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名词解释)
13•韦伯定律:K=? I / I ;? I表示刺激变化量;I表示基础量;K是常数。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名词解释)
14. 感觉的一般规律:(理解)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见12
(二)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痛觉外几乎所有的感觉都存在适应。一般来讲;在弱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容易提高;持续的强刺激容易引起感觉性降低。(三)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四)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现象。
(五)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15. 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理解)
16. 感知规律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简答)
(一)感觉强度规律的应用:任何的刺激只有它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被我们感知;所以教学当中;教师讲课的声音要足够洪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挺清楚。
(二)知觉选择性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变换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是感知的对象具有新颖性;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知觉理解性规律的应用:想法设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感知协同规律的应用:让学生多参加实验活动;亲自看到积累最直接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所学的现象和规律认识深刻;记忆牢固。
(五)错觉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避免产生错觉;不要被错觉所蒙蔽。
(六)社会知觉规律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知觉学生特点时要注意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根据学生的真实表现去了解其特点;避免将学生简单归类。
17. 信息加工关于记忆定义的解释: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名词解释)
18. 记忆的分类:(理解)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二)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陈述性记忆(事实记忆)、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三)根据再认同或回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四)根据记忆对信息的编码方式及信息保持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9.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
产生影响的记忆: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名词解释)
20. 识记的分类:(理解)
(一)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无意识记:又叫不随意识记;
是指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识记方法、无须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______________ 又叫随意识记;是指个体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一)识记的目的:目的不同:识记者在识记时对材料的组织会有所不同:会影响识记效
果。
(二)学习态度:识记者能够积极参与识记活动;就能主动去建立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理解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提高识记效率。
(三)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按性质不同;识记的材料可分为直观材料和描述事物及现象的文字识记材