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说课

合集下载

核舟记教案三课时 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

核舟记教案三课时 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

核舟记教案三课时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核舟的精巧与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核舟的精巧与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细腻描绘与生动表现。

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核舟的初步认识。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核舟的精巧。

a.分析核舟的形状、结构。

b.描述核舟的精细雕刻。

2.教师讲解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a.分析雕刻者的雕刻技巧。

b.描述雕刻者的敬业精神。

3.教师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感受核舟的神奇。

a.分析核舟的神奇之处。

b.描述核舟的寓意。

四、课堂讨论a.对比手法。

b.细腻描绘。

c.生动表现。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核舟的短文。

2.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核舟的特点。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交流对核舟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理解核舟的寓意。

a.分析核舟的象征意义。

b.描述核舟的寓意。

2.教师讲解课文第五段,引导学生体会雕刻者的精神风貌。

a.分析雕刻者的精神品质。

b.描述雕刻者的敬业精神。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a.对比手法。

b.细腻描绘。

c.生动表现。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核舟的读后感。

2.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制作工艺。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核舟的特点。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交流对核舟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六段,引导学生理解核舟的艺术价值。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核舟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微雕艺术的说明文,作者魏学洢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核舟”这一微雕工艺品的精妙绝伦,展现了我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微雕艺术可能比较陌生,缺乏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等方式,充分感受核舟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对核舟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高超水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
一、核舟记概述
《核舟记》是我国明代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核舟上的人物及场景,展现了作者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篇文章以核舟为载体,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富有教育意义。

二、说课目标
1.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学会欣赏和分析散文的艺术特点。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
1.导入:介绍《核舟记》的背景、作者及文章地位。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关注核舟的雕刻技艺和人物形象。

3.解析字词: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分析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5.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分享心得。

6.总结拓展:总结课文要点,联系实际生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比较分析法:对比其他散文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舟记》的独特之处。

五、说课反思与总结
本次说课,旨在通过《核舟记》这一经典散文,让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核舟记》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核舟记》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教案:核舟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湛和核舟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核舟雕刻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雕刻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内容理解2. 核舟雕刻技艺的分析教学难点:1. 核舟记中的专业术语解释2. 学生对雕刻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教学准备:1. 教材《核舟记》2. 相关核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核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核舟的外观和特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核舟的雕刻主题和技艺。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核舟记中的专业术语,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核舟雕刻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讨论核舟的艺术价值。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欣赏与创作(10分钟)1. 学生欣赏核舟的图片或视频,感受核舟的美感。

2. 学生尝试创作一幅核舟的简笔画或描述核舟的特点,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可以参观雕刻艺术展览,欣赏不同的雕刻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核舟产生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让学生深入了解核舟的雕刻技艺和艺术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研究范围,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核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实录:教案:核舟记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学生进一步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一、引言《核舟记》是一部科幻小说,作者为某某。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核能推进船的故事。

通过描绘未来科技的应用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冒险,作者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故事梗概故事设定在未来的地球,人类已经掌握了核能推进技术,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主人公李明是一名年轻的宇航员,他被选中参加一次前往遥远星系的航天任务。

李明与其他宇航员一起登上了核能推进船。

这艘船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太空船,它通过核能转化为巨大的推力,可以实现超光速飞行。

他们目的地是一个被称为X星球的神秘星球,据传那里有着未知的宝藏和智慧。

三、航天任务的起航核能推进船在地球上起飞后,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太空之旅。

在这段航程中,宇航员们经历了无法想象的困难和挣扎。

他们面临着宇宙射线、重力失控等等不可预见的问题。

但是宇航员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相信这次航天任务将会改变人类的未来。

四、到达神秘星球在漫长的等待和努力之后,核能推进船终于到达了X星球。

这个星球被一层浓密的云层所覆盖,宇航员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星球的真实面貌。

为了进一步探索星球,他们使用了高科技装备,派出了探测器进行勘探。

在勘探过程中,宇航员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能源矿石。

这种矿石的特殊性质使得它可以作为更高效的核能燃料使用。

通过分析和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矿石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解决地球能源短缺的问题。

五、回到地球在成功获取了新能源矿石的信息后,宇航员们返回了地球。

他们带回了大量的矿石样本,并开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这个发现对地球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解决能源危机,还能推动人类的科技发展。

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宇航员们回顾了这次航天任务的过程,他们感慨万分。

面对未知的宇宙,他们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既有探索,也有困惑和挣扎。

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

六、总结与展望《核舟记》通过描绘未来科技与人类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示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1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核舟艺术品的说明文,通过描绘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艺术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和欣赏我国传统的核舟艺术。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文学韵味,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说明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掌握。

但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手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了解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艺术等特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核舟形状、结构、雕刻艺术的描绘。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艺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了解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艺术等特点,并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记。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一、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要点是“领略精妙多姿的中华传统文化”,而《核舟记》正是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湛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它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特点,再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让人再一次赞叹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二的学生,在以前已经系统的学习过说明文,应该说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而且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但文字比较浅显,又是说明文,内容比较有趣,因此学生应该会比较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核舟的特征。

2. 体会作者情感,品味文章优美形象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核舟的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品味优美形象的语言。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1. 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过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精讲,但学习方式的改革也要不容忽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本课即注意通过朗读和圈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己动手疏通文意并圈画出不能理解的地方,然后通过生生互动解决问题。

以读促译,以译促悟。

自主学习不仅体现在对词语意义的自我探讨中,还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自我感受上。

课堂的自主学习还体现在个性化阅读上。

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对核舟的独特感受。

2. 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倾听)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这方面既体现在文学鉴赏上又体现在语法分析中。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学习。

3. 探究学习(质疑问难、交流体会)探究学习能使学生从探究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努力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一、说教材《核舟记》是清代学者魏学洢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说明文,收录于《古文观止》中。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描述核舟的制作过程,展现了我国古代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和非凡创造力。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古代舟船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魅力。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核舟的背景介绍:介绍了核舟的由来、历史渊源以及在民间的重要性。

2. 核舟的制作过程:详细描述了核舟从选材、设计、雕刻到成品的全过程。

3. 核舟的艺术特色:分析了核舟在造型、雕刻技艺、寓意等方面的特点。

4. 核舟的传承意义:强调了核舟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性,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核舟的历史渊源、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核舟所蕴含的民间智慧和文化内涵。

1. 教学重点:(1)核舟的制作过程:选材、设计、雕刻等环节。

(2)核舟的艺术特色:造型、雕刻技艺、寓意等。

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核舟所反映出的古代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

(2)如何引导学生从核舟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核舟记》这一课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1. 启发法:- 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核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

-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核舟的制作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哪些智慧?”“核舟的寓意代表了怎样的文化精神?”等,鼓励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核舟记教案(优秀4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4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4篇)核舟记教案篇一一、主旨概述《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结构内容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

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三、清晰的层次与精巧的布局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

全文分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的一幅立体的画面。

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

文章的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合盘托出,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

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四、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对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尺寸、大小,给人具体清晰的印象。

例如:启闭自如的船窗,卷底衣褶中的足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细若蚊足的题字等等,都说明了作者观察细微,毫发不爽。

对五个人物形象的摹描,同雕刻一样,做到形神倍现,各具情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置身于长江泛舟那美好的境界之中。

核舟记的说课稿

核舟记的说课稿

核舟记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核舟记》是清代学者魏学洢所著的一篇散文,以其精湛的笔触描绘了一枚小巧的核桃船,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展现了民间工艺的精湛和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本文在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民间工艺的热爱和推崇。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核舟的来历和制作背景;第二部分,详细描绘核舟的构造和工艺特点;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和对民间工匠的敬意。

(1)作用:本文通过对核舟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我国民间工艺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2)地位:本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是民间工艺题材的重要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3)主要内容:1. 核舟的来历和制作背景:介绍了核舟的起源、制作过程以及作者与核舟的渊源。

2. 核舟的构造和工艺特点:详细描绘了核舟的结构、装饰和寓意,展现了民间工艺的精湛。

3. 作者的赞叹和敬意:表达了对核舟工艺的敬佩以及对民间工匠的尊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背景、构造和工艺特点;掌握本文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间工艺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核舟的制作背景、构造和工艺特点;本文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和敬意;培养学生对民间工艺的热爱和尊重。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挖掘核舟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四、说教法在教学《核舟记》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1. 启发法:- 我将运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核舟的实物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核舟工艺的精妙,从而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说课稿份

八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说课稿份

八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核舟记》。

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件雕刻艺术作品“核舟”,文章用精炼的文字和生动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微雕技艺,同时也传递出一些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以下是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文章中生动的描写和精炼的文字。

3.通过学习《核舟记》,引导学生对古代中国雕刻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展示一些与核舟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对这种古代的微雕艺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我会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对核舟的印象,从而引出《核舟记》这篇文章。

2.新课学习在这个阶段,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核舟记》的基本内容。

我会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的研究,比如核舟的形状、大小、内容等。

然后,我会让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我会问他们:“这篇文章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们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将引导他们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这篇文章。

3.活动与拓展在这个阶段,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我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核舟记》的故事,或者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篇《我眼中的核舟记》。

此外,我还会引导他们将《核舟记》与其他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让他们意识到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4.小结与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对本节课进行一个小结,回顾一下我们学到的内容。

然后,我会布置一些作业,包括背诵《核舟记》的重要段落、写一篇简短的《核舟记》读后感等。

三、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进行多次评价。

首先,我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以此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一、引言《核舟记》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冒险小说,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

在这个说课稿中,我将重点介绍《核舟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目标读者和阅读方式,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对于这本书的兴趣,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核心内容《核舟记》是一部以核子能源为主题的冒险小说。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未来世界,人类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决定开发核子能源作为新的能源替代品。

然而,核子能源的开发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意外和危险事件,导致了核船上的人员被困在海上,同时也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而勇敢的科学家,他被派往核船上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在核船上,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也结识了一些善良而勇敢的伙伴。

通过不懈努力和团队合作,他们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修复了核船的故障并成功脱险,解救了被困的人们。

三、目标读者《核舟记》适合中学生阅读。

首先,它以一个未来世界为背景,具有一定的科幻元素,这对于喜欢科幻故事的中学生来说非常吸引人。

其次,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他通过勇敢和聪明才智解决问题,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和启示。

此外,小说中也涉及到一些关于能源和环境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阅读方式《核舟记》是一本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的小说,读起来非常刺激和有趣。

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建议同学们采取以下几种阅读方式:1. 潜心阅读:将手机、电视等干扰因素统统关掉,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潜心沉浸在故事中。

2. 阅读笔记:阅读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笔记,记下一些重要的情节和人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

3. 分享讨论:可以与同学、老师或家人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进行交流和思考。

4. 反思总结:读完书后,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加深对书中思想的理解。

五、结语《核舟记》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冒险小说,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及其团队的奋斗和勇敢,让读者深刻领悟到了团队合作和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一堂以《核舟记》为主题的活动课程。

一、设计意图:《核舟记》是一篇描绘核舟工艺精巧的文章,我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环节,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核舟工艺的基本知识,知道核舟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孩子们的手工制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核舟工艺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让孩子们动手制作核舟,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核舟模型、图片、视频等。

学具:彩泥、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展示核舟模型,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自己对核舟的认识。

2. 讲解: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孩子们介绍核舟的制作过程和特点,让他们了解核舟工艺的精巧。

3. 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思考如何用彩泥制作一个核舟。

4. 制作:孩子们动手制作核舟,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惑。

5. 展示: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核舟工艺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让孩子们动手制作核舟,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其他传统工艺品,如陶瓷、刺绣等,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或工艺品展览,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活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和维持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核舟工艺的理解和运用,孩子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

初二《核舟记》说课稿

初二《核舟记》说课稿

初二《核舟记》说课稿初二《核舟记》说课稿(通用4篇)初二《核舟记》说课稿1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是《核舟记》。

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

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

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

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

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

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①积累一些重点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章大意。

②把握课文结构,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一、说课程概述《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它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艘精巧绝伦的核舟。

这篇短文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核舟工艺的精湛理解,还展现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还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文章中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特点,理解作者对核舟的精细描绘。

2.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和独特见解,感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四、说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与核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文的主题。

2. 朗读指导:通过范读、领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感。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和特点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写作实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复原核舟或创作与核舟相关的小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说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核舟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2. 教学实物:如核舟模型或相关工艺品,供学生近距离观察和体验。

3. 学习资料:包括文章原文、注释和译文等,供学生课后阅读和参考。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与核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文的主题。

2. 朗读与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文章,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感。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熟悉文章内容。

3. 研究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文章的结构、说明顺序和艺术特色等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说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说课教学课件

核舟记
第2课时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 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 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 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 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 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 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为:是。 诎:通“屈”,弯曲。 其两膝相比者:其相比者两膝。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 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 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 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z
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
yòu 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
zēng 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yǐ zāi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思考探究
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核舟记教案精选3篇

核舟记教案精选3篇

核舟记教案精选3篇《核舟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目的一。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同上节。

内容和步骤: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通极工极雕。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通的微雕技艺,后者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紧紧围绕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

开头一句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关的词语如“不”、“曾不”等。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五段: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是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分比较合理?——二至四段为一部分,五段为一部分。

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句文句。

(3)除了什么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明内容?——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作业: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节教学目的:目的二。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二、请学生译几个句子。

《核舟记》说课稿6篇

《核舟记》说课稿6篇

《核舟记》说课稿6篇《核舟记》说课稿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说课稿1【说教材】一、教材概述《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演示活动课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1、2、4。

2、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教学说课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了解天下奇闻(PPT)。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作者)二、走近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

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

他一生没有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着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一,有删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义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字词,落实重点字词翻译,有疑问可向组员或老师求助。

2.落实重点字词句翻译(详见学案答案)四、整体感知文义,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1.疏通文义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1)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6)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生齐读二至五段。

(3)探究思考。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②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1)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

教师示范分析第(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

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象,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给人以想象的。

三、课堂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说明顺序却很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三、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1.解释下列粗体词的意思。

(1)尝贻余核舟一(2)诎右臂支船(3)右手倚一衡木(4)其船背稍夷(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神情与苏、黄不属(7)八分有奇2.选出粗体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为宫室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为字共三十有四()(2)A.箬篷覆之B.左臂挂念珠倚之C.闭之D.能以径寸之木()(3)A.中轩敞者为舱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其两膝相比者D.居右者椎髻仰面()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边是课文第二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

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

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1.(1)赠送。

(2)“诎”同”屈”,弯曲。

(3)“衡”同”横”。

(4)平。

(5)挑选。

(6)相类似。

(7)“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

D.“之”为结构助词“的”。

)(3)C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译文: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

4.删减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

中间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

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四、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二至四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