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附解析及答案)

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附解析及答案)

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附解析及答案)一、(18分,每小题3分)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诡异zhēng 诤言逃脱峥嵘岁月铁骨铮铮b.撩拨liáo 潦倒燎原眼花缭乱寥若晨星c.吕扎qiān 击溃仁慈潜移默化阡陌四海d.缉拿jī 编辑作揖羁旅生涯疾言厉色2.以下各组词语中,存有两个错别字的就是( )a.积腋成裘猝不及防曲突徙薪群贤必至b.瓦釜雷鸣歪风邪气目光例如共聚铤而走险c.优柔寡断源远流长钟灵毓秀常年累月d.自立更生遗笑大方强不经风气势汹汹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勇往直前的汩汩泉水坚信,在岁月的过滤器与荡涤下自己将永远一脉。

②由于摆脱了功利之争,田园山水诗人便有了一种恬静的心境。

③时间的长河无影无形,看不到摸不着,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

a.清莹淡薄流失b.轻盈淡泊外流c.轻盈淡薄流逝d.清莹淡泊推移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须要的就是实干家,而不须要那些大巧若拙的智叟式的人物。

b.在俄罗斯流光溢彩的古典文学长廊里?有不少卷帙浩繁的文学巨著值得我们流连。

c.百位著名学者十余年去殚精竭虑,通力合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终于问世了。

d.工作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人干不好工作的重要原因。

5.以下各句中,没语病的一句就是( )a.我出国的时候。

父亲送给我的那套石印的前四史,充塞了我的半个行囊。

b.我区做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首批改革38个试验区,从今年起展开课改实验。

c.他的画作风格清新,色彩丰富,色调和谐,得到画界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d.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和骈文,凡不押韵、不轻对偶和修辞手法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作散文。

6.下列各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句是鸽子就是这城市的精灵。

它们眼里,载入了多少秘密呢?a.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浯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波涛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b.每天早晨,存有多少鸽子从波涛绵延的屋顶上飞入天空!它们就是惟一的眺望这城市的活物,存有谁看看这城市存有它们看看得准确和深刻呢?c.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波涛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d.每天早晨,存有多少鸽子从波涛绵延的屋顶上飞入天空!存有谁看看这城市存有它们看看得准确和深刻呢?它们就是惟一的眺望这城市的活物。

2024届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卷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食物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基本支柱,尤其是在身心全面发展的儿童时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优先选择“真正的”食物,而不是过度加工的工业食品非常重要。

然而,如今儿童越来越早地开始食用各种加工食品。

6个月大的孩子刚开始吃辅食,许多家长就会给他们提供以谷物、燕麦或大米为基础原料的速食食品。

如果详细阅读一下提供给儿童的食品配料表,就会看到高果糖玉米糖浆、味精等字眼,以及数百种其他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不仅没有营养价值,反而对健康有害。

尽管由于它们的含量极少,因此被各国的监管机构所接受,但其累积效应最终会影响一生,还会诱发人们对这类产品产生依赖性。

阿根廷儿科学会的儿科医生罗克萨娜·安娜伊·蒂莫认为,毫无疑问,正是超加工食品导致儿童对不健康食品“上瘾”。

这是因为大多数超加工产品都含有糖、高果糖玉米糖浆或谷氨酸钠(味精)。

谷氨酸钠通常被用于零食和饼干中,因为它能打开味蕾,让味觉无法抗拒。

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以及精制面粉不仅极易使人上瘾,诱使儿童的大脑想要越吃越多,而且对健康非常有害。

这位儿科医生坚持认为,许多儿童对烘焙食品、甜食和零食的强迫性成瘾行为都是由此造成的。

她还强调,从小就向儿童提供这些产品的家长应该意识到,他们正在刺激儿童大脑中的愉悦和奖赏回路,也就是与成瘾行为相关的回路。

玛丽埃尔·多韦瑙是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和成人功能医学研究的儿科医生。

她赞同上述观点,并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科学界一直在争论是否要将对这类食物产生的依赖行为定义为“成瘾”行为。

她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尚未被确认,意味着我们只是在浪费时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高三其次次模拟考试(内用)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中介组织作为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主体,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当前,应着力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发挥其在开拓文化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畅通文化要素流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产业旺盛发展。

文化中介组织是指从事文化的策划、居间、代理、询问、出租等活动,在市场中为供需双方供应交换信息、促成交易等服务的文化市场经营主体。

在文化市场中,文化企业不必也不行能担当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等全部环节的活动,而是须要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各类文化询问服务机构供应选题、策划、组织、联络等各种中介服务。

要实现文化创作与文化产品生产的有效沟通和对接,也须要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介组织及经纪人、代理人供应设计、包装、推广等服务。

文化中介组织有助于提升文化市场效率。

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化中介组织的经营与服务为文化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供应了有效途径。

例如,一些文化中介组织在文化产品的交换活动中,通过经纪人的创建性智力劳动与服务,为文化交易双方供应沟通、合作、成交的机会,拓宽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大大降低了文化市场交易成本。

在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为文化中介组织成长供应了有利条件。

文化中介组织既要承接政府转出的一些文化服务职能,又要适应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的须要来供应相应服务,正在成为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消费者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各种类型的文化中介组织不但从事文化产品经纪活动,而且起先致力于开拓新的文化市场领域。

哈师大附中2024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2024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2024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最近,一些续写经典名著的故事,以有声读物的形式在播放平台上收获了一批拥趸、获得了不俗的关注。

只不过,这些别开生面甚至出乎意料的情节,并非来自令人的演绎,而是出自机器的计算。

随手搜索AI续写的故事,《两小儿辩日》的结果竟孔夫子骗小孩,组织儿童打架;《桃花源记》的结尾,为了保守秘密村民竟然设计陷害到访的渔人……清奇、古怪甚至狗血的剧情,与原作走向大相径庭,冲击着不少读者的想象力。

在消费了一番由AI创作的“奇文"后,不少人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AI续写的东西,常常离经叛道?事实上,人工智能写作遵循着不同于艺术规律却也清晰、可控的技术逻辑。

这种被称作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技术,旨在让机器拥有理解并解释人类语言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类与机器的顺畅公。

AI续写的故事,不少来自生成式的自然语言生成(NLG),简单来说就是用大量的文学作品训东模型到成熟,在输入指定需求后模型生成对应的文稿。

现阶段,这种技术“写就”的文本多数还颠三倒四、不合常理,无法与真正的文学挂钩。

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写作的商业运用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10年前,在地震频发的美国加州,洛杉矶时报》便开始研发用新闻机器人生成地震速报。

只需3分钟,人类惊魂甫定时,一篇规整格的地震速报便可以完成写作与发布。

近几年,类似的应用也在国内得到普及,从天气报道到股动态不一而足。

这类高度结构化的硬新闻,不需要太多创作发挥,只需按实情迅速填空,恰好能挥机器的长处。

不止提供事实,更要探路市美,如今,对人工智能创作的研究可谓方兴表艾。

从AI绘画、音乐作到舞蹈编排,许多审美活动的逻辑正被科学家不断归纳、总结后教给机器。

那么,会有一天,我所有智慧劳动的产品都可以由机器取代,换言之,作家会因为写作机器人而下岗吗?对此,我们无意在这里展开细密的技术哲学分析,亦难以猜测未来人、技术与艺术的具体走向。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

口述历史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史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

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

口述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

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

此外,口述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

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

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

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

就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

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

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

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的。

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茱莉娅在一流的私立学校上学,她父亲是公司的董事长,家里住着保姆和司机。

她的生活无忧无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总是洋溢着自信和笑容。

一个人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让她沮丧的事情。

当然,更不可能有什么能够让她感到失落,因为她不知道辛苦和挫折。

她甚至没有遇到过失败和困境。

一天,班上组织了一次户外拓展活动,茱莉娅也参加了。

他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团队合作任务。

这使得茱莉娅感到十分不适应,她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挑战和压力。

而且,她的自信心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她发现自己在团队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变成了累赘。

这个经历对茱莉娅来说是个巨大的启示。

她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过于依赖家里的条件和自身的优越感,而忽略了努力与拼搏的重要性。

她决心改变自己,向困难与挑战发起挑战,寻找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1)茱莉娅的生活特点是什么?(2)参加户外拓展活动对茱莉娅有何影响?(3)你如何评价茱莉娅的变化?答案:(1)茱莉娅的生活无忧无虑,依赖于家庭条件和自身的优越感。

(2)参加户外拓展活动让茱莉娅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依赖性,打击了她的自信心。

(3)茱莉娅在经历困难和挑战后,意识到了努力与拼搏的重要性,决心改变自己并寻求成长和进步。

她的变化值得肯定。

二、写作请你根据以下提示,以《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题,写一篇短文,并提出两至三点建议。

阅读理解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挑战。

以下是我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建议。

首先,阅读广泛。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

我们应当积极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等,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积累各种各样的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意图。

其次,培养阅读策略。

面对一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然后再仔细阅读每一段落,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最后进行整体理解,归纳概括文章的主旨。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三语⽂模拟试卷及答案 语⽂是⼀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只有通过多做⼀些语⽂模拟试卷来提升⾃⼰。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三语⽂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语⽂模拟试卷 ⼀、现代⽂阅读(共35分) 1.阅读下⾯的⽂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上具有⾳乐美,⽽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是说唐诗像建筑⼀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体感。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涌⼤江流”,王维的“⼤漠孤烟直,长河落⽇圆”,都是化动为静,把⽣⽣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样巍然屹⽴的⽴体形象。

然⽽,静中⼜有动,实中⼜有虚。

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的材料,如砖、⽡、⽊料等,⽆⼀不实,⽆⼀不静。

然⽽,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阔的活动天地,⽽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限⼴阔的空间感。

这样,建筑本⾝也成了⼀个⼩宇宙,它把上下四⽅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起。

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

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穷⽆尽的诗思和感情。

例如司空曙的“⾬中黄叶树,灯下⽩头⼈”,李⽩的“浮云游⼦意,落⽇故⼈情”。

“⾬中黄叶树”与“灯下⽩头⼈”,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落⽇”与“故⼈”,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独⽴的意象;诗⼈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读,却好象蒙太奇⼀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道,⾃然⽽然地产⽣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

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

汉字是从象形字产⽣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

唐诗充分利⽤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体感的诗歌形象。

例如李⽩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这⾥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道,成为凤去-台空-江⾃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独⽴,⽽⼜相互融贯,从⽽产⽣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样竖⽴在我们的⾯前,⽽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长在⽽⼈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时光之旅瓦蒂姆车诺布罗夫是一位热衷干时间倒流现象研究的科学家,从1987年起,他和一些科学家就开始利用地磁泵来制作时间机器。

2001年8月,他们在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地区的一个偏僻的森林里对一个“新型的时间机器”进行了试验。

这个机器即使只用汽车的电瓶作动力,能量很低,但它改变时间的幅度仍达到了3%,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减缓时间可以高达每分钟1.5秒。

时间的改变是由对称的晶体振荡器来记录的。

最初,研究人员花5分钟、10分钟、20分钟来操作这台机器,最长的一次时间延缓持续了半小时。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觉得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可以同时感受到不同时间的“这边”和“那边”的生活,仿佛空间完全打开了。

而在有关宇宙探索和研究方面一直与俄罗斯暗中较劲、不遑相让的美国,一直在开展着一项据称“可能改变和重新谱写人类历史进程”的时间研究项目。

2002年,美国物理学家马利特教授及其助手们已着手研制一种可以帮助人们遨游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机器”。

它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

其设计方案是建造一个激光环,沿激光环旋转光束将穿越光子晶体。

光子晶体会扭曲光线,并给光线减速。

这样光束就可以令激光环里的时空扭曲成螺旋形。

比如说,这就像我们用勺子搅动锅里的汤一样,汤会出现漩涡。

在这个漩涡里,时空扭曲的混合体会出现不同的层次。

此时,将一个中子放入其中,如果这个中子自身的旋转轨迹发生变化,那么就意味着扭曲了的时空对其产生了作用。

这个中子就名副其实地完成了“时光之旅”。

马利特教授相信如果这一试验获得成功,预计人类进行时光旅行的问题将在10年内解决。

但他同时指出,时间机器“并不能回到时间流无限的过去,它只能作有限的含有时间圈环历史中的旅行。

也就是说,它只能遨游”时间机器“巳然存在的那个时代。

2025届十五校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十五校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十五校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字符出版不可撼动的神话,图小说、绘本、图文书等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利润的图书类别。

有人称这一时代为“阅时代”。

“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

人类原本是想借助直接图像来交流的,因为技术条件不支持,才发明了符号间接交流法。

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

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并通过电子书签使“阅影像”如同“读文字”一样可间断和接续,这就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

阅图较读文轻松,是因为大脑不需额外解码。

文字的用量也开始浓缩了,是因为交流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利(如微博)。

视觉器官天生是用来感知影像的。

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

“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阅”则是人类的天性。

“阅”更容易被记忆,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

正如国家有国旗国徽,企业有LOGO,商品有商标。

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

字符的缺点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

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

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不可能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

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

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例证。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三含解析

六安一中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

比如构成我们国名的两个汉字,“中”和“国”,均出于神话想象,华夏先民把大地想象成四方形,四边之外有海环绕(所谓“四海五洲”),而自认为是大地上的中心之国(九州或神州)。

这是典型的神话宇宙观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遗产,是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

②我们可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视角来谛视神话系统。

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即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这一套文字叙事,是小传统;而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传统,即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与书写传统并行的口传文化传统,可以称为大传统,比如考古学上随处可见的崇拜玉、巨石、金属(青铜、黄金等)的文化等。

大传统铸塑而成的文化基因和模式,成为小传统发生的母胎,对小传统必定形成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③在大传统的文化整合探讨中,我们必需关注文化中最具有“文本”意义的方面,即先于文字而存在的象征符号体系。

这是一种非文字符号体系,比如,在金属冶炼技术所支持的青铜时代到来以前,中国本土呈现的最有力的特有符号是玉礼器系统。

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几乎覆盖中国版图的大部分地区。

是什么样的动力因素,能够长久不断地支持这样一种极长时间的、广阔距离空间的文化传播运行呢?“神话观念确定论”的提出,为此找到了理论解说。

先民认为玉代表天,代表神,代表永生不死。

玉的神话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④“神话中国”指依据“天人合一”的神话式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从初民的神话想象,到先秦的文化典籍,从老子孔子开启的儒道思想,到屈原曹雪芹的再造神话与原型叙事,始终到今日人们还怀念圣人贤君明主、民间崇尚的巫神怪傩等,其中所隐舍的思维潜意识,以及礼仪性行为密码,都是“神话中国”的对象。

从各地的孔庙,到家家户户的灶神、门神和祖灵牌位,皆体现着“神话中国’’的无处不在。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济宁市2024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24.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

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

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就是人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

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

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湖北省黄冈中学2024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黄冈中学2024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黄冈中学2024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们通常将丑看成审美的对立面,这是不妥的,丑在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是美的对立物,没有丑就没有美,反过来也一样。

其次,美与丑是相对的。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对饥饿来说是好的东西,对热病来说却常常是坏的东西。

在赛跑中是美的东西,在拳击中却是丑的东西。

”这就是说,美与丑其实也没有绝对界限,它们的区分只能在一定条件下。

美与丑也是相互渗透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

美中有丑不一定减损美,有时反增加美的魅力,如《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容貌美丽,但她也有缺点:发音不清晰,经常将“二哥哥”说成“爱哥哥”,因而惹来林黛玉的嘲笑。

这缺点也可以说是丑,但它不仅没有损害史湘云的美,反而因这一缺点,增加史湘云的可爱与活泼。

丑中也可能有美,丑中的美不一定是美化了丑,在更多的情况下,它倒揭示了丑的复杂性。

艺术中,这类丑中有美的人物也不少。

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他也有光环,有迷惑人的地方。

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认识到这种美实是丑的掩饰时,倒益增对其的厌恶。

生活中的丑可以转化成艺术美。

这种转化,关键在艺术家的审美化处理,而且是成功的审美化处理。

生活丑成为审美对象不是说它原来的丑恶的性质变了,比如不能说上了舞台的伊阿古变成好人或可爱的人了,他还是坏人。

但是,舞台的坏人是演员扮演的,不是真的坏人,他对现实生活构不成实际的伤害;演员扮演的坏人,是演员依据现实真实与艺术规律所创造的角色。

他演得像真的坏人,说明他创造的成功;如果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是正确的、深刻的,富有创造性,那么,演员创造的坏人形象,必然比现实中的坏人形象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他的表演是创造性的,是既符合生活真实,也符合艺术规律的,并且是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的,这就创造了一种魅力。

这种魅力正是艺术美。

丑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模拟考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

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

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

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

这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

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

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

这种节奏流畅的视境依次呈现——尤其是全诗引起的连续流动的视觉呈现——在引起读者心理快感上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硌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

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

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

2024年3月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2024年3月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选择题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位老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可谓精益求精,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力求完美无瑕。

B. 春天的公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游客们纷纷驻足,叹为观止。

C. 他在学习上总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这种态度很难让他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D. 他对朋友的承诺总是言而有信,从不食言,因此赢得了大家的信赖。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B. 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C.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被誉为“英国的国宝”。

D. 《百年孤独》是法国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 春天的济南,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

D.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ú)坍塌(tān)叱咤风云(zhà)B. 缄默(jiān)镌刻(juān)拈轻怕重(zhān)C. 酝酿(liàng)窠臼(kē)矫揉造作(jiǎo)D. 嗔怪(chēn)恪守(gè)脍炙人口(kuài)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一带一路”建设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同时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B. 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兴趣小组呢?还是参加文学社团?C.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得灿烂。

D.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中国人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 春风像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大地。

B. 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语文(含答案)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语文(含答案)

2024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试题语文考试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那段只能根据化石证据推测而无文字记载的过于遥远的历史。

这是用先入为主的“历史”割裂和想象“史前”,实际上,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那些更遥远的是更深层的历史。

利用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的分布区域的化石证据的多学科鉴定与分析成果,可以在跨越了千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的双重进程。

第0时空从距今约10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约330万年前。

在该时空中,猿类和人族主要分布在由地壳构造活动塑造的非洲之墙和亚洲壁垒山脉这两大进化脊上,这里有规律地发生着物种形成,但化石证据稀少而零碎,直到最后时刻才出现了由骨骼上的切痕所显示的技术的痕迹。

目前已知的是,第0时空期间遭遇了一次全球气候变冷,导致森林栖息地减少、稀树草原扩张,促使人族发生身体构制上的两足化转变,随之而来的物质延伸和技术创造奠定了脑进化的基础。

距今330万年前至180万年前是第1时空的世界。

第1时空经历了从上新世向更新世的地质世代交替,期间全球气候持续变冷。

相较于上个时空,本时空出土了更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和饮食变化的考古证据,其中就有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族石器。

根据这些考古证据可以推定,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400cc这个阈值,标志着人族开始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

第2时空起自距今180万年前、终止于距今5万年前,跨时进两百万年。

在这期间,人族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石器,显示出一些处理体积、对称性和顺序性的灵活概念性技巧,还出现了一些装饰品和骨制工具,从一个侧面证明此时食肉成为人族新的饮食选择。

2025届珠海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珠海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珠海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

”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

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

《尚书·吕刑》谈及远古时期尧初建社会秩序,派诸官分掌各项事务,大禹命名山川即其中重要举措之一。

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

《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

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榖”。

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

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

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

《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

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

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峷,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

”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

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

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

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

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

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

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

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

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段引领全文。

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

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

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

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

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

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5.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6.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

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即安全又环保。

(节选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材料二: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

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

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