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与“诗言情”的异同
古代美学著作《尚书》赏析
古代美学著作《尚书》赏析诗言志——《尚书?尧典》节录帝?曰:夔(2)~命女典乐(3),教胄子(4)。
直而温(5),宽而栗(6),刚而无虐(7),简而无傲(8).诗言志(9),歌永言(10),声依永(11),律和声(12)。
八音克谐(13),无相夺伦(14),神人以和(15)。
夔曰:於(16)~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17)。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注释】(1)帝:指舜。
(2)夔:人名,相传是尧舜时掌管音乐的人。
(3)女:汝,你。
典光:主管音乐。
(4)教胄子:胄,长。
这句谓教育子弟,使其成长。
一说,胄子指嫡长子。
《史记?五帝本纪》作《教子》。
(5)直而温:正直而温和。
(6)宽而栗:宽弘而庄严。
栗,坚貌。
(7)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
无,不,下句同。
(8)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
(9)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
《史记?五帝本纪》作“诗言意”。
(10)歌永言:永,长。
这句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
(11)声依永:谓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
声,五声,宫、商、角、徵、羽。
(12)律和声:谓律吕用来调和歌声。
律吕,六律六吕。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
宾、夷则、无射。
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
(13)八音:《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这里金指铜钟,石指石磬,木指木制的祝(音祝,形如漆桶)、(音语,形如伏虎),大抵都属体鸣器;革指鼓,属皮乐器;竹指帘,匏(葫芦之属,古代制笙的材料)指笙,属气乐器;土指埙(音勋,陶哨),兼涉于体鸣乐器和气乐器。
这是八音的原始分类法。
后来因乐器所用的材料逐渐复杂,分类也好生变化。
八类乐器不同,所发的音也不同,所以称为八音。
克谐??达到和谐。
(14)无相夺伦:不要搅乱次序。
无,毋。
(15)神人以和:原书以为神和人通过诗歌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而能协调和谐。
(16)於:音乌,叹词。
(17)击石拊石二句:石,磬。
拊,小击。
大鹅诗词——第一讲:浅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第一讲:浅谈“诗言志”与“诗缘情”文/放歌的鹅定场诗:夜静瑶台月正圆,清风淅沥满诗班。
轻敲欲引相思调,不是知音不与弹!啪!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在星光诗校相逢!我是诗校里的一个小学生,我叫大鹅。
如果诗词天地是一条大河,我便是河里的一只白鹅,我游啊游,我多快乐!在我们五班里,有很多都是我的前辈,有的甚至是亲自教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教诲,受之于师,授之于众,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新同学进步,请老师和大家多指导,多批评!谢谢!有人问我,什么是诗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称为诗。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
”就不是诗?为什么呢?曾有师者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吾曾听而无动,动而不思,人云亦云,何哉?盖因学而不求甚解也。
故今天我们来专门谈一谈“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此语出自《毛诗序》,这一经典文献为“诗言志”一说的系统的阐发和总结。
《毛诗序》原文:《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
风,就是“讽”,就是“教”。
“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关雎》原文不再赘述。
从以上可以看出,诗,即人的情感的言语表达。
浅论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渊源与差异
浅论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渊源与差异作者:周津来源:《剑南文学》2013年第07期摘要:“诗言志”和“诗缘情”作为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先后出现的理论观念,是前后承接又具有差异性的。
本文通过对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论述两者的内在渊源和各自侧重点,最终认识到“诗缘情”并非是对“诗言志”的完全颠覆,而是对它的修正和完善。
“志”与“情”构成诗歌内在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两者具有内在的张力性,在碰撞与融合中向前发展。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志;情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3“诗缘情”是西晋著名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重要文学理论观点。
他在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体分八体四类的基础上,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其风格:“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1](99页)陆机在对当时最重要的纯文学诗与赋的特征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重要文学主张,具有开一代风气的意义。
这一主张揭示了诗歌的抒情性特征,成为与传统“诗言志”的观念并行的两大诗歌理论的范畴,对后世影响极大。
许多学者认为从儒家传统角度看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是一种对儒家诗教的背叛。
他们认为“诗缘情”与“诗言志”是完全对立的文学观念。
但本文以为:“诗缘情”与“诗言志”并非完全对立的,“诗缘情”是由“诗言志” 发展衍变而来。
在对从“诗言志” 到“诗缘情”的发展历程的分析中可看到它们的渊源与差异。
一“诗言志”的發展历程在上古时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
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基本认识就是“诗言志”。
“诗言志”作为一个理论观念最早是在《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说:“伯有将为戮矣。
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与融合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与融合摘要:一、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概念解析1.诗言志的含义2.诗缘情的含义二、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1.表现手法上的差异2.主题内容上的差异三、诗言志与诗缘情的融合1.诗人情感与个人理想的结合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融四、诗言志与诗缘情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唐诗宋词中的诗言志与诗缘情2.现代诗歌中的诗言志与诗缘情正文:诗言志与诗缘情,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主要方向。
诗言志,即诗歌是表达诗人志向、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诗缘情,即诗歌以描绘世间情感、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
在这两者之间,既有明确的分野,又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首先,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表现在表现手法和主题内容上。
诗言志的作品,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这类诗歌多以直接、豪放的表现手法,展示诗人的壮志豪情。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便是典型的诗言志之作。
相较之下,诗缘情的诗歌则以描绘世间百态、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注重对人类情感的刻画。
这类诗歌多采用细腻、含蓄的表现手法,以期引发读者的共鸣。
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忍将旧愁,付与新愁共。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即为诗缘情的代表。
然而,诗言志与诗缘情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尝试将两者融合,以期在诗歌中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此诗既描绘了自然景物,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将诗言志与诗缘情完美结合。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诗言志与诗缘情的融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现代诗人既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又关注社会现实的描绘,使得诗歌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如北岛的《回答》中,“告诉你,世界。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展示了诗人在面对世界时的豪迈与激情;而顾城的《门》中,“我是一座城,一座被时间遗弃的城。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作者:付珊珊学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定稿日期:“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付珊珊2013年8月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
“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
“言志”与“缘情”各有其内涵和侧重,对诗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情感志情合一“诗言志”与“诗缘情”是我国古代的两大诗歌美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追溯这两种说法的源头,并探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言志说”和“缘情说”的渊源总所周知,“诗言志”这个命题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和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在现今可看到的典籍中,最早把“言”与“志”联系起来并放在一起的,应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曰:‘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文子: 诗以言志。
不言,”谁知其志?”《左传》载,郑国宴请晋大臣赵孟,席间郑国许多大臣赋诗赞颂晋人,惟伯有赋《庸风·鹑之奔奔》,以“人之无良,我以为君”句,借机表达对郑围国君的怨恨。
郑臣赵文子说:“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诗”与“言志”的关系。
“诗缘情”一语出自陆机的《文赋》,即“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说的提出,实最早源于《毛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详尽的叙述论证则见于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辩》。
在此以前《文赋》涉及“诗缘情而绮靡”一语者,多论“绮靡”二字。
二、“诗言志”与“诗缘情”关系考辩关于“诗言志”与“诗缘情”两者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文艺观。
诗言情与诗言志辨析
而歌正是心 的语 言。在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的序 言 中, 古人是这样说 的 : “ 诗者, 志之所在也 , 在
心 为志 , 发 言 为 诗 。情 动 于 中而 形 于 言 , 言 之 不 足 故 嗟叹之 , 嗟叹之不 足故咏歌之 , 咏歌之不 足 , 不知手
之舞 之足之蹈 之也 。” 这就是说 , 诗歌是表达人 的志 向和怀抱 的。一首 诗就是来 自心灵深处 的涛声 。 不少诗评 、 诗话在论及诗的产生与作用时 , 如上 述 引言 , 经常提 到“ 情” “ 志” , 或 日“ 诗 言志” , 或 日 “ 诗 言情” , 但对 “ 情” 与“ 志” 从来没有一 个清晰 的论 述。或许 在古人看 来 , 一 : 者原本就是一个概念 ; 也或
教材探析
诗言情与 诗言志 辨析
■ 李 兰芝
诗 孕育 于我 们先 祖每 日劳 作之后 的且 歌 且舞 中, 原本就是歌。可以说 , 当人 类 的祖 先 还 没 学 会 用 复杂 的语 言表 达 完 整 的思 想 时 , 他们就开始歌唱了 。
诗家天子 王江宁的这首 “ 秦时 明月” , 被 后 人 誉 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 更是古代边 塞诗 的代表作 。 《 出塞》 起句便气象不凡 , 诗人以精练的笔墨 , 勾勒 幅明月雄关的边城 图景 。 “ 秦” “ 汉” 二字 的点染 , 突 出了山河的神圣 , 于苍茫 、 悠远 中多 了一份历史的庄 重 。见月想秦 , 凭关忆汉 , 读者何尝不能读出戍边将 士们一片拳拳报国之心呢?第三 、 四句 , 诗人借典明 志, 表现了关切 国家命运的心愿和政 见。 诗人希望朝 廷选贤任能 , 起用像飞将军李广这样 的 良将 , 以抵挡 异族 。这是希望 , 也是讽谏 , 也是 因壮怀难酬的愤怒
文学理论诗言志的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诗言志的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原则的学科。
它通过系统化的分析和解释,试图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揭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在文学理论中,有一项重要的概念就是“诗言志”。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首先,诗言志中“诗”的含义并不局限于古代的汉诗或诗歌形式的表达,而是指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表达方式。
诗采用更加凝练、抽象、音韵和节奏丰富的语言形式,通过排比、对仗、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达到更加精炼和深远的效果。
文学作品或者句子中的诗,可以是具有诗意的文字或者短句,通过意象的运用、语言的变化和韵律的把握,传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心境。
诗言志中的“诗”一词,代表着文学作品或者句子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旨在突出表达的内在价值和情感体验。
言是文学作品或者句子的表达方式。
与诗不同的是,言更加注重语言的直接表达和行文的连贯性。
言的目的是通过语言的组织和叙述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言采用常规的句子结构和语言逻辑,通过描绘、叙事、议论等手段,构建起一个个连贯的表达框架。
言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解释性,更加直接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思考。
志是指文学作品或者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意志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志通过诗与言的相互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志可以是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可以是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辨与归纳,可以是作者对于自身经历的感受与体验。
志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
诗言志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强调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审美意义。
通过诗的形式,可以将文字的美感与情感的体验相结合,以达到更加深远和丰富的效果。
通过言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加直接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志的表达,可以使文学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方式,它们在表现主题、传递情感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举这一方法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下面将对这两种创作方式以及对举的意义进行浅析。
“诗言志”强调通过诗歌来表达时代精神、社会现实,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的文学创作方式。
它通过反映社会问题、痛点,表达人民诉求和意愿,激发社会关注和思考,达到揭示社会弊病、催人奋进的目的。
在近现代中国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言志”作品,如《七律·长征》、《早春呈水部张员外》等。
这些作品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时刻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期待和呼喊。
而“诗缘情”侧重于表达个人情感、抒发内心感受,是一种以自我情绪和体验为中心的文学创作方式。
它通过独特的抒发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将对生活的感悟、对爱情、友情、亲情的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的感受融入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缘情”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意境,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这两种创作方式之间,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一些相似之处,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一些不同之处。
在相似之处方面,它们都是通过诗歌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和传递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愿。
它们都是通过语言和意象的创造,来营造独特的艺术效果,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不同之处方面,它们侧重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不同。
“诗言志”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而“诗缘情”则更注重对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表达。
“诗言志”更强调对现实的揭示和改变,而“诗缘情”更强调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对举则是一种将“诗言志”和“诗缘情”进行对比和对照的方法,通过对提供相对立的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凸显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对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能够对文学创作的方法和目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和探讨。
浅析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情”“志”之辨
[摘要]“言志”与“缘情”,历来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有关诗的两大功能。
然而“情”与“志”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二者的关系如何,却历来文人都含混不清。
只有厘清二者的关系,才能对中国古代诗论的发展历程以及诗歌源流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志”,就是诗人表明态度、观点、理念,以及自己的寄托、志向、品位和追求,说大一点,就是政治抱负。
而“情”,则是诗人主观意绪、情感、喜怒等较为个人化的情绪。
随着诗歌创作个人化的不能断加深,由“志”而“情”是在所难免的。
[关键词]古典诗论;言志;缘情[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17)04-0095-03[收稿日期]2017-07-05[作者简介]贾军峰(1975-)男,陕西户县人,陕西电视广播大学延安分校讲师。
浅析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情”“志”之辨贾军峰(陕西电视广播大学延安分校,陕西延安716000)“言志”与“缘情”,历来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有关诗的两大功能。
然而“情”与“志”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二者的关系如何,却历来文人都含混不清。
只有厘清二者的关系,才能对中国古代诗论的发展历程以及诗歌源流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言志”与“抒情”的历史源流诗歌的主要功能是言志还是抒情?抑或二者得兼?历来是有争论的。
“诗言志”一说,如今看到的最早典籍是《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言志,成了古代诗歌最主要的功能。
言志,就是向对方表明态度、观点、理念,以及自己的寄托、志向、品位和追求,说大一点,就是政治抱负。
据史料载,春秋时代的诸侯士大夫们,时常常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朗诵《诗》,以此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这就是《左传》所记录的“赋诗言志”。
据统计,一册《左传》中所记载的赋诗竟然达70多次。
在当时,赋诗是被用来规劝君王,讽刺敌手,以及小国的大夫们通过赋诗来讨救兵、解纠纷、向敌国示威手段之一。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与融合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与融合摘要:一、引言二、诗言志的内涵及发展1.诗言志的定义2.诗言志的传统3.诗言志的现代发展三、诗缘情的内涵及发展1.诗缘情的定义2.诗缘情的传统3.诗缘情的现代发展四、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1.主题和情感的差异2.表达方式的不同五、诗言志与诗缘情的融合1.主题和情感的交融2.表达方式的互相借鉴六、结论正文: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两大主题,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内涵和风格。
诗言志,指的是诗歌用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代,诗言志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个人遭遇的抒发。
比如,《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典型的诗言志之作,它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以及对个人生活的感慨和期待。
在现代,诗言志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它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个体的成长。
诗缘情,指的是诗歌用以描绘和表达诗人的情感。
在古代,诗缘情主要体现在对爱情的歌颂和对友情的赞美。
比如,《离骚》就是典型的诗缘情之作,它表达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和无奈。
在现代,诗缘情的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它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体验。
虽然诗言志和诗缘情在主题和情感上有所差异,但它们在表达方式上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诗言志和诗缘情都可以采用抒情、描写和叙事等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言志和诗缘情也可以互相借鉴,来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总的来说,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两大主题,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内涵和风格。
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谈“诗言志”与“诗缘情”【摘要】“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的两大重要的理论命题,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来围绕这二者展开的讨论极多,也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但也有的互相矛盾。
在一些论述中,“诗言志”与“诗缘情”被描述为互为对立的两大诗歌理论主张。
也有一些论述在描述中国的诗文传统时,将“言志”与“载道”作为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互为对立的两大潮流,在这里,显然“言志”不再是上古作为政治伦理的诗教观,而转而成为与“缘情”相近似甚至画等号的理论命题。
众说纷纭,各不相同。
这有理论者各自的见解不同的关系,也有时代变迁中理论内涵的丰富与衍变的原因。
重提“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命题,我们首先还是要从二说的起源谈起。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古典诗歌“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的两大重要的理论命题,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来围绕这二者展开的讨论极多,也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但也有的互相矛盾。
在一些论述中,“诗言志”与“诗缘情”被描述为互为对立的两大诗歌理论主张。
也有一些论述在描述中国的诗文传统时,将“言志”与“载道”作为中国文学史发展中互为对立的两大潮流,在这里,显然“言志”不再是上古作为政治伦理的诗教观,而转而成为与“缘情”相近似甚至划等号的理论命题。
众说纷纭,各不相同。
这有理论者各自的见解不同的关系,也有时代变迁中理论内涵的丰富与衍变的原因。
重提“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命题,我们首先还是要从二说的起源谈起。
一、“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起源“诗言志”这个命题从文献来看,最早出现在《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但一般人们对《尧典》有可能是战国以后伪作的怀疑。
在现存典籍中,《左传》对“言志”的记载当是确切可靠的。
“诗言志”与“诗缘情”简述共4页文档
“诗言志”与“诗缘情”简述“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
“诗言志”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虽然《尚书·尧典》的确切成书年代尚无定论,但其在春秋战国期间已经出现应无可疑。
但此时“诗言志”只是“赋诗言志”,即不进行诗歌创作,而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或在外交上表达国家意愿。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就有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道志”。
此处之“志”并非诗歌作者之“志”,而是“赋诗者”之志。
此后,孟子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之“志”是诗人之“志”。
孟子认为“说诗者”不能因自己言志的需要而曲解诗句原意。
孟子在此已经认识到诗歌是诗人的作品,表达的是诗人的情感。
所以,有学者说“孟子论诗,是那个时代人朝着诗的本质属性认识迈出的极为关键的一步” [1]。
顾颉刚甚至把“以意逆志”称为“诗学的发端”。
然而,战国末期荀子又提出了“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的观点。
认为《诗经》的“志”不是诗人自己思想情感,而是儒家治理天下之“道”。
汉代,《毛诗序》发展了先秦以来的“诗言志”论,其对“诗”的描述凸显了“诗”作为独立文体的地位,创造性的将“志”“情”相连:“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确认了“诗”表达诗人之“志”的功能。
其从“赋诗言志”走向了“作诗言志”,并把“情”、“志”并列而谈,“志”与“情”得到了统一。
虽然在情志关系上《毛诗·大序》仍然更侧重于“志”,但是其已经认识到了抒情与言志是密不可分的,并把“情”作为诗歌的内容和创作冲动加以论述,很好的为“言志”到“缘情”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不过,受孔子“思无邪”思想的影响,《毛诗序》对“情”进行了约束,即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仪”。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时代动荡,思想活跃,人性觉醒,儒家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诗经》中得诗歌观念
课代表:1、《诗经》中得诗歌观念1、1诗言情1、2诗言志;诗歌对人得陶冶与人格构建2、孔子得文学观2、1“思无邪”:诗歌思想纯正自然2、2“尽善尽美”:要求诗歌审美与道德相统一。
2、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中与之美。
3、孟子得文学观3、1:“以意逆志”:读者正确探求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得本意。
各照隅隙,鲜观衢路。
摘自《梁书·列传·卷五十》解释:她们得文章都就是从某一局部、某一细微之处加以阐述,而很少瞧到分析宏观大局得文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郑州大学·徐正英一、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文批史)---古人对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得评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文论)---文学得理论原则;科学叫法: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讲者认为不太全面: 1、文学批评讲古人对古代作家作品得评介; 文学理论讲文学得理论原则。
2、我们所学习得则既有理论原则,又有作家作品。
例如,曹丕《典论·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学得作用)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文学得本质,文学理论)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齐气:女人味) (作家评点)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评介作品) 因此,讲者认为应该称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得内容:1、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得评价;2、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学说得讲解与阐释;3、对重要文学观念演进轨迹得勾勒;如文学观念得演变:孔子--兴观群怨说,屈原--诗可以怨(离,别也,骚,愁也);荀子--天下不治,请陈佹诗;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韩愈--不平则鸣4、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批评篇章与专著得导读;5、介绍古人对古代重要作家作品及文体得评介情况。
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得作用:1、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能为建立有中国特色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诗言志词言
诗与词在表达“言志”和“抒情”的侧重上有一定的区别,这主要源于两者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诗,尤其是古诗,多采用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句,讲究韵律和节奏,因此更加强调其教育意义和伦理道德价值。
古人认为,诗可以“载道”和“言志”,因此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便融入其中。
这意味着,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诗文教育同时也兼具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通过读诗,人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还可以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比之下,词在表达情感上更为深入和细腻。
词有着更为自由的形式,适合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词言情”,即通过词来抒发和表达情感,它更加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词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入和婉转,能让人感受到更为细腻的情感变化。
总结来说,诗更偏向于“言志”,而词则更注重“言情”。
两者虽然都是文学的载体,但在表达方式和功能上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古代诗词研究论文——从“诗言志”到“情志并举”
从“诗言志”到“情志并举”【摘要】:其实,如果我们将“志”与“情”情分开来看,所谓“言志”更突出了诗歌的社会功用,所谓“言情”则更突出了诗歌艺术本质的体现,情志之争则是文论家们要在诗歌的社会功用和艺术性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关键词】:诗歌;诗言志;诗缘情;诗教;情志并举“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项夺伦,神人以合。
相传这是舜在一个庄重场合宣布的,这是一篇关于文学的宣言,算得上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关于诗歌本质特征和内涵的论述,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称其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开山纲领”。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学观点,首先,从文献记载上看,它出自华夏民族的远古领袖之口,更重要的是它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为我国之后数千年的诗词创作规定了方向,历代的文学理论家都对其做出了解释和发展,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三种,暨“言志”、“缘情”、“情志并举”。
在先秦时期文论中对“诗言志”多有引述,如:如《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楚辞·悲回风》:“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表明在当时诗歌的言志功能得到了认同,但《乐记》中提到“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明确提出言志居于首位而言情只属于从属地位。
而到汉代得《毛诗序》一出便有了“缘情”,“情志并举”说。
《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的观点是“情志统一”,这是对先秦“诗言志”的继承和发展。
其实“诗言志”中的“志”本包括思想、情感两方面,但在其流传后世的过程中,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历代文人为了“尊儒”而逐渐抛弃“志”中包含的情感部分,可以说是极端地将“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把情作为与正教对立的“私情”,这就使得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言情”出现了对立。
“诗言志”与“诗言情”的异同
“诗言志”与“诗言情”的异同“诗言志”与“诗言情”的异同文字〖大中小〗)《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
”这是我国古代文论最早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基本特点的句子。
“诗言志”的意思,是指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
“志”本义指志向,泛指人的主观方面。
也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在内。
也就是说,人的思想观点主要通过诗来表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
”又曰:“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文而造文也。
”“志思蓄愤”指内心之思想、情感及怨愤之情;“为情而造文”的意思是,因为内心积聚感情,因而写诗来抒发。
也就是说,“情”在“诗”之前,诗不过是为用来抒发感情的形式而已,此为“诗缘情”是也。
由此可见,“诗言志”与“诗缘情”的说法既有同又有异。
相同之处:在“诗言志”与“诗缘情”中,“志”与“情”皆为相同的含义,都是指人的主观方面的思想感情,既有人的各种思想、观点,又有内心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怀。
这各“志”与“情”通过吟咏,就“发言为诗”。
不论“言志”与“缘情”,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写出诗篇。
不同之处:第一,从“志”到“言”,这中间存在一个“情”的问题,而“情”的产生,又要靠外物的作用。
“外物”即客观事物。
也就是说,“情”要先有客观事物的触发、感应才会产生,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即“情动于中而形成于言”;而“诗言志”的“志”主要指主观的思想。
前者要依靠客观事物才能生情成诗,后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相对来说,两者虽有联系,但前者强调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后者强调主观思想的表达。
第二,“诗言志”中的“志”本包括思想、情感两方面,但在其流传后世的过程中,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历代文人为了“尊儒”而逐渐抛弃“志”中包含的情感部分,歪曲地将“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把情作为正教对立的“私情”,这就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言情”的对立。
照此理解,“诗言志”就只能说成“诗用来表达合乎儒家礼教的思想”了。
_诗言志_与_诗缘情_论
收稿日期:2007-06-15作者简介:龚霞(1979-),女,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诗言志”与“诗缘情”论龚霞(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
但无论是言志说还是缘情说,都只是对诗歌的片面认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算是较为完整的诗论。
但二者的关系却并非是平行的、对等的,即二者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诗歌的本质,而是因为它们在纵深向上,在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诗歌的产生及其本质。
对于诗歌的产生而言,言志说揭示了其充分条件,缘情说则指出了其必要条件。
而对于诗歌的本质而言,从言志说到缘情说,是人们对诗歌本质认识的一种深化。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从流到源、由表及里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诗歌理论;《诗经》;《汉书》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8-9713(2007)04-0633-04“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
在缘情说提出之前,整个先秦及两汉时期,诗论的主要内容都是在言志说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
缘情说提出之后,言志说与缘情说又经过了一个由对立走向统一的过程。
“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志’长期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情’被视为是与政教对立的‘私情’,因而在诗论中常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
有时甚至产生激烈的争辩[1]”。
现在,随着人们对诗歌起源及本质的认识,普遍认为言志与缘情并非是对立的诗论,而是从两个方面对诗歌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即言志从思想方面,而缘情则是从情感方面。
诚然,无论是诗言志还是诗缘情,都只是对诗歌的片面认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算是较为完整的诗论。
但笔者认为,尽管言志说与缘情说统一于诗歌本质的阐述中,但二者的关系却并非是平行的、对等的,即二者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诗歌的本质,而是因为它们在纵深向上,在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诗歌的产生及其本质。
诗言志,词传情,诗心显,词心隐,认真体会词心的几个要点
诗言志,词传情,诗心显,词心隐,认真体会词心的几个要点诗言志,词传情,诗心显,词心隐。
语淡情浓,事浅言深,乃得词心三昧。
对词心的把握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探浑幽。
浑幽,浑指浑成,幽指深幽。
词心贵浑幽,全在于“性情”二字。
原因之一,“性”是人的本性,即七情六欲,“情”指具体事件引发的感情,情由性引发,性由情传达,性情是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要靠强烈的、万不得已的外界来触发,不是肤浅的事物就能打动的,所以词心一定要深幽,不能流于浅薄,沈际飞云:“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原因之二,人的性情是很复杂曲折的,不像数学公式那样有明确的内涵和清晰的规范,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使它难以穷尽对性情的描绘,何况七情六欲还会交织、转变,如乐极生悲、喜极而泣、悲喜交加、亦怒亦嗔,都说明了感情的丰富性和善于变化。
以景抒情既然性情不可分割,那么词心就一定要浑成,不能流于破碎。
因为词心浑幽,有时会使人感到词意难解,如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调名下《古今词统》注云:“乐天自度曲。
”意境迷离,神思恍惚,情韵幽眇,充满朦胧的美感。
我们知道,白居易写诗是以通俗易懂、平易晓畅而闻名的,据说他经常修改自己的诗歌,直到能使村里的老妇听懂为止,这是因为白居易重视诗歌的政治功能,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因此必须要妇孺皆能传唱。
所以白居易就和李商隐成了唐代诗坛上一双对照鲜明的反例。
李商隐的诗歌本来就很晦涩朦胧,还要取名《无题》,使人更加莫名其妙,不由生出“独恨无人作郑笺”之感;而白居易的诗歌本来就极其明白,可他还唯恐别人不懂,因此还要加题序以作解释,如《琵琶行》等。
春之景但是,这一首《花非花》完全是换了一副面孔,竟然使人难以相信是白居易的作品了,甚至是比李商隐的诗歌还要朦胧。
词中所言何物何事?是真是幻?全然不解。
它在空间上是飘渺的,如花似雾,无影无踪,难以勾画形象,在时间上更是飘忽的,来时如梦去似云,消逝一瞬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言志”与“诗言情”的异同
“诗言志”与“诗言情”的异同文字〖大中小〗)《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
”这是我国古代文论最早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基本特点的句子。
“诗言志”的意思,是指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
“志”本义指志向,泛指人的主观方面。
也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在内。
也就是说,人的思想观点主要通过诗来表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
”又曰:“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文而造文也。
”“志思蓄愤”指内心之思想、情感及怨愤之情;“为情而造文”的意思是,因为内心积聚感情,因而写诗来抒发。
也就是说,“情”在“诗”之前,诗不过是为用来抒发感情的形式而已,此为“诗缘情”是也。
由此可见,“诗言志”与“诗缘情”的说法既有同又有异。
相同之处:在“诗言志”与“诗缘情”中,“志”与“情”皆为相同的含义,都是指人的主观方面的思想感情,既有人的各种思想、观点,又有内心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怀。
这各“志”与“情”通过吟咏,就“发言为诗”。
不论“言志”与“缘情”,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写出诗篇。
不同之处:第一,从“志”到“言”,这中间存在一个“情”的问题,而“情”的产生,又要靠外物的作用。
“外物”即客观
事物。
也就是说,“情”要先有客观事物的触发、感应才会产生,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即“情动于中而形成于言”;而“诗言志”的“志”主要指主观的思想。
前者要依靠客观事物才能生情成诗,后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相对来说,两者虽有联系,但前者强调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后者强调主观思想的表达。
第二,“诗言志”中的“志”本包括思想、情感两方面,但在其流传后世的过程中,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历代文人为了“尊儒”而逐渐抛弃“志”中包含的情感部分,歪曲地将“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把情作为正教对立的“私情”,这就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言情”的对立。
照此理解,“诗言志”就只能说成“诗用来表达合乎儒家礼教的思想”了。
而“诗缘情”既可以说成“诗因情感而发”,亦可理解为“诗用来抒发情感”,只不过,这里的“情”不再是“思想感情”,而只被认为是“私情”。
《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明明是缘情而发,却偏要“止乎礼义”,不符合“礼义”,即使真情实感也是“私情”;能够“止乎礼义”,“情”也变成了“志”,受到赞赏,这就过分夸大了礼义的作用,使诗这种文学作品沦为儒家“礼治”的统治工具,从而削弱了诗抒情的特点。
这样,原本在意思上相同一致的“诗言志”与“诗缘情”,由于后代文人理解的偏颇而被分隔,被人为地对立起来,“诗言志”
专指以诗表达符合礼教的正统观念;“诗缘情”被狭隘地理解成以诗抒发“私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综上所述,“诗言志”与“诗缘情”两者最初的含义大致是相同的,后来由于历史的发展、儒教正统地位的确立及人为的原因,两者的意思逐渐缩小并互相对立起来。
我们既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双要认识他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才能辩证而不是片面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陆机在《文赋》中用两句话提示了诗主情、赋体物的特点,它和儒家传统的“言志”说也是背道而驰的,这反映了文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摆脱经学束缚的要求。
编辑: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