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案例-2019年精选文档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一:《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实录
风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导课1.回忆上节课内容。
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上下纸片向哪个方向飘?为什么?2.话题引入。
教师:为什么冬天门开一条缝会感觉到冷?学生回答猜想风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学生回答教师拿出实验箱(二)新课教学A教师说:请你观察一下,说说实验箱的构造。
实验箱上方小口,左侧有一个小口,前面是密封的,为了不透气。
b教师:你的桌上还准备了蜡烛、蚊香、火柴、毛巾大家想一想,怎样设计实验学生回答你的这个实验,变量是什么?教师强调:操作过程中,小心火,注意纸筒别着火,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严格按实验方法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不安全因素。
学生可以利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1)你是怎样做的?(2)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3)遇到了什么问题?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出示幻灯片思考题,小组讨论:①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②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③实验说明在什么?(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5.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适当拓展。
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是空气的对流,温度差造成的。
6.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对流现象?出示幻灯片:(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3)谁还能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风的形成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并能解释风的形成原因。
2. 掌握风的形成特点和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录制好相关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
2. 收集关于风和气象的图片或示意图。
3. 准备实验材料:气压计、气球、风筝、线、风速计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段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并讨论学生对风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1. 讲解风的定义和含义:风是一种气体的大规模流动,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
2.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当地区的气压高于其他地区时,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气流,形成风。
3. 分组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风的形成情景,比如:海风、山风、地面顺风等。
2.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风的形成情景,并解释形成原因。
4. 实验探究(30分钟)1. 准备气球和气压计,让学生观察气球充气时的现象。
2. 让学生用气压计测量气球内外的气压差,并观察气球的充气和放气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充气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气球放气时呢?4.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与之前学到的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对比。
5. 探究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度?2. 让学生用自制的风筝,利用线和风速计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3.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准确地测量风向和风速。
6. 结束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风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风向、风速的测量方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风的现象,并思考更多关于风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观察风的特征和变化,记录观察结果,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2.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活动,记录每天的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变化情况,形成气象日志。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案例
、
指 导思 想 与理论 依 据
《 课 标》 强调 :小 学科 学课 程是 一 门具有 活动 性和 实践 性 的课程 。 小学 科学 课程 把探 究 作 为学 生学 习科学 的 主要 方式 。 学生 要在 探 究过 程 中 理解 科学 概念 ,掌握 科 学方法 ,培 养 科学 态度 。在活 动 中学 习科 学 ,
小学科学 《 风的形成 》教学案例
巩建 国
( 河北省隆化县唐三营镇唐三营 中心小 学 0 6 8 1 5 7)
【 摘 要】 让学生以 探 究和风的形成实验。 让学生 在 活动中进行探究, 经历科学家曾经 走过的道路 ,从而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发展。 【 关键词 卜J 、 组合作 ;动手实验 ; 观察 ;交流 ; 汇报;总结; 拓展
l 、引导 式导 学 ( 阶段 ) 。 老 师做 平 等 中的 首席 , 引导全 体学 生学 会 自学 教材 、 让学 生做 课堂 教 学的 主体 、做 学 习 的主人 、培 养 出能够 代替 老 师做 平等 中 的首席 的学生 、 做 合 作学 习 小组 的组 长 。民主 式教 学不 用讲 授 式 ,采用 引 导式 ,尊 重学 生 自己的思 维和 发现 。对于 讲授 式教 学应 该 由老 师讲 的 新 内容 ,全部 由老 师 引导 着学 生 从生 活 中发现 、 从实验 中发现 、从 教 材中 发现 ,从 教材 中 归纳
当达 到人人 都 可 以独立 展示 的时 候 , 学 习就 主要 以学生个 体 学习 为主 , 进 行 学 习中 的常规 内容 的学 习。如 果有 部分 特 难 问题 、有 一些 创新 性 的 问 题和想法,想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支持,需要请教同学,这时又成 为小 组合 作学 习 , 成 为 论辩式 研 学—— 学 习常规 内容外 的知 识的研 究 学 习。 这 时的学 习 内容 是完 全放 开 的 ,不是 让老 师牵 着 学生 的鼻 子走 而 是老 师跟 着学 生 的学 习走 ,这 时师 生 的灵 感 、创新 思维 的火花 会 不断 出现 ,这 是 民 主式 教学 最精 彩 、最 富有创 造 力 、最 出教学 艺术 、最 出创 新成 果 的时候 。 教会 学 生学 习 ,是 一个 从教 到不 教 的教 学过 程 , 民主式 教学 就是 老师 教的逐渐减少和学生的学的逐渐增加的过程,民主式教学的三个阶段 ,将 办 了两 次 民主 式教 学 课堂 教学 培训 会议 、举 办 了三 次 民主 式教 学课 堂教 学 展 现这 一过 程 。 观 摩研 讨 会 。 参 考文 献 : 民主 式教 学方 法 的实施 ,有 三个 不 同的阶 段 : … 吴启兴 《 民主式教学论》中国教育出版社 2 0 0 4年 8月
三年级科学风的形成教案
三年级科学风的形成教案教案名称: 科学风的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风的含义和重要性。
2. 了解科学风形成的因素。
3. 激发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科学风? 科学风是指在对待和从事科学活动时所应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学术作风。
2. 科学风的重要性。
3. 形成科学风的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来导入,比如"你们知道科学风是什么吗?" "为什么要讲究科学风?" "科学风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步骤一: 介绍科学风的含义和重要性。
(10分钟)1. 定义科学风: 科学风是指在对待和从事科学活动时所应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学术作风。
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实证精神、勤奋的工作态度等,这些都是科学风的体现。
2. 科学风的重要性: 科学风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步骤二: 形成科学风的因素。
(15分钟)1. 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家应该具备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和热爱,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同时,科学家还应该具备追求真理、客观公正、负责任等的科学价值观。
2. 方法和技能: 科学家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巧和科学方法,才能够进行科学研究。
这其中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等方法和技能。
3. 知识和思维方式: 科学家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思维方式,才能够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步骤三: 小结和拓展。
(5分钟)1. 小结科学风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总结形成科学风的因素。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科学风,如通过进行小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科学馆或参与科学竞赛,加深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2. 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3.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科学的书籍和资料,拓宽他们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14《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作用与分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形成原因: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辐射。
2. 风的作用与分类:风的作用包括传播种子、调节气温和气候、形成沙丘等;风根据风向和风力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观察现象向学生提问:“你们曾感受过风吗?风是什么?风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时候很大,有的时候很小呢?”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 学习内容呈现a. 呈现风的形成原因:通过图片或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辐射,解释地球不停转动形成风的原因。
强调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b. 呈现风的作用与分类:通过图片展示风的作用,如传播种子、调节气温和气候、形成沙丘等。
再介绍根据风向和风力可将风分为不同类型,如微风、大风、台风等。
3. 实验观察a. 实验一:影响风的因素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用吹风机(或电扇)和香水(或烟雾)进行模拟,通过改变吹风机(或电扇)的角度和距离,观察风的产生和传播。
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b. 实验二:利用风传播种子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准备一些带有便携式风扇的小卡片,上面贴有一颗桃子或樱桃的种子。
教师在教室中放置一些植物,然后让学生利用风扇将卡片吹向植物。
观察种子传播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种子传播的重要性。
4. 拓展延伸通过观察和实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关于风的问题,如“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的作用?”、“如何利用风的能量?”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5. 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以及风的分类。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并能辨认风的迹象。
2. 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3. 探索风的形成原因,并了解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
二、教学准备:1. 教具:世界地图、风速计(可自制)、玻璃容器、风筝。
2. 材料: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风的影响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风的照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风,并询问他们对风的了解,引发学生对风的思考。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特征和他们观察到的风的影响。
探究(30分钟):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一些地区的名称(例如:赤道、南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风有什么特点。
2. 以学生感兴趣的风为例,如台风、龙卷风等,展示它们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的名称和特点。
3. 自制风速计,或展示已制作好的风速计,向学生解释它的作用和测量风速的方法。
4. 分为小组,进行实地观察风的迹象。
学生观察周围的树叶、旗帜、云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迹象,并使用风速计进行风速测量。
总结(15分钟):1. 指导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解释。
可能的原因包括温度差异、地形、气压差异等。
2. 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帮助他们理解。
应用(20分钟):1. 学生分组制作风筝,并在操场或开敞的地方放飞风筝。
2. 在飞风筝的过程中观察风的强度和方向,学生尝试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解释它们。
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调查风的影响。
例如,风的作用力如何改变海浪的形状、风对植物传播花粉的影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安全问题,并教导他们如何在风大的情况下保持安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能够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他们也了解到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并能够用风速计测量风速。
通过制作风筝,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风的强度和方向,并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1【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概念;2.了解风的分类和风的特征;3.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2.风的分类和特征;3.风的作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风与其他天气现象的区别;2.风的形成原理的讲解。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图片、动画演示法;3.游戏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风。
(2)展示多种类型的风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形成原理。
(2)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文章,了解风的概念和特征。
3.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分类。
(2)让学生比较不同种类的风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1)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例如:风车、帆船、风力发电等。
(2)运用游戏体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铃、风车等,体验风的作用。
5.巩固和拓展(1)布置主题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知识。
(2)展示有关风的作品,例如风筝、风铃等,加深对风的印象。
六、教具、材料和手段1.教具:视频、图片、动画、图表等。
2.材料:纸张、塑料杯、纸片、铜线、风铃、大阳伞、风筝等。
3.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班级展示、网上搜索等。
七、教学评价1.在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时,学生是否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2.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时,学生是否有观察和抽象分析的能力?3.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时,学生是否参与了制作和操作,并理解了风的实用价值?4.课后测验,检测学生对于风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了风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特性、分类以及作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启发、引导、互动、实践”的原则,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了一次多元化而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做出更好更全面的准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小学科学10《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10《风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的现象;2. 学会解释风的形成过程,并能够描述风的特征;3. 掌握测量风速和风向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观测实验;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风的形成过程;2. 风的特征;3. 风的测量方法和简单观测实验。
三、教学难点:1. 怎样解释风是如何形成的;2. 如何进行风速和风向的测量。
四、教学准备:1. 运动的风车模型;2. 风速计和风向标。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约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空气的存在和运动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对于冬天的寒冷原因有何解释?Step 2:呈现现象(约10分钟)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小型的风车模型,手持模型并利用风扇吹风,让学生观察模型在风的作用下的旋转。
询问他们有什么发现。
Step 3:探究风的形成(约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探究风的形成。
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树叶会随风飘动?为什么风车会在风中旋转?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结果。
2. 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照射。
解释由于地球表面受到太阳的不均匀加热,气压也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了低气压和高气压区域。
3. 解释风的形成过程。
在地球表面,高压空气会流向低压空气,形成风。
请学生思考风是从哪个方向吹过来的,并让他们理解风是由地面向上垂直升起的空气被上层空气所替代。
Step 4:风的特征(约10分钟)讲解风的特征,如风的强度、风的方向、风的温度等。
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5:测量风速和风向(约15分钟)1. 介绍风速计和风向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风速和风向的测量实验。
把风速计举高一点,让学生确定合适的位置进行实验观测。
3.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位置和时间的风速和风向可能会有何不同。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风的形成 教案
《风的成因》教案授课者谢长廷一、教材所在的位置《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七课, 是上一节课《我们来做“热气球”》的延续。
本课只要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
不需要更深入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就会形成风。
2、能够借助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3、乐于在情景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4、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难点:通过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认识到风的形成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温度计、实验记录表,各12份。
教师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扇子、电子温度计、风的形成演示仪(玻璃的)。
五、教学过程1、通过扇动纸条活动,进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教室内,在现有的这些条件下,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生:用嘴吹、开电风扇、拍手、用书扇动。
师:这些办法真好。
来,请这个同学用扇子来制造风,让纸条飘动起来。
现在,不准用以上办法,你还能让纸条飘动起来吗?师:同学们在大自然,风千变万化。
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清风拂fu面。
这些风难道也是人们制造的吗?是大力士在高空中吹的吗?(不是)。
那大自然的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在教室内该怎样做才能制造出自然风?你们想探究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一一风的成因),2、大胆猜测,拟定实验方案。
(1)生:猜测一:猜测二:师:提示:白天、晚上是怎么形成的?(与自转、太阳照射有关)那风的形成与太阳也有关系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认为?在自然界,有的地方被太阳照着,温度就高;有的地方没有被太阳照着,温度就低。
风的形成与太阳的照射有没有关系呢。
①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发热?(蜡烛。
不可能把太阳搬来)②用什么物体来代表迎风的物体?(纸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课前准备: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1)师出示实验提示内容。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小结: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
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让幼儿详细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害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风给外界带来的变化,如:红旗、水、头发等的变化。
2、一把扇子,每人一个气球,碎纸屑许多,小风车每人一个。
3、有关风的课件。
1、谈话:这几天老师让小朋友观察了树枝摇动,红旗飘,水面起波纹,你们知道是谁引起的吗?2、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
(1)教师引导幼儿玩气球,通过玩气球亲自感受空气流动形成风。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3)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
3、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4、玩纸屑。
(1)分给幼儿每人一小堆纸屑,让他们想方法玩纸屑,看谁最聪明,想的玩法多。
(2)讨论:玩完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产生风使小纸屑动的。
5、了解风的好处与害处。
幼儿讨论,教师讲解。
(1)(看课件)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
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的风却做了许多坏事。
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这样的风很可恨。
(2)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方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6、玩“风车转转转”游戏。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想方法让风车转起来。
请几名幼儿到前面演示讲解后,幼儿自由玩风车。
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完毕活动。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品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动手制造风,感知风的存在。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给出的器材做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3、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三、教具准备:空气流动实验箱、蜡烛、打火机、香、实验报告单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出示学生放风筝的图片。
师:是什么力量把风筝带到天上去得?那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风的形成》揭示课题:风的形成(二)、科学探究,形成新知。
1、人造风,感受风的存在。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知道风呢?想想办法吧。
(学生活动,制造风,感受风。
)师:当风吹到你脸上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什么让你感到凉快?(引导学生说出实际上是空气吹到了人的脸上,明确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认识人造风和自然风。
师:我们自己制造的风叫人造风,自然存在的风叫自然风。
3、猜测自然界中的风的形成会与什么有关。
师:既然是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同学们想一想,人造风中,是谁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生:人的力量。
师:那么,自然界中,又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同学们猜一猜。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
)板书:气温4、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教师组织学生认识实验器材。
(2)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师:既然同学们猜测,风的形成,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那我们就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实验材料,创设一个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吧。
生:可以利用手中的空气流动试验箱,里面点上酒精灯,创设高温环境,那么箱外就是低温环境。
从瓶口处形成风。
师:空气的流动我们能不能看到呢?生:不能。
师:那么实验时我们应该怎么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呢?同学们想一想办法。
(出示有风时烟筒里冒出的烟)引导学生借助烟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3)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验证猜想,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风的形成教学案例
景观设计师的创新实践设计思维在工作中的应用作为一位景观设计师,创新实践是我们工作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运用创新的设计思维,以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并为人们创造出美丽而实用的景观空间。
本文将探讨景观设计师如何应用创新实践设计思维在工作中,从而提高设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1. 理解项目需求在开始设计之前,了解并理解项目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景观设计师需要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和目标。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项目所在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影响等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项目需求,设计师可以更好地运用创新思维,将客户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2. 创新材料和技术应用景观设计师应该不断寻找和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应用。
创新的材料和技术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使设计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绿色建筑概念为景观设计师带来了更多运用可持续材料和技术的机会,如可再生能源应用、雨水收集系统等。
通过运用这些创新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师可以创造出独特而绿色的景观空间。
3. 注重生态可持续性在创新实践中,景观设计师应该注重生态可持续性的考虑。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景观设计也逐渐转向生态友好型的设计。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植被、雨水管理、节能措施等,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景观环境。
创新实践设计思维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发现并解决设计中的生态挑战,进而创造出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景观作品。
4. 强调用户体验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
创新实践设计思维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考虑用户需求,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设计师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通过创新的设计方法和空间规划,创造出用户喜爱的景观空间。
例如,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设置休闲区、活动场地等,以提供用户各种不同的体验和活动场所。
5. 鼓励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流创新思维需要不断的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流。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2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8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风就是空气的流动,知道空气受热会上升。
2、能解释风的成因。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身边材料设计实验让空气流动起来。
2、能大胆合理地推测风的形成。
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愿意把自己的意见与大家交流。
重点:在自主探究中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刮风时情境的视频,空气受热膨胀的动画。
2、分组材料:扇子、纸板、纸螺旋、塑料袋、酒精灯、蚊香、风箱、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观看视频(出示课件)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会看到哪些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和什么有关?(风)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的形成”。
二、实验观察,认识热空气上升1、猜想:三年级我们学习过风是空气的流动,那么自然界的风是靠什么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的呢?谁来大胆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2、动手实验:(1)出示实验材料:酒精灯、纸蛇、塑料袋、火柴(2)介绍实验方法:把酒精灯点燃,放在纸蛇的下面,看纸蛇有什么变化?把塑料袋口朝下放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观察塑料袋有什么变化?移开酒精灯,有什么变化,还会看到这种现象吗?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要让酒精灯火焰烧到纸蛇、塑料袋。
(3)学生分组实验:3、交流:你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纸蛇会转?纸蛇转与什么有关?(小结:空气受热上升,使空气垂直流动。
)4、观看课件:同学们说得真好,空气受热后体积是怎样膨胀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研究的结果。
(出示课件)5、解释应用:(1)教师变魔术:转动的风车出示模型:削尖的铅笔上面顶个风车,如何让风车转动起来?教师演示(用手捂住风车下部,风车转了起来)谁来解释一下:什么力量让风车转起来了?(2)生活中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孔明灯、热气球)6、小结过渡: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从而形成空气的流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形成青岛版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在小组讨论的前提下根据猜想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知道自然界风的成因,理解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塑料瓶、蜡烛、蚊香、火柴(打火机)等;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风的图片、视频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利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谜底。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风的形成。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哪里有风?1.生活中与风有关的图片。
2.小组讨论生活中哪里有风。
3.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制造风,并上台演示,观察并思考形成风的条件。
4.总结风的形成的基本条件:空气流动。
活动二: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1.小组讨论,猜想风的形成原因,并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2.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总结,完善模拟风的形成实验方案。
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提醒实验注意事项并巡视指导。
3.通过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得出实验结论,并根据实验事实推广自然界风的成因的猜测。
(板书:风的形成过程)4.视频播放自然界风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风的成因的理解。
5.教师进一步明确自然界风的成因: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活动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1.自然界与风有关的图片(风力发电,帆船利用风的力量鼓动帆船前行、台风、沙尘暴等情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案例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螺旋纸圈和风的形成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经历科学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从而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发展。
2、学生谈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二)活动二:风的形成
教师活动:
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风的演示实验箱,(为了进行分组实验,教师自制了6个)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试验箱是怎样的。
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看实验要求。出示课件。
教师强调三点:
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教学重点: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教师出示课件
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好,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对了。那么谁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对这一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猜想、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并能在本课最后,运用所学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以及判断白天和黑夜陆地海面的风向。从而联系了生活实际。三、学情分析
四、拓展延伸
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
2、判断白天和黑夜海面和陆地的风向。(教师出示课件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设计:
←热空气→
风的形成
↑受热
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
3、谈话:现在我们再返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
4、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
学生活动:
1、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研究。根据观察小组内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活动:
学生猜谜语:风
猜测风的成因:空气的流动
二、xx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一)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么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学生先了解教材提示,教师出示课件提示:①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②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③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2、谈话:刚才很多小组已完成了这个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
②实验过程风箱要不透风;
③蜡烛燃烧会产蜡油,请大家注意安全。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实验要求,小组长进行任务分配。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师生梳理,重点汇报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