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谣言的传播力的意义研究

合集下载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近年来,随着微信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愈发频繁和迅速。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假消息”和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媒体和个人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究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

微信谣言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由于微信是即时通信工具,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谣言往往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感受,缺乏严格的事实依据。

这使得谣言在微信上的传播速度更快,因为微信上的信息主要来自于朋友圈和群聊,涉及到熟人之间的传播。

人们对于自己朋友圈中的信息更容易相信和传播,因此谣言在微信上很容易迅速传播扩散开来。

微信谣言传播的范围广泛。

微信的用户基数庞大,几乎覆盖了每个人。

尤其是在群聊中,谣言往往可以迅速传播到较广的范围。

人们在群聊中不断分享消息和内容,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从而把消息传播出去。

而且,微信的用户群体广泛,包括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的人群,这也加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

微信谣言传播往往是因为缺乏验证和分辨能力。

微信是一种社交媒体工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社交联系,而不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人们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辨别能力和验证手段,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朋友圈和群聊中的信息。

人们对于信息的验证和辨别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

第四,微信谣言传播往往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和信息焦虑。

人们在微信上使用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取最新的信息和消息。

人们往往希望通过微信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和最新的动态。

由于人们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有限,缺乏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的了解,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扩散者。

微信谣言传播具有快速、广泛、缺乏验证和分辨能力、满足好奇心和信息焦虑以及影响力大等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该提高自身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增强信息辨别和验证的能力,同时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扩散者,共同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尤其是在微信这样一个信息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社交平台上,谣言的传播速度更是迅猛。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更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的影响。

诸如“微信真相”、“微信谣言大事件”等栏目也充分显示出微信谣言传播已成为一种严峻的现实问题。

研究显示,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复杂多样,影响力广泛,一旦传播开来,往往难以控制。

种种谣言不仅令公众陷入混乱和恐慌,也对社会秩序和稳定构成威胁。

深入探究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寻找有效的谣言矫正策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信息传播的可信度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在“后真相”时代下,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及规律,以期能够深入了解谣言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谣言传播路径的分析,可以揭示谣言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轨迹和方式,为有效对抗谣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将探讨针对谣言传播的矫正策略,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维护网络舆论环境、提升信息传播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还将提出相关的社会治理建议,以促进谣言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构建更加清晰和透明的信息传播框架。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推动社会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和促进公共舆论认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内容样例如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微信作为当前中国社交网络中最主要的传播平台之一,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之而来的谣言、虚假信息传播问题也日益突出。

研究微信谣言传播特征及矫正策略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后真相时代的社会现状。

通过深入分析微信谣言的传播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谣言的传播,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识别和辨别能力,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研究还可为加强社会治理、提升媒体素养、促进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大大增加。

微信作为中国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不仅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

尤其是在“后真相”时代,人们越来越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本文将探讨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希望能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谣言问题。

微信谣言往往通过情感化和话题炒作吸引人们的注意。

谣言制造者往往会利用人们的情感需求,通过制造恐惧、愤怒、好奇等情绪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他们也会选择一些热门话题来进行炒作,使得谣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微信谣言往往伴随着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

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议论,而谣言制造者会利用这些社会热点事件来传播虚假信息。

他们会将谣言与热点事件联系起来,制造出一种与事实相符的假象,让人们更容易相信谣言,并进一步传播。

第四,微信谣言常常伴随着假象和虚构的证据。

为了让谣言看起来更有信服力,制造者往往会编造假象和虚构证据。

他们可能会修改一些图片,添加伪造的文字或者声音,制造出一种看似真实的情境,让人们更容易相信谣言。

第五,微信谣言的传播常常缺乏可靠的来源和证据。

制造者往往不会提供可靠的来源和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谣言,而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播虚假信息。

这种缺乏来源和证据的特点使得谣言更容易传播,因为人们往往更容易相信自己的朋友、亲戚和同事传来的信息。

微信谣言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个人和社会风险。

个人风险包括个人的信任被滥用、个人隐私被泄露和个人权益受损等。

社会风险则涉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

微信谣言的传播具有快速迅猛、情感化和话题炒作、伴随社会热点事件、伴随假象和虚构证据、缺乏可靠来源和证据等特征。

了解和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谣言问题。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盲从和随意转发信息;作为社会,我们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媒体的监管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共同抵制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有关谣言的研究报告

有关谣言的研究报告

有关谣言的研究报告谣言的研究报告引言:谣言是指广泛流传,没有明确证据支持的消息或传言。

它们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社交媒体等途径传播,对人们的信任、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本报告将对谣言进行研究,并呈现出谣言的定义、起源、传播方式、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内容。

一、谣言的定义:谣言是指在缺乏确凿证据支持的情况下,通过口耳相传、传媒等渠道传播的消息或信息。

它们通常具有吸引人的特点,以煽动、引起恐慌或误导为目的。

二、谣言的起源:1. 信息不完全或不准确:由于信息的获取有限或者传播媒体的偏见,造成消息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 人们的心理需求:个体对未知或不确定的事物产生焦虑和恐惧,往往会倾向于相信那些与自己期望一致的消息。

3. 社会环境:社会动荡、政治斗争、经济危机等环境下,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和传播。

三、谣言的传播方式:1. 口耳相传:人们通过口口相传传播信息,往往伴随着信息的扭曲和夸张。

2. 社交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谣言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3. 传统媒体:一些传统媒体在报道时未经事实核实,追求热点新闻,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四、谣言的影响:1. 社会秩序混乱:谣言会煽动恐慌和不安,引发民众群体性事件,扰乱社会秩序。

2. 损害个人和机构声誉:谣言往往对个人和机构造成信任危机,损害其声誉和正当利益。

3. 误导和误解:谣言可能导致公众对特定事物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4. 公共安全风险:对于公共安全和紧急情况,谣言的传播可能导致人们不当恐慌和混乱,增加应对风险的难度。

五、应对谣言的措施:1. 加强信息教育和媒体素养:公众应提高判断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主动辨别和抵制谣言。

2. 完善法律和监管机制:加强对谣言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互联网监管,规范传媒行为。

3. 加强事实核实和正面信息宣传:媒体和机构应加强事实核实,及时发布真实信息,缓解谣言带来的影响。

4. 协同合作: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应积极合作,共同应对谣言,提高整体的防范能力。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研究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信息交流和传播带来了便利,但也伴随着谣言的频繁出现。

谣言不仅会对个人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危害。

因此,在社交网络中进行谣言的检测与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谣言识别和谣言辨别。

1. 谣言识别谣言识别是指通过分析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判断其是否属于谣言。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文本特征的机器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提取文本特征(如词频、情感倾向等),构建模型进行分类。

另外,还可以利用传统的情感分析和文本挖掘技术,从社交媒体上收集大量数据,通过分析用户的态度和情绪等信息,判断其是否为谣言。

2. 谣言辨别谣言辨别是指在识别出谣言后,进一步分析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一过程一般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

通过对信息发布者的社交网络关系、历史记录以及谣言的传播轨迹等进行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去验证谣言真伪,提供决策支持。

二、社交网络中的谣言传播分析社交网络中的谣言传播分析主要包括了谣言传播模型和传播路径分析两个方面。

1. 谣言传播模型谣言传播模型是对谣言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过程进行建模和分析。

常用的传播模型有独立级联模型、SIS模型等。

独立级联模型认为每个个体独立地选择是否转发信息,而SIS模型则认为个体在接收信息后有一定概率转变为传播者。

通过构建合理的传播模型,可以对谣言的传播速度、范围和强度等进行预测,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

2. 传播路径分析传播路径分析是研究在社交网络中谣言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特性。

通过分析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路径,可以了解谣言是如何从源头扩散到其他节点,进而研究谣言传播机制和特征。

同时,也可以借助社交网络的图结构,分析网络的拓扑特性,如节点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谣言的传播行为。

三、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中,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信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和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与此微信上的谣言也愈演愈烈,不断有谣言在微信上传播。

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于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进行了探究。

本文将探究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以期增加人们对于谣言的警惕和辨别能力。

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之一是爆发性传播。

由于微信上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一条谣言很容易迅速在微信上爆发传播。

一旦有用户在微信上分享了一条谣言,其他用户很快会将其转发给自己的朋友和群组,谣言的传播范围很快扩大。

这种爆发性传播使得谣言能够在短时间内影响大量的人,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之二是虚假性和误导性。

谣言往往是虚构或歪曲的信息,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满足个别人的利益。

谣言可能是关于某个事件的扭曲事实、夸大细节或者虚构情节,使人们产生误解或者产生错误的判断。

虚假性和误导性使得谣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并被人们迅速传播。

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之三是情感化和亲身体验化。

谣言往往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和共鸣,通过激发人们的情绪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传播。

谣言往往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使得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

有些谣言会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呈现,通过讲述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来增加谣言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之四是社群传播。

微信是一个基于社交关系的网络平台,用户通过建立好友关系和加入群组来获取和分享信息。

这种社群传播特征使得谣言能够更快更广地传播。

当谣言出现在一个人的微信朋友圈或者群组里时,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和传播,使谣言传播范围扩大。

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主要有爆发性传播、虚假性和误导性、情感化和亲身体验化以及社群传播。

这些特征使得微信谣言能够快速传播、产生影响,并且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注。

为了预防和减少微信谣言的传播,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谣言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和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相关部门和平台也应该加强对于谣言的监测和管理,及时进行辟谣和纠正。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广泛的信息传播网络。

在这个平台上,谣言的传播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微信谣言的传播速度快。

由于微信的即时通讯特性,一条谣言可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功能快速传播。

微信谣言还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传播到其他平台,如微博、QQ空间等。

这些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快速性使得谣言在微信上迅速扩散。

微信谣言的传播范围广。

微信的用户群体庞大,并且用户之间的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传播网络。

一条谣言经过几次转发,就可以覆盖到很多人。

微信谣言还可以通过制作炫酷的标题、图文并茂的格式等方式吸引用户点击,进一步扩大谣言的传播范围。

微信谣言的传播途径多样。

微信的信息传播方式丰富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

这些形式的谣言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播,如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

微信谣言还可以通过在微信文章中插入链接或二维码等方式,引导用户跳转到其他平台继续传播。

第四,微信谣言的传播渠道不易控制。

微信的信息传播是由用户主动选择和自发传播的,平台无法完全控制用户发布的内容。

这就给了谣言传播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

微信群、朋友圈等功能的设置也给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用户可以选择将谣言传播给特定的群体,相互之间形成一个闭环。

由于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针对其传播进行防控变得越来越重要。

平台可以加强对谣言的审核机制,对于毫无根据的谣言尽早进行辟谣,防止谣言的传播。

用户也应该提高谣言辨别能力,对于没有来源、没有证据的消息保持怀疑态度,不盲目转发。

加强用户教育,提高信息素养,也是防控微信谣言的重要手段。

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与微信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其快速传播、广泛传播范围、多样传播途径等特点让谣言在微信上蔓延。

对于这一现象,平台和用户需要共同努力,加强谣言的防控和辨别,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越来越引人关注。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形成并传播的一种舆论现象,它具有迅速传播、广泛影响、言论自由等特点,对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影响力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源自其广泛性和迅速性。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舆论可以快速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无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都能被克服。

这使得网络舆论具有立即引起关注和公众讨论的能力,从而扩大了其影响力。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一步增强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另外,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相关媒体和政府等权威机构的关注和引导。

网络舆论的高潮往往会引起媒体的报道,各类权威机构也会通过分析网络舆论来了解社会舆情和民意。

这种关注和引导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得以放大,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传播力网络舆论的传播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舆情具有信息传播的速度快。

在互联网上,信息可以通过短信、微博、微信、新闻网站等形式迅速传播,无论是真实的信息还是谣言,都能在短时间内传达给大量的受众。

这种快速的传播速度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其次,网络舆情传播力强还体现在信息的广泛性。

互联网不受地域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

这使得网络舆情能够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形成更大的影响。

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形式。

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极大地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表达的灵活性。

这种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使得网络舆情更具吸引力,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参与。

三、网络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使得人们了解更多的观点和信息,拓宽了思维和视野。

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主题专栏——传媒与和谐网络谣言传播研究申艳妮(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耍: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以汶川地震期间的网络谣言为样本,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传播效果等作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地震谣言人际传播一、绪论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充斥着一些未经证实的讯息,这些讯息可能被有的人怀疑、有的人深信,但事实上他们是虚假讯息。

尤其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上网,为网络谣言的存在提供了场域,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传统的谣言传播通常是利用蔓延或扩散的方式,暗地在人际的互动间传播,但传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网络的匿名性、更易向公众传播等特性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及影响能力,发布者通过各种形式在网络上发布谣言,瞬间便可遍及整个社会,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①对谣言的研究,大致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外学者们开始对战争中传播的谣言作系统研究。

几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谣言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

网络出现后,国外也有学者比较研究谣言在计算机为载体的传播形态下与面对面的传播形态下的异同之处。

中国对谣言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在SR A S期间,国内社会科学界曾集中研究过SA R S爆发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但对谣言则缺乏深入研究。

目前从国内对网络谣言的研究状况来看,人们虽已开始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但却未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显得比较零散。

在已有的网络谣言研究中,大多是对文献的分析,对概念、类别、防治等的讨论,缺乏完整的描述分析。

(2)将对网络谣言的研究提上日程是必要的。

为什么有谣言?网络谣言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相信网络谣言?人们为什么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效果如何?本文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网络谣言不仅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困扰,甚至还会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形象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研究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流传的虚假、夸大或歪曲事实的信息。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传播速度快。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网络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2. 传播范围广。

网络谣言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如微博、微信、论坛等,覆盖面非常广泛。

3. 信息量大。

网络谣言通常涉及到各种热点话题和事件,其信息量往往比较大,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4. 情感化强。

网络谣言往往采用一些恐吓、诱惑等手段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容易被传播。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不仅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困扰,还会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形象造成严重的影响。

1. 扰乱社会秩序。

一些网络谣言涉及到政治、军事等敏感话题,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和不安。

2. 损害企业形象。

一些企业被恶意攻击后,往往会受到消费者的抵制和信任危机,对企业形象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3. 伤害个人名誉。

一些网络谣言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名誉,容易造成个人形象受损和社交关系破裂。

三、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针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1. 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

通过建立网络监测系统和专业团队,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谣言,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2. 加强信息真实性审核。

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应该加强对发布信息的审核力度,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3. 提高公众素质。

公众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避免被虚假信息所欺骗。

4. 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

一旦发现网络谣言,应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发布正式声明、向相关机构求证等。

5. 加强法律监管。

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监管,严厉打击制造和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

微信传播中的传播问题研究

微信传播中的传播问题研究

微信传播中的传播问题研究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问题的来源,如果一直向上追溯的话,我们可以先来谈一谈20世纪以来的信息大爆炸,什么是信息大爆炸呢?是指人们的生活空间被各种信息所占据,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信息,信息获取的方式越来越多,信息产业也越来越发达,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更是给信息的浪潮加了一把力,在近些年,各种社交的软件使人们交流更为方便,也促使了自媒体的产生,其中微信的出现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为社交,社交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传递信息交换思想以达到某种社会目的的活动。

而社交软件是现代社会中完成社交行为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社交软件有很多,QQ,微博等等,而脱身于QQ的微信更是其中的翘楚。

微信为何会成为时下时髦的交流方式,首先得益于他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平台,当QQ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他延伸而出的微信先天具有巨大的用户群体,其次得益于他源自网络却脱身与网络的用户群体,QQ是网络即时聊天软件,大家在使用时并不知道对面坐的是人是狗,而微信则更贴近用户的现实关系网,一个微信的新用户第一个动作不是去加网友,而是将手机通讯录的微信好友导入,这种基于现实社交关系的延伸关系比其他网络关系更值得信任。

对比其他网络社交软件的陌生感,人们在使用微信时更能放下戒备心,也就可以获得更加自如的用户体验。

第三点是他的低门槛性,微信这款软件对于手机的硬件要求并不高,兼容性也很不错,这就避免了一部分人因为手机的型号问题而放弃使用微信,其次操作简单,很容易上手,任何年龄的人多加练习就能熟练运用,而他的基本功能也就是对讲机功能避免了打字的繁琐,无限贴近于打电话的交流方式,且在交流中相对于电话费更为低廉的网络费用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客户的使用。

所以微信仅用了短短几年就充斥了人们的生活。

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如此便捷的交流方式,微信迅速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但随着微信使用者越来越多,其中的问题也逐渐体现。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与此网络上也频繁出现各种“谣言”现象,这些谣言不仅误导公众,甚至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对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包括其定义、特点、产生原因、传播机制以及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本文试图揭示网络谣言传播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有效的谣言识别和防范策略,为提升网络传播的质量和社会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综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进行深入剖析。

本文还将关注网络谣言的治理和应对策略,探讨政府、媒体和公众在网络谣言防范中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清晰的网络谣言认知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谣言、抵制谣言,从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网络谣言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特点与传统谣言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主要依赖于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特性。

在社交网络中,用户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等行为,将信息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谣言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同时,网络谣言的传播还受到算法推荐、热门话题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加速其在网络中的扩散。

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

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对全球范围内的受众产生影响。

内容多样化:网络谣言涉及的话题和内容种类繁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娱乐等各个领域。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

然而,与之相伴的网络谣言也日益泛滥,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网络传播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优势: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一条新闻或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让人们能够迅速获取最新的资讯。

2、传播范围广网络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信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接收到来自各地的信息。

3、互动性强网络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推送,而是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评论和分享,形成了强大的互动效应。

4、信息容量大网络能够承载海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机制网络谣言的产生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1、信息不对称当某些事件的真相不明确或信息不完整时,容易给谣言的产生提供土壤。

2、利益驱动一些人为了谋取个人或团体的利益,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以达到某种目的。

3、公众焦虑和恐慌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时,公众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可能导致对信息的误判和谣言的传播。

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用户可以快速转发信息,使得谣言迅速扩散。

2、网络论坛和社区在这些地方,人们交流频繁,谣言容易在讨论中传播开来。

3、自媒体账号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不经核实就传播谣言。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1、扰乱社会秩序例如,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2、损害个人或组织声誉不实的谣言可能会对个人的名誉造成损害,也可能给企业等组织带来经济损失。

3、破坏社会信任大量谣言的存在会降低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谣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信息公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产生。

新媒体时代谣言传播探析

新媒体时代谣言传播探析

新媒体时代谣言传播探析谣言是指没有经过证实真实性的消息或事件的描述,以及意图故意误导或欺骗大众的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谣言的传播和防治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首先,新媒体时代的谣言传播速度非常快。

互联网的设备和网络速度的快速改进使得传播速度变得更快。

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更是让谣言迅速地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和QQ 群组传播到各种网络社区。

随着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防治谣言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紧迫。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谣言多源并难以溯源。

网络上的谣言来自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有个人娱乐需求的自媒体,以达到获取流量和关注度的目的;有明显的政治宣传目的,来自于带有政治背景的机构和人员;还有恶意诋毁和抹黑他人的行为等。

由于网上发布者很难追溯和管控,这些谣言被传播出去后很难被打消。

第三,新媒体时代的谣言容易被误解和放大。

在传播和传统媒体不同情况下,网络平台传播的谣言往往是以很短的字数或图像、视频的形式出现,这导致信息的局限性。

此时,读者容易根据诸如标题等语言外在效果快速判断和传播信息,从而误导和放大了谣言的传播。

最后,新媒体时代防治谣言也变得更为困难。

由于谣言复杂多样,发布者匿名及传播渠道广泛,所以国家机关难以有效的制止传播谣言行为。

同时,由于谣言已经在社会中深得人心,许多人往往会拥有不同的信息来源,并相信他们所信任的人,这使得谣言的“打破”更难。

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民权益和社会公正。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引导和规制等多种方式,来防治谣言的传播。

这包括:1、保持正确的传播节奏。

不要信谣,不要传谣。

2、提高网民文化素质和判断力,提高对谣言的辨别能力。

3、政府应当加强网络市场监管、减少谣言传播的渠道,并加强对谣言发布者的追溯和处罚。

4、网络平台应当加强管理和审核,建立疫情信息发布实名制,对发布虚假信息者进行惩罚。

谣言特征研究报告

谣言特征研究报告

谣言特征研究报告谣言特征研究报告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谣言愈发猖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谣言的特征对于有效抵制和预防谣言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谣言的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

一、谣言的定义与特征:谣言是指传播速度快、内容虚假、难以考证的消息。

它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匿名性:谣言一般都是匿名传播,没有实名来源,难以追溯到具体人物。

2.快速传播: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谣言可以迅速扩散。

3.情感驱动:谣言往往通过情感激发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它可能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恐惧心理或者其他情感因素,使人们更容易相信和传播。

4.难以考证:谣言的内容往往缺乏证据支撑,难以从客观角度进行验证。

5.与社会热点相关:谣言往往与当下的社会热点紧密相关,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播。

二、谣言的影响与危害:谣言的传播对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1.误导公众:谣言的传播可能导致公众对真实信息的误解和不信任,影响公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

2.社会动荡:谣言的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经济损失:谣言的传播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经济损失巨大。

4.个体伤害:谣言的传播可能引发个体的精神和情感困扰,甚至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三、谣言传播的特点与机制:谣言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与机制:1.心理效应:谣言通过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恐惧心理或其他情感因素,吸引人们产生兴趣并传播。

2.社交网络:谣言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扩大影响力,人们在网络中的互动和分享促进了谣言的传播。

3.主流媒体传播:谣言可能通过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4.信息滤波与选择性接受: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信息,这也有助于谣言的传播。

四、预防与打击谣言的对策: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谣言,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识别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公众的媒体素养。

浅谈网络谣言在微信中传播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浅谈网络谣言在微信中传播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浅谈网络谣言在微信中传播及其对受众的影响作者:薛翔丁婉莹李瑞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7期摘要: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谣言愈发泛滥。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信在发展与普及过程中,其受众也面临着诸多影响。

本文基于微信这一社交平台,探讨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传播以及其对于微信受众的影响。

本文认为,网络谣言对微信受众的影响分为"负能量"的消极影响和"正能量"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网络谣言微信受众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在互联网崛起与蓬勃发展的时代之下,微信作为社会大众广泛使用的新媒体之一,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

然而,正因为它的传播效果极强,加之其固有的隐秘性与封闭性,网络谣言便趁势借助这一平台“招摇过市”,误导或致使部分微信用户获得不实信息,从而对个人与社会产生影响。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谈及网络谣言这一概念,必然要先说明谣言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对于谣言这一概念众说纷纭。

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将谣言界定为“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或者话题。

”[1]法国学者卡普费雷将之定义为“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2]《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3]我国学者刘建明则认为“谣言是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谣诼、谣言、谣传等。

”[4]综观诸多学者关于“谣言”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谣言通常是含有“未经证实”的意思。

因此,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个分支,必然也含有“未经证实”的意思。

笔者就此对网络谣言这一概念下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定义:网络谣言是一种通过网络媒介工具,在社会中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二、网络谣言在微信中传播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即时通讯的应用软件——微信。

时至今日,微信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信息平台之一,其中“朋友圈”功能更是可以将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同朋友们分享。

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机制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机制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机制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谣言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也越来越普遍。

从各种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新闻和消息,我们时常难以分辨其真假。

因此,本文将从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机制进行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产生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看看社交媒体中谣言产生的原因。

通常,谣言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1. 知识匮乏:人们可能因为知识缺乏,不能准确地分辨事实和谣言,从而在社交媒体上散布谣言。

2. 恶意操作:在现代信息化时代,有些人会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些不良企业、组织、政治人物或其他希望制造混乱的人,通过引导舆论,制造错误的信息并将其散播开来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3. 个人情感驱动: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感需要,而无意识地传播谣言。

因为某些事情会触发他们的情感,他们在没有深入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往往会轻易地相信谣言并加以传播。

社交媒体谣言的传播机制在社交媒体中,有许多传播渠道,这导致谣言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以下是一些社交媒体谣言传播机制的细节:1. 推特、脸书、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因其用户容易与其他用户互相转发,就像一系列互相连通的管道。

如果一条谣言被发布到其中一个用户平台上,它就可以很容易地被其他用户转发,形成一个谣言热点。

2. 并不是所有用户都会像正常人类一样阅读新闻,这意味着谣言可能在社交媒体上爆发,甚至在它们被证实不实之前,它会快速地传播到数百万、数十万、乃至成千上万的用户。

3. 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对谣言的监管很有限,它们的防火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无用的。

另外,在平台上发布的谣言,也很难被准确标注为“虚假消息”,这就让谣言更容易在网络世界里流传。

如何防止社交媒体中的谣言1. 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教育用户如何识别谣言,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2. 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管理和监管,并对发布谣言的用户进行严惩。

3. 新闻媒体与社交网络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打造公正价值观、真实、权威的媒体渠道。

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机制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快、广,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网络谣言要想被有效治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机制的研究。

1、网络谣言的定义网络谣言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种虚假信息,通常包含夸大事实、造谣捏造、恶意中伤等内容。

网络谣言往往以“爆料”、“内幕”等形式传播,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眼球,从而扩大谣言的影响力。

2、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会对个人产生影响,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首先,网络谣言的传播容易引发恐慌和不信任,损害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和信誉。

其次,网络谣言也会扰乱公共秩序,引发社会矛盾,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

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治理机制的支持。

3、网络谣言治理机制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协作。

治理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的制定。

政府应当制定更加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传播行为,特别是要对网络谣言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处罚,加强网络治理力度。

(2)媒体的监管。

媒体是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要加强媒体的自律和监管,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确保媒体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自媒体的管理。

自媒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社交媒体,也是网络谣言的重要来源。

因此,需要对自媒体进行管理,要求自媒体从业者遵守自律规范,加强对他们的监管。

(4)公众的教育与引导。

公众是网络谣言防范和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因此,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信息,避免被谣言所蒙蔽。

4、网络谣言治理中的问题网络谣言治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网络谣言的惩罚力度不够,往往不能有效地遏制谣言的传播。

其次,政府、企业和媒体对谣言的应对往往是被动的,需要及早采取积极的措施。

再次,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调查取证难,所以需要加强技术手段的支持,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

网络谣言类案件调研报告

网络谣言类案件调研报告

网络谣言类案件调研报告网络谣言类案件调研报告一、引言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谣言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谣言的现状、特点以及对策,本报告对网络谣言类案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了解网络谣言的定义及其传播方式;2. 探究网络谣言的危害和影响;3. 分析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形成原因;4. 提出网络谣言的防范对策。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了网络谣言的现状和研究成果;同时分析了一些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例,从中总结出网络谣言的特点和传播规律。

四、调研结果1. 网络谣言的定义及其传播方式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散布的、缺乏真实性和客观依据的信息。

在传播上,网络谣言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传播,往往通过点击量和转发量迅速扩散。

2. 网络谣言的危害和影响网络谣言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给受害者带来精神困扰:网络谣言往往对特定个人或组织进行侮辱、造谣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伤害。

(2)破坏社会秩序:网络谣言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3)损害公众利益:网络谣言往往对某个行业或企业进行贬低,给公众带来信息混乱。

3. 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形成原因网络谣言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虚构性强:网络谣言往往缺乏客观的事实依据,内容和真实情况相背离。

(2)情绪化且易扩散:网络谣言往往以情绪的煽动为手段,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和转发。

(3)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4)主观性强:网络谣言往往带有个人意见和偏见,容易引起争议和对立。

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给网络谣言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法院网络谣言案件调研报告

法院网络谣言案件调研报告

法院网络谣言案件调研报告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散布的、缺乏真实性的、不负责任的传言。

网络谣言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深入研究网络谣言案件的情况及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本调研报告对相关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本报告旨在提供给法院当事人,以增强他们在面对网络谣言案件时的应对能力。

一、网络谣言案件的背景网络谣言的起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吸引点击量和关注度,有的是为了博取眼球和宣泄情绪。

同时,网络谣言的传播手段很多,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

这些渠道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二、网络谣言案件的类型针对网络谣言案件的类型,我们对网络谣言案件进行了分类和整理。

根据调查结果,网络谣言案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谣传疫情:近年来,网络谣言常常针对重大传染性疾病进行传播,如SARS、流感等。

这些谣言往往会对公众的心理造成恐慌和不安,同时,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

2.贴标签:网络谣言还常常对各类人群和组织进行负面标签化,如网络红人、明星、企业等。

这些谣言不仅会对当事人的名誉造成伤害,也会对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3.捏造事实:捏造事实是网络谣言的常见手段之一,这种谣言常常会挑起公众对某些敏感事件的猜测和推测,并引起一系列的舆论波动。

三、网络谣言案件的影响网络谣言案件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网络谣言的存在会导致社会的不信任感增加,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持怀疑态度。

其次,网络谣言会给个人和机构带来名誉的损害,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精神折磨。

最后,网络谣言还可能引发社会的恐慌,甚至干扰公共秩序。

四、应对网络谣言案件的建议为了应对网络谣言案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网络谣言的监管:政府应当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建立完善的网络谣言查处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控和追责。

2.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增强大众的网络素养。

3.加强信息真实性的披露:公共机构和企业在面对网络谣言的时候,应当及时发布真实的信息,避免谣言制造对公众产生误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谣言的传播力的意义研究
作者:李哲周奥陆晓伟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6期
1何为微信谣言传播力
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从QQ到微博再到微信,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广泛化和多样化。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能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无偿应用程序,截止2015年上半年微信已覆盖了中国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用户群覆盖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

各个种類的微信公众账号数量已经超过 800 万个,使用微信支付用户达到了4 亿左右,微信开发了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号码、摇一摇、附近的人、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也可以用微信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分享给好友或者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随着微信影响力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微信依靠其庞大的用户量和人际影响力,成为受众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但封闭性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模式使得微信逐渐成为谣言的滋生地,其危害性也日益显著,治理微信谣言传播是现在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为了营造健康的网络交流环境,通过研究微信谣言的传播特点及规律,寻求可行的治理方案以减少微信谣言传播是研究的重要目标
随着网络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开启,网络的发展速度使得人们不再有“秘密”可言,大家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会对它产生“恐惧感”,为了保留自己的秘密而寻找“庇护所”。

微信的运行环境和交友模式相较于其他平台更具有封闭性和自由性,这正符合大众的“庇护所”的条件,所以微信用户不断增加,其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凸显。

微信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同时,微信谣言应时而生。

因为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微信谣言的传播速度和方式都在不断变化升级,微信的使用频率和普及性比其他平台广泛,对受众群体影响较大。

所以微信相较于其他平台的谣言传播,面积更广、程度更深。

据统计,73%的95后用户喜欢发原创朋友圈,老年用户的这一比例仅为32%。

年轻人更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和状态,父母辈的朋友圈则是以养生鸡汤文为主,父母辈的用户群体是传播微信谣言的“主力军”,中老年人则更喜欢转发别人的文章,也间接扩展了谣言传播的渠道。

微信谣言的大肆传播会误导受众,尤其是对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影响较大,且阻碍社会秩序的维护。

2微信谣言传播力意义研究
谣言是人心深处的欲望以及“阴暗面”的映射,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紧张和焦虑,是滋生谣言的土壤,仇恨、嫉妒和避免内疚,是产生诽谤类谣言的原因。

国家相关部门在对微信谣言和其他平台谣言传播的治理思路和方法十分欠缺和迟缓,没有及时和超前制定处理方案,以至于谣言得以肆意传播。

通过研究微信谣言传播并找出其传播特点,依据这些特点进行微信谣言治理。

民众是谣言的载体和媒介所以研究民众在阅读微信文章时是否认真思考过信息的真实性就进行再次传播,研究民众传播行为规律也是对微信谣言传播的研究。

研究微信谣言传播规律和特点以及传播条件和谣言接受人群的定位就可以制定有效方案分区治理,最终制定成治理微
信谣言传播体系,同时也可应用于治理其他平台谣言传播。

微信谣言是网络发展与普及的产物,为了维护中国互联网空间的正常发展,谣言才更应该被及时制止;为了稳定国家的发展,治理谣言已成为社会大众的责任。

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讲,治理谣言方法不一定会“一招制敌”——杜绝谣言的传播,但是对微信谣言传播的特点进行研究,提出治理方案,从而最大化地减少谣言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发展,为受众积极正能量的传播营造良好秩序,这也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点之一。

3谣言传播力的相关背景资料
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又称“微信十条”)[1],其中第五条要求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包括谣言在内。

在百度词条中“微信谣言”,共找到约58700000个相关结果,由此可见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谣渠道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中微信谣言主要分为既有信息的基础上造假,标题夸大,危言耸听。

“有目地”的杜撰,引起读者恐慌,制造社会混乱。

赵前卫,马缘园发表《自媒体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点初探》。

[2]认为微信谣言泛滥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辟谣渠道不畅、微信传播模式和网民的素养息息相关。

内部原因是微信监管机制不完善、缺少法律法规约束,外部原因还是中国的网络环境土壤以及中国网民的心理特征、语言习惯。

奥尔波特的《谣言心理学》[3]提出了谣言传播过程的三种机制削平、磨尖和同化,谣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人在创造而是传播者行为累加的结果。

《谣言心理学》主要从社会心理学方面考察美国二战时和战后的谣言对军队和人们的影响,对于谣言作者是这样定义的“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是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证实或辟谣的信息”。

谣言所传播的信息并不只能看表面而应该分析谣言真正的传播意图以及影响。

作者认为谣言在群体传播中会角色分工为“制造者”、“证实者”、“传播者”和“受众”。

周裕琼的《当代中国社会网络谣言研究》[4]结合了中西学者的关于谣言的定义,其主要观点是“谣言的模糊性”、“活跃于民间的空间”、“广为流传”,且具“新闻性”,作者认为网络谣言研究必须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才可以突出网络谣言的特点。

罗永雄的《舆论学视角下的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比较研究》[5]认为,谣言作为特殊的潜舆论,隐含着某种社会情绪和意见,微信等具有社会特色的媒介介入使得谣言的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在目前的传播研究领域中谣言传播是具有争议性的概念,国内外对于谣言的界定有较大分歧,国内对谣言的界定更倾向于负面信息。

参考文献:
[1]《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又称“微信十条”)
[2]赵前卫,马缘园.自媒体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点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4,16:
11+16.
[3]○美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黄鹂译[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21.
[4]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
[5]罗永雄的《舆论学视角下的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比较研究》[J].新闻知识,2014,04: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