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微信上的谣言

合集下载

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牛奶致癌(一)

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牛奶致癌(一)

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牛奶致癌(一)作者:马志英来源:《食品与生活》2016年第11期有关牛奶的流言一直是食品安全谣言重灾区,看到近期在微信朋友圈里又流传着“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牛奶中激素超标”这样的消息,很是佩服谣言发布者“炒冷饭”的持久心,居然把内容和观点一样的谣言从2010年一直炒到今天,标题则越来越“题不惊人誓不休”。

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激素产奶的吗流言:现在奶牛场的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激素产奶的,所以奶牛会一直不停地产奶。

真相:奶牛经妊娠、分娩产下小牛后自然开始分泌乳汁,40~60天达到峰产,之后产奶量逐渐下降,大约300天左右停止分泌乳汁,进入再次分娩产奶前的休整期,这是奶牛的正常生理周期。

现代的奶牛场为了提高奶牛产奶量,会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适时间为它进行人工授精,成功受孕的奶牛,会在停止泌乳后大约60天,再次生下小牛,开始新一轮的产奶。

目前,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可以培育出产奶量大、泌乳期长的优良奶牛品种,但不可能有不停产奶的奶牛,也根本不可能靠注射大剂量的激素使奶牛不停地产奶。

我们喝的牛奶中激素超标吗流言: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牛奶致癌及糖尿病的确实证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

加拿大的肿瘤专家建议:除了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营养不良的成人,一般人并不需要喝太多牛奶。

真相: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批准奶牛使用一种激素,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准使用这种激素了,但它不是雌性激素、雄性激素类的性激素,而是一种被称为“重组牛生长激素”的人工合成激素,是一种通过生物技术合成、与自然的牛生长激素同样的蛋白质。

它并不能让非产奶期的奶牛产奶,但如果在奶牛最大产奶量之前给它注射,就能延缓其产奶量下降的速度,从而获取更多的牛奶。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色列和欧盟国家明令禁用这种激素,我国也未允许生产使用,而在美国等20个国家使用则是合法的。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引言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而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与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谣言问题。

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谣言在微信上的传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更好了解和应对该问题。

一、微信谣言的定义和特点微信谣言指的是在微信平台上流传的,经过网络传播并且存在严重误导性的信息。

它以虚假、夸大、不准确、无科学依据等为特点,常涉及到政治、医疗、社会事件等重大议题。

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播速度非常快。

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传播速度快,几乎可以瞬间传达到大量的接受者。

传播范围广泛。

微信用户数量庞大,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信息传播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传播途径多样化。

微信谣言可以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传播途径进行扩散,其中朋友圈的影响力尤为重要。

传播效果难以杜绝。

由于微信谣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一些人的好奇心和传播欲望,使得谣言很难被准确辟谣,一旦传播开来,很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微信谣言传播的原因微信谣言的传播原因有多个方面。

信息来源不可靠。

个别不良分子利用微信的匿名性和便利性,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导致谣言传播。

部分用户缺乏信息辨析能力。

一些人由于缺乏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容易相信并转发虚假信息,从而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人们的好奇心和传播欲望是传播谣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内容新颖、猎奇、具有极大吸引力的谣言常常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迅速扩散。

传统媒体的失信问题也是导致微信谣言传播的原因之一。

由于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受到质疑,一些人转而寻求微信等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但往往也会因此接触到很多虚假信息。

三、微信谣言传播的影响微信谣言的传播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谣言传播对个人的信任造成了伤害。

被谣言误导的人可能会受到各种程度的损失,例如经济上的损失、心理上的困惑等。

可乐杀精?揭露微信朋友圈热传谣言

可乐杀精?揭露微信朋友圈热传谣言

可乐杀精?揭露微信朋友圈热传谣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广泛流传着“可乐杀精”的传言,虽多次被否定但大家至今仍深信不疑。

近年来,“可乐杀精”再次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都市传言之一,并在微信圈里热传。

果真如此吗?
查《食物成分表》(2014版)可知,每100克冰川可乐含88.7
克水、11.4克钠、0.1克铁。

可口可乐的主要营养成分为碳酸水、白砂糖、焦糖色及香料(335毫升含35毫克咖啡因)等物质。

目前,“可乐杀精”的理由为咖啡因这一物质。

研究表明,小剂量咖啡因(50-200毫克)可振奋精神,思维敏捷,长期使用大剂量(≥200毫克,约1915毫升可乐)可出现成瘾性。

1987年,台湾专家在《人体毒物学》杂志发表文章,论述精子
不被可乐杀死的论点。

丹麦学者2001-2006年对2554名年轻男子摄
入咖啡因摄入量观察发现,每日饮1000毫升可乐(含105毫克咖啡因)后精子数量和质量并未受到影响的。

其实,精子本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在宫颈内可存活长达190个小时,在子宫或输卵管为36
小时,在阴道能存活12小时。

精子一旦离开人体环境后进入水、空
气及其他非人体环境中熬不过1小时,冷冻环境中最多为72小时。

可乐是由口腔摄入经消化道消化和吸收的,与生殖系统关系不大。

在临床上,与精子质量下降相关的主要原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如吸烟、酗酒、久坐、工作压力、熬夜以及紧张的生活节奏,再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嗜辛辣、刺激、烧烤等重口味食物,均可造成精子质量下降。

但需要提醒的是,成年人需要严格控制可乐摄入量,
尤其是孕妇、儿童避免饮碳酸饮料。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随着各大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发酵,涉及公共政策、社会事件、民生问题、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自然现象、就业形势等各个公众较为关心的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把真相混杂在谣言之中,让人们丧失对真相的辨别能力,加剧了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

对于网络上发生的诽谤、侮辱等行为,其对象选择的随机性,让身处网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代入感和恐慌感;网络谣言对被害人本人造成的影响力巨大,对网络社会人们的冲击也很大,让人们失去安全感,形成失序感。

一、典型网络谣言案例1、“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事件事发2020年7月7日,杭州的谷女士如往常一样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居民小区快递驿站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

随后,郎某某与朋友何某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内容并发至微信群,有人抱着吃瓜、猎奇的心态合并转发了上述内容,还有人为了给自己的公众号赚流量而继续添油加醋,谣言在互联网上扩散并持续发酵。

2020年12月26日,据浙江省检察院通报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郎某某、何某某因网络诽谤他人被余杭警方立案侦查,自诉案件转成公诉案件。

2021年4月,法院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2、“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事件2022年2月9日,一自称河北衡水桃城中学学生的用户“XINt”发文称,该校存在违规组织考试、老师体罚或言语侮辱学生等问题,引发网民持续关注。

2月16日起,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界面新闻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

2月17日,桃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桃城中学。

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

2022年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发布调查通报称,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责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甘肃网民仇某飞借此赚取流量,编造“猥亵”的聊天记录;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

微信朋友圈中的科学谣言是怎么制作的?

微信朋友圈中的科学谣言是怎么制作的?

微信朋友圈中的科学谣言是怎么制作的?我们经常能在朋友圈中看到各种看似“科学”的信息,比如“在北京待一天相当于抽20支烟”、“吃一包泡面需要解毒32天”、“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等等。

在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往自己身上联想,甚至有的人还会因为恐慌而转载类似的信息,但是事实上微信朋友圈中看似科学的内容并不科学。

这些看似科学的谣言流传很广,而且危害也很大,我们应该多了解这些科学谣言的制作方法,避免陷入这类不科学的内容中。

首先,制作科学谣言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字质量,在文章中不能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格式不标准等情况,否则会引起怀疑。

其次,这些内容必须要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只有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相比于“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星”,人们更容易被“食盐抗癌”“牛奶致癌”等内容吸引,而且传播起来也会非常快,其速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另外,微信朋友圈中看似科学的谣言,还需要具备“不严谨的科学性”,能模仿“常识”,和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让人们分不清信息的真假。

大家可能听说过同时服用维生素和吃虾会导致中毒,这就是常见的“离开剂量谈毒性”,这个谣言具有不严谨的科学性,要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其剂量需要是非常大的,这个谣言中就避开了剂量的问题。

最后,在制造谣言时,还会引用科学文献,从而增强谣言的“可信度”。

现在的互联网非常发达,信息流通非常方便,而且网友也非常具有刨根问底的精神,甚至还会扒出一些谣言制造高手的黑历史。

在网络慢慢发展起来后,曾经有很多畅销书写手都转行做起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利益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创造出了很多带有营销目的的网络软文。

对于网络营销人员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吸引用户眼球,得到更多的转发量、点击量以及关注度。

现在的很多文章标题中都有:警惕、震惊、紧急通知、紧急救助、央视曝光、中国人注意了、太可怕了、太重要了、转给你的家人和爱人、一定要转、快转出去等等,我们在看到这些词汇的不要盲目的点进去,应该慎重一些。

用微信传违法案例心得体会

用微信传违法案例心得体会

用微信传违法案例心得体会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成为了现代人交流、分享信息的重要工具。

然而,随着微信的普及,也出现了一些违法案例,例如诈骗、传播淫秽信息以及散布谣言等。

通过了解这些违法案例,我深刻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正确使用微信进行了深入思考。

首先,诈骗是微信上最常见的违法行为之一。

骗子通过制造假身份、虚假信息等手段,诱骗他人提供个人敏感信息或转账汇款,从而获得非法利益。

这种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心理损失。

在我看来,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需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虚假承诺,同时应该通过多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被骗。

其次,微信还存在传播淫秽信息的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的隐私聊天功能,向他人发送淫秽、色情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破坏社会的道德风尚和公序良俗。

这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严重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我认为,作为微信用户,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传播、不接收任何淫秽信息,并在发现相关情况时及时举报,维护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再次,微信也被滥用为散播谣言的媒介。

谣言有时是因为个别人的无知或恶意捏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后往往误导大众,导致舆论的偏颇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对此,我认为我们每个微信用户都有责任用正确的信息引导和呼吁,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以避免被谣言所欺骗。

在面对这些违法案例时,我意识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不能推卸。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不为了一时的便利而违法。

其次,要保持警惕,不因好奇心或其他动机而轻信陌生人的诱导,避免落入骗子的陷阱。

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举报违法行为、传播正确信息等方式,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通过对微信违法案例的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正确使用、规范管理社交软件的重要性。

只有坚守法律底线,正确引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使微信这一社交工具更好地造福于人们,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专坑老年人的10大谣言

专坑老年人的10大谣言

1. 健康产品的虚假宣传:有些产品声称能够奇迹般治愈各种老年相关疾病或提供长寿效果,但事实上,许多这类产品并未经过科学验证。

2. 虚假医疗建议:某些虚假信息宣称特定的医疗方法或治疗方式可以治愈特定疾病,而这些信息可能是不准确或者甚至是危险的。

3. 金融诈骗:涉及到退休金、养老金或投资的虚假信息。

骗子可能会利用老年人的不了解或恐惧来进行诈骗。

4. 社会安全谣言:包括社会福利、养老金或政府援助等方面的虚假信息,这些可能误导老年人,使其损失财产或权益。

5. 假药:虚假宣传某种药物能够治愈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但实际上没有经过任何医学检验或证实。

6. 营养保健品谣言:虚假宣传某种保健品或补充剂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或改善身体功能,但缺乏科学证据支持。

7. 失踪人口传言:虚假信息声称有关失踪老年人或老年人犯罪率的情况,但这些信息可能是无根据的。

8. 社交媒体陷阱:一些社交媒体或互联网平台上可能散布虚假的老年人相关信息或活动,以吸引他们参与,可能涉及个人信息安全风险。

9. 特定疾病的神奇疗法:对于像失智症、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常见疾病,可能会宣传某种神奇疗法,但这些并未被证明有效。

10. 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虚假宣传:某些宣传可能声称特定的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可以使老年人更健康长寿,但这些可能是未经证实的传言。

中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钟爱谣言和鸡汤?

中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钟爱谣言和鸡汤?

些 1 年人 U ! J I Z I t 是它 们的拥趸 ,
棚.
频繁转 发 , 仿 佛生活里处 处充满 着
老年 人 为什 么 特别 容 易信 任 任方式十分不同。埘 f对方善意的 冲突电显得没n邶么在意。 年轻 他人
举动 , 青年人和老年人邮能保持较 人烫行重 得久 , 埘 f骗术 的 以圳 更
不 而介。
方 式 加积极 : 他f f 】 对 牛活 满意度 质 、 情感危机 . . 越求越 多的中老 人
队疗费用 长 等背景 卜, 岂年 为湍 和 , 对t 人际关 系l } 1 的 价 、
也就 足 说 , 存面对他 人不 问 目 更高, 趟 到违 背心 愿的 书情 情绪 选择独屑 , 过j 封闭 一 方面, 物 的的 为I 1 、 ] ‘ , 年人和 老年 人的信 反J
中老年 人 的微信朋 友圈 方后 台1 杓统 计, 中老年 人每 U发送 钟爱谣 言 和鸡汤 ?
现女 u 今, l f J 老 年人 I } = 逐渐成 为
微信的活跃用户。据2 0 1 6 年微信官
微信消息次数达4 欲 。 与此 同时 , 他
们 也 在成 为微 信朋 友 圈谣 言的 转发火户 。 调 查显示 , 每个 J J 转发五
基础 。 二 _ { 一
最小化 , 他f l ' 1 4 - C 饯 少 , 对金钱史 … ”一 种 可能的解释 足 , 这种行 也史』 j 【 】 谨 腆。l t T I I l 老 人 佗钱 I 也 足出 名地 1 约, 所以这样 的道 然而 , 倘 物质 、 情感两大 求
然l 『 l j , 一u_ 涉 及道 德判断 和财
产符 , 愿意 信任 的作川则恰 恰桐 为横 式 其 实和 社 会情 绪选 择理 论 向, 注 重朔造 『 J 己 的精 种 人的 信仟度 使他们“ 兀 丁 信其有 , 绪的影 H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冷思考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冷思考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冷思考微信似乎正在重构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捧着手机、盯着微信、表情或呆或乐或萌成为了很多人最常见的状态,人们深深爱上了微信!远隔万里的人,只要想念,便可以时刻嘘寒问暖相伴左右;多年无联系的老相识,只要仔细,就可以突然冷不丁的在某个朋友圈点赞党中被发现;原本各种不对称的信息,只要你想,都可以轻而易举的从朋友的朋友中获知;各种优雅美丽的图片、唯美动人的语句、幽默风趣的小文、严谨专业的著作、时尚灵动的广告,在微信里全部应有尽有,人们确实感受到了便捷和实惠!同时,微信的某些方面也让大家头疼不已。

作为一种社交公具,微信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与他人有着关联。

按照著名的人际交往理论,只要通过6个人,你就能找到任何一个你想找的人,那么,通过6个人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什么?在朋友圈密密麻麻的关系网里,有人曾调侃,如果说微博的“三宝”是“转发、滴蜡和祈祷”,那么微信朋友圈的“三宝”非“谣言、代购和鸡汤”莫属。

除开各种千变万化真假难辨的商业代购、广告宣传,微信朋友圈不时发生的传谣事件就是最令人厌烦的事情,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各种目的,利用微信朋友圈制造大量的谣言以及低俗无趣、蛊惑人心的言论、图片、视频进行传播,使微信不可避免地成为谣言传播的第一网络阵地。

一、万达集团因谣言提讼近期,因为某微信公众号冒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名义发布不实信息,万达集团向北京市法医提起诉讼,索赔1000万元。

据报道,被诉账号主推企业经营管理、成功案例分析、商业最新资讯、营销策略等文章,其发布的内容头条基本被王健林、马云、王石及董明珠等商界大佬的文章“承包”,阅读量都较大。

乍一看这些文章确实很吸引眼球,可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些商界大佬,真的就如此缺这些“被承包的头条”吗?实际情况可能都经不起较真。

谣言止于诉讼,本次提讼不仅仅是打击了这次谣言的发布者,也为广大在微信上发布信息的人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提醒微信朋友圈看客们注意甄别消息。

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放到热水中的神奇

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放到热水中的神奇

22Food and Life2018-08谣言近日看到微信上有一则信息在朋友圈中转发:“在医药领域有效治疗癌症的最新进展,把薄苦瓜片放在杯子里,加入热水,水会变成‘碱性水’。

热苦瓜水能释放一种抗癌物质,对囊肿及肿瘤产生影响。

它只会破坏恶性肿瘤细胞,不影响健康的细胞,被证明能够补救所有类型的癌症。

每天饮马志英教授级高工,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

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放到热水中的神奇用,对任何人都有益。

”我一看觉得十分眼熟,就在网上查了一下,果然在几年前就有类似的版本,只不过主角是柠檬:“据北京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介绍,热的柠檬水可以救你一辈子,热柠檬水只杀癌细胞!切2~3薄片柠檬放在杯子里,加入热水,它会变成‘碱性水’,每天饮用,对任何人都有益。

热柠檬水能释放一种苦涩抗癌物质。

冰冻柠檬水只有维23食品与生活2018-08饮食安全 健康生活本栏目由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HFDA)主办保健食品只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可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生素C,就如番茄要煮熟才有茄红素。

热柠檬汁对囊肿及肿瘤产生影响,被证明能够补救所有类型的癌症。

”再查一下,还有《热鸭梨水,只杀癌细胞》,也称“热鸭梨水能释放一种抗癌物质,是医药领域有效治疗癌症的最新进展。

热的鸭梨水可以救你一辈子”。

真相这些谣言可谓食品谣言中一朵拙劣的奇葩,它的内容几乎是一个版本,先借用一个专家的名字取得大家的信任,然后配上大家普遍认为有利健康养生的果蔬,声称用一个简单热水泡的方法,可释放一种抗癌的神奇物质,能够补救所有类型的癌症。

它利用大众对防癌重视的心理而获得大量点击和转发。

在2018年6月微信朋友圈的“十大谣言榜”中,《热鸭梨水能抗癌》位居榜单第一名。

此类谣言拙劣在于内容荒谬、毫无科学性,还假冒专家名义。

传言中所称的北京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也公开辟谣,称他从未在网络、微信上发布有关食物抗癌、防癌的文章。

注意!微信新骗局来了!这大坑有多人中招,小心

注意!微信新骗局来了!这大坑有多人中招,小心

注意!微信新骗局来了!这大坑有多人中招,小心这是一条最近在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的消息,看似真实可靠,殊不知一不小心又要掉进骗子的新骗局。

虽然有骗子冒充领导QQ、、微信实施诈骗,但如今电信诈骗手段悄然"升级"了——骗子竟能克隆微信工作群,例如帮宝宝投票、爱心筹款、拼团购物等消息,这些看似优惠或献爱心的活动,有可能会悄悄地盗走你的信息和钱财,侵犯你的隐私。

注意!微信新骗局来了!这大坑有多人中招,小心!1.注意!如果你的朋友问你要手机号码并没有问题,但要了手机号接着又找借口问你要手机验证码就很有问题!如果有人向你索取短信验证码,千万别给,这可能是要盗取你的微信号,进而盗取你与手机绑定银行卡的钱或者向你的微信好友行骗。

2.性格测试。

其实这是某个app开发的营销测试,需要填写姓名和出生日期,用自己的微信登陆泄露隐私。

类似的还有免费设计签名、测另一半长相、有多少人暗恋你、测测你的名字值多少钱等等。

投票获奖。

这类投票往往要求先关注帐号或绑定手机,并提供家庭真实信息。

一旦骗子掌握到用户重要信息,就会编造车祸、重病等圈套行骗。

集赞换奖品。

很多集赞活动都打着免费旗号,但兑现时仍有各类消费,不少是空头支票兑现难度大,还可能泄露信息或买到假货。

3.筹款治病。

这类案件犯罪对象不明确,犯罪地点甚至跨国,财产难追回。

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轻信、重核实。

拼团买水果。

这种拼单主要是为商家增加app下载量和收集消费者信息,若被不法分子掌握手机号、银行卡、身份证等个人信息,银行卡内的资金可能会被套取。

帮忙砍价。

这类砍价链接都要求填写姓名、手机号码,甚至身份证号码。

可能成为不法分子作案手段。

转发免费送。

据调查,免费送的所谓“品牌商品”,一般都是从购物网站上批发成本价极低。

转发领流量。

这类其实是广告公司想筛选哪些手机号是有效的。

以前都是一个个试,现在直接做个网页等着人分享,然后就可以发广告信息或者打推销电话了。

4.伎俩:这种“发红包”的软件页面跟微信钱包十分相似,实际上是一种木马程序,在你点击关注这个公众微信账号时,对方已经获取了你手机里的个人信息,包括支付宝、微信钱包、网银等账号及密码,随后转走钱财。

偏听偏信的例子

偏听偏信的例子

偏听偏信的例子偏听偏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指的是人们在听到某些消息后,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和情感倾向来判断消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产生偏见和误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偏听偏信的现象更加普遍,也更加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纷争。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一些典型的偏听偏信的例子。

例一: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偏听偏信的典型例子。

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喜欢转发一些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这些消息往往是夸大事实、歪曲真相或者完全虚构的。

比如,最近有一条谣言称,喝醉酒后可以用酸奶缓解酒劲,这条消息一经传播就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都相信了这个谣言。

但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甚至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例二:媒体报道媒体报道也是偏听偏信的常见表现。

在新闻报道中,很多媒体都会采用夸张的标题和语言,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但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读者对新闻的误解和偏见。

比如,一些媒体在报道社会事件时,往往会强调事件的负面影响和危害,而忽略了事件的正面影响和积极意义。

这种报道方式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满,也容易造成社会矛盾和冲突。

例三:政治言论政治言论是偏听偏信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政治生活中,很多政治家和官员都会利用言辞来掩盖自己的失误和错误,或者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他们往往会使用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和语句,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支持。

但这种做法容易引发民众的偏见和误解,也容易煽动社会的情绪和对立。

以上就是几个典型的偏听偏信的例子。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偏听偏信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它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容易损害个人的利益和形象。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要轻易相信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和言论,也不要被情感和偏见所左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真相,也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谣言最精辟的十句话

谣言最精辟的十句话

谣言最精辟的十句话谣言这东西啊,就像那到处乱窜的老鼠,哪里阴暗往哪里钻。

我活了这么多年,见过的谣言可不少,总结出了这十句关于谣言特别精辟的话。

第一句:“谣言就像没根的浮萍,飘来飘去全凭风。

”你想啊,那些谣言往往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就这么在人群里传来传去。

就像有一回,我们村里说有个大老板要来投资建个大工厂,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可这事儿啊,谁也不知道从哪儿传出来的,最后发现根本没这回事儿。

那谣言就这么在村子里飘了好一阵子,弄得大家空欢喜一场。

这谣言啊,没有事实这根“根”,就只能随着人们的嘴,像风里的浮萍到处飘。

第二句:“谣言是添油加醋的调料罐,原本的事儿早变了味。

”我有个朋友在城里上班,他们办公室有个小误会。

本来就是两个人交接工作的时候有点小差错。

结果呢,到最后传成了这两个人在公司里互相使绊子,还说要争什么晋升名额。

这事儿越传越离谱,就像原本一道清淡的菜,被那些爱传谣言的人加了太多乱七八糟的调料,最后那味道都没法闻了,和原来的事儿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句:“谣言像那破了洞的气球,越吹越大,最后只能‘啪’地爆掉。

”你看那些谣言刚开始可能只是个小传闻,比如说有人看到一个明星和一个异性一起吃饭,可能就是普通朋友关系。

可那些传谣言的人啊,就开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说什么两个人在谈恋爱啊,都快结婚了。

然后又有人接着编,说这个明星是怎么怎么脚踏几条船之类的。

最后呢,真相大白的时候,就像那气球爆掉一样,那些传谣言的人就只能灰溜溜的。

第四句:“谣言是黑暗中的影子,看着吓人,其实啥也不是。

”有时候啊,谣言会把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描绘得特别恐怖。

我听说过一个学校里的事儿,有个新老师来上课,可能因为教学风格比较严厉。

就有谣言说这个老师以前体罚过学生,还有各种可怕的事儿。

可实际上呢,这个老师就是比较认真负责。

那些谣言就像黑暗里的影子,让不明真相的人觉得害怕,可一旦有光照进来,也就是真相被发现的时候,就知道那根本是假的。

第五句:“谣言如同那瞎眼的蝙蝠,乱飞乱撞还伤人。

众人传谣的例子

众人传谣的例子

众人传谣的例子1.2月14日,云南宾川县公安局依法查处一起散布谣言案。

经查:吴某(男,48岁,宾川县宾居镇人)长期在外务工,2月10日,其在外地得知“大理州第12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的消息后,于2月11日晚为安抚其宾川的家属,便在家庭微信群杜撰发布此已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系被误诊的不实信息,随后该信息被微信群里的侄女高某(女,29岁,宾川县宾居镇人)制作转发,后又经高某某(女,48岁,宾川县金牛镇人)向外转发,造成该不实信息被扩散,从而对广大群众造成误导,干扰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宾川县公安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依法给予吴某行政拘留5日、高某行政拘留3日、高某某行政拘留3日的处罚。

2.2月9日,有网民在微信上发消息称,北京市定于晚间对全市进行大面积消杀、消毒工作,2月10日“北京发布”微博平台发布辟谣信息。

对此,北京市公安局迅速开展调查,向卫生健康部门核实,进一步收集证据,后将编造此谣言的男子杨某某查获。

该人承认将网传的外地信息进行篡改,虚构为北京市防疫工作信息,并发布至微信群中,产生不良影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之规定,杨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于2月13日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3.2月7日,群众举报:有人冒用辽宁大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名义,伪造政务新媒体“大连发布”微信页面截图,在网上散播“大连市延迟本市企业复工”等虚假信息。

大连市新闻宣传、网信、公安机关等部门立即开展工作。

2月8日,庄河市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赵某某(男,27岁,丹东人)抓获。

经审讯,赵某某对其2月7日故意炮制“权威发布!大连市延迟本市企业复工!”虚假信息,并发布至多个微信群的违法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目前,赵某平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庄河市公安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此案正在进一步工作中。

听信谣言的例子

听信谣言的例子

听信谣言的例子听信谣言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会误导人们的思想,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列举了一些听信谣言的例子。

1. 食用某些食物可以预防新冠病毒。

在新冠疫情期间,有很多人相信吃某些食物可以预防病毒,比如吃大蒜、喝姜汤等。

但是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谣言。

2. 手机辐射会导致癌症。

有些人认为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辐射,从而引发癌症。

但是科学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微小,不会导致癌症。

3. 疫苗会导致自闭症。

有些人认为接种疫苗会导致自闭症,但是这种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事实上,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保护人们的健康。

4. 红酒可以延缓衰老。

有些人认为喝红酒可以延缓衰老,但是这种说法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事实上,过量饮酒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5. 睡眠不足可以通过补觉来弥补。

有些人认为睡眠不足可以通过补觉来弥补,但是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长期睡眠不足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无法通过补觉来弥补。

6. 穿戴口罩会导致缺氧。

有些人认为穿戴口罩会导致缺氧,但是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正常的口罩不会导致缺氧,可以有效预防病毒传播。

7. 5G网络会导致疾病。

有些人认为5G网络会导致疾病,但是这种说法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事实上,5G网络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微小,不会导致疾病。

8. 吃某些食物可以增强免疫力。

有些人认为吃某些食物可以增强免疫力,但是这种说法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事实上,免疫力的增强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实现。

9. 睡前喝牛奶可以帮助入睡。

有些人认为睡前喝牛奶可以帮助入睡,但是这种说法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事实上,睡眠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实现。

10. 穿戴口罩会导致二氧化碳中毒。

有些人认为穿戴口罩会导致二氧化碳中毒,但是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正常的口罩不会导致二氧化碳中毒,可以有效预防病毒传播。

谣言害死人的例子

谣言害死人的例子

谣言害死人的例子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谣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管是在政治、经济、社会还是私人领域,谣言都可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有些谣言甚至会导致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这就是所谓的“谣言害死人”。

本文将以一些真实的案例为例,探讨谣言害死人的危害和应对之策。

案例一:鸟巢坠落事件2015年5月,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帖称,北京鸟巢体育场的一块玻璃突然坠落,砸中了一名游客,导致其当场死亡。

这条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恐慌。

但是,事实上这个消息并不属实,鸟巢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故。

后来,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这条消息是一名网友编造的谣言。

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谣言害死人”的例子。

虽然最终并没有人因此丧生,但是这个谣言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和恐慌。

如果这个谣言被更多人信以为真,就有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恐慌和伤亡。

因此,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尽可能地避免和打击谣言的传播。

案例二:儿童疫苗事件近年来,儿童疫苗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疫苗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拒绝给孩子接种疫苗。

但是,这种观点在科学上是毫无依据的,且极易引发疾病的爆发。

2018年,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发生了一起因疫苗谣言引发的麻疹疫情,共有17名儿童感染,其中1名婴儿因此死亡。

这个案例再次证明了谣言的危害。

如果没有谣言的干扰,这个疫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但是,由于谣言的传播,很多家长拒绝给孩子接种疫苗,从而导致了这个悲剧的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宣传科学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疫苗的重要性和安全性,避免谣言的影响。

案例三:举报假疫苗事件2018年,中国吉林省公安机关接到一名女子的举报,称自己的孩子在接种疫苗时,被注射了假疫苗。

这个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恐慌。

但是,后来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女子编造了这个故事,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证明孩子接种的是假疫苗。

这个案例说明了谣言不仅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也会对个人造成不良影响。

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

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

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一、"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告诉家人、同学、朋友暂时别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

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2008年的一条短信这样说。

从一部手机到另一部手机,这条短信不知道被转发了多少遍。

此间,又有媒体报道了"某地发现生虫橘子"的新闻,虽然语焉不详,但被网络转载后再度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自2008年10月下旬起,它导致了一场危机: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

在湖北省,大约七成柑橘无人问津,损失或达15亿元。

在北京最大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商贩们开始贱卖橘子,21日还卖每斤0.8元—1元,次日价格只剩一半。

山东济南,有商贩为了证明自己的橘子无虫,一天要吃6至7斤"示众"。

10月21日,当传言已经严重影响全国部分地区的橘子销售时,四川省农业厅对此事件首次召开新闻通气会,并表示,此次柑橘大实蝇疫情仅限旺苍县,全省尚未发现新的疫情点,并且该县蛆果已全部摘除,落果全部深埋处理,疫情已得到很好控制。

二、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

21日上午,山西省地震局发出公告辟谣。

山西省公安机关立即对谣言来源展开调查,后查明造谣者共5人。

35岁的打工者李某某最先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写成"你好,二十一号下午六点以前有六级地震注意"的手机短信息发送传播,被晋中市公安局榆次区分局行政拘留7日。

一名20岁的在校大学生傅某某在网上看到有关地震的帖文后,便在百度贴吧发布《要命的进来》帖文:"我爸的一个朋友,国家地震观测站的,也是打电话来,说震的几率很大!大约是90%的几率,愿大家好运!这绝对权威!"被行政拘留5日。

“朋友圈里的正能量谣言,你中招了吗?”

“朋友圈里的正能量谣言,你中招了吗?”

T潮流**Trend 寻找失踪孩子、爱心传递熊猫血、捡火车票、宠物认领……如今,微信里充斥着许多“求转发”、“正能量”的信息。

有人觉得轻松转发就可做好事,或许借助朋友圈的力量,能帮助他们解燃眉之急。

但是,这其中很多求转发的信息,却伴随着虚假与谎言,被证实为谣言。

为此,近日媒体联合优数研科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发起了题为“朋友圈里的正能量谣言,你中招了吗?”的调查。

调查显示,超六成网友在不确定信息真假情况下不会参与转发、评论,他们选择谨慎核实,求助网络、身边朋友,电话咨询,确认后再扩散,不会盲目献爱心。

全国掀起“寻找初恋女友”3月10日,一个微信上的爱情故事“以爱之名”,在朋友圈广泛转发。

故事中男主人公回忆了10年前与当年女友的种种过往,一次“无言”的告别让两人失去了联系,男主人公苦苦寻找心爱的女主人公,希望在自己离开10年后的当天,也就是4月22日,在当年上学的学校,见到离别10年的她。

故事最后,男主人公表示“如果你和我一样还相信爱情,请帮我一下,使这条信息让更多的人看到。

”或许是深有同感,或许是被爱触动,故事把微信好友们感动得稀里哗啦,大家纷纷转发,摇旗呐喊帮忙找人。

然而,理智者开始质疑消息的真伪。

“好事者”把微信标题的关键词输入百度,发现该标题相关搜索结果有十几个。

寻找失踪孩子、爱心传递熊猫血、捡火车票、宠物认领……“以爱之名,那个叫某某(姓名)的某某(地名)女孩,10年了,我来找你了”惊现百度贴吧、论坛等各大社交媒体。

除地名有变外,其余都一样。

在长乐,这女孩叫陈盼,相约考取北京师大;在徐州,这女孩叫徐丽,相约要考的是江苏师大;在临沂,这女孩名字叫李丽,男孩叫魏伟,学校是临沂一中,相约要考山师;而烟台的女孩则叫李莹,男孩叫何伟,学校是烟台三中,相约要考的是烟大。

还有安徽版、女生版,甚至韩国首尔都有一个“以爱之名”的故事。

经证实,该消息为虚假消息,这个帖子所述情节纯属虚构。

超六成网友慎转“寻人启事”“妈妈您在哪里,儿子在找您”、“寻找被拐女童”,你是否也在朋友圈转发过此类信息?经常使用微信的朋友或许是被热心肠帮了倒忙。

专骗中老年人的七大谣言

专骗中老年人的七大谣言

专骗中老年人的七大谣言专骗中老年人的七大谣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老年人越来越成为各类骗局和谣言的目标。

这些骗局和谣言常常声称可以解决老年人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钱。

然而,这些所谓的“好事”大多是谣言,是骗子为了牟取暴利而编造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专骗中老年人的七大谣言。

一、“免费领取健康保健品,无需缴费”这是个伪装成免费送药品的诈骗。

骗子会在街头、商场、社区等地方,以免费领取保健品为诱饵,让老年人留下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

随后,骗子会以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老年人,称药品需要缴纳一部分费用,借此骗取钱财。

二、“缴纳一定费用,享受医疗保险福利”这种骗局通常称其所售产品是“国家医疗保险支持的产品”,并让老年人上当,认为这些产品属于“特殊福利”,只需缴纳一定费用就能享受国家医保保险的福利。

实际上,这些产品并不属于国家医疗保险,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而已。

三、“抽奖中奖,须支付某些费用”这种场面十分常见。

骗子利用老年人对“中奖”的好奇心理,吸引老年人上钩。

当老年人真正支付了所谓的“中奖费用”,才会发现抽奖已是骗局。

四、“买入有望暴涨的股票”这种骗局包装起来很高大上、专业,常说什么是“量化交易、高频交易”,老年人听起来也觉得很科学,但实际上是一种竹篮打水的做法,最后赚到的往往是投资者的钱。

五、“高息理财项目”这种骗局多数利用高息诱惑来骗取资金,让老年人在高收益的幻觉下掏出积蓄进行投资,从而受到损失。

老年人应该看清是否有资质合法,同时也应当注意评估收益与风险。

六、“不良商家通过网络贩卖劣质产品”不法商家通过网络进行欺诈,进行诈骗老年人很常见。

常见的骗术是假冒正规品牌,或者是卖劣质产品赚取利润,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商家会失去联系,并不予理睬,让老年人陷入被骗的境地。

七、“快速丰胸、祛痘、减肥等偏方”快速丰胸、祛痘、减肥等问题,是老年人特别关心的事情,骗子利用这些需求,煽惑老年人购买所谓的祛痘、丰胸产品来实现目的。

10月微信谣言榜

10月微信谣言榜

品牌与标准化10月微信谣言榜3.长期使用铅笔会导致铅中毒?流言:“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很大程度上和“咬铅笔”有关。

真相:铅笔的生产过程,根本没用到铅这种金属。

当然,咬铅笔的习惯还是要改掉。

铅笔的木杆外面一般涂有彩色的颜料,如果颜料中含有微量的重金属或是其他有害物质,那么这些有害物质往往会在咬的过程中进入人的口腔,进而被人吞下肚子。

2.养殖业该禁用抗生素?流言:养殖业使用抗生素存在巨大危害,应该全面禁止使用。

真相:养殖业中的动物会被细菌感染,当它们发病时也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相关环保组织、美国部分消费者呼吁停用的,其实是抗生素的另外一种用途——促进动物生长的用途。

国家兽药安全评价实验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袁宗辉指出,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认为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增加细菌耐药性,欧洲几个国家开始停止促生长用抗生素。

但欧盟“禁抗”至今已10年,监测结果表明欧盟的耐药菌形势并不比不禁抗的美国更好,相反,北欧几个最早、最坚决禁用抗用素的国家如瑞典、芬兰,其鸡肉、牛肉中检出耐药因子的比例比欧洲其它国家都高,这种现象难以解释。

热点求是505.低焦油卷烟降焦减害?流言:低焦油卷烟能够降低烟草中焦油的含量。

真相:模拟真人吸烟的情况下,低焦油卷烟测出的所有危害物含量均显著高于我国烟草业目前使用的淘汰ISO 滤片法(也就是烟盒上标注的含量),如:烟盒上标注的焦油量为1毫克的卷烟,在模拟真人吸烟的情况下测得的焦油量为4.4毫克,是烟盒标注量的4倍多,一氧化碳吸入量是烟盒标注量的3倍多。

所谓的低焦油卷烟并不能减少吸烟危害,吸烟没有安全水平可言。

6.X 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流言: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利用X 射线进行透视扫面,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真相:所谓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的确是利用X 射线进行安检的。

但它到底有没有危害,还是要看安检仪辐射的X 射线剂量。

按照我国制定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单次使用中,X 射线机的入射剂量不应超过10mGy;而根据媒体报道,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一次的辐射量控制在0.2μSv 以内(1Sv=1000mSv=1000000μSv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微信上的谣言
作者:
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11期
刚刚过去的5月,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统计,仅选取5月11日至5月17日一周数据来看,全国各类重大谣言共20起,其中全国性传播9起。

从地域来看,华东地区4起,华中地区2起,西南地区2起,华北地区1起,华南地区1起。

1. 雷某嫖娼被“电击”和殴打:5月7日晚,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2009级硕士毕业生雷洋离家后离奇死亡,网上流传出雷洋因嫖娼被“电击”和殴打的视频。

辟谣:雷洋家属委托律师向财新网澄清网上流传的所谓电击雷洋的视频,雷妻已经审看,从服装上看被击人不是雷洋。

@四川公安@中警安徽发布微博称“电击视频”1月发生在广东,不是北京。

2. 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得犬瘟死亡:5月16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台北市立动物园圈养的大熊猫团团已确诊患犬瘟热死亡。

辟谣:台北市立动物园回应“没有这一回事”,团团仍好好地待在动物园里。

3. 不安装电子标签可以不用交ETC费用:近日,湖北武汉市民的微信“朋友圈”疯传信息称:“不安装电子标签可以不用交ETC费用,路桥中心没有权力处罚,千万不要办ETC。


辟谣:@湖北网警巡查执法发布辟谣声明,个别网站论坛、微信、微博等传播的信息不实,为维护正常的通行费征收秩序,对于歪曲事实、编造、散布谣言者,市路桥中心将收集有力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保留追究造谣诽谤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4. 飞机撒药治白蛾室外不能晒被子:近日,山东、福建、安徽、河北、江苏等多地网友反映被这样一条消息刷了屏:“5月15日至25日室外不要晒被子、衣服,不要吃外面的食物。

尽量减少郊外、户外活动。

飞机撒药治白蛾。


辟谣:南京市绿化园林局5月12日在官微上辟谣称:“根据检测,目前尚未发现我市有美国白蛾虫情爆发,也暂未采取大规模防止措施。

网传上所用飞机喷洒的防治消息并不属实。

”同日,江苏宿迁林业局、无锡环保局、青岛林业局都在官方微博上发布辟谣信息。

福建福州、浙江淳安、陕西西安、甘肃兰州、湖北宜昌等地网警也均在微博上辟谣。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周亚琼、邴凯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