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数学校本课程教材
初高中衔接补课数学教案
初高中衔接补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关系;
2. 掌握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通过回顾初中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对高中数学衔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步:复习初中数学基础知识(20分钟)
1. 复习初中数学中的代数、几何等基础知识,包括方程、不等式、几何图形等;
2. 强化重难点知识点,解答学生遇到的疑惑和困惑。
第三步:介绍高中数学的拓展内容(20分钟)
1. 介绍高中数学中的新知识点,包括函数、导数、积分等;
2. 分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第四步:练习与讨论(30分钟)
1.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进行讨论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背后的思想和方法。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成绩。
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最终稿)
亲爱的新高一的同学们:祝贺你们步入高中时代,下面有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问题急需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即“初高中衔接问题”。
由于课程改革,目前湖北省初中是新课标,而高中也是新课程的学习,初高中不衔接问题现在显得比较突出。
面对教学中将存在的问题,我们高一数学组的老师们假期里加班加点,赶制了一份校本衔接教材,意在培养大家自学能力,同时降低同学们初高中衔接中的不适应度,从而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初升高数学衔接班学法指导一、学习目标:1、认识初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差异2、了解高中数学的考法3、了解高中数学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二、学习重点:1、初高中数学知识差异与学法差异2、针对高中数学的特点与考法,培养适合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讲解:高中数学的特点是:注重抽象思维,内容庞杂、知识难度大。
高中教材不再像初中教材那样贴近生活,生动形象,知识容量也更为紧密。
客观的说,初高中知识之间存在断层,正是由于这种断层造成很多同学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过渡,使得同学们对高中数学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迅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如何应对高中数学的学习。
(一)高中数学教材分析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5本书)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模块构成(系列1两本书、系列2三本书),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
内容涉及初等函数、数列、概率与统计、算法、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等。
进入高中,我们首先学习的是《必修1》模块,我们应先对这一模块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必修1》模块由两章构成,分别是:第一章:集合第二章:函数如何理解集合呢?集合是一种数学语言,我们要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提高我们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学习函数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函数,只不过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在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我们还将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这些新的函数类型,而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高中数学的始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精品)
. ...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1.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33(1)(1)x x +-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练 习 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 ) 2222(2)4(a b c a b c +-=+++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2.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1-2所示).(2)由图1.1-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1-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1-5所示).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高中数学衔接数学校本课程教材
课程名称初高中数学衔接年级:九年级学科:初中物理姓名:目录总论 (2)第一讲:垂径定理.........................................................8. 第二讲:直径所对的圆周角 (10)第三讲:因式分解(部分)与解方程(组) (12)第四讲:函数图像的平移 (14)第五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8)第六讲:二次函数c=2(c+bxy+ax,是常数,0a,ba (20)≠总论经过紧张的中考,暑期之后初三的同学们就要迎接紧张充实的高中生活。
为了迎接高中的数学学习应该做些什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们今天主要谈一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学科的衔接问题。
很多同学还没有接触高中知识,我们既不谈那一个个知识点,也不谈那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习方法,主要讲讲为什么要做好衔接以及从精神上、认识上如何去准备。
一、为何要做好初高中衔接?从初中升入高中,大家普遍觉得上升了一个门槛。
教学实践证明,踏好这个门槛,实现这个转折确实需要衔接。
其原因是:1.环境的改变对学生有影响。
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的教学理念不完全相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或大或小,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
大家熟悉以前的校园、以前的人际关系、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纪律要求。
但进入新校园后,校园环境不同了,同学不同了,新学校有新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具体纪律要求。
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新的学校,这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
对高一新生来讲,各方面可以说是全新的,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管理措施与教育理念……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
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如初三辛苦了,在高一休息一下,待高二认真一些、高三冲刺,使得高中入学后无紧迫感。
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比较头疼数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函数、立体几何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从初中数学的知识基础出发,逐步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为顺利适应高中数学课程做好准备。
2.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
1. 复习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包括代数、几何、函数等方面的内容。
2. 引入和探讨高中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如集合与映射、函数的基本性质、解析几何等。
3. 练习高中数学的典型题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夯实基础。
2. 导入高中数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概念和方法。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一些高难度数学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解题方法。
4. 布置课外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内容。
5.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1. 《新课标数学》教材及配套辅导书。
2. 数学练习册和习题集。
3. 电子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评价方式:
1. 经常性的小测验和作业评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评价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
3. 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情况。
教学心得:
通过组织系统的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阶段,并且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本校本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前言各位新同学,欢迎来到一中,你们将在这里度过紧张而愉快的三年。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地位不容置疑,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很多数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外心、内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角平分线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有鉴于此,特编写该读本,供教学之用,希望认真学习。
目录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二次根式1.1.4分式1.2 分解因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3.1 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形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四心”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3.3 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3.2 圆幂定理及其应用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 ∴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 A |,即|P 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3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 A |+|PB |>4. 由|AB |=2,可知1A 0 C |x -1||x -3| 图1.1-1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 x <0,或x >4. 练 习 1.填空:(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3.化简:|x -5|-|2x -13|(x >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 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2)(4m + 22)164(m m =++ ); (3 ) 2222(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k mx x ++21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32a b ,等是无理式,而212x ++,22x y ++ 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一般地,,与,b 与b 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子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0,0)a b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a ==,0,,0.a a a a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 (20)a ≥; (30)x <.解: (1=(20)a ==≥;(3220)x x x ==-<.例2 (3.解法一:(3==393-=12.解法二: (3÷=12.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2解: (11===,1===,>(2)∵1=== 又 4>22, ∴6+4>6+22,.例4 化简:20042005+⋅.解:20042005+⋅-=20042004⋅⋅=2004⎡⎤⋅⋅⎣⎦=20041⋅.例 5 化简:(1; (21)x <<.解:(1)原式===2=2=.(2)原式1x x=-,∵01x <<, ∴11x x>>, 所以,原式=1x x-.例 6 已知x y ==22353x xy y -+的值 .解: ∵2210x y +==+=,1xy ==, ∴22223533()1131011289x xy y x y xy -+=+-=⨯-=. 练 习 1.填空:(1=__ ___;(2(x =-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3)=__ ___;(4)若x ==______ __. 2.选择题: 等式22-=-x x x x 成立的条件是 (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3.若1b a =+,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4(填“>”,或“<”).1.1.4 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 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B具有下列性质:A A MB B M⨯=⨯; A A M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像ab c d+,2m n p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54(2)2x A B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解: ∵(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5,24,A B A +=⎧⎨=⎩解得 2,3A B ==.例2 (1)试证: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2)计算:1111223910+++⨯⨯⨯;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2334(1)2n n +++<⨯⨯+.(1)证明:∵11(1)11(1)(1)n n n n n n n n +--==+++,∴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2)解:由(1)可知1111223910+++⨯⨯⨯ 11111(1)()()223910=-+-++- 1110=-=910. (3)证明:∵1112334(1)n n +++⨯⨯+=111111()()()23341n n -+-++-+ =1121n -+,又n ≥2,且n 是正整数, ∴1n +1一定为正数, ∴1112334(1)n n +++⨯⨯+<12 .例3 设ce a=,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 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 ∴(2e -1)(e -2)=0,∴e =12 <1,舍去;或e =2. ∴e =2. 练 习 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2n n -+);2.选择题:若322=+-y x y x ,则yx=( ) (A )1 (B )45 (C )54 (D )563.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求x yx y-+的值.4.计算1111 (12233499100)++++⨯⨯⨯⨯.习题1.1A 组1.解不等式:(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2.已知1x y +=,求333x y xy ++的值. 3.填空:(1)1819(2(2+=________;(2)若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B 组1.选择题:(1=则 (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2)计算 ( ) (A(B(C) (D)2.填空:(1)12a =,13b =,则2223352a ab a ab b -=+-____ ____; (2)若2220x xy y +-=,则22223x xy y x y ++=+__ __; 3.已知:11,23x y ==,的值. 4.解方程22112()3()10x x x x +-+-=. 5.计算:1111132435911++++⨯⨯⨯⨯.1.2 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1 -2x x图1.2-1-1 -21 1图1.2-2 -2 61 1 图1.2-3-ay -byx x图1.2-4(2)由图1.2-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2-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例2 分解因式:(1)32933x x x +++; (2)222456x xy y x y +--+-. 解: (1)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 =2(3)(3)x x ++. 或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22[(1)2][(1)(1)22]x x x +++-+⨯+ =2(3)(3)x x ++.(2)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或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45)6x y x y x y -+--- =(22)(3)x y x y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 1x y 图1.2-5(1)221x x +-; (2)2244x xy y +-.解: (1)令221x x +-=0,则解得11x =-21x =-,∴221x x +-=(1(1x x ⎡⎤⎡⎤----⎣⎦⎣⎦=(11x x +-++.(2)令2244x xy y +-=0,则解得1(2x y =-+,1(2x y =--,∴2244x xy y +-=[2(1][2(1]x y x y +-++.练 习 1.选择题:多项式22215x xy y --的一个因式为 ( ) (A )25x y - (B )3x y - (C )3x y + (D )5x y - 2.分解因式:(1)x 2+6x +8; (2)8a 3-b 3;(3)x 2-2x -1; (4)4(1)(2)x y y y x -++-.习题1.21.分解因式:(1) 31a +; (2)424139x x -+;(3)22222b c ab ac bc ++++; (4)2235294x xy y x y +-++-.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253x x -+ ; (2)23x --;(3)2234x xy y +-; (4)222(2)7(2)12x x x x ---+. 3.ABC ∆三边a ,b ,c 满足222a b c ab bc ca ++=++,试判定ABC ∆的形状. 4.分解因式:x 2+x -(a 2-a ).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2224()24b b ac x a a -+=. ①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b a-±;(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2b x a+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 2-3x +3=0; (2)x 2-ax -1=0; (3) x 2-ax +(a -1)=0; (4)x 2-2x +a =0.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 2-4×1×(-1)=a 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2a x =, 22a x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a 2-4×1×(a -1)=a 2-4a +4=(a -2)2,所以,①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1;②当a ≠2时,Δ>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1,x 2=a -1.(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22-4×1×a =4-4a =4(1-a ), 所以①当Δ>0,即4(1-a ) >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1x = 21x =②当Δ=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12b x a -+=,22b x a--=,则有122222b b b bx x a a a a-+---+=+==-;221222(4)444b b ac ac cx x a a 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例2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 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 ×2-6=0, ∴k =-7.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35.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的值为-7.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1,则2x1=-65,∴135x=-.由(-35)+2=-5k,得k=-7.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的值为-7.例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分析: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的方程,从而解得m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1,x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x1+x2=-2(m-2),x1·x2=m2+4.∵x12+x22-x1·x2=21,∴(x1+x2)2-3 x1·x2=21,即[-2(m-2)]2-3(m2+4)=21,化简,得m2-16m-17=0,解得m=-1,或m=17.当m=-1时,方程为x2+6x+5=0,Δ>0,满足题意;当m=17时,方程为x2+30x+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综上,m=17.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的值即可.(2)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y,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 ,y , 则 x +y =4, ①xy =-12. ② 由①,得 y =4-x , 代入②,得x (4-x )=-12,即 x 2-4x -12=0, ∴x 1=-2,x 2=6.∴112,6,x y =-⎧⎨=⎩ 或226,2.x y =⎧⎨=-⎩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 x 2-4x -12=0 的两个根. 解这个方程,得x 1=-2,x 2=6. 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 例5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求| x 1-x 2|的值; (2)求221211x x +的值; (3)x 13+x 23.解:∵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252x x +=-,1232x x =-.(1)∵| x 1-x 2|2=x 12+ x 22-2 x 1x 2=(x 1+x 2)2-4 x 1x 2=253()4()22--⨯-=254+6=494,∴| x 1-x 2|=72. (2)22221212122222221212125325()2()3()2113722439()9()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52)×[(-52)2-3×(32-)]=-2158.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设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1x =,2x =,∴| x 1-x 2|=||||a a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a (其中Δ=b 2-4ac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 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则x 1x 2=a -4<0, ① 且Δ=(-1)2-4(a -4)>0. ② 由①得 a <4,由②得 a <174 . ∴a 的取值范围是a <4.练 习1.选择题:(1)方程033222=+-k kx x 的根的情况是 ( )(A )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若关于x 的方程mx 2+(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4 (B )m >-14 (C )m <14,且m ≠0 (D )m >-14,且m ≠02.填空:(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1211x x +=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3|1|0b -=,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4.已知方程x 2-3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x 1-3)( x 2-3)的值.习题2.1 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A )-3 (B )3 (C )-2 (D )2 (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2.填空:(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 2-8x +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A(B )3 (C )6 (D )9 (2)若x 1,x 2是方程2x 2-4x +1=0的两个根,则1221x x x x +的值为( ) (A )6 (B )4 (C )3 (D )32(3)如果关于x 的方程x 2-2(1-m )x +m 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 (A )α+β≥12 (B )α+β≤12(C )α+β≥1 (D )α+β≤1(4)已知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a +b )x +4c=0的根的情况是( )(A )没有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异号实数根(5)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 ) (A )1,或-1 (B )1 (C )-1 (D )0 2.填空:(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 (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 (1)| x 1-x 2|和122x x +; (2)x 13+x 23.5.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的两根为x 1,x 2满足| x 1-x 2|=2,求实数m 的值. 6. 已知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3)若k =-2,12x x λ=,试求λ的值. 7.若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的一个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 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 =2x 2,y =12x 2,y =-2x 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先画出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 先列表:从表中不难看出,要得到2x 2的值,只要把相应的x 2的值扩大两倍就可以了.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如图2-1所示),从图2-1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 =2x 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同学们也可以用类似于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12x 2,y =-2x 2的图象,并研究这两个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可以由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 =ax 2(a ≠0)中,二次项系数a 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问题2 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图2.2-2图2.2-1y =2(x +1)2+1与y =2x 2的图象(如图2-2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 =2x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 =2(x +1)2+1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形状相同,位置不同”的特点.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y =-3x 2,y =-3(x -1)2+1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中,a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 正左移,h 负右移”;k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 正上移,k 负下移”.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y =ax 2+bx +c =a (x 2+b x a )+c =a (x 2+b x a+224b a )+c -24b a224()24b b aca x a a-=++,所以,y =ax 2+bx +c (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 =ax 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具有下列性质:(1)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对称轴为直线x =-2b a ;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a-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a-时,函数取最小值y =244ac b a -.(2)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a a--,对称轴为直线x =-2b a ;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a-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a-时,函数取最大值y =244ac b a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例1 求二次函数y =-3x 2-6x +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解:∵y =-3x 2-6x +1=-3(x +1)2+4, ∴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直线x=-1; 顶点坐标为(-1,4);当x =-1时,函数y 取最大值y =4;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 (-1,4)),与x 轴交于点B 3(,0)3和C 3(,0)3-,与y 轴的交点为D (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2-5所示). 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例2 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求b ,c 的值.解法一:y =x 2+bx +c =(x +2b )224b c +-,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22(4)224b b y xc =+++-+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 =x 2的图像,所以,图2.2-3图2.2-4图2.2-5240,220,4bb c ⎧--=⎪⎪⎨⎪-+=⎪⎩解得b =-8,c =14.解法二: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由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4)2+2的图像,即为y =x 2-8x +14的图像,∴函数y =x 2-8x +14与函数y =x 2+bx +c 表示同一个函数,∴b =-8,c =14.说明: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3 已知函数y =x 2,-2≤x ≤a ,其中a ≥-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分析: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 的取值进行讨论.解:(1)当a =-2时,函数y =x 2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2,4),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4,此时x =-2;(2)当-2<a <0时,由图2.2-6①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a 时,函数取最小值y =a 2;(3)当0≤a <2时,由图2.2-6②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4)当a ≥2时,由图2.2-6③可知,当x =a 时,函数取最大值y =a 2;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①图2.2-6②③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练习1.选择题:(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A)y=2x2(B)y=2x2-4x+2(C)y=2x2-1 (D)y=2x2-4x(2)函数y=2(x-1)2+2是将函数y=2x2()(A)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B)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C)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D)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2.填空题(1)二次函数y=2x2-mx+n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n =.(2)已知二次函数y=x2+(m-2)x-2m,当m=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 轴上;当m=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当m=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3)函数y=-3(x+2)2+5的图象的开口向,对称轴为,顶点坐标为;当x=时,函数取最值y=;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随x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1)y=x2-2x-3;(2)y=1+6 x-x2.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1)x≤-2;(2)x≤2;(3)-2≤x≤1;(4)0≤x≤3.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当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ax2+bx+c=0.①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Δ=b2-4ac存在下列关系:(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Δ>0也成立.(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则Δ=0也成立.(3)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则Δ<0也成立.于是,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A(x1,0),B(x2,0),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所以x1+x2=ba-,x1x2=ca,即ba=-(x1+x2),ca=x1x2.所以,y=ax2+bx+c=a(2b cx xa a++) = a[x2-(x1+x2)x+x1x2]=a(x-x1) (x-x2).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a(x-x1) (x-x2) (a≠0).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例1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顶点的纵坐标为2.又顶点在直线y=x+1上,所以,2=x+1,∴x=1.∴顶点坐标是(1,2).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1(0)y a x a∵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1),∴2-=-+,解得a=-2.1(32)1a∴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即y=-2x2+8x-7.y x2(2)1说明:在解题时,由最大值确定出顶点的纵坐标,再利用顶点的位置求出顶点坐标,然后设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巧妙地利用条件简捷地解决问题.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一:由于题目所给的条件中,二次函数的图象所过的两点实际上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于是可以将函数的表达式设成交点式.。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篇一:初高中衔接教材数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序言童永奇高一新生,你们好,祝贺大家考入临潼区马额中学!进入我校,同学们必须努力学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理由如下:一方面,由于我校是普通农村高中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伸与拓展,初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方法在高中会经常使用。
既然学习《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提几点建议:一、“信心”是源泉。
人缺乏信心,就丧失了驱动力,终将一事无成。
二、“恒心”是保障。
人缺乏恒心,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巧心”是支柱。
人无巧心,就缺乏灵气和创造力。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的学习中获得成功,请将那么成功的经验及时告诉我们,以便让更多的朋友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临潼区马额中学高一数学校本教材童永奇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知识较差,能力较差,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特设计适合我校高一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怎样学好数学》,二是《初高中数学衔接》。
怎样学好数学?A.要学好数学,就应该了解数学本身具有的三大特点。
(一)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是无条件的,它的概念一经产生和定义之后,就稳定下来并且被看作是已知的,它们与现实的比较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它的应用问题。
(二)严谨性:由于数学的严谨性,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
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是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
”(三)应用的广泛性: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数学就能给出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相符合的答案,数学的这种威力恰恰是来源于它的抽象性。
b.要学好数学,就应该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PPT(初高中衔接)
解题技巧与思路拓展
审题准确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 条件,避免误解或遗漏。
01
02
拓展解题思路
03
尝试多种解题方法,培养发散性 思维和创新意识。
04
灵活运用知识点
根据题目类型和要求,选择合适 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解题。
规范书写格式
注意书写规范、整洁,避免因格 式问题导致失分。
时间规划与自律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PPT(初高中 衔接)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 高中数学难点突破与应对策略 • 课堂互动环节与答疑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Chapter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
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
01
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模块。
小测试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题目难度要适中,既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 况,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测试完成后,老师要及时批改并公布成绩,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以 便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改进和提高。同时,老师也要根据测试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锻炼 空间思维能力。
解析几何综合问题解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判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 系,确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参数方程与极坐标
掌握参数方程与极坐标的基本概念及转换方 法,解决相关问题。
圆锥曲线性质应用
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等解决相关问题 ,如求轨迹方程、最值问题等。
统计基础知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概率分布、统 计图表等。
初高中免费衔接数学教案
初高中免费衔接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教学内容:
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引导学生逐步接触高中数学知识,例如函数、三角函数、导数等内容。
3. 探讨初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讨论,复习初中数学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高中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与初中知识进行对比和联系。
3. 练习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4. 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更多的数学练习和探索,拓宽数学知识面,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素材:教科书、习题集、黑板、笔记等。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祝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数学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数学
教学内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为高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基本数学概念的巩固和延伸
教学难点:初中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初中数学知识(15分钟)
1. 让学生回顾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内容。
2. 通过简单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联系(20分钟)
1. 介绍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知识在高中学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初中数学知识在高中学习中的应用。
三、数学概念的延伸和拓展(20分钟)
1. 给学生讲解一些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函数、导数、积分等。
2. 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巩固新学的数学概念。
四、练习与拓展(20分钟)
1. 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初中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同时,学生也意识到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教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差异和联系;
2. 掌握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知识;
3.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差异;
2.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知识。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
2. 如何灵活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
1.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差异;
2. 线性方程组在初中与高中的应用;
3. 平面向量在初中与高中的应用;
4.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导入初中数学知识,引出高中数学衔接;
2. 理论讲解:讲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差异,以及线性方程组、平面向量、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
3. 实例演练:通过实例演练,帮助学生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提高拓展: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应该能够逐步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并能够将初中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高中数学问题中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行知学校校本课程)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一、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目录:前言第一讲数与式的运算(两课时)第二讲因式分解(两课时)第三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时)第四讲不等式(两课时)第五讲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一课时)第六讲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一课时)202页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第七讲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一课时)第八讲直线、平面与常见立体图形(一课时)第九讲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初高中衔接从观念开始----致即将毕业的初三同学一、初、高中的比较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高中很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的,高中不会像初中那样老师一天到晚盯着你,在高中一定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谁的自学能力强,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你的成绩以及你将来你发展的前途。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 帮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环境和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规划高中数学学习,做好过渡准备。
教学内容:
1. 初高中数学的不同之处:课程设置、内容难度、学习方法等。
2. 高中数学的特点:理论性强、抽象性高、整体性强等。
3. 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理解、记忆、应用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对比初中和高中数学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高中数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有何不同,并总结出高中数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4. 知识巩固:布置学生带来初中数学习题,让他们总结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特点。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初高中数学差异的理解。
2. 练习:分析几道高中数学试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并引导他们使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3. 总结:让学生总结出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做适当点评和引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通过对比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
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经典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经典引言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既要满足初中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学习过程。
1.《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这本教材是由数学教育专家编写的,主要针对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后需要巩固和拓展的数学知识。
教材内容涵盖初中阶段的各个知识点,同时引入一些高中数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
该教材融入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
教材的特点如下:•教材内容覆盖了初中各个年级的数学知识,包括数与式、图形、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教材引入了高中数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和方法,如集合、函数、导数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高中数学基础。
•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
2.《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导学教程》该教材是一本以导学为主的辅助教材,旨在解决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教材通过导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教材的特点如下:•教材以教学导引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础知识。
•教材布置的导学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和反馈。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
3.《数学衔接训练与辅导》这本教材是由一群优秀的教师编写的,旨在帮助初中毕业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
该教材通过训练和辅导的方式,提供了一系列详细的教学步骤和解题思路。
教材的特点如下:•教材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典型例题,通过详细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教材设计了一些思维训练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模板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模板课程名称: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知识衔接关系;2.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1.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知识比较;2. 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的例题分析;3. 解答学生对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疑惑。
教学重点:1. 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知识衔接关系;2. 掌握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解答学生对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疑惑;2. 帮助学生理清初高中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题分析讲解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的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一道初中数学题目,引发学生对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思考;2. 理论讲解:介绍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的基本概念和原则;3. 案例分析:通过几道例题演示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的具体操作方法;4. 互动讨论:开展学生讨论和问题解答环节,帮助学生理清初高中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5. 梳理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2. 课件PPT和教案资料。
教学评价:1. 板书和课堂表现;2. 课后作业和练习;3. 学生提问和互动参与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3.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是否适用。
教学延伸:1. 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题目,巩固和加深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的理解;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应用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的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初高中数学衔接年级:九年级学科:初中物理姓名:目录总论...........................................................................2 第一讲:垂径定理.........................................................8. 第二讲:直径所对的圆周角.............................................10 第三讲:因式分解(部分)与解方程(组)........................12 第四讲:函数图像的平移................................................14 第五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8 第六讲:二次函数c bx ax y ++=2(c b a ,,是常数,0≠a (20)总论经过紧张的中考,暑期之后初三的同学们就要迎接紧张充实的高中生活。
为了迎接高中的数学学习应该做些什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们今天主要谈一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学科的衔接问题。
很多同学还没有接触高中知识,我们既不谈那一个个知识点,也不谈那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习方法,主要讲讲为什么要做好衔接以及从精神上、认识上如何去准备。
一、为何要做好初高中衔接?从初中升入高中,大家普遍觉得上升了一个门槛。
教学实践证明,踏好这个门槛,实现这个转折确实需要衔接。
其原因是:1.环境的改变对学生有影响。
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的教学理念不完全相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或大或小,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
大家熟悉以前的校园、以前的人际关系、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纪律要求。
但进入新校园后,校园环境不同了,同学不同了,新学校有新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具体纪律要求。
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新的学校,这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
对高一新生来讲,各方面可以说是全新的,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管理措施与教育理念……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
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如初三辛苦了,在高一休息一下,待高二认真一些、高三冲刺,使得高中入学后无紧迫感。
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比较头疼数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函数、立体几何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一些原来在初中是班级的佼佼者、教师的宠儿的学生,或者是中上等的学生。
进入高中后发现自己没有优势可言。
随着所处地位的改变和课程负担的加重等原因,可能出现适应不了新的学习环境,心理出现了极大的反差,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困惑、失落、焦虑、胆怯等不良心理现象。
2.初中与高中在思维方式上差异较大。
相对初中的学习,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
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
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且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这就更加强化能力培养。
在高中数学语言更加抽象。
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函数语言等,一下子难以互相转化。
3.教材结构不同,知识跨度大。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变量也不多,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初中课改教材很多内容作了改变,有的内容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大大降低要求,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是高中还认为学生在初中熟练掌握了。
随着近几年新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还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新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初中比较注重基础,常识性的介绍较多;高中知识则强调逻辑性、系统性、研究性,越来越接近科学体系,难度相应地增大、加深。
4.课时和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
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
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课时要求的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所有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主要讲通性通法。
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这一点对数学的冲击最大。
新课改之后,有的学校数学课相对而言就少了很多,我了解得很多学校就是每周5节,也就是一天一节。
当然也有多的,达到了11节。
而且学习上学时玩得多了,中午、课外活动都去玩了,放在学习上的精力明显会少很多。
在初中,知识点相对而言比较少,教师讲得细,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典型例题,一般都能熟练应答取得不错的成绩。
中考数学考试时,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多同学在一个小时的时候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大题,在高考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一个小时内学生完成前两个大题就算好的了,也就是说至少还剩四个大题。
因此,初中时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因为即使不独立思考、不归纳总结,老师也会一再强调直到你做熟练为止。
到了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有的地方说“双基”,这里就不争论了。
这就导致在以前好几天学习一个知识点,一个题型翻来复去的作很多遍;在高中就变成了一天学习好几个知识点,有的题型做到两三遍就已经是很重要的题型了。
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但是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的学法,还在“等”、“靠”老师总结、老师布置相应的练习一一对应那些知识点去练,致使学习困难较多,个别同学完成当天作业都比较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那么,如何走好“学习”衔接这一步,显得最为重要了。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初高中衔接措施很多,但归纳起来,可从两个方面思考:1.从思想上: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
不要等到高三再努力,一开始就要蹦紧学习这根弦。
首先,培养自觉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高中衔接,提高学科兴趣是第一步。
不要被以前的成绩绊住了自己的脚步,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不理想的,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从新规划。
2. 从学习上:(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每年新高一开头的几节课,数学老师间的都比较别扭,在讲授新知识时,一些原本应该在初中掌握的知识点,发现学生大多只掌握了很浅显的内容,稍微深一些的内容,学生就说没有学过。
有的高中必备知识、公式,以前初中应该教,高中默认你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有的学生却没有一点概念。
还有的知识一部分学生学过,一部分听说过,还有根本么听过的。
有的老师就说“今年中考成绩600多分的学生,教起来还不如过去500多分的学生”。
学生学得吃力,教师也教得吃力,这几乎是老师们的共同感受。
一些老师不得不对这些新生补习与高中教材相对应的初中老教材,有时补课就要占去很多的课堂时间。
为了不落下高中新课程,只得赶进度,学生学得吃力,很多问题还没搞明白,又要上新课了。
“不仅初中知识没能掌握,高中知识的学习也因此受到影响”。
这就要求最好在开学前对这部分初高中衔接过程中必备的知识自己先有所了解并将它强化。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会有所变化。
因此,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
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2)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创造能力。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要有质疑和解疑的思想,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碰到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一是反复多看,二是放一点时间在回过来看。
以前学习遇到的难点,现在看起来可能就很简单了,小学的数学题你现在就不屑于做了。
尽量缩短理解的过程,比如函数,两三天理解了还行,两三个星期再理解基本概念,那落下的就很多了。
定义域、值域、求解析式、单调性、奇偶性、图象的变换一堆东西都学过去了。
(3)重视培养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听讲、作业、总结这些每天做好就是了。
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在解题后,积极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
在单元结束时,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每天晚上回顾一遍即可,每星期,每月都要对自己学过的知识作一个系统的梳理。
总的来说,要想使初中到高中有一个理想的衔接,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能做好开学时对自己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学习时认真,学习后做到及时归纳整理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一讲:垂径定理【知识要点】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垂径定理的推论:①直线过圆心②直线垂直于弦∙例1图H E F G O D C B A ④直线平分弦所对的优弧 ⑤直线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 知二求三”)【例题分析】例1:①已知圆O 的弦AB =8,相应的弦心距OC =3,那么圆O 的半径等于 ;②两个以点O 为圆心的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 与小圆相切,如果AB 的长为24,大圆的半径OA 为13,那么小圆的半径为 。
例2:①已知:在⊙O 中,,AB AC 为互相垂直的两条相等的弦,,,OD AB OE AC ⊥⊥,D E 为垂足。
则四边形ADOE 必为 。
②已知在⊙O 中,弦AB CD ⊥于P ,⊙O 的半径为5,8,6,,AB CD OE AB ==⊥ OF CD ⊥,求四边形OEPF 的周长。
例3:如图,⊙O 的直径AB 和弦CD 相交于E ,若2,6,AE cm BE cm ==30CEA ∠=,求:()1CD 的长; ()2C 点到AB 的距离与D 点到AB 的距离之比。
练习:如图,在⊙O 中,直径AB 和弦CD 相交于点E , 已知1,5,AE cm BE cm == 且60DEB ∠=,求CD 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