的更快。

生活节奏加快了,阅读碎片化,但事实上我们花费在不同屏幕上的时间,接受和处理的图像信息比起以往要高出许多倍,其中大部分的图像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传播也是无效的。

阅读了很多,记住的却很少,图像的多屏互动和碎片化是这个时代图像阅读最大的特点,这种转变无疑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2]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作者:江苏开放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讲师)责编:姚少宝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功能的日益强大,谣言已从线下传播发展到线上传播,产生了经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扩散的网络谣言。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类手机应用,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即时聊天和私密分享。

微信自问世起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追捧,其用户数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6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达7.62亿。

微信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谣言传播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微信谣言,广义上是指在微信平台上出现并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狭义上是指微信平台上出现、传播并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

[1]由于微信谣言的隐蔽性降低了网民传谣的责任风险,近年来微信谣言越来越泛滥,而微信特有的点对点传播方式和强关系社交,使微信谣言的消解难度加大。

本文以微信谣言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微信谣言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微信谣言的治理对策。

一、微信谣言的产生原因(一)微信平台传播模式的个性原因微信谣言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李婷婷【摘要】微信作为自媒体时代一款热门的即时通讯软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渠道。

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网络谣言与治理

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网络谣言与治理

公务员面试热点:网络谣言与治理热点概括近年来,网络谣言的肆虐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14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83.2%的受访者确认现在社会谣言很多,85.8%的受访者认为谣言最常见的传播渠道是“网络”。

网络谣言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群体心理、侵蚀社会主流价值观。

需要我们正视,并及时治理。

网络谣言的治理需要政府重拳出击,也需要善用社会民间力量。

相关评论一、网络谣言的特征网络谣言的内容具有多样性、诱导性、超真实性;其传播是爆发式、裂变式的。

从传播上来看,互联网集聚“微小”而成“宏大”,集结“微弱”而成“磅礴”。

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低门槛和传播的直接性,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谣言的接收者,又都是谣言的传播者,受众的节点数呈几何级数递增,并以爆发式的速度增长。

网络谣言往往伴随着热点事件发生发展,或与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和群体恐慌有着密切关系,或是具备社会热点与大众关注的要素,并且常常重复出现,而网民对信息真实性却似乎并不关心。

例如转基因话题,争议之激烈、参与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都极为典型,其所表达的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对专家的不信任、对政府监管的不满意,使得网民对相关消息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进入集体恐慌状态。

个体之所以选择相信谣言甚至参与谣言的接力传递,实际上是受到其内心的焦虑、偏见等深层动机的驱使。

一旦满足特定条件,谣言主题就会被激活,也许还更新了表述方式,并且通过人际互动的方式接力传播。

对于一些真伪不明的信息,尤其是“爱心类”谣言,很多网民出于善良的想法转发到朋友圈,但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却往往表现出冷漠、不关心的态度。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近来热点事件中,网络谣言的频频出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社会转型期多重矛盾交织凸显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社会转型期”,更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与各种社会问题频发成为谣言盛行的社会前提。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霸气媳妇掀翻桌子”事件背后所反映的的社会问题涉及中国社会所面对的城乡差距、地域歧视、恋爱婚姻、生活习俗等具体问题,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微信谣言的成因及对策

微信谣言的成因及对策

朋友 圈惨 变 商 圈 。
( 二 )微信谣言易被信
微 信 是 熟 人 间 的 社 交 软 件 , 好 友 的 来 源 主 要 是 手 机 息 审核 程 序 , 完全 依 靠 微 信 用 户 的 自律 。其 二 ,政 府 把 通 信 录 、Q Q 好友 , “ 微 谣 ” 利 用 朋 友 间 的 信 任 广 泛 、 迅 关 难 。 我 国 政 府 对 网 络 谣 言 的 即 时 监 管 还 没 有 规 范 化 和

( 四) 微信谣 言易滋生
作 为 社 交 工 具 ,微 信 用 户 在 朋 友 圈 晒 生活 、工 作 , 转 生活 常识 、媒 体 评 述等 ,其 发 布 的 信 息往 往 是 被 掐 头

微 信谣言频现 的原因
去 尾 、 没有 时 间和 出 处 的 ,或 者 是 主 观 色彩 强 烈 的情 绪 微 信 交 易作 为 一种 新 型 的 电商 模 式 ,被 大 量 营 销 公 化 表 达 , 或 者 出 于 好 奇 、 玩 笑 或 泄 私 愤 而 制 造 或 转 发 各 司用 作 广 告 营 销 的 工 具 。不 少 微 信 平 台 不 断发 表 容 易 引 种 网络 谣 言 。 当看 到 朋友 发布 信 息时 ,基 于对 朋 友 的信
传播与版权
云 i 而葡面 i i i j 2 0 1 5 年 第8 期 总第2 7 期
微信谣言的成 因及对策
于丽臣 刘 晓来
【 摘 要】 我 国微信传谣现 象屡禁不止 ,本文通过分析微信造谣 、传谣 的原 因,提 出治理微信谣言的对策 ,即 从 “ 主体监管 、 日常监 测、及 时辟谣 、依 法治谣”四方面做 全面监 管。 【 关键 词】 微信谣言 ;成 因;对策 【 作 者】 于丽 臣、刘晓来 ,硕 士, 中国传媒 大学南广 学院讲 师。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成因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成因

(一)网络谣言的萌生时期 在两个案例中,首例引发大规模关注的网络谣言均出 现在事发 48 小时之内。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高峰期 日本地震之后第3天至第5天,共出现6例新谣言,占 样本总量的60%。旧谣言还未得到澄清,新谣言又相继出 现,新旧谣言交织在一起,使得事件真相越发扑朔迷离。 再看动车事故,有8例谣言在这一阶段同时涌入公众 视野,占据样本总量 80%.谣言集中在第3天和第4天出现, 同样在第4天达到谣言数量的最高峰。样本中仅有1例谣 言在第11天才出现,其它9例均在这一阶段处于讨论和散 发的高峰期,与日本地震谣言特征基本一致。
横店拍一张
4月19日的2014年湖北七市(州)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考试B卷的
第30题选择题。题目赫然写道

罗斯福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提 议遭到丘吉尔的反对。丘吉尔认为中国军队太弱 没有这一资格,罗斯福明确告诉丘吉尔这是为了 战后政治秩序的重建,丘吉尔仍然坚持己见。于 是罗斯福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让中国军队参加诺 曼底登陆战,若显示其战斗力‘符合一个常任理 事国标准’,丘吉尔便不得反对。丘吉尔同意了, 于是国民党52军在美国援助下进行训练后,参加 了整场诺曼底登陆战役,取得了辉煌战绩。材料 表明中国入常的主要原因是 A.罗斯福极力支持 B.美英战后抗苏的需要 C.中国 战场的存在 D.中国军队战斗力强大
结论
图表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日本 地震和动车事故两次灾难事件发生后,网 络谣言“萌生—高潮—衰落—拖尾”的生 命周期呈现了高度一致性。
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
1、加强个体的道德自律
网络谣言之所以会产生,在一定程度上 也是因为造谣者道德的缺失。所以防治网 络谣言,首先要求网民加强个体的网络道 德自律。 1、要有培养自己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 2、在网络的交流过程中要坚持积极、 健康的交流方式。

散布谣言的认定标准

散布谣言的认定标准

散布谣言的认定标准《散布谣言的认定标准:莫让谣言成为“信息怪兽”》嘿,你知道吗?在信息的宇宙里,谣言就像一种神秘的“外星生物”,时不时地冒出来,搅得大家人心惶惶。

就好像突然有人说地球明天要被棉花糖海淹没了一样荒诞,但要是大家都信了,那可就乱套了!所以呀,搞清楚散布谣言的认定标准,就如同给这个信息宇宙建立一个“治安规则”,超重要的呢!要是不明白这个标准,那在信息的海洋里,你就像是一艘没有导航的小船,随时可能被谣言这个“大漩涡”给卷进去。

一、“恶意源起:不良意图是祸根”“嘿,没有坏心眼儿,哪来谣言的小脸蛋儿。

”这个标准点就是说,当一个人散布信息时如果怀着不良的意图,那很可能就是在散布谣言。

恶意就像是谣言的“罪恶种子”。

比如说,有人嫉妒邻居家生意好,就编造说邻居家的产品都是用劣质材料做的,这就是典型的怀着恶意去传播不实信息。

这就好比是在别人精心打造的花园里故意放一群“破坏小怪兽”,目的就是搞破坏。

如果没有这种不良意图,只是因为误解而传播了错误信息,那和恶意散布谣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就像你以为那朵花叫“红玫瑰”,实际上它是“蔷薇”,你无意说错,这和故意骗人说“那朵花能吃人”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呀。

二、“虚假内核:内容不实是关键”“哟呵,假消息还想装成真宝贝儿,可没那么容易。

”散布谣言的认定标准里,信息内容的虚假性可是个硬指标。

如果传播的信息就像空中楼阁,没有事实依据,那基本上就是谣言没跑了。

比如,有人说某个城市突然出现了会飞的鲨鱼,这在现实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是纯粹的谣言。

这就像是有人硬说月亮是由奶酪做成的一样荒谬。

可有时候,一些事情有部分真实但被添油加醋后也可能变成谣言。

例如,一个小事故被夸大成一场大灾难,原本只是小擦碰,结果被传成几十辆车连环相撞,这也是内容不实的表现。

三、“广泛传播:造成影响才算数”“嘿呀,一个小火星要是没燎原,那也成不了大灾祸。

”仅仅是自己编个假消息在心里嘀咕可不算散布谣言哦。

只有当这个虚假信息被广泛传播,像病毒一样扩散开来,并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才算是达到了这个标准。

网络谣言如何影响公众对新闻的信任

网络谣言如何影响公众对新闻的信任

网络谣言如何影响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

然而,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谣言也如影随形,给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咋舌。

一条未经证实的谣言,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传遍整个网络世界。

这主要得益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

人们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将一条信息分享给众多好友或关注者,而这些人又可能继续传播,从而形成一个快速扩散的链条。

网络谣言的出现,使得公众难以分辨真假新闻。

当大量的谣言与真实的新闻混杂在一起时,普通民众往往缺乏专业的辨别能力。

他们可能会被谣言的表象所迷惑,误将其当作真实的新闻。

例如,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谣言可能会抢先传播,给出一些虚假的细节和情况。

当真相随后被揭示时,公众会感到困惑和失望,对之前所接收到的信息产生怀疑,进而对整个新闻传播体系的可信度产生质疑。

网络谣言还会破坏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故意制造谣言,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些谣言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偏见,会误导公众的看法和观点。

长此以往,公众会认为新闻被操纵和扭曲,不再能够真实地反映事实,从而降低对新闻的信任。

此外,网络谣言的存在也会影响公众对新闻来源的信任。

一旦某个新闻平台或媒体频繁传播谣言,公众就会对其失去信任,甚至对整个行业产生负面的看法。

而且,当谣言被揭穿后,公众可能会对那些曾经传播过该谣言的媒体进行指责和批评,认为它们没有尽到核实信息的责任。

网络谣言对公众的认知和行为也会产生误导。

比如,关于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谣言,可能会导致公众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当公众发现自己因为相信谣言而受到损失时,他们对新闻的信任必然会大打折扣。

为了应对网络谣言对公众信任的影响,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对谣言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网络谣言都有哪些类型

网络谣言都有哪些类型

网络谣言都有哪些类型核心内容:互联网畅通言论渠道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内容和手段的不同来划分,同时,它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又可以视情况的轻重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来为你详细介绍。

一、网络谣言的表现形式分类:(一)根据制造的谣言内容的不同,网络谣言主要有以下六类:1、网络政治谣言主要指向党和政府,主要涉及政治内幕、政治事件、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等内容,让公众对国家秩序、政治稳定、政府工作产生怀疑和猜测,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

“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就属于这一类。

2、网络灾害谣言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捏造、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引起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引发“抢盐风波”的核辐射谣言、引发群众逃亡并导致4人遇难的响水县“爆炸谣言”等都属于这类谣言。

3、网络恐怖谣言这类谣言一般是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

“‘针刺’闹到重庆”等属于这类谣言。

4、网络犯罪谣言这类谣言一般是捏造一些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或某些群体的不满,同时也影响当事人的声誉,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

如“黔西部分乡镇儿童被抢劫盗肾”等属于这类谣言。

5、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引起公众对该类食品或产品的抵制,导致该类食品或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损失。

比如“皮革奶事件”,让奶企等蒙受巨大损失。

网络个人事件谣言针对某些个人特别是名人而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侵害当事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经济损失。

比如赵本山“被限制出境”以及众多名人“被死亡”等都属于这类谣言。

(二)根据制造谣言的方式不同来划分,网络谣言主要有4种类型:1、网上爆料,发布捏造的不实信息;2、网上求证,网民发布求证真相的帖子,部分跟帖人凭借想象进行评述,形成谣言;3、“网上水军”、“公关公司”等,捏造新闻、事件和虚假信息;4、部分媒体法人或媒体从业人员,以实名认证微博、博客所发布的不实言论。

利用微信群故意散布失实信息要求处置的报告

利用微信群故意散布失实信息要求处置的报告

利用微信群故意散布失实信息要求处置的报告一、2020年1月31日,我大队在工作中发现:一名网友在微信群发布了榕城区梅云发现新型冠状肺炎病人要封村的谣言信息。

随后,我大队立即开展调查,在市局网警支队支持下,查明造谣人员姓名黄某庆,男,揭阳榕城人。

2月1日上午,我局依法将嫌疑人黄某庆传唤至梅云派出所进行调查。

经查,违法嫌疑人黄某庆交代了于2020年1月31日17时多,在微信群发布不实信息,称梅云汤前要封村,原因是发现了病人。

后群聊网友向其求证,还称是真实的。

黄某庆表示,其发布是由于情绪紧张,没有核实。

违法人员黄某庆的行为构成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之规定,我局对违法嫌疑人黄某庆处以罚款贰佰元的行政处罚。

二、近日,伊宁市多名网民在微信群内散播“六点封城”等涉疫情信息,对广大群众造成误导,引发恐慌。

经查:11月7日,微信网民廖某某、张某某、刘某某、康某某、雷某某等人在微信群内发布“下午六点要封城”、“伊宁市发现病例”等不实信息,造成不实信息被扩散。

目前,伊宁市公安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已依法给予廖某某、张某某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给予刘某某、康某某、雷某某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警方提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希望广大群众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对于编造、传播、散布谣言扰乱疫情防控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

伊宁市公安局2021年11月8日三2021年8月3日7时40分许,一群名为“九天仙女”的群组成员公然在群内大肆散布一不实语音信息称,“锦界有一个高家堡人在杭州跑大车,在榆林做的核酸检测已经确诊了...”。

后该不实言论经多轮传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现经神木警方查明,上述语音信息不实,系网络谣言。

经查,刘某霞(女,45岁,神木市人)于8月3日在微信上结合神木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的情况通报及其同事刘某军所述等信息,利用大众对当前疫情信息的关注度,继而编造不实言论。

论微信谣言的法律规制

论微信谣言的法律规制

论微信谣言的法律规制微信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每天都会涌现出大量的信息和内容。

其中不乏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伤害。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中国政府对微信谣言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制。

中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对于散布谣言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的规定,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可以处以拘役、管制或者有期徒刑的处罚。

在微信上散布谣言的行为同样适用于这一相关规定。

中国网络安全法对谣言的治理也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63条的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阻止从其网络接入服务传播违法信息。

对于发布谣言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68条的规定,可以对违法行为采取暂停服务、关闭网站等一系列的行政处罚措施。

微信平台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打击谣言。

微信设置了举报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点击举报按钮来举报谣言和虚假信息。

微信也对传播谣言的账号进行封号处理,以阻止其继续散布谣言。

微信还建立了一支专门的谣言鉴别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来筛查和处理谣言信息。

中国还加强了公众对于谣言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中国政府定期发布谣言防范手册和教育宣传材料,向公众普及谣言的危害和如何辨别谣言的方法。

中国媒体也开展了大量的反谣言宣传和报道,增强公众对于谣言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

微信谣言的治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微信平台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得谣言难以全面监控和治理。

一些谣言传播者使用匿名账号,隐匿身份,使得追责和问责变得困难。

针对微信谣言的法律规制主要体现在中国刑法和网络安全法的规定,以及微信平台的措施和公众的法律培养。

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中国政府和微信平台将持续加强谣言治理的力度,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公众也应提高法律意识,对谣言保持辨别能力,共同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社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报点名批微信谣言:以部分真实掩盖核心失实
小大打印
2014-04-16 14:39:56 解放军报参与评论()条
原标题:微信,“危信”?
过去有句话叫“上一趟街一周教育白搞”,现在则是“看一条有毒微信一月教育白搞”。

也许此言重了,但微信上的一些错误言论和社会谣言,披着“客观公正”的外衣,以部分真实掩盖核心失实,令人真假难辨,极具蛊惑性和煽动力。

网络让天涯变咫尺的同时,也造就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发微信”。

6亿庞大用户,6亿“低头族”。

微信的异军突起,不仅颠覆了旧有传播模式,而且对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军营不是真空,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社会环境。

这个背景和环境就像微信上“附近的人”,不管你打不打开这项功能,他们都是现实存在。

过去有句话叫“上一趟街一周教育白搞”,现在则是“看一条有毒微信一月教育白搞”。

也许此言重了,但微信上的一些错误言论和社会谣言,披着“客观公正”的外衣,以部分真实掩盖核心失实,令人真假难辨,确实极具蛊惑性和煽动力。

有人说,互联网历来是制造谣言的“梦工场”。

客观地说,绝大多数人对此都能够做到头脑清醒,不会轻易相信。

但为什么一经微信传播,就令人相信甚至深信呢?这主要是微信借用互联网这个平台,采用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人际传播模式,好友和熟人充当了信息的筛选者、把关者、发布者,使得每一条信息具有了先入为主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微信之所以“杀伤力”巨大,还因其传播的“乘积效应”。

在博客、微博、论坛上,一条信息被评论转发几千次算得上热帖了,而微信传播的范围更广。

有人简单地计算了一下,假设平均每个微信好友圈100人,只要这100人转发1次,转发数量就可达10000。

并且,这种转发评论基本不受时空限制——电脑不可能24小时在线,手机却时刻在身边。

“两高”去年出台的司法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诽谤者可判刑。

但是,对微信进行有效监管,技术难度和技术成本要大得多。

比如,微信不用实名注册,准入门槛低,信息源难追查,转发数难统计;微信包含图片、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信息内容难筛选过滤;微信具有私信性质,主要在熟人朋友圈传播,一禁了之也不现实,等等。

当前,我军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威胁挑战,是敌对势力妄图把我军从党的旗帜下拉出去。

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上,炒作涉军敏感舆情,抹黑中国军队形象,背后几乎都有一双无形之手在推动。

可以预言,微信等新媒介必将成为他们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夺取“制脑权”,实现“意识操纵”和“政治转基因”的下一个战场。

微信可以“摇一摇”,而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丝毫不能动摇。

广大官兵特别是党员干部要牢记拇指下面有政治,严守政治纪律,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保持高度警惕,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加强针对性研究,决不能让微信成为“危信”。

(解放军报评论部伍正华本系列到此结束。

其余文章分别参见本报3月19日六版《为什么最熟悉却又“很陌生”》,3月26日六版《关注战士“心尖”上的需求》,
4月3日六版《为什么说得对却“老不信”》,4月9日六版《贴标签跟不上活思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