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一
计算机教案4篇
计算机教案4篇(计算机课程教案)精选计算机教案1一、教学目标设计1. 了解利用科学计算免费软件__Scilab软件编写程序来实现算法的基本过程.2. 了解并掌握Scilab中的基本语句,如赋值语句、输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能在Scipad窗口中编辑完整的程序,并运行程序.3. 通过上机操作和调试,体验从算法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 体会算法的实现过程,能认识到一个算法可以用很多的语言来实现,Scilab只是其中之一.难点:体会编程是一个细致严谨的过程,体会正确完成一个算法并实施所要经历的过程.三、教学流程设计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几个基本语句和结构1、赋值语句(=)2、输入语句输入变量名=input(提示语)3、输出语句print() disp()4、条件语句5、循环语句(二)几个程序设计建议:直接在Scilab窗口下编写完整的程序,保存后再运行;如果不能运行或出现逻辑错误可打开程序后直接修改,修改后再保存运行,反复调试,直到测试成功.精选计算机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资源管理器2、学会多种方法启动资源管理器3、学会利用资源管理器查看和管理文件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资源管理器的认识与应用第一节《打开资源管理器》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礼物,猜猜看是一些什么礼物,《3、认识资源管理器》教案。
其实礼物就在同学们的电脑里面,请打开“桌面"上的"礼物"文件夹去看看。
生:学生打开桌面上的"礼物"文件夹,查看各种类型文件。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工具__"资源管理器"。
生:明白本课的基本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师: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先把"资源管理器"找到,并打开。
生:学生根据经验操作,尝试打开资源管理器。
师:你是怎样找到"资源管理器"的。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研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4. 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4.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2. 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实物,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构造;3. 利用多媒体教具辅助讲解计算机工作原理;4. 分组进行操作系统的研究和比较。
教学技术1. 多媒体教具;2. 实物展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讨论的活跃程度;2. 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和操作系统的理解程度;3. 学生通过小组研究掌握的知识;第二章: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常见协议;4. 理解互联网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4. 常见的网络协议;5. 互联网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具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 展示实例解释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3. 利用网络模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4. 分组进行互联网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教学技术1. 多媒体教具;2. 网络模拟软件。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和常见协议的掌握程度;3. 学生通过互联网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信息安全与管理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研究信息安全的意义和风险;3. 掌握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信息安全的定义和分类;2. 信息安全的意义和风险;3. 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4. 信息安全的管理方法。
计算机教案(优秀7篇)
计算机教案(优秀7篇)计算机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会用计算器求数的立方根。
2、通过用计算器求立方根,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提高运算能力;3、利用计算器求立方根,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学的转化思想;4、通过利用计算器求值体验现代科技产品迅速、精确的功能,激发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程序教学难点:准确的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三.教学方法启发式四.教学手段计算器,实物投影仪五.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现在我们回忆一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如何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操作步骤?练习: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一三;(2)23.45在初一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或立方的方法?(由学生回答操作过程,并对比两者的差别与联系)对于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我们已经熟悉了,那么如何用计算器器其一个数的立方根?与求平方根有何区别和练习?对于求立方根和平方根的操作过程基本相同,主要差别是在开方的次数上,因此要注意其立方根时开方数是3。
例1.用计算器求分析:求解时要用到上方的键,因此要用到“2F”功能键转换。
解:用计算器求的步骤如下:=5小结:从这道题刻一个观察出用计算器求立方根和平方根十分类似,区别是在倒数第二步的按键将改为改为,只是次数不同。
例2.用计算器求解:用计算器求的步骤如下:≈12.26小结:由于计算器的结果较精确小数的位数较多,在遇到开方开不尽的情况下,如无特殊说明,计算结果一律保留四个有效数字。
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1);(2) ;(3) ;(4)(5)(6) (7)(8)(9)(10)例3.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精确到0.01)(1)解:用计算器求的值:(2)解:用计算器求的值:六.总结今天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求立方根的方法与平方根的方法类似,但要注意开方次数。
做题要细心仔细,严格按照步骤操作。
七.作业A组1、2、3八.板书计算机教案篇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陕西省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制初级中学教科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第六节《计算机安全》的内容,本节内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计算机基础》教案第一章
教案用纸教案用纸案,那就是手动攒机,将攒机单展示出来,并解读其配置的各个指标。
⑶学生兴趣逐步提高。
(5分钟)基础知识计算机的普及已达到高峰,在同学们的生活中琳琅满目的计算机市场是我们学习的好去处,同学们在购买计算机时,应多考察市场,多查看硬件的发展趋势,并具备认识计算机硬件的能力。
学习目标微型计算机的实体部件构造非常巧妙,实物真实环境拆装讲解,让读者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各部件及功能使用。
知识与技能主板主板也叫系统板或母板,在个人计算机诞生的20多年来,主板一直是个人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主要组件包括:CM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高速缓冲存储器、内存插槽、CPU插槽、键盘接口、软盘驱动器接口、硬盘驱动器接口、总线扩展插槽(ISA、PCI等扩展槽)、串行接口(COM1、COM2)、并行接口(打印机接口 LPT1)等。
展示实物主板,讲述主板在计算机中存在的重要性,及其主板的结构组成,让学生认识其内部结构。
(5分钟)CPU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中执行处理数据指令的器件,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大部分。
1. CPU的速度与主频所谓CPU的主频即CPU能够适应的时钟频率,或者说是CPU产品的标准工作频率,它等于CPU在一秒钟内能够完成的工作周期数。
2. CPU的字长字长是指CPU在一次操作中能处理的最大数据单位,它体现了一条指令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
能够处理的数据的位数是中央处理器性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回顾上节课所讲中央处理器的知识,结合CPU的内部构造,加深知识,讲解其重要的指标的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安装CPU,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分钟)内存储器存储器主要从3个方面来衡量其性能:内存容量、存取周期、读/写时间。
1.内存储器内存储器又叫内存或者主存储器,它与CPU一起构成计算机主机。
内存可以被CPU直接访问,用来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或随时要使用的程序或数据。
内存储器按其工作特点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y, ROM)和随机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 RAM)。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小学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小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及硬件设备。
3.学会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组成结构及操作系统功能。
难点:初步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并能够简单操作计算机。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2.计算机组成结构及硬件设备3.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功能四、教学步骤1.引入:学生观看计算机基础知识视频,了解计算机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讲解:老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定义。
3.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及硬件设备。
4.讲解:老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如桌面、文件管理、网上浏览等。
5.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手动操作,体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五、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老师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功能。
2.情景教学法:老师设计一些生动丰富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来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六、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实际操作评估: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来评估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老师应该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案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3.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使用;4.能够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分类;2.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3.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使用;4.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教学步骤:一、引入(10分钟)1.引入计算机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动机。
二、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30分钟)1.讲解计算机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介绍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如CPU、内存、硬盘、输入输出设备等。
三、讲解计算机硬件(30分钟)1.详细介绍计算机主要硬件的功能和作用,如CPU的计算和控制、内存的存储和读写、硬盘的数据存储等。
2.演示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连接方式,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和使用。
四、讲解计算机软件(30分钟)1.分类介绍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和种类,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
2. 重点介绍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种类,如Windows、Mac OS、Linux等。
3.演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设置。
五、复习和总结(20分钟)1.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和软件的内容,提问学生相关问题。
2.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六、作业布置(10分钟)1.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基础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和软件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使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示范,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连接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讲解操作系统安装和配置,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使用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计算机基础教案(大专)
计算机基础教案(大专)第一章:计算机概述1.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讲解各个阶段的的特点和代表机型。
1.2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硬盘等。
讲解各个硬件组件的作用和性能指标。
1.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介绍计算机的软件分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讲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讲解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功能。
介绍操作系统的常见功能: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2.2 常见操作系统简介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
介绍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
讲解Mac O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
2.3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讲解计算机的启动与关闭过程。
介绍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创建、删除、移动、复制、重命名。
讲解常用的系统设置和优化方法。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3.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常见类型: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3.2 网络协议与网络设备讲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常见的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Modem等。
3.3 互联网的基本使用讲解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宽带接入、拨号接入。
介绍浏览器的使用、搜索引擎的查找方法、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
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4.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界面。
介绍文档的创建、编辑、保存、打印等基本操作。
4.2 排版与美化文档讲解字体、字号、颜色、对齐等排版设置。
介绍插入图片、表格、图表、超等元素的方法。
4.3 高级应用技巧讲解文档的引用、脚注、尾注、目录的制作方法。
介绍文档的保护和共享功能。
第五章:电子表格软件5.1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讲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和界面。
计算机教案(优秀5篇)
计算机教案(优秀5篇)计算机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知道它的产生及传播途径,正确对待计算机病毒,了解计算机杀毒软件,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通过学习,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意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2、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传播过程。
3、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技能目标:1、学会使用杀毒软件。
2、学会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杀毒、使用正版、安装软件、备份等)。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自觉遵守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等条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2、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传播过程。
3、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4、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的学习。
教学难点:1、认识计算机病毒。
※2. 正确使用杀毒软件。
3、如何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的意识。
课前准备:windows xp系统、杀毒软件。
教学设备:机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1、同学们平时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病毒?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病毒的一些知识,首先来看一则flash(播放flash:小胖vs电脑病毒)1、看了这则flash,大家有什么想法?2、flash中的小胖是怎么对待电脑病毒的?3、我们同学在使用电脑过程中,如果遇上病毒了是怎么解决的呢?4、看来同学们家里都很有钱,电脑中病毒了换一台就好了,你们的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也是不可取的,下面让同学们从书上、网上以及老师放在你们桌面上的资料里了解一下病毒,在看资料的同时找出下面四个问题的答案:(1)什么是电脑病毒(2)病毒的特征(3)病毒的传播方式(4)怎么预防病毒5、学生回答6、计算机病毒知识竞答7、小结:flash电脑病毒的自白8、看了病毒的自述,我们知道,其实计算机病毒并不可怕,大家回去可以为你的电脑做一次全身检查。
问题答案:(1)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一级MS Office教案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一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主要是PC机---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我们主要讲述PC机的基础知识,一般是具有多媒体功能的个人电脑一、基本构成(结合实物讲解)外观上: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打印机扫描仪音箱1、显示器:主要是CRT和LCD,此外还有离子体显示器(PDP)、场致显示器(FED)、发光聚合体显示器(LEP)CRT显示器的外形和电视机差不多,工作原理也很相近LCD(液晶显示器)是较高级的显示器,与CRT显示器相比较有很多优点补充材料:LCD液晶显示器的优点:1、超精致影像画质,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技术可产生比一般映像管显示器更清晰、更精准的影像画质,与更真实、更饱和的色彩呈现。
2、十足平面显示,液晶显示技术免除了笨重的映像管,体积更加扁平、轻巧。
3、节省空间,一台普通17英CRT显示器厚度大约为43cm,而一台15英LCD显示器加上后面支架也不20cm左右,如银行、证券等寸土寸金的办公室,这一项费用的节省也不可小视,另外,空间节省带来的另一项直接好处是您可以购买更加精简的办公桌。
4、节省能源,CRT显示器需要加热电极元件使电子枪以极高的速度发射电子束,所以我们经常会感觉CRT的后壳总是很热,这也是CRT耗能的主要原因,而一台15 英寸LCD显示器功耗大约是一台17 英寸CRT 显示器的1/3 左右。
同时液晶显示技术散发出来的热更少,相对地产生舒适、卓越的附加价值。
5、有利于健康,LCD无辐射、无闪烁,因而会使使用者眼睛感觉非常舒适,这对长期以来因CRT显示器而受到健康影响的人员来讲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LCD液晶显示器的缺点:相比CRT显示器,LCD显示器图像质量仍不够完善,这主要体现在色彩鲜艳和饱和度上,而且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仍然不够短,静止画面时也许还可以,一旦用来玩游戏,这些画面更新剧烈的显示类别,液晶显示器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2、主机主机的机箱内有很多板卡:主板、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光驱、软驱、显卡、声卡等主机的前面的面板上有:软驱和光驱的插口,有电源开关和指示灯主机的后面的面板上有:电源线、显示器、键盘、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的插接口3、键盘现在的键盘一般有107个键,通过这些键可以向计算机输入英文字母、数字、符号和汉字,指挥计算机工作。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家知道多少?学习了哪些计算机的重点知识呢?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1: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教学过程]第一节计算机基本概念一、计算机的概念计算机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1.电子管阶段(1946-1955)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2.晶体管阶段(1955-1964)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64-1971)4.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71-现在)三、计算机的分类1.按性能分类:微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巨型机2.按使用方法分类: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网络计算机3.按职务分类:工作站(两种意义),服务器,主机四、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天气预报、地震分析、导弹拦截等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数据库、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3.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4.辅助工程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等5.嵌入式应用6.人工智能(AI)第二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一、硬件和软件硬件构成计算机的实际物理装置集合软件为了运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简单了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1、CPU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计算机教案模板5篇
计算机教案模板5篇计算机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让学生知道计算机有哪些神奇的功能、计算机的发展。
并认识各种类型的计算机。
2、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和人类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信息技术公民。
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分析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教学重点:从生活中了解计算机的功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和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
教学难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媒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计算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计算机有什么神奇功能呢。
二、新授:1、计算机机的神奇功能让学生说说计算机在生活中能做些什么?师总结:计算机能进行科学计算、气象预测、实验模拟、辅助设计等等。
主要列举在学校里计算机可以帮助老师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等事例。
2、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计算机有哪么多功能,它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并说说现在的现在计算机和以后计算机的发展。
让学生发表言论。
3、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
4、爱护我们的计算机。
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高科技产品,是对我们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的工具,因此在使用计算机时要做到爱护。
关于怎么爱护,请学生自己说说,师在根据书的的爱护知识进行总结,最后通过练习想一想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意识。
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三、总结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以下的知识:1、知道了什么是计算机及计算机与信息的关系。
2、了解了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和发展历程。
3、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
4、了解了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
5、知道了怎样爱护计算机。
计算机教案篇2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媒体、诞生、传递、迅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精选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精选5篇)下面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的五篇精选。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 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3.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应用4. 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器,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
2.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并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解释。
3. 分类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同种类,并讲解其功能和应用领域。
4. 演示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5. 综合练习:出示计算机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
6. 总结:归纳整理本课的重点内容,激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二、《网络安全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会安全使用互联网和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
教学内容:1. 网络安全的定义和意义2.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3. 安全使用互联网的技巧和方法4. 保护个人隐私的措施和注意事项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网络安全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2. 介绍网络安全的定义和意义,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3. 分析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提醒学生警惕网络欺诈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4. 教授安全使用互联网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网站的真实性和保护个人账号的安全。
5. 演示个人隐私的重要性,讲解保护个人隐私的措施和注意事项。
6. 综合练习:出示网络安全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
7. 总结:归纳整理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每个人的责任。
三、《信息搜索与整理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掌握信息的整理和归纳方法。
《大学信息技术》教案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大学信息技术》教案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将为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第1章中引入并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并非突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
从最初的巨型机房到现在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计算机的进化经历了巨大的飞跃。
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对于理解其运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具有重要意义。
1.2 计算机的组成结构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核心部分组成的。
硬件指的是计算机的物理组件,如中央处理器、内存和硬盘等。
而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编程语言等。
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结构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体架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1.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是通过执行一系列指令来进行各种任务的。
这些指令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的内存中,并由中央处理器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包括数据的存取、运算和控制等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方式。
1.4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是使用计算机的基础,包括如何开机、关机,如何使用操作系统进行文件管理,以及如何运行和关闭应用程序等。
学生需要熟悉各种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功能,以便能够更高效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任务。
1.5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从商业和金融领域到医疗和教育领域,计算机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相应的技术要求,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1.6 计算机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计算机安全威胁,如病毒和网络攻击,并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以保护自己的计算机和个人信息的安全。
总结:本章通过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以及应用领域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打下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
信息技术初一信息技术教案详解
信息技术初一信息技术教案详解教案一: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
1. 教学内容概述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石,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以及硬件的分类和功能,为后续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
2. 教学重点2.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2 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3. 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即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3.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首先,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设备;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接着,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从输入、处理、输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输入指的是将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处理指的是计算机根据输入的信息执行相应操作,输出则是将处理结果展示给用户。
3.3 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分类,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等。
对每个硬件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功能、工作原理以及与其他硬件的配合关系。
4. 教学延伸4.1 计算机扩展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5.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了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案二:网络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掌握相关术语及网络通信的基本原则。
1. 教学内容概述网络基础知识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常用的网络术语,并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则。
2. 教学重点2.1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2 网络的工作原理2.3 网络通信的基本原则3. 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网络拓扑图,引发学生对网络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第1章计算机基础教案
第1章计算机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
2.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3.熟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a.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预先编好的指令,自动高速地进行各种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
b.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
2.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a.计算机的分类:按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按处理能力和性能分类(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
b.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a.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
b.数据的表示方法:二进制和十进制。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举例子,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基本组成部分、分类和发展历程等知识点。
2.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计算机的兴趣。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探究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对计算机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进行思考。
2.知识讲解:以PPT为工具,讲解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3.教学互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历程,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实验演示:进行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5.总结复习: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评价1.参与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分类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实验表现:通过实验演示,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方法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总结复习:通过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复习,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教案名称: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3.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2.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CPU和内存的原理和作用-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主板和显卡的作用和原理3.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种类-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区别-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和应用4.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知识-网络的定义和分类-互联网的原理和应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教学步骤:第一课: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1.引入课程,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
2.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3.给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多样性和发展。
第二课: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1.讲解CPU和内存的原理和作用。
2.解释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种类。
3.讲解主板和显卡的作用和原理。
第三课: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1.介绍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种类。
2.解释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区别。
3.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和应用场景。
第四课: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知识1.讲解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2.解释互联网的原理和应用。
3.简要介绍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1.讲述教学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示范演示法:通过展示不同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程内容。
3.互动讨论法:通过提问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在每节课结束时设置课堂练习,测试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情况。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级计算机教案全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2. 计算机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3. 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4. 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5. 让学生实践操作计算机。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2. 让学生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教学内容】1.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桌面环境任务栏和开始菜单窗口操作2.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2. 讲解任务栏和开始菜单的使用。
3. 讲解窗口操作。
4. 讲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5. 讲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
6. 演示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
7. 让学生实践操作文件和文件夹。
【教学时间】2课时一级计算机教案(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使用。
2. 让学生掌握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1. Word的基本使用界面布局输入文字字体设置2. 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新建文档保存文档打开文档复制和粘贴【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Word的基本使用。
2. 讲解界面布局。
3. 讲解输入文字和字体设置。
4. 讲解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
5. 演示新建、保存、打开文档的操作。
6. 演示复制和粘贴的操作。
7. 让学生实践操作Word文档。
【教学时间】2课时一级计算机教案(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基本使用。
2. 让学生掌握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1. Excel的基本使用界面布局单元格操作数据输入2. 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插入行和列删除行和列合并单元格设置单元格格式【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设计教案一: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2.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3. 能够辨别不同硬件设备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分类: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2. 计算机硬件组成与连接方式;3. 计算机工作原理:输入、处理、输出;4. 不同硬件设备的功能与作用:键盘、鼠标、显示器、CPU等。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计算机硬件的概念,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兴趣;2.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组成方式,使用图表等形式进行辅助说明,帮助学生理解;3. 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4. 分别介绍不同硬件设备的功能与作用,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加强学生对硬件设备的理解;5. 练习与巩固: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组织小组进行硬件设备的分析与分享,加深对硬件设备的理解。
教学评估:1. 教师的观察与记录: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并记录学生的活动与回答问题的情况;2. 学生的小组活动: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与分享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表现;3.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硬件设备的问题,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二:计算机操作系统介绍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与作用;2. 了解常见的操作系统类型与特点;3. 掌握常见的操作系统的使用技巧。
教学内容:1.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2. 常见的操作系统类型与特点:Windows、Mac OS、Linux等;3. 操作系统的使用技巧:文件管理、软件安装与卸载、系统设置等。
教学步骤:1. 导入:激发学生对于操作系统的兴趣,引入操作系统的概念;2. 讲解操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3. 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类型与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操作系统的区别与适用场景;4. 针对常见的操作系统,讲解使用技巧,如文件管理、软件安装与卸载等,结合实际操作进行示范;5. 练习与巩固: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使用不同操作系统进行任务,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熟练度。
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案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一节计算机的起源计算工具的发展:远在古代,人们为了记数和计算发明了算筹、算盘,并不断地追求更好的计算工具。
一、计算机产生的基础(1)技术基础1621年,英国人威廉·奥特瑞发明了计算尺。
法国数学家布莱斯·帕斯卡于 1642 年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机械计算器用纯粹机械代替了人的思考和记录,标志着人类已开始向自动计算工具领域迈进。
1822年英国人查尔斯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
设计的理论非常的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机械计算机在程序自动控制、系统结构、输入输出和存贮等方面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关键性技术是采用电子元件代替机电式计算机中的继电元件和机械设备。
进入20世纪,电子技术有了飞速的进展,1906年,美国人弗斯特发明了电子管。
电子三极管控制电流的开关速度,比电磁继电器快1万倍,而且可靠性高得多。
可以用电子管取代继电器制作计算机。
后来,把一对三极管用电路连接起来,制成电子触发器,为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作了进一步的技术准备。
(2)理论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发展,为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1854年,英国逻辑学家、数学家乔治·布尔就设计了一套符号,表示逻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并规定了运算法则,把形式逻辑归结成一种代数运算,从而建立了逻辑代数。
应用逻辑代数可以从理论上具体解决具有两种电状态的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问题。
提前差不多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林发表了论文《理想计算机》,给出了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通用计算机产生的可能性。
1938年,现代信息论的著名创始人香侬(美国)在发表的论文中,首次用布尔代数进行开关电路分析,并证明布尔代数的逻辑运算可以通过继电器电路来实现。
二、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1946年2月14日交付使用,运算速度:5000次加法/秒,体重28吨,占地170m2,使用了18800只电子管和1500个继电器,功率150K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基础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杜雪莲
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年 月 日
学科 计算机基础 年级 专一 课题 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具 课时分配 2 课时
教 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 学 2. 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目
的 3. 掌握各个逻辑部件性能指标和作用 教
学 重 1. 冯·诺伊曼存储程序、程序控制原理 点 、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难 点
课 新授课 型
教 学 讲授法
方 法
教学过程:
引入: 计算机系统的启动,退出; (指导学生正确开关机)
机房使用规定;
上课要求;
作业完成; 一 计算机的发展与特点 1.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引出(历史的了解) 按计算机中使用的逻辑部件划分 (1) 第一代计算机( 1946 年~ 1957 年)――电子管计算机 ( 2) 第二代计算机 (1958 ~ 1964) 年是采用晶体管 ( 3) 第三代计算机( 1965 年~ 1970 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 4) 第四代计算机( 1971 年~现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 5) 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 按应用划分 (1)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阶段 (2) 微型计算机阶段 (3) 计算机网络阶段 2. 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1) 巨型化(代表一个国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 (2) 微型化(代表一个国家的计算机国民应用水平)
计算机基础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杜雪莲
(3)网络化
(4)智能化
3.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度高
(3)记忆力强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5)可靠性高、通用性强
4.计算机的应用(实例讲解)
(1)数值计算
(2)数据及事务处理
(3)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
(4)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辅助教育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 Computer Aided Design )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测试( Computer Aided Test)。
(5)通讯与网络
二计算机系统组成
1945 年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一个“存储程序”的计算机方案。
(1)采用二进制数的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2)将指令和数据存放在存储器中
(3) 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 5 大部分组成计算机。
其工作原理的核心是“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 。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系
统两大部分组成。
1.计算机硬件系统(举例讲解 )
输入
存储器输出
设备
设
备运算器控制器
控制流数据流
(1)运算器(2)控制器(3)存储器(4)输入设备
(5)输出设备输出设备2.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基础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杜雪莲
软件是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扩大计算机功能的各类程序、数据和有关文档的总
称。
程序( program )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的一系列指令或语句的有序集合。
数据是程序处理的对象和处理的结果; 文档是描述程序操作及使用的有关资料。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单用户操作系统 多用户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 汇编系统 解释程序 系统软件 语言处理系统 编译程序 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 诊断与维护程序 工具软件 调试程序 装配连接程序 软件包 应用软件 用户程序
( 1) 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 : DOS : 字符式操作界面,单用户单任务 Windows : 图形式操作界面,单用户多
任务 UNIX :多用户多任务 工具软件 : 程序设计语言软件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源程序 : 目标程序 : 解释 : 编译 : 汇编 : ( 2)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在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支持下,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设计的软件。
文字处理软件: WORD 、 Wps 等。
电子表格软件: Excel 图形、图像软件。
Paintbrush 画笔软件和 Photoshop 软件。
网络通信软件: UNIX 、 WINDOWSNT 等
三 微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1. 主机板: 多层电路板,外表两层印刷信号线路,内层印刷电源线路和地线。
计算机基础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杜雪莲
CPU、 RAM 存储器、晶体震荡器、集成电路
扩充槽:显卡、声卡、网卡
电缆插头:软驱、光驱、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2.中央处理器( CPU )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
发展: 8088-80286-80386-80486-Pentium Pro-Pentium MMX
字长:计算机数据总线的二进制位数。
字长越长,运算能力越强。
( BIT ) 8-16-32-64
主频:计算机主时钟在一秒内发出的脉冲数。
(PIV2.4G )主频:2.4Hz
3.内存储器
内存储器: RAM: 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数据,断点后信息消失。
(S RAM,DRAM ) SRAM 速度快。
ROM: 只能读,不能删除或修改
Cathe::高速缓存
速度: CPU>Cathe>RAM
性能指标:存储容量: 128M 256M 512M 1G
存取周期:存储器进行两此连续独立得操作(读写)所需的最短时间NS 4.外存储器
软盘:写保护口 (1.44M)
磁道、扇区、簇
硬盘:柱面磁盘的高速旋转完成读写(80G)
U 盘: MP3(2G)
5.输入设备
键盘、鼠标、手写笔、扫描仪、条形码输入器、触摸屏
6.输出设备
显示器:分辨率:屏幕上可容纳的像素点的个数800× 600 1024× 768
屏幕尺寸: 14 英寸15 英寸17 英寸
刷新频率:每秒内屏幕画面的刷新次数。
75Hz— 90Hz
打印机:输出方式:点阵打印机
打印颜色:单色、彩色
工作方式:击打式—针式非击打式—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
绘图仪
7.键盘的使用:
功能健区: Esc F1----F12
主键盘区: Tab Caps lock Shift
Ctrl
副键盘区:光标健PrintScreen Insert Space Enter Delete
小键盘区; NumLock 正确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