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过关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过关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五章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A.甲B.乙C.丙D.丁2.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变更B.由沿海向内陆的变更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变更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2.C1题,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更,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推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故D项正确。

第2题,读图,依据气温变更趋势可知,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变更,则A项正确;丙、乙、己植被类型变更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变更,则B项正确;降水变更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项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项正确。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干旱B.潮湿C.寒冷D.燥热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更是(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缩小削减4.C3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汲取足够的地下深层的水分。

故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

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更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以获得更多的水分。

下图为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图(数字为面积占全国比例)。

读图,完成5~7题。

5.该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草地B.落叶林C.荒漠D.阔叶林6.该植被的类型和产量取决于( )A.气温凹凸B.降水多少C.地表形态D.人类活动7.我国该植被主要分布区所存在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次生盐碱化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锐减6.B7.B5题,读图可知,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解除落叶林和阔叶林,故B、D两项错误。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其次节【A基础培优练】时间:30分钟总分:54分(学问点1:视察土壤;学问点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问点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学问点1](2024年四川宜宾月考)紫色土主要由侏罗纪、白垩纪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养分元素。

紫色土水土流失快,土层浅薄,土壤剖面上下差异小。

据此完成第1~3题。

1.形成紫色土的砂岩中可能发觉( )A.霸王龙化石B.笔石化石C.三叶虫化石D.猛犸象化石2.影响紫色土颜色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B.坡向C.生物D.成土母质3.紫色土剖面上下差异小,是由于( )①地表枯枝落叶多②成土母岩风化快③土层侵蚀快④土壤发育时间长A.①②B.②③D.③④D.①④【答案】1.A 2.D 3.B [解析]第1题,由材料“紫色土主要由侏罗纪、白垩纪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可知,侏罗纪、白垩纪是恐龙时代,因此,推断其有恐龙化石,A项正确;笔石和三叶虫形成于古生代,B、C项错误;猛犸象生活在新生代的第四纪,D项错误。

第2题,由材料“紫色土主要由侏罗纪、白垩纪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养分元素”可知,其颜色与成土母质有很大关系,D项正确。

第3题,由材料“紫色土水土流失快,土层浅薄,土壤剖面上下差异小”可知,差异小主要是因为水土流失快,表层的有机质难以积累,土层侵蚀快,土层薄,②③正确;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丰富,上下差异大,①错误;土壤发育时间短,土壤不够成熟,④错误。

[学问点1、2](2024年四川巴中期末)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各异、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下图是地球表面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4~6题。

4.甲、乙、丙依次对应的土层是( )A.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B.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C.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D.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5.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层的作用是( )A.确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与养分状况B.为土壤供应大量的有机质与腐殖质C.能使养分元素在土壤的表层不断富集D.能加快所在地区母岩层的风化速度6.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是( )A.矿物质、有机质、水分与空气B.矿物质、沉积岩、水分与空气C.矿物质、有机质、植被与空气D.沉积岩、动植物、水分与空气【答案】4.D 5.A 6.A [解析]第4题,依据森林土壤剖面结构,可知甲为腐殖质层,乙为淋溶层,丙为淀积层,D项正确。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阶段检测五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阶段检测五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阶段检测(五)(测试范围: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旁边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四周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快的小气候。

据此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缘由是A. 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B. 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C. 阳光照耀强弱的差异D. 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2.“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A. 年降水量增多B. 热量交换变缓C. 水汽蒸发加快D. 地面风速增加潮汐现象是由地球和天体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海洋中,月球引力使地球的向月面水位上升。

我国海岸线长、潮差大,隐藏着非常丰富的潮汐能,有可建潮汐电站的优越条件。

下图是利用潮汐发电的原理图:水坝下方有通道,涨潮时,堵住通道,潮水涨至最高水位时打开通道,进水发电,如图甲;当海湾水位涨至最高时,堵住通道,如图乙;落潮至最低水位时,打开通道放水发电,如图丙。

读图回答3~4题。

3. 关于潮汐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 潮汐电站志向的坝址是口窄肚大B. 从区位条件考虑,钱塘江口利于建潮汐电站C. 潮差大小与河口形态无关D. 潮汐电站的技术目前还不成熟4. 用潮汐发电,之所以每天能发4次电,主要是因为A. 白天能发两次,夜晚能发两次B. 不仅潮汐能发电,波浪也能发电C. 每天大约有两次涨潮两次落潮D. 海湾内与大海之间存在水面的差异读“某地景观图”,完成5~6题。

5. 该景观图反映的植被带是A. 温带草原B. 热带草原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 亚寒带针叶林6. 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A. 内蒙古高原B. 青藏高原C. 亚马孙平原D. 东非高原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我国四大卫星放射基地位置,各地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7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7

第二节土壤[学考合格练]1.土壤有机质含量(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答案:B2.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促进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形成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C.陡峭的山坡往往形成深厚的土壤D.炎热少雨的气候利于土壤的形成答案:B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4.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3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

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C。

第4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3.C 4.A5.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答案:C6.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多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答案:B7.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的分析数据,由数据可以推断,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的是( )C.丙、乙、甲D.甲、丙、乙答案:A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都来自成土母质B.有机物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C.影响土壤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地形D.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肥力小答案:B下图为土壤结构示意图。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46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46

15.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可知,
随着农业的发展,东北地区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故引起东北平原黑土
答案
解析
考向 3 成土母质、地貌与土壤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 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 11~12 题。
11.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成土母质
答案 D
解析 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 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 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关于上述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 a 土壤分布广泛 B.美国中部 b 土壤分布广泛 C.我国北方地区 c 土壤分布广泛 D.a、b、c 土壤都是肥沃的土壤
答案 B 解析 黄土高原主要为黄土;美国中部平原黑土分布广泛;我国南方地 区水稻土分布广泛;水稻土和黑土较为肥沃,红壤贫瘠。
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C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16.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 A 解析 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 A 项正确。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阶段质量测评(五)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阶段质量测评(五)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答案
解析
2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 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 D.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二,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 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说明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C 项错误,B 项正确;土壤含水量下降,D 项错误;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 减小,A 项错误。
答案 C
解析 读表可知,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后土壤水分、有机质增加,能 保持土壤水分,大气水分增加,能增加大气湿度,大气悬浮质减少,能减少 空气污染。
答案
解析
25.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有利影响有( ) ①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 ②保护了土壤肥力 ③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 ④改变农作物结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而来的,在土壤中的特征 有二:一是占的容积比较小,二是分布在土壤的表层。
答案
解析
17.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答案 D 解析 生物除了使土壤富含有机质外,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 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 (1)①是亚欧大陆。热带荒漠、亚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 和印度河平原,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中国西北地区、蒙古国等地。
(2)②是非洲大陆。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 (3)③是澳大利亚大陆。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和西部地 区。 (4)非洲(②) 亚洲(①)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堂检测素养达标新人教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堂检测素养达标新人教版必修1

5.2 土壤课堂检测·素养达标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B.②为淋溶层C.③为母质层D.④为淀积层2.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解析】1选D,2选B。

第1题,①为有机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

第2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完成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B.气候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4.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3选C,4选B。

第3题,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

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5.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有( )A.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B.对地表物质循环有一定作用,对能量转换作用不大C.为动物生存提供了立足的必要条件D.是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解析】选A。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新思维·新考向】6.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

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5_2土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5_2土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物质组成。

2.了解观察土壤的内容。

3.了解土壤形成的条件。

4.理解土壤与其它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观察内容野外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命名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来判断。

不同土壤通气、通水等条件不同,因此耕作条件不同。

(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由下向上分母岩层、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有机层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和时间等。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土壤与人类活动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提高肥力的常用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为什么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答案]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课件(2份)(2)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课件(2份)(2)

【素养探究】 土壤呼吸年通量是指一年中垂直地面单位面积上
土壤与大气之间CO2的交换量。它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 要的碳释放过程。土壤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是CO2 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山地三种典型森 林的土壤呼吸年通量”。
(1)(综合思维)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直接的自然因素是什
么? 提示: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温度、土壤水 分、底物供应(枯枝落叶层)、养分供给、土壤pH和微 生物活性等。其中,土壤温度和水分是最直接的影响因 子,在土壤温度高、水分充足的区域,土壤呼吸相对较 高。
能力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
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
最活跃的因素。
4.气候与土壤: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 √ ) ②土壤中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 √ ) ③高温多雨的地区,植物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高。 ( × ) ④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差异,依次 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 ×)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_有__机__界__和_无__机__界__的关键 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使__地__理__环__境_ 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土壤 组成
状态
理想土壤 体积比例(%)
肥力特征
作用
对肥力的影响
矿物 质

有机 质

水 分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5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5

第二节土壤1.热带雨林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一为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图二为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图一,简要说明热带雨林与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物体的干物质重量。

单位为千克/米2·年)的差异,并分别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图二中A为原始森林情况下土壤肥力状况,依据图一分析热带雨林中的土壤比较贫瘠的原因。

成果展示(1)差异:热带雨林的生物量较大;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较小。

原因: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终年高温多雨,植物生长旺盛;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低、降水较少,植物生长比较缓慢。

(2)雨林储存的养分最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供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养分少。

2.土壤在水力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

印度东北部降水多,西北部降水少;半岛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下图为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说明图中甲、乙两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自然原因。

(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和丙地土壤侵蚀的差异并阐述判断理由。

(3)分析印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土壤侵蚀。

成果展示(1)差异:甲地侵蚀强度大于乙地;甲地侵蚀强度空间变化大于乙地。

原因:甲地降水强度大于乙地;甲地地势起伏大于乙地。

(2)差异:甲地以水力侵蚀为主,丙地以风力侵蚀为主。

理由:甲地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以流水作用为主;丙地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以风力作用为主。

(3)修建梯田(或“坡面蓄水工程、截流防冲工程”),拦蓄雨水;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缓风速,减轻对土壤的侵蚀;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能力;采用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能力。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质量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质量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质量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解析] 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知,沿X方向热量削减,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A )A.热带草原B.热带雨林B.热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解析] 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知,甲为热带草原。

3.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 B )A.温带草原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解析] 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知,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更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更的根本缘由是( A )A.地壳上升B.植被破坏C.气候变更D.农业开发[解析] 读图可知,地壳上升导致陆地东西两侧的水分条件变更,从而导致植被发生变更,所以根本缘由是地壳上升。

5.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更,主要体现了( C )A.洋流对植被的影响大B.湖泊对地理环境影响大C.水分的变更对植被影响大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大[解析] 由于地壳抬升,大陆东岸降水慢慢削减,植被由森林变成草原、荒漠。

科学家在黄土高原某地考察,探讨土壤剖面发觉最上面是黄土,下面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下图为黄土高原地区某沟谷剖面图。

据此完成6~7题。

6. 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是( B )A.荒漠B.水乡C.森林D.草原7.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B )A.燥热干燥B.温煦潮湿C.寒冷潮湿D.寒冷干燥[解析] 第6题,据图并结合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最上面是黄土,下面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且图中有流水沉积物,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流水作用较强,应为水乡,B正确。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摘自《红树林》(莫言)
[问题探究] 问题1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问题2 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提示:抵御风浪、保护海岸,吸引鸟类栖息,为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良 好的环境。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为植被的发育、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植物 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会影响土壤的 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 类的改变等。 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植被 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 后果。
我国的北方地 区
亚寒带
植被以松、杉为主,叶片呈 我国东北北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针叶林
针叶状,以抗寒抗旱
新疆北部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原枯
热带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




我国的内蒙古
温带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高原地区
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
地形条件,从山麓 水热
到山顶的 状况
随海拔而变化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气候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1)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_淋__溶___作用强,土壤黏粒比 重__高____。 (2)冷湿地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_有__机__质___积累。 (3)干热地区: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__少____。
4.地貌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答案:B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 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 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 解析:选 B。诗句反映出植被最终落叶归根,成为土壤的一部 分,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2)土壤质地 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_石__砾___、砂粒、_粉__粒___、
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__比__例__。 ③按土壤质地可将土壤分为__砂__土__、壤土和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
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②自然土壤自上而下依次为_有__机__层___、腐殖质层、_淋__溶__层___、 淀积层、_母___质__层__和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_耕__作__层___、__犁__底__层__和自然土层。
二、选择题
6.直接影响土壤水热状况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A
7.下列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191010413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191010413

第二节土壤知识清单一观察土壤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

(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2)土壤质地①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③分类: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①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土层: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易误辨析]是不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高?为什么?提示不是。

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1)定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影响: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作用→腐殖质→营养元素→植物吸收→生物残体。

3.气候(1)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2)不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②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3)意义: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1)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2)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解析
探究三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考向 1 土壤的功能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 要的作用。据此回答 13~14 题。
答案
解析
12.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壳逐渐加厚 答案 C
答案
解析 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 成深厚的土壤,C 项正确;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 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A 项错误;生物是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B 项错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壳逐渐 变薄,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6.图二中土壤剖面与植被的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森林,②—荒漠,③—草原
B.①—草原,②—森林,③—荒漠
C.①—荒漠,②—草原,③—森林
D.①—森林,②—草原,③—荒漠 答案 C 解析 荒漠作用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低,故①为荒漠;草原作用下,
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总体而言,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故②为草原;森
答案
解析
考向 3 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一 为不同气候(湿润、半干早、干旱)作用下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二为不同 植被(森林、草原、荒漠)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 意图。据此完成 5~6 题。
5.图一中土壤剖面与气候的组合,正确的是( )
渐增强,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8.①处地表的土地景观特征最可能是( ) A.红土 B.沙土 C.黄土 D.黑土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教案5.1《植被》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思维:认识植被演化的过程,了解植被的形成,对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的植被景观,知道其形成的自然环境。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2.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课件展示案例: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

教师继续利用四川植被的文字材料引发思考,过渡到植被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同时贯穿讲解全节。

四川沙鲁里山原始针叶林及阔叶林、四川荷花海高山栎原始林及高山杜鹃林、四川鲜水河大峡谷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因景观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保护完好、审美价值高,在中国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中具有突出代表性,构成森林中国的美景大观,充分代表了诗意中国的自然美景!为什么在这里存在如此美景呢?二、新课讲授1.植被与环境找一找:植被的定义、植被的分类有哪些?如何区别呢?让学生结合课本82页的第一段话进行整合理解即可。

想一想:用图示法展示植被如何演化?让学生自主进行演示,再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记忆、理解。

(1)植物的演化过程[活动探究]引入下一个知识,植被垂直结构的分层(2)垂直结构差异通过图示,让学生得出垂直方向植被高度不同的原因。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1植被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1植被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植被[学考合格练]1.在沙漠中生长的植物,有些会生长出针状叶,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水分的蒸腾作用B.吸取地下水C.储存水分D.加速水分的蒸腾作用答案:A2.植物对环境有指示作用,华北民间“枣发芽,植棉花”的谚语体现了( )A.植物对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用B.植物对干旱环境的指示作用C.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D.植物对水湿环境的指示作用答案:C3.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答案:C4.下图是一幅光合作用示意图,该作用的结果有(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物质存在位置④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读部分植物个体特征或生长土壤要素图(箭头所指方向为增大方向),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植物依次表示骆驼刺、莲、茶树三种植物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④①③D.②③④6.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5题,骆驼刺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根系发达;莲生长在湿润的环境,叶片较大;茶树适合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故选B。

第6题,中亚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适宜骆驼刺的生长。

故选B。

答案:5.B 6.B7.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A.物质的循环作用B.能量的流动C.细菌的分解作用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答案:D8.读森林与环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森林的环境效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外,森林对城市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对农业生产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阶段综合实践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阶段综合实践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答案
解析 第(1)题,林分密度越大,枯落物及林下植物的最大储水量都是先 增多后减少,A、B 两项错误;同理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呈 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非一直增加,C 项错误;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林地 总蓄水量先增加再减小,D 项正确。第(2)题,土壤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肥沃程度和枯枝落叶的分解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土壤的腐殖质层即有机物 的积累。当植被的林分密度过大时,植被遮挡太阳辐射,林下光热不足,枯 落物难分解,土壤发育较差,B 项正确,A 项错误。由图可知,林分密度过 大,总储水量会逐渐减少,因此也不利于林地涵养水源功能的发挥,C 项错 误。低密度林林冠截留能力较弱,雨水直接渗透土壤,但是涵养水源主要依 靠植被根系的吸水和固水能力,D 项错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答案 ①人工植被 ②热带雨林 ③落叶阔叶林 ④温带草原 ⑤热带 荒漠 ⑥土壤质地 ⑦自然土壤剖面 ⑧成土母质 ⑨气候 ⑩养护
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 P082 综合思维——以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为例 1.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生物对地理环境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 迁移,能量不断流动、转化。
【迁移运用】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
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D.④⑤
(2)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 理意义,对景观图所在区域形成整体的认识,把握区域地理特征。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 1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 9 -单元综合测验................................................................................................................ - 18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基础训练一、正误判断(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植被只能适应当地环境,不能改造其生长的环境条件。

(×)2.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3.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

(√)4.草原只出现在热带地区,荒漠只出现在温带地区。

(×)5.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巨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固碳释氧。

(×)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3分,共21分)下图为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图(数字为面积占全国比重)。

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草地B.落叶林C.荒漠D.阔叶林2.该植被的类型和产量取决于( )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地表形态D.人类活动【解析】1选A,2选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排除落叶林和阔叶林。

荒漠面积最大的省区应为新疆,而该植被分布最广的省区为西藏,故为草地。

第2题,根据上题结论,该植被类型可能是草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土壤
[学考合格练]
1.土壤有机质含量( )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答案:B
2.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促进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形成
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C.陡峭的山坡往往形成深厚的土壤
D.炎热少雨的气候利于土壤的形成
答案:B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3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
形成影响比较稳定。

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C。

第4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3.C 4.A
5.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
6.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
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多
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
答案:B
7.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的分析数据,由数据可以推断,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的是( )
C.丙、乙、甲D.甲、丙、乙
答案:A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都来自成土母质
B.有机物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C.影响土壤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地形
D.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肥力小
答案:B
下图为土壤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的根系在土壤肥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加速岩石的风化
B.为土壤富集更多的水分
C.分解有机质
D.富集养分元素
10.从进入土壤的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下列植被由高到低排列为(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②亚寒带针叶林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答案:9.D 10.D
11.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土壤水分和____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3)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既能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

答案:(1)矿物质有机质
(2)空气气候条件
(3)水分空气热量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学考等级练]
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华北地区是黄土地,成都平原是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因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黑土——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
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风蚀作用
D.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
2.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
D.空气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解析:第1题,黄土与干旱气候有关,紫色土与岩石性质和特征有关,红壤与湿热的气候有关。

第2题,矿物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植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答案:1.A 2.B
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

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

读图回答3~4题。

3.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粘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化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湿粘壤土B.②—湿沙壤土
C.③—干沙壤土D.④—干粘壤土
4.关于入渗率和入渗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越长,土壤的入渗率越大
B.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量越大,土壤的入渗率越大
C.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入渗初期
D.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降雨后期
解析:第3题,四条曲线代表四种土壤,这四种土壤又可以分为干和湿、粘和沙,就入渗率来讲应该是干>湿,沙>粘,所以①为干沙壤土,②为湿沙壤土,③为干粘壤土,④为湿粘壤土,故选B。

第4题,刚开始下雨时,土壤相对较干,雨水下渗得更快,入渗率更高。

答案:3.B 4.C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与土壤肥力的关联最密切
B.绿色植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植物是土壤肥力的唯一来源
D.森林根系很深,树冠高大,直接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6.土壤有机质含量( )
A.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解析: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矿物养分来自母质;森林直接提供土壤表层的有机质较少,故选B。

第6题,土壤有机质的多少取决于枯枝落叶多少和热量高低,温度较低的地区,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得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较少,故选A。

答案:5.B 6.A
土壤有机碳浓度反映的是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输入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损失之间的平衡指标。

读土壤有机碳浓度与海拔的关系图,回答第7题。

7.下列关于土壤有机碳浓度随海拔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拔越低,温度越高,微生物活动越强,有机碳浓度越低
B.海拔3 800 m以下,有机物质迁移速度慢,易积累
C.海拔3 800 m处,有机物质输入量最大、损失量最小
D.海拔7 000 m处,温度低,提供的有机物质少,有机碳浓度极低
解析:选D。

从图中可知,在海拔3 800 m以下,土壤有机质浓度呈波动变化,故A、B 错。

3 800 m处有机质浓度大,主要是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缓慢,故有机质含量高,故C错。

海拔7 000 m处,温度低,植物少,提供的有机质少,有机碳浓度极低,故选D。

8.杭州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的植被和土壤是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名称)带的直观标志。

(2)同学们将该土壤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pH值测定,得到的pH值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7。

(3)从图中获知________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土壤的形成是________、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小于
(3)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