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2、复述课文(概括能力);3、景物描写;4、详略的安排。
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详略安排教学难点:复述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
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相关资料简介:1.文体: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2.作者简介: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
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3.关于珠穆琅玛峰: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
“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
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
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
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4.写作背景: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三、整体把握:〈一〉生字词语检查、学习。
〈二〉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1.登山队出发。
2.突击主峰(4—8)刘连満甘作人梯,帮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9—1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満留下,其他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14—15 )刘连満冒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16—21)三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22—23)完成由北路登顶的壮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2.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
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
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对新课充满兴趣
感知目标
2分钟
创设目标情境
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明确本节目标。
自主教学二次发现
10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
2.提示学生记录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教学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1、能够进行二次自学能够深入进去,再次提出疑问。
2、能够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并记录你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选了《登上地球之巅》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进行记忆以备新课教学
自主教学二次生成
12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1、先通读一下单子上的教师问题引领与知识。再朗读课文,再次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在进行课文朗读后可以认真查阅手边资料,按照“问题引领”的要求阅读并完成问题;力求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3、在自学过程中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教学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教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本课重点: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教学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1960年3月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里,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的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作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基础知识:P182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3、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
还重点描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问题探讨:课文中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的用闲笔来描写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在阅读效果上可谓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课后作业:P181二、三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学习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同学们,你可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险要吗?你可知道它的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吗?就是这样,就是这座险峰,却被中国登山运动员坚强不屈的精神、团结合作的力量所征服。
登山运动员,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壮举,这必将鼓舞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缭.(liáo)绕砭.(biān)骨履.(lǚ)践崔巍.(wēi)滞.(zhì)留窒.(zhì)息匍匐..(pú fú) 巉.(chán)岩2.根据词语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砭骨:刺骨。
覆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头昏眼花: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地一直向前。
缭绕:回环旋转。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3.作者链接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4.背景链接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和登山者的英勇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描写和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登山者的敬佩之心。
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朗读和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专业登山术语和登山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准备: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文本。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学习用品(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与珠穆朗玛峰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珠穆朗玛峰的了解和印象。
二、朗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2. 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关于登山过程和景色描绘的问题。
三、分析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和词语的欣赏。
四、思考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爱的课文段落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详细解析课文《登上地球之巅》中的专业登山术语和登山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拓展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珠穆朗玛峰的壮美。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和结构。
4.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让学生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手法。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2)布置一篇以“我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为主题的练笔。
8. 板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1. 课文主题:描述珠穆朗玛峰的壮美和登山者的英勇。
2. 写作手法:描绘、叙述、议论相结合。
3. 结构:引子-主体-结尾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Lesson 23 on the top of the earth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登上地球之巅模板2、篇章2:登上地球之巅范本(实用版)3、篇章3:登上地球之巅模板篇章1:登上地球之巅模板知识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2.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3月19日,在海拔5120米处设大本营.为确保登顶成功,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分批进行了三次适应性行军.5月24日,登顶的总攻打响四、字词认读缭绕砭骨履践崔巍滞留窒息匍匐养精蓄锐阴霾余暇耸立五、初读体会1阅读课文,梳理登山经过.5.24上午9时王等四人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2小时后“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继前5小时后通过搭人梯,终于登上岩顶天色黑下来向最后二三百米路途艰难前进.刘连满留氧气,写遗书.茫茫夜色中三名队员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匍匐前进夜更深沉到达8830米处,氧气全部用完夜色朦胧,星斗闪闪登上峰顶,完成从北坡攀登的创举2概述经过,注意详略3详:征服“第二台阶”;刘连满献氧气〈二〉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遇到的困难:1、山路陡峭、2、天气严寒、3、身体虚弱、4、高山反应、5、缺乏氧气、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三〉、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六、质疑探讨1、文中写队员在突击顶峰时哪里最打动你?2 课文第12段中引用英国扬赫斯班的话有什么作用?为了表现珠峰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遇到困难的巨大和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3、刘连满没有最终登上主峰,可文中写他的文字最多,这样写是否偏离中心?他同样是英雄,值得赞赏.一是临危之时,把死亡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希望给战友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他不能到达顶峰,并非思想上的懈怠和精神上的畏缩,而是身体方面的客观原因所造成的.4、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找一找,想想它们起什么作用?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作用:交代时间;渲染恶劣环境;突出神秘气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紧张中得些须放松.七、仿写夜景1 / 1。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颠》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登上地球之颠教学目的:1.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与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学习中国登山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
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
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
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
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
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⑵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阅读材料主要来自课外,以简答题形式为主,从考点上看,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赏析词句、语段作用、分析人物形象、补写、理解标题等。
3、教材分析本文是初一新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教材是以“探险”为主题编的,这些有关探险的课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登上地球之巅》是郭超人写的一篇新闻报道。
作者作为当年的随队记者,真实的纪录了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历尽千辛万险第一次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
它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4、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探讨就有困难,二、学习目标1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能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和释义。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能说出课文的大致结构,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 掌握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能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和释义。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 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对课文阅读,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能理清课文的大致结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登上地球之巅》教育方针⑴快速默读课文。
挑选课文首要信息,概括阅览内容关键。
⑵了解文章通过典型案例体现人物精力风貌的办法。
⑶学习捉住景象特色生动地描绘景象的办法。
⑷学习爬山队员不怕险阻、一往无前的气魄和协作精力,培育勇于探险的勇气,鼓舞学生探求天然奥妙的壮志豪情。
教育重难点⑴快速阅览并概括课文首要内容。
⑵了解课文选取典型案例体现人物精力风貌的办法。
⑶了解作者烘托恶劣的天然环境和描绘珠峰风光的效果教育东西多媒体教育进程(一)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爬山家以为“连鸟也无法跳过”,是一条“充溢逝世的道路”。
而在1960年,年青的我国爬山运动员,把艳丽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今日就让咱们跟着他们的脚印,去感触他们登顶的气魄。
(可出示相关图片)1、出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我国爬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赏识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状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触。
2、激趣引读: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我国爬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力,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国际爬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结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其时,他作为随爬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直接了解到这次爬山活动进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爬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导《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宣布。
下面就让咱们一起来感触爬山成功那一片刻的高兴与美好吧。
板书文题和作者(二)、快速阅览,全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览课文,圈点勾画,堆集字词并开端感知课文。
2、查看学生预习状况。
投影;1注音峰巅澈骨崔巍停留窒息爬行2释义澈骨;刺入骨髓,描述使人感觉十分冷或痛苦十分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描述山高大宏伟。
疗养生息;养,疗养。
蓄,积储。
养息精力,积储力气。
齐心协力;世人专心,共同努力。
一往无前;英勇的一直往跋涉。
3、全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览可课文,精确掌握文章首要信息①请几位同学用简练的言语概述几名爬山队员突击主峰的通过。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23.《登上地球之巅》教课目的1、速读课文,归纳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认识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学生研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培育开辟创新精神。
4、培育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教课重点:练习迅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归纳内容重点。
课时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奇特、漂亮是人类的神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此刻中国人把这一想象变为现实,把娇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感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愉悦,在今日的讲堂上,我们依旧能够领会,让我们共同赏识《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相互沟通相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状况。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要修业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认识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虑题,掌握文章粗心。
1、自主学习A、迅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爬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短的语言归纳。
C、学习爬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研究(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议论达成,议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加议论,而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讲话,并由其余组的同学增补。
)3、教师小结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爬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派,团联合作、不怕牺牲、杀身成仁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1、教师导学:记述文的学习,能够从记述的六因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研究(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虑并体会)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绘,并体会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何这样安排?C、从哪些地方能够表现语言的生动性?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绘和动作描绘,从中能够看出爬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E、若是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议论,讲话时可睁开小组比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设计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2.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社长。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成《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书。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砭骨(biān)窒息(zhì)崔巍(cuī wēi)匍匐(pú fú)气喘(chuǎn)步履(lǚ)巅(diān)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本文结构脉络第一部分(1~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
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
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
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设计思路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
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
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
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请学生谈谈对珠峰的感受。
)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许多人的想。
出示2003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
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doc
创作情 境引入 主题
2 分钟
情景引入 激发兴趣
对新课充满兴 趣
感知目 标
2 分钟
创设目标 情境
1、 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 阅读问题生成 单上的问题, 明 确本节目标。 1、 能 够 进 行 二次自学 能够深入 进去,再次 提出疑问。 2、 能 够 解 决 生成单上
创设情 境引人 入胜
2 分钟
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 教学兴趣
展示目 标
2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学生能够认真 阅读并进行记 忆以备新课教 学 1. 能 够 进 行 二次自学能够 深入进去, 再次 提出疑问。 2.能够记录你 的疑问
自主教 学二次 生成
12 分钟
创设思考 情景
小组合 作二次 生成
14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1、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2、 教师重点关注平时交流不积极的同学。 预设问题: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 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 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班级合 作问题 生成
9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己能够解决的额问题写出思路关键词。 3、 学生展示能够解决 问题的答案,引导其他同学 认真倾听、思考、补充记录。 4、指导语文学科组任记录班级没有解决的问题,准 备问题解决课上解决。 1. 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总结 归纳提 升意义
3 分钟
创设反思 情境生总结知识点 体会自主教 学二次 发现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 10 分钟 创设思考 情景 2.提示学生记录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3.对学生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设计
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2.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社长。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成《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书。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砭骨(biān)窒息(zhì)崔巍(cuī wēi)
匍匐(pú fú)气喘(chuǎn)步履(lǚ)
巅(diān)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本文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友。
第三部分(16~23段),三位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完成登峰壮举。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
四、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A.找出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
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
D.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五、写作特色
1.叙事有详有略:文章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在写征服“第二台阶”时,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叙写,因为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这样就写出了中国登山队员的勇气和成果。
文章还详细地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2.自然环境描写: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
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六、课堂练习
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
(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章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尽量写出当地景色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七、课堂延伸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承受的痛苦。
)
1.想象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员的心情。
2.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能自圆其说。
教师作调整性解答。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八、教师小结
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克服了登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
希望同学们从本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九、布置作业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