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用典”修辞手法专题学案
中考专题复习:小“用典”在诗词中的大作用 教学设计
小“用典”在诗词中的大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用典2.了解用典在诗词中的作用,学会分析诗人的愿望或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用典在诗词中的作用,学会分析诗人的愿望或情感。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什么是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二、用典的作用(一)以古论今,以古讽今。
如: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再如: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表达了昏庸无能的统治阶级的不满。
(二)抒情言志,委婉表明心迹。
如:行路难(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边钓鱼,巧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
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诗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初一语文复习教案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初一语文复习教案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初一语文复习教案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一、引言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旨在帮助初一学生复习语文知识,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揭示细节1.比喻的运用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之间的类比和隐喻,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者抒发观点。
比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以“急管繁弦怨已多,弦短调长泪沾襟”形容秋夜的寂寥和孤寂,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秋夜的凄凉。
2.拟人的运用拟人是一种将人的特性赋予非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更生动地描绘事物,使读者更有共鸣。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亮比作一个低头思过往事的人,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3.夸张的运用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的过分渲染,以强化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诗歌更生动,更有张力。
比如,在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道“自顾无长策,空知返短亭”,将自己在逆境中郁闷的心情夸张地表达出来,更深入地展示了他的痛苦和无奈。
三、应用实例1.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他的诗作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秋夜的凄凉和孤寂为主题,通过比喻的手法使诗句更加形象。
其中,“急管繁弦怨已多,弦短调长泪沾襟”表达了他内心的忧伤和哀愁,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秋夜的寂寥之感。
2.李白的《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将月亮比作一个低头思过往事的人,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他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描写,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富有韵味。
3.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教学设计》
《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典故的常见类型和作用。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古诗词中的典故,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诗词中典故的类型和作用。
2.难点:准确分析典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一首含有典故的古诗词,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典故,并初步感受典故的作用。
2.典故类型介绍(1)历史典故:讲解历史典故的来源和含义,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的廉颇典故。
(2)神话传说典故:分析神话传说典故的特点和寓意,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中的嫦娥典故。
(3)文学典故:介绍文学典故的出处和用法,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建安骨典故。
3.典故作用分析(1)丰富内涵:典故可以使诗词的内容更加丰富,蕴含更深层的意义。
(2)增添文采:运用典故可以增加诗词的文采和艺术感染力。
(3)表达情感:典故可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实例赏析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带领学生逐一分析其中的典故运用,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5.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讨论其中的典故运用,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推选代表进行汇报。
6.总结归纳总结古诗词中典故运用的类型和作用,强调在诗词鉴赏中要关注典故的运用。
7.拓展练习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分析其典故运用,并写一篇赏析短文。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修辞手法。
2.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3.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难】【考点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能力层级为D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修辞手法。
涉及的范围一般在《考试大纲》里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反复)之内。
第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第三,篇章结构。
“修辞手法” 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点,所以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们普遍热爱语文,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诱思探究教学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考虑到高考的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
【教学流程】一、导入二、小试牛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学生回答,明确分别使用了对偶、比喻、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分析技巧指导方案设计教案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分析技巧指导方案设计教案前言: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蕴含的典故更是一座宝库。
掌握古诗词中的典故分析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案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套指导方案,帮助他们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典故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并能分析其寓意和文化内涵;2.掌握典故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能运用典故的知识,对古诗词进行深度解读。
二、教学内容:1.典故的概念和分类;2.典故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运用典故分析古诗词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画或播放一段古琴音乐,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读过古诗词,有没有遇到过其中的典故?”2.知识讲授(1)典故的概念和分类:给学生介绍典故的定义,以及按来源分类的三种典故:历史典故、神话典故和文学典故。
(2)典故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详细介绍典故分析的四个步骤,即辨识、解读、联系和应用,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3.案例分析选择几首经典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典故分析的技巧,深入解读诗词中蕴含的典故:(1)《登鹳雀楼》- 王之涣(2)《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3)《静夜思》- 李白4.课堂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古诗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典故,并解读其寓意和文化内涵。
5.总结与拓展总结典故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并鼓励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主动寻找典故,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典籍,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对典故分析技巧的掌握程度。
2.案例分析报告评价: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撰写关于古诗词中典故分析的报告,评价学生对典故分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画或播放古琴音乐。
诗歌鉴赏修辞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并熟悉诗歌鉴赏中各类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2、掌握各类修辞手法于诗歌鉴赏中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设问:1、在高考中我们需要掌握哪些修辞手法?2、诗歌鉴赏中,遇到修辞类考题,该如何作答?一、基础知识复习(一)含义:凡是使句子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
(二)分类:()()()()()()()()()()()()()()()()(三)详解: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的、()的、()的事物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表达对象叫(),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叫(),表示相似的词语叫()。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使用比喻修辞,浅显易懂,化()为(),使所表达的事物生动形象。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当做()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可分为()和()两类。
使用比拟,可以使所写的事物形神毕现,栩栩(),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特别是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个性,且能使人感到亲切,使所写的事物更具有感染力。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分为用部分代表全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体三类。
使用借代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揭示事物(),给人启示。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有对称美。
从内容上看,表意集中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使用议论,可使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开头设问,带动();中间设问,承上();结尾设问,深化(),令人回味。
8、反问:用()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诗歌鉴赏—用典 教案
诗歌中的套路之用典一、教学目标复习巩固诗歌中的用典手法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以贴近生活的网络流行段子和教师作品导入新课2、课本回顾以课本中典型作品回顾3、简单讨论:高中课本中,你还记得哪些诗词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
明确: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
4、深入学习,找到解题思路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是正用还是反用,等。
3.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丰富诗歌内涵等5、高考试题演练,找出答题步骤16年全国新课标卷1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参考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和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班级:_姓名:_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编订人:徒娟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 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一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一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檣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檣”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用典预习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用典预习学案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周颖辉【学习目标】1.了解典故的相关常识。
2.理解并记忆高中课本中常见的典故。
3.规范解答诗词中用典类题目。
【常识必备】用典指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的手法。
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用事:即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
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这就是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用句:即化用前人诗句,可以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也可以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基础应牢】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锦瑟》中用典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的事典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33届语文导学诱思案编者:吕红云校审:樊学英编写时间:2月27日序号:50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二、明确设问方式:1、这首诗某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刻画某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3、某一句或某一联妙在何处?三、请分析下列诗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课堂学习案一、检查预习案第三题,初步感知修辞的妙用。
二、依据示例,总结归纳修辞手法题型的基本答题步骤。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安徽卷)岁暮①杜甫2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从修辞角度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答:步骤一:借代,用典。
步骤二: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步骤三:借代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点拨之典故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点拨之“用典”学案所选诗歌:《锦瑟》、《书愤》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商隐、陆游及其诗歌。
2、过程与方法:鉴赏这两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掌握“用典”技巧的妙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难点:“用典”手法的利用对诗歌意境营造的好处。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他三岁时,随父调动至江浙。
李商隐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
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2、艺术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
诗歌鉴赏学案(修辞手法)
年月班级姓名第组高三语文导学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第一课时)设计人:【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判断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
2、能够分析修辞的运用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标清序号,分条作答,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知识链接】1、修辞格:又叫做修辞方式或修辞手法。
它是修辞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表情达意时很少平铺直叙,总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委婉地表达出来。
所以,鉴赏古诗文,如果抓住其中的修辞手法深入研究,就可以事半功倍。
2、常考修辞梳理修辞方法定义、特征举例说明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不期而至的塞外飞雪比喻为春风催开的梨花,新奇生动。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其作用是色彩更加鲜明,表意更加丰富,描写形象更加生动。
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诗人与月亮嬉戏,拟人手法的运用产生一种清新活泼的艺术效果。
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的作用在于: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展开联想,创造气氛。
如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为了形容楼高,诗人在短短的四句诗里两处用了夸张的方法。
先说站在楼下可以摘下星辰,又说在楼上高声说话会惊动天上的仙人。
这样的叙述,使我们对“危楼”的高度,有了极其强烈的印象。
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所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这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用“绿”代叶,用“红”代花。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其作用是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表意凝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导学案编写: 时间:2014/10/29使用者:【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学习过程】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1、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杜牧)()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乌江》)()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1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15、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1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1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19、“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歌鉴赏之用典讲课教案
诗歌鉴赏之用典诗歌鉴赏之用典一、用典: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一)按内容分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二)按方式分1.明用和暗用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2、正用和反用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三、用典的作用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1.选择题2.主观题真题1.精卫词(2018 全国卷三)【作者】王建【朝代】唐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诗歌鉴赏—用典 学案
诗歌中的套路之用典姓名:一、学习目标复习巩固诗歌中的用典手法二、学习步骤1、简单回顾:那些年我们走过的套路,明确典故的几种类型明确:2、深入学习,找到解题思路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试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比较在用典上的异同,探讨用典作用明确:3、高考试题演练,找出答题步骤16年全国新课标卷1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答题步骤:4、高考演练201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详案)【教学设想】【教学目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中典故的方法,并运用其理解古诗词中深蕴的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各位同学,我们在语文课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词,对一些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这些艺术手法中,用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
作者通过援引典故进而表达自己情感,深化作品的主题。
但是,古诗词中的典故往往会成为同学们阅读的障碍,有些同学因为没办法理解典故的用意,影响了对整首诗歌的解读。
今天,我们将一起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学习鉴赏、解读古诗词中用典的方法。
二、释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用典”的定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定义“用典”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ppt)。
从刘勰对用典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ppt),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读时,必须要找到连接古今之间的纽带,由此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感情。
三、梳理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在众多喜欢用典的诗人中,辛弃疾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而他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可谓是用典的代表。
这首词由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草草、佛狸祠、廉颇)连缀而成,几乎可算是无一句无典故,也正因如此,同学们在阅读这首词时感觉很零散,无法一下子把握作者用意。
解读这类作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梳理作品典故涉及的内容,这一点相信大家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用典”修辞手法专题学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用典的作用有四:1.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2.委婉表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
3.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其内涵。
方法指津1.了解典故类型,准确把握作者的用典意图。
典故的种类有明典、暗典、翻典。
明典,即令人一望即知的用典。
如“化蝶方酣引,闻鸡又着鞭”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周梦蝶”,“闻鸡”一词典出于“祖逖闻鸡起舞”。
暗典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
如“和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中“沧海横流”出自范宁《谷梁传序》中“孔子观沧海之橫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如“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诗中用写美慕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亦属翻典之类。
2.古诗词中常用典故集锦(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仪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言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事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散骗汉使,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7)双鲤、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鯉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8)青鸾(青鸟):《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9)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0)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11)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12)劳歌:本指在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亭旧址在南代称。
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3)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14)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15)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16)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17)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18)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19)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20)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21)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22)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23)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24)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25)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
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26)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27)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8)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即学即练1.(2020·福建三明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点拨: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属子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目磧,表达的不是"自魑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吉(人)令(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霉子世,壮志难酬,要注需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故选B。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点拨: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怎样抒发感情的”重点考查抒情的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吉伤令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具体地分析,此题主要是“夸张”“用典”。
我们分手,“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灌缨洗冠了—“垂泪千行”,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
“濯缨”用《楚辞》之典。
[自主解答]2.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和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理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浮云:暗喻奸佞小人。
陆贾,汉代人,有《新语》传世,其《慎微篇》曰:“古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1)这两首诗用典的句子分别是哪一句?使用了什么典故?点拨:要注意注释。
[自主解答](2)这两首诗在使用典故上有何异同?点拨:注意运用典故的方法。
[自主解答]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请赏析诗的第三联。
点拨:“赏析”类的题目综合性较强,需要我们先明确答题方向。
赏析可是多角度的,如形象、感情、表现手法等等。
该如何下手作答,关键是把握赏析对象的特点。
通读第三联会发现,“活水源流”“东风”都是非常熟悉的词句,且有来源可溯,因此,不难判断此联使用了用典的手法。
因此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用典是答题的正确思路。
[自主解答]即学即练1.(1)B (2)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②用典(或以典结情)。
“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2.(1)李白诗是“总为浮云能蔽日”,王安石是“不畏浮云遮望眼”;两诗都使用了陆贾《新语》中《慎微篇》:“古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的典故。
(2)陆贾是用“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小人在皇帝面前说贤臣的坏话。
李白用的意思和陆贾一样,是正用,而王安石说,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在了最高的地方。
显然与陆贾相反,是反用。
3.颈联用典故(比喻)含蓄凝练(形象生动)地说明勤读书的好处。
上句化用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读书终有收获,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人,永远清澈一样。
下句化用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勤奋攻读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