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材适用】八年级数学下册《旋转的定义及性质》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3.2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3.2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3.2 图形的旋转(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的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认识和欣赏旋转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经历有关旋转的观察、操作、分析及抽象、概括等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积累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类比平移与旋转的异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难点:理解旋转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应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情景大家想一想:(1)上面图片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一些场景,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2)在转动过程中,这些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3)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生1:在这些运动的现象中,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转动的。

生2:每个物体的转动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生3:在运动过程中,这些物体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只是它们的位置有所改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把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二)讲授新知1、旋转的定义师: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要注意,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以三角形的旋转为例。

例1、如图,△ABC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生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生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看来大家都能理解旋转的定义了,那旋转有什么的性质,它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2、小组讨论:旋转的性质和三要素例2、如图3-11,两张透明纸上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完全重合,在纸上旋转中心O,并将其固定。

【核心素养】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2 第1课时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教案(表格式)

【核心素养】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2 第1课时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教案(表格式)

3.2 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教学内容第1课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1.经历有关旋转的观察、操作、分析及抽象、概括等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有趣的图形平移研究活动,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3.掌握旋转的性质及其运用,培养应用意识,综合提高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的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旋转画图.2. 认识和欣赏旋转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探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教学难点会进行简单的旋转画图.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主要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二、探究新知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上面图片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一些场景. 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与同伴交流.师生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并能说出其他类似的例子,如风车、转动的轮胎等.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一:旋转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转动的方向分为顺时针与逆时针.师生活动:教师讲述旋转的定义与相关概念,并对照图片让学生指出相应的旋转中心,对应点和旋转角.典例精析例1△ABD经过旋转后到△ACE的位置.(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设计意图:用实际生活中的景物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感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这样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小学数学学习的记忆,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动起来,以免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设计意图:通过题目让学生加深对旋转相关性质的掌握,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旋转的三要素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设计意图:总结旋转的要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设计意图: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平面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诸如操作演示、度量、依据概念说理等多种方式. 比如,(2)旋转了多少度?顺时针还是逆时针?(3)如果M是AB的中点,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 转到什么位置?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形,学生代表回答问题:解:(1)旋转中心是点A;(2)旋转了60°,逆时针;(3)点M转到了AC的中点上.教师由此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温馨提示:①旋转的范围是“平面内”,其中“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称之为旋转的三要素;②旋转变换同样属于全等变换.知识点二:旋转的性质做一做如图,两张透明纸上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完全重合,在纸上选取旋转中心O,并将其固定.把其中一张纸片绕点O旋转一定角度(如图).(1) 观察右图的两个四边形,你能发现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图案(如右),可通过类比上述列表法或直接观察图形得到结论:AB = EF,BC = FG,CD = GH,DA = HE;∠BAD =∠FEH,∠ABC =∠EFG,∠BCD =∠FGH,∠ADC =∠EHG(2) 连接AO,BO,CO,DO,EO,FO,GO,HO,你又能发现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代表发言,预测可得出答案:AO = EO,BO = FO,CO = GO,DO = HO;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度量或叠合的方法探究其中的相等关系,有的学生可能会用“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来说明其中的一些相等关系,如此等等.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旋转的性质;体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由特殊到一般,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设计意图:把运动后的结果放在一起让学生辨认,有利于他们理解三种图形运动形式的不同之处,从而把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特征.设计意图:通过逻辑推理证明,让学生巩固旋转的性质并发展理性思维.设计意图:巩固平移与旋转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设计意图:锻炼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旋转的相关概念的掌握.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旋转的性质的掌握∠AOE =∠BOF =∠COG =∠DOH(3) 在图中再取一些对应点,画出它们与旋转中心所连成的线段,你又能发现什么?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预测可得出答案: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 画一画:改变透明纸上所画图形的形状,再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每组选用的图形形状可以不同,每次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也可以不同,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归纳总结旋转的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想一想在图 (1) ~ (4) 的四个三角形中,哪个不能由 △ABC 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追问判断原因并给予正向评价. 典例精析 例2 如图,将等腰△ABC 绕顶点B 逆时针方向旋转 α° 到△A 1BC 1的位置,AB 与A 1C 1相交于点D ,AC 与A 1C 1,BC 1分别交于点E ,F . (1)求证:△BA 1D △△BCF ; (2)当△C = α° 时,判定四边形A 1BC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板书,教师与其余同学评价与完善板书:FDE B A CO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分析(2)思路,教师整理板书如下:针对训练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旋转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B. 平移改变图形的位置C. 平移图形可以向某方向旋转一定距离得到D. 由平移得到的图形也一定可由旋转得到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2. 如图,将Rt△AB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得Rt△ADE,点B的对应点D恰好落在BC 边上. 若AC = 3 ,△B = 60°,则CD的长为()A. 0.5B. 1.5C. 2D. 1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3. 如图(1)中,△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和△D都是直角,点C在AE上,△ABC 绕着A点经过逆时针旋转后能够与△ADE重合,再将图(1)作为“基本图形”绕着A点经过逆时针旋转得到图(2). 两次旋转的角度分别为()A. 45°,90°B. 90°,45°C. 60°,30°D. 30°,60°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1.如图,△A′OB′是△AO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已知∠AOB = 20°,∠A′OB =24°,AB = 3,OA = 5,则A′B′= ,OA′ = ,旋转角为°.2. 如图所示,AB是长为4 的线段,且CD△AB 于O. 你能借助旋转的方法求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吗?说说你的做法.板书设计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性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课后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教学反思本节立足于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基础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分析各种旋转现象的共性,直观地认识旋转,探索平面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利用旋转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旋转画图.最后,通过具体情境认识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具体来说,本节共分2课时:本课时为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的旋转,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第2课时主要研究旋转画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认识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北师大版】初二八年级数学下册《旋转的定义及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初二八年级数学下册《旋转的定义及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精编教案系列旋转的定义及性质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在学习了图形的两种变换——轴对称和平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将来进一步研究图形全等及其有关性质的基础。

本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图形旋转现象,给出图形旋转的大致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换。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研究、交流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形辨析能力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图形旋转现象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学生在经历了实验探究、知识应用以及知识内化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归纳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教学方式: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观察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练习题、课堂达标测试题。

学生准备硬纸板、剪刀(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观察实例(课件展示)。

①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旋转,从3点到5点,时针转动了多少度?②风车风轮的每个叶片在风的吹动下转动到新的位置。

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教师应关注:(1)学生观察实例的角度;(2)在学生发现实例现象的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试着描述出旋转的定义。

归纳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 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设计意图:旋转是属于动态的问题,对于运动的图形学生在学习掌握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3.2 第1课时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3.2 第1课时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3.2 第1课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移、轴对称等基础知识,对于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较为关注,可以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

2.难点: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课件,用于展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旋转?旋转有哪些性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同时,通过实际例子解释旋转的性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运用旋转的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2022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三章《3.2.1图形的旋转以及旋转的性质》教案(4)

2022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三章《3.2.1图形的旋转以及旋转的性质》教案(4)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进入了图形旋转的世界。整个教学过程下来,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入课题,学生们表现得相当感兴趣,互动也很积极。这说明从生活情境出发,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新的知识点学习中。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课程的节奏,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在讲解旋转作图时,部分学生出现了作图不准确的问题。这说明旋转作图这一技能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3.了解旋转的性质,如旋转前后图形全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等。
4.应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计算旋转角度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旋转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2)旋转的作图方法;
(3)旋转的性质;
(4)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旋转图形的观察和操作,提高学生对二维和三维图形变换的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培养学生的几何作图技能,提高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能够准确地完成图形的旋转作图。
4.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解决生活中旋转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旋转作图的准确性,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图形旋转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图形旋转的基本原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3.2 图形的旋转 第1课时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3.2 图形的旋转    第1课时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教案

3.2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1.掌握旋转的概念,了解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2.掌握旋转的性质,应用概念及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飞行中的飞机的螺旋桨、高速运转中的电风扇等均属于旋转现象.你还能举出类似现象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旋转的定义【类型一】旋转的认识如图,将左边叶片图案旋转180°后,得到的图形是()解析:将叶片图案旋转任何角度和A、B中的图案均不重合;不旋转或旋转360°后和C中的图案重合,不合要求;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180°后只和D中的图案重合,故选D.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类型二】旋转图形的识别下列图形:线段、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圆,其中是旋转对称图形的有哪些?解析:由旋转对称图形的定义逐一判断求解.解:线段、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圆都是旋转对称图形.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旋转对称图形,其关键是要看这个图形能否找到一个旋转中心,且图形能绕着这个旋转中心旋转一定角度与自身重合.【类型三】旋转角的判断如图,点A、B、C、D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若△AO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COD的位置,则旋转的角度为()A.30°B.45°C.90°D.135°解析: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就是旋转角,∠BOD,∠AOC都是旋转角.由图可知,OB、OD是对应边,∠BOD 是旋转角,所以,旋转角∠BOD=90°.故选C.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探究点二:旋转的性质【类型一】旋转性质的理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且DE=1,△ABF是△ADE旋转后的图形.(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2)旋转了多少度?(3)AF的长度是多少?(4)如果连接EF,那么△AEF是怎样的三角形?解:(1)旋转中心是A点.(2)∵△ABF是由△ADE旋转而成的,∴B是D的对应点,又∵∠DAB=90°,∴旋转了90°.(3)∵AD=4,DE=1,∴AE=42+12=17.∵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且F是E的对应点,∴AF=AE=17.(4)∵∠EAF=90°(旋转角相等)且AF=AE,∴△EA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二】旋转的性质的运用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连接AE、BE、CE,将△ABE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到△CBE′的位置.若AE=1,BE=2,CE=3则∠BE′C=________度.解析:连接EE′,由旋转性质知BE=BE′,∠EBE′=90°,∴△BE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EE′B=45°,EE′=2 2.在△EE′C中,EE′=22,E′C=1,EC=3,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知∠EE′C=90°,∴∠BE′C=∠BE′E+∠EE′C=135°.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5题三、板书设计1.旋转的概念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按照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2.旋转的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归纳和动手操作,体会图形变换思想.。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旋转的定义和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旋转的定义和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旋转的定义和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3.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变换的性质,能运用旋转变换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旋转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旋转变换的性质,最后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移、轴对称等几何变换,对几何变换有一定的认识。

但旋转与平移、轴对称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对旋转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旋转变换的定义,掌握旋转变换的性质,能运用旋转变换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旋转变换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旋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旋转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旋转变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教学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几何模型、练习题。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作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钟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旋转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旋转变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并记住旋转变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旋转变换的问题,让学生上黑板演示和解答,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顶点A(2,3)绕着原点旋转90°,求旋转后的顶点A’的坐标。

旋转的概念与性质教学设计

旋转的概念与性质教学设计

旋转的概念与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包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学生能够掌握旋转的性质,如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等。

1.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旋转的性质。

●学生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旋转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旋转的应用。

3.教学难点:●理解旋转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旋转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旋转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钟表指针的转动、风车的转动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这些现象,并让他们尝试描述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

4.探究旋转的基本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旋转的定义。

●强调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5.探究旋转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旋转的性质。

●展示旋转模型,让学生观察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是否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是否等于旋转角。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旋转的性质。

6.应用拓展●给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7.课堂小结●总结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强调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身边的旋转现象,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1.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收集身边的旋转现象,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的旋转过程。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他们对旋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旋转的定义和性质》(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旋转的定义和性质》(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旋转的定义和性质》(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旋转的定义和性质》(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几何变换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缩放等变换,对几何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旋转作为一种新的几何变换,对学生来说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旋转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旋转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旋转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旋转模型、坐标纸等。

2.学具准备:每人一份旋转模型、坐标纸、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风车、钟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进而引出旋转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同时进行解释和阐述。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进行笔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每人一份旋转模型和坐标纸。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旋转前后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有关旋转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名师说课稿:第三章 课题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名师说课稿:第三章 课题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名师说课稿:第三章课题旋转的概念和性质一. 教材分析《旋转的概念和性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旋转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

2.教学难点: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旋转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旋转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旋转的性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旋转的基本知识。

6.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2图形旋转的定义与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2图形旋转的定义与性质教学设计
1.通过具体的图形旋转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发现旋转变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对旋转变换的理解和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旋转变换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能够通过旋转的学习,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风力发电机的旋转、时钟的指针运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3.小组合作题需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每个成员都要参与讨论和撰写报告。
4.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几何作图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旋转变换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旋转变换的性质和图形旋转作图等方面可能还不够熟练。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a.旋转变换有哪些性质?
b.如何根据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进行旋转作图?
c.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案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图形旋转的定义,理解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对应点等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等变换,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坐标系中的旋转问题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图形旋转的定义,学会用旋转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自主学习,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图形旋转的定义。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对应点等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归纳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旋转的性质和应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图形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操作和思考。

3.坐标系图:准备一些坐标系图,方便学生理解和解决坐标系中的旋转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旋转?旋转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如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对应点等,并用实例进行解释和演示。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3.2 第1课时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3.2 第1课时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3.2 第1课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3.2 第1课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旋转的相关知识。

旋转是几何中一种基本的变换方式,它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

通过学习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图形的变换,并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

然而,对于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和应用题。

3.教学工具,如尺子、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旋转一个图形,使学生感受到旋转的基本概念,并引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旋转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如旋转图形,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旋转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拓展(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和应用题,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以及旋转的性质(教案)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以及旋转的性质(教案)

《§3.2.1图形的旋转以及旋转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图形的轴对称和平移变换,经历过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也有强烈的探索愿望。

但是旋转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三种图形全等变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在探索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归纳能力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掌握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对于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多角度地理解图形旋转的发生过程对学生来说仍会有相当的困难。

【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完平移、轴对称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图形的变换,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图形的中心对称性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为学生提供处理几何问题的动态分析方法。

因此,根据概念形成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课标中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活动主线”,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在变中寻找不变”。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平面图形的旋转,探索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

2、数学思考: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体会类比和分类思想,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在了解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进一步应用所掌握的这些特征进行旋转变化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经历对生活中旋转图形的观察、讨论、实践操作,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利用其解决有关旋转的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多角度地理解图形旋转的发生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

教具学具:课件、硬纸板、圆规、直尺、量角器、学案及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构成游戏的模块均是由一个小正方形平移变换而来,通过学生玩游戏,发现除了平移运动之外还有旋转运动.2.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的现象呢?(生自由阐述)。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案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缩放等变换,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基础。

但对于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旋转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

2.学会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旋转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旋转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方向判断、钟表时针的旋转等。

2.准备一些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用于演示旋转。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方向判断、钟表时针的旋转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几何变换。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属于哪种几何变换?2.呈现(10分钟)介绍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旋转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变换。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旋转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选取一些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行旋转。

观察旋转前后的图形,验证旋转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解答题,内容涉及旋转的定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2.教学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旋转的定义、性质、作图方法。
(2)强调旋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旋转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3.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综上,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课堂练习和总结归纳等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图形的旋转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难点:
(1)理解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进行作图。
(2)灵活运用旋转性质解决问题,如计算旋转后的坐标点、分析旋转对称图形等。
(3)将旋转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设计旋转图案,解决与旋转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风车、地球自转等,引发学生对旋转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旋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旋转作图方法。
2.教学活动:
(1)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2)讲解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等概念,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引导学生运用尺规作图方法,完成给定图形的旋转作图。
3.知识拓展: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工艺品设计等。
(2)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旋转过程中坐标点的变化,深化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4.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图形的旋转》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图形的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知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等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旋转与平移、翻转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对旋转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旋转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学会用旋转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对旋转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旋转的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图形旋转的实际问题,以及与旋转相关的图片、模型等。

2.教学工具:准备好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旋转门、风扇等,引导学生了解旋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的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2.呈现(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图形旋转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图形的旋转过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2第1课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2第1课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教案

3. 2 图形的旋转第 1 课时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种类二】 旋转图形的辨别以下图形:线段、等边三角形、1.掌握旋转的观点,认识旋转中心,正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圆,此中是 旋转角,旋转方向, 对应点的观点及其应用;旋转对称图形的有哪些?2.掌握旋转的性质,应用观点及性质分析:由旋转对称图形的定义逐个判断解决一些实质问题.(要点,难点 )求解.解:线段、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圆都是旋转对称图形.一、情境导入方法总结: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旋转对称图形, 其要点是要看这个图形可否找到一个旋转中心, 且图形能绕着这个旋转中心旋飞翔中的飞机的螺旋桨、高速运行中的 转必定角度与自己重合.电电扇等均属于旋转现象. 你还可以举出近似现象吗?【种类三】 旋转角的判断二、合作研究如图,点 A 、 B 、C 、 D 都在方格研究点一:旋转的定义纸的格点上,若△ AOB 绕点 O 按逆时针方 【种类一】 旋转的认识向旋转到△ COD 的地点,则旋转的角度为如图,将左侧叶片图案旋转 180°()后,获得的图形是 ( )分析: 将叶片图案旋转任何角度和A 、B 中的图案均不重合;不旋转或旋转360 °后和 C 中的图案重合, 不合要求; 顺时针或A .30°B . 45°C . 90°D . 135°分析: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逆时针旋转 180 °后只和 D 中的图案重合, 角,就是旋转角,∠ BOD ,∠AOC 都是旋转 应选 D.角.由图可知, OB 、 OD 是对应边,∠ BOD1是旋转角,因此,旋转角∠BOD= 90°.应选C.研究点二:旋转的性质【种类一】旋转性质的理解如图,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4 的正方形且 DE = 1,△ ABF 是△ ADE 旋转后的图形.(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2)旋转了多少度?(3)AF 的长度是多少?(4)假如连结EF,那么△ AEF 是如何的三角形?解: (1)旋转中心是 A 点.(2)∵△ ABF 是由△ ADE 旋转而成的,∴B 是 D 的对应点,又∵∠ DAB= 90°,∴旋转了 90° .(3)∵ AD = 4,DE =1,∴ AE=42+12=17.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且F是 E 的对应点,∴ AF= AE= 17.(4)∵∠ EAF = 90° (旋转角相等) 且 AF=AE,∴△ EA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种类二】旋转的性质的运用如图,点 E 是正方形 ABCD 内一点,连结 AE、BE、CE,将△ ABE 绕点 B 顺时针旋转 90°到△ CBE′的地点.若 AE=1, BE =2,CE= 3 则∠ BE ′C= ________度.EE′=2 2,E′C= 1,EC= 3,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知∠ EE′C= 90°,∴∠BE ′C=∠ BE′E+∠EE′C= 135°.三、板书设计1.旋转的观点将一个图形绕一个极点依据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2.旋转的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随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教课过程中,重申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沟通,经历察看、概括和着手操作,领会图形变换思想 .分析:连结EE′,由旋转性质知BE=BE ′,∠EBE′=90°,∴△BE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EE′B= 45°,EE′=22.在△ EE ′C 中,2。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教案-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教案-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3.2圖形的旋轉第1课时旋轉的定義和性質1.掌握旋轉的概念,瞭解旋轉中心,旋轉角,旋轉方向,對應點的概念及其應用;2.掌握旋轉的性質,應用概念及性質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重點,難點)一、情境導入飛行中的飛機的螺旋槳、高速運轉中的電風扇等均屬於旋轉現象.你還能舉出類似現象嗎?二、合作探究探究點一:旋轉的定義【類型一】旋轉的認識如圖,將左邊葉片圖案旋轉180°後,得到的圖形是()解析:將葉片圖案旋轉任何角度和A、B中的圖案均不重合;不旋轉或旋轉360°後和C 中的圖案重合,不合要求;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180°後只和D中的圖案重合,故選D.【類型二】旋轉圖形的識別下列圖形:線段、等邊三角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正五邊形、圓,其中是旋轉對稱圖形的有哪些?解析:由旋轉對稱圖形的定義逐一判斷求解.解:線段、等邊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圓都是旋轉對稱圖形.方法總結: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旋轉對稱圖形,其關鍵是要看這個圖形能否找到一個旋轉中心,且圖形能繞著這個旋轉中心旋轉一定角度與自身重合.【類型三】旋轉角的判斷如圖,點A、B、C、D都在方格紙的格點上,若△AOB繞點O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到△COD的位置,則旋轉的角度為()A.30°B.45°C.90°D.135°解析: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的夾角,就是旋轉角,∠BOD,∠AOC都是旋轉角.由圖可知,OB、OD是對應邊,∠BOD是旋轉角,所以,旋轉角∠BOD=90°.故選C.探究點二:旋轉的性質【類型一】旋轉性質的理解如圖,四邊形ABCD是邊長為4的正方形且DE=1,△ABF是△ADE旋轉後的圖形.(1)旋轉中心是哪一點?(2)旋轉了多少度?(3)AF的長度是多少?(4)如果連接EF,那麼△AEF是怎樣的三角形?解:(1)旋轉中心是A點.(2)∵△ABF是由△ADE旋轉而成的,∴B是D的對應點,又∵∠DAB=90°,∴旋轉了90°.(3)∵AD=4,DE=1,∴AE=42+12=17.∵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且F是E的對應點,∴AF=AE=17.(4)∵∠EAF=90°(旋轉角相等)且AF=AE,∴△EA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類型二】旋轉的性質的運用如圖,點E是正方形ABCD內一點,連接AE、BE、CE,將△ABE繞點B順時針旋轉90°到△CBE′的位置.若AE=1,BE=2,CE=3則∠BE′C=________度.解析:連接EE′,由旋轉性質知BE=BE′,∠EBE′=90°,∴△BEE′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EE′B=45°,EE′=2 2.在△EE′C中,EE′=22,E′C=1,EC=3,由畢氏定理逆定理可知∠EE′C=90°,∴∠BE′C=∠BE′E+∠EE′C=135°.三、板書設計1.旋轉的概念將一個圖形繞一個頂點按照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2.旋轉的性質一個圖形和它經過旋轉所得的圖形中,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任意一組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都等於旋轉角,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經歷觀察、歸納和動手操作,體會圖形變換思想.。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旋转的概念及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旋转的概念及性质教案

2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旋转的概念及性质●类比导入 1.复习图形的平移,举例平移现象.问题:什么是平移?平移的性质有哪些?2.类比平移引入图形的旋转.(从生活中的现象到抽象的图形)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部分物体的旋转现象:飞机飞行时的螺旋桨,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1课时生活中的旋转”.【教学与建议】教学:在普遍、熟悉的现象中探求数学概念、定理,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建议:复习平移的知识是表象,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平移的定义和平移的性质体现的共性来类比学习旋转.●归纳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探索了平移的性质、欣赏并分析了美丽的图案,并能运用平移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将类比平移来学习图形的旋转.(多媒体展示一组旋转动画)你能找出生活中类似的旋转现象吗?这些现象共同特点是什么?【归纳】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对旋转现象的共性的分析,总结旋转的定义.建议:学生观察图片,总结其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其他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命题角度1求旋转中心或旋转角度根据旋转性质可知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所以旋转中心在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找到两组对应点,作出其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为旋转中心.【例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7,△ABE是由△ADF旋转得到的,AF=4.(1)在△ADF旋转得到△ABE的过程中,旋转中心为__点A__,旋转角度为__90°__;(2)∠F的对应角是__∠AEB__,线段AD的对应线段是__AB__.【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OP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是O(0,0),P(4,3).将线段OP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OP1位置,则点P1的坐标为(C)A.(3,4) B.(-4,3) C.(-3,4) D.(4,-3)◎命题角度2利用旋转的性质计算或证明利用图形旋转的性质求线段长时,首先注意图形的旋转角度,然后根据图形旋转前后对应边相等,结合题意灵活计算.【例3】如图,将△ABC绕点C逆时针旋转得到△A′B′C,其中点A′与A是对应点,点B′与B是对应点,点B′落在边AC上,连接A′B.若∠ACB=45°,AC=3,BC=2,则A′B的长为__13__.【例4】如图,在Rt△ABC中,∠C=90°,∠BAC=45°,AC=2,将△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ADE,连接BE,交AD于点F,求BE的长.解:连接BD.∵∠C=90°,∠BAC=45°,AC=2,∴AB=2 2.∵将△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ADE,∴AD=AB,∠DAB=60°.∴△ADB是等边三角形.∴AB=BD.∵AE=DE,∴BE垂直平分AD.易得AF=EF=2,BF= 6.∴BE=EF+BF=2+ 6.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有关概念.2.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形成过程.▲重点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难点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1.说一说下面这四个图片分别反映了生活中的什么现象?__②④__是平移现象,__①③__是旋转现象.2.向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1)时钟上的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并介绍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2)大风车的转动;(3)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4)汽车上的刮水器;(5)秋千的转动;(6)由平面图形转动而产生的奇妙图案.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旋转的有关知识.◆活动2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1】旋转的定义请学生根据刚才展示的图片思考并分组讨论.1.以上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钟表的指针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风车的扇叶、电风扇的叶片的转动呢?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探究2】旋转的性质1.旋转后图形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作△OAB,它绕O点顺时针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__O__,旋转角有__∠AOE,∠BOF__;(2)经过顺时针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到点__E__和点__F__的位置.2.如图,在硬纸板上挖一个△ABC,再挖一个小洞O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ABC,然后围绕O点转动硬纸板,描出△DEF.(1)旋转中心是点__O__,旋转角是__∠AOD,∠BOE,∠COF__;(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__点D,E__;(3)AO与DO的长__相等__,BO与EO的长__相等__;(4)∠AOD与∠BOE的大小__相等__.【归纳】旋转的性质:1.旋转图形的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2.旋转图形的任意一对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3.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活动3开放训练应用举例【例1】在图①~④中的四个三角形中,哪一个不能由△ABC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方法指导】图①可由△ABC平移得到,图②可由△ABC经过轴对称得到.图③④可由△ABC绕点B旋转得到.解:②不能由△ABC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例2】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EFGH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1)这个图案可以看作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2)请画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3)经过旋转,点A,B,C,D分别移到什么位置?【方法指导】这个旋转中心是固定的,即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但旋转角和对应点都是不唯一的.解:(1)答案不唯一.如可以看作是由正方形ABCD的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2)画图略;(3)点A,点B,点C,点D移到的位置分别是点E,点F,点G,点H.(答案不唯一)◆活动4随堂练习1.下列属于旋转现象的是(C)A.空中落下的物体B.雪橇在雪地里滑动C.拧紧水龙头的过程D.火车在急刹车时向前滑动2.将左图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的是(A)3.下列关于旋转和平移的说法正确的是(D)A.旋转使图形的形状发生改变B.由旋转得到的图形一定可以通过平移得到C.平移与旋转的共同之处是改变图形的位置和大小D.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4.如图,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80°得到△AB′C′.若∠BAC=50°,则∠CAB′的度数为__30°__.5.课本P77随堂练习T16.课本P77随堂练习T2◆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1.这节课你的主要收获是什么?2.在探索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时,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作业】课本P77习题3.4中的T1、T2、T5.本书设计力图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精编教案系列旋转的定义及性质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在学习了图形的两种变换——轴对称和平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将来进一步研究图形全等及其有关性质的基础。

本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图形旋转现象,给出图形旋转的大致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换。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研究、交流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形辨析能力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图形旋转现象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学生在经历了实验探究、知识应用以及知识内化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归纳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教学方式: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观察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练习题、课堂达标测试题。

学生准备硬纸板、剪刀(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观察实例(课件展示)。

①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旋转,从3点到5点,时针转动了多少度?②风车风轮的每个叶片在风的吹动下转动到新的位置。

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教师应关注:(1)学生观察实例的角度;(2)在学生发现实例现象的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试着描述出旋转的定义。

归纳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 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设计意图:旋转是属于动态的问题,对于运动的图形学生在学习掌握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本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熟悉的旋转现象从中探求旋转数学概念,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克服学习上的障。

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认知规律,避免了由于数学内容脱离现实而引发的学习困难、兴趣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过旋转,所以回答出教师所展示的实例中的共同特点并不困难,也能较顺利地归纳出旋转的数学定义,所以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具体、生动。

)2.巩固练习①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个.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传送带的移动;方向盘的转动;水龙头的转动;钟摆的运动;荡秋千运动.②教材(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巩固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是否属于旋转,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有多大,从而内化旋转的定义,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运用)的过程。

同时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旋转概念掌握的情况,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1.课件展示(从时针的旋转到三角形的旋转)2.请大家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ABC),然后围绕O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Array角形洞(△A′B′C′),移开硬纸板.(教科书图23.1-3)A'问题:(1)线段OA与线段OA′间有什么关系?(2)∠AOA′与∠BOB′间有什么关系?(3)ΔABC与ΔA′B′C′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按照教师提出的探究方向进行度量、分析、归纳、抽象出图形旋转的特征。

然后与邻近的同学交流、对比、融合。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得出图形旋转的性质。

归纳: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设计意图:图形的旋转由概念到性质,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性质是隐藏在事物表面之下需要认真努力地探索、挖掘才能得到的,是学生在学习图形的旋转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本课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示了图形旋转过程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和旋转角,并设置数学实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通过交流合作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达到螺旋上升式的提高。

特别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过程,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因为学生个人的归纳总结有可能是不完整的、充分的、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引,根据学生的探究回答逐步地对旋转的性质进行归纳提炼,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三、例题讲解,新知应用1.课件展示(正方形的旋转)2.如教科书图23.1-4,E 是正方形ABCD 中CD 边上任意一点,以点A 为中心,把ΔADE 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问题。

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在画出图形后,能否准确地运用旋转的基本特征表达出作图的理论依据。

解:因为点A 是旋转中心,则它的对应点是它本身。

正方形ABCD 中,AD=AB ,∠DAB=90°,所以旋转后点D 与点B 重合。

设点E 的对应点为点E /,因为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所以∠ABE=∠ADE=90°,B E /=DE,因此可得出右面的旋转图形。

(设计意图:此例题是旋转性质的应用,是更高层次的实践,通过让学生运用前面反复的实践——认识所学得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同时也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3.此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探讨不同的画法,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巩固理解1.在旋转过程中,位置保持不变的点叫作__________.E D C2.图形的旋转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___决定的,在旋转过程中,________保持不变.3.如图,用下面的三角形经过怎样的旋转,可以得到图中的图形?4.如图,它可以看作是由一个菱形绕某一点旋转一个角度后,顺次按这个角度同向旋转而得的:①请你在图中用字母O 标注出这点;②每次旋转了_______度;③一共旋转了_______次.(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所学知识的运用过程.通过让学生解决蕴含有所学知识的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将新知识内化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五、归纳小节,内化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旋转与另两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相比较,有哪些共性与联系?还存在哪些疑惑?(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反思已经学过的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深入理解旋转变换的本质特征.同时为以后进行图案设计活动做知识储备。

)六、达标测试,充实提高(每小题10分,共40分,时间8分钟。

)1.如图,︒=∠︒=∠=∠403,4821,扇形AOB 旋转__________角度后能与扇形DOC 重合,则︒=∠=________,B AB .2.如图,四边形OABC 绕点O 旋转得到四边形ODEF ,如果︒=∠︒=∠50,40COD AOC .(1)这个图形的旋转中心是点________;(2)旋转的角是_______;(3)点A 的对应点是________,线段OC 的对应线是_________.3.如图,CDE ∆可以看作是CAB ∆绕某一点旋转后的图形,CD 与AB 相交于点F ,CFB ∆是等边三角形。

(1)旋转中心是点________;(2)点A 、B 、C 的对应点分别依次是________;(3)ACB B A ∠∠∠、、的对应角分别依次是________;(4)线段AB BC AC 、、的对应线段分别依次是_________;5题4题3题2题1题A B C D EAB CD E F A B C D EA(5)旋转的角度是________.4.如图,ABC∆都是等边三角形,点C在线段BE上,∆与DCE连BD,如果BCD∆旋转后的三角∆绕点C顺时针旋转60°,画出BCD形。

5.图中的风车图案,可以由哪个基本的图形,经过什么样的旋转得到?(设计意图:达标测试题给学生限定的时间,每一道题都设置分值,目的在于反馈教学的效果。

在选题上有梯度,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

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

这样的达标测试在传统的课堂中是无法实现的,这是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课堂容量增大的优势,来更高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课后作业,颗粒归仓教材(设计意图:在选题上既要考虑优秀生,又要照顾到学困生,使优秀生吃的饱,学困生吃得了。

)设计说明旋转是属于动态问题,对于运动的图形学生在学习掌握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降低了难度。

教学中以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课件展示的生动具体的实例认识旋转,通过动手进行数学实验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掌握旋转变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体现了数学知识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使学生对旋转的认识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的特点,设计了多组练习,来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通过练习反馈纠正错误,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值得注意的事,数学实验与数学问题在数学的教学中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课堂中一味地侧重动手实验而忽视了必要的问题解决,那课堂会显得浮躁、缺乏数学内涵.反之,一节课中如果充斥着各类的习题,那课堂会显得沉闷、缺乏数学的灵巧与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