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 (1)

合集下载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模拟训练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模拟训练

名著阅读《论语》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故,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请解释“见贤思齐”与“见得思义”。

2.结合以上材料,请分条简述“思”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的意义。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1.请解释“斗筲之人”与“兄弟怡怡”。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心目中“士”必备的品格。

三、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第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第十二》)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论语·阳货第十七》)1.请解释“爱之,能勿劳乎”与“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君子之爱的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四、阅读下面含有“直”字的《论语》五则,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③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选读 (1)

论语选读 (1)

三年级论语选读1.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7.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0.子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0.子曰:“有教无类。

”3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6.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

《论语》高考模拟题《为政以德》1 、孔子在P1 ( 12.7 )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不立”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1分)(2)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理由 1 分)( 3 )“民无信不立”意为“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1分)( 4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重于社稷,所以说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若把“信”理解成“信用”,阐述信用的重要性也行,言之成理即可, 1 分)2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你如何认识其“德治”思想?参考答案:两个层面: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

两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在孔子看来,为政者之所以要先修身正己,是由于其地位及道德楷模的作用使然,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 ,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

(2 )孔子把富民置于为政以德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施行德治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检验为政者修德的标准就是看国家是否兴盛,民众是否安居乐业,因为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

(每层2 分)3、你如何看待“德治”与“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所谓“德治”,强调的是用道德来约束君主,用道德来管理百姓;(1分)所谓“法治”,强调的是用法令制度来管理百姓。

(1分)( 1)从两者实质看,互相兼容,并不排斥,“法”主要功能为“惩恶”,它引导“德” ,也保证“德” ,“德”是立法之基,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可解决许多“法”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答: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1. (2018年北京卷)《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

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②重点词汇: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如之何——怎么;怎么办惑——糊涂③解析:所谓回答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另外,注意《论语》微言大义,要充分考虑其隐含的意味,这里面说的事情肯定指符合道义的事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④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2019届通州期中)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冲刺之《论语》选读简答题精选汇编 高三总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冲刺之《论语》选读简答题精选汇编  高三总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冲刺之《论语》选读简答题精选汇编高三总复习《为政以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材料二: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①,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注】①缩:理直。

21.第二则材料中“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句所蕴含的精神与孔子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2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异同,并评析材料中所表现的精神。

【答案】21.知其不可而为之22.同:都体现了两位圣人的执着精神和担当意识异:孔子说“不敢不告”时渗透着无奈,这种担当与责任更多是对统治阶级负责;孟子说这些话时正与公孙丑讨论关于勇气的话题,话语渗透着一种磅礴之气,这种担当与责任是针对万千大众的。

这种执着和担当在礼崩乐坏、正统的伦理纲常坍塌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即使面对强权,即使有千万人的阻挠,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表现出一种勇敢和无畏,这样的精神正是我们灿烂文明的重要一部分,哪怕是今天也依然难能可贵。

【21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句所蕴含的精神与孔子的哪句话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容,然后结合孔子的相关内容概括,句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如果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直气壮,无愧于良心道理,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相似。

【22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材料的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材料的异同,然后评价,概括时注意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评价是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不敢不告也”“吾不惴焉”“吾往矣”概括相同点;根据材料中的“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和“虽褐宽博”概括不同点,评价时注意围绕“担当”“勇敢无畏”进行即可。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

《论语选读》模拟题第一部分: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政礼治(一)《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注最多。

(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二)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答:1、以德、礼导民 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三)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E.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答: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

《论语》高考模拟题《为政以德》1 、孔子在P1 ( 12.7 )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不立”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1分)(2)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理由 1 分)( 3 )“民无信不立”意为“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1分)( 4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重于社稷,所以说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若把“信”理解成“信用”,阐述信用的重要性也行,言之成理即可, 1 分)2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你如何认识其“德治”思想?参考答案:两个层面: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

两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在孔子看来,为政者之所以要先修身正己,是由于其地位及道德楷模的作用使然,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 ,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

(2 )孔子把富民置于为政以德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施行德治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检验为政者修德的标准就是看国家是否兴盛,民众是否安居乐业,因为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

(每层2 分)3、你如何看待“德治”与“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所谓“德治”,强调的是用道德来约束君主,用道德来管理百姓;(1分)所谓“法治”,强调的是用法令制度来管理百姓。

(1分)( 1)从两者实质看,互相兼容,并不排斥,“法”主要功能为“惩恶”,它引导“德” ,也保证“德” ,“德”是立法之基,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可解决许多“法”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详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含义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论语选读1(1)

论语选读1(1)
山顶,滚落,再推,决不屈服……
愚公、精卫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勇于担 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真理 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不 平现实的勇敢抗争。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面对困 难敢于知难而进的积极进取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不抛弃、 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二、讨论思考: 你是如何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⑴在“礼乐崩坏”、秩序紊乱的春秋末期, 孔子提出“仁、礼”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 “礼制”是不现实的。 ⑵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 张,使儒家学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 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千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 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 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崇敬
2、(正反对比)பைடு நூலகம்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正反对比)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婉劝
4、(正反对比)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知 其 不 可 而 为 之
⑴ 人生道路
西西弗斯 愚公 精卫
⑵ 科学发展:布鲁诺 文天祥 史可法 谭嗣同
⑶ 社会进步
归类—挖掘—整理
四、思考: 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 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关心国家大事(风声、雨声、读书 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 事,事事关心) 3、敢于和不良风气作斗争 4、从身边小事做起(尊敬长辈、孝敬 父母、关心同学)
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题20题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题20题

7、(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
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 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 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 长》) (1)由材料甲“喟然”一语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既有对曾皙 所描述志向的________之情,也有对自己志不得伸的________ 之感。(2分)
神往 苦闷
(2)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 原因。(4分)
浙江高考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6分)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
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பைடு நூலகம்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 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墨子》)
(1)孔子对于“言”和“行”的态度是:___________。 (用四个字回答)(2分)
重行轻言(2分)
(2)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4 分)
①言说容易,行动艰难。(1分) ②君子贵在言行一致,唯有克制容易的言说、加强艰难的行 动,才能言如其行,而非言过其实。(3分)
3、(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VIP专享]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

[VIP专享]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班级学号姓名分数(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答: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答:(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答:(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答: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答:(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高考题

论语高考题

《论语选读》模拟题2八、周而不比(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参考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参考答案: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

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十一、诲人不倦(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参考答案: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1分)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2012年浙江卷延续2011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2009、2010年4分,2011、2012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2011、2012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2010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2009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010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2011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2012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例题】(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班级学号姓名分数(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答: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答:(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答:(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答: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答:(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答:(五)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答: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答:(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答:(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2分)答: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答:(八))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

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

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③摄:统辖。

④反玷(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1分)答: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3分)(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1分)答: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3分)答:(十)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课外选文)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2分)答: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答:(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答: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答:(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答:(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答: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2分)答:(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本段文字是《<论语>选读》中《高山仰止》的节选。

⑴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

(1分)答:⑵说说“子乐”的原因。

(1分)答: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2分)答: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参考答案(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