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白杨礼赞 导学案

语文白杨礼赞  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在吟诵中准确体会。

2.复读课文,标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在特点的句子,并归纳出白杨树的形象。

3.再读课文,利用所学的象征的知识,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分析出内在精神。

4.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仍需要白杨精神。

学习重点:归纳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特点学习难点:从外在形象分析出内在精神作者介绍: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处女作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940年他到延安讲学,然后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因而萌发了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

一、导入:播放歌曲《小白杨》,欣赏白杨树的图片,引入课题。

二、解题:说说“礼赞”是什么意思?三、初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揣摩白杨树形象。

1.这是一种怎样的白杨树?作者反复强调的句子有哪些?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五、精读课文,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1.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白杨树象征什么?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插入写作背景)六、拓展延伸请你运用联想和想象,选择熟悉的事物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梅花、翠竹、松柏、荷花、蜡烛、蜜蜂)七、推荐阅读书目:1.《美丽的白桦林》2.《西风胡杨》。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
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
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
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
的过程及原因。
3.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学”的重要意义。
教师:上节课我们将导学案发给同学们,也给同学们流出一节课的时间预
习。本节课,我们就来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们班有六组同学,我们看
那组同学发言积极,给本组争光添彩,每发言一次加一分。展示完后,我们
来一次小测验,对同学们课文字词句的掌握情况进行一次检测。
《白杨礼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2、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全文脉络。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学习难点:白杨树的内在美
【学法指导】
学习散文的方法一粗、二细、三精、四记”学习法:
一粗”指阅读的第一个步骤是粗读全文,了解大意。
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
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
文。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教学实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两篇文言短文,一篇是伤仲永,作者王安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一、自主学习。

1、《白杨礼赞》选自。

作者,原名,字,浙江桐乡人,家、家,茅盾是他的。

代表作有小说三部曲、、、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参.天()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纵.横决荡()楠.木()3、解释下列词语。

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纵横决荡:秀颀: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2、文中多处出现“不平凡”,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含义。

3、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及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1、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意。

2、课文两次提到“不平凡”,两次“不是平凡”。

“不平凡”就是伟大。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这句话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目标定向】1.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感知作者对白杨树具体的礼赞。

2.结合写作背景,感悟作者对白杨树、北方军民、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重点)。

3.理解并学会运用象征的写作方法(难点)。

【个体自学】1.作者简介浙江桐乡乌镇人。

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幻灭》、《动摇》、《追求》(《蚀三步曲》)。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步曲》)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3.文体知识象征:是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作用: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预习任务一:1.正音正字主宰.( ) 倦怠.()地壳.()晕.圈()潜.滋暗长()婆suō()qiú()枝秀qí()坦荡如dǐ()yān yān()欲睡2.成语积累旁逸斜出:力争上游:坚强不屈:坦荡如砥:纵横决荡:学习任务一:提示:在文中直接画出句子,适当做旁注1、自由读课文,圈划出作者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句子,思考为何赞美白杨树?2、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画出至少一处,并分析。

学习任务二:4.作者只是赞美白杨树吗?结合写作背景与课文第7段分析。

5.了解、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对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一番思考,用下列句式完成填空。

句式:我赞美,因为它,尤其象征,我要大声赞美。

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1、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1.本文作者茅盾(1896-1981年),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乌镇是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它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对形成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篇小说《路》等。

茅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他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提供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阔的历史画卷。

2.文章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象征手法《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 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北方白杨树是及其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都有它的身影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家矛盾的脚步,看看白杨树是一种什么英姿。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作品: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矛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本文以白杨树为线索。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虬()枝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3•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4、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_________________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5.作者对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⑵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四、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阅读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五、总结全文
?作者用象征手法,用北方极普通的白杨树,象征着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英勇奋战,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2、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1)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能在写作中进行借鉴。

(2)体会文中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41 年 3 月。

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欲睡()倔强()婆娑()秀颀()坦荡如砥()2、解释下列词语。

(1)主宰:(2)倦怠:(3)妙手偶得:(4)坦荡如砥:3、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五、合作探究1、白杨树有怎样的外形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白杨树象征着什么?3、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六、精读品味1、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赏析:这段话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杨树与“好女子”相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伟丈夫”形象,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同时,“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形象
干,()
旺盛,要力争上游
枝,()
叶,()
皮,()
气魄
()
坚强,有斗争精神
()
()
2、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拓展延伸】
礁石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白杨礼赞》导学案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
1.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及其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的Leabharlann 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温故互查】(温故而知新。)
请将老师读到的词语写在下面。
1、2、3、
4、5、6、
【问题导学】(学习的导航图)
1、读文章的第5段,用文章的词语完成下表。
诗中的“礁石”让你想到了什么?
【达标测评】(自我检测一下,你的学习目标完成了没有。)
选择你熟悉的一种事物,写一段话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盘点收获】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礁石》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1)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1)
(二)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笔名来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上海写完《幻灭》准备发表,但由被通缉不能用真名,便取笔名“矛盾”,叶圣陶改为“茅盾”。
明确:
点明了写作对象,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赏析句子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人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明确:
比喻句(暗喻),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点明白杨树的生存环境。
3.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①找到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
②点明象征意义。
③点明象征的作用:寓意深刻,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给人以简练、形象的感觉,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答题模式:文章借……(事物),象征了……起到了……的作用。
(三)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革命圣地延安讲学。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团结抗战的情形,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于是他饱含激情地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来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
二、合作探究(合学)
1、本文以《白杨礼赞》作为标题,有何作用?
8、第7、8段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抗日军民、民族精神。
作用: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抗日军民、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讴歌了广大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把握情感线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解题:何为礼赞?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四、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五、合作探究一:品悟不平凡之树(第五段)
1、哪句话对白杨树外形特点进行总体概括。

2、为了突出这个特点,茅盾先生从哪些角度对白杨树进行描绘?(请同学们在课本里圈画出来)
3、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点说说它身上具有人的哪些优秀品质。

回答格式: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精神品格。

如:我从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看出它具有朴实无华的精神品格。

六、合作探究二:礼赞不平凡之人、精神意志(第七段)
1、茅盾先生联想到什么人?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3、象征的含义
4、为什么选用白杨树作为象征体?。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篇:《白杨礼赞》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教师版)【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背景链接】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

1940年5月,受朱德邀请离开新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达重庆。

在此期间,作者目睹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体察了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写下了此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zǎi)恹恹欲睡(yān)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倔强(jiàng)潜滋暗长(qián)倦怠(dài)纵横决荡(héng)(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秀颀:美而高。

颀,高。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2.作者链接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1.学情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

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句。

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部编教材】15《白杨礼赞》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教材】15《白杨礼赞》导学案附答案

15《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重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播放西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图片,学生谈对这些树的感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就把视线投向了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就是“礼赞白杨”,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zǎi)恹.恹欲睡(yān)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倦怠.(dài)潜.滋暗长(qián)(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2.作者链接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白杨礼赞-茅盾导学案

《白杨礼赞-茅盾导学案

《白杨礼赞-茅盾》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茅盾作品《白杨礼赞》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掌握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4. 感悟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二、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雁冰,生于1896年,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文学泰斗”。

其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2. 作品背景:《白杨礼赞》是茅盾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兄弟因战乱分离,最终在白杨树下相逢的感人故事。

作品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家庭、友情和生命的珍视。

3. 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战乱的年代,两兄弟因为战争被迫分开,长兄参军保家卫国,而弟弟则留在家乡照顾年迈的父母。

多年后,两兄弟在一棵白杨树下相遇,感动地拥抱在一起,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4. 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通过对兄弟之间的情感表达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品传达了对家庭、友情和生命的珍视。

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白杨树的坚韧不拔都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5. 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茅盾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意象描写,通过白杨树、兄弟情谊等形象,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精致的描写和感人的叙事,使整个故事更加感人。

6. 情感和价值观念:《白杨礼赞》通过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对生命的珍视,引发读者对家庭、友情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传达了珍爱亲情、珍惜友谊的价值观念。

三、导学活动:1. 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茅盾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对《白杨礼赞》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一定了解。

2.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阅读《白杨礼赞》,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4. 创作写作:让学生进行创作写作,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评论或延伸故事,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反思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生版)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生版)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情感脉落,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体会和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落,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茅盾 (198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1921年曾与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总称《蚀》三部曲)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虹》,短篇小说《》《》《》(总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同时,他也看到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现状。

回到重庆后,他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开垦.()主宰.()倦怠.()坦荡如砥.()丫.枝()倔强.()婆娑..()潜.滋暗长()虬.枝()伟岸.()傲.然()恹.恹欲睡()宛.然()秀颀.()鄙.视()旁逸.斜出()晕.圈()楠.木()锤炼.()不折不挠.()理解词义:锤炼:婆娑:秀颀: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礼赞脉落1.解读文题朗读课题,揣摩文题的含义。

2.理清脉落(1)速读课文,请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教师版)【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背景链接】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

1940年5月,受朱德邀请离开新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达重庆。

在此期间,作者目睹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体察了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写下了此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zǎi)恹恹欲睡(yān)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倔强(jiàng)潜滋暗长(qián)倦怠(dài)纵横决荡(héng)(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秀颀:美而高。

颀,高。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2.作者链接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合作与探究】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交流点拨】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3.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的抒情线索。

【交流点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当堂训练】1.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说说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是什么?【交流点拨】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让人恹恹欲睡,惊奇的叫了一声。

3.研读第三部分,说说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交流点拨】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分别突出了白杨树的直、直而紧靠、向上以及“微微地泛出青色”的特点。

文章用“倔强挺立”总写了白杨树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4.研读第四部分,说说第7段的四个反问句是怎样逐步加深,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交流点拨】一连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在上文铺垫渲染的基础上,揭示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近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展示了扩大而深远的境界。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拓展延伸】请大家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对所选句子的注解。

【交流】示例:“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一句,直点礼赞对象,抒发了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实在”一词充满了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叹号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第二课时【自主学习】感悟形象,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地方?【交流点拨】(1)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更显其雄壮、伟大。

(2)外部形态的不平凡。

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写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3)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合作探究】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交流点拨】“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

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你的视野的”也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交流点拨】“涌”字说明感情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交流点拨】“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2.本文句式活泼多姿,富于变化。

请你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1)如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同中有异,从远指到近指,感情逐渐强烈。

(2)描写高原景色的句子,长短相间,坐落有致。

(3)第7段中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句子由短到长,内涵渐次丰富,境界逐渐开阔,层层深入,酣畅淋漓。

【当堂训练】1.文章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而是主要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为什么?【交流点拨】不可以。

这一段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交流点拨】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

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3.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交流点拨】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主题,以昂扬的调子高声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与开头呼应。

4.作者为了表现主题,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交流点拨】象征手法。

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情感的象征物。

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有事民族精神的化身。

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和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农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

5.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作者起笔便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使读者一开始就对白杨树有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作者从景、形、神三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先描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这是“放”,接着写远远的白杨树,这是“收”。

最后,在抒情、议论中直接陈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高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拓展延伸】1.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交流】(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2.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学生版)【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背景链接】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

1940年5月,受朱德邀请离开新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达重庆。

在此期间,作者目睹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体察了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写下了此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恹恹欲睡()晕圈()坦荡如砥()虬枝()旁逸斜出()婆娑()不折不挠()倔强()潜滋暗长()倦怠()纵横决荡()(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锤炼:秀颀:坦荡如砥:旁逸斜出:纵横决荡:无边无垠:潜滋暗长:不折不挠:2.作者链接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