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月的意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在高中语文的课程中,古诗文学习是重要的一部分。

古诗文中常常运用到各种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其中,“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进行简析。

一、月的常见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月”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具有丰富的意义。

首先,“月”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和纯洁。

在很多诗歌中,月被形容为清澈明亮,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次,“月”还可以象征温柔和安静。

在一些爱情诗中,诗人常常用“月”来比喻女性的柔情,“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月”还可以象征孤独和无奈。

在一些离别的诗歌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

二、月的多样表达方式在古诗文学习中,诗人们常常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绘“月”这一意象。

首先,“月”可以通过形容词来描绘其不同的特征。

比如,“明月”、“皓月”、“红月”等等,这些形容词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月的美丽和光辉;其次,“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来表达其独特的魅力。

比如,“月亮和花朵”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明亮和花的娇艳,再比如,“月亮和星星”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孤独和星的繁多;此外,“月”还可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比如,“庐山瀑布”中的月落和乌啼可以突出诗人的愁怀情绪,而“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三、月的意象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在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常常与诗人的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月的纯洁和美丽可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达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回避之情。

同时,月的孤独和寂寞也可以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可以成为诗人情感的托底,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

在不同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不同心情下的月的形象,这也丰富了古诗文学习的内涵。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1. 月亮啊,那可是思念的寄托!你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着那月亮,心里满满都是对故乡的思念呀!这月亮多神奇,能让人跨越千里万里去想家。

2. 嘿,月亮也是孤独的象征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月下独自饮酒,那孤独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就好像一个人在黑夜里守望着什么。

3. 月亮还能代表团圆呀!想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大家相隔甚远,但看到同一轮月亮,不就感觉心在一起了吗?这月亮就是连接大家的纽带啊!
4. 哎呀呀,月亮也是时光的见证者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月亮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流逝呀!
5. 月亮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惆怅呢!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愁绪寄托给月亮,多无奈呀!就好像我们遇到烦心事,也希望有个地方能倾诉。

6. 嘿,月亮可是浪漫的代表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画面多美,多浪漫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7. 月亮也是高洁的象征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洁白无瑕的样子,不就像我们心中的那份纯净吗?
8. 哇,月亮能带来宁静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寂静的夜晚,只有月亮陪伴着,多安静呀,让人的心也能平静下来。

9. 月亮有时又是神秘的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那朦胧的感觉,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好奇心?
10. 月亮啊,真的是蕴含了太多情感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管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那些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和情感呀!
我觉得古诗词里的月亮意象真是太丰富太奇妙了,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各种情感和心境,真的太有意思了!。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5)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展开全文古人因爱月而咏月。

李白说:酒缺月不味,景无月不美。

辛弃疾说: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

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中国文人有着“月亮情结”,因而也流传下无数关于月的美妙诗篇。

作者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对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一大致的分类。

一、象征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作者寄情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表达彼此之间的思念和友谊。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象征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作者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深切思念家园吧。

三、象征宇宙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宇宙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华流影中秋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月华流影中秋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月华流影中秋古诗中的月亮意象古人常以月亮作为中秋节的代表,因此在许多古诗中,月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意象。

月亮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古诗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友情的祝福、爱情的寄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华流影中秋古诗的世界,欣赏其中的月亮意象。

在《静夜思》中,李白将月亮作为表达思乡之情的象征,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简洁的诗句质朴而真实地表达了李白在他独处的夜晚,透过窗户望见明亮的月光时,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月亮如同李白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归乡之路。

而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月亮被用来描绘友情的寄托。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主人公对友情的歌颂。

月亮在这里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给人以开阔豪迈之感。

在杜牧的《秋夕》中,月亮则成为了表达爱情、浪漫情怀的象征。

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人以月亮、烛光和夜色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安静、浪漫的秋夜景象。

而牵牛织女星则象征了爱情的相会和团圆,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爱情氛围。

月亮意象不仅仅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它也被广泛运用在现代诗歌中。

现代诗人舒婷在《夜行船》中写道:“正是河灯初放时,月光静候无人岸。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月亮与河灯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亮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期待和憧憬,象征着未来的希望与可能。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月亮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古诗中的一种重要意象。

月亮不仅仅是一个人在夜晚看到的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充满了哲理、生活情趣和美丽景致的意象。

它承载了诗人对亲情、友情、爱情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表达,将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更加丰富而深刻地展现出来。

总结起来,月亮在古诗中是一个丰富多面的意象,它可以代表对故乡的思念、友情的祝福、爱情的寄托,也可以带给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解读古诗词中月亮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月亮意象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故诗中事物的意象

故诗中事物的意象

故诗中事物的意象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运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事物意象及其代表意义:
1. 月亮:月亮是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通常代表着思念、离别、忧伤等情感。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柳树:柳树是古诗中另一个常见的意象,它通常代表着离别、悲伤、忧愁等情感。

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忧伤的感慨。

3. 菊花:菊花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它通常代表着高洁、坚强、不屈等品质。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4. 梅花:梅花是古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之一,它通常代表着坚韧、不屈、自强等品质。

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表达了诗人对坚韧品质的赞美。

5. 江水:江水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它通常代表着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等感慨。

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6. 鸿雁:鸿雁是古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之一,它通常代表着离别、思念、孤独等情感。

如晏殊的“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思念的感慨。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古诗意象,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意象,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代表意义。

通过运用这些意象,诗人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月的意象

月的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5)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摘要】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关于月亮的诗词,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月亮象征着温柔、美丽、孤独等情感,也代表着民族团结、家国情怀。

通过探究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我们能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瑰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月亮意象与人生、情感的关联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人对生命、爱情、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深入研究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意象的展现,我们也能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韵味。

【关键词】关键词:古诗词、月意象、象征意义、文化传承、艺术魅力、中华文化、情感关联、高中语文教材、文学内涵1. 引言1.1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月亮作为诗人笔下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古诗词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月亮的形态、光辉、变化等特征成为诗人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载体,而月亮所代表的意象也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从古代琴瑟之音到现代网络文学,月亮的形象一直被诗人或作家们广泛地使用,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且深刻的意象之一。

通过对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也在现代文学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月亮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学中,月亮一直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月亮作为天空中独特的存在,常常被视为神秘、神圣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视为阴阳之一,代表着女性、柔美、阴柔之美。

月亮的圆满象征着完美、圆满、圆融,是中国古代文人情感寄托的象征之一。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月”的意象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今天,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古诗文月的意象。

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唐代大诗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缘的。

皎洁的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的化身,是光明的寄托,是可以相期相伴的友人。

初别蜀地,仗剑漫游,诗人眼中江月的'景象也分外瑰丽美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但现实却让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腔苦闷,于酣饮之际,他以上天揽月这一飞动健举的形象,高吟出慷慨志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月亮在诗人那里有情有意,月下独酌时,他引明月为知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闻朋友被贬,他托明月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放歌月起舞,诗人徘徊月沧桑。

相看两不厌,月亮与太白。

最雄浑苍茫的月当属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跨越时空,千里相共。

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明月与(边)关的塑造。

但只有盛唐时期的诗人,才赋予了边塞诗更为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王昌龄一着笔,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便已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赋予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

月作为一种意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最伤感的月非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莫属。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些本来都是人间美景,可在李煜这位亡国词人的眼里,这些美景就全然不同。

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一、古代诗词中的明月意象1.明月在古代诗词的象征意义• 1.1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2 月亮的象征意义2.明月意象在古诗中的韵味• 2.1 月亮的美丽与纯洁• 2.2 月亮的柔和与温暖• 2.3 月亮的孤独与悲凉二、唐代古诗中的明月描写1.李白的明月诗• 1.1 《静夜思》• 1.2 《月下独酌》2.杜牧的明月诗• 2.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2 《秋夜寄邱员外》3.王之涣的明月诗• 3.1 《登鹳雀楼》• 3.2 《登鹳雀楼与君山比高》• 3.3 《凉州词》三、宋代古诗中的明月描写1.苏轼的明月诗•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 《念奴娇·赤壁怀古》2.辛弃疾的明月诗• 2.1 《青玉案·元夕》• 2.2 《定风波·北国风光》3.陆游的明月诗• 3.1 《秋夕》• 3.2 《夜泊水村》四、明月意象的艺术表现与形态1.古代绘画中的明月意象• 1.1 山水画中的明月描绘• 1.2 花鸟画中的明月运用2.古代音乐中的明月意象• 2.1 月琴的音乐表达与意境• 2.2 古曲中的明月主题3.古代文人墨客对明月的诗画赏析• 3.1 诗人的境界与情感抒发• 3.2 画家的笔墨表达与意境表现五、现代与明月意象相关的诗歌创作与赏析1.现代诗人的明月诗创作• 1.1 北岛《波波河》• 1.2 海子《牧(四)》2.明月意象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2.1 明月在油画作品中的表现• 2.2 明月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运用3.现代文人对明月的诗画赏析• 3.1 诗人的情感与体验• 3.2 画家的创作手法与风格六、结语在古代的诗词中,明月意象被广泛运用,承载着诗人对美的追求、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明月不仅仅是夜空中的光辉之物,更是经过诗人的想象和艺术表现,成为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意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月意象也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递出永恒的美和独特的韵味。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1、月是美的象征《诗经·陈风·月出》最早以明月来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而在韦庄《菩萨蛮》这首著名的唐词当中,更是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人,而且是容貌娇艳的女子。

诗词当中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不光是凡间的,还有神仙女子。

宋玉的《神女赋》中“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就是用明月来形容神女之美。

苏轼的《宿望湖楼再和》写出名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同样是抒写女子之美,月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女之神。

2、月是故园、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月圆之日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家人团聚之时,那么明月就被披上了团圆的象征外衣。

李煜曾《虞美人》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就是在对月亮的吟咏当中注入了故园之思,深切地表达出了和故乡和亲人团圆的愿望。

而在杜甫的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团聚的盼望。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人虽在异乡,但是自己和家人是共看一轮明月,这就将人的思乡之感与故乡的面貌融为一体,这就是月的团圆象征意义所在。

在羁旅之人的眼中,天上遥不可及的月亮就是自己那日夜想念的家,在孤独的夜晚,月之故园就是寄托的最好凭证。

3、月是永恒的象征人生短暂而月亮永恒,这也是诗词中最富有哲理意义的思考。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使他被世人所牢记,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道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带有诗意的对照,这种对照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人生却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如此这般的体验。

苏轼也有相似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在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
古诗词 中“ , 月’ . 之意象简析
■ 河北 省廊坊市第二 中学 靳 兰芳

“ 出皎兮 , 僚兮 。舒 窈纠兮 , 悄兮 。” 精 妙 的典 型 , 月 佼人 劳心 后来 许 多月 下怀 远 的诗 歌都 能看 到这 (诗经 ・ 《 陈风 ・ 出》 ;明月何 皎皎 , 罗 床帏 。” 几句 的影 子 。 月 )“ 照我
( 古诗十九首 )“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李白 (
此 后 , 李 白 的“ 寄愁 心 与明 月 , 如 我 随君 直 到夜
《 关山月》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苏轼《 水调 郎西” 孟郊 的“ , 别后唯所思 , 天涯共 明月” 等等 , 都
歌头 ・ 月几 时 有》 ;好 诗 多在 月 明中 。”黄宗 羲 是 分 离远 隔 的人们 在那 天 涯共 有 的清 朗月光 里 , 明 )“ ( 借 《 朝宿石 井》。 花 )这散发 着澄 澈光芒 的月亮 自先 秦 的 明月 以寄 相思 的 书写 。在一 次 又一 次 的吟 唱当 中 ,
的老师就 是我 的妈妈 , 课时 我叫 上 三、 写话 要有真情 实感
写话要 有真情实感 。没有真 个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刨
( 上接 第 7页)
月有 阴晴圆缺 ”的书写使得 其 松间 照 , 泉石上流 。” 王维笔 下皓月 、 清 在 幽松 、 流泉 、
笔 下 的月充满 了探 索思辨 的哲 理意 味 。他 通过 对 卧石 四个 意象组 合成空 明幽妙 的意境 , “ 这 明月” “ 、清 月 亮 的 自然运 转规 律去完 成对 人生 、 会 的思考 , 泉 ” 社 暗含禅 意 , 是诗人探 求佛理 的物化形 式 。 正
字的魅力 , 孩子们不但可以像小作 家 。” 年级小 学生 能写 出这样 近孩子 们 的生活实 际。让他 们有 一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其意象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其意象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其意象1.关于有月亮意象的诗以下都是有月亮意象的近体诗:1《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旅宿》【唐】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7《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8《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9《漫兴》一首【唐】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明月夜留别》【唐】李冶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3《江楼有感》【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4《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5《春夜》【宋】王安石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6《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古诗中,一些字眼是含着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写不同凡响。

诗歌中共有五次写到“月”。

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悲惨。

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

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

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

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卖唱人生。

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寂寞与孤独。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后,因同病相怜而自叙身世。

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于白居易屡受排挤,被贬官异地,人生旅途上无丝毫快乐可言,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还有闲情雅意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美好的场
景,孤独的场面,反衬人的寂寞。

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
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表现空间之美。

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

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

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