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总体来看,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然人化。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
秘活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前者以黑格尔(Hegel,为代表,后者以费尔
巴哈(Feuerhac,.)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史自然观。马克思(Marx,K.)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
问题,其意义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
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把自然和社
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自然异化。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如果
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
种原始的统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
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赖。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
增强。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
剥夺。社会财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异化在
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严重。
第三,自然归化。《资本论》预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
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自然辩证法》
提出关于“两个提升”的论断:“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一致,这是对原始协调的辩证复归,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
国过渡的历程,而不是乌托邦,这种复归是人心所向。
(摘编自欧阳志远《论“三个自然”与生态文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代表的自然观虽然差别很大,却都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B.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既可以使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也可以成为人的对立面,后者就是自然异化。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对象是物,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被大幅激发出来,异化现象极其严重。
D.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归化需要一个必要前提,即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两种自然观的比较,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高超。
B.论证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关系后,文章从反面指出将两者孤立对待的危害,有现实针对性。
C.文章先阐释什么是异化,再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自然的严重异化,论证逻辑非常严谨。
D.直接引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相关表述,使文章对自然归化观点的论证具有更强的权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不能将自然孤立于社会之外对待,这就是自然人化。
B.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应该是两者互为中介的根本原因。
C.异化分为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人的异化是人的原因造成的,自然的异化是自然造成的。
D.所谓自然归化,是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产生的自然异化复归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原始协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懂”这
门艺术最佳的途径。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扶老携幼在
乡村戏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戏曲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
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这是因为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更重要
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
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当代观众和戏曲
的隔膜。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材料二:
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而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的。”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曲表
演的启发。法国前卫戏剧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
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
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戏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以表现莎
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而莎剧中普遍的人性
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
和光大。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曲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
(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材料三: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由于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内容,程式语汇赖以生
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题。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破程式、回到歌舞。
从赣南采茶戏《十二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中的“抬轿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的“板凳舞”等,张曼君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大量
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戏曲理论家龚和德称之为“三民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曲理论家周育德称之为“无动不舞”,生动概括了她的导演特色。“中国戏曲的有效传承,中国现代戏曲的长效拓展,在张曼君的创作中有着具体而微的呈现。她将富于乡
土气息的民间文化传统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理想紧密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审美趣味的艺术手段重塑中
国戏曲的舞台印象,极大地推动了新时代戏曲的变革与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中国艺术报》2019年6月13日)4.下列不属于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