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作03

合集下载

清代画家

清代画家

弘仁(1610~1664),清代画家。僧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号渐江,又号梅花古衲。工诗画,山水学元代倪瓒,境界宽阔,笔墨凝重,寓伟峻沉厚于清简淡远之中,尤以画黄山风景著称。作品有《松壑清泉图轴》、《疏泉洗研图卷》、《枯木竹石图轴》、《竹石风泉图轴》、《山水册》、《秋柳孤棹图轴》等。
高岑(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字蔚生,善画山水及水墨花卉,写意入神。亦工诗。为“金陵八家”之一。作品有《山居图轴》、《万山苍翠图轴》等。
樊圻(1616~?),清代画家。字会公,更字洽公。善画山水、花卉、人物、无不精妙。山水画,穆然恬静,神韵俱佳;仕女画有悠闲静逸之致,为“金陵八家”之一。作品有《堂上祝寿图轴》、《秋山听瀑图轴》等。
蓝深(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字谢青。蓝梦之子。工书画,善画花鸟,山水得其祖传,妙于错综变化,悉合古法。作品有《垂钓图轴》等。
蓝孟(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字次公、亦与。蓝瑛之子。善画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笔法疏秀,能传家法。作品有《梅花书屋图轴》等。
章声(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字子鹤。善画山水,笔法严谨,结构雄伟。画风学五代荆浩和关仝。作品有《青绿山水图轴》等。
梅清(1623~1697),清代画家。初名士义,字渊公,号瞿山,又号梅痴,雪芦等。善诗文,工画山水,尤善画松,多画黄山风景。作品有《竹石萱花图(扇面)》、《天都峰图轴》、《高山流水图轴》等。
戴本孝(1621~1693),清代画家。字务旃,号前休子。工诗,善画山水,尤以画黄山风景为多。喜用枯笔,格调枯淡松秀,墨色苍浑,丘壑林木疏简。亦善画松海。作品有《烟波杳霭图轴》、《华山毛女洞图轴》等。
髡残(1612~1673),清代画家。僧人。俗姓刘。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又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善画山水,笔墨苍茫,峰峦浑厚,开合有序,风格雄奇磊落,与石涛号称二石,与程正揆交善,时称二溪。作品有《苍翠凌天图轴》、《浅绛山水图轴》、《松岩楼阁图轴》、《寒林待客图轴》等。

清朝绘画艺术

清朝绘画艺术

清朝初期的绘画
正统派
相对于遗民画派,清初的正统派画家们受董其昌的影响 很大,他们发展了晚明文人画的抽象特点,特别注重笔墨和 纯形象的表现。他们所作并非用来描绘真实的山水风景,而 是用笔墨和线条表现半抽象的意念。
清朝初期的绘画
清初绘画艺术简述 清代绘画,擅山水人物者亦多能兼画花卉,石涛、朱耷 承明代林良、徐渭写意之长,独开蹊径。石涛的花鸟画,孤 高奇逸,其奇肆处,有静默之气在;朱耷的花鸟画笔简而动, 无犷悍之气。二家卓然而立,为清代大写意派之泰斗。康熙 年间,恽寿平以写生著称,其法斟酌古今,却以北宋徐崇嗣 为归,为纯没骨派。其画全以颜色绘之,如现代的水彩画。

郎世宁《百骏图》,清
清朝中期的绘画

分 作 品 欣

丁观鹏 《摹宋人渔乐图》,清
罗聘《山水花卉册》,清
清朝中期的绘画

分 作 品 欣

金农《花果册》,清
黄慎《渔翁渔妇图》,清
清朝中期的绘画

分 作 品 欣
郑燮,善画兰、竹、石,尤 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和八 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 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 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 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 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劲 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 倔强不驯之气。在艺朮手法 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 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 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 多,具有清澈雅脱的意趣。 郑燮《墨竹横幅》,清

清朝初期的绘画

分 作 品 欣
朱耷,号雪个、八大山人等,为明朝皇族 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十九 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 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二十三岁 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积忧,遂患 颠狂之疾。 朱耷画山水原学董其昌,明亡后变调,以 山水寄情,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沈郁含蓄, 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作品有 《秋林亭子图》、《松谷山村图》等。他 的拟人化的鱼鸟,空灵流动的构图、简约 含蓄而充满孤独忧愤感情的笔墨,在艺术 史上评价极高,例如《安晚帖》、《河上 花图》、《写生册》等。 朱耷《荷花小鸟》,清

三幅画宗璞阅读答案

三幅画宗璞阅读答案

三幅画宗璞阅读答案引言宗璞(1622年-1691年),字文瑾,号草堂,清代画家。

他擅长绘制山水画和人物画,并在画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宗璞的三幅画作《溪山清远图》、《山中烧石图》和《渔舟唱晚图》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三幅画作形式迥异,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对这三幅画作进行阅读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宗璞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

一、《溪山清远图》《溪山清远图》是宗璞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作。

整幅画布被山间溪流和苍翠的树木填满,画面形象生动,给人以郁郁葱葱的感觉。

在整个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宏伟的山峰,山峰顶部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壮丽。

画家运用淡彩技法,将山峰轻轻一笔勾勒出来,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宗璞在绘制溪流和树木时,运用了一种流畅而自然的笔触。

他巧妙地利用点、线、面的组合,表达出山间溪流的流动和树木的生命力。

在画面的远处,画家运用深浅不一的山体和树木,强调了空间的延伸感,使整个画面具有立体感。

此外,宗璞在绘制人物时也很有特色。

他将一个小小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右下角,与宏大的山峰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人物的衣着和动作都很朴素,使人感觉他与自然融为一体。

总的来说,宗璞的《溪山清远图》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构图手法,展现了山水画的韵味和美感。

他的笔触轻灵,色彩淡雅,给人以宁静而舒适的感受。

二、《山中烧石图》《山中烧石图》是宗璞的一幅人物画作品。

整个画面非常简洁,只有一个人物和一片山石。

画家通过极简的构图,表达了他对人物的关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画面上方的小篆字称为“山中烧石图”。

它使整幅画作显得更加具有古朴的韵味。

宗璞巧妙地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央,让人物成为画面中唯一的焦点。

人物的身姿自然而舒展,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巧妙地运用了草石。

画面上的黑褐色大石与人物成为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位置。

宗璞以朴素的线条勾勒出石块的纹理和形态,使观者可以感受到石头的质感。

清代山水画赏析

清代山水画赏析

《江山卧游图》清程正揆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3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程正揆(公元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

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

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老斫轮有不传之妙耶?”此幅《江山卧游图》近似沈周的笔墨粗健,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林木葱茏,景色旖旎。

《崇阿茂树图》清张学曾纸本水墨纵93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学曾,字尔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作过苏州知府,擅画山水,风格苍秀。

张学曾画访董源,在清代美术史家周亮工《读画录》中记载: “虽有六法,而写意本无一法,妙处无他,不落有而已。

世之目匠笔者,以其为法所碍。

......笔势空苍,吐纳北苑,不作元人佻薄气。

”对张学曾的绘画风格作了很好的评价。

此画苍秀古竣,是清代山水画的杰出之作。

《山水册》清王铎洒金笺纸本设色纵20厘米横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王铎(公元1592—1652),明末清初的书法家。

字觉斯,号十樵,又号痴仙道人,孟津(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所选《山楼雨雾图》画高岭临溪,树木丰茂,远山如影,画面上景色湿润,风格清新。

此画层次分明,注意用墨色的浓淡来拉开画面景物的空间距离;从画面的局部看,墨色的变化微妙,色调丰富。

《十里松荫图》画倾斜而上的土岗上,遒劲的松树姿态各异,错落而生,松荫下一人策杖沿山径而行。

《山水册》清刘度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刘度,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字叔宪,一作叔献,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这套册页共八开,这里选两幅。

《苇渚群雁图》描写的是溪塘秋暮的景色。

用干而淡的笔墨画芦苇,用笔草率而层次分明。

全图施以淡赭色,表现清秋薄暮的气氛。

《溪山楼阁图》写冈阜叠起,林木茂密,左面山崖处瀑布直泻,主山峥嵘突兀,烟霭弥漫,屋宇隐露,虚实相生,宁静空灵。

清代早期画圣王翚四十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代早期画圣王翚四十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代早期画圣王翚四十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早期。

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

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我们这里分享清朝早期人称画圣大画家王翚精品绘画作品。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

江南省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常熟)。

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

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王翚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

在四王中比较突出。

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历时三年完成,受到皇太子胤礽召见,并绘扇书以“山水清晖”四字作为褒奖。

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

传世作品有《康熙南巡图》(与杨晋等人合作)、《虞山枫林图》《秋树昏鸦图》《芳洲图》《江深草阁图》《仿黄鹤山櫵秋山萧寺图》《仿巨然溪山雨霁图》《仿巨然楚山欲雨图》《万壑千岩图》《庐山听瀑图》《寒塘鸿鶒图》《山窗读书图》《石磴林泉图》《溪山红树图》《山阴霁雪图卷》《岩栖高士图》《仿巨然夏山图》《仿王蒙秋山草堂图》《仿巨然夏山清晓图》《水竹幽居图》《青溪送别图卷》《晚梧秋影》《杏花春雨图》《庐山白云图卷》《李成关山雪霁图》《夏山烟雨图》《夏五吟梅图》《山水图》《山川浑厚图》《仿黄公望山水图》《秋山万重图》《陡壑奔泉图》《九华秀色图》《仿巨然烟浮远岫图》《桃花鱼艇图》《唐寅诗意图》《水阁幽人图》《山窗封雪图》《草堂碧泉图》《江山秋色图》等。

清代中期著名宫廷画家冷枚二十九幅人物绘画赏析

清代中期著名宫廷画家冷枚二十九幅人物绘画赏析

法适当借⽤了焦点透视法,并⼒图在设⾊上⽤晕染的深浅表现构件的明暗关系,突出建筑的⽴体感。

从作品整体看,构图、线条、⾊彩并没有摆脱明代画家仇英的设⾊界画系统,画⾯带有较多的装饰⾊彩和平⾯感觉,在表现建筑的体积感和建筑材料的质感上尚显不⾜。

清代中期冷枚《⼗宫词图》赏析《⼗宫词图》册,清,冷枚绘,10开,绢本,设⾊,每开纵33.1cm,横29.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作者款印。

钤乾隆、嘉庆内府收藏诸印。

此套图册共10开,描绘历代贤德后妃或贵族⼥⼦的故事,和《养正图》册具有同样鲜明的教育意义。

对题有梁诗正书写的弘历承继帝位前于雍正⼗三年(1735年)所作的诗句,与图画互为辉映。

由于图册以历代宫廷⽣活为题,故每幅画⾯均有对宫廷建筑的描绘,但因为作者只是宫廷画⼯,并不具备对前代建筑的了解与认知,同时历史⼈物画“成教化,助⼈伦”的政治功⽤也淡化了这些作为⼈物故事背景的历代宫廷建筑,使其更多地带有装饰性与程式化⾊彩,并没有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建筑风貌。

值得注意的是,册中建筑的描绘均采⽤“海西画法”,冷枚作品中体现的这种画风特性,是在中国传统界画的基础上运⽤透视法增强画⾯的空间深度感并以明暗关系区分阴阳向背,说明曾为康熙皇帝所赏识的“海西法”在雍正、乾隆朝的宫廷建筑绘画中已被⽇渐欣赏和接受。

清代中期冷枚《美⼈献寿图》赏析众所周知,宫廷画师要求绘画成就达到最⾼境界⽅能担当,⽽冷枚作为康雍⼲三代“宫廷画宗师”,其绘画作品也代表了宫廷绘画的顶尖技法。

其绘制的《康熙万寿圣典图卷》被后世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清代中期冷枚《春乐图》赏析洋画法,⽽冷枚与其师焦秉贞等⼈正是吸收了西⽅绘画技法的代表⼈物。

于是冷枚离开宫廷13年,成为了⼀名在野的画家,⽽从前画中的“⾂”字款,也变为了“⾦门画史”的朱⽂印。

清代中期冷枚《樵夫图》扇⾯赏析冷枚《樵夫图》扇⾯,不独笔精墨妙,画意亦颇饶趣味。

画⾯:⼀樵者坐于扁担之上,偷暇捧书渴读,津津有味。

清代杨晋画作欣赏

清代杨晋画作欣赏

清代楊晉畫作欣賞杨晋(1644-1728),字子和,一字子鹤,号西亭,又号谷林樵客、鹤道人,署野鹤,江苏常熟人,王翚入室弟子。

王翚出游,晋必随行。

作图凡有人物、动物及点景,皆由晋补绘。

【名称】清杨晋豪家佚乐图【年代】清代【简介】绢本,设色,纵56.2厘米,横1274厘米。

现藏南京博物院。

这幅画在构图上疏朗、大气,湖石、古松、竹林、长廊的协调组合,呈现着贵族园林的气派。

而画家又通过水的润泽、树的繁茂、竹林的蓊郁,营造了夏日宜人的气氛,为贵族妇人和孩童提供了舒适的悠游环境。

三组人物的安排自然、巧妙,仕女、幼童或于浓荫草坪上闲坐,或游玩、或观荷,皆生动有别,独立成景之际,又相互映衬。

此画用笔工致,设色明丽,石青、石绿、花青、赭石等色彩运用协调。

人物的衣服多为淡色,较好地烘托出贵妇的气质。

纵观全画,人物神态安闲,园林环境清幽,凉爽之气扑面而来。

该画款署:“岁次戊辰嘉平虞山杨晋写。

”钤“杨晋之印”、“子鹤氏”两方印。

戊辰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那年杨晋45岁,可见此作是其中年的精心之作。

名称】清杨晋石谷骑牛图【年代】清代【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81.6厘米,横3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款题为“画白石翁诗意”,所提“白石翁”是明代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

所画者为王翠,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为清初“虞山派”创立者,而作者即是早期虞山派的佼佼者,经常与师同绘画作。

此图中王翠头戴斗笠,身垫蓑衣,骑于牛背之上,缓缓而行,像是雨过天晴之后,徜徉于乡野小径。

墨色轻润,渲染有致,勾画简洁,却神韵俱足,充满诗情画意。

【名称】清杨晋天香书屋图卷【年代】清代【简介】手卷,设色纸本,1682年,30.5×363cm,约10.0平尺。

引首∶天香书屋图。

壬戌三月展上巳上,蒋介题於笏溪古屋。

钤印∶蒋介之印、于石所作、花气薰禅。

款识∶雍正庚戌新秋,倣赵大年天香书屋图笔意扵东水雲精舍,西亭老人杨晋。

清代著名书画家金农精品鉴赏(100幅)

清代著名书画家金农精品鉴赏(100幅)

清代著名书画家金农精品鉴赏(100幅)
金农,钱塘人,字寿门,一字司农,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3)。

生前别号甚多,常用的有:冬心先生、昔耶居士、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金吉金、心出家庵粥饭僧等,
金农是'扬州八怪'主将,擅长诗、书、画、印,并自创了'漆书'体。

他把具有金石味的书法笔意融入绘画,金农的'以书入画'和'涉笔即古'的画风体现了他淳厚、稚雅、格调高逸的典型画风,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金农的绘画题材广泛,表达的审美意趣多带有禅意,这些绘画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文人意趣的反映。

金农的画作不追求形似,而重在尚意,其笔触不拘泥于成法,而追求通过形来传递内在的神韵,其画作具有较强的平民化的气息和对佛的尊重与敬意。

金农作画古怪,性格放荡不羁,终年在外游玩漂泊,即便“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

金农的书法与绘画与“扬州八怪”其他画家相比,有着自
己独特之处。

以书法笔意入画,并且自然地融进了金石碑版,从而增添了绘画的抒情性,也使绘画有了空间感,使中国画的写意油然而生。

梅花是金农钟爱的题材, 他的梅图, 师古人, 又师造化, 大胆创新,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金农虽取法古人, 但不同于清初“四王”无法突破古人法则, 流于范式, 而是批判地继承, 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

金农也把这种创新精神贯彻到梅图的创作中,他的梅图在形式和意蕴方面独树一帜, 即使与同时期的汪世慎、高西堂等作梅大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

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

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图.文/香儿的空间复制.编辑/齐鲁人【齐鲁人按】“清四王”是指明末清初的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

他们接受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其共同特点是仿古,追摹古人,探究宋元的笔墨传统。

这种思想得到皇室的认可和提倡,被尊为“正统”。

“四王”和吴历、恽寿平又合称“清初六家”,影响后世三百多年。

“四王”各自的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分为“娄东”(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虞山”(王翚)两派。

对“四王”的评价,见仁见智。

有说“四王”继承和发扬了古人的传统技法和理论,为中国画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画,必先临“四王”;亦有说“四王”导致程式化的倾向,以至其后的承袭者们,往往只得古人僵化的躯壳,而未能尽山川之本真。

对艺术的认知,向来如此。

王时敏山水作品《山水图》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23厘米横3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时敏(公元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

太仓(今属江苏)人。

他的祖父王锡爵、父亲王衡都是高官。

他也以荫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称“王奉常”。

王时敏家富收藏,每遇名迹,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宋、元真迹。

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经他传授画艺。

他与王鉴并称“二王”、加上王、王原祁被称为“四王”。

此为王时敏的山水图册之一,作品描绘的是山村景致,一派幽雅静穆的山野景象。

这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其笔法取自黄公望,干笔皴擦,湿笔点染,得莽苍之气,功力深邃。

《山水图》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23厘米横3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仙山楼阁图》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133.2厘米横6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描绘的是长松高岭,溪水村舍。

由画中题识可知此画是一幅贺寿之作。

画中以两株粗壮茂盛的参天巨松压轴,寓意常青不老。

画面的远景是连绵的山岭,水溪从山中流出,至低处汇成大河,在山水林木的环抱中隐约可见幽静的楼阁。

此画在笔墨表现上宗法黄公望,峰峦层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映衬,皴擦点染兼用。

清代画家王翚山水画作品欣赏

清代画家王翚山水画作品欣赏

清代画家王翚山水画作品欣赏王翚(1632--1717),清代画家。

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

祖上五世均善画,父王云客专画山水,画风秀雅。

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

王翚(1632--1717),清代画家。

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

祖上五世均善画,父王云客专画山水,画风秀雅。

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

后受王鉴赏识,被其收为弟子,教他读书和学习书法。

又从师王时敏。

其山水画虽以临古入手,但并非专摹一家,王维的雪景、李成的寒林、董源的平峦远渚、巨然的秋山萧寺、王诜的渔村小雪、米氏父子的云山烟雨以及元代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的作品,都是他摹绘的对象。

清代画家王翚山水画《山村雨霁图》立轴绢本浅绛设色王翚存世作品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临仿古代名家画迹,多是长篇巨制之精品,一般为皇宫王府收藏。

如现藏首都博物馆的《万壑千崖图》和上海博物馆的《仿关仝溪山晴霭图手卷》,都是拟古精品。

另一类是即兴写实小景,笔墨简洁清新,内容生动活泼,多为友人相互馈赠,或应遨酬请的作品。

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仿古山水册页》十二开。

虽然题识大都写着“临仿某家”的字样,但明显看出是以古人技法、自家笔墨来图画生活现实中自然景物的。

除上述两类比较典型的风格之外,尚存一部分介乎两类之间的作品,它们既是摹写古人名迹,同时又是述说自己的理解、图画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类作品由于情动而援笔,并且有古人成法在胸,因此轻车熟路,所以画来神畅笔活,在不经意中,往往出现很多逸品。

《山村雨霁图》就属这一类。

此图以宋元笔墨,画作者游历过的山川村落:时雨才过,山水澄鲜,树木翠绿,空气清新,屋舍明丽,白云飘忽,令人心旷神怡。

它与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楚山欲雨图》、《夏山烟雨图》、《溪山晴霭图》同为姊妹篇,是描绘山中从“欲雨”、“雨中”、“雨停”到“雨后”的四种不同的景色,生动逼真,表现了石谷的高超技巧,这就是所谓“从古人处得构景雄奇与林麓掩映而强其骨,以墨染云气与吞吐之势而增其韵”。

《双喜图》

《双喜图》

《双喜图》《双喜图》是清代画家任伯年创作的一幅独立画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画长30.1厘米,宽212.5厘米,画作主题为双喜临门,寓意喜事双重,吉祥如意。

整幅画作以纵轴为基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上面一幅画以花鸟为主题,展示了一段春天的景色。

画中花鸟绘得生动自然,鲜花盛开,小鸟欢快地飞舞。

花鸟绘于中央两侧,左侧是一株红色牡丹,右侧是一株白色牡丹。

花朵的色彩鲜艳夺目,栩栩如生。

两只小鸟穿梭于花丛之间,欢快地唱着歌,给人一种喜庆和欢乐的氛围。

下面一幅画以人物为主题,展示了喜庆的场景。

画中的人物装扮豪华,身着绫罗绸缎,宝石华丽。

绘画的人物分为两组,中间是一对新人,旁边是一些贺喜的人。

新人是一对年轻的男女,他们手牵手,笑容灿烂。

新郎身穿绣有龙凤图案的礼服,戴着金冠,胸前佩戴着勋章,显得庄重而奢华。

新娘身穿一袭白色的婚纱,头戴凤冠,腰间系着红色的腰带,宛如仙子下凡。

他们身后站立着一位官员,手持贺词,祝福新人百年好合。

旁边还有一对年长的夫妇,他们也是新人的家人,手持贺礼,祝贺新人幸福美满。

整幅画作风格宏伟壮观,色彩鲜艳明亮,充满喜庆的气氛。

任伯年运用写实的技法,精细地描绘了画中的每个细节,使作品更加逼真。

他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来增强视觉效果。

画中的红、白两种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醒目。

画中的动态笔触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给人以喜庆蓬勃的感觉。

《双喜图》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喜事的庄重和喜庆。

任伯年通过画笔,将这喜庆的场景传达给观众,给人以快乐和祝福。

这幅画作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深受人们的喜爱。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写意蔬果》课件03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写意蔬果》课件03

随类赋彩:“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赋彩是也”是说着色,可以
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赋通敷、授、布。 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随物”。着色要分类别 甚至要分季节及气候条件 。
一波三折:指中国写意画用笔要有起伏转折,也
就是笔法要多样、有变化。黄宾虹说:“故名家画, 一笔之中,笔有三折,一点之墨,墨有数种之色, 方为高手”。
•11、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6、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2021年10月19日星期二2021/10/192021/10/192021/10/19 •17、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2021年10月 2021/10/192021/10/192021/10/1910/19/2021 •18、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2021/10/192021/10/19October 19, 2021 •19、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0/192021/10/192021/10/192021/10/19

谢谢观赏
《写意蔬果》 课件
虚谷是我国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
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此 册共有蔬果画作十二幅,教材选了其中的 四幅:桃子、茄子与南瓜、丝瓜和葡萄。 虚谷的绘画作品在表现技法上熟练地运用 色彩的对比、冷暖、调和,以及纯度、明 度等知识,使作品的风格在统一中求变化。 例如茄子与南瓜一图中,暖黄色的南瓜放 在了蓝紫色茄子的右边,紫色与黄色相配 甚恰,画面洒脱、生动而富于变化。

清朝一幅《窥窗见鬼图》,放大8倍后,你敢看吗?

清朝一幅《窥窗见鬼图》,放大8倍后,你敢看吗?

清朝⼀幅《窥窗见⿁图》,放⼤8倍后,你敢看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着众多古代传世书画作品,其中有⼀幅名为《窥窗见⿁图》的作品以其⼤胆的构思和富有设计感的绘画风格,引起了不少⼈的注意。

这幅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作品,展现的是《聊斋图说·画⽪》“窥窗见⿁”中的场景,该幅画作通过构思巧妙的绘画思路和极具故事性的表现⽅式,将⼈与⿁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这幅画放⼤后看其中的细节,内容诡异,令⼈不寒⽽栗。

《窥窗见⿁图》也被称为“聊斋⼥⿁图”,画中描绘了这样⼀个故事:清代名书⽣,早已经成家,但终⽇沉迷于美⾊之中不愿⾃拔,书⽣的妻⼦好⾔相劝但却不见起效,于是乎,书⽣的妻⼦请来了⼀名功⼒深厚的道⼠,道⼠在看过书⽣的⾯相之后表⽰,书⽣⼤限将⾄!⾯对这样严重的问题,书⽣疑窦丛⽣,⼀⽇,就悄悄地前往他爱慕的美⼈的后墙窥探,在窗户边,书⽣捅开窗户纸看到令他⼤惊失⾊的⼀幕:⼀只硕⼤的绿⾊厉⿁,正在拿着⽑笔描绘⼀张⼈⽪,这个⼈⽪就是书⽣爱慕的美⼈,书⽣这才恍然⼤悟,及时⽌损。

若你放⼤并仔细查看这幅名作,你就会被这幅画作者超⾼的艺术⽔准所折服。

我们都知道清代是⼀个时代巨变的历史时期,不少西⽅思潮及技术不断的涌⼊中国,并在诸多层⾯产⽣影响,“聊斋⼥⿁图”就是⼀个典型,它吸收了源⾃欧洲绘画中的“透视”画法,同时将西⽅油画融⼊中国古典⽔墨技巧之中,通过多⾓度、多技巧的使⽤,使得这幅画作中的⼈物形象丰富,厉⿁⾝上的⽑发飘逸⾃然,建筑内饰层次分明,⼀幅优秀的作品就这样诞⽣了,难怪⽼佛爷甚为喜爱!《窥窗见⿁》是清代绘画图本《聊斋图说》其中的⼀篇,《聊斋图说》是由⼀位晚清著名商⼈徐润发起策划并搜罗了⼀众绘画⾼⼿,依照清代著名⼩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字绘制的传世之作,《聊斋图说》以其⾼度还原了《聊斋》中的各个场景,同时借助了西洋绘画中的“透视”关系,⼀经推出就受到了社会的热捧,恰逢西太后万寿节,徐润就将《聊斋图说》图本进献给她,慈禧见后圣⼼⼤悦。

清朝中期宫廷画师郎世宁四十一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宫廷画师郎世宁四十一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宫廷画师郎世宁四十一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我们一起分享郎世宁精品绘画作品。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圣名若瑟,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

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郎世宁 清 绘画作品

郎世宁 清 绘画作品

郎世宁清绘画作品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

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名称】清郎世宁嵩献英芝图【年代】清代【简介】图轴,绢本,设色,纵:242.3cm,横:157.1cm。

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和利用明暗来表现凹凸立体效果的本领。

画面正中是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白鹰,鹰首转向画的右侧,鹰目炯炯,利喙弯曲,鹰爪紧紧抓住石头。

画面的右边是一棵弯曲盘绕的老松,苍老斑驳的树干和前后掩映的松枝仿佛可攀可抚,一棵藤萝攀绕着松树枝干,凹凸玲珑有致,松树的根部和石头的缝隙之间有灵芝数株,其边沿卷起,表现出了灵芝的厚度。

画幅左边为坡石,一条急湍的溪流顺势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绕行,激起无数的水花。

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运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故而树石的右半边均处于暗部,树干上还留下了阴影,白鹰则刚好位于最显眼的中央,明暗交织,立体感极强,似呼之欲出。

在色彩上,郎世宁也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鹰的白色、松树的绿枝、棕红色的灵芝、粉紫色的藤萝花、绛色的土坡等都十分鲜明、绚丽、浓重,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面貌和趣味迥异。

这幅《嵩献英芝图》轴虽然有着明显欧洲画法的因素,但是其画中所含的内容却完全是中国的。

中国山水画鉴赏——清代

中国山水画鉴赏——清代

中国山水画鉴赏——清代清代山水画可谓众彩纷呈,四王、四僧、新安画派、金陵画派、虞山画派、娄东画派、扬州画派、京江画派、海上画派等如八仙过海,各显其长。

在朝画家与在野画家或摹古,或革新,以不同的风格丰富了清代山水画坛。

四王的派系势力在道光、咸丰年间渐呈衰微之势,有成就的画家不多,只有汤贻汾与戴熙的山水有所突破,为时人所重,钱杜、胡远、吴庆云等人的山水,也称誉一时。

朱耷、石涛、髡残、弘仁为代表的四僧都是明朝遗民,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沧桑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挚爱之情。

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汗性灵。

今与众画友陆续敬赏之。

重林复嶂图重林复嶂图清王昱纸本设色纵91.3 X横51.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王昱,生卒年不详,王原祁堂弟。

擅画山水,师法王原祁和宋、元诸家。

所画山水疏而有致,淡而不薄。

此图山石以干笔皴擦,苔点密集。

云气以淡墨渲染,设色绚烂古雅,画面显得十分浑厚深沉。

南山积翠图南山积翠图清王昱纸本设色纵119 X横55.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绘两岸山势逶迤,一溪曲折中流,远山云雾弥漫,溪边坡石树丛间,隐见村落山居,境界深远。

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多用密点,笔法松秀,设色浅绛。

竹林听泉图竹林听泉图清沈宗骞纸本设色纵90.6 X横35.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沈宗骞,生卒年不详,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擅画山水人物。

此图为沈宗骞精湛之作。

绘溪畔的竹林中,有一茅舍,屋内有人临窗侧首,似在听泉,静中有动,意境幽远。

画风受“四王” 影响,山石用披麻皴,密集苔点,笔墨秀润。

洞庭秋月图洞庭秋月图清王愫纸本设色纵65.4 X横3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王愫,生卒年不详,江苏太仓人,侨居苏州,王原祁之侄。

工诗词,擅山水。

笔法简淡、秀润,与王昱、王玖、王宸合称“小四王”。

此图是作者典型作品之一,描绘洞庭湖东山秋色,笔法秀润,与王原祁山水画风一脉相承。

自题“仿方黄鹤山樵笔法”,实为借古人笔法为江南山水写真,只是画法过于纤巧,虽秀润却无高古之趣。

鉴赏之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清代(一)

鉴赏之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清代(一)

鉴赏之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清代(一)鉴赏之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清代(一)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宫廷画在康乾盛世获得了较大发展,可称中国绘画顶峰。

文人画日益呈现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民间绘画呈现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在清代,宫廷绘画可称中国绘画巅峰。

康熙末年至嘉庆年间,清朝政权巩固、疆域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所谓“康乾盛世”,绘画上也呈现隆兴景象。

其内容形式丰富,尤以人物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所绘题材包括帝后及皇家、大臣等上层人物的肖像画,表现宫内生活场面的宫廷生活画,纪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画,反映农耕经济和文艺作品的风俗画,装饰宫廷用的山水画及花鸟画等。

人物有工笔重彩和白描两种画法,花鸟画也有工笔和没骨两法,山水则宗四王一派,中西合璧的画风尤甚,唯独水墨写意画没有传播。

而清宫绘画因长期不为民众所知,许多顶级画家和高水准作品被历史封存。

现今我们可借助网络平台领略昔日皇家艺术风范,而且也可与唐代、北宋和“明四家”三个辉煌时期的优秀作品作一比较。

同时,因众多清宫绘画所描绘场景宏大,需多名画家共同合作绘制,且在绘制前均有小样经皇帝审核批准,故绘画质量之高,艺术水准之精堪,是前人和民间艺术家所无法比拟的。

清代民间绘画也随时局变迁而异彩纷呈,清初,“四僧”与“金陵八家”成民间画坛主流。

顺治至康熙初年,以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为代表的“四王”,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

但也有一些画家多少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以摹古为宗旨,缺乏创意。

而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则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其中石涛、朱耷、髡残和弘仁“四僧”,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为明遗民,以前两人绘画成就最为显着。

以龚贤为首,包括樊圻、高岑、邹□、吴宏、叶欣、谢荪、胡□的“金陵八家”,他们重视师法自然,突破成规,创立新意,且具有清新怡人的意趣。

至清代中期,“扬州八怪”成为画坛时尚。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赏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赏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赏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是一幅著名的清代山水画作,题材上主要描绘了一座悬崖峭壁上的佛教道场——石壁精舍,以及它所处的湖泊、江河等自然景观。

作品作者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著名山水画家郑燮,画作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在这幅画作中,石壁精舍作为主体被描绘得极为细致。

石壁上错落有致的楼阁、瓦片,以及身着袈裟的和尚,和优美的大自然相互映衬,整体构图优美、和谐。

画面中还描绘了引人入胜的水景,深秋时节的月光铺满了水面,与山崖间佛教建筑的砖瓦互相映衬。

传递出一种宁静、肃穆、美妙的气氛,引人沉醉其中。

石壁精舍,历史上是一处众所周知的古依斯兰派佛教道场,地处华山山脉之中。

相传本是由佛教开山祖师菩提达摩在唐朝时期所建成。

精舍宇内建筑精致,气氛幽静,更有完美的秋景山水环绕其间,成为那个时代的游览胜地和避难之所。

它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代表。

作为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郑燮整体画风清新自然,笔触细腻、流畅,色调温和,给人以安静、祥和之感。

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这幅作品中,他运用淡笔墨,以点、线、面、空间巧妙地刻画出优美的自然景色和雄伟的建筑内外环境,将器物、衣纹、人物、草木与石壁、波澜等浓墨渲染形成一幅唯美的山水图。

通过这幅画作,可以看到郑燮对于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极为热爱和深刻理解,描绘了它特有的慷慨和激昂,也反映了对于大自然及其无限艺术魅力的热爱之情。

这幅作品糅合了现实的情境和玄妙的哲学含义,在画面的艺术呈现上表达了一种无限景致的美好想象和情感体验,展现出中国古代人文环境中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涵。

同时,这幅作品也具有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作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画作,它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翰墨精华,是中央独具魅力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佛教文化和自然观念的历史变迁和深刻内涵,同时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文明内涵。

总之,“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这幅画作,是中国山水画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代表之一,堪称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双喜图》

《双喜图》

《双喜图》《双喜图》是清代文人石涛的一副山水画作,现收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院。

此画作于清代乾隆年间绘制,传世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画坛的国宝。

《双喜图》整体布局以山水为背景,画面中央是一幅高山峻岭,山岩峻峭,树木苍翠,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峻拔险峻的感觉。

整幅画作采用穿插的手法,将不同高度的山峰勾勒出来,形成了一幅具有层次感的画面。

这种穿插手法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非常常见,能够展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在画面的左边,画家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片宽广的水面,水面倒映着青山绿树,泛着微微波纹。

这一片水面和山景相互呼应,形成了画面的平衡。

整个画面采用了浓墨重彩的技法,以黑白相间的方式描绘,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画作的右侧,画家描绘了一群飞鸟,有的在天空中翱翔,有的在山间穿梭。

这些鸟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鸟类在中国画中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和快乐,它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双喜图》在构图上采用了多个对称布局,画的是一对虎父母和一对小虎崽。

画中的虎父母非常庄重,它们站在高山之巅,傲视四方,气势非凡。

小虎崽则在母虎的保护下自由撒欢,活泼可爱。

画家以此来象征幸福的家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幅画作用了浓墨重彩的线条,在中国画中称为“丹青”,通过运用墨色的浓度、淡重和水墨的流动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种技法使得整幅画作既充满了力量感又给人一种宁静的美。

《双喜图》的创作题材为山水和动物,展现了自然山水的美丽和动物的生机勃勃。

通过这幅画作,观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景色的热爱和对家庭幸福的追求。

整幅画作宛如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和情感。

《双喜图》以其独特的构图和鲜明的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清代文人的艺术造诣。

这幅画作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不仅在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11
平 定 準 部 回 部 得 勝 圖 郎 世 寧 等 作
12

金農(1687年—1763年),字壽門,號冬心,清錢塘人,生活經歷康、雍、乾三朝。其中,在康熙朝36年,在 雍正朝14年,在乾隆朝28年,因此,他給自己封了個“三朝老民”的閑。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入 京未就而返,客揚州最久,賣畫自給,居三祝庵,一生貧困,未曾任官。 金農除繪畫水準極高外,書法功力則更強。他字隸書而能變化,筆筆偏鋒,似隸書又像楷書,笨拙中含有一種 高古的韻味,人稱「漆書」。 金農寫漆書所用的墨是自選墨煙所造的“五百斤油”。“金農墨”濃厚似漆,“諦視之,紙墨相接之處仿佛有毛,幽 光徐漾”,寫出的字凸於紙面。所用毛筆,是“截取毫端”,平扁如刷,蘸以濃墨,行筆只折不轉,如漆刷之運作。 這種方法是大處著眼,剔除細節,直取磅?氣韻。那險峻雄奇的構局,渾樸鈍拙的金石趣。 當金農把漆書筆法引入楷書時,以其形態、體勢不同大體可分為兩種: 一種風韻瘦硬,細而不弱,下筆尖銳辛辣,轉折斬釘截鐵,意趣清勁平正,疏朗有致,金農題畫時用得最多; 另一種體勢豐滿,粗重的筆劃幾欲擠佔字的所有空間而顯得漆黑—團,密不透風。其巧妙之處在於寫法上橫粗 直細,相互避讓,筆筆中留下一點點的細縫,漆黑中的筆路卻一目了然。斜撇則是尖細如尾的,時作下拂的長 筆,修飾了板重的線修,有久蓄迅發的快感,加上字體上重下輕,粗細懸殊,破勻穩為險峻的奇崛之美。而側 鋒下筆,兩端如截,借艱澀之力挑露方角,強化了“刷”的意味。還有隨字形變化所產生的長、短、大、小結體, 不同的外形,給人以自然天成、錯落有致的別趣。鄭板橋稱之為“亂髮團成”的字體,越仔細端詳越覺旨趣高稚, 法度嚴謹。有人認為其筆意神韻,直從《天發神讖》和魏碑中變法而來,氣勢恢宏凝重,造意恣肆古拙,極似 金農的個性風貌。不過並沒有足夠資料證明金農寫過《天發神讖》。
9


郎世寧身為宮廷 畫師,將乾隆一 生中的大事都一 一入畫——戰爭 的場面,壯觀的 狩獵,喜慶宴會 等。他最好的作 品之一為“哈薩克 貢馬圖”與“瑪, 整個絹卷軸中筆 觸揮灑自如,景 色生動逼真。 乾隆要修建圓明 圓為夏宮,郎世 寧又秉旨設計圖 則。乾隆命郎世 寧起草建築圖樣 進說:“就採用歐 夷的樣式吧。”從 那幅帶有巍峨壯 麗巴羅克風格的 藍圖中,可以見 到建築上的主要 旨趣,大理石圓 柱以及義大利式 豪華富麗的螺旋 形柱頭裝飾。
清郎世寧《百駿圖》局部
手動翻頁 Hand play
E-mail文化传播网
1
高宗大閱兵圖



郎世寧是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及畫家,他於1715年,即利瑪竇(1610年離世)死後一 百多年抵達北京。郎世寧延續利瑪竇的任務,繼續與中國的畫家交流,將西方的繪畫 技術帶到中國,同時亦學習中國的技巧。在此施及受的交流過程中,郎世寧可稱得上 是利瑪竇的門徒。 1688年7月19日,郎世寧生於在意大利米蘭的聖馬塞蘭諾(San Marcellino),為著名的 Botteghe degli Stampatori畫室所在地。郎世寧青年時,在該處跟隨名師習畫,他的 畫風極受意大利特倫托(Trento)的耶穌會士,著名的畫家波佐(Andrea Pozzo)影 響。 1707年左右,十九歲的郎世寧加入耶穌會,並到繁榮的熱那亞接受訓練,開始被邀為 耶穌會的教堂畫壁畫。1715年,二十七歲的他被派往中國。途經葡萄牙的科英布拉 (Coimbra)及澳門時,他也在耶穌會的教堂牆壁上繪上他的作品。他踏足廣州,取 道前赴北京。1715年12月下旬後的五十年他都留在京中。郎世寧成了世上享譽盛名 的畫家,揉合東西方繪畫的精髓,他可說是東西方繪畫創作的佳模。郎世寧歷任清康 熙(1662 - 1722)、雍正(1723 - 1735)、乾隆(1736 - 1795)三朝的宮廷畫師。在此期間, 他吸收中華傳統繪畫的技巧,而完成數幅舉世知名的名畫。 1723年即清雍正間,郎世寧結識了淮安板閘關督理兼景德鎮禦窯廠窯務官年希堯。年 希堯極想了解郎世寧老師波佐的「西方透視圖法」;在郎世寧的指導及提供資料下, 年希堯學習透視知識。這次巧遇的結果就是讓年希堯寫了一部中國最早而有系統地闡 名中西方透視原理的著作《視學》;它更是十八世紀畫法幾何的一部代表作。年希堯 利用透視原理在繪製透視立體圖及建築方面。 From Catholic Dictionary
2




• •
就此,郎世寧成了第一位把西方概念引進中國藝術的歐洲畫家。同時,他亦是首位吸納中國繪畫 技術結合西方明暗寫實畫法,用於繪畫中國人物及作品上。 郎世寧除了在宮中當畫師外,他還在北京多間聖堂內作畫。郎世寧於1766年在北京逝世;葬於北 京葡萄牙墳場。Giuseppe Castiglione的中文名字郎世寧,永遠存留於中國人的歷史當中。 中國歷任皇帝都有自己的宮廷畫師及雕匠為他歌功頌德。到了滿清時期,對西洋服飾及習慣的好 奇亦紀錄於這些畫卷之中。十六及十七世紀來華傳教的耶穌會士,成了宮中的重要成員,為宮中 的畫師及雕匠提供技術指導、科學器材,刺激他們盡力趕上外國時尚。 清朝乾隆統治時期,可說是中國歷史中的繁榮興盛時期,而中國的藝術亦發展至顛峰。 耶穌會士郎世寧,當時盛名遠播而又最具才華的畫家,當然是皇家美術研究院的成員之一。康熙 (乾隆的祖父)皇帝最喜愛郎世寧的作品,因此,郎世寧被留在宮中直至他離世。 郎世寧的作品多是寫實之作,描繪當時的真實事件,極具歷史價值。由此可知,郎世寧在宮中是 位極具影響力的畫師。 清朝皇室乃滿州人後裔,擅騎射。郎世寧最擅繪馬,無論著色、形態都畫得栩栩如生。 郎世寧以中國美術的傳統神韻,加上他從西方學得的繪畫技術,創出繪畫的另一種新風格。他用 中國的繪畫工具及材料,以西方的繪畫技術,再結合西方明暗寫實的畫法作畫。這一幅長六十米 的《百駿圖》,圖中的一百隻馬神態各異,明暗分明,立體真實;郎世寧就是用了中國的繪畫工 具及材料,以西方的繪畫技術,再結合西方明暗寫實的畫法繪出。 郎世寧更以中國繪畫的筆觸,細緻的描繪每一物體,並著重水彩之用色調和,極注重本土的技巧 和風味。 郎世寧被視為宮中最富經驗的畫師,他與另外兩名中國畫家孫祜及丁觀鵬共同監督繪製名畫《木 蘭圖》(即《哨鹿圖》)軸,此一大製作由八位畫師襄助完成。丁觀鵬主理人物造型,程志道等 負責山水背景的著墨及著色。《木蘭圖》軸共四卷,共長一百三十米左右,連環記錄乾隆到木蘭 打獵的情景。所有人物描繪得活靈活現,無一是在靜止的狀態中。此一巨作不獨表現出皇帝耍樂 的景況,更真實地表達龐大軍隊護駕出遊的情況。 乾隆歲朝雪景行樂圖

3

究竟,郎世寧單是一位宮廷畫師嗎?還是被遣來華傳揚耶穌福音的傳教士呢?為了解此問題 的答案,必須重申利瑪竇在中國的福傳方法。按照利瑪竇規矩,傳教士必須首先學習中國文 化,欣賞其中的美與深度,細察天主的足跡;然後,與士大夫交談他們喜愛的問題,如科學 探究,哲學子文化的普遍價值觀等。天下萬國,不同民族文化的天主子女間的這種真善美的 交流,己是人類共融合一的開始,乃天主國滿全的預示。同時,這種毫不計較的文化交流敞 開了長久以來閉關自守的中國大門。郎世寧則開啟中國藝術之門,他學習中國繪畫技術,並 用以表達出其優美之處;同時,他亦把西方藝術向中國藝術家引荐。不獨他在繪畫方面的成 就被受接納和尊崇,他聖潔的生活亦令人敬仰。 郎世寧的代表作均是有關日常生活的作品。郎世寧雖是意大利人,但他的一生已貢獻給中國 歷史,中國藝術及中國文化。郎世寧是普世知名的中國畫家。 郎世寧在中國藝術家中作出生命的見證,他的名字在中國歷史中永垂不朽。郎世寧是中國的 福傳美術家。 1766年,郎世寧在中國去世,去世時官至三品,被追賜封為侍郎銜。享年78歲。葬於滕公柵 欄(即萬曆皇帝賜葬利瑪竇之地,日後成為耶穌會來華傳教士的墳地)。 Giuseppe Castiglione, S.J. (simplified Chinese: 郎世宁; traditional Chinese: 郎世寧; pinyin: Láng Shì ng) (July 19, 1688 – July 17, 1766) was an Italian Jesuit Brother, missionary in China, painter at ní the court of the Emperor. Linear perspective painting by Castiglione. The Old Summer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Born in Milan's San Marcellino district, Castiglione studied painting in Italy with Carlo Cornara of the renowned Bottega degli Stampatori painting studio. In 1709, he became a Jesuit and in 1715, he went to China as a missionary. His skill as an artist was appreciated by the Emperor Qianlong and Castiglione spent many years painting various subjects. His style was a unique blend of European sensibility with Chinese technique and themes. While in China, Castiglione took the name Lang Shining (郎世寧). In addition to his demonstrable skill as a painter, he was also in charge of designing the Western-Style Palaces in the imperial gardens of the Old Summer Palace. This prominent Jesuit artist, architect, and missionary died in Beij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